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第二篇: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作业习题.
植树的牧羊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废墟(xū)干涸(gù)坍塌(tān)缝隙(xì)....B.忠厚(zhōng)山窝(wō)橡子(xiàng)毛榉(jǔ)....C.琢磨(zhuó)应征(yīng)滚烫(tàng)扰乱(rǎo)....D.硬朗(yìng)毁灭(huǐ)薄雾(bó)白桦(huá)....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3.(2015·四川南充)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嘉陵江畔,南充渡口,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对弈,或垂钓,或舞蹈,怡然自得,其乐融融。....B.就像建筑师要精心设计才能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有所成就。
C.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在柔和舒缓的乐曲声中,老人们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扇舞表演引来阵阵喝彩。....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B.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6下列与本文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B.本文主要写了“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荒山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是本文最明显的特点。“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
D.本文主要赞扬了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阅读拓展 课内阅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A(琢磨揣摩)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B(酬劳报酬)。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7.在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A________B________ 8.“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为什么又踏上了那条去往高原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他为何总让我潸然泪下
——我所认识的好校长莫振高 周仕兴
10多天过去了。我刻意不要去想他。一想起他我就禁不住潸然泪下。
让我流泪的人,叫莫振高。
起初,他只是我的采访对象。那是9年前,因为他资助贫困生的事迹,我作为一名记者,初次走进“石山王国”都安,走进他的苦乐世界。
我本贫寒家庭出身,也曾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下走出大山。对于贫穷,我有深刻的体会,自认为已“免疫”了。
但在都安高中几天的采访,校长莫振高一次次给我的心灵带来全新的震撼。为了一个又一个无亲无故的贫困孩子,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进学生的家里,来到孩子们身边。
有的家庭,因为实在穷得揭不开锅,没征得学校同意,便“擅自”让孩子辍学回家。山里通讯不便,莫振高只好朝着学生家的方向,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挨家挨户去问,往往要辗转多次,才寻找到学生的家。
在一个学生家里,走了一天山路的莫振高满身疲惫地“责骂”学生和家长:“不是告诉过你们吗!有困难,找我莫振高!”
不容辩解,他“强行”把学生带走了。
一个学生家长,攥着一沓皱巴巴的毛票,在学校门口徘徊良久,终于鼓起勇气,找到莫振高,颤巍巍地说:“能不能先让娃„„”话没说完,莫振高掏出100元,连毛票一起塞回家长怀里:“孩子留下!这是路费,天晚了,你赶紧回家。”
此情此景,让我早有准备的心,突地为之震颤!
A.这,就是那个用几十年呵护两万名贫困孩子圆大学梦的校长吗?就是那个一下雨就广播让孩子们收衣被的校长吗?就是那个每逢过节给学生免费加菜的校长吗?就是那个四处奔波拉赞助帮助贫困学生的校长吗„„ 望着他,我想起了自己。想起我那一个个鸡蛋凑来的学费,想起我和母亲徒步4小时去借钱而无果,想起母亲长满老茧的手和同样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毛票„„彼时的我,一定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莫振高能来到我身边。
不觉间,我已热泪盈眶„„
初识莫振高——B.这个如父如兄如友的好老师、好校长,着实令人钦佩。
在都安的每一天,我都被莫振高的事迹熏陶着、感动着、震撼着。在他精神和品格的洗礼中,我经历了一名年轻记者做人与作文的成长。
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莫振高和都安孩子励志感人的故事被外界广为知晓、传扬,八桂大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圆梦行动”,进而推向全国。
后来,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了“圆梦号”列车,护送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一路北上。我有幸和莫振高一路同行,在火车上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夜。
一路上,我看到他给上千个孩子一一写下临别赠言,看到他和孩子们一起畅想、规划美好的大学生活,看到他们一起欢歌起舞玩游戏„„我体会了他那句“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更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抵京前夜,我由衷地对他说:“遇到你,这些孩子真幸运!”他连连摆手:“认识你们才是我的幸运!有了媒体的关注,力量大多了。以我一己之力,太微小,太艰难了„„”
他转过身去,眼含泪花。
是啊!过去几十年,为了一拨又一拨的贫困孩子,莫振高就这样默默地奔走着、努力着、坚守着。若没有他那不懈的坚持,哪来今天这浩浩荡荡的“千里送行”?
