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意见(精)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淮政办发〔2012〕82号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意见 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为认真贯彻《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淮发〔2012〕5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 1 —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 若干意见目标任务分解方案
一、主要指标
“十二五”期间,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 增速,服务业占比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一)2012年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力争达到43%左右;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26%;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50%;服务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15家、超亿元的企业60家。
(二)2015年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力争达到45%左右;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0%;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60%;服务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5家、超10亿元的企业40家、超亿元的企业100家。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重点行业发展 1.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
金融业。鼓励引进更多的商业银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做大 — 2 —
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进企业多渠道融资,鼓励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等多种形式直接融资。研究设立金融产业投资基金、产权交易所,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进融资担保方式创新。(责任部门:市金融办、财政局、人行、银监局)
物流业。抓住机场、铁路、公路、航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实施的机遇,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重点物流企业,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发展现代运输业。依托IT、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基地。完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功能,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加快培育空港、新港、袁北、淮阴、清浦等物流节点。大力发展农村物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体系。加强与物流链联系紧密城市的合作,协
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市场开发。(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大力推广“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和“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模式。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
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科技服务创新能力。(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广告会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租赁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知名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区域性管理、营运中心在淮安设立总部,引导本市法律、会计、评估、广告、策划、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业机构不断往水渡口中央商务区集聚。培育城南现代商务集聚区,加快区内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长三角北部地区服务最好、成本最低、环境最优的区域性商务中心。(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
2.重点发展生活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货与电子交易、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信息发布、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价格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重点建设淮阴区综合大市场,积极培育综合枢纽市场、清浦现代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三大专业市场群,形成以区域辐射型市场为龙头,特色专业型市场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实施商贸提升工程,培育商贸中心区,重点加快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建设,着力培育县(区)级商业副中心。(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商务局)
旅游业。加快推进古淮河生态景区、古运河文化长廊、河下古镇、码头古镇、洪泽湖大堤、大云山汉墓等重大旅游项目的开
发与建设。提升改造现有人文景区、风景名胜区、山水旅游景区、农业观光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美食旅游、乡村旅游、湖滨旅游、生态旅游、温泉旅游以及各种特色节庆旅游。努力打造“淮扬食府”品牌,提高淮扬菜的知名度。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扩大淮安旅游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房地产业。坚持以居民的有效需求为导向,建立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房地产业链,发展竞争有序、统一规范、交易安全的房地产市场。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和供应结构,对商业、办公和住宅用房开发比例进行调控,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住宅供应量,适度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量。结合旧城改造,加大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加快推动房地产现代化进程,大力推行节能型、环保型房地产项目建设。全面打造房地产服务产业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等,建立起设计、交易、装修、后期配套建设的一站式房地产服务,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在街道辖区内社区新开直营连锁零售、餐饮、维修、医疗保健、美容美发、药店、洗染、家政服务和再生资源利用等行业的社区店,建设社区商业
便民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电子商务环境和居民服务平台,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大力拓展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教育培训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
3.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智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推动增值业务发展,培育发展新型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突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传统产业。加快淮安软件园、淮阴区软件园和洪泽软件园建设,尽快形成软件产业核心集聚区。(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服务外包业。培育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金融保险、数据处理、软件研发、动漫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和人力资源、呼叫中心等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加快引进国内100强重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积极拓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境内外包业务,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服务外包。坚持载体建设与产业招商相结合,着力培育淮安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区域特色,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外包企业开展CMMI 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相关资质认证,提升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济和信息化委)
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数字音视频、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文化艺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优势、特色突出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加快培育清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清河动漫科技产业园,努力打造苏北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加快市“四馆”、淮安文化艺术学校、淮安大剧院、刘老庄红色影视基地、盱眙玉皇山影视基地和红楼梦影视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报业集团全媒体工程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消费街区,培育一批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文广局)
电子商务。积极构建B2B、B2C 等第三方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及开放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基于网络的消费者网上购物、商户网上交易、电子在线支付和各种商务交易活动的综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电子商务企业做强做
大。依托淮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淮通物流信息平台、仕泰隆信息交易平台等准公共网络平台,搭建全市生活和生产资料展示、交易和流通网络平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造中小物流服务一站式采购平台,尽快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物流商务企业。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特色载体建设。加强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等支撑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济和信息化委)
云计算服务。积极参与海量信息处理、存储服务、数据挖掘、— 7 —
