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习题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08: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习题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习题 新人教版》。

第一篇: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习题 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

0

1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B)A.微薄/薄情寡义

倒水/东倒西歪 ....B.戳破/截然不同 一栋/挑肥拣瘦 ....C.结实/开花结果 反应/应接不暇 ....D.慷慨/一概而论 废墟/虚情假意 ....(解析:A.bó/bó,dào/dǎo;B.chuō/jié,dònɡ/jiǎn;C.jiē/jiē,yìnɡ/yìnɡ;D.kǎi/ɡài,xū/xū。)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每次回老家,他总要到田间遛达一圈儿。B.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做人不能太张扬,谦虚总是好的。

C.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父亲虽年过花甲,但身体很硬朗。

D.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溪水缓缓流淌,清澈见底。

(解析:A.“遛”应写作“溜”;B.“暴”应写作“爆”;C.“躁”应写作“燥”。)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谷文昌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毛之地...B.研究生不服气,“故意”刁难季永强,刨根问底追究某型装备中存在的问题。....C.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D.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令观众折服。....(解析:C.“说长道短”指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不符合句意。)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奉献的精神需要奉献的能力来体现。在海拔4 000多米的高原上,李素芝同志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开颅手术,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①他主持并参与的科研项目,有10多项达到国际医学领域先进水平,20多项国内首创,30多项填补西藏高原医学空白。他主刀和参与的9 000余例手术无一失误,挽救了数以万计的边防官兵和藏族同胞的生命,被誉为“雪域神医”“高原一把刀”。李素芝的事迹告诉我们,②有奉献之心,还要有奉献之力。

5.我们的美好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点点绿色的衬托,离不开葱郁大树的荫护。为此,七年级某班组织了以“关注绿化,珍爱绿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图片的正中间是一个人双手捧着一抔土,土里种着一棵形状像爱心的树,图片上面是大写的英文字母“GREEN”。

(2)3月12日是植树节,班级决定以植树节为契机,号召每位同学关注绿化,珍爱绿色。下面是班长向全班同学发出的倡议书,有几处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在此,我向全班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不破坏绿化,不采摘花朵,不践踏小草,不穿越开放式草坪。2.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每一张纸,用实际行动保护每一棵树。3.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倡导绿色文明,及时劝阻破坏环境的行为。4.积极参与社区、校园的绿化行动,每人种植一棵树,让树苗伴你成长。

班长:xxx

2018年3月12日

①该倡议书格式有一处不妥,应在第一行正中间写上“倡议书”几个字。②画线句成分残缺,应在“环保”之后加上“理念”。0

2课内精读

阅读“这样过了一年……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完成后面的题目。

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选文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7.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具体指什么。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指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种的长得很茂盛的一大片橡树。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而且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神韵。

9.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0

3拓展阅读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篼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长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多。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⑤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

⑥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也有人听见了老人还在念叨着:“儿子,在桥头,我等你回来啊!”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⑩村里人就将就着几个像练武术中“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战战兢兢,危机四伏。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B11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还有人慨叹:没孩子传递香火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B12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B13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B14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

B15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此时,桥已经修好了。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B16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诺言,便没有要一分钱的设计费。

B17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B18这一天,是清明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

10.请概括文中关于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2分)①老人卖菜攒钱修断桥;②儿子因勇救桥断落水的孩子而牺牲。(一点1分)11.结合选文说说老人为何要捐资建桥。(3分)①桥断丧子的悲痛;②村民出行、孩子们上学放学的不便;③党员的责任感。(一点1分)12.结合全文,说说第B13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解开前文的悬念(1分),揭示老人为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而走十几里山路卖菜的真相(1分),突出老人不辞劳苦、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2分)。

1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等你,在桥头”的理解。(4分)①“等你,在桥头”是老人在儿子离开后常念叨的话,流露出老人对孩子无尽的思念;②“等你,在桥头”是学生们在桥头说的话,流露出对老人崇高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随堂检测习题.(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3[2016·曲靖实验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茂密的树林凝结了八位老人无数的血汗

材料二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0余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0余年。如今,当年的壮汉已全部白发苍苍。

材料三2012年3月29日,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陆良八老”每人6万元;并决定授予“八老”带头人王小苗“当代愚公”荣誉称号。

2012年4月6日,云南省时任省委书记秦光荣专程看望慰问并重奖8位坚持造林护林30余年 的老人,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向“陆良八老”每人颁发8万元现金奖励,并盛赞: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1)请从上面的图文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及上联,补出下联。

