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ITS条形码序列的枸杞属植物鉴定
基于ITS条形码序列的枸杞属植物鉴定
摘要:采用改进CTAB法提取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叶片DNA,利用合成的特异引物对其DNA中nrDNA ITS区进行扩增,利用ITS条形码序列,对枸杞属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测序得到了17份枸杞属近缘种的ITS条形码序列,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603~632 bp,平均为624 bp,整个转录间隔区(ITS1+ITS2)对位排列后总长度为480 bp,有194个变异位点,占40%;保守位点288个,占6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份种质资源可分为5个大类群。基于ITS条形码序列分析在鉴定枸杞属种质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关键词:枸杞属(Lycium L.);ITS序列;DNA测序;鉴定
中图分类号:S56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6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2.059
Identification of Lycium L.Germplasm Resources Based on nrDNA ITS Sequence
SHI Zhi-gang,WAN Ru,LI Yan-long,WANG Ya-jun
(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Yinchuan 750002,China)
Abstract:Adopting improved CTAB to acquire DNA of leaf of Lycium Chinense Mill.,and making use of composite special primers to propagate and clone nrDNA ITS area of DNA,and then sequencing analysis of the target segment.To identify genetic diversity of Lycium L.germplasm resources by the nrDNA ITS sequ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rDNA ITS sequence of 17 Lycium L.was gain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variation length of the whole ITS sequence was 603 to 632 bp,and the average was 624 bp; the total length of whole transcribe partition area(ITS1 and ITS2)sequence alignmentwas 480 bp,and there were 194 variable sites accounting for 40.4%,and 286 conserved sitesaccounting for 59.6%.Based on the nrDNA ITS sequence analysis of 17 Lycium L.germplasm resources,it was obvious that they could be divided into 5 groups.The nrDNA ITS sequence analysis is a advantageous way to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Lycium L.germplasm resources.Key words:Lycium 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measure the sequence of DNA; identification
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儆谇芽疲?Solanaceae)族(Solaneae Reichb.)枸杞属(Lycium L.),枸杞属植物在全球的分布约有80种,多分布于南、北美洲,以美国亚利桑那州和阿根廷形成两个分布中心;欧亚大陆约10余种。中国多数种类分布于西北与华北,中国分布的枸杞属有7种3变种[1],宁夏农林科学院建成世界惟一的枸杞种质资源圃,保存了国内外分布的7种3变种2 000余份、近2万余株枸杞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枸杞属种质资源种类繁多,传统的单纯依靠形态学的方法难以做出精确鉴别。由于ITS序列进化快,能更精确地对枸杞资源进行遗传分析,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种间或种内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2]。本研究以保存于宁夏枸杞种质资源圃的17份枸杞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ITS条形码序列,对枸杞属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分析其亲缘关系。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收集保存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中心枸杞种质资源圃内的17份枸杞属种质资源为试材,其中,美国枸杞为从美国收集到的枸杞属种质资源,韩国枸杞为从韩国收集到的枸杞属种质资源,其余为中国分布的枸杞种质资源,具体见表1。
1.2 试验方法
采用CTAB法[3,4]进行DNA提取方法。依据GenBank数据库中已发表的茄科植物nrDNA ITS序列,设计如下引物:P1:5′-AACCTGCGGAAGGATCATTGTC-3′,P2:5′-TGATATGCTTAAACTCAG CGGGTA-3′,以上述引物对17个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基因PCR扩增,扩增体系为:2.5 μL 10×PCR Buffer(Mg2+),0.5 μL dNTPs,P1和P2(20 μmol/L)各1 μL,Taq酶1.5 U,模板DNA 50 ng,加ddH2O补足至25 μL。
PCR反应程序为:95 ℃预变性5 min;95 ℃变性30 s,55 ℃退火30 s(退火温度可在58~60 ℃之间调节),72 ℃延伸45 s,36个循环;72 ℃保温7 min;4 ℃保存。PCR产物进行1.0%琼脂糖凝胶电泳,用DNA胶回收试剂盒(购于北京博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对约650 bp的目标条带进行回收。将回收产物连接于T载体(pGEM-T),转入大肠杆菌,采用蓝白斑法筛选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进行PCR检测后送往北京奥科公司和北京六合通经贸有限公司测序。
1.3 17份枸杞属种质资源发育进化树的构建
采用MEGA4.0分析软件对17份ITS测序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与分析
2.1 枸杞属17份种质资源ITS区序列长度和变异信息
国产枸杞属不同种植物中,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603~632 bp,平均为624 bp。整个ITS1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225~253 bp,平均为247 bp。整个5.8S nrDNA序列长度变异范围都为154 bp。整个ITS2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207~225 bp,平均为223 bp。整个ITS区排序后的总长度为634 bp,其中ITS1,5.8S和ITS2排序后的长度分别为255、154和225 bp。将gap(空位)作missing(缺失)处理时,由于5.8S nrDNA序列过于保守,不适于用作系统发育分析,因而在本研究中利用ITS1和ITS2区序列进行统计发育分析。整个转录间隔区(ITS1+ITS2)对位排列后总长度为480 bp,共有192个变异位点,变异位点分别为103和89个,占40.0%;保守位点288,占60.0%;有43个信息位点,占9.0%,105个转换位点,58个颠换位点,其中ITS1区的信息位点所占比例略高于ITS2区,而ITS2区的转换/颠换比值高于ITS1区。17种枸杞属种质资源ITS序列特征如表2所示。
2.2 枸杞属17份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
对枸杞属17份种质资源的ITS区碱基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聚类图中可以看出,枸杞属17份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差异,明显的分为5个大类群:第一类群,以“宁杞1号”为代表的宁夏枸杞与截萼枸杞、柱筒枸杞、紫柄枸杞、北方枸杞变种构成亲缘关系较近的一支;第二类群,“黑果枸杞”和中宁黑果、青海黑果、黄果枸杞变种构成一支;第三类群,中国枸杞自成一支。第四类群,新疆枸杞、红枝枸杞变种、韩国枸杞、蔓生枸杞、云南枸杞、常熟枸杞等构成亲缘关系较近的一支;第五类群,美国枸杞自成一支。通过ITS条形码序列能将不同亲缘关系的枸杞属近缘种种质资源区分开来。小结与讨论
3.1 17份枸杞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由于17份种质同属于枸杞属近缘种,在遗传多样性鉴定评价过程中,植物学或农艺性状易受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不易鉴别,同时细胞学性状多态性不丰富,同工酶性状有器官特异性且受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分子标记方法的出现,为资源鉴定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真核细胞中18S、5.8S、28S RNA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PCR引物成功扩增出整个ITS区,并完成了扩增产物的DNA碱基序列的测定,得到17份枸杞属近缘枸杞种ITS区的完整序列,基于ITS序列分析得出17份种质整个转录间隔区(ITS1+ITS2)对位排列后总长度为480 bp,共有192个变异位点,占40.0%,在遗传多态性检测中较形态学标记、同工酶标记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同时根据聚类图17份种质分为5个大类群,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种间的亲缘关系。从聚类图中可以看出,各分支内部具有较高的自展支持率,表明依据ITS序列差异对枸杞属下类群的划分,可以较好地支持依形态进行的属内类群的划分,但是属内各分支间的关系与传统的依形态特征确定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枸杞属的起源,根据聚类图说明,采自美国的种质材料与中国枸杞属的ITS序列差异最为明显,由于材料数量的限制,初步认为中国分布的枸杞属不同种与美国分布的枸杞属种质基于ITS序列分析,亲缘关系较远,自展支持率60%,形成各自独特的起源和分布中心。
