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施拉姆的《毛泽东》有感—(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4:4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施拉姆的《毛泽东》有感—(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施拉姆的《毛泽东》有感—(本站推荐)》。

第一篇:读施拉姆的《毛泽东》有感—(本站推荐)

读施拉姆的《毛泽东》有感

施拉姆十分重视对毛泽东生平的研究,他的《毛泽东》一书是海外毛泽东研究中极具开拓性的著作,该书也是第一部在大陆出版的海外毛泽东传记,发行量上世纪就超过50万册。

一、作者简介

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R.Schram)是国际上权威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和著名的毛泽东著作翻译家。他于1924年出生于美国,1944年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195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中国问题研究。1967年以后长期担任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政治系教授,兼任该院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施拉姆多年从事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著作甚丰,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他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年),《毛泽东》(1966年),《未经修饰的毛泽东:谈话与书信集(1956-1971)》(1973年),《对毛泽东的初步重估》(1984年),《毛泽东的思想》(1989年)等。1989年后应聘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持英文版《毛泽东集》的编纂工作。现由他主编的10卷本英文版毛泽东文集《通向权力之路》己于1992年以后陆续出版。这是由施拉姆主持,许多西方学者精心编辑和翻译的学术杰作。

施拉姆不仅学识渊博,还是一位天才的语言专家,他掌握的语言主要有英语、法语、德语、汉语、日语、俄语等,这为他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频繁参与中国大陆学术交流活动,密切了与中国学者的联系,促进了海内外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鲜为人知的是,施拉姆在从事毛泽东研究之前,曾经是一位核物理学家,参加过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毛泽东的思想》是施拉姆教授迄今为止最后的一本学术专著,也是他本人认为自己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在该著作中,施拉姆依据多年潜心研究的心得,汲取消化新的文献史料和观念,并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作为参照系,对毛泽东一生的思想历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施拉姆教授在哈佛大学于2003年12月召开的“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表彰施拉姆教授在毛泽东研究中杰出贡献学术研究”上讲道:“从各种各样的角度看,毛泽东的政治本能都是健全的。他力图为中国人民谋利益。只不过50年代以后,他在个人的情感方面,过于感情用事、固执任性和狂热,从而铸下大错,甚至比此更过,但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中国。我认为人们会因此而永远铭记他。”

二、施拉姆在研究毛泽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施拉姆汲取了以往研究成果的合理内容,于1967年公开出版了他的精心之作《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以往的“翻版说”与“异端说”都是不确切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从整体上讲,施拉姆研究毛泽东是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为线索全面展开的。从历史的的角度,施拉姆以马克思在中国的具体化为线索全面地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研究。如前所述,施拉姆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同经过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革命的民族主义目标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施拉姆着重指出: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毛都在力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还认为,毛泽东的晚年,特别是“文革”时期,毛泽东放弃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己长期坚持的正确的路线。这些观点,尽管有失偏颇之处,但的确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施拉姆自觉不自觉地选取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研究角度,如侧重从人的性格特征、特殊性、非传统的研究视角等。其一,施拉姆对毛泽东的人格研究,侧重的是个性心理及性格特征,而我们国内学者对毛泽东人格的研究,侧重的是人品层次、伦理特征。因此,施拉姆的著述多是谈论毛泽东多么与众不同;而国内研究者却多谈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是多么伟大。施拉姆专注于毛泽东性格的研究,认为“尚武,无疑是毛泽东个人性格中的一个根本特征,这个特征我们在毛泽东一生每个转折关头都能看到”。并且还援引毛泽东早期发表的论文《体育之研究》为例,强调“尚武”精神在毛泽东身上的体现。他进而推导出毛泽东主张武装斗争与早期的尚武是根本一致的。其二,施拉姆研究毛泽东,特别注重对毛泽东特殊性的挖掘和研究,而国内则注重对其作为共产党的杰出代表的普遍性的研究。这不难看出,施拉姆谈论毛泽东思想,实质上是指毛泽东的思想,而国内大多谈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毛泽东的横空出世,施拉姆说:“乃因于中国人忧虑国家前途,也因捉摸不定究竟能够或应当从历史上批判地继承些什么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应运而生。他又进而指出,“今日之中国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之后诞生的,而这场革命的方向实质上是有既是理论家又是活动家的毛泽东决定的”。其三,与西方传统的观点相悖,他认为毛泽东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但中国因素的影响占有主要地位,毛泽东最深厚的情结仍是中华民族的。毛泽东终其一生的奋斗,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

