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重开,为何首提“紧凑城市”

时间:2019-05-14 04:3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重开,为何首提“紧凑城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重开,为何首提“紧凑城市”》。

第一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重开,为何首提“紧凑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重开,为何首提“紧凑城市”丨

2015-12-24 时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这是改革开放后最高层首次为城市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并首次提出了“紧凑城市”的理念。

关于本次会议,其要点有: 1 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时间是1978年,彼时百废待兴,重点是加强城市建设,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理念,那时的重点仍然在于发展。

如今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7亿人生活在城镇,但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城市“摊大饼”、文化缺失等城市病也普遍发作,到了该调整思路的时候。

12月20日既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的时间,也是城市工作会议开始的时间,两者套开。

早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以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常住人口市民化,两个会议“套开”的安排,有助于城市工作为经济战略提供支撑。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套开”其他会议,是在2013年,套开的是全国城镇化会议,那是共和国首次就城镇化举行的全国性专题会议。

对比2013年的全国城镇化会议和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存在两个显著差异点:

第一,13年大幅论述城市建设资金保障工作,今年只字未提,有观察者注意到,2013年城镇化会议提出的资金措施,最近两年中大多已经得到了落实,且阶段性扩大财政赤字提供了进一步资金保障,因此目前资金问题已经不是重点,这可能是15年不再提资金保障的原因;

第二,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对于基础设施建设,13年会议强调“水平复制”,即将东部城镇化向中西部扩展,而15年强调对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垂直升级”,在城市治理智能化的趋势下,东西部都需要升级版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层在今年的会上首次提出“紧凑城市”的理念,值得关注。“紧凑城市”是一个高密度土地混合利用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这个城市规划理念凸显空间功能的紧凑,注重高效率和高质量,其最终追求的是有效发挥城市经济的积聚效益。

“紧凑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对城市无序扩张的挑战。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这种从大跃进运动诞生的新城没有人气和活力,空间利用低下,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提出“紧凑理念”,也从侧面反映了领导层注意到鬼城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潜在危机。

延伸阅读

北大教授周其仁是“紧凑城市”理念的积极提倡者。在下面这篇文章中,周其仁对“紧凑城市”有精彩的诠释。在周其仁看来,“紧凑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下一站。

周其仁:中国城市化的下一站

来源:腾讯思享会

全世界一半人居住在地球表面积1.5%的地方

先来看看城市化的“上一程”。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仔细观察这个流动过程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流动当中开始出现集聚。

有一些人口比较长时间、稳定地居住在一些地方,这其实就是从流动转为迁徙。那么,这些人到底会往哪里聚?流动人口最后在国土上会怎么分布?我们不妨看看全球和一些国家已经发生的趋势。

首先我们看到,目前世界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中国的城镇化率略高于这个数,差不多是同一水平。全世界这一半人所居住的面积是40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1.5%。

我刚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有点吃惊,一半人所居住的空间占地如此之少,令人印象深刻。

再看美国和欧洲的情况。约2.4亿美国城市人口居住的面积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3%,却创造了GDP的85%。欧洲要比美国分散一些,巴黎人口占法国人口的3.4%,创造的GDP是24.5%;伦敦人口占英国人口的12.3%,GDP达到20%;布达佩斯占匈牙利人口的18%,GDP占35%。

再看我们的邻国日本,国土面积不大,山地很多,人口很多,所以它的集聚度就更为显著。

三个大的都市圈集中了将近69%的总人口,创造了74%的GDP。其中的大东京圈,面积比北京市还小一点,但集中了将近29%的日本人口,生产了30%以上的GDP。

下面一些数据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圣保罗占巴西人口的10%,GDP占36%;开罗占埃及国土面积的0.5%,GDP占40%。

这些数字、人口、面积,为我们思考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参照。流动之后会出现集聚,一些叫做“城市”的地方,占地面积不大,却集中了很高比例的人口与经济活动。