3.2 17份枸杞属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
由于枸杞属种质资源较为丰富、起源驯化途径多样、栽培历史悠久、属内种间(渗透)杂交现象普遍,且地方品种本身并无科学名,导致品种资源不仅类型多而且名称乱,因此有必要开展枸杞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基于ITS序列研究表明,基于ITS序列差异划分黑果枸杞与其他种属于不同分支,与其依果实颜色形态进行的属内类群的划分基本一致,而且采自不同地域(青海省、宁夏中宁、宁夏银川)的黑果枸杞聚在一起,说明ITS对于不同种的划分是有效的。基于ITS序列差异将采自常熟、蔓生、云南、韩国的枸杞聚在一起,与其他种属于不同分支,与其依树体和枝条形态进行的属内类群的划分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 马德滋,刘惠兰.宁夏植物志(第二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2] 汪小全,洪德元.植物分子系?y学近五年的研究进展概况[J].植物分类学报,1997,35(5):465-480.[3] CHENG K T,CHANG H C,HUANG H,et al.RAPD analysis of Lycium bararum medicine in Taiwan market[J].Bot Bull Acad Sin,2000,41(1):11-14.[4] SHI Z G,WEI A N,FAN Y F,et al.Preliminary studies on identification of Lycium Linn.germplasm resources by nrDNA ITS sequencing[J].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6(16):6686-6687.
第二篇:rDNA ITS 序列分析在植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与研究
rDNA ITS序列分析在植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和研究
黄
凤
玲
遵
义 医 学 院 珠 海 校 区(广东珠海,519041)
摘要:rDNA ITS序列分析方法用于植物系统种属鉴定与进化研究有较高的可靠性。由于高等植物rRNA基因上的18SrDNA、ITS及5SrDNA片段常具有变异位点[1],通过DNA序列测定核基因组的rDNA ITS 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定植物的种属关系,对于植物的鉴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rDNA ITS序列;植物;种属鉴定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生物种类所依赖的资源—“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又直接体现在DNA分子水平上的检测。21世纪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的物种通过该技术便得到验证,为不同植物的分类、鉴定等提供了更丰富、更可靠的手段。其中,核糖体基因(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在植物的种、属鉴定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rRNA基因(rDNA)的基本结构及ITS区
高等植物中有4种rRNA,即 5.8SrRNA、18SrRNA、28SrRNA和5SrRNA,前三者的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元,是高度重复的串联序列单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系统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PCR为基础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鉴定方面的应用报道日益增多。rRNA基因(rDNA)是目前分子系统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分子标记基因之一,它是一种中等重复并有转录活性的家族。核糖体RNA及其相邻的间隔区合称为rDNA
[2]。
rDNA中存在着广泛的保守区域,可以用作引物的结合位点,它们的不同区域可反映物种不同的进化水平。真核细胞rDNA有几十甚至数千个拷贝,其中2个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1、ITS-2将18S、5.8S、28S分隔开;不同的选择压力作用于rDNA区域,造成单个重复单位序列不同的保守性。每一部分都可以用作特殊的生物系统分析。大、小亚基序列高度保守,已被用来分析物种古化的进化分支以及跨越古生代和中生代的进化时间等问题。rDNA基因簇的最小基因5.8S由于序列太短,几乎不能提供强有力的系统信息。而ITS序列是rDNA中基因进化速度最快的区域,常用于属内中间比较或种内群体比较,因其两侧的编码区具有高度保守性,便于设计通用引物。利用植物核糖体基因的内转录间隔区既具保守性,又在科、属、种水平上均有特异性序列的特性,对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以及序列分析后用于鉴定植物的方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RNA基因(rDNA)ITS序列分析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马小军等用银染色法测定了4个山参的ITS1和2个山参的ITS2.得出人参属的ITS1有220—221个碱基,ITS2有222—224个碱基,其中ITS1在人参种内非常稳定,4个不同地区的野山参样品在ITS1转录间隔区的序列与GeneBank中栽培参无任何碱基发生变异。但ITS2有部分变异。说明ITS2的遗传信息有助于人参种质资源分析,能为栽培参起源提供一定证据。蔡金娜等为探讨不同分布区的蛇床的ITS序列变异与其地理分布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设计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用银染法或ABI310测序,得到核糖体DNA中的ITS序列及5.8SrDNA部分序列。18S和28SrDNA部分序列,共约700bp,5个地点样品的ITS-1及ITS-2的序列大小分别为210—217bp和219—224bp,ITS-1碱基序列的遗传距离0.00—1.93%,ITS-2碱基序列的遗传距离0.46—2.34% , ITS-1较为保守。结果表明ITS2序列的变异与中国产蛇床的纬度分布有关,而与蛇床化学型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研究。另外,近几年国内学者还对阳春砂、黄草石斛、水母雪莲及其混淆品等rDNA ITS 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5]
[6]
[7]
[4][3] rRNA基因(rDNA)ITS序列分析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
ITS 序列分析不仅可以鉴定药用植物种类,还可以为寻找新的植物来源提供分子证据。杨佩文等应用真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通用引物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rDNA进行PCR扩增,其实验结果对有效追踪根肿病菌在田间的发生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手段。葛芸英等用16S和23SrDNA之间的ITS 序列的通用引物对小麦细菌性苗枯菌进行研究,并发现对多种植物病原棒形杆菌的ITS 序列进行比较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9][8]4 rRNA基因(rDNA)ITS序列分析在植物和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DNA测序技术(DNA Sequencing technology)使DNA分子鉴定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中药材和植物鉴定的重要方法,ITS(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是目前用于DNA测序的重要基因,因为高等植物rRNA基因上的18SrDNA、ITS及5SrDNA片段常具有变异位点,可成为一种很好的分子标记,不仅可用于植物品种的鉴定以及与其混伪品的鉴别,还在植物或药材的地道性、植物生态多样性及寻找新植物来源等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还可以应用于各种植物病害的诊断。另外,一些重要植物的系统研究中含有大量可供参考的信息,如五味子科的ITS序列
[10]、报春花属的ITS序列
[11]
等都可在GeneBank中找到。
参考文献
[1]陈随清,王利丽,等.rRNA基因序列分析在中药品种鉴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105).[2]马荣群,黄粤,岳文辉,等.核糖体rDNA ITS区在植物病害诊断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6):19-20.[3]马小军,王小全,肖培根,等.野山参与栽培参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4):206.[4]蔡金娜,周开亚,徐珞珊,等.中国不同地区蛇床的rDNA 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0,35(1):56.[5]潘华新,黄丰,王培训,等.阳春砂与绿壳砂的ITS1序列鉴别[J].中药材,2001,24(7):481.[6]徐红,李小波,丁小余,等.中药黄草石斛rDNA 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1,36(10):777.[7]刘健全,陈之端,路安民,等.藏药雪莲原植物水母雪莲及其混淆种类的ITS序列比较和分子鉴定[J].中草药,2001,32(5):443.[8]杨佩文,等.根肿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克隆测序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3):228-233.[9]葛芸英,郭坚华,等.小麦苗枯病菌的ITS分析及PCR检测[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3):198-202.[10]刘忠,王小全,陈之端,等.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ITS区序列证据[J].植物学报,2000,42(7):758.[11]朱惠芬,杨俊波,张长芹,等.应用ITS序列分析探讨偏花报春的系统位置[J].植物分类学报,2002,40(2):133.
