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泊头一中 范丽洁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几个部分来展开。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是宋词单元,它上承第三册唐诗单元,下启第五册古代散文单元,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词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称为“离别词”之典范。它又属于本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本课为以后诗词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他们能够感受诗词感情但比较粗浅,对作品的手法分析能力较差,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了解课文设计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结合以上分析,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能理解词中融情于景、虚实结合写作手法。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的价值观,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法为:多媒体演示法,提问点拨法,拓展法。学法为:朗读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沉浮,难免离别,血脉之情,知音之声,都在离别的伤感中凄凄惨惨戚戚。今天,我们再次叩响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离别词,感受离别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景。
(二)了解作者,词牌等知识。
采用幻灯片的形式直观的将柳永的生平、代表作品以及词牌的由来,呈现给学生。使他们
词的内容,词的感情基调有一定的了解。
(三)诵读感知:为实现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这一目标要求,我将采用三读词作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
1.试读。
根据过去所学知识,注意读音,节奏,试读本词。2.范读。
听老师范读,体会与自己读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引出背景介绍,强调知人论世的鉴赏方式。
3.仿读。在读中体会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翻译词作
以学生为主体翻译本词,老师指导。为进一步探究做准备。
(五)探究手法
1.这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你能不能用词中的三个字给它起一个题目,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伤离别”。本词以伤离别为中心,写了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的情景,精练概括。“伤离别”直接写出悲伤之情,这是直接抒情,词中还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感情?引出情景交融手法。
学生在三个场景任选一个,找出其中的景物描写,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巩固景——境——情的分析方式。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下篇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前者是现实中的景,后者是想象的景,引出虚实结合的手法。下面我们就来重点学习一下这种手法。(1)让学生讨论:在诗词中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2)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不少虚实结合手法的诗词,比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找出本词中实写和虚写的部分。
3.本词已经在实写中把离情很好的表现出来了,为什么还要用大量的笔墨进行虚写呢?运用删除虚写部分,和原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分析虚实结合的作用。
从开篇到“念去去”之前,为实写,点名分别的人物,时间,环境,动作和神态来体现两人难舍难分。是实写。从“念去去”开始,转入想象离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由实而虚,以虚景写实情,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4.小结:本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渲染环境,体现了作者的离别伤感之情。
5.人生总是充满离别,充满伤感。既然有“一向光阴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的感叹,既然有离
别时无尽的泪水和离别后不尽的思念,那我们倒“不如怜取眼前人”爱父母,爱亲人,爱你身边爱你的人一些,或许分别时我们就会少一些遗憾吧。
让我们齐读这首词,再度感受柳永那缠绵的哀愁。
5、作业:把“杨柳岸,晓风残月”改写成现代诗。感受古典诗词的动人之处。
七、板书:
雨霖铃
柳永
伤离别: 情景交融:景——镜——情
虚实结合:实、虚——效果——情
八、教学反思。
1.学生课前进行有效预习,对深入理解词意会有很大帮助。
2.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讲解虚实结合的手法时,若时间充裕多举例子,利于学生理解。3.虚实结合的作用,小部分学生在分析时还存在困难,课下要注意巩固训练。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2014年4月21日
第二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雨霖铃》,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共八首词。《雨霖铃》是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离别想思题材的经典之作。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诗词鉴赏的知识,而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下在短时间内感受词作的意境,进一步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才以弥补他们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及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柳永词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鉴赏本词的意象、语言、思想情感艺术及手法,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革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品味词作的语言、竟境、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即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夸美纽期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雨霖铃》的MTV中初步感受词作的内容,师生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情感,描写画面让学生进入词作意境,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张先的《江南柳》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此类诗文的能力。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比较阅读法等。
六、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方法(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雨霖铃》的MV,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感受音乐画面中的内容,继而引出话题:离别想思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通过品读《雨霖铃》,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由此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品读诗词语言,突破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
在学生欣赏完音乐画面后,请学生诵读并互相点评,然后总结诵读要领:注意情感基调,注意读音节奏。教师范背。2.整体感知
“在师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合上书卷,感受词中有几幅主要画面,并通过大屏幕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幅主要画面:长亭送别图,烟波暮蔼图、晓风残月图。3.描写画面
在学生直观感受了词作的诗情画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问题:结合词作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三幅画面。这样以来,就能使学生较充分地感受词作的竟境。
(三)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1.明确鉴赏要点——形象、语言、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2.分组探究以下问题: A本词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B找出词中的景语、情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C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结合诗句体会其艺术效果。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涵盖了鉴赏一首诗歌的要点,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效果,就完成了自主鉴赏诗歌的过程。
3、对比阅读,拓展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在课堂上出示张先的《江南柳》一诗与本诗的写作技巧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这类诗词的能力。
(四)作业
将阅读教学拓展到写作领域,是我们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尝试的课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所学课文中汲取源头活水,我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搜集整理有关离别题材的诗句,分类抄写,作为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完成了诗歌教学中诵读——鉴赏——写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这处敬请各位评委指正,谢谢!