1不要一见拥堵就以为是密度过高的结果

不妨来看看一个极端的例子。人类究竟可以聚到一个什么程度?美国曼哈顿岛,晚上那里的居民大概是每平方公里2.7万人,历史上最高数据是3.1万人,这是“晚上人口”;白天还会有大量人口进去上班、旅游、观光、购物,那叫“白天人口”。而曼哈顿一平方公里的经济活动,相当于创造了16亿美元的GDP。

2014年1月我在纽约走了很多街,对它的密度有了新的理解。从“下曼哈顿”一直到哥伦比亚大学大概有二百几十条街,纵向大概八到九条大道,街和街之间我大概走一分钟,道与道之间大概走两到三分钟,街区是小而密集的。

我今年路过纽约,特别注意了那里的马路有多宽。一般的街也就是10步到15步宽,很宽的大街24步宽,大道也就是20多步宽。

对照我们国内,我走过的不少城市,特别是那些空荡荡的新区,马路宽70步,且横竖都是70步。我们不一定要马上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但至少要纳入思考,什么情况下要把街道修得那么宽,什么情况下可以把街道修得窄窄的?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城市专家提供了一个参数。什么叫宜居城市?住在其中觉得非常便利,一平方公里有100到120个街口,这样的城市非常宜居。因为它非常便利,马路小小的,但是路网很密,商业、服务设施到处分布。纽约这种街区,就是1平方公里120个路口,甚至还要多。

但这些年来,我们修了不少大而无当的城市,气派不小,就是密度不足,一平方公里仅仅十几个路口而已。这样的架构,没人时空空荡荡,一旦人口集聚,立马拥堵。所以,我们不要一见拥堵就断言城市已经过密了。

其实不一定,可能是密度不够——路网不够密,马路修得再宽,毛细血管不发达,人流、车流都无从疏散。不少城市大马路一堵一两公里,连一个岔口也没有,除非弃车而逃。所以,要防止“误诊”,不要一见拥堵就以为是密度过高的结果。

2城市更新的东京样本

东京是一个现代大都会,但东京不是哪里都现代,1986年前后,东京的一些街区看上去很陈旧、乱糟糟的。东京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在某些点位上进行城市更新,一小块一小块来,这叫“都更”——都市更新。其中一个街区就是很有名的六本木。

当时有一位民营企业家对城市改造有意愿,他想修建一个立体城市花园。日本是土地私有制,这块地面积上有400个土地所有者,为了说服这400个人,这位企业家花了14年时间和他们沟通。

他领着他的团队,每天去给那些土地所有者鞠躬,讨论这个街区要不要改造,最后约定将来开发的收益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由原来的业主享有。接下来,他们还要跟东京都的城市规划部门协调,因为他的构想和原来的城市规划不一致。

从提出构想开始,这位企业家用了14年的努力再加上3年的开发时间,到2003年,六本木被开发出来了。其中最高的一幢建筑,上面可以俯瞰整个东京,底楼设计有花园和小桥流水,还有住宅。有800户人家,2000多人口住在这块土地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商业文化。

这幢大楼里还有一个演艺中心。这也是我下面要讨论的,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演出剧市场不活跃?如果我们下了班再去看演出,坐什么车去、怎么停车都是问题,这无疑会影响看演出的需求量。

再看这幢建筑,它把很多演艺场所聚合起来,放在地铁车站上,人们出了地铁站就可以看戏,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演艺场所。

更了不起的是,演艺厅楼顶还有一座空中立体城市花园,花园中间还有一块水稻田,因为他们认为水稻是他们文化的根,每年水稻成熟之际,这位企业家都会领着住地的小孩子们一起去割水稻。

这个项目改造了17年。它在城市中心离皇宫不太远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交通枢纽,完成了城市更新计划,变成了东京的一个新地标。

现在每年有4000万人到这块11.2公顷的土地上访问、参观、购物、看演出,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去过现场的朋友都知道,它不会让人有压迫感,而是把疏密处理得很好。这表明人类在城市建设方面其实是有很多发展空间的。