建模融合等一批云计算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包括芯片、硬件、终端、网络、云中心建设运营、云应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加大与无锡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的联系,抢占江苏云计算服务新高地。争取国家或省三大通信公司在淮安建设全国或区域性数据中心。积极争取在淮安建设云计算相关实验室、工程技术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和云计算中心,鼓励在政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电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迅速拓展云服务市场。(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物联网服务。支持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相关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拓展物联网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加快培育物联网信息服务新模式。探索行业和应用标准,大力推进公共交通、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重点实施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节能环保、智能家居安防、智能医护等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依托洪泽洪芯智能软件园等现有资源,积极规划建设淮安物联网软件和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以交通物流行业为突破口,加快物联网的试点和推广,培育形成一批物联网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重点企业,将我市建成物联网应用示范区。(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交通运输局)
数字文化。推进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报业、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突出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无线网络服务和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
提高淮安电视台数字影视制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扩大淮安报社新型传媒渠道。不断完善清河文化创意集聚区和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化开发功能,形成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文广局)
工业设计。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交通工具、电子信息、服装服饰、日用消费品、医疗器械等工业产品设计,重点提升IC 设计、外观设计、功能结构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包装设计、创意设计等环节设计水平。依托正在加速培育的特钢、盐化工、IT、食品、节能环保等五大千亿元产业,机械、纺织、轻工、建材等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我市工业设计服务规模,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淮安特点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和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建设淮安(清河)工业设计园。(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
环境服务。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要求,着力发展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咨询等环境咨询服务,重点发展环境工程设计、总承包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等环境技术服务,鼓励发展提供环境咨询、工程、投资、装备集成等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模式。依托淮安“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城市”称号和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淮河化工有限公司的“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企业”称号,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节能环保服务基地,积极建设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联盟,建立具有一定竞争力
— 9 — 的环境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发展改革委)
(二)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 1.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
加大中心城市资源整合力度,建设六大中心。(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商贸物流中心。突出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淮海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建设,全力打造苏北领先的现代商务核心区;培育淮阴区综合大市场,做大洪泽水产、盱眙龙虾等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加快培育清浦、楚州等4个商业副中心;完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出口加工、海关通关等物流功能,加快培育空港、新港等物流节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交通运输局)
交通枢纽中心。优先推进铁路建设,建成宿淮铁路和淮扬镇铁路淮安段,推进宁淮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盐化工园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完成盐河、金宝线等三级航道整治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淮河出海航道、张福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完善公路网络,完成京沪高速公路淮安至江都段扩容改造、金湖至马坝高速公路、宿州至扬州高速公路淮安段等项目。提升涟水机场层次,争取一类口岸获得批准,实施涟水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科技创新中心。力争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县(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10 —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名城”、“名人”、“名菜、“名湖”旅游精品,深度开发一府、两镇、四河,加快完善周恩来、韩信、吴承恩等一批名人景点,精心建设洪泽湖、白马湖、天泉湖旅游度假区,提升淮安美食之都形象,将淮安打造成为名人文化、漕运文化、美食文化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文教医疗中心。推进文化淮安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打造学在淮安品牌,建成一批全国、全省一流的品牌学校。打造“三甲”医
院群,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进一步扩大淮医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文广局、教育局、卫生局)
区域金融中心。加快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在中心商务区辟出专区引进国内各类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金融企业入驻;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快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专业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
2.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完善配 — 11 —
套服务功能,打造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中介服务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旗舰”项目,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集中;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健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和投资主体。抓紧制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管理办法,重点培育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清河文化创意集聚区、淮安软件园、楚州智慧园、鼓楼盱眙国家大学科技创新园等一批模式创新、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积极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南北共建工作,加强淮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苏南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到2015年,全市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2家。(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
3.主攻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5000亿元,实施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75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有效投入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狠抓项目进度。对已确定的项目重抓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竣工率,推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强化项目服务,确保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二是注重项目运营。做好建成项目后期跟踪服务工
作,积极帮助解决项目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引导项目健康、良好发展。三是强化重大项目储备。重点围绕服务业发展规划进
行项目调研,形成一批对服务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储备项目,确保每年储备2-3个50亿元以上大项目,力争在投资超百亿元特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四是保证项目质量。所有服务业重点项目,必须坚持走大家规划、名家设计、富家开发之路,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要求组织施工,努力使每一个项目既符合城市总体风格,又各具特色。(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
4.培育创新型服务业企业
引导服务业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围绕科技研发、物流配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设计策划等领域,从市场准入、登记注册、税费价格、资质认证、配套服务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分离发展第三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业企业。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品牌,打造商贸流通、居民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品牌,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服务业区域品牌。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1-2家在省内同行业领先的服务业技术、业态或品牌创新企业,培育发展10家左右服务业名牌企业。(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质监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服务业发展创新 1.创新服务业体制机制
选择一批有条件、有特点的县(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做好试点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按照国家、省和市出台的服务业政策取向,鼓励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经验。(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
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深入推进城市供水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营利性服务与公共服务分离,加快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工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教育局、卫生局、文广局、科技局、体育局、市级机关管理局)
2.推进服务业业态创新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拓能源需求管理、企业后勤服务、金融租赁、人力资源等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产品,创造更高的服务价值。推动技术手段创新,带动服务形式革新和服务内涵提升,着力开拓电信增值、数字多媒体、动漫游戏、文化艺术等新兴服务市场。推动服务理念创新,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再
