《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

时间:2019-05-14 04: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

第一篇:《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

第一章 绪论

1、定义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

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 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3、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1)发轫阶段: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学术思想相撞击的结果。

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有意识将其看做科学研究对象,以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为中坚,)发行《歌谣周刊》,并宣称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学术,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另一个是为文艺的,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

歌谣研究会中断后,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④20世纪40年代,“俗文学派”与社会-民族学派等的成立,均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影响,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树立起重视民间文艺、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新风尚,(许多解放区的文艺家,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骨干力量,)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2)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以前,即“17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历程,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民间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

文化大革命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如各省市均成立民协组织,民间文学出版物大量涌现,理论研究空前活跃,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发表等,对民间文学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和发展,都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成果。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 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

口头性:民间文学又通常被人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创作、以口头语言流传的特征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变异性: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传播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 态之中,只要活在民众的口耳间,就永远没有定稿。民间文学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④传承性:民间文学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 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时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也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第三章 神话

1、定义(神话形成的心理基础:万物有灵观)

神话是用叙事语言和象征手法讲述的人类的超越性故事,通过解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文化起源等终极问题来认识世界,并为人类文化与社会制度提供神圣性的合法证明。

2、神话的基本内容:

宇宙起源神话:如混沌说、女娲补天、盘古化身、夸父追日、双鸟载日等 人类起源神话:

自然变化:汉族-盘古身上的虫子变成人类。

神灵生育:如贵州苗族,枫树生下一对姐妹,她们与泡沫结合,生了十二个蛋,人类与其他生物均孕育其中。

神灵创造:如女娲用黄土造人

洪水再生神话与其他灾难神话:如诺亚方舟、鲧禹治水的传说、后羿射日等

④族群起源神话:如商民族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瑶族、畲族和部分苗族保持犬图腾就是以盘瓠娶走帝喾高辛氏的女儿并繁衍为基础的

⑤文化发明神话:神农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女娲婚配、伏羲发明八卦等 ⑥战争神话:黄帝、炎帝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刑天、黄帝之战;瑞顼、共工之战等

3、神话的价值(1)文化史价值:

是人类最早的关于生命、自然、生命与自然关系等命题的主动叩问和思索,是人类最早最有影响的精神活动,具有元典的哲学意义,并对人类文化史上各种文化现象产生深刻影响。现实意义上,体现对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与维护。(2)文学审美价值:

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成为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

成为后世作家的灵感源泉与写作范本,如诗歌,屈原的《楚辞》、《诗经》、秦汉后的“浪漫主义诗人”等,都从中吸收了较多养料。

艺术想象奇幻而瑰丽,并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4、神话研究概况(自己了解P46)

第四章

民间传说

1、定义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2、民间传说的分类(1)以情节为中心:

端午节挂艾型:如河南《插艾》、满族《插艾蒿的来历》 地陷为湖型:如《洪泽湖的传说》、《梁子湖的传说》 其他:望夫石型、风物迁移型(2)以内容为核心

人物传说:(史事—传说—文人整理)

帝王后妃(如秦始皇、武则天、唐玄宗)

民族英雄(如岳飞、杨家将)

清官(如狄仁杰、包拯)

农民起义英雄(如宋江、李自成)

近代革命领袖(如毛泽东、贺龙)文人(如屈原、李白)工匠(如鲁班)

神医(如扁鹊、华佗)

宗教人物(如张天师)史事传说:

以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为主,也刻画人物,一般是普通百姓,如《宗老路》、《杜为利带伤杀鬼子》,抵御外来侵略。地方风物传说:(地方性)

对某个景物或地名的来历作出解释,如山川湖海,天池的传说,日月潭的传说

与古迹相关,多数与名人的事迹有关,如名胜古迹等人造景物,大理三塔的传说、长城的传说

④风俗传说:

节日庆典:清明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传说

人生礼仪:十二生肖的说说

饮食惯制:东坡肉、天津“狗不理”包子 ⑤动植物传说:

杜鹃啼血的传说、鸡冠花的传说 ⑥少数民族民间传说

人物传说:如唐太宗八难吐蕃使者禄东赞、壮族歌仙刘三妹

风物传说:白族 望夫云

风俗传说:泼水节的传说

3、民间传说的特征

可信性的内容(人物历史上实有,背景为史上重大事件,事物特性往往客观存在,景物有遗迹可寻,描述内容有民俗信仰背景)

传奇性的情节(巧合、夸张、渲染、幻想,如《梁祝》、《孟姜女》)

箭垛式的人物形象(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如鲁班)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围绕一定客观实在物讲述,构成民间传说圈)

4、民间传说的弥散化:

以原产地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由汉族地区向少数民族地区弥散,如《董永与七仙女》

少数民族传说向中原弥散,如《壮族歌仙刘三妹》 取自民间传说素材的文人创作,如三国、水浒、聊斋

5、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是介于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在它身上既有神话的某些特点,又有民间故事的的某些风格。

(1)民间传说与神话

联系:神话与传说在讲述形式上都是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在叙事的形式上有相似性

不少传说来自神话

区别: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来自于原始人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民间传说是民众

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二者叙述的主角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民间传说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世俗中的人,如鲁班传说、扁鹊传说等

功能不同:神话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解释自然、社会,从整体出发;传说则不具备,一般解释局部的东西(2)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联系: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二者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

区别:民间传说总是和纪念物联系,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

民间传说中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叙述的事件有时间、地点,如桃园三结义等,都是历史实有其人,再经过民众的艺术加工,流传民间,幻想受“传说核”的制约;而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空间的局限,民众可以自由幻想和虚构

6、我国民间的四大传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7、民间传说的价值

历史价值:“口传的历史”,可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 实用功能:保存民众历史,且对旅游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质朴纯真,充满乡土气息,能加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

第五章 民间故事

1、定义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2、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3、民间故事的类别:

(1)幻想故事(幻想色彩浓厚,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魔法故事:如田螺姑娘、狐狸媳妇(人救狐狸;狐狸以做妻子生儿育女的方式报恩;报恩后离去)、羽衣仙女(天女化身为鸟雀飞至人间洗浴;男子偷窃羽毛同天女成婚;天女找到羽毛飞返天国——原因:鸟崇拜;掠夺婚;从妻居)、蛇郎等 宝物故事:如聚宝盆、神笔、使人听懂鸟语的石头(海力布)动物故事:如猴子捞月、稻草人

(2)生活故事(以民众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展开的叙事,是对民间观念与意识及社会底层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叙述,带有一定的幻想与虚构)

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如《路遥知马力》、《五湖四海皆兄弟》都以质朴无华的情节表现主人公的正直、忠诚等,又如《断手姑娘》、《丑媳妇》等都对不讲伦理道德之人表示极大憎恨,对弱者表示同情

奇巧婚姻故事:以婚姻为中心,道德训诫,最终都以“有情人皆成眷属”结局,如《傻子娶媳妇》、《姐妹易嫁》等 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强调“智斗”,弱者(长工、平民百姓)取胜,如汉族的《长工约》,满族的《刻薄财主》。

④巧女故事: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以巧解难题来结构故事,主人公多为乡村劳动妇女,如汉族的《巧媳妇》、《灵媳妇》,回族的《聪明的媳妇》等

⑤呆婿故事:如《傻姑爷挨揍》、“傻姑爷学话”、“三姑爷拜寿”等

⑥机智人物故事:官宦型机智人物,如纪晓岚、刘墉等;文人型机智人物,如苏东坡、唐伯虎等;俳优型机智人物,如阿丑;讼师型机智人物等,维吾尔族的阿凡提

(3)民间笑话(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凸显民众的智慧与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揭露与嘲讽笑话:富于揭露性、批判性,往往指向贪官污吏,揭露其丑恶本质,如《没有人味》、《一文不值》等

讽刺与幽默笑话:也称劝诫笑话,对民众自身的缺点进行善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兄弟共靴》等

(4)民间寓言(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人事寓言:如《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 动物寓言:如《狐假虎威》 其他拟人寓言

4、民间故事的特征(1)内容特征

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P74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古老故事继续流传之时,产生大量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如“狼外婆”,苗族的“小鸡报仇”故事等

还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生活、人间百态进行全景式勾描,如《张郎休妻》(有福妻)、《叶限》(鲤鱼)等(2)艺术特征

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如常用老大、老三等通称,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常以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来交代时间,以在一座山下、一个村子来交代地点 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如《蛇郎》,虽然人物设置是七姐妹,但着重讲述大姐和七妹故事,仍是“两姐妹型”。而结构上,主要有单纯式和复合式,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如蛇郎型、灰姑娘型,以及“连缀式”,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相连接,故事套故事,如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

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3)传承特征(重点)

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地点:受生产与生活的制约和影响,这种传承活动多是在农家的炕炉、劳动场所展开及节庆、红白喜事等集群性民俗活动时进行的,此外,劳动时的田间地头。农闲时节的街头巷尾,都是讲故事的活跃场所,由于许多男性故事传承人具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他们所到的车船码头、旅店客栈,往往也是讲故事的重要场所。故事传承的线路:

家族传承: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多数在家庭中进行,由长辈传述给子女或晚辈,带有祖承、家传的性质。家族传承又分为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

社会传承:指家族传承之外的故事传承活动,如果是在特定的生活地域内进行的,可视为地缘传承,如是在某种行业中进行的,可视为业缘传承。民间故事传承人:

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能讲50则以上故事的讲述人,基本可称为讲述家 讲述活动有较大影响:民间故事传承人表现为一定的知名度,其讲述活动得到听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

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

有自己的传承线路:对前人讲述故事的大量接收、贮存、传递和创新

5、民间故事的价值:

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理补偿价值

第六章 史诗

1、定义

一种结构宏伟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韵体叙事长诗

2、世界史诗

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世上最古老的史诗 苏兰史诗《卡勒瓦拉》

3、史诗文本

口头文本;来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

4、史诗传承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记忆力超凡、才华出众的史诗演唱者(专业-业余;使用乐器-不使用;韵文-韵散兼行-散文;长期严格训练-偶然随机学习)痴迷于史诗的观众

5、三大史诗的说唱艺人 藏族 《格萨尔》 扎巴

蒙古族 《江格尔》

江格尔奇 柯尔克孜族 《玛纳斯》 玛纳斯奇

6、史诗特征

口头流传的活形态

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史诗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史内容 各民族史诗类型多种多样

7、史诗分类

(1)创世史诗:以创世神话为基本内容,又称“神话史诗”,如布朗族的创世神话,鄂西汉族的《黑暗传》

(2)迁徙史诗: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徙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在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命运,塑造迁徙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英雄人物及描绘迁徙业绩,如彝族的《六组史诗》

(3)英雄史诗: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社会生活。

《格萨尔》:是关于藏族英雄格萨尔一生业绩的神圣叙事,天国—投身下界—纳妃称王—降伏妖魔—征服霍尔—完成使命—返回天国的过程,具有浓厚的苯教色彩,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江格尔》:是一部以蒙古族主人公江格尔名字命名的史诗,它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多位勇士,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英勇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如孤儿成长为汗王,勇士与蟒古斯斗争等。该诗以英雄人物活动为主线,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平行地共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被称为“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

《玛纳斯》:以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共8部,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一部典型的谱系式英雄史诗。

第七章 民间长诗

1、定义

民间长诗可分为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民间叙事长诗指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且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诗”或者“故事歌”。民间抒情长诗指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

2、民间叙事长诗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雏形阶段:先秦时期,《诗经》中的《氓》、《静女》等,可以说是民间叙事诗的雏形。

(2)趋向成熟:汉乐府民歌中的一些小叙事诗(如《孤儿行》,《妇病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较之雏形,显然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焦仲卿妻》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不论在故事情节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语言艺术的锤炼,都标志着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3)繁荣阶段:明清以来,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先后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质量大有提高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们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唱述本民族或本地区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民族近现代英雄人物,劳动生产,爱情婚姻,习俗风情,传说故事,等等,其中在群众流传甚广、享有盛誉的,如《阿诗玛》(彝族),《召树屯》(傣族)等

3、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如汉族的《钟九闹漕》、《重阳双合莲》,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玛》等 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在叙述中融入歌者浓烈情感 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手法。

4、民间抒情长诗特点

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 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 结构较为松散

5、民间抒情长诗分类

生活抒情长诗:以描写爱情,如彝族的《我的幺表妹》,和日常生活的悲欢为主要内容,如壮族的《特华之歌》、黎族的《十二月歌》

礼仪习俗抒情长诗:以描写婚丧嫁娶,如《哭嫁歌》,以及生产礼仪习俗为主要内容 其他:如吴歌,大多为男女对歌的形式,以偷情、描述世态炎情为主要内容,如爱慕虚荣的《烧香娘娘》

第八章 民间歌谣

1、定义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2、歌谣的分类(重点)

劳动歌:呼喊号令式+描述抒情

时政歌: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

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④生活歌: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 ⑤情歌:反映人民爱情生活 ⑥历史传说歌:古人古事 ⑦儿歌:

3、民间歌谣的特征 情真意切,袒露心声 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4、民间歌谣的传承(重点)

广西歌谣的传承,主要是靠传统的歌圩的拥载,歌圩是青年男女定期聚会的歌唱活动,也称歌节,广西壮族有“三月三”歌圩,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走坡”等,与宗教祭祀有关,与社交、择偶有关,传承人是智慧与歌才超群出众的歌手或歌师,如广西歌仙刘三姐

第九章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1、民间谚语定义

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2、民间谚语的分类

时政谚语:反映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的现实状况

生活谚语:总结民众日常生活知识与经验

农业谚语:与自然物候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相关

④风土谚语:反映各地名山胜景、文人掌故、珍贵特产和民俗风情

3、民间谚语的特色

从语言形式上看,具有简洁性、口语性和定型化的特点 从思想内容上看,具有经验性和哲理性

从文学角度上看,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结合 ④从社会功能上看,是为了传播经验和知识,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民间谜语定义

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

5、民间谜语的分类:物谜、事谜、字谜

6、民间谜语的特色:(略过)

结构形式上,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 文学上,是一种比喻体,是隐语

语言特色上,词句质朴清浅,比喻贴切形象

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

1、民间说唱定义:

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属于“曲艺”类。可分为唱故事(民歌、小调)、说故事(评书、评话)、说笑话(相声)三个类别,具有叙述性强,演唱简便、灵活,语言朴素易懂的特点。

2、民间小戏定义:

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可称“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

3、民间小戏的特征:

在创作演出上,是草台班底,且流行范围有限,表演行当相对较少,歌舞化程式化程度不太高

在内容上,表现普通人平常的生活内容

在艺术形式上,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人物关系简明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学体裁的兴起 ,都发端于某种民间文学体裁样式的发现,如《诗经》是先秦时期北方及中原地区文学的代表,就孕育了后来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萌芽,《离骚》《九歌》等楚辞的形成与屈原对民间祭祀歌谣的发现分不开。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直接嵌入:即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当中,以《红楼梦》为例,一开始的女娲补天传说的直接引用,此外,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是作者对民间谚语、俗语的直接应用,如从刘姥姥口中所说出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等

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如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等,作者利用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这些神话、传说的题材进行提炼和改编,也就是解构,再形成新的小说,作者主体性的介入,使其有了重新结构的理由。

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忠义,都是在民间传说中深入人心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民间文学中“原型”的借用与再造(3)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

如关于诗歌的理论“风、雅、颂、赋、比、兴”,即《诗经》六艺,依旧给后世文学提供源源不绝的理论活力。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的扭曲

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为书面化,改变了民间文学的语体特征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化和历史化,损害其原貌

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扭曲,如词的发展,词的题材原本很广泛,后来却逐渐局限于书写个人生活,尤其是闺房香艳。

(2)作家文学对民家文学的有利影响,即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编,一是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把它们辑录成册,如《诗经》,“乐府”等,均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一是在他们的创作中,以民间文学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屈原的《九歌》,即是其根据民间祭祀歌谣的再创作。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性特点

(1)历史文化背景对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制约作用。大体上说,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一体到分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源于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社会分工

(2)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即作家或创作者本人(3)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

首先,它们继续以新的形式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为影视文学提供题材,如根据《白蛇传》改编的《新白娘子传奇》,同时也对作家纯文学发生着影响,如“寻根”文学思潮。

其次,“民间”批评的崛起与深入影响,使民间作为一种文化意识逐渐内化为作家的创作意识,丰富了当代文学。

再次,现代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揭示了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4、原型

原型,又称“原始意象”,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向,既包括了一些人类无法释怀的心里情结如俄狄浦斯情结,也包括了民间叙事中那些较为固定且富于生命力的母题、观念、主题等。

5、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

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

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

④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附录:

几个民间传说的发展:

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 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第二篇: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

使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新闻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新闻写作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写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的概念、分类: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失实表现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对用事实说话的理解

用事实说话的原因

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方法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含义、标准

“再现场景”含义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的方法

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新闻写作的可读性

新闻写作的针对性

新闻写作的主要技巧

第五章 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的定义、重要性(2005名词解释)

最佳新闻角度

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方法:

第六章 新闻跳笔

新闻跳笔的含义(2010名词解释)

跳笔的优点、运用:

第七章 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概念、特征

白描语言含义、运用

第八章 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消息

消息的概念、特点

消息体裁的优势

第九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导语的类型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

——主体与结尾

主体的结构方式:

1、倒金字塔结构

2、纵向结构

3、横向结构

4、点面结合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

——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概念

新闻背景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概念

动态消息概念、特点

简讯概念、特点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概念、特点(2009)

写作基本要求

预测性消息概念、特点

服务性消息特点、功能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描写性消息定义、功能、写作要求

新闻素描定义、特点、写作方法

花絮定义、特点、作用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分析性消息特点、地位、写作要求

解释性消息的特点、重要性(2005简答题、2008名词解释)

新闻述评特点、价值、写作要求

第第十六章 通讯

通讯概念

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第十七章——第十九章

通讯的主题

第二十章——第二十四章

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类型

新闻人物概念、分类

人物通讯采写特点

事件通讯概念

事件通讯报道内容的类型

工作通讯概念、报道内容

风貌通讯概念、分类(2007)

社会观察通讯概念、主要功能、基本类型

第二十五章专访

专访的文体特征、类型

专访的写作要领

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采访

第二十六章新闻特写

特写的含义、文体特征、分类、写作要领(2006简答题、2007简答题、2008简答题)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网络新闻的概念、类型、写作技巧

网络新闻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字化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三篇:新闻写作教程(电子版)_刘明华(精选)

第一章 怎么样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是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制作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作品主要分为:的,采访时写作的前提与基 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与归宿。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新闻报道、新闻评论。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决定:

1、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2、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品

3、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一)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

(二)新闻写作直观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节 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同样写作也反作用于采访。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

第三节 功夫在笔外

所谓功夫在笔外,即有关记者素质问题。

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六种作风: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

一、加强政治修养

(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三、加强思想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课后:

1、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

2、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3、新闻记者要加强哪些修养?为什么? 上编 总论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定义: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其次,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浅层次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务必真实准确,深层次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一)确有其事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what/who/where/when/why/how)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中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感官可以直接感受的事实称为具体事实(现象真实),感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事实称为概括事实(本质事实)。新闻中容易犯的错误是:从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事实升华或抽象到概括事实时容易失真。

(二)围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报道个体事实要真实,它体现的是微观真实,报道总体事实要真实,它体现的是宏观真实,总体是建立在个体之上的,可个体又不等同于总体。新闻容易犯的错误:把不能代表总体事实的个体事实或者一个侧面,夸大了它的普遍度,而对总体事实报道发生扭曲。

(三)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一、体制失实:阴谋中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

造成的新闻失实。(大跃进、文革、俄车臣事件)

二、经济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的强烈

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一)故意失实: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

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造价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有意导致新闻报道失实。与报道者思想意识不端正与职业道德差有关。

(二)非故意性失实(业务性失实):新闻报道者并无故

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事实本来面目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表现形式:思想方法片面、知识不足、采写作风不严谨等。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布局谋篇时要避免片面性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在采访上下功夫,力争采访到当事人自己陈述的心理活动,然后如实表述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所获得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材料和情况的单位和个人等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以上7条主要针对非故意性失实)

在采访时注意:第一,采访一定要深入细致;第二,不轻信被采访者提供的事实,而争取多采访一些人,通过不同渠道来核实信息。

课后:

1、新闻写作中如何贯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2、分析一篇失实报道,找原因。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以及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离不开

两个要素:“事实”“观点”,其特点在于两者的结合。(藏舌头的艺术)

二、为什要用事实说话?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二)事实胜于雄辩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三、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是)

“说话”:有目的的传递信息,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

(一)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二)选择就是在说话

(三)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说话”是主观意图,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学会用事实说话的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

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第二种方法:学会用再现场景说话。

第一人称再现法,也就是由记者直接把读者带入现场,是“再现场景”常用的一种手法。(P40永不不消失的电波:典型、再现)

在批评报道中,通过“场景再现”让事实说话 ●第三种方法:学会用背景材料说话。(背景材料:用来说明新闻事实的旧事实)

用背景材料说话,通过背景材料表达记者的倾向,是客观报道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一、善于联想

二、善于对比

三、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四、综合立体的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第四种方法: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的作用:

1、是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

2、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

3、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可以是新闻事件中当事人所说的话,也可以是新闻事件之外的某些消息源的话。(呼啦圈晃动京城P51)

课后:

1、有无纯客观的报道?是否所有的新闻观点都在说话?

2、新闻写作是运用哪几种方法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分析新闻报道在运用事实说话放方面的特点?(澳督告别澳督府)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发表在报纸上的新闻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传播产品,另一个是组合产品。这两个产品带来的相应观念:读者观念与版面观念。这两个观念决定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播。树立读者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从读者的读报特点讲:时间短,随手翻。

二、组合产品与版面观点

组合产品两个内涵:每件新闻作品都是“个体创造,集体完成”;新闻报道在写作时是

单个成篇的,但发表时必须必然以组合形式出现,这种具体的组合形式就是版面。

版面在空间、时间上都是有限的,版面在组合上是配套的,从内容、主题等方面都要服从于整体规划。

第二节 时效性:新鲜 快速 简短 “一次性消费”指新闻的主要价值和功能在于解决受众“不知道”的问题。同时一次向消费会带来“排他性”,即指同样内容的新闻那一条先到受众那里,解决了他的不知道,后续来的那一条就不再起作用了。

一、新鲜

(一)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

(二)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者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是形式摆在读者面前

(三)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

二、快速

加强训练:

1、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

2、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3、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尤其是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

4、善于准备好各种素材,灵活组成“预制构件”

5、培养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

怎样做到新闻写短:(P63例子分析消息优点)(1)坚持一事一报

(2)注意把主题破小,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

出最有价值的事实,忌总结式报道、漫无边际的全景式报道等

(3)化整为零,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和连续

报道

(4)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第三节 可读性:具体 生动 通俗

可读性:要把新闻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

一、具体

(一)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P67)

(二)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

二、生动

(一)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越是写得“具体”就越生动。

(二)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子“活”

起来的一个关键

(三)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关系 DEE结构又称“华尔街日报体”,这种结构比较多用于非事件性消息,其基本特征是从描写具体的某个人入手,通过对事实的进一步解释和恰当的背景分析,进而显示整体、点明主题、引入结论;或者通过集中描绘整体事实的一部分,通过这一部分进而说明与展示整体。

三、通俗

把新闻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话。怎么写得通俗: 如何增大知识含量:

(一)讲究科学性,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客观规律

(二)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的信息报道深入

(一)解决“新闻官腔”问题

(二)要学会“第二种翻译”(主要针对专业性很强的报道)

第二种翻译: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诉、表达或者说明新闻报道的内容。

(三)巧妙的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P80中国一日:数字与希望)

第四节 针对性:信息 知识 思想

针对性有两层意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针对性的两个特点:

第一,这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加大信息量 如何增加信息量:

(一)学会对侧面地进行报道,“立体化新闻”

(二)学会抓特点

(三)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四)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二、加大知识含量

一步

三、挖掘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决定新闻的影响力

课后: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

2、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3、分析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如何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

第五章 新闻角度

第一节 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为什么)

新闻角度定义: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点。

一、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二、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三、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第二节 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几种角度:领导与群众角度、工作角度与生活角度、表扬角度与批评角度、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对内角度与对外角度等。

最佳角度:一是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二是能体现事物的本质,三是有生动活泼的内容;四是有新颖巧妙的形式。西方记者标准:切中要害,引起人们兴趣,读者最容易接受,读者最关心,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

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应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的传媒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三点聚焦。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冰点新闻”从久已封存的历史中挖掘出的新闻。

第三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角度选择体现在两方面:思辨角度、表现角度。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旧闻做背景,对比新变化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P102豫南庄户纷纷举行交接仪式 取下神像挂地图)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主要针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类似学术的讨论会)这中方法对改进会议新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

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聚拢思维,思维态势是向心的,以求对新闻事实更深刻的认识)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艾丰:当记者要向总理想的事

情)P108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课后:为什么要寻找新闻角度?什么是最佳新闻角度? 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得消息与通讯一等奖作品的新闻角度

第六章 新闻跳笔 第一节 何惟新闻跳笔?