2010年我访问东京的时候看到,受六本木改造成功的影响,这里也进行了都市改造,叫做“都心”,就是城市中心地区的改造。这与我们上一程的城市规划路线是相反的,我们是不断往大摊、往外扩,而“都心”是兜来兜去往回走,增加城市中心地带的活力。

我们今年再去看,这里已经出了23区。日本房产泡沫破灭以后,其他地方的房价都下去了,而这个地方的房价还是稳升,要排号才能买到这里的房子。它的经验是什么?就是把很多城市设施和车站紧紧拢到一起,一条是日本很有名的日铁,还有一条就是八王子铁路公司。

我们的铁路包括高铁,很多车站都是远在城外,不在城里。我们是条块分割,城市车站一般都修得远,因为地价便宜,不会修到城市中间来。因此,“北京到天津只需29分钟”实际上是指北京南站到天津东站29分钟。

我们的铁路没有修到城市当中去,没有把铁路的利益和城市的利益拢到一起。而日铁是拢到一起的。他们的铁路是两边打通的,不影响城市的活力。他们也有一个理论叫“车站城市理论”,就是通过有轨交通来集散城市的人口,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增加居民的便利。

3下一程的城市化思考维度——城市密度

下一程的城市化要换一个维度思考,城市密度很重要。密度之所以重要,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密度够,分工就发达。我有过十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农村没有卖早点的,因为需求不够;反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早点就是大产业。所以需求聚起来,分工才能细。

第二,聚到一起,信息成本就降低了。为什么城里人消息灵通?因为人们聚集到一起,信息可以免费分享。越是分散,信息传输成本越高,就会阻碍信息的流通。相反,聚到一起,信息成本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也降低。

第三,现在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知识驱动,知识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当然要靠一批有头脑的人。但优秀的头脑如果孤零零的,很难有效地进行知识生产。所以,有头脑的人只有密集地凑到一起,才能互相碰撞,互相激发。

最后,现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往往先把首都建设好,很多福利往首都、大城市倾斜,这也会把人吸引过来。从微观角度来看,人往高处走,城市收入高,没有其他太复杂的道理。现在,城乡收入差有三倍之多,人怎么会不行动呢?所以,这也支持了我们对密度重要性的理解。

4城市的脉络没有打通,使得城市的拥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目前国内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密度高的城市是深圳,深圳只有20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是4亿多美元(2013年的数据),对比曼哈顿16亿美元还是低不少,但比很多城市高。

我仔细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概念跟国际城市概念不完全相同。我们的城市都是有城有乡的,比如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是当年把江苏10个县划给上海的结果。

如果到“老上海”调查,我找到一个面积最小的区——静安区,仅占整个上海面积的1.2‰,只有7.62平方公里,但住了29.61万居民,每平方公里是3.2万“晚上人口”。静安区2014年的GDP是660亿人民币,每平方公里14亿美元。

静安区是上海公认管理较好的一个区,7.62平方公里中,一半是商业区,一半是居民区,社区、街道管理得井井有条。

此外,大城市中有很多小地方,如果稍加改造,会大大增加承载力和活力。比如,上海的静安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它与一家大型商场之间隔有一条狭长的巷道,也就十几米宽,1000多米长。原来这个巷道是封闭的,谁也不能通行,更不能利用。后来这条巷道被打通了,两边开发成小商铺,成了一条时尚步行街,市民可以通行和购物,变得很有人气。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的城市市中心有很多地方是不通、不畅的,有很多潜力远远没有挖出来;我们的城市里有很多是断头路,是各自为政的封闭空间,城市的脉络没有打通,使得城市的拥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不要以为密度高了一定乱,不一定。经验证明,城市的合理加密可能使城市变得更加有序,这取决于我们的观念、知识和管理能力。

5紧凑城市的概念怎么落实

是不是只有大城市才有密度问题?其实,小城市、小城镇也有。

我这次专门到日本看小城市,访问了富山市,我们研究的课题是老龄化。当人口绝对数减少了,怎么让城市有活力?