上联: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 下联:高原情怀,大山品质,________________(3)记者将去采访“陆良八老”,请你为记者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A项,比喻。B项,夸张。D项,比喻。2.(1)外貌描写(2)动作描写(3)语言描写

3、(1)【答案示例】“陆良八老”坚守深山30余年,植树造林13万余亩,全部无偿捐献给政府。云南省、曲靖市党委、政府重奖并盛赞“陆良八老”。

【解题思路】主要从材料二、三中提取信息。材料二讲的是“陆良八老”的事迹,材料三讲的是政府等对他们的奖励、肯定。

(2)【答案示例】十三万亩无偿奉献

【解题思路】能概括八位老人的品质和事迹,与上联的后半句对仗工整即可。

(3)【答案示例】示例一:大爷,请问是什么信念支撑你们坚守荒山植树造林三十余年?示例二:大爷,当初你们怎么会想到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呢? 【解题思路】语言要得体,问题要明确,要有针对性。

第三篇: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作业习题.

植树的牧羊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废墟(xū)干涸(gù)坍塌(tān)缝隙(xì)....B.忠厚(zhōng)山窝(wō)橡子(xiàng)毛榉(jǔ)....C.琢磨(zhuó)应征(yīng)滚烫(tàng)扰乱(rǎo)....D.硬朗(yìng)毁灭(huǐ)薄雾(bó)白桦(huá)....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3.(2015·四川南充)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嘉陵江畔,南充渡口,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对弈,或垂钓,或舞蹈,怡然自得,其乐融融。....B.就像建筑师要精心设计才能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有所成就。

C.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在柔和舒缓的乐曲声中,老人们行云流水般的太极扇舞表演引来阵阵喝彩。....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C.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D.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B.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6下列与本文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B.本文主要写了“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选种、种树的工作,使荒山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是本文最明显的特点。“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

D.本文主要赞扬了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阅读拓展 课内阅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A(琢磨揣摩)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B(酬劳报酬)。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7.在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A________B________ 8.“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为什么又踏上了那条去往高原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他为何总让我潸然泪下

——我所认识的好校长莫振高 周仕兴

10多天过去了。我刻意不要去想他。一想起他我就禁不住潸然泪下。

让我流泪的人,叫莫振高。

起初,他只是我的采访对象。那是9年前,因为他资助贫困生的事迹,我作为一名记者,初次走进“石山王国”都安,走进他的苦乐世界。

我本贫寒家庭出身,也曾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下走出大山。对于贫穷,我有深刻的体会,自认为已“免疫”了。

但在都安高中几天的采访,校长莫振高一次次给我的心灵带来全新的震撼。为了一个又一个无亲无故的贫困孩子,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走进学生的家里,来到孩子们身边。

有的家庭,因为实在穷得揭不开锅,没征得学校同意,便“擅自”让孩子辍学回家。山里通讯不便,莫振高只好朝着学生家的方向,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挨家挨户去问,往往要辗转多次,才寻找到学生的家。

在一个学生家里,走了一天山路的莫振高满身疲惫地“责骂”学生和家长:“不是告诉过你们吗!有困难,找我莫振高!”

不容辩解,他“强行”把学生带走了。

一个学生家长,攥着一沓皱巴巴的毛票,在学校门口徘徊良久,终于鼓起勇气,找到莫振高,颤巍巍地说:“能不能先让娃„„”话没说完,莫振高掏出100元,连毛票一起塞回家长怀里:“孩子留下!这是路费,天晚了,你赶紧回家。”

此情此景,让我早有准备的心,突地为之震颤!

A.这,就是那个用几十年呵护两万名贫困孩子圆大学梦的校长吗?就是那个一下雨就广播让孩子们收衣被的校长吗?就是那个每逢过节给学生免费加菜的校长吗?就是那个四处奔波拉赞助帮助贫困学生的校长吗„„ 望着他,我想起了自己。想起我那一个个鸡蛋凑来的学费,想起我和母亲徒步4小时去借钱而无果,想起母亲长满老茧的手和同样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毛票„„彼时的我,一定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莫振高能来到我身边。

不觉间,我已热泪盈眶„„

初识莫振高——B.这个如父如兄如友的好老师、好校长,着实令人钦佩。

在都安的每一天,我都被莫振高的事迹熏陶着、感动着、震撼着。在他精神和品格的洗礼中,我经历了一名年轻记者做人与作文的成长。

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莫振高和都安孩子励志感人的故事被外界广为知晓、传扬,八桂大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圆梦行动”,进而推向全国。

后来,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了“圆梦号”列车,护送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一路北上。我有幸和莫振高一路同行,在火车上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夜。

一路上,我看到他给上千个孩子一一写下临别赠言,看到他和孩子们一起畅想、规划美好的大学生活,看到他们一起欢歌起舞玩游戏„„我体会了他那句“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更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抵京前夜,我由衷地对他说:“遇到你,这些孩子真幸运!”他连连摆手:“认识你们才是我的幸运!有了媒体的关注,力量大多了。以我一己之力,太微小,太艰难了„„”

他转过身去,眼含泪花。

是啊!过去几十年,为了一拨又一拨的贫困孩子,莫振高就这样默默地奔走着、努力着、坚守着。若没有他那不懈的坚持,哪来今天这浩浩荡荡的“千里送行”?