笔法:西方叫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的技巧,行文叙事的方法。

跳笔特点: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每一段讲一个事情,节奏明快,干脆利落,每段之间内容跨度大,有着现在进行时的动态节奏。

为什么要用新闻跳笔?

一、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的阅读习惯

(一)段落短,每段讲清楚一件事情

(二)跳笔是每一个小段落形成一个新鲜的阅

读兴奋点

(三)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

二、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体

三、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手段 第二节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一、短段落,多分段

改写要点:一是把原稿打散,拆分数个新闻事实;二是一段一个意思;三是把这些“预制构件”重新进行段落的排列组合。

二、断裂行文

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他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连接。

三、借用电影的蒙太奇

把通讯中的某些细节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镜头的推拉摇移把他们连接起来。(P120北京有个李素丽)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课后:

1、为什么新闻跳笔是新闻写作的主要笔法?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第七章 新闻语言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新闻学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传播具有新闻价值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叫新闻语言。

大众传播学: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受众为传递信息而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即编码解码的互动,新闻语言就是这种文字符号的编码方式。

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要有时代感

(三)应有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语言要求不同

2、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访者的语言个性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多用动

词)

新闻白描: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式,既不尚修饰、不用或者少用形容词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的勾勒出事物的特征。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用火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

第二节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二、多用子概念(具体多一些描写,少一些议论)子概念的内涵总比相应的木概念内涵丰富具体,多用子概念容易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西方人们语言具有“抽绎阶梯”,即它有不同层次的抽绎层次,随着抽绎层次的不断提高,语言越抽象,理解的人越少。(例:“气温高达38度”比“天气很热”更符合新闻语言)

三、多用大白话: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口语化不等于地方方言。

课后

1、新闻语言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白描是其主要特色?

2、分析中国新闻奖消息与通讯类作品的语言特色。中编 消息

第八章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第一节 消息体裁的特点

一、简括

简要概括的反映新闻事实,好似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二、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三、消息有特殊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即倒金字塔结构。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态消息尤为典型。

美国将这种方式称为“三度反复”,即对同一新闻时间,从标题到导语,到主体,分三步呈递进式展开叙述。

这种结构方式起源于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

四、消息有自己外在标志

“电头”作用:表明新闻稿发出单位,显示消息身份;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第二节 消息体裁的优势

一、消息适应范围广泛,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

息承载量

二、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快捷的新闻体裁

三、消息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四、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典型做法:对于突发重大事件,一般是消息在前,随后再另发文章详加补充。

课后:

1、消息这一体裁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2、如何认识消息体裁的优势?

3、找一篇长篇通讯改写成消息。

第九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导语

第一节 导语的定义与任务

一、导语的定义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1)它是消息体裁特所特有的(2)出于文章开头(3)它是结果、提要或者高潮

二、导语的任务

(一)开门见山,尽快的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最新消息,是人一眼便知

(二)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三)导语为全篇定音

第二节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

二、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一)最新鲜的材料

(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写进导语

(三)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进导语

三、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第三节 导语的大致类型

一、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用得最多、较容易把握)

优点: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洁,极易为读者理解。

(一)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

(二)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二、描述型导语: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

特点: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优点:

1、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吸引读者

2、能以情景先感染读者。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捕捉有形画面,让采访者简洁给你提供一些情景。

2、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

3、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三、评述型导语: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

优点:

1、发挥“勾玄”的作用,给人一种启迪

2、直截了当的发表议论,能够直接影响舆论 写评述型导语注意事项:

(一)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二)少而精、点到为止

(三)为了使导语中的评论更具客观色彩和说服力,为了防止因作者直接评论导致的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四、橱窗式导语: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

闻。

特点:它不是靠描写或者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

第四节 导语修辞技巧

一、设问:导语以提问为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

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

有助于读者把握新闻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拟人:使导语带有感情色彩

三、借用:使导语富有情趣

四、对比: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闻主题。

五、直呼:导语以第二人称“您”或“你”直接呼读者,又“谈话体”。

优点: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

六、排比:造成震撼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课后:

1、怎么样认识导语在消息中的重要地位?

2、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提出这些要求的理由是什么?

3、实践:分析消息的导语类型。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主体与结尾 第一节 主体重任在肩

如将导语比作“头”,主体便是“躯干”,消息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以便吸引读者,然而精彩的导语之后,还必须有一个丰满的、文字讲究的主体。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一)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二)将导语中导读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一)运用“色彩”:色彩的核心是细节

(二)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方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导语与主体之间,主体内部都是

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安排材料。

二、纵向结构:主体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

三、横向结构(综合性新闻、会议新闻、经验性新闻、反映成就或问题的新闻)

特点: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的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四、点面结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第三节 消息的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以事实结尾,事实讲到哪里消

息的结尾就在哪里。

二、接种巧妙的结尾方式

(一)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二)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三)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四)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课后:

1、主体与导语的关系?如何理解的主体任务? 数字,它是褒贬事物的有力武器

第二节 精选背景材料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决定背景材料主要因素是事实本

2、写好消息主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

第一节 写消息切记交代背景

一、何谓新闻背景?

狭义定义: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务或者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和作用

(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解释新闻中的名词术语或者消息中的事实部分

(二)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言明的观点

(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累加性背景”它是在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之外,顺带介绍其他一些相同类型的事例或者顺带给出同类事件总发的情况、身的“疑点”、读者兴趣、主题。

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第三节 巧妙穿插

一、插入导语(视情况而定)

(一)背景本身为一典型事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

者,用来帮助“说话”

(二)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

语中的事实或人物

(三)用历史性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一)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

释,否则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进一步展开

(二)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需要

三、分散插入主体中

(一)主题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二)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新闻事实与背景的界限。

课后:

1、何谓新闻背景?消息为什么要加新闻背景?

2、消息的背景大体有哪些类型,各自的作用?

3、怎样才能写好新闻背景?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消息这种体裁是由报道事件起家的,事件性消息是消息的“正宗”。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的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警示作用

(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首选体裁原因:消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二节 报道事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事实要交代的一清二楚

(一)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二)忽略了某些必须交代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

(三)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的不够具体

二、勿做表面文章(勿就事论事)

三、见事见人

(一)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特别是直接关系人的安危的灾难性报道

(二)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灾祸、犯罪等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事

件属于恶性事件。

(一)不要煽情

(二)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破案方

(二)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

(四)关注事件

成因

第三节 动态消息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动态消息是报道事件的主要方式

(一)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

(二)动态消息更强调“客观笔法”

(三)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性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

(一)善于扑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性

(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性

第四节 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一)简讯的特点:文字简略,内容简单;结构单一。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一)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

宽新闻的报道面

(二)简讯的地位: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篇幅小可以多发稿,从整体上增加媒介的信息含量;活跃报纸版面;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二、简讯的写作

(一)撮要:撮要是简讯写作的决定性环节。选择材料的标准: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讲究文字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 课后:

1、怎样认识事件性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2、报道事件性消息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3、怎么样写好动态消息?

4、媒体为什么需要简讯?写作简讯的要义是什么?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费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由它的题材的特殊性决定的)

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有的明晰的时

(二)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三)一些非事件性消息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

价值和“抚慰”作用

(四)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第二节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非事件性消息类型:综合性消息、经验性消息、服务性消息、预测性消息、人物消息。

一、对比 显现:通过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将其变化、问题、新闻性明显的揭示出来,而显现的基本手段对比。

二、量化 集中: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集中,集中的一个手段是总体量化,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趋势。

三、以点带面:是非事件性消息尤其是综合性消息写

作的重要方法,综合性消息应特别重视“点”,应以典型开路。

非事件性消息选材注意:(1)高,高度概括同类事物的基本特征(2)深,内涵丰富,思想深度(3)活,有思想感情,故事性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第三节 预测性消息

一、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预测性消息带有不确定性;预告消息是对必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二、预测消息的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决策

(二)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

三、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一)及早预测

(二)他人预测: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它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应交代预测行为的主体。

(三)权威预测

(四)深度预测:

1、避免简单化,不仅报道结论,也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

2、预测到位

(五)审慎发稿

第四节 服务性消息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特点:(狭义)“直接可用”,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

功能:

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

消息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

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一)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二)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1、方法要具体

2、对所提出的忠告建议要做出说明,以便读者接受。

(三)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四)亲切自然:导语适合采用“直呼式”“谈话体”,宜用第二人称。

课后:

1、怎样认识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性?

2、预测性消息的地位如何?采写预测性消息对记者提出什么要求?

3、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何在?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特点是“再现”。消息与特写的不同之处在于,描写性消息不是细描,而是简笔勾勒,区别主要在于繁简。

二、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一)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二)发挥形象感染力、震撼力

(三)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第二节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简笔描写

二、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三、描中有述、叙描结合:描写性消息的叙述,主要靠背景材料来完成。

第三节 新闻素描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也称特写性新闻,它是以“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它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

“视觉新闻”这一概念由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与1983年9月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面,读起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的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

“现场短新闻”概念提出在1989年10月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会议上。

二、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

(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第四节 花絮

一、花絮的特点、作用

花絮与新闻素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上。花絮它是从侧面入手,它是从重大事件、活动、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其作用如下

1、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2、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二、花絮的写作

(一)小角度

(二)大视野:思想性

(三)轻松幽默、亦庄亦谐(P287 亦庄亦谐皆真情)课后:

1、如何认识“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2、新闻素描和花絮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区别?

3、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对记者提出哪些要求?

4、简析《戴安娜葬礼隆重举行》写作特点。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一、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1、它是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

2、分析性消息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

二、分析性消息的地位

(一)分析性消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二)分析性消息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媒的言论功能。

(三)分析性消息可以让受众直接听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

*分析性消息的多少、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一家媒体的声誉,可以反映一家媒体的整体素质和报道力度。

第二节 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一、观点见解——分析性消息的灵魂

二、使消息更带新闻性与客观性

新闻性含义:它应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件或者问题的分析;讲究实效;应在分析中提供新的、读者尚不了解或尚未注意的信息。

第三节 解释性消息

一、解释性消息(背景新闻)的特点及重要性 特点: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重要性:(关于分析性新闻的地位的论述也适应于解释性消息)

1、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

2、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的为

读者提供事件或问题的“全像”。

3、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具启

迪作用,也更见有建设性。

二、解释性消息的写作

(一)大背景意识:即全局性背景。

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是诠释新闻事件的整体。

(二)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三)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1、立即开讲

2、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3、先将奇异的场景再现出来,然后再进行解释。(橱窗式)

第四节 新闻评述

一、新闻评述的特点、价值

新闻评述是一种有评有述,评述相间的形式,其与其他分析性新闻的区别在于:

1、评述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就是论理的一种写法

2、新闻评论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

类型:事件性评述(写好事实);非事件性评述(评的成分更重)

价值:

1、评述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

2、评述可以为评论插上轻灵的翅膀,评论战线的轻骑兵

二、新闻评述的写作

(一)典型题材,全局观点

(二)因事论理,理由事出

(三)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P309 喜见萝卜入客房)课后:

1、信息时代分析性新闻有何重要意义?写好分析性新闻对记者提出怎样的要求?

2、解释性新闻与评述有何不同?写作中各应注意什么? 下编 通讯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个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出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以详报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第二节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必须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真实、时效性、具有新闻价值。

第三节 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满足

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三、通讯文体比较自由(P325 汉城决赛的最后四十秒——

男子4×100米决赛画外音)

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五、体现住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

手法表现事实

七、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第四节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可读性,是通讯魅力所在。

要使读者从这些白纸黑字中“读”出新闻的现场画面,“读”出记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力,这需要记者和读者在两个符号系统之间不断转换才能完成:

现场画面——记者——记者感受——通讯中的描述文字——读者——读者想象中的现场画面。

课后:

1、通讯的基本特征好似什么?

2、通讯的魅力何在?媒介激烈竞争的时代,通讯占有什么地位?(谈通讯的优势所在)

第十七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通讯的主题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

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记者经过对社会组织,主要特征:鲜明的目的性。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其第二节 通讯主体的要求

一、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正确)

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主题真实性)

二、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通讯深化主题的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关注人的心灵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指导性)

针对性有两层含义:新鲜;时代色彩(P350 寻找时传祥)

第三节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二、预设主题加事实印证(主题先行论)课后:

1、主题对于通讯写作有何意义?

2、通讯写作对主题有哪些要求?

3、练习写通讯

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通讯的选材

第一节 通讯选材的特点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两层含义:突出;普遍存在。

二、围绕主题选材

三、选材忌重复: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

第二节 通讯选材的类型

一、骨干事例:就是那些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

一个大的骨干事例如果情节丰富,通常可以独立写成一个时间通讯或者故事。

但是如果写人或者一个社会问题,就需要几方面的骨干材料来表现主题。

二、细节材料:再现性材料,是骨干材料事例中细致的情节、场面或者个性化的对话。最有灵性、最有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

1、完整情节事实(P366 莫老更买电视)

2、片段性情节事实

3、语言情节事实

(二)特写镜头

1、场景画面——如临其境

2、人物特写——如见其人

人物特写镜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物特写形象的特写画面;人物动作特写

3、人物语言特写——如闻其声,作用:可信,生动。三、一般叙述性材料:对人物、事物、风貌的背景和此案在状态做概括性介绍和解释,使人了解一个大致的事实框架,“织”出通讯的一个基本背景和舞台。骨干事例讲一个点,细节材料也表现一个点,而一般叙述性材料却表现出一个面。

第三节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一、记者现场观察:有一种观察现场,是事件发生后的弥补性现场采访,入车祸发生后看到现场。

二、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三、记者的访问:常采用“触景生情”将对象带到曾经经历过的地方去采访。

课后:

1、通讯选材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通讯需要哪些类型的材料?细节在通讯中的作用?

3、分析穆青的通讯在选材上的特点。

第十九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通讯的结构

第一节 通讯结构的特点

一、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二、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第二节 结构通讯的原则

通讯结构两个层面意思:“内结构”,即通讯表达新闻事实内在逻辑联系的“意义性”结

构;“外结构”它是通讯意义性结构表诸文字、篇章而必然取得的一种外在形式。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三、简洁清晰原则

四、对称均衡原则:要有层次意识;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通讯首尾衬托、互相照应,突出文章的整体感。

五、跌宕起伏原则:结构疏密得当,灵活穿插。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纵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事件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一)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事件顺序叙述下来

(二)按照生活中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另一种纵式结构通讯,“纵切式结构”人为地切割事实,对客观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或者某种现象的存在状态切出一个按照事件顺序的纵向剖面,以展现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传播价值。

(三)将多线条事实组织成单线条纵结构:主要是通过“日记”等手法将通讯原来的复杂事实进行梳理,使之简单明了。

二、横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材料。(适用报道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的新闻事实)

(一)同时异空结构

(二)多侧面拼接结构

三、递进式结构(层层剥笋式结构)

第四节 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一、通讯的开头

(一)开门见山

(二)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三)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有场景,有直接引语,有人物的动作等

(四)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然后迅速转入主题

二、通讯的结尾

(一)强调主题或者深化主题:公开发表议论(明示);用新闻人物的话来点题(暗示)

(二)抒发情怀

课后:

1、通讯与消息在结构方式上有何区别?

2、通讯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3、分析《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光明日报1998年9月28日)结构。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重要性:写人的 总是最能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的一类通讯。在我国传媒各类通讯中,人物通讯占据着一个突出位置。在通讯家族中,人物通讯在数量上占得比重较大。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反映社会多姿多彩的人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第一节 我国的人物通讯发展轨迹

一、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中国传播业的突出现象)

20世纪60年代雷锋,60年代中焦裕禄,80年代张海迪,90年代孔繁森

二、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一)报道的对象变化:单纯的“高大全”式英雄模范—80年代之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群—90年代后,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为报道对象的通讯登堂入室—揭露批判对象。

(二)报道理念的变化:向人的回归。人物通讯的报道理念经历了由“神”向“人”的转变。在揭露反面人物通讯中,也经历了由“鬼”向“人”的转变。

第二节 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一、先进模范——典型人物

新闻媒体报道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

二、新闻人物

(一)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

(二)精英人物

三、凡人奇事,奇事凡人

四、“冰点”人物:冰点是借用《中国青年报》一个专栏的名称,一是显示其选题的异类和“逆潮流”;二是选题的独家。

平民化通讯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文体中浮现的一种新的报道类型

五、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第三节 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一、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二、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发展的过程:在报道中既要讲故事,又要追踪人物心理活动

三、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个性

注意捕捉以下材料:骨干事例,展现风貌的个性语言,具有代表性的细节。

四、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课后:

1、如何认识人物通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2、采写人物通讯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事件的新闻通讯。特

点:有明确的行为主体;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较具体集中;有开头过程和结尾;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有具体的原因结果。

第一节 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基本类型

一、突发性事件(大多为灾难性事件)

对于突发性事件媒体总是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突发性事件采访困难:

1、记者的采访写作往往在事情发生之后,很难在现场进行同时空的观察,缺乏现场感受;

2、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是灾难性事件,常常带有财产和生命的损失,而我们的采访往往是去挖掘真相,常会受到阻碍

3、要求较强的时效性

4、有些记者追求买卖点,在突发性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等造成负面社会影响

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

预知事件题材通讯的特点:题材重大报道的社会影响也很重大,记者的报道可以起到历史文献的作用;现场材料丰富,可感可信;写作投入富有激情

三、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P429 寻觅“吵架”)

第二节 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一、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手机目击材料

(一)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二)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P434例子)

(三)请当事人陈述事件经过和现场素材

二、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展现情节链条(显性:通过采访当事人)和因果链条(隐性:需要记者深入采访和分析能力)

三、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四、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情节

五、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一)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二)“多线条过程”结构

六、写好事件中的人物

课后:

1、怎样认识事件通讯的价值?

2、采写突发性事件通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是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的通讯。在不同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发挥着沟通各行各业、交流彼此工作方面的信息以及向受众直接传达各行各业政策层面、工作层面信息的桥梁。

第一节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一、展现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经验性报道)

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

进行(P449 金牌不是名牌)

三、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完成表现事实、剖析原因、探讨出路的三部曲。

第二节 工作通讯的写作

一、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二、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三、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四、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方面的要求

实:指语言要通俗、具体、生动、形象。虚:工作通讯的写作中不可避免的要有议论 课后:

1、怎么认识新时期工作通讯的重要性?

2、写作工作通讯的基本方法?阅读《经济日报》工作通讯

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又称“旅行通讯”“概貌通讯”,它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记录了一定历史条件下广泛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俗。使人足不出户便可以漫游天下,既可以了解世界,又可以感知时代,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报道文体。

第一节 风貌通讯的分类

一、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二、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

三、报道历史文化遗迹,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第二节 风貌通讯的写作

一、抓住特点写见闻(特征是活材料多,有特点的见闻多)

二、旅行者的视角——新鲜(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外地,以行进中的观察获得见闻)

三、主题不容忽视

课后:

1、风貌通讯具有怎么样的特殊价值?

2、怎样才能写好风貌通讯,对记者提出了哪些要求?读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社会观察通讯是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它的兴起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

一、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首先,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问题,直接以“面”为报道对象,描述“点”是为了完成对面的揭示。

其次,理念上较大创新,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

方式。

二、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以及和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首先,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

其次,一部分以揭露、批评报道为主,它所揭露的问题往往是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

三、设置议程,自下而上的进行新闻监督

以调查采访为主,成功的行使新闻监督的权利,即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或者热点,在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使社会、媒体、政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第三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按题材分类

(一)话题型

(二)课题型:所反映的问题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久的、重大的

二、按报道方式分类

(一)展现型:及时追踪社会上的新事物、新动向,方式上侧重于展现而不是纵深

(二)剖析型:往往已被社会所关注,方式上大多是在纪实的基础上分析

第三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记者要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二、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核实事实)

三、微观和宏观结合的纪实手法:所选的“点”是“面”的代表,即微观事实是宏观事实的代表,必须着力去表现,才能以“点”带“面”;目的既然要表现社会生活的“面”,宏观的纪实材料——综合性的背景介绍,概括性的全景材料和各种统计数字是不可缺少的。

四、避免走进几个误区

(一)媚俗、盲目追求卖点

(二)注意保护隐私权

(三)严防道听途说和虚假报道

(四)防止片面、偏激一面造成负面影响

1、社会观察通讯不等于揭丑通讯

2、记者在面对负面情况的事件时,要有审慎的态度

(五)刹住超长风

课后:

1、怎样认识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

2、社会观察通讯存在的误区

第二十五章 专访 第一节 专访的文体特征

1839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创办者贝内特首开记者单独采访总统的先例,创立了问答式的记者访问。

1929年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纳·法拉奇,以写“国际风

云人物”专访著称,被西方新闻界视为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世界第一女记者”。

中国新闻史上写专访开路先锋是黄远生。特征:

一、强调“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在访问开始之前,记者已经完成文体的认定

二、强调的是“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

三、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四、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五、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为主

第二季 专访的文体类型

一、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专访:更强调被访者的新闻性或者现实针对性。这种新闻性还体现在善于找新闻由头。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者热点问题中的关键人物、有某种特定新闻背景的人物是其选择的采访对象。

二、以记言为主的“问题专访”,“意见专访”“言论专访”:重点在于记录被访者的见解、意见、观点等,其现实针对性是最强的。最佳组合是“名人+权威观点”“名人+最新观点”

第三节 专访的写作要领

专访的叙述方法有三大类型:

一、问答整理式(适合重要任务专访、阐述重要观点专访、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事件专访,可适当加上导读)要领,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优势,最大限度的再现访谈内容,其实录性、可信性与可读性强。

劣势,篇幅一般较长,如果回答不精彩就会大大削弱感染力,影响可读性。

二、散文处理式(隐性问答体)(P502 是作家,还是要写作——访陆文夫)

优点,报道精炼明快,解决了篇幅过程的问题;灵活的文体处理使得报道丰富饱满;较大创新空间

缺点,访谈的过程与内容展现的不完整;削弱了访谈的实录性

三、口述实录:全文集中记录被访者的口述,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出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的处理,主要保留被访者的谈话。

优点,被访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直接交流,读起来更加亲切、可信。

劣势,篇幅较长,如果被访者谈话不生动,容易削弱可读性。

作平民式“心态专访”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保证被访者所谈内容真实

2、要有一定的新闻选择,不能事无巨细

3、防止迎合窥私欲

第四节 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专访的成功更强调以成功的采访为前提,采访的成功是专访写作的决定性环节。

一、专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背景材料:尽可能全面

(二)知识资料

(三)问题设计:准备采访提纲,包括设计问题、问题结构、问题顺序,包括问题的类型入开放式、闭合式等

(四)注意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

二、专访中善于提问和观察

(一)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创造一种自然、友好、非正式的谈话氛围;从被访者最熟悉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个被访者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引起他的兴趣。

(二)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和应变能力:完成从倾听者、对话者到主持者的较色变化

(三)注意用眼睛采访

三、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

(一)要准确的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录音;稿件送给被访者审改。

(二)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

课后:

1、简述专访文体特征和写作要领?