我想,这位为大石山区孩子穷尽青春年华的好校长,毕生梦想已成真,可以枕着中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殊荣,安心退休,安享晚年了吧„„
(有删改)
概括文中与莫振高校长相关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从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通读全文,分析“他为何总让我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
14.(2015·四川资阳)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我国毕升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工商业印刷是北 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广告进入了新的阶段。
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许多宣传宗教内容的印刷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比我国北宋刘家针铺印刷广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国尼古拉斯·布朗和托马斯·珂切尔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每周新闻》在伦敦出版。在这一年中,有一则书籍广告。1650年在有关“国会的几则诉讼程序”一栏里,登出某家12匹马被盗的寻马悬赏启事。以后,1710年阿迪逊和斯提尔又在《观察家》杂志中刊登了有关推销茶叶、咖啡、巧克力、书刊、房产、成药、拍卖物品以及转让物品的广告。到1830年,美国已有1200种报纸,其中65种是日报。许多报纸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广告。从1830年至1850年间是便士报时代,因为每份售价一便士,价格低廉,销路增加,对广告的效力也相应提高。在报纸广告盛行的同时,杂志广告也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广告代理商和广告公司。
【话广告】
(1)阅读这则材料后,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广告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效应,甚至作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请你以消费者的名义,写几句话规劝那些作虚假广告的商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广告】
(3)下面这条广告收到了很好的公益效果。说说它具有怎样的妙处。水龙头在哭泣,请擦干他们的眼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广告】
(4)请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拟写一则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限20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有人说:“生命正是在最团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你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项,“涸”应读“hé”;C项,“应”应读“yìng”。D项,“桦”应读“huà”。2.A B项,“戮”应写作“戳”。C项,“簿”应写作“薄”。D项,“菏”应写作“荷”。3.C解析:“雨后春笋”,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多做褒义用,所以用在这里不合适。
4.A解析:B项“是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为逗号;C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D项两个问号应为逗号。5.D解析:虽有“好像”一词,但并不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不是比喻修辞。6 .A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不是空间顺序行文的。7.琢磨酬劳
8.这地方荒凉,树木稀少,没有生机。树能给人带来生机与活力,给人带来希望。有了树,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9.因为“我”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并且想看看那个勤劳的牧羊人和他种的树。10.牧羊人是一个勤劳、善良、敢于付出、勇于奉献、富有毅力的人。
11.【答案示例】①挽回辍学的孩子;②拒收贫困生家长送来的学费,并赞助其路费;③乘“圆梦号”列车“千里送行”。
【解题思路】细读文章内容,找出文中细致刻画的几个情节,然后加以归纳概述。
12.【答案示例】示例一:A处用了一组问句构成排比,慷慨激昂地列举了莫校长的动人事迹,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莫校长的敬仰之情。
示例二:B处连用了三个“如”和两个“好”,极力地赞美了莫校长的优秀品质。
【解题思路】认真揣摩画线句,并联系全文,挖掘出蕴藏在文句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读全文,会发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感动和由衷的赞美、敬仰之情。
13.【答案示例】因为莫振高一心为了学生,一心为了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因为他为了圆一拨又一拨贫困学生的梦,一直默默地奔走着、努力着、坚守着。
【解题思路】通读文章可知,是莫振高的事迹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让“我”感动。根据文章概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即可。
14.(1)示例:①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②我国印刷广告比西方印刷广告早三四百年;③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业越来越发达。
(2)示例:尊敬的各位商家,广告是宣传你们产品的好途径,请你们在策划、宣传的时候讲法规、守诚信,不要误导消费者。
(3)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简洁、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4)示例一:普通话是沟通你我他的桥梁。示例二:推广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示例三: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示例四:你想方便交流吗?请讲普通话。
15.提示:对生命的探索是永恒的话题。要想写好本话题作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1)拓展话题。生命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进行拓展,“感悟生命”“感谢生命”“珍爱生命”都可作为子话题纳入思维中,“生命在于奉献”“生命在于追求”“生命在于创 造”“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不朽”等都可以用作主题或中心。
(2)寻找切口。能否找准一个切入点,将是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生命”过于宏大,所以切口一定要小,切不可滥发感慨,对“生命”泛泛而谈。比如可以由一条小鱼为了实现梦想,以生命为代价,在空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圆弧,点出主题:“生命”因追求而精彩。以小见大,滴水藏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形式创新。单纯的记叙文、议论文已无法满足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好的形式将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阅卷老师流连忘返。学生可以用小小说的形式来反映社会中某一群人的价值取向或对生命的看法,也可以用童话的形式来讲一株幼苗的奋斗史,还可以用剧本的形式上演一出曲折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精彩„„