第三篇: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开题报告
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论文题目: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
研究领域:林木病理学。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松落针病(Lophoderrnium pinastri)是由散斑壳属真菌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林木病,该病害对整个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产业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该研究主要为林木病害的防治和对散斑壳属病菌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松落针病(Lophoderrnium pinastri)是由散斑壳属真菌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林木病害,寄主包括多种松树,主要危害Pinus、冷杉Abies、云杉Picea、落叶松Larix等属22个种3个变种和1个栽培变种[1]。该病害从幼树到大树均可侵染,在幼树龄中严重发病时,引起松叶提前脱落,引向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曹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类病在我国也普遍发生,且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该病害只是被当作一般性的也部病害来对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少有深入细致的研究[2]。但从70年代才有了较系统的研究,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盘菌纲Discomycetes、星裂盘菌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3]。散斑壳属是1826年正式建立的,现已成为斑痣盘菌科中的第一大属,全球共有103余种被报道[4]。该病在Minter(1981)记载松树上有散斑壳l6个种,其中Lophodermium Seditiosum 引起二、三针松落针病。我国曾记载引起樟子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橙针散斑壳茸Lophodervnium pinas,何秉章(1985)报道了在大兴安岭引起樟子松苗木落针病病原菌为扰乱散斑壳菌I .seditiosum,其无性阶段为Leptostroma rostrupil,同时对该病的症状、侵染循环、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以7j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5]。至目前为止,其无性阶段是否有侵染作用在国内外还没有一致结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1981年,Minter对松树上的散斑壳(LD D,mim Chev.)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共承认16个种。近年Minter&Sharma(1982)、Cannon&Minter(1986)分别报道了库曼散斑壳(L.kumaunicum Minter&M.P.Sharma)和喜马拉雅散斑壳(Lhimalayense P.F.Cannon&Minter)。在我国戴芳澜(1979)、何秉章等(1985,l986),林英任、唐燕平(1988)、曹支敏等(1990)先后记载国内松树上有松针散斑壳(L.pinas sri(Schrad.)Chev)、大散斑壳(L.maximum B.Z.He et Yang)、安徽散斑壳(L.anhuiense Y,R.Lin)和L.toolitori s Minter等14个种。我国对散斑壳属的分类研究始于80年代,陆续发表9个新种11个新记录,使我国散斑壳属的种数达到21个。到目前为止.国外共报道18个种。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分子生水平上[4]。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1.1散斑壳属真菌的培养及DNA提取
1.2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PCR扩增片断的克隆 1.3克隆片断的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2、论文拟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2.1 散斑壳属的分类、致病性、生活史
2.2 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
2.3 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片断的克隆 2.4 克隆片断的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
获得出不同种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片断克隆的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菌株
散斑壳属的不同菌株由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资源与环境系微生物实验室保存。1.2实验药品和试剂 1.2.1 常规药品和化学试剂 液氮、提取液(100mMTris-Hcl、PH9.0,40mMEDTA,PH8.0),缓冲液A(SDS-EB,PH8.0)缓冲液B(8MKOAc,PH4.2),3M NaAc,10%SDS,TE(10m MTris-Hcl,1mMEDTA,ph8.0),5×TBE缓冲液(Tris-硼酸,0.5MEDTA,PH8.0)饱和酚(PH8.0)异丙醇70%的乙醇等。1.2.2 培养基
PDA液体培养基:称马铃薯400g,去皮切成小块,煮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加葡萄糖40g,用蒸馏水定容到2000ml,调PH7.0。
LB液体培基:Trypton(OXOID)1g YeastExtract(OXOID)0.5g NaCl1g,加双蒸水40ml,调PH值至7.0,定容到100ml。121℃ 高压蒸汽灭菌20min。1.2.3分子生物学试剂
真菌通用引物、TaqplusDNA SacI HindIII RNAase 酶,IPTG(异丙基硫代—B—D半乳糖)X-gal(5-溴-4-氯-3-吲哚-B-D半乳糖苷)DNTP UItraPure质粒DNA小量提取试剂盒 小量胶回收试剂盒 连接试剂盒,氨苄青霉素 DNA分子标准DL2000 琼脂糖。1.3主要设备仪器
Eppendorf5804R冷冻离心机、Eppendorf Authorized Thermal cycler PCR仪、DYY-12型三恒多用电泳仪、BIO-RAD凝胶成像系统、G-560E涡旋混合仪、H.HS11-2型电热恒温水浴锅、HZQ-F型全温震荡培养相、微量移液器等。2实验方法
2.1散斑壳属真菌细胞总DNA的提取 2.1.1不同种散斑壳菌的获得