总体上讲,国内学者则大多把毛泽东视作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者,而施拉姆研究毛泽东则主要把毛泽东当作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传人来把握的。对此,施拉姆的论据有二:首先在于毛泽东的语言风格。他指出,毛泽东的著述语言,大多是浅显流畅的中国语言,大量使用中国古典文学谚语。这些事实,在他看来是似乎可以表明毛泽东的思想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其次,毛泽东的一切理论探讨均是从现实的中国国情出发,为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而做出的理论回应。中国问题的现实要求和适时回应,才是毛泽东的思想的本质归宿。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施拉姆所提出的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是属于形式上的、表面上的,而关键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和分析毛及他的思想,才会得出不失公允的科学结论。

三、施拉姆研究毛泽东上的不足之处

仅管施拉姆作为海外毛泽东研究的大家,十分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甄别,并在研究方法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对推动海外毛泽东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但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过分强调了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和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仅仅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他强调的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经过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革命的民族主义目标相结合的产物。他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整个中华民族不仅是个重要的历史统一体,而且是一种强大的历史进步力量;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仅是反帝斗争的旗帜,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施拉姆认为民族主义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认为它是引导毛泽东走向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二是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是“唯意志论”者,又把马克思看成是经济决定论者,把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理解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如,施拉姆认为,导致“文化大革命”这场公开冲突的党内矛盾起源于“大跃进”,其实质是关于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两种不同方针政策之争,也是党的领导层就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场大辩论。他不同意国外某此人把个人权力欲和虚荣心看作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他认为毛泽东发动这场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推行自己的政策,而更深刻的考虑是培养接班人,反对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试图建立一种天生能预防官僚主义的新型党组织。

三是错误地分析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原因,把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说成是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起点,并把群众对领袖的爱戴看成是个人崇拜的主要表现等等。尽管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施拉姆对毛泽东思想和生平的研究观点及其研究方法,对国内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四、联系施拉姆著作的启发

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局限性,施拉姆对毛泽东的研究不可能完美无缺,但瑕不掩瑜,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对国内学术界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对我们国内深化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要注重整体性

目前,国外对毛泽东的研究已取得十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在向更完整、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但还远远未达到在理论层面再现毛泽东的完整性程度。在对毛泽东的思想研究过程中,以施拉姆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过于强调革命和建设阶段的不同,而弱于对毛泽东早期、成熟期和晚期思想发展全过程的内在联系的把握。而事实上,毛泽东的思想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割裂这种有机联系,无疑失去了真实性,是不符合实际的。反之,对于我们国内,寻求完整的毛泽东,实质上也是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思我们党所走过的历史,冷静地认识我们这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与自身的局限性,其目的在于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以完成对毛泽东的超越。

(二)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要注重科学性

如前所述,施拉姆关注于毛泽东的性格研究并据此推断出毛泽东的许多异于常人之处,这都是欠科学性的表现。不可否认,个人品格因素在历史进程中会发生影响,但它毕竟是属于历史偶然性范畴的。夸大这种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对历史人物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分析和研究,显然是把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简单化了。不过,与同时期其他西方学者相比,他对毛泽东的个人品格尽管发表了一些不太正确的见解,但总的说来,在这方面采取了较明智的态度,对这种分析的局限性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而在中国国内,自从《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决议》公开发表后,国内学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一直是按照决议的精神进行的,这又是另一种偏颇。这里要注意的就是,研究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从毛泽东个性和品格着手的思路和方法。当然,研究毛泽东的人格,无论是从个性心理还是从伦理特征出发,都有其合理性,都具有部分真理的价值,而鲜活的毛泽东则是这两者的统一。国内对毛泽东人格的心理特征和伦理特色的研究基本上是分离的,对毛泽东人格的研究与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是脱节的。而从辩证的观点出发,兼顾这两方面的统一研究,则应是国内毛泽东研究的内在要求。

