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建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要求,在大力发展清洁高效有利于环境的天然气的同时,认真研究液化天然气(简称LNG)冷能综合利用问题,把LNG转变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将有利于提高LNG使用效率,推动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LNG冷能利用基本情况
LNG是在常压、零下约160℃状态下的液态天然气,用于燃料或化工原料之前,需要利用体媒热交换把它气化为常温气体。LNG气化过程中,其释放的冷能可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加以利用。LNG直接利用有冷能发电、液化分离空气(液氧、液氮)、冷冻仓库、液化碳酸、干冰、空调等;间接利用有冷冻食品,低温粉碎废弃物处理,冻结保存,低温医疗,食品保存等。
二、LNG项目冷能利用领域
日本LNG冷能利用进行得比较早。目前,日本有26台独立冷能利用设备,其中7台空气分离装置,其处理能力为1-2万标准立方米/小时·台;其中3台制干冰装置,能力为每天100吨/日·台;1座深度冷冻仓库,容量为3.3万吨;15台低温循环独立发电装置,单台容量达到数千千瓦级。(一)LNG冷能发电
LNG冷能在发电方面的利用,是许多LNG接收站研究的课题。根据天然气的送出条件可选用燃机方式或直接膨胀方式。
LNG冷能燃机利用方式,是根据环境温度、空气密度的变化,利用LNG气化释放的冷能,增加燃汽轮机组的出力和效率。
LNG冷能直接膨胀利用方式,通常是以LNG经过加工、气化、热交换后,进入透平机直接膨胀作功,驱动发电机组发电。(二)LNG冷能冷冻食品及仓库
在LNG接收站的旁边建低温冷库,可以利用LNG的冷能冷冻食品。日本LNG接收站附近所建低温冷库用来冷冻金枪鱼和其它食品。这种方式与传统低温冷库相比,具有占地少、投资省、温度梯度分明、维护方便等优点。目前在日本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三)LNG冷能低温干燥与粉碎
LNG冷能可用于低温干燥,主要应用于医药和食品行业。LNG冷能还可用于低温粉碎,如废轮胎、废橡胶及废塑料等制品,在常温下很难将其粉碎。但是在低温状态下,可以粉碎成细橡胶粉,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日本粉碎厂的能力可达到7000吨/年。(四)LNG冷能液化二氧化碳
液态二氧化碳广泛地被应用在焊接、消防、冷冻食品、软饮料等方面,利用LNG冷能生产液化二氧化碳,工艺流程与制冷设备简单,可在较低压力下操作。日本泉北LNG接收站旁的液化二氧化碳厂,其建设投资节省10%,运行省电50%,生产能力为3.3吨/年。(五)LNG冷能分离空气
利用LNG冷能进行空气分离,可以生产液氮、液氧和液氩。利用LNG进行预冷,可减小压缩机尺寸,省去透平机,降低能耗和投资费用。日本利用LNG冷能的空气液化厂,建设投资大大低于传统空气液化厂,运行耗电降低50%,耗水降低70%。
LNG冷能除上述应用外,LNG气化中释放的冷能还可以用作集中空调的冷源,有些LNG接收站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三、我国LNG项目冷能综合利用(一)我国LNG冷能利用的测算
制造1吨LNG耗电约380千瓦时,液化后天然气温度为零下160℃,在经低温换热重新气化的过程中,按1个大压、常温气态工况下1吨释放88千焦耳的能量计算,每吨LNG可利用的冷能折合电量约为250千瓦时。据此推算,一座300万吨/年的LNG接收站,每年可利用的冷能约为7.5亿千瓦时,相当于15万千瓦装机的年发电量。根据我国LNG发展规划,2015年LNG进口将达到552亿立方米即相当于4200万吨,每年可利用的冷能约为105亿千瓦时,相当于210万千瓦装机的年发电量。即使考虑接收站工艺自耗及热交换工作效率,可外供的LNG冷能还是相当可观的。(二)我国LNG冷能利用尚处于研究阶段
1998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广东进行LNG试点;同时,LNG冷能利用问题也引起我委和有关专家的关注。在立项阶段,我委提出要特别重视LNG接收站的冷排放和冷能的综合利用问题,并委托中咨公司和有关专家对LNG项目冷能应用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我委提出,要特别重视LNG接收站冷排问题。可行性研究阶段要进一步研究冷排放对周围海域的环境影响及防范措施,避免影响海洋生物正常繁殖和生长。同时,还应重视冷能在其它方面如冷冻食品、低温粉碎、低温医疗、制液氦、液氧、制干冰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具体在可研阶段结合国外工程经验深入研究论证。
由于燃气轮机利用LNG冷能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的显著效益,广东LNG一期工程的项目业主大鹏公司积极跟踪国际冷能利用动态,并拟结合国际冷能利用技术,提出具体综合利用方案,率先进行LNG项目冷能综合利用试点.我委将组织有关单位认真研究LNG冷能综合利用方案并结合LNG发展专项规划,把LNG项目建设与LNG冷能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能源循环利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第二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激励斗志,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过去的五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社会的各类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是做不到的。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立足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轨道。《建议》明确提出,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应当准确把握、认真落实。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我们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扎扎实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0日 第一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维)
“十五”时期已接近尾声,“十一五”时期正在向我们走来。
中国宁波网讯 “十五”时期是本世纪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新开局,我们乘大好时机,破浪前进,全面落实“十五”计划的各项要求,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同“十五”时期先后承接,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重要历史时期,担负着分三个阶段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中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十五”和“十一五”的历史定位、奋斗目标、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好基础,是“十五”和“十一五”共同的战略任务。“十五”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起步的。当我们把
关注点开始转向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时,就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计划强调这种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这显然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的反映。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个统筹”,这就更鲜明地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从“十五”的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到“十一五”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反映出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这就清晰地说明了“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所面临的环境的“同”和“异”。“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判断,应当引起高度警觉。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种摩擦增多,“中国威胁论”逞抬头之势,从国内看,由资源能源紧缺所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这些都属于“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表现。
在“十一五”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着重强调三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快”与“稳”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十五”计划强调,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总结“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胡锦涛同志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关于“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快”与“稳”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快,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平稳运行;只有稳,不搞大起大落,快速运行才能持续。我们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在长时期内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通过体制创新破解难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收入差距的调节、对外贸易摩擦的应对,等等,所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和体制机制有关。其中有些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长期呼吁,又长期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就更同体制相关。“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体制创新来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要以对利害得失有深思熟虑的远见去面对未来,以充分的精神准备去迎对挑战;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克服困难,科学发展,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十一五”时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丙戍)