我想,这位为大石山区孩子穷尽青春年华的好校长,毕生梦想已成真,可以枕着中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殊荣,安心退休,安享晚年了吧„„

(有删改)

概括文中与莫振高校长相关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从文中两处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通读全文,分析“他为何总让我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

14.(2015·四川资阳)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我国毕升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工商业印刷是北 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这是至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物。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广告进入了新的阶段。

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许多宣传宗教内容的印刷广告,张贴在伦敦街头,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比我国北宋刘家针铺印刷广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国尼古拉斯·布朗和托马斯·珂切尔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每周新闻》在伦敦出版。在这一年中,有一则书籍广告。1650年在有关“国会的几则诉讼程序”一栏里,登出某家12匹马被盗的寻马悬赏启事。以后,1710年阿迪逊和斯提尔又在《观察家》杂志中刊登了有关推销茶叶、咖啡、巧克力、书刊、房产、成药、拍卖物品以及转让物品的广告。到1830年,美国已有1200种报纸,其中65种是日报。许多报纸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广告。从1830年至1850年间是便士报时代,因为每份售价一便士,价格低廉,销路增加,对广告的效力也相应提高。在报纸广告盛行的同时,杂志广告也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广告代理商和广告公司。

【话广告】

(1)阅读这则材料后,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广告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夸大产品效应,甚至作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请你以消费者的名义,写几句话规劝那些作虚假广告的商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广告】

(3)下面这条广告收到了很好的公益效果。说说它具有怎样的妙处。水龙头在哭泣,请擦干他们的眼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广告】

(4)请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拟写一则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限20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有人说:“生命正是在最团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你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A项,“涸”应读“hé”;C项,“应”应读“yìng”。D项,“桦”应读“huà”。2.A B项,“戮”应写作“戳”。C项,“簿”应写作“薄”。D项,“菏”应写作“荷”。3.C解析:“雨后春笋”,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多做褒义用,所以用在这里不合适。

4.A解析:B项“是公家的”后面的问号应为逗号;C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D项两个问号应为逗号。5.D解析:虽有“好像”一词,但并不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不是比喻修辞。6 .A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不是空间顺序行文的。7.琢磨酬劳

8.这地方荒凉,树木稀少,没有生机。树能给人带来生机与活力,给人带来希望。有了树,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9.因为“我”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并且想看看那个勤劳的牧羊人和他种的树。10.牧羊人是一个勤劳、善良、敢于付出、勇于奉献、富有毅力的人。

11.【答案示例】①挽回辍学的孩子;②拒收贫困生家长送来的学费,并赞助其路费;③乘“圆梦号”列车“千里送行”。

【解题思路】细读文章内容,找出文中细致刻画的几个情节,然后加以归纳概述。

12.【答案示例】示例一:A处用了一组问句构成排比,慷慨激昂地列举了莫校长的动人事迹,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莫校长的敬仰之情。

示例二:B处连用了三个“如”和两个“好”,极力地赞美了莫校长的优秀品质。

【解题思路】认真揣摩画线句,并联系全文,挖掘出蕴藏在文句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读全文,会发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感动和由衷的赞美、敬仰之情。

13.【答案示例】因为莫振高一心为了学生,一心为了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因为他为了圆一拨又一拨贫困学生的梦,一直默默地奔走着、努力着、坚守着。

【解题思路】通读文章可知,是莫振高的事迹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让“我”感动。根据文章概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即可。

14.(1)示例:①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②我国印刷广告比西方印刷广告早三四百年;③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业越来越发达。

(2)示例:尊敬的各位商家,广告是宣传你们产品的好途径,请你们在策划、宣传的时候讲法规、守诚信,不要误导消费者。

(3)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简洁、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4)示例一:普通话是沟通你我他的桥梁。示例二:推广普通话,靠你靠我靠大家。示例三: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天下。示例四:你想方便交流吗?请讲普通话。