(三)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要与时俱进

对我们来讲,重要的在于毛泽东的研究要寻找新的研究角度和创新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终归是要服务现实;为此,要结合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点,着力研究一些毛泽东思想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这些课题不一定大,但一定要联系实际,这些课题不一定新,但要有新见,要有创新。另外,要积极主动寻找毛泽东研究的突破点,现在我们对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当薄弱,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待加强。比如,近年来关于毛泽东研究中涉及的三个举足轻重、争论较大的问题是:关于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关于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有若干争论,也值得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国外的研究状况知之不多。尽管国外学者的研究队伍、理论水平和资料来源,从总体上不如国内,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讨却不乏新意。当然,国外学者囿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源于各自的研究目的,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抱有偏见的不在少数。近几年,西方学者在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上,广泛引进了诸如博弈论的方法、比较性的方法、符号理论的方法、后现代主义方法以及政治社会学的方法等。对于这些新的研究方法,有些是我们可以借用的,有利于我们以新的视野和角度来拓宽毛泽东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M].红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二版;

2、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斯图尔特.R.施拉姆教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3、邱观建、贾钢涛,论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

作者:金昊

第二篇: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

网上对威尔伯·施拉姆的评价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他“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在仔细地阅读了他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的前三章后,对以上的评价略有体会。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总是会搜集整合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学科的专家在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介绍传播学知识,同时适当地补充自己的观点。

第一章 传播是怎样发展的作者以对一千二百前在夏威夷登岸的第一批岛民的联想开篇,进而逐渐地展开。初次看到这样的开篇,着实令人新奇不已。第一节从“传播”的含义讲起。作者提出“本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刚看到时对作者的这一说法有点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也逐渐地有些明白起来。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含义的,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因此,在研究传播时,也需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作者给了“传播”一词以冗长的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刚刚接触的本人而言确实产生了一种混乱和迷茫的感觉。

第二节——传播开端,讲到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这些生物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第三、四、五节从语言、文字到大众传媒,沿着历史的轨迹说明传播的发展。语言的产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步。具有人的属性的动物把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相联系,在使用中渐渐地把这些联系抽象化,逐步地就产生了语言。作者认为“势必要朝一种单一的世界语发展”。对于这一观点本人不赞同,就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而言,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

文字的发明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作者深信文字不是在一个地方形成的,且认为是从较老的画图经验中演变出来的,在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多的来往和频繁的接触之后出现的。另外,文字还反映了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古腾堡所做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作的,就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机器复制信息,无限制地扩大一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在今天,广播、电视,尤其是互联网正承担着主要的职责。大众媒介还成了信息所走的道路上权力很大的把关人。现代媒介和现代生活是相互影响、不可分解的。

第二章 传播起什么作用

这一章的导言部分,首先点出了“传播起什么作用”难以用言词说明,原因是:(1)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必需的、无所不在的活动;(2)利用传播的各种理由往往是非常复杂而且不一定能从表面看出的;(3)传播的实际后果并不始终是有意的后果。然后提出了传播的雷达作用的概念。

第一节中作者引用了三位心理学家的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看法,总结出传播行为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为了提供自我满足和快乐的游戏,另外相当大一部分是工具行为,以及还有一些部分是自我中心的行为。这三种功能是互相交叉的大多数情形下,很可能在一次传播过程中同时具有上述多种功能。

在论述传播的社会功能中,作者借用的是几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传播的社会功能有:

(一)环境监视,(二)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四)娱乐。这些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传播的社会功能,却出现了相当惊人的一致性。在这一节中,对于作者从博尔廷的理论中整理出来的传播的经济功能,感觉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第三节像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了四种传播的社会功能:社会雷达,操纵、决定(两者结合构成传播管理),指导,娱乐。大众传播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我觉得现代的大众媒体或者说现代人都有着娱乐致死的倾向。

第三章 传播过程

这一章有明确概念的知识点较多,如平均信息量,如信息——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是那种将有助于他们构造他们所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与某种他们必须采取的行动是有关的。处理信息和与其他人分享信息的能力是最能显示人类特点的技能。