在超静工作台中将PDA斜面上已经培养好的不同种散斑壳的菌丝体刮下,接种于PDA的液体培养基中,在25下培养一周左右,离心收集菌丝体。2.1.2用改良二次沉淀法提取DNA 离心收集菌丝体,用灭菌双蒸水冲洗2-3次,尽量吸干水分。将菌丝体转移到冷冻过的研钵里,加液氮2-3次研磨成粉,将菌丝体迅速移入20mL离心管内,加入10mLBufferA(0.2%SDS—EB,pH 8.0),在涡旋混合器上振荡混匀,静止至室温。将混合液置于65~68℃ 水浴20min,然后在室温下10000 r/min离15min。取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加入0.5mLBuferB(8mol/L KOAC,pH4.2),混匀后冰浴45 min,然后4℃下10000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加入等体积的室温异丙醇,小心颠倒混合均匀。可以看到沉淀出现。在室温下10000r/min离心2 min。让其自然干燥后溶于50ulTE中,长期保存于一20℃冰箱中,备用。
2.2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 2.2.1 扩增引物
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起序列如下: ITS1(5-3):TCCGTAGGTGAACCTGCGG(19bp)ITS4(5-3):TCCTCCGCTTATTGATATGC(20bp)2.2.2 PCR扩增的反应体系:
试剂 加样量 工作浓度
DNA模板 1.0ul 约500ng DNTP 1.0 ul 20uM ITS1 1.0 ul 0.4uM ITS4 1.0 ul 0.4uM Taqplus酶 0.5 ul 2.5uM 10×baffer 5.0 ul 超纯水 38.5 ul 反应总体积 50.0 ul 反应混合物加28ul的矿物油覆盖。
2.2.3 PCR扩增的反应循环
95℃ 预变性3min 95℃变性1min 55℃退1min 72℃ 延伸1 min 72℃延伸3min 4℃保存(30个循环)2.2.4 PCR产物电泳检测
PCR反应结束后,尽量吸除矿物油,取5反应液做1.2%琼脂糖电泳检测分析。
2.3 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片断的克隆 2.3.1 PCR扩增DNA片断纯化和回收 采用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胶回收试剂盒,按使用说明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具体步骤如下: 1)样品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投射仪上用刀片小心的割下含目的DNA的琼脂糖块,使它尽可能小,放入1.5ML离心管中。
2)按照每100mg琼脂糖加入300uLS;液(溶胶液)的比例加入S1液,置55℃水 浴7min,使其完全溶化,每2min颠倒混匀一次。
3)将溶化后的琼脂糖溶液移入吸附柱,离心30s,倒掉收集管中的液体,将吸附柱放入同一个收集管。
4)在吸附柱中加入500UlW1液(洗涤液),离心15s,倒掉收集管中的液体,将吸附柱放入同一个收集管中,离心I min,再用W1,液重复洗涤一次,离心I min。5)将吸附柱放入一个干净的1.5mL的离心管中,在吸附膜中央加入3011LT,洗 脱)液,静置I min后,离心I min,离心后管中的液体即为回收的DNA溶液。2.3.2 JM109载体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采用氯化钙法制备新鲜的JM109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从平板上挑取新活化的大肠杆菌菌落,转入10mlLB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16-18hr;按1-2%接种量转至50mlLB中37℃振荡培养3hr至OD=0.6;冰浴10 min,使培养物冷却至O℃,转入10mL离心管中;4 0C , 4000转离心IOmin;弃去上清,以l OmL冰预冷的0.1mol/L CaC12溶液重悬细胞沉淀,冰上放置15-30 min;40C, 4000转离心l Omin;弃去上清,每50tnL初始培养物用2mL冰预冷的0.1 moUL CaCl:重悬细胞沉淀;分装成200 u L的小份,4℃可保存数天(或加终浓度为15%的甘油一80℃保存)。
2.3.3 回收的DNA片段与PUCM-T载体的连接
连接反应体系:
纯化回收后的PCR产物4.5ul pUCM一T载体0.5 ul Solution 5.0 ul Total Volume 10 ul。
将上述试剂冰浴加入0.5ml的EP管中,小心混匀,瞬时离心后,于16℃连接4小时。
2.3.4 重组质粒的转入JM109感受态细胞 从-80取出200ul感受态细胞,室温下解冻,解冻后立即置于冰片上,加入重组质粒10 轻轻摇匀,冰上放置30min,42℃ 水浴热击90S,不要动试管,快速转移至冰浴1-2min,向管中加入800LB培养液,混匀后37℃震荡培养1小时,使细菌恢复正常生长,将上述菌液摇匀后取200涂布于Amp抗性LB平板(X-gal/IPTG)上,正面向上放30min,待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后倒置,37℃培养过夜。
2.3.5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目的片断定向插入PUCm-T载体多克隆位点,使位于多克隆位点区编码B-半乳糖苷酶氨基端的一个片断失活,在含有IPTG、X—Gal、AMP的LB培养基上,阳性克隆菌株将形成白色菌落,而未转入PUCm-T载体质粒和转化入PUCm-T载体质粒但不含有插入片断的阴性克隆菌株将形成蓝色菌落。
用无菌牙签从含氨苄青霉素并涂布有IPTG和X—Gal的LB培养基平板上筛选白色菌落,转入10ml AMP的LB培养液中,在37下震荡培养过夜。2.3.6
阳性克隆菌株的酶切鉴定 1)质粒的提取
采用UltraPureTM质粒DNA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
(1)将3-5mL培养过夜的含高拷贝质粒的菌液13, 000rpm离心I min,收集沉淀;
(2)倒掉上清,把沉淀完全悬浮于250ul悬浮液(溶液1)中;(3)加入250ul裂解液(溶液II),室温下轻轻摇匀,放置5分钟;(4)加入350ul中和液(溶液111),室温下轻轻混匀3分钟;(5)13000 rpm离心l Omin,将上清液转入一个新的1.5mL离心管中,(6)加入0.8mL纯化树脂(使用前摇匀),混匀3分钟:取0.8mL混合液盛于离心纯化柱中,13000rpm离心30秒,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7)再取剩下的混合液盛于离心纯化柱中,13000rpm离心30秒,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加入600ul80%异丙醇(或乙醇),13000rpm离心30秒,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8)重复上述第七步骤两次,最后一次13000rpm离心3分钟,尽量将异丙醇(或乙醇)去除干净;(9)取出离心纯化柱,将其套入一个千净的1.5mL离心管中,加入50ulTL于纯化树脂上,不能粘在管壁上。室温下放置5min.13OOOrpm离心lmin;(10)离心管中收集的液体即是洗脱下来的质粒DNA,取2UL电泳检。
酶切体系:
10×M Buffer 1.0 ul HindⅢ(10U/L)0.5 ul SacI(10U/L)0.5 ul 质粒DNA5.0 ul 用双蒸水补足至10 ul,混匀,37℃保温过夜。将10止酶切产物在1.2%琼脂糖凝胶上80V电泳45min,于凝胶成像系统中检测并拍照。2.4 克隆片段的DNA测序测定及分析
将经PCR鉴定和酶切鉴定为阳性克隆的白色菌落做成穿刺管,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可隆片段的DNA序列测定。
2.5 拟采用的论文技术路线或设计参数技术路线:采用二次改良沉淀法提取散斑壳属的总DNA进行PCR、并回收产物与pUCM一T载体进行连接转入到JM109感受态细胞中,经过筛选进行酶切鉴定、测序、分析。3 论文进度计划
时间 内容 完成情况 2006年9月—2006年10月初 从专业书刊、图书馆、互联网等
媒体收集并整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已完成 2006年10月中——2006年10底 试验前的准备 已完成 2006年10月——2007年1月 试验 进行 2007年2月——2007年3月 试验分析 待完成 2007年4月——2007年5月 论文撰写 待完成
四、文献综述(附后页)
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
摘要:本文以松落针病病原菌散斑壳为对象,采用二次改良沉淀法,获得散斑壳菌基因组的DNA。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这些散斑壳菌的rRNA基因ITS区进行PCR扩增,并回收产物,然后将PCR扩增产物定向克隆到pUCm-T质粒的多克隆区,并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9载体菌中,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菌株,对阳性克隆质粒中的外源DNA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作出分析。关键词: 散斑壳菌 ITS区 PCR 克隆 序列测定
1.引言
松落针病(Lophoderrnium pinastri)是由散斑壳属真菌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林木病,该病害对整个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产业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寄主包括多种松树,主要危害Pinus、冷杉Abies、云杉Picea、落叶松Larix等属22个种3个变种和1个栽培变种[1]。该病害从幼树到大树均可侵染,在幼树龄中严重发病时,引起松叶提前脱落,引向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曹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类病在我国也普遍发生,且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该病害只是被当作一般性的也部病害来对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少有深入细致的研究[2]。但从70年代才有了较系统的研究,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盘菌纲Discomycetes、星裂盘菌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3]。散斑壳属是1826年正式建立的,现已成为斑痣盘菌科中的第一大属,全球共有103余种被报道[4]。该病在Minter(1981)记载松树上有散斑壳l6个种
2. 散斑壳属真菌的分类和研究状况
2.1 散斑壳属的分类和研究概况
散斑壳属真菌是菌物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星裂盘菌目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3],这个属是由Chevallie于1826年建立的。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大部分温带和热带地区,寄主除针叶树外,还包括被子植物及蕨类植物,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为植物病原真菌,其引起病害通常为漆斑病或黑痣病,也可细分为枝枯病,叶斑病、梢枯病、果斑病等[5],Darker(1932, 1967)承认21个种[6]。Minter(198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松树上的散斑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根据子囊果的外部形态以及在子囊果中点作横切片时在寄主组织内埋藏的深度,盾状壳开裂区唇细胞的有无和着色深浅,分生抱子器的有无和大小以在基物中的埋藏深度,针叶上横线纹的有无、颜色和宽度以及生态特征进行分种,共承认16个种[7],随后Minter等人(1982)和Cannon等人又发表2个新种。我国对该病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朱凤美1927年首次报道我国湖北马尾松上由松针散斑壳L.pinastri引起的落针病[4]。此后对我国多种松树上发现的散斑壳菌都沿用这一种名。直到80年代由于病原菌的分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促进了病理学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新进展,其中最大的特点是新种不断被发现,新记录迅速增加。直至目前,陆续发表了21个新种14个新记录[4]。
2.2 散斑壳属真菌的致病性
在国内处许多关于散斑壳属真菌研究的文献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分歧,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该属真菌致病性的看法不同.陈守常、彭旭东、张锡津[8]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川东地区华山松落针枯死与病原真菌的侵染无关,而低温是其枯死的主要因素菜。而对于散斑壳属中的松针散斑壳,Hanso和Reindi将这种真菌看作是引起松树落针病的主要病原。面Boyce则认为此菌是弱寄生物或无害的腐生物[9]。林英任[10]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松针散斑壳在由不良因子或其他真菌致死的针叶上腐生的现象确实存在,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该菌能危害2、3年生针叶,有时也能侵染球果和长势较差的幼龄针叶。另外,松针散斑壳分布范围甚广,危害树种亦多。因此他认为:松针散斑壳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存在无可非议,是松落针病的主要病原。