稿源: 新华网编辑: 吴素威
新华社评论员
中国宁波网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建议》提出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部署,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
度。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的监管。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战略全局指明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全国人民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创辉煌!
稿源: 新华网编辑: 徐叶青
第三篇:十六届五中全会(推荐)
十六届五中全会:谋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
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举国关注。这次五年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立足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部新近问世的《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书》,体现了中国公众对“十一五”规划的热烈关注。412万中国公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一个个真知灼见,相继被吸纳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之中。
这是一个社会公众如此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精心运筹、构思慎密、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坚持发展的主线一脉相承,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7月25日和9月29日相继召开的两次会议强调,制定“十一五”规划,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未来的“十一五”规划将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把推进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发展规划之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举措,必须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出发点。应当看到,今后五年,既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我们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我们既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高起点上,也面临比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更严峻的挑战。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根源日益显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差距明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克服这些矛盾和困难,在“十一五”期间赢得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十一五”规划之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着力自主创新: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会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洞察科技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再次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破前进中的各种阻碍,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仍要靠锐意改革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在这些关键领域改革要有新突破,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起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改革重点。应从政府改革入手,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
改革取向要体现以人为本。应该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让改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推出,显示出中央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党中央、国务院抓住经济形势较好、各方面改革意识增强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局工作,奠定了下一步改革的坚实基础。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次大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两次大飞跃,那么,“十一五”期间改革创新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促进社会和谐: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经济社会树立了更高境界的发展目标,也极大地丰富了“十一五”规划的内涵。
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十一五”期间,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要更加注重人民生活和群众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百姓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等问题,妥善处理征地、拆迁、拖欠、改制等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分配是民心所系,要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要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享有公共服务差别大的问题。
意义深远的“十一五”规划,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最新体现。
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智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为关键时期的中国再绘宏伟蓝图。登高望远,脚踏实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再创辉煌。
第四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山科大泰山科技学院社会调查报告
“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家园”社会调查报告
山科大资土系10级-2班 田正鹏
学号:104112023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我家住农村,在寒假期间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二.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山科大泰山科技学院社会调查报告
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四.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山科大泰山科技学院社会调查报告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五.后记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入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为新农村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