发生传播的关系看来是简单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然而,作者接下来运用了一系列例子论证其中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传播关系中的任何两个参与者的经验与价值观念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存在直接接触的桥梁,但参与者之间仍然可以存在传播关系,有着重合的传播环境。这说明了人类机体对传播的适应性,传播对所有参与者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传播关系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参加者在这一交流中参加的程度是不同的。传播共享是一个符号的“会聚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参加传播的人是由于某种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而进入传播关系的。而人们进入传播关系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但也是出于需要,是一个人对于进入某种传播关系所能得到的好处和这样做所遇到的困难所作的评估比较。社会雷达行为就是在一种不言明的契约的指导下做出来的。明确了人们对于已经确定的服务所寄予的期望,就能了解这些不成文的契约。比如,人们希望新闻应该是清楚准确的,而舞台上的表演应该是华丽多彩,使人感到愉快的。在以说服为目标的传播关系中,契约性的安排规定,说服是买方市场。而指导性的传播关系则是预先假定在教师和小学生之间的一个契约。作者提到学生没有求知欲,教师不能鼓励孩子们的求知欲就是一方废除了契约。以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讲,这种在指导关系中的契约有很大一部分是处于废置状况的。

在传播过程中,在最低限度,要有一种A型传播行为,一套符号和一种B型传播行为。这一过程的特点之一是,在某一瞬间这些符号完全摆脱和不受参加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人的控制。我的理解是比如A先生已传达出了某符号,该符号已不能被A收回,即已摆脱了A。若此时B先生没有注意到该符号,那么该符号与B也没有关系。反馈是从信息产生的回流,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根据信息是否起作用,传播者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本章最后一节,作者用电灯电路的譬喻与人类的传播做对比,说明两者的本质是不等同的。人类传播不是信息从一个身体到另一个身体的简单传送。信息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它只是激发了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的一种催化剂。在结束这一章时,作者加上了几个有关传播行为本质的注解。

这部著作反映了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功绩,它把许多与传播学有关的学科和理论进行整合,进而构建起传播学的骨架,促使了传播学这门学科的正式形成。

可以看出,作者似乎是试图尽量将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在每章每节中都通过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解释每一个理论观点,并在几个章节后设有小结,使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例子体会艰深的传播学概念。不过,由于看的是已经隔了一层的中文翻译版,又不太习惯 “葡萄式”的英语句式,对于很多说“这本著作的语言轻松明快”的评论实在不敢苟同。本来想快速地看一遍,可是就像在前文中说的,在看完第一章第一节后我只感觉到了混乱和迷茫,感觉云里雾里抓不到重点,不得已又重头开始仔细地阅读,我想应该是自己的火候不够。虽然对著作中的某些概念要理解很久,不过文中的丰富的例子都挺生动有趣的,看下来也不觉得枯燥;另外,作者严谨的论证风格也挺让人佩服的,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应是一个和蔼、有耐心的学者。

第三篇:读《毛泽东》有感

读《毛泽东》有感

《毛泽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成长历程 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的一座小山村里,父亲毛顺生,母亲文其美,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毛泽民、毛泽覃和毛泽建(红),毛泽东自幼聪明,喜欢读书到痴迷的地步,在家上完两年私塾之后在家务农,一有空就在一颗大树下读书,可谓如饥似渴,父亲怪他不干活,惩罚他,他照样这样读书,去东山学堂,开阔眼界,思想受到新的冲击与解放,他当过兵,学过商业,制造过肥皂,各行各业广泛涉猎,这也为以后的政治立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的政治道路可谓一波三折,毛泽东在早期先是组织人民罢免湖南督军张敬尧,再者组织泥瓦匠反对湖南政府的压迫,这些都取得了胜利,这是他在湖南本地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与支持,并与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然而中央对于毛泽东所做的一切确认为他是右倾主义者,对其大加挞伐,并认为其在湖南搞得运动是过火了,而后毛泽东便回到湖南实地考察,因此发表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经过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被派往湖南策划农民起义,在攻打长沙不下的情况下,他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与朱德在此会师,后在江西建立苏维埃政权,定都瑞金,国民党反动派自然不愿意看到共产党发展壮大危害自己的统治,由此对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华苏维埃政权进行围剿,由于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前四次的围剿都被成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自然不甘心,悍然以几十倍红军的兵力,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此时的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被剥夺,加上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导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走上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中央认识到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带领下,三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历尽重重险阻,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成功在陕西与红军主力部队会师,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这本书对我造成很大的感触,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才能被人民所支持和拥戴,毛主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帮助广大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中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各项建设有条不紊的展开,一步步走向辉煌,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也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毛主席,千千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站起身,当国家的主人,才得以吃得饱穿得暖,享受幸福生活,中国人民摆脱了屈辱的任人宰割的历史,走向辉煌的新中国!看了这本书,了解到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是如此的抛头颅,洒热血,作为21世纪的中国新青年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以后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向革命前辈学习,发扬中国优良传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第四篇:读《毛泽东》有感