2.3 散班壳菌的生活史 散斑壳属真菌引起的松落针病是一类比较复杂的病害。由于病原菌种类的不同,寄主松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松枝发生的落针病在病原、流行规律有方面均不尽相同[4]。林英任[11]经过研究认为,在安徽、江苏等地的26种(包括22个种、3个变种、1个栽培变种)松树上至少存在散斑壳属病原菌7种,其中松针散斑壳L.pinastri(Schrad)Chev为优势种,可侵染18种不同的松树。主要为害幼、中龄松树的2、3年生针叶,有时也能为害老球果或1年生针叶,严重时造成针叶大量死并脱落,树木长势衰退。何秉章、邓兴林、杨殿清等[11]研究认为,引起大兴安岭樟子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扰乱散斑壳菌L.seditiosum Minter,Stalay et Miller。1年生苗木受害后并不死亡,影响茎、高生长,2、3年生苗木因连年得病受害,病情逐渐加重,生长衰弱以致枯死。原戈、贾云、齐乐贤等等研究认为,引起辽宁东部山区人工红松林落针病的病原菌为大散斑壳L.maximum He et Yang。染病的红松针叶于每年4月中旬、下旬开始显露症状,5月中旬开始落叶,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落叶盛期,枝梢光秃。在通常情况下,散斑壳病菌以菌丝或子囊果在松针上越冬,次年春季在松针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果。在阴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器(部分种缺)吸水膨胀而张开,溢出乳白色的内含物,即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它们借雨滴反溅作用和气流传播。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由气孔侵入,也可由微伤侵入。潜育期一个月左右,繁殖期2-4个月。每年6-8月释放子囊孢子,以7月的放散是最多。分生孢子于5-9月放散,但以6-7月的放散量最多[12]。
2.4 散斑壳真菌的分离培养
国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散斑壳司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的研究,并认为所得到的不同培养类型是由于种内遗传变异所导致
[13]
。刘应高等]对云南
[14松针上的4种散斑壳——L.sichuanense,L.conigenum,l.pinatei,L.indianum进行了单孢分离,获得了各个菌株的培养类型。Johnson[15]在1988年的研究中认为小散斑壳可以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有形态。许早时[16]对来自国内的21种散斑壳按照组织分离法获得了7株培养物,并筛选了其最适生长培养基,认为MA培养基最适宜于该类菌物的营养生长以及有利于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所有菌种在培养60天后均不产生子囊果。
3. 核酸序列分析在真菌系统学中的应用
3.1 rRNA基因ITS区序列分析在真菌系统学中的应用
真菌核酸分子水平的研究, 集中在对基因组DNA 和RNA。基因组DNA 是指有机体在单倍体状态下的DNA 全部含量。广义的基因组也指某一体系(如核或细胞器)中的DNA , 它包括编码或细胞中固有的核糖体DNA(rDNA)、线粒体DNA(m tDNA)、tRNA 基因及其它RNA 编码。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非编码基因, 如信号序列、间隔序列(内含子基因)、无功能序列(假基因)。真菌的这些基因在结构、功能和变异程度上差别很大, 是真菌在分子各级水平上研究的良好区段。rDNA 是基因组DNA 中的中等重复、并有转录活性的基因家族(gene fam ily), 重复次数在103~ 105。在不同种类真菌中, 由于rDNA 不转录内含子的存在, rDNA 在染色体上的拷贝数不同, 但相差不大[17、18、19 ]。rDNA 一般由转录区和非转录区构成, 转录区包括5S, 5.8S, 17~18S, 25~ 28S rDNA 基因, 这些基因由两个内转录间隔区(in ternal t ran scribed space, ITS)分开。转录区编码rDNA 前体, 在转录后被加工形成5S, 5.8S, 17~ 18S, 25~ 28S rDNA , 其余RNA 在成熟过程中被降解。此外在18S rDNA 基因上游还有外转录间隔区(ex ternalt ran scrib led space, ETS)。ITS 和ETS 包含有rDNA 前体加工的信息。非转录区又称基因间隔区(in tergen ic space, IGS), 它将相邻的两个重复单位隔开, 在转录时有启动和识别作用。它实质上包含ETS 区。广义上把ITS 区和非转录区统称为基因间隔区(IGR: in ternal generegion, 有的又简称IGS)。比较特殊的是ETS 常出现在RNA 前体上, 他在重复块中的位置受5S 位置的影响。在不同真菌种中, 5S 的转录方向不同, 也会导致IGS 的区域的不同[20]。在进化速率上, 编码区比较保守, 可在属、科、目水平上用于不同生物种的比较, 在其中的高度保守区, 所有的异源基因几乎都能与之强烈杂交。18S 和28S rDNA 基因的3p端是高度保守的, 即使在原核与真核生物之间也能建立位点同源性。其中, 18S 比28S 基因更保守, 5.8S基因比18S 基因进化稍快些。18S 和28S rDNA 基因是在系统发育中, 种级以上阶元的良好标记。真菌核糖体基因及间隔区有不同的进化程度,有的序列比较保守,有的序列进化较快,因此可以根据他们的序列,将真菌鉴定到属及属以下种、亚种、变种、甚至菌株的水平[21,22,23]。
核糖体不同序列分类等级表
核糖体序列 适合分类水平5 S rDNA 科(family)及科类以上 5.8S rDNA 属genus)18S rDNA 属、种(species)28S rDNA 属、种、变种(variety)ITS 种、亚种(sister species)、变种、菌株 IGS 种、变种、菌株
利用通用引物对rRNA基因的ITS区段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真菌的分类鉴定。ITS区之所以成为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重要分子标记,主要是因为:作为18S-28S rDNA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图1)[24],它在核基因组中是高度重复的,通过不等交换和基因交换,这些重复单位间可以发生位点内或位点间的同步进化,即不同ITS拷贝间的序列趋于相近或一致,这为PCR拉增产物的测序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ITS区的序列较短又非常保守,因此可以用与它们序列互补的通用引物对ITS区进行PCR拉增和测序。目前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引物是Wihteetal.(1990)设计并通用于真核生物。4.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赵树权,任广英,邹良等.樟子松病害概述.森林病虫通讯,1999(1): 34-36 [2] 杨静四川省散斑壳属若干种的坚定、培养、遗传多样性分析。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刑来君,李明春.普通真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67-368 [4] 宋玉双,何秉章,王福生,我国松落针病研究的新进展.森林病虫通讯,1994(2): 42-46 [5] 叶光斌、余盛明、何宇峰、王士娟、林英任 散斑壳属部分种内及近似种间的RAPD分析。