15.提示:对生命的探索是永恒的话题。要想写好本话题作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1)拓展话题。生命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进行拓展,“感悟生命”“感谢生命”“珍爱生命”都可作为子话题纳入思维中,“生命在于奉献”“生命在于追求”“生命在于创 造”“生命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不朽”等都可以用作主题或中心。

(2)寻找切口。能否找准一个切入点,将是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生命”过于宏大,所以切口一定要小,切不可滥发感慨,对“生命”泛泛而谈。比如可以由一条小鱼为了实现梦想,以生命为代价,在空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圆弧,点出主题:“生命”因追求而精彩。以小见大,滴水藏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形式创新。单纯的记叙文、议论文已无法满足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好的形式将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阅卷老师流连忘返。学生可以用小小说的形式来反映社会中某一群人的价值取向或对生命的看法,也可以用童话的形式来讲一株幼苗的奋斗史,还可以用剧本的形式上演一出曲折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精彩„„

第四篇: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重点)2.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的好处。

3.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难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他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为背景。家乡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二、自主预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或给注音写出汉字。

戳()tān()塌 山毛榉()废xū()chóu()劳 水qú()缝隙()干涸()hǒu()叫 白桦()树 薄荷()()2.词语解释。(1)坍塌:

(2)干涸:

(3)废墟:

(4)不毛之地:

3.请以“通过……,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批注在课本上)

三、合作探究

4.“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牧羊人所做的事儿是什么呢?坚持了多少年?

5.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原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7.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四、拓展延伸

8.这样的一个人有没有带给你一些感悟呢?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吗?

9.牧羊人用坚持和善良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如果他感动了你,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习

略。

三、合作探究

4.使荒原变成绿洲的事,坚持了35年。

5.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6.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7.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拓展延伸 略。

第五篇:新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

新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

表达自己的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生活中,我们读书看报,总不免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谈论事物,总不免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流利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学点议论的知识。

训练目标1、2、3、学习议论的表达方式,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初步掌握夹叙夹议文章的构成。记叙身边的事情并通过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题设计

文题一

从课文或你课外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叙述或描写的段落,试着自己加上几句话,表明你从中读出的观点

文题二

选择一件你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写一篇短文,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写下你的思考。文题三

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在你身边发生的,令你受到深刻触动或引起你思考的事情,并写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航

文题一解析

写作要求

从课文或你课外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叙述或描写的段落,试着自己加上几句话,表明你从中读出的观点 写作点拨

一、审题指导

这个作文题是写一个片段,要求从课文或者课外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个段落,写出自己的观点。如下面这段文字: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做客。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她。火车来了,司机却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来。可是半小时以后,爱因斯坦身穿沾满尘土的破雨衣,脚着一双旧皮鞋来了。原来是司机只看衣冠不认人,爱因斯坦便自己步行而来。从此材料中通过运用以上展开议论的方式可以找出以下几个观点:

①就事论事——接站,尤其是接不认识的人,应该约好联系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有国王司机的错误。

②以小论大——由爱因斯坦衣着看出不摆名人架子平易近人。

③引申生发——爱因斯坦专注于科学事业,成名之后也不追求个人享受。

④类比对照——把爱因斯坦与科学家作类比,再与当代所谓名人做对比,良莠毕现。⑤反意为之——爱因斯坦衣着不整去做客体现对国王的不敬。

二、知识点拨: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佳作展示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它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麽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简评

这段文字针对《伊索寓言》 中乌鸦的故事,写出了自己的见解。文段前半部分叙述故事,由“这就是说”引出作者的观点,在用“反过来说”进行推理,把道理向更深一层引进。然后又把故事向纵深一层引,由“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一句进一步指出道理,显示了作者很强的思辨能力。

名作欣赏

咏柳赏析

袁行霈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用一个比喻形容柳树的丰姿。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碧玉的比喻,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碧玉,又是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妾的名字,乐府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在诗人的想象里,也许觉得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一般。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上句是写柳树给人的总的印象,这句是具体地写柳树,那茂密的、轻柔的,下垂的柳枝最足以代表柳的特征了。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十分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用笔很巧妙。

第三句和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进而描写柳树的嫩叶。诗人设问:那细细的柳叶儿是谁裁出来的呢?噢,原来二月的春风好似剪刀,这一树碧玉,万条丝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就是她的杰作啊!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他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于春之来临,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忘记,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两句诗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赏析

文章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在揣摩《咏柳》诗句含义时,再现诗中形象。用多种手法说明了难以言传的诗的艺术境界。学好此文,对学生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不无裨益。