造和精益服务,加快由单一服务环节向提供全过程服务转变,由提供一般服务向多层次、综合性服务转变。重点培育一批理念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定制服务提供商、技术服务运营商和整体方案解决商,带动服务业新领域的拓展和新业态的成长。(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园和试点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现代化的网络、科技、软件和信息服务提升制造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催生一批新兴产品和技术,带
动制造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品牌推广引领市场需求,为产品创造更强的生命力;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在服务的环节中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以服务引领制造、以制造促进服务的良性发展格局。(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物流、商贸等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市发展改革委、农委)
4.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推广、专利应用、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加工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农业专业服务,加快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努力构建和完善以科技、— 15 —
营销、信息、金融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责任部门:市农委)
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市场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快建立传统交易市场与新型商业业态相结合、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责任部门:市商务局、供销社)
加大对农村村镇建设、交通通信、安全饮用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服务业的投入,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管理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出行条件,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责任部门:市财政局、教育局、环保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民政局、文广局、卫生局、体育局)
5.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大服务业对台、对港招商力度。鼓励外资并购、重组本土服务业企业,拓展服务业利用外资途径,积极参与苏港、苏台、苏新服务业合作。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文化、信息技术、运输、商业服务、旅游、中医药服务等服务贸易出口。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积极开拓国际服务外包新市场;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加快建立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和海外市场网络,培育一批具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能力的本土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划包装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的大项目,— 16 —
组织服务项目专题招商推介会,确保招商签约投资年均增长50%以上。(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
(四)完善政策扶持 1.认真落实现有政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支持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物价局、国税局、地税局,服务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2.增加财政金融、土地和人才支持力度
财政金融。逐步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2012年起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扩大至2000万元,并视财力情况逐年有所增加。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社会资本对现代服务业重点导向产业的投入,支持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市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发展,以及用于服务业目标考核和各种活动的开展等。从2012年起,各县(区)也要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视财政逐年有所增加。吸引各类社会资源,积极争取设立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银行信贷资金、直接债务工具融资和市级各类支
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向服务业企业倾斜,吸引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中小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责任部门:市发展改
革委、财政局、金融办)
土地利用。制订和完善符合我市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各地要逐步增加服务业建设用地比重,保障土地供应。对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用地,优先给予支持安排。对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新建项目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一次性缴付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缴付,在土地出让合同中依法约定的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责任部门: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税费征收。研究、落实服务业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切实减轻服务业企业税收负担。对分离出的商贸物流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场地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费用,在确定收取额度和比例时,如不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的,应从经营收入中剥离出来单独核算缴纳营业税。对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服务业企业,经批准可按规定享受减免优惠。“退二进三”企业,不改变土地权属关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的改建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责任部门:市地税局、国税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人才引进与培养。制订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人才开发目标和重大举措。鼓励高层次人才来淮安创新创业。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对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
贡献的服务业人才给予重奖,在“淮安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中,优先考虑作出突出贡献的服务业人才。(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与服务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构和推进机制,抓紧筹建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研究。各县(区)要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增强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领导,建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切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编办)
2.强化规划
引领立足苏北、面向长三角、放眼全国,修编和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主要载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已制定实施的服务业各项规划,各地、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扎实推进,绝不允许各自为战;各级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要紧密协作,在服务业项目的立项、规划、用地、环境评估等环节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律不予办理审批等相关手续。(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发展各行业主管部门、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
3.完善统计制度
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反映淮安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 — 19 —
标体系和服务业统计制度,实现服务业统计全社会、全行业覆盖。完善服务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业统计数据交流与共享,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县(区)服务业统计基础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服务业统计人员配备和经费的保障力度。(责任部门:市统计局、财政局)
4.落实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将服务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年度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
提高现代服务业指标占全市科学考评体系的占比,健全服务业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分解细化落实年度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量化目标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服务业工作考核制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统计局)
(六)各县(区)任务
各县(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16%,并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低于30%,并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三、评估和考核 — 20 —
(一)评估。每年年初,各县(区)及市各有关部门对上一 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2月底前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 小组。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年度实施情况评估报 告,经市政府审定后予以通报。
(二)考核。“十二五”期末,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 公室牵头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实施本方案和我市“十二五”服务 业发展专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市政 府,作为考核表彰地方和部门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市委、市政府《意见》,准确把握 《意见》精神,全面落实本方案中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各有 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 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其他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牵头部门 抓好落实。《意见》和本方案中明确的重要指标任务,各部门要 密切配合,确保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