读《毛泽东》有感

在读《毛泽东》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毛泽东主席于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1949年9月开始担任中华人民政府主席。同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持开国大典。1954年1月至1975年4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直至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由此,我便想到了我自己,每次都是老师强迫着读书。记得又一次,老妈让我读书,我就一直拿住书,坐在椅子上玩钢笔。我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很惭愧。

以后,我要学习毛主席“四多”的读书方法——多读,多

写,多想,多问。

第五篇:《毛泽东》读有感

勇气与睿智成就伟大

——读《毛泽东》有感

是谁,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了国际领导人的舞台?是谁,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大国的领袖?又是谁,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谁„„纵观中国历史的长河,只有一人能有如此气概,并创造出如此奇迹般的跨越,他,就是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小时候,每次听当过红军的爷爷给自己讲毛主席的故事,唱这首耳熟能详的红歌,总会特别自豪地跟着唱起来,就好像自己也做了一些伟大的事情一样。同时,内心深深地为中国诞生过伟大的毛泽东而自豪。

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他何以成为泱泱中华民族的领导人,并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与压迫中站了起来?同是被压迫、被欺压的劳苦大众中的一员,他为何就能改变世界,使世人叹服?都是生活在战火年代的革命者,他为什么总是能看过他人所看不见的危机与冲突?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毛泽东》,深深地被他的勇气与睿智所折服,感触颇深。

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领导人的大舞台,这样的升华需要一种勇气。在几十个世纪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一个不变的传统——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老老实实的种田、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责任。然而,年少的毛泽东能在“养儿防老”观念盛行的当时,顶着世俗的压力与家人的反对,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面临危机的时刻,毅然做出了走出乡关,去探索充满未知与多变的世界。在他走的时候,他留给了父亲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时的毛泽东才16岁,比现在的我们还要小许多。然而他却有如此果敢的勇气,不惧动荡之世的危机与未知,离开了熟悉的土地与家人,走向了充满未知的世界,为拯救麻木与衰落的民族迈出了坚定的一步。曾经看过一位心理学家写到:每个人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中都会产生畏惧的心理。更何况要有所作为、活出价值,这该是需要何等的勇气来坚定自己,探索世界啊。但我们看到的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勇气为盾,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并实现了当初对父亲的承诺——学不成名誓不还。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了32年的韶山,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领导人,化勇气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勇气不仅仅体现在年少的毛泽东身上,中年的毛泽东亦是勇气的写照,这一点在“重庆谈判”事件上就有充分体现。1945年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发动内战,但受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且苦于战争的准备不够,于是变换策略用假和平掩盖真备战的阴谋,多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蒋介石摆的“鸿门宴”,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了。但

是毛泽东说:“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我毛泽东就是有天大的危险,也要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呀!”于是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决定亲自去重庆谈判,并与蒋介石签订了至关重要的“双十协定”。为未来的中华民族的安定踏下坚实的一步。没有人是不怕死,毛泽东也不例外,但面对个人的安危与祖国的未来,毛泽东选择了后者,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能置自己的安危而不顾。这也是毛泽东为什么能够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领导人的大舞台的原因所在,只有拥有坚定的勇气,才能将困难通通消灭,做到平凡之人所不能做到的一切。毛泽东,我为你的勇气所折服!