文题二解析

每一天,社会上都会有各种新闻事件发生,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你有关注时事的习惯吗?从近期报刊或网络上选择一件你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写一篇短文,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写下你的思考。

写作点拨

一、审题指导

本次要求选择一件你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写一篇短文,在短文中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写下你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注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仔细分析,从中提炼出要表达的看法。

2、写作时要考虑读者对象,看法和观点要明确、集中,最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用展开。

3、写完后加以修改,有条件的,可向报社投稿或发表在博客上。

二、知识点拨 1.一事一议的概念:

一事一议是较简单的议论文,篇幅短小,结构也不复杂。其中的“一事”指现实生活中某一件或某一种现象,它是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这些事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又是认识不深,处理不当和需要去解决的,或者是需要去弘扬的。“一议”是对“一事”的分析,是从这“一事”中揭示出来的深刻道理,或表扬,或批评。无论怎样,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要做到:使人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一事一议的文章结构: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概括事实——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收束全文 写法指导

一事一议的文章基本写法,一般是以简洁精练的文笔,先要言不烦地介绍事件或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一个要点,一个中心进行议论。有很多事物、现象中,包含着不止一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议论,决不可“一事二议”、“一事三议”。

(一)叙事部分。

叙事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议论中的叙述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叙事要有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耳闻目睹的事情很多,我们要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

2.叙事要清楚、简约。对所叙的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还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说理有关的部分要叙述得详一些,反之,与之无关的要少叙或不叙。

(二)议论部分

“一事一议”的文章,总由“叙”生“议”,但重在“发表议论”。议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议论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 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

2.议论的角度要新颖。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表达方式和议论角度的不同,在先叙后议的基础之上,“一事一议”有如下展开议论的方式。就事论事 以小论大

引申生发

类比对照

反意为之 以上五种“先叙后议”、“一事一议”的笔法,都是“议”的基本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许许多多变换角度。拿“就事论事”写法来讲,其中的“议论”部分,可以是分析道理;也可以是揭示本质;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是表现感受。所以我们在练习写作中,要时时注意变换角度,使自己的笔越练越活。

(三)要处理好“叙事”与“议论”的关系

“一事一议”的文章重在议论,所以“叙事”要根据“议论”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的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

四、注意事项

要注意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一事一议”要有力度。

所谓“力度”,是指文章精粹有力。不少初中生的议论文,拉不开,理不清,说不深,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这就是没有“力度”。所以我们在构思写作时,应注意如下方面的要求。

(1)口子要“小”

这是指文章的主题要专一,要着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既不要大而化之,也不要游移不定。一事一议,一题一议,一材料一议,一件事一议,或者一说、一感,都要在“一”字上下功夫,才会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要“紧”

指文章的内部紧密,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有相应的方法相勾联。结构紧凑的文章,必然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要“精”

这是指用语要准确、恰当、精练,同时了尽可能生动活泼,文中成语的使用,格言的引用,比喻句、设问句的运用等,都要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生动、深刻、有力。

佳作展示

说“友谊”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长久以来,这句格言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一句发自肺腑的深切问候,是一张淡雅的贺卡,是一封远方的来信,是雨中为你撑起的一把伞,是充满鼓励与期待的眸子,是危难之中向你伸出的一双双热情的手,是流露在一言一行中的爱……。

我无法忘记那个英文故事。在茂密的森林中,两个年轻人结伴而行。他们彼此允诺一旦有野兽袭来,会互相帮助。而当那只熊出现的时候,两个人立刻各奔东西,早已把刚才信誓旦旦的话语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患难之中,才见知己。所谓朋友,在顺利的时候很难分辨真假,而在逆境中却可以看得分明:真朋友帮助你,假朋友疏远你。生活本来是很平凡的,我们也许没有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考验友谊的机会。但仔细想想,真正的友谊不正是渗透在每一件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吗?

田径场上,望着那似乎永远也跑不到的终点,我的信心在一点点消失,步子越迈越小,这时一个急促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快跑!加油!”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身旁出现。是什么给了我力量,促使我越过了那道本来在我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白线,是你鼓励的声音和一颗充满爱的心!在你的搀扶下我走回休息场地。有人搬过椅子,有人递过一瓶汽水,粗心的我却没有发觉是谁做的。也许并不需要寻找,对我来说,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朋友

生病了,我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有人轻声询问病情,有人默默拿过本子替我抄笔记,有人递过一杯热水……疾病,很可怕吗?此时此刻,在这炽热的友情面前,病又算得了什么!

在蜿蜒的山路上,我们彼此牵着手,艰难地向上攀登。终于,疲惫不堪的我坐在石阶上再也不想起来,又是谁提醒我“行百里者半九十”,又是谁轻轻地拉起我,是你,我的朋友!