2、分析法拉奇政坛人物专访特点。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第一节 特写的文体特征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者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快速成长与兴旺主要在20世纪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相继出现以后。

它与消息的共同点是简要迅速的报道新闻事实;区别是消息往往是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色的片段展开。

它与通讯的共同点是重视运用形象思维,生动报道事实;区别是特写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新闻性,更加集中、细腻、突出;而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其纵断面,特写则集中展示横断面。

一、镜头感

(一)巧妙的“截取”

(二)适当的“放大”

二、透视感:更强调以小见大

三、现场感

第二节 特写的取材与分类

第一,取材灵活。第二,文体结构和表现方式灵活。

一、人物特写

二、场景特写:在报道突发性事件中,特写以其快速的再现事件中最核心、最震撼人心的画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第三节 特写的写作要领

一、抓准镜头

二、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细节要有特点

(二)细节要有动感(动词)

三、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作

四、要情景交融地写

五、善于运用背景材料衬托运用与凸显

(一)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作为一个段落时,要挑选那些本身就具有镜头感的材料,尽量把他们写得有镜头感

(二)讲究巧妙、位置要灵活,最好是把背景与新鲜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的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加强特写的立体感。

课后:

1、特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写作要领是什么?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第一节 不可忽视的新媒体

一、数量增长惊人

二、质量进步神速

三、网名呈几何数增长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一)随时发布新闻的实时性

(二)随时阅读新闻的易检性

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

(一)不受地域限制的全球化

(二)不受“容积”限制的广容性(超链接)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一)多媒体传播:实现图片、文字、声音、图象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

(二)交互性传播:交互性指网络媒体能够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

(三)小众化传播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种类

网络新闻: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象、音响、动画等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对新闻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报道)

一、复制新闻

二、原创新闻:一是指独家;二是指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三是指新闻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制作出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

(一)第一层意思主要讲的是内容

资源重组的网络新闻:利用传统媒体或网上信息库所提供的现有新闻资源,通过筛选、集成、配置、综合,进行二次加工、深度开发等编辑手段,使其增加信息含量和提升新闻价值。特点是:

1、同类事件综合

2、对某一时段新闻的综合

3、对同一事件新闻的综合

(二)第二层意思主要讲的是形式

第四节 网路新闻的写作技巧

一、即时滚动式写作:“现在进行时”的要求投入新闻写作

写作过程: 第一时间发快讯

十多分钟后多篇详细报道,以超文本的方式展开 接下来附上背景材料和相关报道 最后对此事评论

二、超文本写作

一是指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存在,二是指通过超链接可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写作

(二)通过超链接使与新闻相关的信息之间产生联

系,使得网络新闻的文体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结构与多维结构

要领:

1、把新闻素材划分层次

2、着力写好骨干材料

3、在骨干新闻中凡涉及枝叶部分的关键词,分别给出超链接

三、互动式写作

第五节 网络新闻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网络新闻真实性

二、获得提升的网络新闻的时效性

第六节 培养数字化记者

一、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要强

二、验证过滤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要强

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接采访的能力要强

四、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的能力要强

五、平等交流的能力要强

六、较强的外语

课后

1、如何划分网络新闻的种类?

2、网络新闻写作的特点与主要技巧是什么?

第四篇: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笔记总结(第一至十七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2、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根据研究的时间性:横剖研究和纵观研究;<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科学: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一种了解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社会研究泛指各种具体的、分门别类地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研究;

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

12、实证主义方法论(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北大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2)孔德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3)马克思方法论(复旦98<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来建立社会理论。(4)杜尔克姆: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社会事实(人大96<名>): 在杜尔克姆看来,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地社会事实,个人对社会事实的反应就如同五支队外界刺激的反应一样)(5)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科学知识的起源不是像经验实证主义所描述的那样起源于经验观察和归纳,而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问题促使人们的思索探究,促使人们作出各种假设式回答,然后通过事实证伪而形成知识。强调自由想象的重要性,自由想象是科学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因素。

证伪理论:波普尔认为不应通过肯定而应通过”否证”来构筑科学理论。波普尔”假设检验法”或称”试错法”,是杜威的假设演绎法的修正与发展。假设检验法公式:P1(r)TT(r)EE(r)P2? 式中P为问题,TT为试验性理论,EE为排除错误。科学家遇到问题(P1)后先提出判断假说(TT),然后通过证伪检验来排除假说中的错误(EE),形成理论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P2)??,科学理论的发展便照此公式循环往复的进行。(6)库恩的”范式”概念和”科学发展阶段论”:库恩在对波普尔的假设检验法进行考察时发现,在研究的最初阶段??既在”自由想象”或”大胆假设”时,不同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想象”或”假设”,这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等等不同。库恩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来表示这一现象。范式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度、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定组成,它反映了科学家看待世界、解答问题的基本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规则并非统一的、规范的,而是因人而异、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各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下列阶段: 前科学阶段(r)常规科学阶段(r)科学革命阶段(r)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1>在前科学阶段,存在着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与相互批判;<2>常规科学阶段,一门学科开始成熟了,其标志是各个科学家集团统一在一种研究范式中,他们有共同的概念体系、共同的假定和方法论原则;<3>当这门科学遇到无法解答的新问题,原有的研究范式不适用时,就进入到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又分为不同的集团,他们求助于哲学思辨和理论创新;<4>直到有重大的理论或方法的突破,才能使科学家们重新统一在新的范式中,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库恩方法论思想的启示作用:<1>他把社会历史观和非理性因素引入科学和科学研究过程,打破了”科学万能论”,完善了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2>他的”科学发展阶段论”说明:存在多种方法论或研究范式。一种”范式”只有当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学科领域的所有新问题时,才能为大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3>目前社会科学尚处在前科学阶段或科学革命阶段。

13、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狄尔泰: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且无法预测的。此外,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科学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2)社会学现象学派:应当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实地考察,深入到行为者的意义与动机的领域,揭示出指导人们行动的内部逻辑。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而微的描述实际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探求并不存在的社会规律。

上述观点根本否认社会规律和社会事实的存在,完全反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他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就此而言是不足取的。(3)韦伯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1>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因此是社会事实是可理解的事实。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管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作出判断。<2>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是有规律的,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是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3>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4>韦伯”社会学”定义: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以便说明行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韦伯的方法论原则目前为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4)历史社会学派:强调社会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主张在社会研究中发挥历史和哲学的想象力,运用思辨和比较等方法。(5)评论:反实证主义学派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是却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实际上,对实证主义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的社会学家,大多数只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或滥用数量分析方法,而并不反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理论这一实证原则。] 第三章: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4、社会研究的层次(北大2000<简>:举例说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层次;浙大2001<简>:简述社会研究的层次):(1)宏观层次: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主题有:<1>社会变迁研究:是在文化层次上,即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发现并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方式:文献研究、历史-比较研究);<2>社会结构研究: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入手来分析社会体制;(主要研究方式:文献研究、统计调查)<3>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将许多个人的行为或态度视为一个整体,由此来分析、预测人们的社会行动。(主要研究方式:统计调查)

(2)微观层次:微观研究是从个人或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与其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主题有:<1>人的社会化;<2>人际关系(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实验);<3>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统计调查)

(3)社会单位层次: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1>社会组织研究(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统计调查);<2>社会群体研究(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实验);<3>社区研究(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统计调查)。

15、整体论与个人论:(1)整体论认为:社会的性质不是由其部分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整体决定其各个部分的本质,由此推论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因为社会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只能由整体特征或宏观变量来解释,而不能归结为个人特性,即不能还原到个人心理或生理层次。(2)个人论认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因为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承担者,而国家、团体、社会制度等整体概念都是表明人们互动的某种范畴,他们都可以还原为个个参与者的行动。(3)二者分歧在于:个体论主张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础层次上对事物作出解释,而整体论主张通过解释整体的本质来解释各个具体事物。(4)整体论(或系统论)是当代富有启发性的新思想。它正确地强调只有了解一个有机系统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认识系统的本质属性。但他并没有提供一套研究有机整体的操作方法。此外,从整体论推导出社会研究应当”从社会整体出发”也是不恰当的:<1>从分析单位看,整体与个体是相互补充的。<2>在具体研究中要考虑社会整体的所有联系,不仅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3>实际上,社会现象既是综合的,也是可以区分为各个特殊类型的,这就需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不能实现将社会研究限定在某一层次或某种分析单位上。

16、研究范式(北大99<简>:简述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北大2002<名>;浙大99<简>:里尔茨所区分的三种社会学研究范式;):范式: 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里尔茨区分了社会学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1)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的,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他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2)社会定义范式(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民俗方法学)。以韦伯的思想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如国家、制度、阶级等)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们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这也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论点。社会定义范式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3)社会行为范式(行为理论、交换理论)。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地分析,主张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经验观察,才能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解释社会现象。(4)评价: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他们对于全面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过在实际研究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范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17、社会规律:(1)社会总体的统计规律,他只是一概率的方式说明总体的状态或倾向,而并不排除个别的特例。(2)由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3)适用于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规则。

18、投入理解法(北大2000<名>):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的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

19、价值中立(价值无涉)(南大2000<名>):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

20、社会理论的构造(北大95<问>:简述概念、变量、调查指标的定义、各自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南大98<简>:对社会学研究概念举例说明概念的来源;复旦96<简>:什么是理论、假设、概念、变量、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社会理论:是一套加以系统陈述的,以可靠的经验资料为基础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

(2)理论的基本要素:<1>概念、<2>变量、<3>陈述、<4>形式。

(3)概念:它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

<1>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

<2>综合概念:由一些低层次的概念构成的概念。<3>概念组成:名词、抽象定义和经验内含。名词是对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抽象定义界定这些现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经验内含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它在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

(4)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1>变量作用:由于变量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只有使用变量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近几十年社会研究科学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断改进其变量分析方法。

<2>自变量(北大92<名>):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自变量一般是对所研究现象的一种解释。<3>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因变量一般是我们所希望解释的现象。<4>变量间的关系(北大2003<问>:举例说明在变量关系解释中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异同;南大98<简>:结合具体命题,说明假相关与因果关系及相关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吉大2000<简>:简述变量关系的类别;浙大2001<简>:简述变量间的关系):

· 相关关系(复旦96<名>):如果说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即若x有变化、y也有变化,反之也一样。在相关关系中,一般无法区分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正相关(直接相关)与负相关(逆相关)

· 因果关系(南开2001<名>):在具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条件:(1)x和y有相关关系;(2)x、y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3)x的变化在时间上先于y的变化。

· 虚无关系:从某一个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即表明两变量不存在共变关系。

(5)命题与假设(北大98<名>):<1>命题是对现象之间的关系的陈述。<2>命题的类型:

· 公理: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陈述,可以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其他所有的理论命题都可由公理推演出来。公理的正确性是由定义或假定而来的,他无法直接被经验检验,而只能通过对他的逻辑推论的检验而得到部分证明。

· 定理(人大98<名>):是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它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公理式的理论是以演绎三段论为基本形式的。

· 经验概括:不是由公理或定理推导来的,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它的经验色彩较浓,而抽象程度较低。· 假设(南开2001<名>:科学假设):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尝试性回答,一般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必须能够以变量语言来表述。

假设的陈述方式:A函数式陈述;B条件式陈述;C差异式陈述。假设的作用:A指导研究:科学研究一般都以假设为起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 逻辑推导:科学研究就是运用不同抽象层次的假设,来完成由抽象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抽象的往返过程。C 发展理论:假设经过证实或证伪,可以增进科学知识。

21、理论的形式:特纳根据理论陈述的不同组织方式区分了当代社会理论的四种主要形式:(1)思辨理论:并不关注于解释具体现象,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缺点:仅停留在哲学问题的争辩上会使社会理论的建设停滞不前。

(2)分析理论(人大98<名>;人大99<名>=:侧重对人类社会做出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分类框架用于把社会分解,使每一经验现象都在分类体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一个经验现象一旦被归入某一类型,就可以用这一类型的性质对它做出解释。

缺点:局限在抽象层次,很难对其理论陈述做出经验检验。(3)演绎理论:也称为”形式理论”,是试图仿效自然科学的公理式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构成的,从高层次命题中可推演出低层次命题,他们可用以解释具体的经验现象。演绎理论与公理理论的区别:<1>演绎理论缺乏公认的公理或公设。<2>演绎理论的逻辑推演不严格。<3>演绎理论的陈述往往不具有公理理论的普遍性。(4)模型理论(人大98<名>;人大2000<名>):一般是由经验概括而来的,抽象层次较低,社会领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经验变量的因果分析建立的。缺点:一般知识用于特定的经验现象或事件,很难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5)评论:社会理论的四种形式中,只有演绎理论最具有科学理论的特征,因为只有通过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的联系才能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具有可证伪性。但是,演绎理论的建立需要将经验研究所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与理论研究所发展的概念体系及分类框架结合起来。而在目前的社会研究中,这两者往往是脱节的,这种状况导致了目前社会理论的贫乏和落后。

22、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1)个性解释: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的解释。类型:<1>发生学解释:多用于历史研究,从历史根源或历史发展上说明事件的产生经过; <2>意向性解释:多用于理解个人行为,通过对行为动机和目的的分析来解释这一行为;<3>倾向性解释:类似于意向性解释,用于分析个人行为,但倾向性解释永个人的性格、态度、思想倾向来说明;

<4>多因素解释:在应用性研究或政策研究中最常用,这种方式是例举各种因素。

(2)共性解释(人大2000<名>):这种解释方式是试图找出对某一类型的行为或现象都有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的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1>因果解释;<2>功能解释。

23、因果解释(南大97<简>:试述因果分析的逻辑方法):科学的解释是以系统的理论来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科学哲学家亨佩尔指出,一个科学解释是由解释项和被解释项组成的。被解释项是研究这要说明的现象,解释项是一组关于这一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的陈述,即原因,由一定规律决定的,因果解释指出某些普遍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那些被称为原因的事项就成为被解释项出现的充分条件,因此,因果解释是演绎性的。(1)英国哲学家穆勒总结出:归纳因果关系的方法:<1>求同法;<2>差异法;<3>求同求异法;<4>共变法;<5>剩余法。(2)W.华莱士区分了探求因果解释的物种策略:<1>原因解释;<2>结果解释;

<3>内部构成解释;<4>外部背景解释;

<5>分类解释。

24、功能解释(北大94<名>:结构-功能分析;人大99<简>:简述”功能解释的理论视角及其缺陷;浙大2000<简>:如何评价功能解释):(1)功能解释:不是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发现一个现象对它所属的较大体系具有什么功能来解释该现象的存在。(2)适用范围:功能解释适于说明一些独特的社会现象,如原始社会的独特习俗,某种社会体制中的道德规范等,还适合于说明一个自我调节系统。(3)基本假设:<1>任何社会都象有机体那样有其基本的功能需要(或功能先决条件),只有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社会才能生存下去。<2>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与一定的功能需要相联系的,它们都是为满足基本功能需要这一目的而存在的。

(4)评论: <1>功能解释是一种目的论解释,容易陷入循环论证或同义反复中。目的论解释以将来的结果中所体现的目的或功能来解释现在或过去的现象。这不仅不符合逻辑,而且也不满足可检验性这一科学要求。<2>还被指责为是为现存的社会制度辩护,因为它说明现存的一切制度、机构都是必要的、合理的、都有助于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

25、中层理论:由于社会现象复杂多样,需要采用多种解释方式。个性解释是用于解释日常的现象、独特的历史事件以及涉及主观动机的个人行为。但科学的社会研究主要采用共性解释,其中演绎理论和功能理论是应用最广泛的解释方式。演绎理论能满足可检验性和概括性的要求,能对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由于很难将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概括为一些普遍的规律,因而他们的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而功能解释尽管能有效的说明许多社会现象,但它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目前,许多理论家致力于发展一种具体的、中型的理论,他与经验层次和抽象层次都有较密切的联系,能系统的解释范围较小的社会领域或社会层次中的现象,这就是默顿所倡导的”中层理论”所指示的方向。第四章:社会研究的过程

26、科学环: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即“科学环”。在这一模型中,华莱士用方框表示五个知识部分:(1)理论,(2)假设,(3)经验观察,(4)经验概括,(5)被检验过的假设。

用椭圆表示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1)逻辑演绎方法,(2)操作方法,(3)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4)检验假设的方法,(5)逻辑推论的方法,(6)建立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方法。各个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方法转换为其他形式。箭头表示知识形式转换的阶段。中心线的右边是理论演绎的过程,即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在这一过程中使用演绎法。中心线的左边是理论建构的过程,它首先是运用归纳法有经验观察概括出研究结论,然后再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横剖线的上方属于理论研究,处于抽象层次。下方属于经验研究。这一模型是对社会研究中各种逻辑过程的概括,表明了社会研究是从理论

27、归纳与演绎:(1)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2)演绎: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3)关系:历史上,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往往是对立的,直到20世纪,由于波普等人的贡献,而这才在假设检验法(试错法)中结合起来。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而演绎则相反。(4)归纳逻辑的局限:

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的一般性结论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他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由归纳不可能逻辑的推论出一般原理,因为由归纳得到的结论指示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现象的概括,它只适合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范围,它仍停留在经验层次。可以说,归纳逻辑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发现一般原理。(5)演绎逻辑的局限:由于演绎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错的,所以有它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的,这样的命题不可能有效的解释具体现象。此外,单纯靠演绎也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28、假设检验逻辑:(1)假设检验法(复旦97:假设演绎法;复旦98:假设检验):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作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2)假设检验法包括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演绎只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到具体现象,而假设检验则需要完成一个循环,即再从具体观察返回到理论,在返回过程中是运用归纳逻辑。这样,一般原理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3)假设检验法比归纳法多了一个理论演绎的过程,其优越之处在于:如果没有理论假设的指导,那么经验观察就有可能是盲目的且缺乏系统性;单纯归纳法只能得出经验现象的概括,而不能检验理论结论是否正确。假设检验法则可以将经验概括与假设进行比较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29、经验概括:经验资料可分为案例资料和统计资料。(1)案例资料的归纳方式:

列举归纳:通过简单枚举建立经验概括。排除归纳(人大2001):即在许多命题中,排除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保留违背事实所反驳的命题以建立经验概括。

区别:“列举归纳”一般是得出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而不涉及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排除归纳”则试图概括某一现象的普遍原因,它以

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为根据,因此,它也称为科学归纳法。(2)统计资料的归纳方式:“统计概括”,它也是一种经验概括,依据概率原则,它说明,只要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那么在样本中发现的现象或变两件关系也可以在总体中观察到。(3)统计规律(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概括)与定律的区别:统计规律是孤立的经验命题,它还没有结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而定律则与许多抽象的理论命题相联系,它能系统的解释现象。(4)经验概括的作用:能为新理论提供事实根据,能够检验原有理论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研究者从预料不到的事实中或偶然发现中得到启发与顿悟,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想法,以此为线索来建立新的理论。

30、从经验概括到理论(浙大2001:简述从经验概括到理论的步骤)波普指出:不存在任何获得新思想的逻辑方法或逻辑改建过程,任何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创造性的想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任何逻辑途径可以直接导致定律的发现,只有依靠直觉、依靠研究者的专业酷爱才能得到定律。

(1)建立理论解释步骤:建立解释项的概念,这一抽象概念包含经验概括中的各种变量得共同属性或特征;建立被解释项的概念,他在更抽象、更普遍的层次上表明所研究的具体现象;建立解释项与被解释项相联系的命题,它以原有的经验概括为基础;建立多个命题,它们包含上述的解释项或被解释项,然后将这些命题组织在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中,有理论可推导出新的可被检验的假设。(2)抽象的策略:理论建构的关键是从具体的经验事实中抽象出社会现象的普遍意义或本质特征,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策略有:列举共同因素;利用现有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作出解释;探寻背景联系;询问;内省。

(3)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人大99):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其主要特点不在于它的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抽象出了新概念和新思想。

它的建构程序是: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评论:它是一种事后解释,即它是在收集到事实之后所作出的主观解释,尽管这种解释与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但它不是唯一的,从同一事实或同一经验概括中可以跳跃出不同的理论解释;它的缺陷在于,无法从众多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判断或检验哪一种更真实可信,这也是有经验观察出发的社会研究的共同缺陷;这种理论缺乏必然的可信性,因为它所依据的经验证据是由不完全归纳提供的。经验研究的四种功能(北大:调查研究对于理论的四种功能):经验研究并不局限于检验理论,默顿写到:“经验研究远远超出检验理论的被动功能,它不仅仅是正是或反驳假设。研究在发展和形成理论方面至少发挥着四种主要的积极功能:创造、改进、反思和澄清理论。”

31、理论检验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更真实、更有效、更合理地解答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这种以假设为开端的研究称为理论检验研究。在科学环中:它包括理论(r)假设(r)经验观察(r)经验概括(r)接受或拒绝假设(r)理论五个阶段。(1)理论推演研究假设的方法:逻辑推演:从公理推演出定理(或理论假设),也称为命题逻辑推演。

作用:从无法被检验的公社中推导出可被检验的理论假设。特点:公社与推导出的假设都处于同一抽象层次,这样就能使经验观察与理论有一致的逻辑联系,理论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直接证实理论。缺陷:在社会科学中,概念的定义于对概念的测量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一致,因此这种严格的逻辑推演是无意义的。因此,有些社会学家(如霍曼斯等人)主张用定义逻辑推演,它的特点是,由理论推演出的假设是较低抽象层次的理论命题,它可应用于具体的时间地点,还可指导观察资料的收集工作。经验推演(北大93):把理论假设中的概念与经验变量和指标联系起来,然后再经验层次上建立工作假设。在社会研究中,经验推演是与逻辑推演相结合的。

工作假设:作出理论概念的操作定义之后,就可以选择一些可被检验的、可直接观测的、具体的测量指标,用它们来重新陈述理论假设。

概念操作化:由理论概念到工作假设的过程。操作化是对理论概念作出解说和抽象定义。说明在何种范围、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然后建立概念的操作定义,选择和制定测量概念的指标和方案,最后用可被观测的变量和指标来重新表述理论假设。

经验推演的作用:把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以观测的指标,是理论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能使研究者明确地认识到,要收集何种经验资料,在何种范围进行调查等等。