日本把这种城市叫“紧凑型城市”。为什么要紧凑呢?原来人口多,城市面积比较大,现在遇上老龄化,城市就显得死气沉沉。怎么让它有活力?他们就提出“紧凑”概念。

往哪儿凑?他们的方案很有意思,先投资修建城市里的一条路面电车。为什么叫“路面电车”?因为这个车非常低,老人抬腿就能上去,不用爬上爬下。路面电车把主要的住宅区和商业文化设施都连上了。

在这个投资中,政府出了哪部分钱?就出了修建轨道的钱和车辆开发的钱,剩下的项目采用招标方式,找营运城市路面电车系统的公司来做。

然后,动员一些公司捐车站,捐款建车站的公司的LOGO和名号,可以展示在车站上。最后,还动员市民捐椅子,上面有铜牌刻着捐献者的名字。现在,这条路面电车已经修成了十几公里的纵线和17公里的环线。

怎样才能激活城市?他们以车站为节点,用各种政策吸引老人住到车站线周围500平方米的地方来,这样老人就很容易出行。

我问,这对财政有什么好处?市长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他们委托大学做了研究,老人家一天走1000步,医疗费用就下降。而且,日本的很多老人是有购买力的,他们走出家门,消费也就火了。

我访问过国内的很多城市,近年来这些城市都在大修特修,要把所有的街区都用公共服务支撑起来,在城市化的下一程中这样做是难以支撑下去的。

如果说,上一程的城市化是比谁的城市摊得大、建了多少有地标性的建筑,那么,下一程的城市化要比城市里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有没有活跃的经济、文化、技术活动,这些活动也是衡量国民经济和城市生活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一程的城市化要从“扩、扩、扩”变成内源型、紧凑型,不能只从尺度上看城市,更要从密度上看城市。我理解的城市,它应该是由密度定义的,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密集还是稀疏。

所以,评价城市化的好坏不光要问大小,还要问够不够密,要终止单纯“摊大饼”。紧凑城市的概念已经写进了城市发展规划当中,问题是怎么在城市化过程中落实。

第二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会议背景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共面临着管理城市的重任。当年3月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要用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描绘出了新中国的蓝图。

20世纪60年代初,为加强对城市的集中统一管理和解决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1962年9月和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

1978年3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1978年之后,就没有召开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201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强城市宜居性;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准;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要更加重视做好城市工作。[1-2] 2015年12月20日,时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参会人员编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3]

会议要点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4-5]

会议解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过去曾认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现代化,在苦心打造城市时,只学到了国外城市发展的表象,而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建设的归结点。[6]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现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时刻,有7亿多人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学习,如何治理城市、避免城市病,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作出规划和布局。参考资料

第三篇:2016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就是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开展城市设计是境外一些城市的普遍做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天津、深圳等城市也积极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开展、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工作。

一、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

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是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一些城市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城市设计管理制度。要加强城市设计,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城市设计管理制度。

(一)明确城市设计行政管理的主体责任

由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起城市设计工作主要职责。城市设计工作涉及的行业、领域十分广泛,但与城市规划最为密切。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从平面、外延式发展越来越转变为立体、集约式发展,城市地下、地面、空中日益成为一体化的立体空间,亟须将二维平面的规划管理模式尽快转为三维立体的规划管理模式,亟须将城市设计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由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城市设计工作的主体责任,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符合规划工作实际,是务实之举、有效途径。

(二)建立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的工作体制

从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实践看,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开展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内容纳入城市规划成果,将城市设计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环节,将城市设计监督检查纳入城市规划监督检查过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发挥城市设计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的作用。将城市设计工作与城市规划工作挂钩衔接,可以促进形成立体空间的规划管理模式。

(三)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通过开展城市设计立法,明确城市设计的地位和要求,树立和增强城市设计管理的权威性。要近、远期结合推进城市设计立法工作。近期,抓紧制定实施《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确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明确城市设计管理要求,依法依规遏制愈演愈烈的建筑乱象,控制千城一面的“蔓延”。中期,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修改,对违反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的规划建设行为进行问责。远期,研究制定《景观风貌管理法》,建立健全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风貌管理法律法规。