生活中总会有些坎坷不平,总会有些挫折,当我失意、彷徨、郁闷时,是你,静静地聆听我的诉说,然后娓娓道来,清泉般的话语流进我的心里。当我遇到烦恼或伤心的事,忍不住啜泣时,又是你,默默地递上一块手绢。哦,有了你真诚的友情,什么苦闷、忧愁不能排解,又有什么痛苦不能忘却呢!

朋友,幸福欢乐的时刻你只是默默地与我同享,使欢乐倍增。而在痛苦失落的日子里,你始终留在我的身旁,让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我怎能忘记你真挚的友情,无需用言语来表达,那一双双热情的手,那愈久愈醇的情感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的心灵深处!过去的岁月,这一双双热情的手引导我度过许多平凡却不平不淡的日子,它使我永不绝望,使生活充满阳光。未来的日子里,这友谊会越来越深厚、浓郁,世界会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搭起热情的臂膀,迈出坚定的步伐,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简评

此篇习作由一诗句引发,抓住能够鲜明地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个论题的事例,展开议论,实事求是地对事情进行分析,从事情中引出道理。说理是非分明,合情合理,分寸掌握适当。练习一事一议文章,最忌脱离事实的空发议论或不分析说理就简单做结论的作法。另外,一事一议的文章也需要避免语言的呆板、涩滞。本篇习作在阐述观点时,恰当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文章之理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之感,读者接受起来也非常自然,既产生了说服力,又产生了感染力。文题三解析

写作要求

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在你身边发生的,令你受到深刻触动或引起你思考的事情,并写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写作点拨

一、审题指导

这次要求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随意选一件事来写,要写让自己确实有所感悟的经历。

2、结合记叙、描写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3、议论性的文字要简洁,重点在于讲清楚自己的体会,引起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二、知识点拨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叙、议二者的关系是: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换一种说法,叙是铺陈,议是点染。一般说来,议的文字不宜太长,用语应精辟、凝练。

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

夹叙夹议中,“议”是作者表达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要富于哲理,还要富有激情。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正是对“议”最好的诠释。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议论要看准当口,选择时机,掌握火候,做到恰到好处。

不能写出来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结合,其要领可概括为“引、析、点、联、结”五步法。具体地说,就是: 引 文章一开头:就把供料中最能提炼出观点、论点或最能加以引申和发挥的中心语句、关键语引入文中。或全引,或摘引,或意引,使文章内容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做到紧扣材料展开议论。析 对所引用的材料,从不同角度--或正反,或今昔,或中外,或褒贬,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为亮出论点张本。但分析不宜过多、过长,以避免就事论事,喧宾夺主。点 在分析所引供料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亮出提炼出来的论点。承上启下,过渡到联系社会、生活、思想实际,选用论据对论点加以论证。论点力求鲜明、深刻,语句力求概括,凝练。联 紧扣论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论据,或举实例,或讲道理,通过最佳论证方法,或正反对比,或比喻证明,用喻证法,或层层递进,对论点展开论证。结 对论证过程的内容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做到既符合供料的主旨;又紧扣从供料中提炼出来的论点 如何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

(一)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是有机的,二者不能相互脱钩。记叙为主,议论为适当的提炼、概括和升华。

(二)合理安排议论的位置。议论用在全文或一个大层次的开头,起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表明作者思想、立场而展开下文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文章结尾或一个大层次的结尾,用来深化主题,揭示自己的思想、看法。

第一步,写好“夹叙夹议”中的“叙”。一般说来,“夹叙夹议”中的“叙”常见的有三种情况:记叙性叙述、描写性叙述和议论性叙述。记叙性叙述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描写性叙述有浓厚的描写色彩。议论性叙述往往由几个事例构成,常采用排比的句式,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表达出飞扬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极具感染力。这种“叙”难说是叙还是议,实际上是理性化的叙述,叙议一体,渗透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这三种叙述方法,记叙性叙述要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适合举一个事例时使用;描写性叙述要有对人物和情节的想像再造,适合对一个场景或情境的描述;议论性叙述要选择几个相关的事例,具有概括性,适合列举一组典型事例时使用。在训练中,可以针对所选事例和自己的写作习惯而采取恰当的叙述方法。

第二步,写好“夹叙夹议”中的“议”。“议”是“夹叙夹议”语段的核心、灵魂,是事例叙述的意义之所在。“议”,有四种常见的议论方式。

(一)分析性议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议论形式,是对叙述的事例加以分析,揭示事例的内涵,阐释事例的意义,透析事例的实质,使读者能够悟道明理。