要对《意见》和本方案 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加强督促检查,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并将落实和进展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21 —
主题词:服务业 目标 方案 通知 抄送: 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淮安军分区。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6月29日印发 共印200份 — 22 —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常州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苏政发〔2010〕117号《省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进一步优化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全面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近年来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贡献显著,我市服务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全市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把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此,必须统一思想,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抓紧抓好。
二、明确总体思路,确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统筹协调、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引导规划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坚持与一、二产业联动配套与相互促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围绕制造业升级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突破发展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消费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有效投入,坚持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实现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5%;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底,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达到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确保达到46%以上,力争达到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五年奋斗,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常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职业教育与科技研发基地,富有特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物流商贸基地。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为制造业发展服务、现代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服务业自身的做大做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体现在“三个突破”、“两个提升”,即: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
1和房地产业。通过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主辅分离,加大服务业集聚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引导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构建基础性公共平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突破性发展;通过打造旅游产业精品,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实施旅游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提升常州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旅游业突破性发展;通过完善流通网络,优化空间布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市场和完善物流功能,实现商贸物流业提升发展;通过引导房地产企业向旅游地产、商务地产、养老地产发展,提高房地产品质,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实现房地产业提升发展。
三、细化政策,落实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保障,健全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相关政策执行等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市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交流研究服务业发展情况,检查督促政策落实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并加强现场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力度。
第一、政策聚焦,推动重点行业发展。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调整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使用方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市级现代服务业财政扶持资金总规模扩大至15000万元,扶持的重点方向是服务业重大公共平台和载体建设、信息化提升、金融和资本运作支撑及具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项目引导。2011年起执行,并建立与服务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增长机制。
2、支持发展新兴行业。对列入市重点项目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品牌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业项目,市引导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扶持额度不低于引导资金总量的50%,并优先推荐为申报国家、省有关引导资金项目。对新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企业缴纳的营业税,财政部门可根据其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给予分档奖励;对获得电信业务许可证的企业提供的增值电信业务,按“邮电通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3、支持发展旅游产业。对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款扣除替旅游者支付的住宿费、餐费、交通费、旅游景点门票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营业额计征营业税;鼓励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公共平台建设和经认定的重点项目的实施及优秀人才的引进。对认定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享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文化企业为出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增加的翻译、境外宣传费用给予适当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5、推动发展服务外包。新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的,对示范区的重大公共平台建设,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100万元补助。
6、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于服务业企业中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凡股权持有满2年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7、推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科技支行,对科技支行发放的科技贷款,全额纳入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范围。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设立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市财政将按其到位注册资本和对其发放的小额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补偿。
8、鼓励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业。对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对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对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第二、政策倾斜,推动重点企业发展。
9、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和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由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分别给予5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财政给予一定奖励。
10、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对我市跨区域开展连锁经营的统一核算的服务业企业,经省、市财税部门批准,可由总部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
11、鼓励创建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完善功能。对省考评为优秀的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50万元奖励;开展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工作,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重大项目建设,市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扶持;市级相关科技计划和经费加大对集聚区内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动漫、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的支持力度,优先推荐申报上级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和国债专项资金支持;对集聚区内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融资、国际航运经纪、旅游信息化和旅游要素配套、专业化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择优安排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优先申报上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第三、政策落实,推动重点工作实施。
12、推动主辅分离。根据我市出台的《关于开展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试点工作的政策意见》,对在企业整体转型或分离设立服务业企业的过程中,实际缴纳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财政给予50%的补助;对实施主辅分离后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以及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经市政府确认纳税有困难的,报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自设立起3年内给予减征或免征;对整体转型或分离后设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服务业企业,自工商注册当年起3年内,其实际缴纳的营业税,按第一年80%、第二年60%、第三年40%,由财政部门给予补助,用于扶持企业发展;新办企业与主体企业合并计算后,若税负高于原税负,高出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分离主体企业。