经验推演的缺陷:由于概念、变量和指标处于不同的抽象层次,概念与变量、变量与指标、概念与指标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建立的,而是主观假定的,因此它们有可能不一致;变量有可能未界定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指标有可能反映不出概念的真实内涵或只反映其中一小部分内涵。因此,工作假设被正式并不能直接证实理论假设,理论假设被验证也并不能直接证明理论的有效性和真实性。(2)假设的检验:研究假设与虚无假设:研究假设通常是陈述两个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主要检验方法:直接检验(就是收集大量经验资料去直接验证假设)和间接检验(提出一个与研究假设相反的虚无假设)。间接检验的前提:调查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间接检验的作用:(A)收集经验资料以反驳虚无假设,从而证明研究假设是正确的;(B)说明研究假设不仅在调查样本中成立,而且在总体中也成立;(C)说明研究假设中变量之间联系的有效范围。

研究假设与理论解释:反驳研究假设的方法:(A)简单证伪法:寻找否定研究假设的经验证据,这些证据可说明,在什么条件下研究假设部成立,并说明理论解释的局限和缺陷所在。简单证伪法需要在不同地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中收集反例,并以这种反例来怀疑或否定某一理论解释的真实性。(B)理论证伪法:是对多种理论解释进行检验,以便选择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许多个假设的检验中,如果某种理论解释比另种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那么后者将逐渐失去可信任和解释力,最终可能被证伪。一般说来,一种理论不会轻易被完全推翻,由他推演出的研究假设即使被否定,常常是促使理论作出修改或补充;只有它在多次或多个假设检验中都受到怀疑时,才有可能陷入无法挽救的境地。这是由于,一般理论是抽象的、普遍的,而研究假设则是经验的、具体的,研究假设是由理论通过经验推演而得出的指标(或变量)构成的,指标只反映概念中的部分内容,因此指标见得不相关并不一定证明概念之间不存在关系。此外,研究假设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某些样本作调查来检验的,他在某些条件下被否定并不说明理论解释在其他条件下也不成立。由于同样的原因,研究假设被证实也不能证明理论解释是真实的、有效的,这种证实只是在某一方面提供了支持理论解释的证据,而不是作出普遍的、全面的验证。

检验的步骤:(A)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解释,明确表述所要检验的理论。

(B)运用逻辑推演从理论推导出一组理论命题(称为理论假设)。(C)运用经验推演将理论假设专署为具体的研究假设(也称为工作假设)。(D)收集有关资料。(E)整理分析资料。(F)检验与评判理论。

32、研究步骤(北大98: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研究步骤:准备阶段;设计阶段;调查阶段;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总结阶段。

(2)确定研究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人大99:简述“研究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A)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可以指出研究的目标和方向;(B)可以指导观察资料的收集工作。(C)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们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研究问题的选择(浙大2001:确定研究课题的因素有哪些;南大2000:怎样选择调研课题):(A)理论意义。学术界公认的重要题目或必要题目。(B)应用价值。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包括对社会长远发展有价值的问题。(C)迫切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D)可行性。能够得到社会及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研究力量、经费、人员配合、资料提供、被调查者协作等方面得到较可靠保证。(E)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研究者本人的兴趣、学识、能力、精力、时间、研究条件等等。

(3)选择研究类型:应用研究;理论研究。描述性研究(人大99):目的是系统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它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地描述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人大98):试图对社会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探索性研究:也称先导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它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也可以为进一步周密、深入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4)探索性研究的内容:查阅文献:

作用:(A)了解以往研究成果;(B)了解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C)了解研究对象的社会历史背景。

查阅文献方法(人大96:简述如何查阅文献): 查阅文献应当有目的、有选择。研究这可以首先利用图书馆检索工具找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章、论文、书籍和调研报告,如百科全书、辞典、出版年鉴或报刊文摘、《新华文摘》上有关专题目录索引、社会科学刊物(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与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杂志)的目录索引、专业书籍索引等等。除国内理论文献外,有条件的话,还应查阅国外和其他专业领域(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的理论文摘。然后经过浏览筛选出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对这些文献要详细阅读、作摘要或资料卡片。收集研究的背景资料,可利用各类“统计年鉴”、“统计报表”、政府部门的调研报告、有关法律法规、省(市)与地区概括、县志史等。另外,还可结合实地观察,收集当地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文献以及私人的传记、信件、回忆录等。

请教专家:所谓专家,指熟悉这一研究题目的人;实地考察:时到研究现场去观察、询问,以增加感性认识,明确调查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5)提出研究假设:社会学家古德等人提出,假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具有经验的统一性(即能被经验检验);对假设的适用范围要有所界定;与有效的观测技术相联系;与一般理论相关联。

假设的来源:可通过查阅理论文献而得出;可从实地考察或访谈中得到;有些研究中,假设的建立市结合了上述两种方式假设先行与观察先行:有人对从自然科学引入的假设先行的方式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由于假设是一研究者选择的抽象概念对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尝试性或推测性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假设先行”会严重的歪曲客观事实。首先,从方法论的观点看,抽象概念是研究者主观设定或选择的,他不同于从经验资料中概括出的概念,他只代表研究者所偏好的理论或研究范式,这就会是研究者仅局限在他的特定角度或眼界中去观察问题,而且有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收集对他的假设有利或不利的证据(视他想验证或否证假设而定)。

其次,从技术角度看,事先建立假设会排除许多可能有影响的变量,这就不仅使观察带有框框,而且会忽略许多未预

想到的经验事实。由于这些弊端,他们主张“观察先行”,即不带假设进行客观的调查。

反驳:假设并非是完全主观的猜测或臆想,它们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理论之上的;任何研究都是受一定理论或方法论的指导的,都基于一定的理论前提,即便是“观察先行”也要以一定的理论框架来概括经验资料。假设所选择的变量是从实际上活中筛选出来的,这一筛选过程实际上跟“观察先行”的方式是一致的(如探索性研究)。任何研究都要以一定的假设或设想为指导,否则观察就会是盲目的,当然,这种设想的清晰程度是不同的--第五章:社会研究的设计

33、描述性研究:同探索性研究一样都没有明确的假设,也是从观察入手来了解并说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但进入观察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1)研究的时间性:在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之间做出选择;(2)研究的空间范围:以确定观察的地点和对象;(3)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明确本次研究究竟要描述什么;(4)研究层次和角度:经验层次还是抽象层次;宏观层次还是微观层次;(5)具体化与操作化:对所使用得概念作出具体定义。(6)调查对象的选取,若为抽样调查,还要确定选取的方法与程序。

34、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这些模型的三种方式:(1)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2)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与上一种方式不同,他不是在研究之前就列出各种原因或后果,只选择一个最主要的自变量建立研究假设,然后用各种资料来检验这一假设,并在深入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变量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再建立因果模型;(3)深入分析变量件作用的机制。

35、横剖研究(浙大99;浙大2001;南大2000):是在某一事件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所谓横断面是指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在某一事典所构成的全貌。人口普查和民意测验多采用横剖研究的方式。横剖研究并不等于静态研究,他也可以进行动态分析。此外,许多理论检验研究都采用横剖设计来探寻因果规律。

横剖研究的特点:调查面广、多办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资料的格式比较统一且来源于同一时间,因而可对各种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较差。

36、纵贯研究(南开2000;复旦98:纵贯研究及其四种类型):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

纵贯研究类型:(1)趋势研究(北大2004:趋势研究和同期群研究的异同;复旦97;人大2000):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2)

同期群研究(北大97;人大2001):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个体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时间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他们都属于同一类型。但每次调查的抽样都应当是随机的,以保证被调查到的样本可以代表这一类型的人。(3)追踪研究(复旦96):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追踪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批对象。

(4)纵贯研究的特点:能够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此外,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做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但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

37、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普查: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调查。

普查的作用:能够对现状作出全面、准确的描述,其目的是了解国情,把握整体的一般状况、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概括。

普查的特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可统计汇总和分类比较,调查结论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可精确反映总体的一般特征。但调查内容较有限、缺乏深度。普查的工作量很大,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很多,因此,除统计部门和政府部门外,一般社会研究很少采用这种设计。

(2)抽样调查(人大99:简述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的区别):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抽样调查的特点: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他的调查内容不如个案调查那样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处理和分析上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技术。

(3)个案调查(北大99):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特点:与抽样调查相比,个案调查不是客观的描述大量样本的同一特征,而是主观的洞察影响某一个案的独特因素。

典型调查(北大2001;北大2002:简述典型调查的优缺点):也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对他们进行深入调查。它试图通过深入的“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总体,从特殊性中发现一般性。

典型调查的作用:真实、迅速地了解全局情况。典型调查的特点:与个案调查不同,它要求被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因此,选取典型是这种方法的关键。典型调查试图解决有个别推论一般,有个性概括出共性的任务,在这一方面它有很大的独创性和应用价值。局限在于:研究者所选择的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很难判断的,因此有这种主管选择的典型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能适用于总体或全局。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共同点:它们能够详细地解剖某一个案,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当时、当地的情景和气氛,能够深入了解社会行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但调查资料难以标准化,只能依靠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难以检验。

38、研究方法(北大94:社会研究包括哪几种方式?它们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区分研究法的主要标准:资料的类型;收集资料的途径或方法;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

(2)统计调查:社会研究资料分类:(A)直接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B)直接调查得来的文字资料;(C)文献资料。

应用:统计调查法不仅可以用于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也可用于探索性研究。

特征:(A)使用结构式调查方法收集资料;(B)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C)由于这两个特点,他成为理论检验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并且通常与抽样调查相结合。

(3)实地研究(北大92:试述实地研究(或实地调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浙大2000;南大2000):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特点:(A)得到的资料通常是无法统计汇总的文字资料;(B)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C)通常集中关注于某一个案。(D)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无结构的观察和访问。(E)资料分析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和投入理解发。

(4)实验:通过实验而收集到的资料与统计调查资料很相似,它们都可以分类汇总和统计。二者区别是:统计调查是在自然环境中,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观测或询问;统计调查所得到的不同变量只是调查对象本身固有的,而实验则是人为施加某种刺激,使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5)文献研究:是历史学的主要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

特点: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产生由于这种接触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因而不会造成资料的失真。因此,也被称为间接研究或非接触性研究。它的资料收集方法是与分析方法相联系的,研究者一般是确定了分析方法之后,再去查找某种类型的文献。

文献分析的三种方式:统计资料分析;内容分析;历史-比较分析。

39、社会学八种“理论群”:美国社会学家将当代社会理论区分为八种不同的理论群:(1)结构功能理论;(2)新因果论;(3)社会预言理论;(4)小群体理论;(5)符号互动论;(6)结构主义;(7)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8)民俗方法学与现象学。各种理论群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上,新因果论、社会预言理论主要依靠大规模统计调查的资料;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学与现象学偏重实地研究;小群体理论通常使用实验方法;其他三种理论则偏重文献研究,但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依靠经验调查的资料。上述分歧实际上是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人文学科的定性方法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方法三者分野的延续。它也反映了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研究的不同看法。

40、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北大2003:简述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复旦97: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有哪些特点):(1)定量方法的共同特点:它是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只有对这种信息才有可能进行计算,并进而对资料做出更广泛的定量分析。运用定量方法就是要对多少可比较的一组单位进行观察,这些单位可以使个人,也可以使群体或机构。(2)定性方法则无法对不同单位的特征作数量上的比较和统计分析,只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3)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个案调查)对比(北大93:是说明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具体程序。两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什么?北大2004: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异同,并每个各举三个研究题目,注意适用):统计调查范围广泛,涉及大量单位;而实地研究涉及少数个案。统计调查从一个单位中选取少数侧面;而实地研究选区多数侧面;统计调查客观的统计和量度总体特征;而实地研究主观地洞察性的把握个体特征。统计调查用相关分析等客观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而实地研究用主观洞察性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4)定量方法的优点: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因而更客观、更科学。定量方法还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得精确分析。(5)定量方法的局限:由于是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作精确的计量,因而定量方法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由于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因此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并非易事。可以说,所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或相关分析也就越不可靠。由于许多社会现象都是独特的,无法得出普遍的经验概括,因而也无法依赖数量分析。还有人认为:统计调查只能得到表面的、浮浅的信息,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推崇实地研究法,认为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才能获得有关社会生活的有效知识,因为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任何具体的社会活动组成的,对它必须根据社会成员的动机和主观意义来理解。在他们看来,统计调查、问卷、测量这类方法会肢解和歪曲社会现实,它们实际上是把研究者本人对现实的看法强加于社会世界。他们并不认为主观洞察的方法是非科学的,相反,认为它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他们指出,“日常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还是能够直觉地被掌握的,因此而产生的创造性的见解总有一天将成为客观知识。”(6)定性方法的局限:它是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这种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主观洞察法的分析既有可能获得真知灼见,也有可能导致荒谬的结论,这是因人而异的。由于对这种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人们也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7)理想的调查研究方法:涉及大量个案;选取多个侧面并且与整体相联系;通过客观计量和统计把握共性;尽可能客观分析并结合主观洞察和理解得出普遍化的结论。

评论:这一设想曾受到系统论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启发和鼓舞,但近几十年的实践中,由于研究经费和操作化技术的限制,这一理想未能实现。目前,社会科学家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在资料收集和分析中结合主观洞察的方法。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定量方法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定性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并尽可能使它系统化。目前看来,排斥一种方法或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41、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度指资料的真实可信程度;效度指资料是否准确有效的说明了索要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实地研究的资料的可靠性不如统计调查。实地研究依靠个人感官,很难保证调查资料的客观性。而统计调查可靠性真实性较高。统计调查资料的有效性不如实地调查。统计调查往往会导致这种倾向,即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上,并设计了越来越复杂的分析资料的方法,却忽略了资料的有效性问题。假如资料是琐碎的、枝节性的,那么不管他的数量有多大,分析技术有多精密,也仍然不能有效地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对调查研究来说,影响资料信度和效度的因素还包括研究本身对被调查者的干扰。这种干扰表现为:(A)被调查者由于对访问员或问卷措辞的误解等原因,不自觉或无意识的做出错误的不真实地回答。(B)被调查者由于顾虑、反感、不耐烦等原因,而有意识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真实的行为和态度。尽管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社会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完全客观的、不受个人价值观念影响的研究室很难达到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认识到:“一个调查者的价值观不仅影响他选择的研究课题,而且也影响他研究这些课题的方法和他所应用的资料的来源。”这意味着,不存在判断资料有效性的固定标准或绝对标准。但这并不能否认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为:(A)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人们的思维能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此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以同样的方式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们都是假定理性认识与经验证据之间存在着逻辑一致性。尽管社会研究更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研究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他们能够通过操作化过程来领悟和描述现实,能够依赖科学验证的绝对标准去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只能是不搞研究”。当然,所谓判断知识真理性的“绝对标准”是随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B)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为了使理论与证据据有一致性,越来越多地采用更客观,更有信度的方法,统计调查正是在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向上发展的,他试图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目前,他还未能有效的解决资料的效度问题。

42、分析单位(北大93;北大2004;复旦98):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会及其赖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1)一般来说,分析单位等同于抽样单位;但有时,分析单位可能与抽样单位不一致。(2)分析单位不一定是研究结论中所要揭示的单位。(3)社会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类型:个人:个人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群体: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组织:指由具有共同目标和正是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社区: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社会产物:指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产品。(4)可以说,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了解的一些个案。选择分析单位是应注意:一项研究课题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单位;在研究中,如果以某一种分析单位进行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完满的解答研究课题的话,就应当增加或改变分析单位。

43、研究内容:是指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们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具体项目或指标。(1)研究内容的类型:状态:是一些客观指标,通过他们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况。意向性: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它是一种主观变量。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等。行为:是一种外显变量,研究者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2)根据理论和方法论偏好,研究者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选择:研究层次;抽象程度;解释的方式;

44、层次谬误和简化论(北大2003:举例说明在推论中容易发生的、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类错误):(1)层次谬误(或生态谬误、区位谬误)(北大94;北大97;人大96:简述什么是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作结论。层次谬误就是这种将社区特征与群体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混淆的错误。在用统计资料分析时很容易出现这类“层次谬误”。当然,这种推论偶尔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它的推理方法则是完全错误的。(2)简化论(或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单位,一项研究应考虑到各种分析单位和各种特征,然后依据理论假设和初步考察来确定较适当的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45、研究方案的设计(北大95: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复旦97: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南开2000:影响调研方案设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南大95:怎样编制调研提纲?南大97:调研程序):(1)研究方案:它是对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即制定研究计划,分解研究课题,然后将所要研究的概念具体化、操作化,并说明研究的各种细节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研究方案相当于一项工程的设计图和施工方案,如果事先有比较周密和精细的规划,考虑各种问题就比较全面。那么实施过程就会比较顺利。(2)研究方案的内容:阐明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制定抽样方案;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并对调查员的任务和工作进度作出安排。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第六章:测量

46、测量的概念:(1)测量(复旦96、97<名>;人大96<名>):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说,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2)研究变量: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和具体化而转化来的,在研究中,它是分析单位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在一具体研究中,每个变量都有特定的测量指标。(3)数字(符号):测量时得到的一定数值可作为某一现象或事件特征的代表符号。(4)分派规则:确定分派数字的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最困难的工作。测量是将各个分析单位与它们的特征或属性用数字分派规则联系起来。所谓规则是指操作的方法或索引,它指导研究人员如何实施测量。(5)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复旦98<名>:测量三要素):<1>准确性:指所分派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地反映调查对象在属性和特征上的差异,用数学概念表述,如果真是状态与符号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一致的关系,那么两者就具有同构性,同构性越高,所观测的资料就越准确有效;<2>完备性:是指分派规则必须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或变异;<3>互斥性:指每一个观测对象(或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以一个而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6)测量的作用:在于作出准确的分类,以便比较研究对象的各种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是以等级区分的,有些是以数量区分的。研究对象的差异都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因此通过对差异的比较和分析就能找出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47、测量尺度(北大92<简>:举例说明四种测量尺度的特点及区别;北大2001<简>:是举例说明4种测量尺度及其数学性质;复旦98<简>:简述变相的测量层次及其划分意义):(1)定类尺度或名义尺度:测量定类变量的尺度,它是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大多数定性测量都适用定类尺度。其严格的区分可分为:<1>标记:可作为一个识别的记号,当数字被用作标记时,它并不表示数量的多少,也不能对它做数量运算;<2>类别:可作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类别区分可说明观测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类别也可用数字表示,这种数字仅用于区分而不能运算。

(2)定序尺度或等级尺度:一个变量如果能够依操作定义所界定的明确特征或属性而排列等级大小、高低、先后的次序,这是就适用于定序尺度进行测量。定序测量程序:<1>等第顺序法,它要求被试者对一组刺激依某种属性由高到低或由多到少的次序予以排列。<2>配对比较法:要求被试者在一定时间内就所有可能的配对,排列出每对刺激中的大小或多少的顺序。<3>恒常刺激法:这种方法与配对比较法相类似,唯一不同之处是它以一种标准刺激连续地与一组恒常刺激的各个成员相配对地进行比较。<4>连续性类别法:要求被试者把一群刺激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这里的类别已按指定的属性而予以顺序排列。

注意:它们使用的数字仅仅显示等级顺序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意义。这些数字并不显示属性的真正量值,并且等级之间的间隔也不一定相等。(3)定距尺度或等距尺度:具有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的特征,此外,它还要求尺度上的间距代表所测量的特征的量的间距。即每一等级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它们可以用来加减。但定居尺度上没有绝对的零点,所以不能乘除。

(4)定比尺度或比例尺度:是测量中的最高层次,具有实在意义的真正零点,定比尺度下的数字是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的结果都具有实在的意义。一个变量能否以定比尺度测量,关键在于零点是否是绝对的,最好的检验办法是:零是否可被认为是测量”一无所有”的。(5)四种测量尺度比较(南大2000<简>:定距变量可以变为定序变量吗?反之如何?请举例说明):从数学性质上看,高层次尺度都具有低层次尺度的一切特征,反之则不然。选择测量尺度须注意:<1>社会现象大多只能以定类或定序尺度测量,但有时也可将某些现象近似的视为定距或定比变量,如”智力测验”。这是要注意这种近似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能出现的偏差。<2>高层次尺度可能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但调查和分析的工作量更大,而低层次尺度则相反。因此选择尺度要结合课题要求与研究条件。

<3>用较低尺度收集的资料不能用较高尺度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反过来则可以。因此许多研究都是尽量先收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但在分析时却只作一些简单的运算,这虽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不过当需要今后作补充分析时,这种策略还是有必要的。<4>一个变量可能适合用各种尺度来测量,选择何种尺度取决于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48、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北大93<简>:是说明概念与假设的操作化过程;北大97<简>:试说明研究课题具体化与操作化的主要内容;北大2000<简>:简述一项调查研究课题的具体化与操作化;南大96<名>:课题操作化;南大95<简>:怎样具体确定测量的尺度;复旦98<简>:课题具体化和操作化的主要内容):因为社会生活中使用的概念通常是模糊的或含义不清的,社会研究如果不对这些概念作出定义和具体化,也就无法对现象进行观察和度量。(1)概念的具体化(浙大2000、2001<简>:试述拉扎斯菲尔德的概念具体化;南大94<简>:如何从概念中引出指示项;北大95<问>:简述概念、变量、调查指标的定义、各自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南大98<简>:对社会学研究概念举例说明概念的来源;复旦96<简>:什么是理论、假设、概念、变量、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概念的形成: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性认识和互相交流形成的。是人们对许多现象的复杂而又具体的感受,并以一个名字对这些感受作出整体的、含混的概括。概念是人们思维的产物,它是抽象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因为它本来并不存在,是人们创造了它。<2>概念的界定:使用抽象定义将概念所指的现象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A)界定的第一步是将概念分解:即从不同角度或维度对概念所表示的现象进行分类,对有些高度抽象的概念要逐步分解;(B)第二步是作出抽象定义:通过分解可大致了解一个概念的基本内容和各种分类,根据分类就可以抽出各种类型的共同属性和特征对概念下定义。在社会研究中,抽象定义的作用是对在何种范围、何种含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因为概念包括许多方面和不同维度。经过严格界定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具体指概念内涵的各种类型或各种状态,它们对应于各种实际存在的事物,因此变量是可以观察和量度的。概念转换为变量形式之后就可以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了。<3>选择测量指标:确定如何测量变量,选用那些指标来测量。指标是概念内涵的指示标志,它们直接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指标可以量度现象的不同状态和不同程度。由经验现象的量度就可以说明抽象层次的概念。但指标指标是概念内涵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内容,因此要更有效的测量概念就需要用多个指标。对概念(变量)的具体量度的方案也称为概念的操作定义。<4>编制综合指标:对简单的概念可以用一两个指标来测量,而对复杂的概念,则要用多个指标来测量。<5>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就是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

(2)操作定义(复旦98<名>;南大98<名>:古典操作定义):就是建立一些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1>操作定义的功能:(A)澄清概念在研究中所选用的意义;(B)说明测量变量的操作方法;(C)使一些陈述变量间关系的假说获得验证的机会;(D)使今后同样的研究有所根据,以便比较彼此的结果。(3)测量指标(北大2003<名>;北大93<名>:变量与指标):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变异特征的范畴。是对社会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它把现象的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密切的结合起来,以便精细描述社会现象的某一特征。测量时首先要说明指标,任何一个变量都有许多不同的指标,这是因为测量所依据的事实可以不一样。当一个变量有多个指标时,可以从中挑选若干个来测量变量,挑选指标的原则是方便与适当。各项指标可以分别研究,但有时需要将各项指标综合起来,以提高变量的抽象程度。建立综合指标的方法:类型法、指数法和量表法(4)建立综合指标:<1>类型法:将各指标交互分类,然后建立新的类型,以形成一个新的指标;<2>指数法:是用简明合理的公式综合各指标,以建立一个新的指标。

49、量度化方法:通过测量而得来的资料可分为三种纬度:(1)物理纬度:可以用客观的标准来测量,而不涉及主观判断。这些量度一般都属于定距或定比尺度。但这种量度只适合于某些社会现象。如事物的状态特征和行为特征。(2)心理物理纬度:包含物理纬度和心理纬度。一般认为,测量心理属性最多可达到定序尺度,而无法使用定距尺度。(3)心理纬度:是利用主观判断所制定的计量标准。缺点是:它们缺乏一套完善的测量理论,即缺乏公理和定理的系统。

50、观测值的分解:测量理论的基础是数理统计中的误差理论或变异理论。测量理论建立在”任何观测值(测量分数或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这一假设之上。(1)它认为,观测值(X)是有四个部分组成的:<1>真实值T。<2>其他变量的影响值O。<3>系统偏差B。<4>随机误差E。

(测量分数)X=T+O+B+E(2)随机误差(E)是非系统的变异,它是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引起的,如被测者的疏忽,粗心等。但是这种影响有正有负,所以要消除或减少随机误差,通常采用多次测量或抽取大量样本的方法,使正负误差相互抵消。(3)系统偏差(B)(南开2001<名>)是有规则的变异,它是由于测量工具、评分标准等直接与测量方法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消除或减少系统偏差的方法是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在测量之前将测量工具与标准尺度相互校对,以修正偏差。但有些系统偏差很难用标准化消除。(4)其他变量的影响(O):也是一种有规则的变异,这种因素不是偶然的,而是内含在测验的题目或量表之中的。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多次测验而消除,它是内含在测量指标之中的。消除或减少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严格的操作化。(5)在评价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这一测量有没有系统偏差?这种系统偏差会不会影响研究的有效性?一般来说,任何测量都会有一定的系统偏差,因此,测量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系统偏差控制在最小程度。<2>这一测量是不是可靠的?即随机误差对测量的可靠性有没有影响?假如测量受偶然因素影响很大,观测值就会在较大范围内起伏,在这种情况下,观测是不可靠的,测得得观测值其可信性很低。<3>这一测量是不是有效的?即所测得得数值是否正式向要研究的变量值,其他变量的影响值是否控制为最小?