第三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4、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看云识天气(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17词语意思
峰峦 fēng luán 山峰和山峦
预兆 yù zhào 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qīng yíng 本文只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匀称 yún chèn平均
崩塌 bēng tā 倒塌
弥漫 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zhēng zhào 即将出现的迹象
一霎间 yí shà jiān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千姿百态 qiān zī bǎi tài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同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biàn huà wú cháng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学案 新人教版
14《植树的牧羊人》 学案
教学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知识链接:
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一、音形识记。戳()tān()塌 山毛榉()废xū()Chóu()劳 水qú()缝隙()干涸()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初读课文】
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研读课文】
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对比的写法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 【质疑探究】
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 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 【阅读训练】2015 大同中考
15.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16.(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7.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2分)18.(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 么作用?(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3分)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2分)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14《植树的牧羊人》
【初读课文】
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
一、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 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
1、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
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2通过对比,说明牧羊人将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质疑探究】
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
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种树,无私的为地球创造绿荫,他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了我的心灵。为了种树,他放弃了赖以生存的羊群,用坚韧和毅力,让一片茫茫荒漠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森林,成了鸟语花香的人间天堂。他觉得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面对困难,他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懈的种树。他为人类创造了绿荫,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阅读训练答案15.选文的四至七段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如他一点一点把破旧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没灰尘,猎枪上过油,炉子上煮着汤,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很结实,补丁针脚很细,他不抽烟,认认真真挑选橡子……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极其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16.示例:(1)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2)“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这些话表现了作者无比敬佩之情。
17.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18.示例:(1)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2)“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19.示例:(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第五篇: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随堂检测习题.(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3[2016·曲靖实验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茂密的树林凝结了八位老人无数的血汗
材料二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0余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0余年。如今,当年的壮汉已全部白发苍苍。
材料三2012年3月29日,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陆良八老”每人6万元;并决定授予“八老”带头人王小苗“当代愚公”荣誉称号。
2012年4月6日,云南省时任省委书记秦光荣专程看望慰问并重奖8位坚持造林护林30余年 的老人,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向“陆良八老”每人颁发8万元现金奖励,并盛赞: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1)请从上面的图文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及上联,补出下联。
上联: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 下联:高原情怀,大山品质,________________(3)记者将去采访“陆良八老”,请你为记者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A项,比喻。B项,夸张。D项,比喻。2.(1)外貌描写(2)动作描写(3)语言描写
3、(1)【答案示例】“陆良八老”坚守深山30余年,植树造林13万余亩,全部无偿捐献给政府。云南省、曲靖市党委、政府重奖并盛赞“陆良八老”。
【解题思路】主要从材料二、三中提取信息。材料二讲的是“陆良八老”的事迹,材料三讲的是政府等对他们的奖励、肯定。
(2)【答案示例】十三万亩无偿奉献
【解题思路】能概括八位老人的品质和事迹,与上联的后半句对仗工整即可。
(3)【答案示例】示例一:大爷,请问是什么信念支撑你们坚守荒山植树造林三十余年?示例二:大爷,当初你们怎么会想到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呢? 【解题思路】语言要得体,问题要明确,要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