[6] Darker,G.D.Arevisionofthe generaof the Hypodermataceae.C anJ B ot.1967,45:1399-1444 [7] Minter,DW.Lo phodermiumo np ines,Mycologicalpa pers.19 81,147:1-54 [8] 陈守常。彭旭东,张锡金川东华山松死亡原因探讨11.病害.林业科学研究,1991, 4(2): 207-210 [9] Minter,D.W&Millar,C.S.Ecology and biology of 3 Lophodermium species onsecondaryneeldes ofPiu ns sy lvstfis,Eur.J.For.Pathol,1980,10:169-181 [10] 林英任,黎志,梁师文等中国北部地区一些针叶树生斑痣盘菌,真菌学报,1995, 14(3): 179-183 [11] 何秉章,邓兴林,杨殿清.樟子松落针病的病原菌和防治的研究.东北林学院学报,1985, 13(2)75——79 [12] 林英任.松落针病的主要病原— 松针散斑壳的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4): 2—28 [13] Bjorkman E.Progress report on Swedish research on forest treeresistancetodiseasesBull.Organ.Eur.Mediter.Prot.Plate.1973,9:17-2 [114] 刘应高,邱德勋.云南松针上散斑壳的培养类型.菌物系统,1997, 16(3): 224-229 [115]JohnstonP.R.Anundescribedpaternofascocarpdevelopmentinsomenon-coniferousLophodermiumspecies.Mycotaxon.1988,31(2):383-394 [16] 许早时.我国散斑壳属及皮下盘菌属若干种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2-28 [17] 黄原分子系统学—原理、方法及应用[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8] Cassidy, Pukk ila Inversion of ribo somal RNA genes w ith in the genus Coprinus Curr.Genet., 1987, 12: 33~ 36 [19] Pieter Vos, ReneHogers, MarjoBleekeretal.A FL P: a new technique fo rDNA fingerp rinting N ucleicA cids Research,1995, 23.(21)4407~ 4414 [20] Russell P J , Wagner K D, et al.Mo l.Genetics,1984, 196: 275~ 282 [21]SuSumuTakamatsuTesuyaHiata,YuKioSato.PhylogenticanalysisandpredctedsecondarystructuresoftherDNA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s of the poudery mildew fungi(Erysiphaceae)Myco1998,39:441-453 [22]HiromichiSauaki,Koyasugawara,Masanorisalto.PhylogenticpositionofanarbuscularmycorrizalAcaulosporagerdemannii,anditss ynanamorphG lomusl eptotichumbasedu pon1 8Sr DNAgenes eq uence.M ycoscience.1998,39:477-480 [23] Subandiyah Setal.Comparision of 16SrDNA and 16S/23S intergenic region sequences among citrusgre en ing o rganismsin A sia.P lantD is-,2000,84:15-18 [24] 刘金姐李瑟组镰抱霉电泳核型及其核糖体DNA(rDNA)ITS区的RFLP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 业 大学,2000
第四篇:中药鉴定科属小归纳
中药鉴定科属的小小归纳。
麻黄科:麻黄+麻黄根。
樟科: 桂枝+肉桂、荜澄茄、乌药、樟脑。
唇形科: 紫苏子、香薷、荆芥、薄荷、夏枯草、黄芩、藿香、丹参、益母草、泽兰。
姜科: 生姜、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高良姜、郁金、姜黄、莪
术、益智仁。
伞形科: 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芫荽、柴胡、独活、小茴香、阿魏、南鹤虱、川芎、前胡、羊红膻、当归、北沙参、明党参、蛇床子。马兜铃科 :细辛、寻骨风、广(木)防己、关木通、青木香+天仙藤+马
兜铃。
菊科: 苍耳、鹅不食草、牛蒡子、菊花、蒲公英、野菊花、漏芦、千里光、青蒿、豨莶草、雪莲花、佩兰、苍术、茵陈、木香、北鹤虱(天明精)、小蓟、大蓟、艾叶、红花、刘寄奴、旋覆花、紫菀、款冬花、冰片(大艾)、白术、墨旱莲。
木兰科: 辛夷、厚朴、八角茴香、五味子。
百合科: 葱白、知母、重楼、土茯苓、芦荟、薤白、川贝母、浙贝母、韭菜子、百合、麦冬、天冬、玉竹、黄精、大蒜。
桑科: 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火麻仁(大麻)、楮实子
马鞭草科: 蔓荆子、臭梧桐、紫珠。
毛茛科: 升麻、黄连、马尾连、白头翁、牡丹、赤芍+白芍药、威灵仙、乌头+附子、草乌、雪上一枝蒿、关白附、九节菖蒲。
豆科: 葛根、淡豆豉、决明子、苦参、苦豆子、山豆根、绿豆、番泻叶、海桐皮、鸡骨草、刀豆、槐花、降香、鸡血藤、苏木、儿茶、皂荚、合欢(树)皮、黄芪、扁豆、甘草、补骨脂、沙苑子、胡芦巴。
禾本科: 芦苇根、竹叶、淡竹叶、薏苡仁、玉米须、大麦芽、稻芽、谷芽、白茅根、竹茹+竹沥、天竺黄、浮小麦、糯米根须。
葫芦科: 天花粉+瓜蒌、丝瓜络、冬瓜皮、葫芦、南瓜子、罗汉果、绞
股蓝、甜瓜蒂、木鳖子。
茜草科: 栀子、白花蛇舌草、红芽大戟、鸡矢藤、茜草、钩藤、巴戟
天。
马钱科: 密蒙花、马钱子。
苋科: 青葙子、牛膝、鸡冠花。
芸香科: 黄柏、白鲜皮、吴茱萸、花椒、橘皮、化橘红(柚)、枳实+
枳壳(橙)、佛手、香橼。
龙胆科: 龙胆草、秦艽。
木犀科: 秦皮(白蜡树)、连翘、女贞子。
小檗科: 三颗针、淫羊藿。
忍冬科: 金银花+忍冬藤。
爵床科: 穿心莲、青黛+板蓝根大青叶(马蓝部分)。
十字花科: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荠(荠)菜、莱菔子(萝卜)、白芥
子、葶苈子。
蕨类: 贯众、狗脊。
蓼科: 蓼大青叶、青黛(蓼蓝部分)、拳参、荞麦、大黄、萹蓄、虎
杖、羊蹄、何首乌。
木通科: 大血藤、木通。
败酱科: 败酱草+墓头回、甘松、缬草。
鸢尾科: 射干、藏红花。
防己科: 北豆根、金果榄、青风藤、粉(汉)防己。
真菌: 马勃、茯苓、猪苓、雷丸、灵芝。
橄榄科: 青果(橄榄)医学教育.网学员整理、乳香树、没药树。茄科: 锦灯笼、地骨皮+枸杞子、洋金花(白曼陀罗)、华山参。
紫葳科: 木蝴蝶、凌霄花。
苦木科: 鸦胆子、椿皮(臭椿)。
大戟科: 地锦草、甘遂、(京)大戟、巴豆、千金子、泽漆、珍珠草。蔷薇科: 委陵菜、翻白草、郁李仁、木瓜、石楠叶、玫瑰花、绿萼梅(梅花)+乌梅、山楂、鹤芽草+仙鹤草、地榆、桃仁、月季花、苦杏
仁、甜杏仁、枇杷叶、覆盆子、金樱子。
桔梗科: 半边莲、桔梗、党参、南沙参。
兰科: 山慈菇、白及、天麻、石斛。
玄参科: 生+熟地黄、玄参、胡黄连。
萝藦科: 白薇、香(北五)加皮、隔山消医学教育网.学员整理、白前。
石竹科: 银柴胡、瞿麦、王不留行、太子参。
松科: 松子仁(红松)、松节、琥珀、土荆皮(金钱松)。
瑞香科: 芫花、沉香。