51、信度(南大98<名>;北大2004<名>):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观测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也就是说信度是指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而言的。(1)信度系数:信度可以看作系统性变异在观测到的总变异中所占的比率,系统性变异越大,则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信度越高;信度也可以看成是在观测到的总变异中,不是因随机误差所造成的变异所占的比率。(2)信度的检查(南开2000<名>):信度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由于测量中误差变异的来源有所不同,故各种信度系数分别说明信度的不同层面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信度系数有如下类型:<1>重测信度:用同一份问卷的问题,对同一群被测者前后调查两次,在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重测信度。这种信度能表示两次调查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量的稳定程度,故又称作稳定系数。它可以检查出被测者是否能正确理解所提的问题,并作出真实稳定的回答。这是一种测量信度的较好方法,但须注意两次调查相隔的时间要适当,如果时间太短,被测者还记得上次答案,所以测量的是他的记忆,而不是他此时的真实态度。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可能会发生一些变故,影响到被调查者的态度。<2>复本信度:对一项调查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接受问卷测量,并同时接受这份问卷的复本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使用复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测信度的缺点,但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即在题数、形式、内容、难度及鉴别度等方面都与原本一致,仅只在问法与用词方面与原本不同。复本调查可连续或相距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相聚一段时间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稳定与等值系数。<3>折半信度:将调查来的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记分,在根据各个人的这两部分的总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折半信度。<4>评分者信度(人大2001<名>):在测量工具标准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不同评分者的判分标准也会影响到测量信度,要计算评分者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关系数。(3)影响信度的因素:在结构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中,信度主要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随机误差的来源主要有:<1>被调查者:如是否耐心、认真、专注、不受情绪波动影响。一般来说,调查时间越长,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复杂,信度越低。<2>调查者: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标准,是否有意或无意的对被调查者施加影响,纪录的认真程度等。<3>测量内容:如提问的措辞含糊不清,不易理解,各种题目内部一致性低,题数少等。<4>测量环境和时间:如研究人员对被调查者有较大”干扰”,他人在场的影响,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太长等等。

52、效度(南大96、97、2000<名>:测量效度;浙大2000<名>:测量的效度):就是正确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测量的效度可以决定所建立的理论解释的正确程度。对效度的检验可以保证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某一研究变量的意义与内涵有一致的理解。(1)效度的基本原理:从测量分数变异的观点来看,效度就是测量得分的总变异量中,由所要测量的特质所造成的变异量所占的百分比。(2)效度的检查(复旦96、97<简>:效度测定的三种类型是什么?内在联系如何?):<1>内容效度(表面效度)(北大97<名>):考察内容效度旨在系统的检查测量内容的适当性,并依据我们对所研究的概念(变量)的了解去鉴别测量内容是否反映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内容效度实质上是个判断问题。检查内容效度就是检查有概念到指标的经验推演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概念定义为标准。<2>准则效度(效标效度)(南大95<名>:标准效度):准则是被假设或被定义为有效的测量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测量工具可以作为测量某一特定现象或概念的效标。对同一概念的测量可以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其中每种测量方式与效标的一致性称为准则效度。

(A)如果效标或准则是依据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而建立的,那么这种准则效度可称为预测效度。预测效度是将已经得到的测量结果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检查两者的一致性。

(B)如果效标识于某种测量方式同时被证明为有效的,则称之为共变效度。共变效度是用来判断其他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C)如果效标是以实际经验判断为准的,则称为实用效度。实用效度通常用来检查测量工具的实际效果。由于对某些现象的测量过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只能依据实际经验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实用效度与共变效度有些近似,如定量化的干部测评方法就是以组织部门传统的考察干部的方法为效标,当它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时,由于它省时间、简便易行,所以就能取代过去沿用的老方法。准则效度的局限:有些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只是假定有效的,它本身是否真正有效并没有理论根据,这一缺陷是心理量度化方法所共有的<3>建构效度(南大99<名>;复旦97、98<名>):是要了解测量工具是否反映了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它通常在理论性研究中使用。由于它是通过与理论假设相比较来检查的,因此也称为理论效度。测量同一个概念可以用多个指标,当用X和Y的多个指标来测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不同指标的测量都反映出理论所假设的关系,那么这些测量就具有建构效度。<4>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北大2003<名>:内在无效度):测量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具体的调查对象所作的观测。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上述三种效度(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建构效度)的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内在效度,它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内在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而外在效度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对外在效度的检查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研究内容的普遍意义。

5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北大93<名>;北大96<问>:说明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及其相互关系):(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如果收集的资料不可信、不可靠,那么它肯定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有可能很低)。(3)效度低,信度有可能很高。(4)效度高,信度必然也高。如果有效地说明了各种现象,那么它的资料和结论都必然是且必须是可信的。(5)测量的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无信度必然无效度,但有信度未必有效度。反之,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有效度必然会有信度,但无效度却未必无信度。(6)效度=信度-,由此可知,效度系数等于信度系数减去。由于其他变量的影响是内含在测量工具之中,因此很难测出他们的变异量(),而信度系数则可由相关系数计算。所以在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常用信度系数来近似的说明效度,但这是有缺陷的,因为在社会研究中,其他无控制的变量对资料的效度有很大影响。所以还是应当通过对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建构效度的检查来说明研究的有效程度。(7)由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可知,所有影响信度的因素也必然影响效度。此外,除随机误差外,效度还受到系统偏差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对这些影响课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测量工具;<2> 样本的代表性。第七章:抽样

54、抽样与抽样调查(北大2004: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性。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人大2000)。(1)与整体调查相比,抽样调查的优越性:调查费用较低;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准确度高。(2)抽样成功的依据(假设):部分是包含于整体之中的;部分与整体有同样的特征、现象、关系及过程;部分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有关群体生活、群体态度、价值和意见的更为清晰的脉络。

55、抽样术语:(1)个体与抽样单位(人大97:抽样单元):个体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即分析单位。个体与抽样单位在有些研究中是相同的,但在实际抽样中,抽样单位往往是多层次的。(2)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复旦97:研究圈;人大2000:总体):研究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个体的集合体,它必须受几个方面的限定:内容、单位、范围、时间。实际上,样本式从调查总体而不是研究总体中抽取的。调查总体是研究者从中实际抽取调查样本的个体的集合体。它往往是对研究总体的进一步界定,即对时间、范围作更进一步规定。(3)抽样框(北大2002;复旦97;南开2000;南大99):又称抽样范畴,是从中抽取样本的抽样单位名单。在一次抽样中,抽样框的数目是与抽样单位的层次相对应的。(4)参数值与统计值(人大97:参数、估计量;):参数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统计值则是关于调查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抽样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样本的统计值推算总体的参数值,从而达到由部分认识总体的目的。(5)抽样误差(北大99;复旦96):总体的异质性和样本与总体范围的差异性,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总会有偏差,这种偏差就是抽样误差。(6)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置信水平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以正负区间内的概率。而置信区间是指在某以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的误差范围。

56、抽样的基本程序:(1)界定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对研究总体的界定过程也就是对他的基本构成单位,所包含的内容以及空间与时间的范围等作出规定的过程,同时也是确定调查对象,及它的内涵、外延及数量的过程。(2)确定抽样单位,编制抽样框。即将总体案抽样单位划分为各部分,这些部分必须互不重叠且能合成总体,然后毫无遗漏的编号排列成表,每个抽样单位唯一的与表上的一个号码相对应。抽样框是概率抽样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它的质量关系着抽样的质量。(3)设计和抽取样本。包括确定样本所包含个体的数目,选择抽样的具体方法。(4)评估样本于对总体进行估计。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问题始终是抽样中关注的中心问题。

57、样本准确性与精确性(北大95:抽样调查中的误差份哪两类?其来源是什么?如何减少两类误差?北大2002:简述影响调查样本代表性的主要因素):

(1)样本准确性:指样本没有偏差。偏差也称系统误差,其来源主要有:抽样程序的缺点,即未能遵守随机原则;无回答,无回答是样本偏差的主要来源之一。事实上,一个包含比初始选定的单位少于80%的样本几乎肯定是有偏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二访、三访或其他手段提高回答率。(2)样本精确性:指抽样误差的大小。抽样误差是抽样这种方法所固有的误差,是随机误差。抽样误差可以定量进行估计,因此研究人员对于抽样误差的估计具有很大的主动性。(3)样本评估:样本评估分两阶段,正式调查前和结束后,后者是计算抽样误差并由样本统计值推论总体参数值等。在确定了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法抽出样本后,应先对抽出的样本进行评估,目的是初步检查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以剔出那些偏差太大的样本,重新抽样。评估可以采取收集若干容易得到的资料,例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作为样本于总体之间的比较的方法。一般地说,比较的变量越多,杨本越可靠。

58、概率抽样(北大93:试说明概率(随机)抽样得主要方法;人大97:简述概率抽样的随机化原则;吉大2000:简述概率抽样的类型及特点):(1)概率抽样:是总体中每一个体都有一个已知不为零的被选机会进入样本。概率抽样分为等概率抽样(随机抽样)和不等概率抽样。(2)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是一种特殊的等概率抽样方法,总体中每一个体均有同等被选机会,而且样本中每一个体是被单独得选出的。他是一种元素抽样。分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3)随机数字表(南开2000:利用随机数表抽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随机数字表是由数字0-9组成的表,由电子计算机编制而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用随机数字表进行抽样:假定研究总体N=528,即总体中有528个个体,我们欲抽选一个由10个个体组成的样本,因为N是个三位数,因此首先从表中的50列数字中随机抽取三列,例如我们选中了第25-27列,然后由上到下从这三列中选出头10个001-528之间的不同的数,当然,不一定非要从这三列的第一行数字开始,可以从任意行开始,直到抽够10个数字为止。如果从这三列抽出的符合要求的数字不足时,就要另外随机抽取三列,从中继续抽取。如果N是四位数,则抽样时首先从表中的50列中抽取四列,再依上法抽出样本。(4)分层抽样(北大96:说明分层抽样与定额抽样的特点及区别;北大97: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分类原则有何不同?为什么?北大98:分层抽样与配额抽样有何异同?浙大99、2000;南大2000):分层抽样就是先将总添一种或几种特征分为几个子总体(类、群),每一个子总体称为一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将它们合在一起,即为总体的样本,称为分层样本。分层抽样的优点:(A)当一个总体其内部分层明显时,分层抽样能够克服简单随机抽样的缺点。由于它是按群体的特征分布从不同层获得尽可能均衡的样本数,使样本与总体更相似。(B)分层抽样可以提高总体参数估计的精确度。由于它可以将一个内部差异很大的总体分成一些内部比较相似的子总体,从而每一个子总体内抽出一个小样本就能较好的代表总体。(C)有些研究不仅要了解总体的情形,而且还要了解某些类别的情形,分层抽样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因为我们可以将每一类看作一个总体。(D)便于行政管理。

(5)系统抽样(或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复旦98;南大94:等距抽样的基本步骤;南大:等距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是简单随机抽样的一个变种,具体做法是:(A)将总体的所有个体前后排列起来。(B)计算抽样距离。抽样距离K=N/n(N为总体包含个体数;n为样本所含个体数);(C)在头K个个体中,用完全随机的方式抽取一个个体,设其所在的位置的序号是k。(D)自k开始,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陆续抽取的个体所在位置序号为k,k+K,k+2K…k+(n-1)K。

系统抽样的优点:(A)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更易实施,工作量较少;(B)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更平均,故而抽样误差小于或至少等于简单随机抽样,即较其更精确。(C)系统抽样可看成是分层抽样,它等于将总体分为几层,每K 个分子为一层,也就是说可以看作是每层只抽一个个体的分层抽样。两者不同的是,系统抽样的样本个体在每一层的相对应位置上,二分层抽样则是由每层随机抽取的。系统抽样在总体中分布更均匀,精确度叫分层抽样更好。系统抽样是以总体的随机排列为前提的,如果总体的排列出现有规律的分布时,就会使系统抽样产生很大误差,降低样本的代表性。

系统抽样适用于同质性较高的群体。当总体内不同类别之间所含个体的数目相差过于悬殊时,采用此法样本的代表性可能较差。这种情况一般使用分层抽样。

(6)整群抽样(聚类抽样)(北大94:试述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的来源,及他们对这两种抽样分层原则的影响):整群抽样是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一个子群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中抽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众所有个体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异同:(A)它们在第一步都是根据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一些小群(B)但两者的抽样方式不同。分层抽样中所有子群均要抽取一个子样本,作为总体样本的一部分,即总体样本在各层中均有分布。而整群抽样则不然,它是抽取若个子群并将抽出子群的全部个体和起来作为样本,因此,总体样本分布在部分子群众。(C)由于抽样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间划分子群的原则也不同。在分层抽样中,层的划分依据的是层之间异质性高,层内则尽可能同质的原则。整群抽样因仅抽取某几个子群作为整体的代表,如果子群间差异显著,且每个子群内同质性很高,那么这种情况下抽取的几个子群显然无法代表总体。因此,整群抽样得分群原则应与分层抽样不同,它是使得群体间异质性低,群内异质性高,因此,分层抽样适用于界质分明的群体,而整群抽样适用于界质不清的总体。整群抽样的优点:(A)它可以通过转换抽样单位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B)它可以节省人财物力;(C)许多调查往往很难得到总体的所有个体的可靠名单,有时即使可以得到,所需费用也十分昂贵,这就限制了抽样的应用范围。这种情况下,使用整群抽样获得抽样框就容易得多。(D)整群抽样通过将抽样单位由个人转换成群体,使由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所不能进行的抽样调查成为可能,扩大了抽样的应用范围。整群抽样的缺点:(A)样本分布不均匀,样本的代表性较差,与其他抽样方法相比,相同样本数,抽样误差较大;(B)分析整群样本的资料,如抽样误差,统计推断,假设检验要比前面几种抽样方法复杂;分类: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前者总体内所有的群规模都相等,而后者总体内各群大小不一,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样本规模随机变动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往往采用子抽样的方法,即从抽出的样本群中再抽一次样,得到所需样本。(7)多阶段抽样(多级抽样):在整群抽样中,当子群数或子群内部个体数目较多,彼此间的差异不太大时,常采用更经济方法,即不将样本子群众的所有个体作为样本,而是再从中用前述各种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因而最终样本的获得经过两次抽样,我们称其为二阶段整群抽样,同样可做三阶段、四阶段…即多阶段整群抽样。对于群体规模不等的多阶段整群抽样,通常使用概率比例抽样法:是根据每一群的规模分配样本容量。在将总体划分成子群时,每个子群中个体的含量常常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二阶段抽样由于第一次抽取子群大小不同,只有在第二阶段抽样是采取措施,才能使总体中每个分子具有同等进入样本的概率。

多阶段抽样的特点:多阶段抽样通过采用由高级抽样单位过渡到低级抽样单位的方法,解决了低级抽样单位不易获得的抽样框的问题,并且可以使样本的分布较为集中,从而大大降低调查所费人财物力。此外,多阶段抽样由于在各阶段抽样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抽样方法,故能综合各种抽样方法的优点,提高样本质量。因此,它特别适用于调查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调查对象。多阶段抽样由于每阶段抽样都会产生误差,因此经多阶段抽样得到的样本的误差也相应增加,这是它的不足。

59、非概率抽样(人大96):(1)非概率抽样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因此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是未知的,而且由于排除不了调查者的主观影响,因而无法说明样本是否重现了总体的结构,用这样的样本推论总体是极不可靠的。(2)偶遇抽样(方便抽样):是指研究这将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里所能遇见到或接触到的人均选入样本的方法。优点是方便省力,但样本代表性差,有很大偶然性。

(3)主观抽样(判断抽样,立意抽样)(南大98):主观抽样中的“主观”有两种含义:主观判断的意思,这时,主观抽样又称为立意抽样或判断抽样,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第二种含义是有目的地选择样本的意思。

(4)定额抽样(配额抽样)(北大96:说明分层抽样与定额抽样的特点及区别;北大98:分层抽样与配额抽样有何异同?北大2003;南大95、96、97、99):它与分层抽样中的比例抽样相似,也是按调查对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总体中所有个体分为若干类或层,然后在各层中抽样,样本中各层(类)所占比例与他们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一样,但不同的是,分层抽样中各层样本是随机抽取的,而定额抽样中各层样本是非随机抽取的。定额抽样是以代表总体为目的的,因此它必须对总体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定额抽样假定:只要类型划分较细,那么同一类型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同质的,因而无需采用随机抽样。只要类型划分合理,而且分配给各类的名额符合总体中各类人员的分布,那么样本就可以准确地反映总体。(5)滚雪球抽样(北大92、93):是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当调查总体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时,常采用此种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抽样最后仍有许多个体无法找到,还有些个体因某些愿意被提供者故意漏掉不提,这两者都可能具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质,因而可能产生偏误。(6)空间抽样:是针对一个变动的总体,如游行队伍、集会等进行抽样的方法,这种总体虽然是变动的,但在空间上是有限的。空间抽样最重要的是要在同一时间对整个总体进行抽样,以防止它的组成经历太大的变化。

60、样本容量的确定(北大2002:简述影响调查样本代表性的主要因素;人大2001、浙大1999:简述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1)样本容量:又称样本大小、样本规模,指的是样本内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2)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研究的精确度要求:在研究目的是由样本得到对总体的估计时,首先要依研究的目的对这种估计所允许的误差大小做出规定,即确定抽样的精确度。允许误差(精确度)等于抽样误差与概率度t的乘积,t值取决于研究所要求的置信水平。由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公式可知,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密切相关,样本越大,越接近总体,抽样误差越小。因此,对样本的精确度要求越高,所允许的误差则越小,样本就应越大,反之亦然。总体性质:在一定精度要求下,总体越大其样本要求亦应越大;总体内部异质性程度越低,所需样本容量越小。分析要求:在确定样本大小时,应估计一下在分析时样本需作哪些分类,并保证每个类别有一个能够统计分析的子样本,相关分析和其后的检验方法要求每个小类的子样本容量不小于10。抽样方法:在选定抽样方法后,须分别考察和计算这一方法所需样本数。无回答;经费。第八章:问卷法

61、问卷的基本结构:(1)封面信(南大98):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其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目的等内容。内容:调查的主办单位或个人的身份;调查的内容和范围;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2)指导语(南大97:问卷指导语):即用来教被调查者如何正确填答问卷,教访问员如何正确完成问卷调查工作的一组陈述。卷头指导语:一般以“填表说明”的形式出现在封面信之后,正式调查问题之前。作用:对填表的要求、方法、注意事项等做一个总的说明。卷中指导语:一般是针对某些较特殊的问题所作出的特定指示。总之,问卷中每一个可能使回答者不清楚、不明白、难理解的地方,一切有可能成为回答者填答问卷的障碍的地方,都需要给于某种指导,而对于编写指导语来说,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简明易懂。

(3)问题和答案:开放式问题:就是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问题。优点: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的按自己的方式发表意见,不受限制,因而,回答往往是最自然的。所得资料也往往比封闭式问题丰富生动。缺点: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限制了调查的范围和对象。要求回答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资料难于处理,尤其难于定量的分析和处理。封闭式问题:就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回答。

优点:回答方便,对文字表达能力无特殊要求。回答者花费时间精力较少。所得资料集中,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缺点:所得资料失去了开放式问题的那种自发性和表现力。回答中的偏误难以发现。

问卷内容三个基本方面:有关行为方面的问题;有关态度或看法方面的问题;有关回答者个人背景的问题。

(4)其他资料:如问卷的名称、编号、问卷发放及回收日期、调查员、审核员姓名、被调查者住址、问题的预编码等。

6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人大2000: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1)把为被调查者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主要错误有:问卷设计得很长,问题太多,需要填答的量太大。问卷中要求被调查者进行难度较大的回忆和计算。

(2)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地认识。问卷调查实质上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有以下障碍:主观障碍:即由被调查者心理上和思想上对问卷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所形成的障碍。包括:(A)畏难情绪;(B)顾虑重重;(C)漫不经心;(D)毫无兴趣;

客观障碍:指被调查者受自身的能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所形成的障碍。包括:(A)阅读能力的限制;(B)理解能力的限制;(C)表达能力的限制;(D)记忆能力的限制;(E)计算能力的限制。

(3)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调查目的的影响;调查内容的影响;样本性质的影响;资料处理分析方法的影响;问卷使用方式的影响;调查经费和时间的影响。

63、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

(1)探索性工作:最常见的方式,是问卷设计着亲自进行一定时间的非结构式访问。(2)设计问卷初稿:卡片法:(A)根据设计者在探索性工作中的记录、印象或认识,把每一个问题及答案单独写在一张卡片上。(B)按照卡片上问题的主题内容,把问题卡片分成若干堆。(C)在每一堆中,按日常询问的习惯与逻辑,排出问题的先后顺序。(D)根据问卷的逻辑结构排出各堆的前后顺序,是全部卡片连成一份完整的问卷。(E)从回答者阅读和填答问卷是否方便,是否会造成对回答者心理的影响等不同角度,反复检查问题的前后连贯性及逻辑性,对不当之处逐一调整,并可补充一些新的问题卡片。(F)把调整好的问题依次写在纸上,形成问卷初稿。

缺点:在第一阶段些具体问题时,由于缺乏总的结构,所以常常漏写某些方面的问题。

框图法(北大2000):(A)根据研究假设和所需资料的逻辑结构,在纸上画出整个问卷的各个部分及前后顺序框图。(B)从回答者回答是否方便,是否会形成心理压力,问题内容前后是否符合逻辑等方便反复考虑这些部分的前后顺序。(C)具体的写出每一部分中的问题及答案,并安排好它们在该部分中的顺序和形式。(D)最后对全部问题的形式、前后顺序等方面从总体上进行修订和调整,然后将结果抄写在另一纸上,形成问题初稿。