第三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提纲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的《雨霖铃》。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职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为古典诗歌鉴赏单元,有六篇题材各样,风格各异的唐五代两宋词构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除了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上,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雨霖铃》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全词铺陈渲染,借景抒情,离情别绪,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二、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是职高一年级旅游管理班,他们热情大方,思维活跃,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学习习惯较好。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不再人云亦云,他们有自己即使不正确但很独到的见解。通过前面一首古诗的学习,我发现学生读诗歌只从字面上去解读,不能沉入文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本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意象来尽量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平凡之景亦含深重之情的古典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词人柳永及其作品的创作风格。2.通过诵读,了解诗中意象的特征。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分析意象来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和意象的把握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教学难点: 领会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由浅入深的鉴赏诗歌。
创设情境法 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教师谈话等方式创设情境,更好体会词人的情感。
提问点拨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诱导,带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
五、教学流程。
1.导入部分,我采用创设情境法,给学生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悲凉凄切的氛围,为学习本课在情感上蓄势。
2.初读词作,字正腔圆。(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要求这一次要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得字正腔圆。
(3)学生读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读过这首词,留在你脑海中的有哪些画面?
学生通过描述画面,体会到这首词的意境美,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研读课文,字斟句酌。
立足文本,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给这首词命题,并说说理由。
(2)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除了直接抒情外,词中还写了哪些景物?从而带领学生挖掘文本,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大纲上要求学生会背诵诗歌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所以,我带领学生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进行重点赏析。出示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这些意象的特征,想想古典诗歌中带有这些意象的诗句,读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旨在让学生读出“我的那一个”。
4.诵读词作,声情并茂。
这次的朗读不同于开始的朗读,学生在鉴赏了意象,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后,对节奏,感情基调等的把握已到位,这次要读得声情并茂。
5.经典演绎,我声飞扬。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从诵读感悟,写作特点等方面来总结。(2)面对柳永的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你能用一句话来安慰他吗? 通过交流,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离别,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3)作业:根据柳永的生平,结合词的内容,设计几段对柳永的访谈。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教学设计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在涵咏讽诵中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不足之处:本课,想借助于诗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虽然课前我在语言方面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推敲,但还是不够理想,总觉得自己的课堂语言显得苍白空洞,缺乏感染力。
第四篇:说课稿整理 雨霖铃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板书)下面我将围绕 “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及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在这个方面,我主要是从《雨霖铃》这篇课文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来进行分析
1、教材地位
《雨霖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选取了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柳永和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怎么鉴赏豪放和婉约风格的宋词。而柳永的这篇《雨霖铃》正是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别离词,写了仕途坎坷的柳永离开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为线索,主要是从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这三个画面,细致地描写了情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也反映了柳永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
《雨霖铃》这篇课文里面经典的意象,凄婉缠绵的情感,巧妙地体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第一点知识与能力: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第二点过程与方法:主要是通过朗读、鉴赏名句、分析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三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是感受文中的凄清意境和哀伤的离愁,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标的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感受词人在文中的描绘的凄清的意境和流露出来哀伤的离愁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教师在教法和学法上要讲究方法,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法上,我十分欣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这个教学理念。所以,我采用朗诵教学法和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
1、诵读教学法。主要是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那种离别的哀愁,从而进一步读出那种伤离别的感情。在课堂上我会采取听示范朗诵,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等方式进行。
2、点拨教学法。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然后进行探讨、点拨,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先让学生分析句子,找出意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中描绘的意境和感情。
2、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的学法有
(1)朗读法。诗词的语言是十分独特的,只有反复读才能领会作者的情感。
(2)谈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如让学生自主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伤离别的意象和意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3)标注法,让学生养成用各种符号来获取信息,如应该读出悲伤语气的句子用横线,描写想象的词语用圆点等等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大话西游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对待爱情,有些人不懂得珍惜,就像香港著名言情小说家张小娴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但,有些人想去珍惜,却不得不分离。
离别是痛苦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够友人之间的离别了,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友人送别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同学们都经历了小学毕业、初中毕业了,相信你们对友人之间的离别有很大的感触。那么爱人之间的离别又是怎么样的呢?那么爱人之间的离别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爱人之间的离别之情。
2、作者简介
一、屡次落榜
柳永才情不凡,但一生仕途坎坷。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便写了一首著名的牢骚曲《鹤冲天》:“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二、被皇帝封杀
后来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皇帝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第三次考试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之后就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并且他自我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所以他又被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成就非凡
最后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他是北宋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
3、雨霖铃词牌名的解说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安史之乱,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后柳永用为词调。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三、整体感知
问题一: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以虚写为主 一分析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首三句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
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
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
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
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绢”等方式。
二、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第五篇: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所以我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词作的意境、思想感情,并深刻体会词作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合和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词,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熟读背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二)、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
(三)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3.再请学生试读
4.示范朗读5.学生听录音朗读6.跟读五.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四)刚才我们是通过诵读来意会全词,下面我们以讨论的形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1.提问:大家一起说说,本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
2.讨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诗词,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艺术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① 写景抒情
作者在词中选用了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秋雨黄昏送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就使这种欢乐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沉入了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个地方是以“乐景写悲情”。与前面几处的景物描写是有区别的。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无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情感内涵。
虚中有实,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出了此种真切风光。③ 浓情郁结于心、难于化解
全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浓情里面,开篇这份离情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情感到达高潮;离别之后,这种愁绪始终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此时此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小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