13、土地供应优先。对符合《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的服务业项目和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在项目准入、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前提下,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企业或单位利用原有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兴办现代服务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的,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14、继续贯彻落实我市出台的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人才培养引进和服务业品牌建设等相关支持政策。
15、实现价格并轨。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2005]17号),全面执行现代服务业用水(洗浴、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并轨政策,降低服务业企业运营成本。
16、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市各部门及各地区涉及服务业的各类扶持资金和相关政策,应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对各地区扶持的市重点项目,市财政资金优先给予扶持。
(三)健全统计体系,落实考核评价。
加强各地区、各部门服务业统计和核算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将服务业发展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金坛市、溧阳市可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并组织实施。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兰州铁路西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兰州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功能、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四篇: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如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江山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如何发展?这是陈书记的第五问。本人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的重要产业。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一、制约江山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城市化滞后,缺乏规划基础。服务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二是要有人口聚集效应,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所以,我市服务业是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服务业内在投资环境不畅。
2、投资业主目标性不明晰。往往无中生有做文章,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变数较多,不像投资工业那样,目标、规则、条例有固定格式。目前服务业投资业主往往无法寻找到入门的指导部门。
3、服务业办公室权力有限,人员有限,财力有限,同时也无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无明确行业发展的重点和支持方向,缺少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体系。
二、加快江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要强化服务业体制建设,各乡镇及主要经济部门设立服务业办公室,派专人负责,便于全市服务业工作的开展。
2、要尽快研究完善产业政策。
3、要在税收、供地、金融服务、价格等方面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4、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
5、要强化服务业办公室的职能。
6、要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7、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遵循“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智慧带来实惠,把创意变成生意”的发展理念。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淮海街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事迹材料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大增长极,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淮海街道认真贯彻落实 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城区服务业发展为龙头,研究发展思路,选定发展路径,突出发展特色,强化保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城区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地引领带动了全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我街道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占全街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街道区服务业提供地方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占街道区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
一、加强宏观引导,合理布局配置
城区具有人流旺盛、物流集聚、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优势,是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龙头,近年来,该街道高度重视辖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发展办法、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考核、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工作机构等措施,切实加强对街道服务业工作的宏观引导与组织指导,增强了街道上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为进一步促进城区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城区服务业对全街道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2009年,街道坚持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发挥特色、培育骨干、提升层次的原则,立足打造长三角北部地区最佳商贸街道总体目标,对服务业重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从抓大扶强、招商引资、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努力将淮海辖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引领带动全街道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二、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该街道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传媒等五大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城区重点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兴、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涌现出新的增长点和亮点。2009年,辖区内品牌商贸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运营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传媒产业等稳中有升,全年税收同比增长40%以上,增幅列全区7个同内街道、办事处之前列。
三、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该街道积极优化辖区投资结构,引导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把服务业领域作为投资重点,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2009年,街道区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0.1%,为进一步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流物流载体建设,该城街道围绕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先后引进淮安龙游城、金发豪苑、尚客优连锁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集团落户淮海,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考核项目,落实责任部门,强化协调调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项目建设。目前,金发豪苑项目已拿到土地规划用地许可证,即将进行拆迁和安置公告;其他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推动重点城区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发展水平。
为尽快扭转我街道服务业开放滞后的局面,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该街道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资本加速转移、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领域以及国内发达地区调整服务业结构的有利机遇,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目前,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的淮安龙游城项目,建成后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必将引领长三角北部商贸服务业潮流。
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为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该街道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办法》、《关于街道服务业重点项目若干激励措施》、《关于鼓励和引导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几点设想》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等方面,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认真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建设资金方面,街道积极协同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洽谈会,为银企合作提供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街道每年对城区服务业重点项目、示范工程、服务名牌和特色商业街等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主城区重点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步:该街道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动淮海辖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取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是搞好规划引导。以国家和省、市服务业规划为指导,与国家和省、市服务业布局搞好对接,组织制定好《淮海街道服务业发展规划》,使辖区服务业率先突破发展。二是加大服务业投入。继续把加大投入、培植载体作为服务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提高服务业投入占全部投入的比重,加快推进辖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三是提高发展水平。以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为目标,依托城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传媒、动漫创意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带动整个服务业优化升级,逐步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按照存量结构调整、增量结构优化、扩大地方税基、壮大地方财力的思路,搞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抓住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的有利机遇,主动参与去政府组织的在国内外开展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加快与国际服务业大企业、大财团的合资合作步伐,积极引进一批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促进我区服务业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