缺点:修改调整问题不如前者方便。

两种方法的区别:前者是从问题开始,由部分到整体,后者相反,先从总体结构开始,由部分到具体问题。

(3)试用和修改:客观检验法: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打印几十份,然后在正式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个小样本来试用。检查项目:(A)回收率;(B)有效回收率:即除掉各种废卷后的回收率;(C)对未回答的问题的分析;(D)对填答错误的分析。

主观评价法:将设计好的问卷初稿抄写或复印若干份,分别送给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者的同行以及典型的被调查者等,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直接对问卷进行评论,指出各种缺陷和错误。

64、问卷设计的具体方法(北大92:某项问卷调查要了解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物质生活状况”和“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意见或态度。试针对这三个方面,各设计两项问题(一项是封闭式,一项是开放式);北大96:试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并说明你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主要变量和设计问卷的框图;北大99: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8-12个问题),并说明你的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问卷设计的框图(变量关系图)):

(1)问题的形式:

填空式:这种形式常用于那些对回答者来说既容易回答,又方便填写的问题(通常只须填写数字)。是否式:即答案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回答着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其一。弱点:得到的信息量太少,类别太粗,不能了解和分析回答者中客观存在的不同层次。

多项选择式:即给出的答案至少在两个以上,回答者选择其一。矩阵式:当询问若干个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可以将其设计成矩阵形式。优点是:节省空间,问卷显得紧凑。也节省了回答者阅读和填答时间。

表格式:和矩阵式十分相似。除了具有矩阵式特点外,还显得更为整齐醒目。注意不宜多用,以免呆板单调。

(2)答案的设计要求:保证答案具有穷进行和互斥性。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当有些问题的答案如果要将他们全部列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十分困难的,可以采取列几个主要答案,然后加上一项其他。如果问卷回收后选择“其他”一类的回答者非常多,那就说明所列举的那几类还不恰当,还有更重要的类别没有单列出来。

(3)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南大95:设计问卷是怎样艺术地提出问题。):规则:尽量用简单的语言;问题要尽量简短;避免双重含义问题;问题不要带倾向性。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很受问题措辞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也称诱发性的影响。不用否定式提问。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不直接问敏感性问题。问题的参考框架要明确。参照框架:是指问题相对于什么背景而言,在什么范围内或对什么方面而言。

(4)问题的数目和顺序:问卷不宜太长,问题不宜太多,一般以回答者能在30分钟内完成为宜。

安排问题顺序的规则(南大2000:在问卷中,问题的排列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个人的背景资料。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5)相倚问题:在问卷中,有些问题只是用于样本中的一部分调查对象,而且某个调查对象是否回答这一问题,常常要依据他对前面某个问题的回答结果而定。这样的问题,称之为相倚问题,而前面的那个问题则叫做过滤问题或筛选问题。

65、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北大95 简述问卷设计中常见的错误,为避免这些错误,问卷设计是应遵循何种原则):(1)问题含糊:即问题的含义不清楚,不明确或有歧异。(2)概念抽象。(3)问题带有倾向性。(4)问题提法不妥。(5)双重含义问题。(6)问题与答案不协调。(7)答案设计不合理。(8)语言中的毛病。(9)其他方面的问题:表格设计过于复杂、问题太多、不正确等;封面信介绍不够、过于简单、或过于罗嗦、不简明扼要;校对检查不够,出现一些印刷错误等。

66、问卷法的特点及运用(北大93:试说明个案研究、社区研究与问卷调查的主要区别。北大94:试比较问卷调查与个案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1)问卷法的优点: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2)问卷法的缺点: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回答率往往难以保证。不能保证填答问卷的环境和填答的质量。(3)问卷法的应用:在实际社会研究中,问卷法作为一种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常常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以及资料的定量分析相联系。可以说,抽样-问卷-定量分析三者的结合体,是现代社会学定量研究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问卷法要求被调查对象有一定文化水平。其适用范围还受到调查对象总体构成情况的影响,在成分单一的总体中比在成分混杂的总体中适用。--第九章:访问法

67、结构式访问(北大2004;南大95:标准化访谈):(1)结构式访问又称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这种访问的对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概率抽样。访问的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问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为了使这种统一性得到保证,通常采用实现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问。访问中所有调查员都必须严格按问卷上的问题发问,不能随意对问题作解释,当被调查者表示不明白时,只能重复一边问题或按统一的口径进行解释。通常这种类型的访问都有一份访问指南,其中对问卷中有可能发生误解问题的地方都有说明,这些说明规定了访问者对这些问题解释的口径。

(2)结构式访问的优点:访问结果便于量化,可作统计分析,它是统计调查的一种。能够控制调查过程,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来自被调查者方面的误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与自填问卷相比,回收率高,而且回收了的问卷的应答率也高。应用范围更广范,可以问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并可选择性地对某些特定问题作深入调查,因而大大扩大了应用范围。能在回答问题之外,对被访问者的态度行为进行观察,结构式访问能获得自填问卷无法获得的有关访问对象的许多非语言信息。

(3)结构式访问的缺点:与自填问卷相比,费用高,时间长,因而往往使调查的规模受到限制。对于敏感性、尖锐性或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它的效度不及前者。对访问员的要求更高。由于结构式访问采用统一的问卷和表格进行调查,这种统一的问卷和表格显然无法包括时间的全部,故而只能选区几个方面调查,这就是这种类型的访问很难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深层及其变化过程,难于综合性的多层次的把握问题,使研究流于表面化。对某些统计结果,由于不知道有关的社会背景情况,而无法进行恰当深入的解释。

68、无结构式访问:又称非标准化访问,它是一种被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事先不预定问卷、表格和提问的标准程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有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对象可以随便得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事先虽有一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

(1)无结构式访问优点:弹性大,能充分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访问者能对问题作全面、深入得了解。能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生活与行动与其中的环境的生动地感觉。

(2)无结构式访问缺点:比较费时,其规模受限制。对访问员素质要求更高。结果难与定量分析。

(3)重点访问:又称集中访问,是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

具体做法:选择一定的情境,并把调查对象安排到这一预先设置好的情境中去,或者是选择那些曾经经历过这种情境的人做访问对象。然后对他们进行访问,调查他们在情境当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境的认识与解释,这种主观经验及时重点访问的重点所在。重点访问的假设:透过某种刺激,可是调查对象在情境上产生特殊的反应。研究中从这些反应获得信息,再加以解释。

重点访问严格地说应当是半结构的,而不是完全无结构的,因为访问问题及时措辞没有事先确定,但问题的内容是事先确定了的。

应用:重点访问在分析特殊经验所引起的态度变迁上,效果较大,因此常常被社会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由于重者访问总是以一个预先的假设为基础的,因此还常常被用于正是以前有关人类情境行为假说的正确程度。

特点:由于这种类型的访问中往往收集到的是许多不可比较的材料,因而分析解释工作难度较大。此外这一方法的运用需要高度的技巧与想象力。

(4)深度访问(北大92;北大97;人大97:简述深入访谈的基本类型;浙大99、2000):又称临床式访问,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对个人生活是的访问是个人生活史研究中获得资料的主要方法之一。生活史研究是一种对人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它采用访问、观察或由被研究者自己写自传等方式,对某一社区或某一群体中的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生活经历进行详细地了解,如实记录下研究对象生活经历中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将不同个体的生活史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归纳,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找出其中典型的个案作为描述和解释的例证,以此来反映这一群体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观念等。

深度访问特点:与重点访问相似,也是一种半结构式访问,它选区研究问题的某些方面向研究对象提问题,访问是机动的或结构松散的,但重点与焦点是有的。允许在访问中对以外的因素充分探索和深究,研究人员可能由此而获得某种重大发现,这种偶然重大发现往往带来研究问题的突破。

(5)客观陈述法(北大98):又称非引导式访问,最大特点是让调查对象对他自己和他周围的社会先做一番考察,在客观的陈述出来,即调查者鼓励调查对象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

(6)座谈会:也就是调查会,是一种无结构式集体访问,即将调查对象集中起来进行共同讨论。

座谈会特点:访谈过程不仅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社会互动过程,也是调查对象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要求调查者有更熟练的访谈技巧及组织会议的能力。容易产生一种“团体压力”,是个人顺从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敢表示异见。因此,对一些敏感的问题,不宜采用这种方法。与个别访问相比,更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座谈会应用:这一方法常被用于验证或调查集体行为与群体关系的倾向,以及心理治疗和企业及组织诊断。典型调查业常用这种方法。

座谈会要求: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调查会人数以5-7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十人。参加调查会的人员一般应具有代表性,了解情况,敢于发言,并且最好是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的人。访谈前应将访问的具体内容、要求和到会人员的名单告诉参加调查会的全体调查对象。正式访问前,访问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拟定好访问提纲。

座谈会的两种方式:头脑风暴法(复旦96、97):即会议主持者不说明会议的明确目的,而只就某一方面的总议题,请到会者自由发表意见,会议主持者不发表意见,更不对别人的意见内容提出评论。反向头脑风暴法:即会议首先列出某方面的问题,参加这不仅自己发表意见,而且必须针对别人的意见展开批评与评价,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事项:调查会上要避免让某些权威人士的发言左右其他人的发言,或受调查会主持人的意见左右,而要使各种意见都能得到充分发言。

(7)无结构式访问与个案研究(北大92、2003;北大93:是说明个案研究、社区研究与问卷调查的主要区别;北大94:是比较问卷调查与个案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主要特点:处理问题深入全面细致。是一种从整体上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从事务的多个方面和整体情况,从各个层次间生动联系以及从历史发展状况把握问题。

将个人作为个案研究单位时,研究资料的来源有:(A)个人文献资料;(B)访问资料;(C)观察所的资料。

个案研究的形式:(A)描述和解释个案,提供有关当前的状况和它不断运行的动力的信息。这种分析可称作列举性分析。他是利用一般规律或规则进行特殊个案的分析,机用一个以及的概括作出一个特殊的分析。(B)通过对单个个案的分析,发展出经验的概括或理论,不是以个案去发现它作为一个系统的有关的一切,尔是把它作为理论建构的经验基础,使用特殊个案发展一般陈述。

应用:(A)作为和社会状况及文化背景相关的东西,要进行具体详细地研究时。(B)要研究某个对象、某人、某种状况的自然发展或生活史时。(C)如果不能确保整个社会状况或有关因素的复合关联的事实,技术社会过程的分析就不能进行时。(D)要研究个人生活及社会需求、冬季或者生动的存在、文化背景下的群体行为时。

特点与作用:(A)能从个案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中,发现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从而导致假设的形成,并找出群体或类型的详细资料。(B)很多场合下,个案研究亦被认为是完成一个正式研究的必要的结束手续,即研究的结果可用个案研究印证是否正确。(C)它的最大优点是对于个案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全面地把握。

69、访问的程序与技巧(南开2000:访问时应特别注意那三个环节的问题):(1)访问准备。(2)进入访问。(3)访问的控制:提问控制:(A)题目转换;(B)对问题的追问;(C)合适的发问与插话;(D)提问注意事项。表情与动作控制。(4)结束访问。(5)访问纪录。

70、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复旦96:挑选访问员的标准是什么):(1)特殊条件:性别;年龄;教育;地区。(2)一般条件:诚实与精确;兴趣与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71、访问法的特点(南大96:试述访谈法的特点):

优点:(1)它是一种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访问者与被访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调查过程的始终,并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能获得自填问卷无法获得的有关访问对象的许多非语言信息。(2)访问具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即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访问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对访谈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更复杂而难于掌握。(3)与其他调查方法相比,访问可以获得的资料更丰富,实行起来也更灵活、弹性更大,应用范围更广泛,且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4)环境可控是访问法的另一大优点。(5)访问法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缺点:(1)无法做到完全客观;(2)对敏感型问题、尖锐问题和隐秘问题,被访问者一般不愿当面回答,或者不做真实回答,一般不宜用访问法。(3)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经验情感过程,以及许多人的互动资料、心理经验、身体的动作以及场所和速度的变化等社会测量的资料都不宜或无法用访问法获取。(4)与其他访调查方法相比,费用较高,费时较长,需要的人力较多。

72、量表与测验法(北大94:试比较问卷和量表的异同;北大96:试说明调查量表、社会计量法、民意测验的特点及各自的运用范围):??

73、量表的概念(浙大2001;南大2000):

(1)量表与维度:维度属于理论范畴,它表示现象的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或者说,它在抽象层次上表示从某一角度看待现象时的某种连续统一体。维度与理论分量的概念常常被看作是同义的。与维度不同,量表与指标都是用来捕获和再现理论维度的经验工具,即对理论维度的一种代表。可以说,量表和指标是用在经验层次上对现象的连续统一体的测量。(2)量表与指标(北大2004:指标和量表的主要不同点):社会研究中,量表的概念最经常地用来表示包括着判断或主观判断的测量。在社会科学中,某些测量仪器也不称作量表,因为他们也不包括判断。量表通常是由多项测量内容综合而成的。每一项内容都可看作是经验变量的一个指标或指示标志。而一个量表就可有两个或更多个指标所构成。因此,我们也可以把量表视为衡量概念(或变量)的综合指标,它不同于一个单项指标。

(3)量表和指数:在社会研究中,两者区分不严格,但不完全相同。指数也可由一组指标综合而成。这组指标分别对一个复杂概念的不同部分进行测量,然后对这组指标的树枝进行累加或其他运算就可综合为一个指数。而这主要区别:量表必须由一套问卷问题所构成。指数则可以依据其他的资料。一般来说,指数是由几个数量指标的运算综合而成的。而量表则由对一组问题的回答“计分”综合而成的,他常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

(4)量表作用:相当于一把尺子,作用在于精确度量一个较抽象的或综合性较强的概念,特别是度量态度和观念的不同程度或差异。(5)量表缺点:设计比较复杂,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还不太高。

74、量表的类型(北大2002:为什么要区分调查量表和测验量表):量表可分为调查量表和测验量表。它们分别用于问卷调查和测验中。在问卷调查中,使用量表的主要目的是要精确了解总体的状况。它的分析重点是群体而不是个人。而在测验中通常是要精确的观测个人的某一特征,他的分析重点是个人,因此量表设计要严格、精确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就需要设计大量题目。与此相反,问卷调查中的量表题目较少,效度不要求很高。研究目的不同,量表的设计也不同;对于目前尚不能精确量度的事物,可以通过大量题目,也可以通过大量样本的主观判断来间接的近似的反映。

75、总加量表(北大93:试说明总加量表的制作程序,并设计一个量表(包含5个语句)来测量“十四大”以后群众的政治态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总加量表是利克特量表,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1)总加量表的制作程序:根据所要测量的内容或变量收集大量与这一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初步筛选出一组问题作为量表草案。确定问题的类别和计分标准。试调查。从调查对象中找一些人尝试回答量表草案,以便发现量表设计中有什么问题,是否会引起误解。更重要的是检查每道题的分辨能力。分辨能力是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别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不同程度。计算个题目的分辨力,删去分辨力不高的题目,保留分辨力较高的题目组成正式量表。利克特量表检查分辨力的方式是:将试调查中的分最高的25%的人与得分最低的25%的人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每道题的分辨力。

(2)利克特量表的优点:容易设计;使用范围比其他量表要广,可以用来测量其他一些量表所不能测量的某些多维度的复杂概念或态度。通常情况下,利克特量表比同样长度的量表具有更高的信度。利克特量表的五种答案形式使回答者能够很方便的标出自己的位置。

(3)利克特量表的缺点:相同的态度的分着具有十分不同的态度形态。因为利克特量表是一个项目总加的分代表一个人的赞成程度,它可大致上区分个体间谁的态度高,谁的低,但无法进一步描述他们的态度结构差异。

76、累积量表(南大95、96:累积量表法;南大98:古特曼量表):累积量表又称格特曼量表,它是格特曼(L.Guttman)1944年设计使用的。它也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量表。格特曼量表是单维的,即量表自身结构中存在着某种由强变弱或由弱变强的逻辑。因此也不会像利克特量表那样形成分数相同而态度结构形态不同的现象,它的每一个量表总分,都只有一种特定的回答组合与之对应。(1)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这种量表过去一直广泛用于测量人们对种族群体的态度,现在,它也被用来测量人们对职业、社会阶层、宗教群体等事物的态度。鲍格达斯量表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陈述组成。它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看法对这些陈述表态。在这一组问题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强的逻辑结构。除了某些例外情况外,量表本身的逻辑结构使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一个人拒绝了量表中一项关系,那么它也必将拒绝这一关系后面所有更强的关系。鲍格达斯量表测量所得到的结果,既可以用来比较具有不同特征的人们对某一群体的社会距离的大小,也可以用来比较具有相同特征的人们对不同群体的社会距离的大小。特别是将结果绘成统计图后,更便于进行分析。

(2)累积量表的制作:研究人员围绕它所希望测量的某一事物或概念编制一组陈述,这些陈述应该是单维的,即具有某种趋强结构。然后用一个小样本对这些陈述进行检验。将检验的结果,按最赞成的陈述道最不赞成的回答者,从上到下排列然后从中去掉那些不能很好区分赞成的回答者与最不赞成的回答着的陈述。按公式:(再现系数=1-误差系数/回答总数)计算出再现系数。如果再现系数大于或等于0.90,我们就称该量表是单维度的。每个人的态度的分就是他回答赞成的项目总数。

(3)格特曼量表的优点:可以直接根据被测者所同意的陈述的数目及他的量表分数,来决定他对这一概念或事物的赞成程度,这也正是格特曼量表的最大优点。

(4)格特曼量表的缺点:我们对一组陈述具有单维性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单维性往往只是某一部分人的态度模式,一组特定的陈述可能在某一群体中表现出单维模式。同样,在一个时期中是单维的模式,但到了另一个时期却不一定还是单维的。单维的领域往往难于找到。

77、语义差异量表(北大99;南大99):是用一组意义相反的陈述或形容词构成一份评价量表,以用来测量人们对某一特定概念或事物的不同意识和感受。

78、测验(北大2000: 试述测验法与民意测验的异同):测验是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的态度、人格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标准化了的程序,在这个程序里,受测人对一组预先设计好了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反应能够使得测验者能够以一个数或一组数来描写受测者,并有这个数或一组数推论受测者拥有这个测验所想测量的心理行为的状况。(1)测验方式:直接测量:对于行为的测量,通常是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对于心理特征,测验是通过对反应的测量而间接的测定与其对应的心理特性。测验通过刺激-反应的联结关系将个体内在的人格、心理与外在的行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通过对外在行为的观察测量而推论它所联结的内在人格、心理特征的目的。测验中,作为刺激的,可以是:一个或一组量表,一件工作,一个模糊不清的信号等。(2)能力测验:一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3)成就测验:目的在于测量某个人对某项工作已经知道多少货能够完成某种程度。主要测量:工作知识或见闻;工作技能;还可通过对他人施测,以了解他的工作效绩。(4)人格与兴趣测验:自陈式测验;投射测验。

79、社会计量法(北大96:试说明调查量表、社会计量法、民意测验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北大99:简述社会计量法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复旦96;人大2001;浙大99、2001):

(1)社会计量法:也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解释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社会计量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等人1930年所创用的,主要用于小整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的研究。

(2)社会计量法常用的方法:准绳法。采用问卷收集资料,对群体实施整体调查。在设计问卷时要确定以什么为准绳来测量所要了解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准绳通常是一个问题,回答这可以在群体内选择若干人来回答这一问题。准绳的选择关键是要准确反映出所要测量的关系;其次要具体而切实,易于被调查者了解和回答,切忌空泛模糊,一般情况下不使用消极的准绳。量表法。即使用量表,让回答者对群体中每个成员的素质、个性或有关行为作出评判。群体偏好记录法。即直接要求回答这对群体内每个成员表示“喜欢”“不喜欢”或“关心”“不关心”等态度。

“猜是谁”技术。即给出一些表述,要求回答者找出群体中最符合这些表述的人。

(3)社会计量法的分析技术:

社会矩阵法:是一个n*n方形表格,n是被测群体人数,左方的一列数字为选择者的代号,上方的一行数字为被选择者的代号,表中的1、2、3表示第一、第二、第三选择,表的底部数字为每人所获选择的总数。为了解选择的分布、互选数量及小整群体成分,可将社会矩阵转化成各种统计表,获得更多有意义的资料。社群图法:社群图(北大98;南大96:同心圆式社会关系图制作方法;南大2000:社会关系图是怎样形成的):是以图形综合群体成员间的选择,图中每一个圆圈中的数字表示一个工人,它们之间发生选择用箭头连接,箭头指向被选择者,如果是互选则用双箭头。绘图时应当注意通常是将受选数最多的放在中间位置,次多者置于他的周围,受选数极少或无人选择者置于最外围。此外在绘图时还应尽量避免线条交叉。社群图分析:(A)孤独者数量;所谓孤独者指的是既不选择他人又不为他人所选的人。(B)意见领袖的数量。在群体中被10%以上成员提名的人被称为意见领袖。如社群图中缺乏意见领袖,且图又显得散乱时,表明群体结构松散。(C)对偶数量。一对互选的成员称作一个对偶。愈是团结的群体,其对偶数也愈多。(D)串联的数量。这是指3人以上的连锁关系。串联是群体团结的要素,串联数愈多,愈长,群体关系就越紧密。如果社群图中互选的对偶数多而且有较多的长而重叠的串联时,显示群体或组织有相当完整的结构与良好的沟通网络,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了解且关系融洽。(E)小群体的数量。小团体由3个以上成员组成,每个人至少选择一个小团体中的成员,并至少被一次,小团体构成一种封闭的连锁关系。在一个群体或组织中的这些小团体为非正式团体,多由兴趣、爱好、工作等原因形成。如果社群图中这种非正式小团体明显存在并且小团体之间又很少沟通时,则群体容易产生摩擦。(F)主要联络点与次要联络点的数量。在群体中那种当他一旦离开将会使群体至少分成两个小群体的人,成为主要联络点。那种当他连同另一个人同时离开将会使群体至少分成两个小群体的人称为次要联络点。如果社群图中孤立者和联络点多,则会增加群体内信息、意见与情感沟通的困难。

指数分析:即通过社会计量指数分析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比较同一群体内不同情境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且对不同群体的特征进行比较。

常用到的指数有:(A)社会地位指数:表明个人在群体中受重视的程度;(B)首选地位指数:表明个人在群体内所受支持的程度。(C)高和低选择者:受选择数在平均选择数一个标准差以上者,低选择者是在其以下者。(D)吸引率:表明群体内吸引作用发生的程度;(E)团结指数:表明群体的团结程度。(F)调和指数:表明团体中调和的程度。(G)内群亲近率和外群亲近率。前者显示群体成员对本群体向心的程度;后者显示成员的离心程度。

社会计量法的作用:运用社群图和指数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到群体性质的概貌,即有关群体的下列信息:(A)群体的结构类型;(B)群体内信息沟通方式;(C)群体的内聚力;(D)群体内人际关系;(E)群体中的领袖人物;(F)群体间的关系。

(4)社会计量法的应用:领导才能的评价与干部选拔;工作分配;士气的考察;组织诊断和治疗;评价。

80、民意测验(北大93、94、2004;北大96:试说明调查量表、社会计量法、民意测验的特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北大2001:试述测验法与民意测验的异同):也称民意调查、舆论调查,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来精确反映社会舆论或一般民意动向。