(四)完善城市设计的指导监督工作机制

城市风貌特色既是城市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反映,有必要自上而下建立城市设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机制,确保城市设计符合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形象塑造需要。一是建立重要城市特色风貌的清单制度,从保护和传承出发,将突出反映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列入清单,挂牌保护,防止“大拆大建”造成建设性破坏。二是建立重点城市城市设计工作指导制度,从创新和发展出发,住房城乡建设部适时将首都、国家中心城市、民族自治区首府,“一带一路”中心城市、海港和边境口岸城市列为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城市,各省可将主要城市、县城、特色镇列为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城镇,对其风貌建设进行积极指导、及时督促。

二、完善城市设计编制要求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工作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城市设计,将更注重依法推进,更注重融合自然生态和以人为本,更注重体现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传承性,是新型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借鉴、总结创新,完善相关技术导则,建立健全分空间层次的、与城市规划体系相对接的技术体系,通过城市设计,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一)注重从城市整体层面开展城市设计

统筹城市发展、自然山水保护,将城市与自然山水作为一个整体,将城市老旧城区、新城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城市设计,促进融合发展、一体发展。近些年,我国部分城市在城市整体层面开展了城市设计,但过深过细,难以纳入总体规划落地实施。对全国多数城市而言,总体城市设计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特定章节,一般可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规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确定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整体景观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

(二)突出做好城市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

城市内部各片区、组团的风貌特色有很大差异,应结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差别地做好城市设计。城市一般片区的城市设计可集中考虑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等。城市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如城市中心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城区等,最能代表城市形象和品质,应对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和风貌等作出更全面、系统的控制和引导,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要通过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将山水林田湖等绿色空间引入城市,保留和扩大自然生态空间,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特定地块的城市设计

即按照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城市修补生态修复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统筹空间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合理确定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环境景观;精准确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形态及新旧建筑、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并对建筑风格、立面材料及色彩等提出设计要求。地块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为密切,是发挥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指导作用的关键环节。

此外,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对城市户外广告、店铺招牌、公共标识、夜景灯光、城市雕塑等特定要素或特定系统编制城市设计。近些年,一些城市编制了山体保护规划、夜景照明规划、城市色彩规划、整体风貌规划、滨水空间设计等,有效指导了相关规划编制和风貌管理工作。

三、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开展城市设计,建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全挂钩的工作体制,必须改革完善规划管理工作,将城市设计作为完善城市规划、落实城市规划、提升城市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手段。

(一)改革创新规划编制工作

将城市设计主要内容纳入城市规划,是增强规划可实施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过程。开展城市设计,需要同时改革创新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将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纳入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作为其重要章节或图则,确保城市设计内容与其他规划内容衔接一致。

(二)改进建筑方案审批工作

要完善建筑方案审查内容,严格确定审查审批工作程序,切实使建筑方案既要反映开发建设单位的诉求,也要符合相关城市设计要求。一般地区的单体建筑方案,应保持与所在地区的平面相协调、高度相协调、风貌相协调;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的建筑方案,包括单体建筑的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必须符合相关管控要求,确保城市设计有效实施。同时,要改进建筑方案审查机制,尊重建筑师的话语权,鼓励建筑设计创新,同时防止建筑“贪大、媚洋、求怪”;要发挥专家的作用,对重要地区、重要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和充分的论证,避免城市领导按照个人喜好确定建筑方案。

四、制定城市设计行动计划

(一)大力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

我国资源环境有限,需要转变城市外延粗放发展模式,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有机更新,保障改善民生,增强城市活力。城市设计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修补城市、修复生态是实施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应按照有机更新理念,对城市中心区、历史城区、入城口、景观廊道等重要地区、地段进行城市设计,并依据城市设计,加快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补充增加城市生活急需的养老设施、停车设施、体育场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被填埋的河道、被侵占的岸线,确保功能设施、绿色空间得到增加,开发强度、污染排放受到控制,让城市恢复活力、保持特色。