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跨越需要一种睿智。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充满智慧的,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的拯救者,诚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他发挥自己的睿智,领悟到了别人领悟不到的精神真谛,成功地将麻木的中华民族从盲目的摸爬滚打中带上了正确农民起义的革命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叛变,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接着许克祥又在长沙及其附近各县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作出关于“分共”的决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了。在“四一二”政变之后,毛泽东认真地思考了革命失败的原因,最终意识到了单单靠政策与纪律去坚持革命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能制约反革命分子的利器——枪杆子,他强调,对不能合作的已经反动的国民党分子要严加处置,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要用武力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枪杆子。最终共产党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动了秋收起义,奏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乐章。这就是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真是毛泽东的睿智,使得他正确且果断地发现了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从而带领了共产党人正确地走向了革命胜利的彼岸。倘若没有毛泽东的睿智,共产党人还会在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下摸爬滚打,我们也无法想象今天的胜利篇章什么时候才能书写,甚至可能没有今天的我们和美好又安逸的生活。

真正的睿智不是短暂的,是可以用之不竭的,这在毛泽东的身上也是体现地淋漓尽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强渡大渡河”这一系列的成功战例完美地诠释了毛泽东的睿智。真是因为在他睿智的引导下,共产党人才会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最终抵制外患、平定内忧,实现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从一个简陋的农舍中走向领导人的大舞台,这样的升华需要一种勇气。从一个山娃子蜕变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跨越需要一种睿智。成大事者必须要有他能为人所赞扬与欣赏的地方,伟大的毛泽东作为中华复兴的居大功者,身上也是亮点颇多。他的勇气,他的睿智„„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我们伟大的领袖和民族的灵魂,让我钦佩不已,深深地为之所折服。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想毛泽东学习,学习他的非凡的勇气,学习他出色的睿智„„学习他身上的优点,为我国的宏伟目标而发愤图强,提高个人修养,掌握科学技术,刻苦努力。

“中国梦”不是海市蜃楼,是需要我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果实。唯有我们以史为鉴,扬长避短,努力提高个人能力,学习伟人们的事迹,并吸取其精华,脚踏实地,才有可能实现的那一天。

为了祖国,为了“中国梦”,以勇气和睿智为桨,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努力前进,胜利的彩霞终将会出现。那时,我们就是伟大的,加油!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控制1201班

2013年5月29日

下载读施拉姆的《毛泽东》有感—(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施拉姆的《毛泽东》有感—(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毛泽东有感[大全]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一生中的光辉著作之一,很久以前就已经拜读过,而且印象深刻。这次重温这篇文章,读后倍感受益匪浅,自己的思想认识,再次得到......

    读《伟人毛泽东》有感

    读《伟人毛泽东》后感 ——少年立长志 摘要:稻田里,一个穿着肥裆蓝裤的男孩坐在竹凳上,乱蓬蓬的黑发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他身体单薄,但个头对于一个还没有到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高......

    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一.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无法保持进攻势头,从而重点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整治诱降。1938年底,汪精卫叛国投敌,蒋介......

    读《毛泽东传》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朱贤良1190103012 工会学院11级企事业文化班 这几天拜读了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大作《毛泽东传》。之所以选择他写的《毛泽东传》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

    读毛泽东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读了《毛泽东传》后让人不得不钦佩毛泽东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扼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

    读《毛泽东传》有感(精选合集)

    读《毛泽东传》有感 记得初中的时候,其实比较喜欢周恩来,因为老师说,周恩来一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而毛泽东的左倾错误时期十分影响中国当时的进步。然而上大学后才明白,毛泽东......

    读《毛泽东自传》有感

    以前的时代,那时候的小孩子,真的好懂事。毛主席在6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家里做农活,开始耕种了。毛主席家里那时候相当于中农,毕竟是农民,所以他可能会比较了解农民在当时所受的压......

    读《毛泽东文集》有感

    读《毛泽东文集》有感 自从这学期学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之后,深刻了解到,想要学好中国近代的历史,就必须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始人毛泽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