(1)民意测验的作用:客观及时地反映社会舆论和大众心理的一般状况和变化情况。为制定或评价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对大众心理进行分析和预测。

(2)民意测验的程序:确定调查课题;确定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民意测验的优缺点:盖洛普认为,只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那么当样本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能较好的反映总体,这时样本在增加样本并不能提高多少精确度。对美国一亿人的民意测验,抽取1500-2000人的样本就可以达到足够的精确度。其次,他指出:“通过近五十年的民意测验,我们发现,公众的集体判断是极为可靠的,特别是在那些他们熟悉的问题上。公众实际上常常比它们选出的领导人更早的接受创新和社会变革。” 缺点:由于民意测验是用简化的方式来了解公众的一般态度,他对不同含义、不同程度的意见、态度都用是或否、赞成或反对者两种答案来概括,因此它很难做出深入地分析和理论解释。民意测验只限于询问一些公众熟悉、易于回答的问题,它获得的信息较为表面化、简单化、缺乏深度。此外,对于公众不熟悉或缺乏了解到问题,回答的信度和效度有可能较低。

优点:能迅速的了解群众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及时反映社会舆论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能推论总体的一般状况,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只需抽取较少比重的样本就能了解总体和全局的情况。

第十一章:观察法

81、观察的类型:(1)按场所:<1>实验室观察。<2>实地观察。(2)按观察者角色:<1>局外观察。<2>参与观察。(3)按观察程序不同:<1>结构式观察。<2>非结构式观察。事先并不专注于某些特定的行为和特征,在观察过程中也不知是期待这种行为的出现。他们只是当行为发生时进行全面的观察并记录下来。因此,非结构是观察的资料通常不能像结构是观察所的资料那样进行定量处理。(4)按观察对象分:<1>直接观察。即对那些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人们的行为所进行的观察。即研究者当时亲眼目睹人们的行为举止。目睹正在发生的各种事件和过程。<2>间接观察。

82、实验室观察:常常是为了了解人们某些具体的、细微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则是作为命题中概念(或变量)的指标被观察的。常常采用结构式观察的形式。也可以是无结构的,它预先不建立一套分类系统;而是涉及一种情景让观察者自由活动,通常是设计一些游戏,然后观察者在观察孔或单向镜后面进行观察,并采用投入理解发分析游戏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这种观察在于详细地了解行为的过程和特征,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规范。

83、局外观察(南开2000<名>:非介入收集资料方法):由于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所以许多研究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研究对象的各种反应,从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被研究的人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研究,同时又要保证他们在一种极其自然的、不受研究人员干扰环境中行动。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置身于所观察的现象之外,冷眼旁观研究对象的活动和表现。

84、结构式观察:事先要对观察的范畴详细分类,对各项内容的观察和记录方法逐一规定。常将注意力

集中到若干具体的、明确的、许多还是可以计数的行为和特征上。这样,结构式观察的结果通常可以象问卷调查的结果那样进行定量的处理和分析。(1)观察的范畴和分类。(2)观察的记录和分析。结构式观察预先都制定专门的观察卡片,卡片上明确列出各种观察范畴和分类,观察者只需在相应的格内标记,而不作出自己的评价。观察卡片设计的原则:简单、易行、可靠、准确。

85、参与观察(北大93、94<名>;北大2000<论>:试举例说明参与观察的实施过程和方法论意义):指观察者亲自投身到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去,在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一员的同时所进行的观察。(1)特点、应用及目的:多采用无结构式观察。是人类学和民族志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原始社区或特殊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近几十年,人类学和社会学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对现代社会某些特定群体和社区的研究中。

全面深入地描述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它预先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理论假设,也很难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因此需要在研究领域内部进行长期观察,从大量现象中概括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研究目的和特点决定了观察者要有较高的参与程度。在实地研究中,研究人员努力忘却他们自己的文化,试图在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再社会化。

(2)参与观察的类型(南大94<简>:使用观察法时调查者可以哪些角色出现):<1>完全的观察者:即局外观察者。<2>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和观察的群体知道的,即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研究人员。它是以这种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研究群体或社区中进行观察的。<3>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他要求观察者既能够成为群体的一员,又能在不暴露研究者身份的情况下询问问题。这是一种要求研究者采取虚伪的角色的情形。<4>完全的参与者。实际上就是间谍的类型。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一点也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3)参与观察法的优点: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对象群体及社区中间,对许多现象都能够得到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他还能公开询问想了解的任何问题,可收集到许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资料。(4)参与观察法的不足:被观察的人们会十分现实的感觉到他们正在被观察,从而有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参与观察者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5)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1>进入现场。<2>观察内容。<3>观察的时间地点。<4>与被观察者的关系(人大96<简>:简述在观察中如何控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社会距离)。观察者首先要确定自己担任哪种角色,然后根据这种角色的要求确定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在实地参与观察中,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关系是顺利开展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观察者应当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活动。要使被观察的群体或社区接受,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可采取不同的策略:(A)一种是要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使被观察者认为你不会危害他们的生活。(B)借助上级机关和领导人的支持,显示出自己的重要地位,是当地的人认识到你的研究的重要性。(C)取得当地关键人物的支持,是他们意识到你的研究也与他们的某些利益相一致。<5>观察的准确性。(6)无结构参与观察中的理论指导:<1>在进入现场前要查阅理论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观点,从而选取一定的研究角度和观察角度。<2>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否验证或推翻了过去的理论。<3>通过对观察资料的分析建立新的理论。

86、间接观察(北大92、97、2000<名>;复旦96<名>):其对象通常不是正在活动着的人们,不是人们当时的行为和表现,也不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和活动,而主要是人们行为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留下的各种痕迹。

(1)物质痕迹观察:是指人们的行为所留下的迹象。<1>腐损测量:腐损是指人们在活动时有选择性的使用某类物体所造成的腐蚀和腐损。<2>累积物测量:对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进行观察,来推测人们的行为特征。

(2)行为标志观察:这种观察是通过一些表面的或无意识的现象来推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它假定,这些现象是人们行为或态度的间接反映。

(3)间接观察的优点:对被观察者没有任何影响,不会使他们产生反应,因此可以收集到真实行为的资料。(4)间接观察的缺点:很难对效度进行检验,无法知道所观察的标志和迹象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调查的行为或现象,即使能够反映的话,也很难断定这种行为-指标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所以间接观察一般都作为辅助手段,用以对其他方法进行补充和检验。

87、观察的信度和效度:(1)观察的步骤: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目的;<2>制定观察计划;<3>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 实施阶段:<4>进入观察现场(或实验室);<5>与观察对象交往(或与被试者交谈);<6>进行观察(或测量),作出现场记录; 资料处理阶段:<7>整理和分析观测记录,进行统计分类,得出观察结论;提出理论解释。<8>撰写调查报告。(2)观察的效度: 在观察的准备阶段: <1>要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然后根据这种方法,对研究者角色的规定来确定观察方案。<2>在观察地点的选择上应考虑他是否适合研究目的。<3>对观察对象的选择也要考虑研究目的和观察者角色的影响。<4>对内在理论效度影响较大的理论准备过程,即观察范畴的选择和操作化。

在观察的实施阶段,影响内在经验效度的因素较多,主要来源于:<1>被观察者的反应。<2>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3>观察者本人感官和记忆力的影响。结构式观察只要在各个阶段上注意消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内在效度。无结构的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内在效度不易检验,但它们的外在效度较高,而且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及的优点。(3)观察的信度(北大95<问>:以无结构观察法为例说明实地研究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其防范措施): 观察的信度包括三种类型:<1>不同观察者的相关度;<2>稳定系数,计统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度;<3>信度系数:即不同观察者在不同时间内观察的符合度。无结构观察的信度很难信赖,也很难检验,除非对一切都进行录像。因为无结构观察主要依靠具体观察者的感官和主观描述,这种主观描述不是以数量表示的,也不是标准化的,很难相互对比。观察的信度是随时间递增的,而且有较多记录的行为类别其信度也较高。

提高观察信度的方式:<1>通过在不同时间的重复观察;<2>增加观察者的人数。但前一种方法更为可信一些。

88、观察法的作用和特点:(1)观察法的作用:观察法可以提供有关社会行为的详细的、第一手的资料,可以对社会情景有直接的感性认识。观察法还用来搜集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取的信息。特别是当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无法进行语言交往或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常采用观察法。观察也是提出理论假设的基础。

(2)观察法的优点:<1>它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2>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它对研究对象得扰动较小,从而可以得到自然条件下真实行为的资料。<3>观察法特别适用研究无语言文字沟通的调查对象。<4>可以弥补其他方法的缺陷。社会调查中,经常遇到调查对象不愿接受访谈,拒绝回答以及不交回调查问卷的情况。此外,即使回答或填写问题,也有可能有意歪曲真实情况或因记忆不清等愿意产生较大的误差。采用观察法可以避免上述局限性。

(3)观察法的特点:<1>观察的直接性和自然性;<2>观察者本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更多介入到观察对象和观测资料中;<3>观察具有广泛性,观察法使用的场合更多,观察者的范围更广,甚至未经多少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4)观察法的缺点:<1>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很难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2>观察资料会受到观察者的价值观和感情因素的影响。<3>通过记录而得到的大量观察资料很难整理分析。<4>在实际研究中,要做到科学的观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在于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有某些本质区别:(A)社会过程受大量偶然因素的影响,很少会出现完全相同的社会现象。因而很少显示出严格的规律性,只有通过多次,详细的观察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资料。(B)对社会过程的观察和理解要受观察者本人的价值观,情感因素和知识结构的影响。(C)观察者的在场会影响研究对象的习惯行为和行动的正常进程。第十二章:实验法

89、社会科学研究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有两种:实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后者主要限于对过去的统计资料进行处理,它一般对研究环境很少控制。实验法则是在研究现场中进行,资料搜集与研究过程同步,它对研究环境实行一定的控制,因此实验不仅可以根据原因去预测结果,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原因去发现预期的结果。(1)实验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控制情景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实验分类:<1>实验室实验:它限于在有专门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并对实验的条件、控制以及实验设计都有严格的规定。<2>实地试验:它一般在实际场所中进行,它的实验设计并不很严格。

90、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然后进行如下操作:(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进行测试;(2)引入自变量,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3)在实验结束前在测量因变量;(4)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实验组收到自变量的影响;而控制组为受到这种影响。分两个组进行试验的目的是要考察自变量x引起的变化E。因为即使不引入自变量,由于某些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后(几小时、几天或一年)后测的数值也肯定不会与前测的数值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由U表示。实验组所收的影响,实际上是有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的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新引入的自变量,即de=U+E。由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成是采取随机分派的原则进行的,因此实验组所受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与控制组所受的影响相等(即都等于U)。这样,实验组真正受到的自变量的影响E应该为:E=de-U。

91、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是有待检验的、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因此,自变量应该是能够引起某种变化的。同时,必须经过严格定义和操作化,这样,才便于在实验中进行测量。因变量是一种应该有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它是研究的关键点,是要被解释的现象。这种因变量应该在状况上与实验前有所变化,也应该在接受自变量刺激的对象和未接受这种刺激的对象之间有所不同。实验者应该尽量让自变量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被观察和测量。(2)实验组和控制组(北大2004<名>;南开2000、2001<名>;南大2000<名>):在实验中,我们把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对象叫做实验组;而把不接受自变量刺激的一组叫做控制组。设置控制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研究本身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与实验刺激的影响区分开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的各方面条件和状况都相差无几,即基本上不存在大的差别。(3)前测与后测:在实施实验刺激以前对实验对象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而在实施实验刺激后对他们的测量成为后测。

92、实验的基本程序:(1)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2>提出理论假设和工作假设;<3>进行实验设计。(2)实施阶段:<4>选取实验对象;<5>实施实验;(3)资料处理阶段:<6>整理分析资料;<7>撰写研究报告。

93、实验的三项基本内容:(1)变量的选择和分类:在用实验法研究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因素挑选出来,然后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因果模型(2)变量的控制:对自变量的控制就是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实验刺激的情景和程度,是其作用于因变量。控制外部影响的方法:<1>随机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最有效的控制影响变量的方法。<2>配对法: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找出两个各种条件都完全相同的人,对其中一人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人分派到控制组。<3>排除法:在实验之前把其他影响因素排除在外。<4>纳入法:把其他主要的影响变量也当作自变量引入到实验中,同时对几个自变量进行操作、测量和检验。(3)变量的测量。

94、简单实验设计:是对单项假设进行验证,即考察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它只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或仅有一个实验组。

多组实验设计则有三个以上的组,它可以考察多个自变量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1)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没有控制组。这种设计一般在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外部因素不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即U=0的情况下采用。否则,它无法区分因变量的改变有多少是自变量引起的,有多少是其他武官变量引起的。

(2)典型实验设计(北大98<名>;南大96<简>:一控制组实验设计方法):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主要优点:<1>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不仅可以确定自变量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2>可以排除前测造成的某些干扰因素。

主要缺点:受试者经过一次前测,所以可能会对自变量的引入产生敏感,这样,虽然不会影响内在效度,但会影响和降低实验的外在效度。在前测会引起受试者敏感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无前测的实验设计。

(3)两组无前测实验设计:这一设计中,实验对象一般是随机抽取和随机分派的。在实验组引入自变量之后,同时在两个组测量因变量。(4)简单实验设计的特点:只考虑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因而操作容易,简单易行,可以检验和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是,他将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因果关系,这就大大降低了实验结论的概括能力和外在效度。因为现实事物往往是”多因多果”的。另一个缺点:他将所有的其他影响因素都作为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和排除,忽视了各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效用,因而降低了实验的内在效度。

95、交互作用效应:是指实验刺激(自变量)的影响(用E表示),外部因素的影响(U)与前测干扰因素的影响(P)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实验刺激与前测干扰的交互作用用表示;实验刺激与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表示;前测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用表示;这三类因素的共同交互作用效应用表示。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由于假定前测和外部因素影响很小,且将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忽略不计,因此他的测量结果误差较大,效度较低。典型实验设计通过控制组排出了前测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一些交互作用效应影响它的实验效度。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由于无前测,因此效度最高。但事物前测也有一定局限性,它无法比较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无法检验在实验开始时两个组的特征值是否相等。

96、多组实验设计:(1)所罗门四组设计:这种设计精确测量干扰因素和交互作用效应的影响,它综合了典型设计和无前测设计的优点:该设计可以测量自变量、外部变量和测量干扰这三类因素各自对因变量的影响。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的实验效度较高,可以区分出外部因素和测量干扰的影响。缺点:<1>设置四个组,必然要增加受试者人数,从而增加了实验的困难;<2>所的结果必须经过复杂的统计检验。<3>它只能判断其他外部因素对因变量有否影响,但无法确定哪些变量与因变量间还存在着因果关系。

97、多因素设计:可以检验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种设计是典型设计的扩充,它有三个实验组,各个组的自变量强度有明显差异。多因素设计的另一形式是考察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一般也称为因子设计。它假定外部因素的影响等于零。因子设计为消除前测引起的敏感影响并减少工作量,一般都运用无前测的设计。有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值,分为四个组,这样的通常称为(2*2)因子设计。因子设计可以同时包括多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也可以有多个取值。但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实验组的数目也要相应增加。

98、重复测量设计:不是对不同组的受试者施以不同的实验刺激,而是对每个组都给以不同的试验刺激。实验效果不是以不同组的观测值差异值来表示,而是通过每个组对不同刺激的差异来反映。它是一种轮换的方法,即每个组都先后接受不同的测量,然后通过比较每一组不同测量的平均值就可以检验不同刺激造成的不同差异。优点是:(1)不用随机抽取实验组和控制组,而只需选取几组实验对象让他们参加各种项目的测验,因此,不必担心组间特征之随机误差的影响。(2)只需较少的受试者就可以达到实验目的。(3)它的实验假设可以有多个,即一个实验可以同时检验几个假设。重复测量的局限是:对有些易于引起受试者敏感或产生较大交互作用效应的实验变量不能进行重复测量。这种设计一般在无法进行随机抽样而只能进行整群选择时采用。

99、拉丁方格设计:也是一种多因素设计,但是与因子设计不同,它不是考察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而是考察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种设计可以引入多个不同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只有一个取值。实验组的数目取决于引入的自变量,有多少个自变量就分派多少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都依次引入各个自变量,但引入的顺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拉丁方格设计无法测量出交互作用效应,它只能检验实验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并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拉丁方格设计的缺点是:(1)它必须保证各组成员的特征相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2)各种自变量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因此,无法区分每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单独影响。这种设计一般在特殊场合才采用,即检验自变量的组合方式对因变量的影响或找出最佳组合方式时才采用。

100、准实验法(北大96<简>:准实验与实验室实验有何区别?准实验的主要设计方法是什么?):就是没有严格的进行指派和严格控制实验刺激的实验方法。它通常不是在纯粹的实验室环境中,而是在研究现场进行,他们常常依据现场的条件和可能性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纯粹的实验设计加以简化。

(1)准实验法的特点:<1>它的实验假设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的假设,也可能是相关关系的假设。<2>它很少采用严格的随机抽样。<3>它通常缺乏前测和控制组。(2)有人认为,这种实验没有严格执行实验方法的准则,因此,它不是科学的实验。但更多社会工作者认为:<1>科学并不是一春试验为起点和目的的,科学的发展必须利用现实所能提供的手段和技术,而不能等待完美的方法产生以后再进行研究。<2>同时,实验设计本身也是一个从无到完美的不断发展过程。而目前,社会科学的实验已基本具备了科学方式所要求的条件。尽管它并不总是能检验或建立因果关系,但这种”准实验”至少是能检验相关关系并能发现新的事实的。

(3)相关设计:通常指交互分类设计,这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的形式近似于两组无前测设计。但是,试验组和控制组不是随机分派,而是根据试验变量的要求选取的。

相关设计缺点:<1>由于对个试验对象没采取控制,所以无法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因而,他的内在效度较低。<2>相关设计的另一缺点是缺少前测,无法进行时间序列的比较。解决这一缺陷的一种方法是,增加一个事后回溯设计,即在引入试验刺激并加以后测之后,在询问被试者过去的状况。以此与因变量的后测值比较。(4)时间序列设计(北大2002<名>):也称趋势研究,一般用于研究较长时期内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对相关设计的扩充,它也是一种交互分类设计,不过,它的前测和后测包括多个时点,由此组成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值,从这些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发现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过程。

时间序列设计有多个观察点,而且在每一时点都对试验组和控制组加以测量,因此,从它的差异可以发现因变量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检验这种预测。

时间序列设计的缺点:(1)无法判定所假设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由主要影响,因为在很长的时期内,会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因变量的变化。(2)测量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是很困难的,由于趋势研究是要不断的观测社会发展变化和新的社会现象,它很难利用现有的量表和标准问卷,因此无法确定测量工具的效度。

(5)非等组前后测设计:这种设计的形式与典型设计相似,但是,它的试验组与控制组是不等同的。其优点:<1>不仅可以得到后测的差异,而且还可以知道前测的差异。<2>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其缺点是:由于两组是不等同的,因此无法推论x与y的因果关系,因为y的变化很有可能是不同的试验对象所固有的,没有控制实验对象的固有特征就不能检验出x的真正影响,最多只能说明所假设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6)现场试验设计:准实验一般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研究人员虽然不能对自然场所的变量加以严密的控制,而且很难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是试验组和控制组完全保持一致,但他们可以结合研究目的对试验变量和现场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这种实验也称为实地实验或现场试验。

其特点是:隐蔽性、真实性和概括性都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其缺点:对实验变量和外部变量缺乏严格的控制。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应当尽可能的在相似状况下重复同一项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效度和信度。(7)准实验与纯实验在原理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准试验只是由于现场和研究条件的局限不得不将纯试验设计加以简化。当然,当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采取交严格的试验设计,以提高实验的效度。但是,目前社会学试验大部分还不具备采用严格设计的条件,他们通常只能成为准试验,而在纯试验设计或实验室研究中,大多是研究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课题。准实验和纯实验均有其优缺点和局限性。此外,在多种形式的实验设计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他们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应依据研究目的之要求来选择最适当的实验设计。

101、实验的信度和效度:(1)信度:与其他搜集资料的方法相比,实验法的信度和内在效度较高。对信度的检查一般是通过重复试验的方法,观测实验的前测和后测也可以检验信度。另一种方法是在多组设计的情况下,通过各个组在同一次试验中的差异来检验信度。(2)效度:实验目的是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使实验结果具有概括性。但这两个目的是很难同时达到的,要精确测量自变量的影响,就要严格控制情景和外部变量,但这会使实验环境人工化并缺乏代表性,从而降低外在效度,而如果提高情景的真实性和样本的异质性以使实验能概括广泛的现象,则很难控制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内在效度。大部分试验设计都面临着这两种困境,若提高内在效度则有可能降低外在效度,或者相反。这也是纯试验与准试验的不同之处,前者内在效度较高,外在效度较低,后者则相反。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是:<1>实验情景的人工化;<2>实验样本缺乏代表性。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主要是:<1>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很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对这些变量很难实施控制。<2>对社会因素很难明确界定和测量。为了提高内在效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各种危害实验内在效度的问题,并尽可能减少和控制他们的潜在影响。<1>有关实验对象方面的问题:(A)对象选择:即用来进行比较的两个群体之间是否本身存在差异。(B)对象的丧失:即是否所有的对象都一直在研究中。(C)实验与控制组的竞争。<2>有关试验程序的问题:(A)测量的影响。(B)器械操作。(C)实验处理的模仿。<3>有关时间的问题:(A)成熟的影响。(B)历史的影响。

102、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1)实验法的优点:<1>能够确立因果关系。<2>花费较少。<3>易于重复。<4>控制能力强。(2)实验法的缺点:<1>缺乏”现实性”。实验室中的社会过程往往也不能代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过程。<2>样本的缺陷。实验结论所依据的那些实验现象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往往大不相同。<3>实验人员的影响。<4>伦理及法律上的限制(人大97<简>:简述实验方法中的社会伦理问题):由于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实验所能操纵的自变量常常受到现实生活中伦理或法律的限制。比如,我们不能为了进行有关人口密度和侵犯行为间关系的实验,而让众多的实验对象长时间禁闭在拥挤的室内,也不可能让他们之间发生各种暴力侵犯的行为。第十三章:文献法

103、文献法(南大2000: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可以建立社会骚乱、经济衰滞、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请给出一例):在严格意义上文献法并不是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即既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也包括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方法。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即人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

104、文献的类别及来源:(1)文献:指的是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2)类别:根据文献具体来源的不同,分为个人文献(主要指个人的日记、信件、回忆录及自传等)、官方文献(主要指政府机构和有关组织的记录、报告、统计、计划、信函等)及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刊、电影、电视等)三大类。也可以分为原始文献(或第一手文献。指的是有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写的资料)和第二手文献(文献学上称二次文献。是利用别人的原始文献所编写或产生出的新的文献资料)两大类。

(3)利用官方统计资料应注意:应该对统计资料的内容、对象、范围、特点等等都具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对于各种统计指标、比率和数字的实际含义、他们的计算方法等等应十分清楚,不能含糊。否则就会出现错用资料的情况。