(二)加快制定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城市设计工作全面推进之年。各地要加强城市设计工作与“十三五”规划工作的结合,尽快编制城市设计五年行动计划和计划,将“十三五”确定的未来五年重点开发建设地区、重要更新改造地区作为城市设计重点地区,明确工作目标、设计要求、时间进度和保障措施等,促使各地及早谋划和开展城市设计,指导近期建设。

(三)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工作

考虑我国大多数城市还缺乏经验,宜将有一定风貌特色、工作基础的城市列为试点城市,通过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普及推广,引领全国或各省城市设计工作。另外,还可以将在历史文化传承、特色风貌塑造、产业发展、经济效益、劳动就业等多方面取得成效的城市设计项目公布为示范项目,作为各地开展城市设计的样板。

五、建立城市设计工作队伍

(一)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城市设计专业

根据全国城市设计人才培养和需求问卷调查,城市设计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目前,我国有196所高等院校设立城市规划专业,269所高等院校设立建筑学专业,92所高等院校设立风景园林专业,在校生总计13.5万人,这是城市设计的新生力量。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设置城市设计专业,鼓励高校扩大城市设计研究生规模,用3~5年时间,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广泛地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完善城市设计课程,使相关专业大学生从专业学习伊始,同时学习掌握城市设计专业知识。

(二)加快开展城市设计专业技术培训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有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7761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2179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和注册城市规划师人数超过6万人,是近期推进城市设计工作的生力军。加强现有的规划、建筑专业人员培训,可以短期内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充实城市设计工作队伍。要有组织地开展城市设计专业技术培训,有关单位将城市设计纳入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增强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城市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六、健全城市设计保障机制

(一)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涉及城市建设用地,还涉及林地、耕地、河湖等生态用地;涉及城市建设活动,还涉及生态建设工作,需要改革创新多部门的相关工作。有必要将城市设计作为各部门的重要职责,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进城市设计工作。

(二)注重发挥学会协会作用

城市设计工作涉及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多个学科、多领域。这些学科领域的相关学会协会人才济济,是推动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的优势,结合社团改革发展,动员相关学会协会积极开展城市设计评优、城市设计会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尽快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

(三)加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

目前社会上一些人,甚至领导干部对城市和建筑普遍缺乏科学认知,需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历史、人文、美学、建筑知识,传播正确的建筑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增强社会公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科普常识,提升社会公众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四)保障社会公众参与权利

我们正在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人民是城市的主体,服务人民是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组成部分,既是空间形态的设计,也是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手段。城市设计要充分体现城市居民的意愿,保证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保持公开、公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要将城市设计成果作为政府、部门、专家、市民和社会各界对城市空间形态、风貌特色的普遍共识。

第四篇: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文)

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第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第二,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要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明确我国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第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主体。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第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会议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健全依法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确定为城市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推进改革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会议号召,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系统清晰阐释了城市未来建设“以人为本”的思路。

会议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第五篇:中央巡视组为何首提抵制山头主义?

中央巡视组为何首提抵制山头主义?

据报道,10月31日对中央巡视组向上海、河北和江苏三地领导班子反馈巡视情况中发现,针对一些地方党组织的软弱涣散及个别领导干部搞团团伙伙,巡视组首次使用了“坚决抵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山头主义”等异常尖锐的字眼。

在中共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山头主义形成于毛的工农武装割据。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党因为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而被迫进行武装革命。按照毛的工农武装割据、星火燎原理论,党分头到各省交界区发动工农武装革命。随着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建立,这种危害党的团结统一的山头主义倾向也就自然产生了。长征中,张国焘的向党要权及其南下的另立中央,就是由这种山头主义做大作怪出来的。

山头主义不可避免地产生于党的分散武装斗争。但它作为一种错误倾向,却是危害党的自身团结统一的一个恶魔,曾经造成了党和红军的严重分裂。在党的延安整风时期,山头主义被当做党内的一种严重错误倾向加以整肃。

现在,中央巡视组重提坚决抵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山头主义,这决不是简单的回忆历史、回忆过去,而必有深刻、紧迫的现实背景因素。

那么,中央巡视组在对三地的巡视中,究竟巡视到了哪些有违党的干部政策和团结统一的山头主义行为呢?