(二)感悟性议论。这种议论在叙述事例之后生发开去,着重表达作者的感想和领悟。

(三)联想性议论。由事例引发联想,由此及彼,联想到过去、现实、未来,联想到包含着类似道理的事例,表达出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

(四)对比性议论。先是对所叙述的事例阐述、挖掘,然后再举出事例与之比较分析,找出二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通过对比,孰优孰劣,褒贬分明。

佳作展示

那只哀伤的骆驼

从来没有想过,在四季如春、气候温润的昆明,我会碰见一只骆驼,一只眼神哀伤的骆驼。

今年暑假,我与家人一起去昆明旅游。我们去了“金殿”,一个位于昆明原始森林最多的山上的景点,据说当年吴三桂为爱妾陈圆圆修建的“铜房子”屹立至今。

我们沿着石级登山,就在快要到半山腰的景点时,我听见了一阵恐怖的嘶鸣,比象鸣马嘶更加奇异。我当时就吓坏了,那声音简直就象电脑游戏里怪兽的吼叫。我半是胆怯半是好奇地张望,几十级台阶后的平地上,就在路旁,一个庞然大物瘫软在地!“是只骆驼吧?”母亲轻声地说。我飞快地跑了上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的,真的是一只骆驼!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它,它并没有倒下,我看见它的急剧下降是因为它由战栗变为跪下的姿态。或许这只是它的一种休息方式吧!只见它的后腿被一根粗铁链子系在树上,而它出现在这里的意义,不过是为了主人赚几张与顾客合影拍照的钱。

那是怎样的一匹骆驼啊!粟色的皮毛,魁梧的身躯,却又因为失去生命活力的光彩而显得衰老不堪。定睛细看,你永远不会忘记那触目惊心的画面:它那跪着的左腿,就在膝盖骨那儿,露出了惊心动魄的森然白骨!尚有皮毛包裹的右腿的膝盖部更加映衬左腿处的伤残。灰白色的很粗的骨头,周围是一圈绽开的破碎的皮毛。我一阵阵心寒,不忍注视这般恐怖的创伤又忍不住将视线停留不愿挪开。终于将视线顺着骆驼的膝盖往上移,我看见了它的眼睛。瞳孔很大,有浓厚的黑色,眼神黯淡飘忽不定。我怔怔地望着这哀伤的眼神,你是想对我说点什么吗?获得自由?安度晚年?重返沙漠?……它静静地注视着我,只是眼神依然黯淡。

扫视四周,它的主人正在打牌。主人对它丝毫不闻不问;从它面前走过的游客络绎不绝,却无人愿意多看它一眼。几个叫嚷着“骆驼,有骆驼”的小孩也被大人拽走,两边众多的小摊贩只是一个劲地招徕游客……人们或是在忙于打牌,忙于拍照,忙于赶路观景等,难道除了我之外却再也没有人愿为这只可怜的骆驼驻足吗?

我以为,骆驼只是属于沙漠的,从漫天黄沙中缓缓走来,带着优雅的驼铃和气定神闲的神气。而不是现在这样,也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

从“金殿”归来,我没记住豪华的“铜房子”,只记得那只骆驼,那只不应该属于那儿的骆驼。

简评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却又在平静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饱含着个人鲜明的情感立场和态度。特别是非常注重细节描写,使文章内容充实而又细致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中对骆驼的伤口、骆驼眼神以及对众人反映都作了精妙描写。此外这篇文章还带有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富有真情实感,难能可贵。

名作欣赏

刹刹说情风

当前,干部队伍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值得重视,这就是愈演愈烈的说情风。一些领导干部,遇到同自己关系不错的人跑官要官,不仅不加制止,反而为之四处活动.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有的为了使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乡、同学、老同事、老部下等得到某些好处,不顾政策规定和本人条件,想方设法为之谋求“方便“和“特殊关照”;有的当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干部出现问题时,不是积极地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部门调查,而是遮遮掩掩,或为之公开说情,总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看到同自己亲近的人因违法乱纪将被绳之以党纪国法时,不是秉公办事,而是亲自出马,四处活动,千方百计地为之开脱罪责。这些说情者,为了替人办不该办的事情,或解决不该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手段也五花八门:有的是动之以“情”,让对方看在旧日的情分,或要求高抬责手,予以提携,或要求手下留情,网开一面;有的是晓之以“理”,尽力阐述不合理要求的合理性,并且讲得振振有词,堂而皇之;有的是恃之以权,凭借自己的权势或打着上级领导和名人的招牌,拉大旗作虎皮,迫使有关部门和领导就范;有的是诱之以利,以请客送礼或许之以好处作为敲门砖。说情风严重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涣散组织纪律,腐蚀干部思想,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党的形象,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决不能任其通行无阻。