第五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宜丰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口占县域人口65%以上,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推进全面小康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正是我县新农村建设开始试点、开始起步的关健时期,笔者形成了一些初浅的分析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理性正视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农民解决温饱后正在奔向小康。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论文库)府在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各项建设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农业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农民收入的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九五”期末的2632元增加到2005年的3508元,增加876元,而按照2010年基本达到小康目标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有8000元以上,尚差4492元,每年要净增1000元,显然难度很大。目前就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以2005年来说,畜禽产品价格跌入低谷,政策转移增收有限,而农资价格上扬30%以上,农业增收空间开始变窄;二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业遭受台风、雨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和水稻病、虫灾、动物疫情等生物灾害呈多发、散发、频发态势;三是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虽然有几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但规模较小,还没有与农户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对农业的直接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我县外输的劳动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壮年为主,在家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较难。
2、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我县近几年虽然重视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一些农村公路,但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自然村庄,通达等级公路的很少,与全面小康80%农户都通硬质路的要求差距很大。农村电力设施、通讯设施也同样不足。农田水利由于资金和投劳不足,仍有遇旱引不进、灌不上,遇涝排不出、降不下的情况。尚有相当多的山塘水库和机电排灌站年久失修,功能下降,还有许多低产田需要改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13、社会公共福利几近空白。据了解我县在外打工人员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不仅这些单位只有极少数为农民工进行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这部分农民工离开该企业时又无法转接,实质上还是未投保。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举步维艰,除了部份村干部享受公费参保外,很少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同时,农村灾害救援制度还不健全,新型合作医疗机制也不健全。此外关于农业生产保险,提高农业防范自然风险能力更未摆上议事日程。
4、中心村庄建设举步维艰。我县农村中除了集镇周围和少数村居的村容村貌稍整洁外,绝大部分村庄是沿路、依水、傍山而建,村庄建设和建房模式以及各类设施没有完整规划,居住分散,十分零乱,“空心村”、破旧房随处可见。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无来源,乡村财力捉襟见肘,向住户筹措无依据,且群众也无力负担。此外,农民故宅难离和传统种养项目难带进中心村等情况也延缓新农村建设进度。
5、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由于长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从现状上看,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正常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和老人。相对来说,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法律、科技、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村中封建迷信、赌博、毁坏资源、早育超生、宗族势力、社会矛盾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还较普遍。
二、认真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诚然,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
1、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政治保证。党中央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的战略,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举措,按照“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规划建设新村镇、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的目标,使农民真正富起来,使农民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改善。
2、“十五”期间的农村发展业绩是建设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8元。上级实行“一免三补”,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和基本保证。
3、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是重要支撑。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下,国家正逐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将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并加快实行“四大保障”。教育体制的改革将不断深入,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即将取消。这些扶持“三农”的政策和举措,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4、基层广大干群的内在发展要求是希望所在。我们在深入乡村调研时发现,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农民的热情参与,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农村建设和进步最有希望的条件。
三、强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美好蓝图。按照2010年力争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应认真搞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建设规划不仅要有布局规划和建房模式规划,还要有水电路、通讯和科教文卫服务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也要有人防、环保规划。中心村庄规划更要注重搞好土地修编规划、交通规划、供电规划、通讯规划、水利规划和环保规划。各村还要搞好产业的区域规划。规划形成后要有完整的说明书、各种图片和各类表格。规划要经农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请专业机构指导,由相关部门审定,达到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切实贯彻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扶持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地在农村落实。对水利、交通、供电、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人力配合实施;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决执行。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县、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4、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使绝大部分农民走向富裕。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我县实际看,农民增收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增收。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化农业,以绿色大米、绿色蔬菜、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化农业,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外向化;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就业空间;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五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和技能培训,搞好劳务中介服务,形成一半农民外出挣钱,一半农民在家种田的农村就业格局;六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减少农业生产自然风险。
5、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和政(论文库)府应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全面协调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抓支农扶农项目的落实,抓农村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抓典型示范的培植和经验推广,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