旋花科: 牵牛子、丁公藤、菟丝子。
胡椒科: 海风藤、胡椒、荜茇。
卫矛科: 昆明山海棠、雷公藤。
金缕梅科: 路路通+枫香脂、檵木、苏合香。
夹竹桃科: 络石藤、罗布麻。
薯蓣科: 穿山龙、萆薢、黄药子(黄独)、山药。
五加科:(南)五加皮、通草、三
七、人参、西洋参、刺五加。
天南星科:千年健、半夏、天南星、医学教育网学员.整理禹白附(独角
莲)、石菖蒲。
鼠李科: 枳椇子、酸枣、大枣。
车前科: 车前子+车前草。
水龙骨科:石韦、骨碎补。
报春花科:金钱草(过路黄)。
景天科: 垂盆草、红景天。
桃金娘科: 丁香。
楝科: 川楝子+苦楝皮。
无患子科: 荔枝核、龙眼肉(桂圆)。
棕榈科: 大腹皮+槟榔、棕榈炭、血竭。
使君子科: 使君子、诃子。
柏科: 柏子仁+侧柏叶。
睡莲科: 藕节+莲子、芡实。
罂粟科: 延胡索、夏天无(伏生紫堇)、罂粟壳。
杜鹃花科:满山红。
胡颓子科:胡颓子叶、沙棘。
第五篇:常见科属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常见科属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1.桑科:木本,稀藤本和草本。具有无节乳汁管,常有乳汁。单叶互生(偶有对生);托叶早落。花小,单性,雌雄异株或同株;常有柔荑、穗状、头状、或隐头花序;单被花,4~6片雄蕊4~6枚,对生。2心皮合生,子房上位,一室一胚珠有。多为有瘦果或坚果组成的聚花果。代表:桑,无花果,大麻,粗叶榕 2.蓼科:多为草本,茎节常膨大。单叶互生;托叶膜质,包裹茎节基部成鞘状。花两性,稀为单性,辐射对称;集成穗状、总状或圆锥聚伞花序,顶生或腑生。单被花,花被片3~6,常花瓣状,宿存,雄蕊6~9;子房上位,2~3心皮合生,1室1胚珠,基生胎座。瘦果或小坚果,种子有胚乳。常见植物:大黄,蓼,拳参,何首乌,虎杖,金荞麦,萹蓄
3.毛莨科:草本或藤本。叶互生,少对生,单叶或复叶,无托叶。花常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单生或排成聚伞花序、总状花序和圆锥花序;重被或单被;萼片3至多数,花瓣状,花瓣3至多数或缺,或特化成蜜腺;雄蕊和心皮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子房上位,1室1至多数胚珠。聚合蓇葖果大聚合瘦果,稀为浆果。种子具胚乳。常见植物:毛莨,乌头,黄连,白头翁,升麻
4.芍药科: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根肥大。叶互生,常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无托叶,花大 ,常单生枝顶或数朵顶生或腑生;花辐射对称;萼片5,宿存;花瓣5~10,白色、粉红色、紫色、黄色;雄蕊多数,分离;花盘环状或杯状;心皮2~5枚,离生,聚合蓇葖果。常见植物:芍药牡丹
5.菊科:草本,或木质藤本或灌木;叶通常互生,稀对生;花两性或单性,具舌状或管状花冠,密集成头状花序,头状花序中有全为管状花,亦有全为舌状花,有中央为两性或无性管状花(盘花),外围为雌性或无性舌状花(放射花)或雌性管状花,为一个具1至多层的总苞片所围绕,单生或排列成聚伞花序、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托凸、扁或圆柱状,平滑或有多数窝孔,裸露或被各样的托片;雄蕊4-5,花药合生成一管,极稀离生,药基钝或具尾,花丝分离;子房下位,1室,具1胚珠,花柱分为2枝,枝的内侧具柱头面,顶端有各种附器;果为瘦果。常见药物:白术、苍术、菊花、木香、红花、牛蒡、蒲公英。
6.伞形科:草本。常含挥发油而有香气。茎常中空,有纵棱。叶互生,多为一至多回三出复叶或羽状分裂;叶柄基部膨大成鞘状。花小,两性,辐射对称,复伞形或单伞形花序、或单伞形花序组成头状花序,各级花序基部常有总苞或小总苞;花萼5齿裂,极小;花瓣5,先端常内卷;雄蕊5,与花瓣互生,着生于上位花盘(花柱基)的周围;子房下位,2心皮,2室,每室1胚珠,花柱2。双悬果。常见药物:前胡、川芎、独活、藁本、茴香、白芷等
7.十字花科:草本,单叶互生,无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总状花序;萼片4,分离,排成两轮,花瓣4,排列成十字形;雄蕊6,4场2短,为四强雄蕊,在花丝基部常具有蜜腺;子房上位,2心皮合生,侧膜胎座,2室,长角果或短角果,常两瓣开裂。常见药物:萝卜(莱菔),独行菜,播娘蒿,白芥,蔊菜。8.蔷薇科:草本或木本。常具刺,单叶或复叶,多为互生,常有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单生或排成伞房、圆锥花序;花托凸起或凹陷,花被与雄蕊合成托杯。萼片,花瓣,雄蕊都着生与托杯的边缘,花萼5,花瓣5,分离,雄蕊常多数,心皮1至多数,离生或合生,子房上位至子房下位,每室1至多数胚珠,蓇葖果、瘦果、核果或梨果。常见药物:龙牙草,金樱子,地榆,月季,玫瑰,山楂,木瓜,枇杷,杏、梅、桃
9.豆科:草本,木本或藤本,常复叶,互生,有托叶,花序各种,花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花萼5裂;花瓣5,分离,多数为蝶形花,雄蕊10,二体,少数分离或下部合生,稀多数,心皮1,子房上位,胚珠1至多数,边缘胎座,荚果,种子无胚乳。常见药物:合欢,决明子,皂荚,云实,荚膜黄芪,扁茎黄芪,甘草,野葛,苦参,槐,补骨脂。
10.五加科:木本,稀多年生草本,茎常具刺,叶互生,掌状复叶或羽状复叶,少为单叶,花小,辐射对称,两性,稀单性;伞状花序或集成头状花序,常排成总状或圆锥状,萼齿5,小形,花瓣5至10,分离,雄蕊5至10生于花盘边缘,花盘生于子房顶部,子房下位,2至15心皮合生,常2至5室,每室1胚珠,浆果或核果。常见药物:人参,西洋参,三七,五加,土当归,通脱木
11.唇形科:多为草本,稀灌木。多含挥发油,茎四方形。叶对生。花两性,两侧对称,成轮状聚伞花序,有的再集成穗状,总状,圆锥状或头状复合花序,花萼合生,常5裂,宿存,花冠唇形,常上唇2裂.下唇3裂,少为假单唇形,雄蕊4,2强,花药2室,雌蕊2心皮组成,子房上位,常4深裂成假4室,每室1胚珠,子房常生于子房裂隙的基底,柱头2浅裂,果实为4枚小坚果。常见药物:丹参,益母草,黄芩,薄荷,广藿香,紫苏,夏枯草。
12.茄科:草本或灌木,直立或攀援,单叶互生,无托叶,两性花,辐射对称,单生,簇生成聚伞花序,萼片5,宿存,常果时增大,花冠5,联合成辐状,钟状、漏斗状或高脚碟状,雄蕊5,稀4,着生于花冠上,子房上位,2心皮合生成2室,有时出现假隔膜而下部变为4室,每室胚珠多数,浆果或蒴果,种子盘成肾形。常见药物:白花曼陀罗,枸杞,颠茄,莨菪。
13.桔梗科:草本,常有白色乳汁,单叶互生或对生,稀轮生,无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单生或成聚伞、总状,圆锥状花序;花萼常5裂,宿存;花冠常成钟状或管状,5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或花盘上,花丝分离,花药分离或合生成管状,子房通常下位或半下位,2至5心皮合生成2至5室,中轴胎座,每室胚珠多数,花柱1,柱头2至5裂。蒴果,稀浆果,种子扁平,小形,有时有翅。常见药物:桔梗,党参,沙参,半边莲。
14.百合科:常为多年生草本,稀为亚灌木或灌木,常具根状茎,鳞茎,块茎或块根。茎直立,攀援状或扁化成叶状枝。单叶互生或基生,少对生,轮生或退化成鳞片状,花单生或排成总状,圆锥,伞状花序,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花被片6,花瓣状,2轮,离生或合生,顶端6裂,雄蕊6,2轮,花药基生或丁字状着生,药室2,纵裂;子房上位,稀半下位,3心皮合生,中轴胎座,每室1至多数倒生胚珠,蒴果或浆果,稀坚果。种子胚小,胚乳丰富。常见药物:百合,卷丹,浙贝母,黄精,玉竹,天冬,知母,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