说情者替人说情的动因有各种各样。有的是借情面软,有的是怕得罪人、丢选票,有的是热衷于搞关系,有的是得过别人的好处,有的是与求情者关系微妙,怕“拔出萝卜带出泥”,等等。可见,干部队伍中的说情风,是好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是剥削阶级那种低级庸俗的处世哲学、拉帮结派的宗法观念和惟利是图的市侩作风在我们干部队伍中的反映。刹住说情风,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大力营造干部队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使每个干部都能够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懂得坚持原则和按制度办事对于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性,不仅自己不求情,不说情,不送情,而且对说情风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领导干部要做到不怕人家说“无情”,因为对少数人的“有倩”,恰恰是对多数人的“无情”;不怕得罪人,因为只有得罪这少数人,才能赢得多数人;不怕丢选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住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选票”。

说情风之所以盛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认识说情风的实质与危害。不错,人是要讲感情的。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们之间的感情友爱,同志之间的关心帮助,是应该大力祟尚的,但这种“情”绝不能凌驾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不能以牺牲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还要看到,说情者往往只讲面子不讲真理,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只讲关系不讲党性,只讲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不讲党和人民的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之风,并且对其他方面的不正之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说情风决不是危害不大,而是影响很坏,危害甚烈。对此熟视无暗、无动于衷是政治上麻木的表现。至于那些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更是一种不道德、不光彩的行为。说情风所以愈演愈烈,也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涉及说情的人和事不抓不管,姑息迁就.甚至大开绿灯有直接关系。因此,反对和制止说情风,必须教育广大干部充分认识说情风的实质与危害,并且在行动上自觉地加以抵制。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对于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说情者要及时提醒,严肃批评。郑重指出,促其改正;对那些与违法乱纪有牵连、造成恶劣影响的说情者.更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认真查处。赏析

破立结合气势充沛

讲义气不讲正气,是干部队伍中的一种现象。其表现之一就是说情风盛行,正所谓“案件一上门,就有说情人。”《刹刹说情风》论述了说情风的危害,分析了说情风形成的原因,有力配合了“三讲”教育活动。

狭义的驳论是指古代文论中所说的“辨”,广义的驳论则指一切旨在否定某种现象和事物、行为或思想的评论。它以一切违背社会发展主流、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及思想为评论对象,以批评、反驳、揭露为手段,帮助人们澄清是非。《刹刹说情风》属于后一种驳论。文章一开头先提出观点。然后在列举了说情风的四种表现及三种常用的手段后,便着力分析了说情风盛行的原因。这些实际上都是在“破”。紧接其后,作者提出了刹说情风的对策,这又是“立”;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又竖起靶子“什么叫讲感情”,并进行了正面阐述,也是破立结合。光破不立,道理易平淡;光立不破,道理易偏颇;破立结合,使文章说理既全面又深刻。

我国的议论文向来讲究气势,让人有力透纸背之感。这种气势在外部的表现就是:句子短而有力,节奏快,层层推进,步步紧逼。读《刹刹说情风》,我们就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在分析替人说情的原因时作者说:有的是惜情面软,有的是怕得罪人、丢选票,有的是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这是好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语言简洁有力,行文丝丝入口,节奏感强,气势充沛。

下载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习题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2018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 植树的牧羊人习题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大全]

    一、选择题(14分)1、下列加线的字解释有误的是( )A 寥寥可数(非常少) 精神恍惚(精神不集中)B 妄行出入(随便进出) 笑容可掬(捧水喝)C 旁若无人(好像) 喜不自胜(承受控制)D力倦神疲(劳累、疲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导语:初中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下面和小编来看看七年级语文上册......

    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整理

    第四单元 品行善恶 农夫与蛇(两则): 1. 在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成了“恶人”?为什么? 没有误写。作者借蛇写人,实际上就是借毒蛇的恶毒、六亲不认、......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比较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课文 东郭先生与狼(1课时) 预习积累: 1.分角色朗读寓言故事。 2.了解《中山狼传》,积累字词。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教师用卷)一.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共2分) 二 、积累与运用(共3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3分) A.隐秘(mì)嶙峋(lín)啜泣 (chuî)憩息(qì).... B.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1专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题一.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共2分) 二 、积累与运用(共3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隐秘(mì)嶙峋(lín)啜泣 (chuî)憩息(qì).... B.凝望(nǐng) 迸溅(bì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