透过中共已公开的调研报告和腐败案例,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有的领导干部在选拔干部上讲圈子、搞山头、留后路,违规提拔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

二是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把个人等同于组织,搞一言堂。

三是有的领导干部各自为政,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当成自己的家臣,呼来唤去。

四是有的领导干部只对位居其上的个人负责而不对组织负责,把上下级搞成人身依附和江湖义气关系。

五是有的领导干部在自己管辖的领域和范围内拉帮结派,搞利益同盟,一体进退。

六是有的村落,权力被家族化或黑社会化,使“村官”权力做大一地,鱼肉乡里,形同土皇帝。

七是有的领导干部频繁穿梭于政商之间,结盟老板,安插亲信,搞小圈子封闭式权钱交易。

八是有的领导干部在形成自己的特殊利益集团之后,把自己把持的行业或部门当成“自留地”、“私家田”经营,排斥政治异己,打造独立王国。

山头主义在党内的做大与泛滥,又有哪些致命的危害呢?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造成一言堂、家长制等封建遗风的死灰复燃与党内肆虐,冲击和破坏党的民主、科学决策。

二是助长党内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冲击和破坏党的组织纪律和团结统一。

三是推波助澜党内腐败的进一步家族化、亲友化、团伙化、江湖化。

四是抵制和阻拦中央政令的畅通和落实,消弭中央决策部署的权威,冲击和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

五是进一步加剧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用人不正之风,使党内更加山头化、派系化。

六是进一步阻碍德高品正才优之人才的脱颖而出,而造成党国治理栋梁之才的长期埋没与流失,以致造成党国庸官昏官懒官贪官当道,骄横权力,侵害人民,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危害党国执政根基。

七是进一步加剧党内的力量内耗和组织、纪律涣散。八是进一步固化党内反腐的阻力和障碍。

中央巡视组现在重提这个曾经造成党和军队严重分裂后果的山头主义,不可能仅仅是为了温习温习党的那段痛苦的历史记忆,而更多可能是一种党建与反腐斗争转向与变革的信号。

毋容置疑的是,中央巡视组重提坚决抵制山头主义,这或许更多说明党内腐败的团伙化、权贵化、山头化,已到了尾大难除,而不得不与之进行拼死一搏的惨烈境地。反对山头主义,这实际上已切切实实地关乎到党的生死存亡。10月31日新京报发表胡德平的文章——“贪腐高官与党是对抗性矛盾”,其重点回顾的是胡耀邦关于党内矛盾与腐败危机的清醒认识,这不可能是单纯的对父辈警告的回忆,而极可能与目前中央巡视组重提抵制党内的山头主义,有着某种历史——现实背景上的因果关联。

反腐败变成反山头,这也许是中央的反腐矛头更多指向地方党政国企村镇等群体性腐败及其一些地方部门漠视中央政令,顽固本位、特殊、集团、圈子利益,追逐自身的一种征兆吧。

下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重开,为何首提“紧凑城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重开,为何首提“紧凑城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掀开城市发展新篇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掀开城市发展新篇章 导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召开,会议从中央层面为城市建设搭建顶层设计,对城市规划、住房政策、人口规模、基础设施......

    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导读】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召开,会议将总结2015年的中国经济,并对2016年的经济工作进行规划。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上)80分答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上) 课程的考试 80分答案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

    (90分答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下) 90分答案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考试答案(90分)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上) 课程的考试 (90分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建国以来,我国共召开过次城市工作会议。 A.3 B.4 C.5 D.6 2. 本讲中提到,落实户籍制......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全文学习心得体会(共五篇)

    【导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上) 课程的考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解读(上) 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建国以来,我国共召开过(A)次城市工作会议。 A.3 B.4 C.5 D.6 2. 本讲中提到,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核......

    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部分省(市) 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贵州 本报讯 12月22日,省委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省委书记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