(4)历史文献:往往是指那些再形成的时间上举目前较远并且文献的作者以及所记述的时间和运动的当事人都已去世的资料。在通常情况下,历史文献更多的为历史学家所运用。

105、第二手分析:(1)定义:也称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一种是从别人为研究某一问题而收集的资料中,分析与该问题所不同的新的问题。即把同一种资料(已有的,别人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用于对不同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另一种类型则是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分析别人的资料,以对别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即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处理同一种资料,看看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2)第二手分析的步骤:选择研究主题:适用于第二手分析的主题可以使相当大的,它有时仅仅只能采用那种在一个国家规模上所得到的数据资料。通常,在研究设计中,要留有一定余地,以便一旦发现相关的资料中并不具备你所想要得各种特征时,就可以稍微修改你的研究设计,以保证与可用资料的一致性。在主题与资料的关系上,第二手分析往往要求主题去适应资料,而不是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数据资料是已定的,无法变动的,研究者只能在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上、技术上动脑筋。而研究主题则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寻找合适的资料。最好的途径是阅读一份相关的研究。当发现一组对你似乎十分有吸引力的数据资料时,你可以仔细地阅读论文的资料部分对资料的内容、收集方法等等的描述。如果是在一本著作中发现这组资料的,那么,书中一般都有介绍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的专门章节。此外,在书后的附录中,还可以找到诸如问卷、指数计算方法等详细的信息。对资料的再创造。首先,必须从资料中寻找或重新定义所要研究的变量。其次,应该仔细地研究这些变量。最后,你也可以掷去样本中的一部分作为分析的对象。分析资料。第二手分析的最主要也是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对资料的重新分析。

(3)第二手分析的优点:省时省钱又省力。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4)第二手分析的缺点:其缺点主要在于资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某个研究者为其特殊的目的所收集的数据资料不一定与另一研究者的研究旨趣相符;而二手分析研究这所需要的资料有可能完全搞不到。实际上,这样的资料对于第二手分析研究人员来说,效度是较低的。即原始问题所测量的并不是二手分析研究这所希望测量的变量。

106、内容分析(人大97;南大97):是这样一种研究技术,它对各种信息交流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所谓“各种信息交流形式”指的是各种书面材料、宣传品和艺术品。所谓“明显的”是指这些形式外在的东西。“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意味着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它要求研究这根据预先决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而“定量的”描述则说明内容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它意味着,在内容分析中,其主要目标通常是决定内容中某一项目的频数,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此外,还对这些定量的结果进行分析。

(1)内容分析的步骤:抽样:通过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方法,来达到研究全部对象的目的。编录:即根据特定的概念框架,对信息-----无论是口头的、文字的、画面的或是其他形式的------作分类记录。与编录有关的问题有两个:(A)选择编录单位:即选择具体的观察和点算单位。要注意把它与分析单位加以区别。(B)制定一份编录单:编录单是对文献材料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它同结构式观察所用的记录但十分相似。它的形成和结构将主要依赖于编录单位的选择。一旦选定了编录单位,研究这就要为他们制定和赋予数值。分类的基本要求是要满足互斥性和穷尽性。

(2)内容分析的类型(?北大2000:简述比较研究法的主要类型):计词法:是内容分析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首先确定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关键词(记录单位),然后统计这些关键词在各个样本(分析单位)中出现的频数和百分比,最后进行比较。概念组分析:有时,使用主题作为记录单位不易划定主题的界限。此时,可以利用概念组分析。它是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设中的一个变量。这种方法记录的单位仍然是单词,但分析时的变量却是概念组。

语义强度分析:首先是给出词汇的“强度权”,已显示他们在使用时的差别。强度权是由词汇的语义所决定的,如“爱”比“喜欢”的加权数高。(3)内容分析的优点:省钱省时。保险系数大。允许我们研究在一个长时期中所发生的过程。是一种非干扰性的研究方法,不会打扰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4)内容分析的缺点:只局限于对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资料的效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07、现存统计资料分析:(1)步骤:选择合适的资料。许多研究常常要求大量的聚集资料与此相适应。处理资料。我们通常所能做的,是比较那些基于较小的单位。说明资料来源。以使得这种资料能够被理解。否则别人就会对你的证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生怀疑。(2)效度和信度:逻辑推理和重复验证这两条科学的原则,对于保证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消毒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现存统计资料的信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资料本身的质量。

108、文献法(南大98:文献分析法与闻讯方法相比有那些突出的特点):(1)文献法的优点:具有无反应性的优点。费用较低。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适于作纵贯分析。(2)文献法的缺点: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资料不易获得。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录和分析。第十四章:资料整理

109、资料分析(复旦96<简>:理性分析与统计分析有什么关系与区别):资料分析不仅决定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有价值,而且能够很好的检验假设和理论,或者适当地回答所研究的问题,还能够以可以理解和令人信服的形式描述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研究者可以将认识从具体提高到抽象、从个别提高到一般,并可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假设,将研究引向深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析的水平决定着整个研究的水平。(1)社会统计学:是有关社会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一整套方法,它不仅包含全部抽样理论、统计检验理论和大部分的社会测量法,而且使分析技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主要是多元统计方法的发展,如路径分析、因素分析等。

110、资料整理:就是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检查、分类和简化,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条件的过程。因此,资料整理既是资料收集工作的继续,又是资料分析的前提。

111、定性资料的整理:(1)资料的审查:目的是消除原始资料中的虚假、差错、短缺、余冗等现象,以保证资料真实、可信、有效、完整、合格,从而为进一步整理分析打下基础。对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上。<1>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即看资料是否真实可靠的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客观情况。方法:(A)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B)根据材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查。(C)利用资料间的比较进行审核。(D)根据资料的来源进行判断。

<2>准确性审查:也就是效度检查,一方面是审查收集到的资料符合原设计要求及对于分析所研究的问题有效用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审查资料对于事实的描述是否准确,特别是有关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数字等要准确无误,切忌事实资料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数据资料笼统模糊。<3>适用性审查,也就是考察资料是否适合分析与解释。主要包括:资料的分量是否合适、资料的深度与广度如何、资料是否集中紧凑是否完整等。<4>对于文献资料的分析评价,首先是进行所谓的”外在批判”,即审查: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人、为什么目的、用什么方法编写这些文献的。<5>还要进行”内在的批判”,即了解资料的编写者表达的什么内容,在什么条件下编写这些资料,内在批判要注意:(A)对作者适用的词,特别是多义词,价值语进行反复的推敲。(B)在文笔的表现上特别要区分”事实”和”对事实的解释与推论”。(C)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看作者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事实,资料的叙述是否正确,有无夸张扭曲,或偏执于一家之言;叙述是否准确,叙述者写作上的表现能力如何等。<6>实地审查: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进行的,边搜集边审查。<7>系统审查:是在资料收集完毕后集中进行的审查。<8>测不准效应:指由于观察者的参与,改变了被观察对象的自然状态,被观察者或单位可能做出种种假象来掩饰事实的本来面目,使真实状态的测定不可能了。

<9>棱镜效应:指社会现象的感知和解释都要通过观察者这面棱镜,通过它的价值标准和以往的经验再折射出来,从而使观察资料不准确。(2)资料的分类:分类是将资料分门别类,使繁杂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1>确定分类标准:分类的关键在于选择和确定分类标准。分类标准的选择往往是基于某种假设或理论,本身就是对所研究问题的一种分析和认识。分类标准可分为:(A)品质标准:就是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准。例如性别、民族、企业所有制等。

(B)数量标准:就是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标准。例如以人口作为划分大中小城市的标准。<2>确定分类标准的原则:(A)有效性原则:(a)这一分类方式对于研究目的是有效地。(b)这一分类能有效的反映现实社会现象。(c)为此,分类必须服从于研究目的,必须能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B)互斥性原则:指分类标准应当互斥,以使同一条资料只能归于一类。(C)完备性原则:指分类标准的确定应当使每一份资料都有所归属。(D)各类别必须处在同一分类层次。

<3>资料分类的方法:(A)前分类:指收集资料前就已定下分类标准,然后按分类指标收集和整理资料。(B)后分类:指在资料收集完成后,在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分类。定量资料一般采用前分类,定性资料一般采用后分类。

<4>分类的功用:<1>指出社会现象或社会单位的类型。<2>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3>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资料的汇总和编辑:基本要求:<1>完整和系统;<2>简明集中;<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以下操作步骤:(A)定义对个案进行分类的标准。(B)决定在各个个案记录的指标中登载于这一分类标准上的项目或与这一分类有关的项目。(C)根据各指标在标准上的位置,给予数值和符号。(D)为了决定表示各个案位置的最终指数,要汇总各个案记录的分数。

112、定量资料的整理:(1)资料的审查:<1>完整性审查:(A)资料总体的完整性。(B)每份资料的完整性。<2>统一性审查:首先是检查所有问卷、报表登记填报方法是否统一;其次要检查对同一指标的数字所使用的量度单位是否一致,以及不同表格对同一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统一等。对于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审查包括:(A)审查指标的定义和分组的标准是否与自己研究的分类相一致。(B)审查指标统计总体范围是否一致。<3>合格性审查:(A)提供资料者的身份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调查对象的身份。(B)所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填报要求。(C)所提供的资料是否正确无误。方法:(a)判断检验。就是根据已知情况判断资料是否真实正确。(b)逻辑检验。即从资料的逻辑关系来检验其是否正确真实。(c)计算检验。通过各种数字运算来检验各项数字的正确性。<4>整个审查要经历三阶段:(A)由调查员进行审查。(B)有现场专职的检查员进行检查。(C)调查结束后由调查组织机关的检查员进行检查,重点是检查回答登记错误,计算错误及调查员是否对英调查对象均进行了调查,有无作弊等。(2)资料的分类和编码:<1>编码(复旦98<名>):就是将文字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的过程。编码的目的使用一组变量表示各项调查问题,用每一变量的不同取值表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从而使文字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2>编码步骤:(A)对回答进行分类。(B)建立回答类别与变量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C)注意:(a)对于开放性问题,因实现不能预料到答案的情况,故无法在设计问卷时事先分类,这时,编码就要从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分类开始。(b)一般的讲,开始时分类可细一些,当分析不要求过细的分类时可以将某些类别进行合并。分类的多少还要考虑统计分析方面的问题。(c)任何调查都不免有一些回答这对一个问题不做任何回答的情况,为此对问卷中的每个提问要增加一个无回答编码。对无回答编码的原则是明确区分无回答与其他回答,通常的习惯是用9或几个9来代表无回答。对无回答的项目,不能一概简单地认为是缺失数值或回答率低。统计缺失数据时,应结合回答人的情况分析。如行政人员不回答”技术职称”是正常的。

<3>编码项目:问卷编号、问卷所属区域或部门、其他要进行统计的分类标准。<4>编码方法:(A)预编码:方法是在设计问卷时对回答的每一个种类都指定好其编码值,并印在问卷上。预编码主要限于回答类别事先已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封闭性问题,或回答已经是数字而不需要做转换的问题。优点:处理资料时比较简单,省时省力。缺点:无法用于开放性回答,因为我们无法事先知道回答的种类。(B)后编码(南大2000<名>):是指对问卷的编码过程是在问卷回收之后进行的,而不是与问卷设计同时进行的,多用于对开放性问题的编码。比较费时费力。(C)边缘编码:实际上是一种预编码方法,它与一般预编码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方法不仅指定了编码值,而且给出了每个项目记录回答的空间,现在应用得最多。边缘编码是在问卷上每个调查项目旁边的空白处标明填写编码的位置。问卷回收后,将每份问卷上的回答变成指定位置上的编码。(D)编码簿:用以指示每个编码的意义和变量的位置。作用是建立变量和调查内容、变量值与回答类别的一一对应关系。它可以(a)作为编码工作的指南。(b)使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便于查找变量及各种编码所代表的意义。(E)编码簿的主要项目:(a)问题号码。是在调查表或问卷上的问题的题号,有了题号就可以知道这一题目在资料卡片上的哪几列。(b)变量号码。有了变量号码,研究者可以知道变量的代号,方便分析计划的拟定,在分析时直接饮用变量号码而不必提及变量名称。(c)项目名称。又称变量名称,用概括性语言表明项目的含义。(d)编码的内容说明。即给出每一项目问题答案的分类以及分配给每一类别的数字。(e)列序号。即每一项目应当占哪几列。(3)资料的登录:<1>个案登录:即将各个调查对象的全部数据资料以编码的形式记录在一张张卡片上,即建立个案档案。<2>总体登录:即将所有调查对象的全部数据记录在一张资料卡片上,这种方法适用于为电子计算机处理作准备。

(4)资料的汇总:就是根据研究目的,对分类后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和加总,汇集到有关的表格之中,以集中系统地反映调查资料总体内部的数量情况。汇总的目的:<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2>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3>为深入的统计分析作准备。<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113、计算机处理资料的一般过程。(1)输入前的准备:<1>资料的审查。<2>资料的分类与编码。<3>登录,即将问卷中的回答转录到资料卡片上。一般将编码、登录与数据输入过程结合起来,为此,越来越多地采用也边编码的方式。(2)输入数据:指通过对计算机输入设备的操作,将资料卡片中的资料送入计算机贮存起来,以备调用。输入方式:<1>键盘输入;<2>卡片输入;<3>光电输入。(3)资料的净化(复旦98<简>: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的主要方法):<1>幅度检查(北大99<名>):使用一个自编的简单程序或者已有的统计软件可以将某一变量的分布显示出来,这样就可以检查出一部分错误。例如,变量性别的取值只有两个—–1(男)、2(女),因此,5和8是违规数字。这样,我们首先了解到,性别这个变量的数据有错误。然后,我们可以变出一个程序列出含有性别变量的违规值的学生的编号,通过核对问卷,就可以知道这些违规值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如何修正了。<2>逻辑检查:利用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净化资料。(4)数据的处理。第十五章:资料的统计分析

114、统计分析的作用:(1)可对资料进行简化和描述。(2)可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和深入地分析。(3)可通过样本资料推断总体。

115、统计分析的步骤:(1)对应用统计分析的前提条件进行考察。统计分析是建立在树立统计理论基础上的,因此他的应用必须满足一定的理论前提。(2)制定统计分析方案:再次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定义复合变量。问卷或调查表上出现的各个变量,一般称为基本变量或原始变量。用基本变量组合而成的新的变量,称作复合变量。变量分组:将类别或属性相同的变量组合成有意义的数组。提出统计计算的要求并提出适当的统计方法。(3)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的原则。必须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从研究目的考虑:是描述性研究还是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在于说明某种社会现象的状况;对于解释性研究,除了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外,还要使用控制变量、建立因果统计模型和分类及综合变量等多种统计分析技术。研究资料的性质,主要考虑:变量的测量尺度;资料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分布形态;变量的个数。(4)对于统计结果的解释。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但任何具体的两都是有质的规定性以及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情况,如果不了解这种质的规定性以及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情况,就可能做出肤浅、错误的甚至荒谬的解释。因此,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有赖于对事物作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决不能凭表面的数据就轻易的下结论。

116、单变量的统计描述:(1)变量的分布:频次分布:就是变量的每一取值出现的次数。对于连续性变量,如定距变量,频次的计算必须分组进行。其中每组上限即下一组的下限,通常将下限包括在本组中,每组用组中值表示。频率分布:用变量每个取值的频次数除以总个案数,他是一个相对指标,派出了样本规模的影响,因而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样本。一般频率分布使用比率的形式表示的。(2)统计图与统计表。统计表就是以表格形式来表示变量的分布。在制作统计表时,如果有未回答或回答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A)仍以调查总数为基础计算频率,这时应加入一类:未详。(B)以有效回答为基数计算频率,这时应在表的下面、紧接着表的地方注明:未详****户。统计图:是以图形表示变量的分布情况。统计图虽然不如统计表精确,但是更直观、生动、醒目。(A)圆瓣图:是用一个圆代表现象总体,每一瓣代表现象中的一类,其大小代表他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频率。(B)条形图:多用于描述定类与定序变量的分布,他是以长条的高度表示变量不同取值的频率分布的,其中长条的宽度没有意义,一般均化成等宽长条。长条的排列可以使离散的,也可以使紧挨着的。(C)直方图:是由紧挨着的长条构成的,与长条图不同的是,他的条的宽度是有意义的,实际上它不是用长条的高度而是用长条的面积表示频率的大小,长条的纵轴高度表示频率密度(频率密度=频率/组距),长条的宽度表示组距。直方图仅适用于定距变量。(D)折线图:是用直线连接直方图中条形顶端的中点而成的。当组距逐渐减小时,折线将逐渐变为平滑,趋向为曲线。

(3)集中趋势分析:是从一组数据中抽象出的一个代表值,以代表现象的共性和一般水平。除可以说明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数量的一般水平外;集中趋势还可以对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或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状态进行比较;以及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众数(北大92:试用分布理论简述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变量值。众数可以适用于任何测量层次的变量,对于定类和定序变量,众数可直接从变量的频率分布中观察到;对于定距变量,如果变量是在第I组具有最高的频率密度,则用第I组的组中值表示变量的众数。中位数:是将观察总数一分为二的变量值。若将数据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则取值于(N+1)/2处的变量值。当N为偶数,由于(N+1)/2处无数值,取中间位置左右两数的平均值。对于经过分组的资料,中位数的位置则是通过计算累计百分比频率得到的。即首先计算出含有累积频率50%的区间,然后求出这个区间的上下限值(U、L)最后利用公式

计算中位数值。中位数一般用于描述定序及定序以上的测量尺度的变量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仅适用于定距及定距以上变量,但有时也可用于定序变量。如求平均等级。对于分组值,一般用组中值来代替变量值,然后加权平均计算平均数。需要指出的是,用组中值计算的加权平均数知是用原始数据计算的平均数的近似值。由于分组是人为的,所以在变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不同的分组会有不同的结果。分布与三值的关系:正态分布时,三值重合;偏态分布中,三值不重合,在正偏态时,由于左边频次密集,这使得中位数偏向左方,但由于右侧的变量取值大,故平均数叫中位数偏右,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而在负偏态时则相反,有平均数100),则两个总体均值差的双侧置信区间为:

文本框:

成数差的双侧置信区间为:

文本框:

*

在未知时用代替。在两个总体成数未知时,用对应的样本成数代替。

(E)r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在置信水平1-的要求下,总体r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可由如下方法求出:首先将样本相关系数带入公式:=1.151log中求出值,则总体值得置信区间为,由上式=1.151log,将两值对应的两个r值求出,这两个r值即为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端点值。

(3)假设检验:定义:如果经验资料是由抽样调查获得的,由资料计算出的结果还不能马上验证原有理论假设是否为真,而要首先对这一结果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即检验这结果是否对总体具有显著的代表性,这种与抽样调查结合在一起的显著性检验称为统计假设检验,简称假设检验。

当样本资料与原假设不符,有两种可能:(A)原假设错误。(B)样本缺乏代表性。因此,如果不对样本的代表性进行检验,剔除因样本代表性所产生的结果与假设不符的情况,而否证原理论假设,就有可能抛弃正确理论假设的错误的危险。同理,在样本结果与原假设相符的情况下,有可能犯以假当真的错误

假设检验的一般概念:

(A)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原假设又称虚无假设,一般用表示,它常常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或根据周密考虑后确定的。但直接用于假设检验的不是原假设,而是所谓的备择假设,又称研究假设,备择假设就是与原假设相反的假设,用表示,它是当原假设被推翻时需要接受的假设。假设检验依据的是小概率原理,就是说小概率事件被认为是在一次观察中不可能出现的事件,因此,如果再一次观察中出现了小概率事件就应当否定此事件是小概率的说法。假设检验的逻辑就是求出是正确的可能性,如果能证明这种可能性极小,就应否定,接受。

(B)显著性水平与否定域(接受域):显著性水平(人大99:显著度;南大99):是指假设成立的标准,即小概率的值,用表示。显著性水平意味着总体参数值与样本统计值具有同等特性的概率为,抽样误差不超过。在进行研究时,通常是先决定显著性水平的大小,若样本统计值达到这一水平,则可确认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原假设可以成立。拒绝域:就是在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的区间,它位于抽样分布的一端或两端的小区域内,根据小概率原理,当由样本算出的统计值落入此区域内时,则原假设被否定。反之接受域就是接受的区间,它位于抽样分布的中间区域内,若由样本算出的统计值落入此区域内,则接受。(C)双边检验与单边检验:拒绝域位于抽样分布两端的检验即双边检验。当拒绝域只集中在抽样分布的右端,则叫作右侧单边检验,如果是在左边就叫做左侧单边检验。一般来说,双边检验较单边检验更难否定,因此在提出备择假设时,最好说明方向。

假设检验的步骤:

(A)建立原假设与备择假设。

(B)根据总体的分布形态和变量的测量层次以及样本的规模等,选择能反映的统计量和确立成立条件下的这一统计量的分布。(C)根据问题的需要,规定适当的显著性水平,并据此确立拒绝域或接受域。

(D)根据样本统计量的观测值进行判断,若其落入拒绝域,则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反之接受原假设。

弃真与纳伪:在进行判断时,无论是作出拒绝或接受假设的判断,都不会百分之百的正确,都会有一定错误。(A)判断的第一类错误是弃真的错误:即原假设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但却在检验中被作为错误的看法而加以拒绝。犯弃真错误的概率为。

(B)假设检验的第二类错误是纳伪的错误:即原假设不是真的却被作为真的加以接受。

显然当拒绝时,犯弃真错误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在接受拒绝时,犯纳伪的错误的可能性却很大。由此可知,和在假设检验中的作用是不等的。一般选择的是常规的已存的现象,没有充分的根据是无法否定的,而要把研究的看法或猜想作为备择假设,因为一旦备择假设被接受,那么它被否定的概率是很小的。由于社会研究一般是证实假设,即希望否定原假设,因此特别注意弃真的错误。弃真与纳伪这两种错误是相互对立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弃真的错

第五篇:2018至2019年第一学期陶艺教学计划 刘小牛

2018-2019学第一学期

三四五六七年级 陶艺(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执笔人:段世友

一、课程宗旨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泥的艺术,又是火的艺术,是火与泥的完美结合,是最古老的艺术也是最现代的艺术。是古老与现代完美结合。

陶艺一路走来己有8000多年历程,而我校的陶艺才刚刚开始。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有勤奋好学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我们相信陶艺教学会开展的越来越好。我们将火与土凝聚成为最为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为丰富的思想情感,体蚬最为完美的审美意识。使学校的陶艺教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课程要求

1、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进行不同的制作方法。

2、课程的设计从学校教学课程的发展前瞻考虑。对目前的学校课程计划略有突破,以体现课程的实验性。

3、陶艺课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将陶艺和泥塑相结合,淡化陶艺的专业性。

4、制陶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中国是陶瓷古国。充分利用丰厚的资源,增添陶艺教学的人文性。

三、课程时间

陶艺本身就是立体美术,因此把陶艺课纳入基础教学中,每星期一次,每次1课时。一年级共计20课时。

四、陶艺教学实验基本原则

1、学生快乐原则:发挥学生喜欢泥巴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2、知识渗透原则:把陶艺文化的背景资料融入教学中,把陶艺知识结合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中。

3、动手实践原则:提供泥巴和时间,使学生在接触泥巴的过程中熟悉泥性。

4、创造审美原则: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模仿优秀的陶艺作品。并大胆创造自己的作品。

5、教育原则: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悟”为原则。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制作能力,结合陶艺的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文学、书法、美术能力和制作中需要的几何、代数、物理(高年级)原理的提示或计算及其泥性的特殊性格和要求,培养学生的修养。教学对象: 本学期陶艺课分别在三/四/五/六/七年级开设一学期:

教学内容安排:

让学生接近泥土、揉泥、搓泥,杆压泥,感受泥性。不拘一格地大胆用泥土捏塑和创造。

四、展示:

1、每阶段课将每位学生的作品有创意进行烧制部分。

东莞市横沥莞盛学校

2018年9月1日

下载《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