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问答题
七年级历史问答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7-1)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上: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3、评价秦始皇。
(1)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1)他顺民心,完成统一。(2)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4)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4、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此措施?
(2)答: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②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③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
答: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4)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进一步实行了改革
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
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2、传统汉文化得到发展
7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有何异同? 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办太学。而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2)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职的表现。
不同点
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及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8比较秦始皇汉武帝的异同(5)
第一,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武帝使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
第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第三,在经济上都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四,都加强思想控制来巩固统一。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维护了政治统一,但摧残了思想文化。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了儒家学说,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五,都积极开拓边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修筑了万里长城,统一了岭南和东南地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派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
第六,都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发展。秦始皇兴修了灵渠,汉武帝治理黄河等。
第七,由于秦始皇统治残暴,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而汉武帝能够
吸取秦亡的教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总之,秦皇汉武创造了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9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6)民族因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经济因素: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外来因素: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刻苦钻研、虚心吸取前任经验和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
10黄河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学过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答 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5—6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了农作物粟。并过着定居生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称为0域。
11、商汤灭下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答:首先,极端残暴统治及其了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民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任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得胜利。
1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对今天的发展有和指导意义?(7-2)答:原因:商鞅变法顺应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变法中,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指导意义: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13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那些积极地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8)
答: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食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14谈一谈秦朝在国家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答:1)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建筑。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 1.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答: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⑵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⑶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唐玄宗时期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⑴农业: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从西域传入许多蔬菜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全国盛行;改进农业工具,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⑵手工艺发达: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⑶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城内有繁华的商业区;长安城内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热闹非凡。
3.请简要概括“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⑴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⑵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⑶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⑷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简要概述李白、杜甫、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
答: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白居易: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5.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⑴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⑵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⑶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6.民族融合的发展。
答:⑴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⑵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⑶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7.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8.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清朝又是如何强化君权的?
答: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⑴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⑵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⑶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⑷改革科举制度,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以加强思想控制。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9.元世祖重视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10.说说清朝的疆域。
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11.清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祖国边防,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⑴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⑵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军;1689年同沙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保卫了祖国的北疆。
⑶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懒喇嘛”和“**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的批准和册封,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⑷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⑸实行比较友善的民族政策,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受得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答:⑴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⑵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⑶担心国家的主权受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⑷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1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答:清政府闭关锁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问答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问答题
1、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什么
答: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将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便于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方面:北修长城,南开灵渠。为了抵御匈奴,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开发南疆,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答:政治方面: 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找借口削去半数侯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文化方面 :兴办太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民族关系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②加强了汉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③促进了西域的开发;④对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答:“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5、丝绸之路路线图: 长安 —— 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① 迁都洛阳。
② 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学汉礼。
作用: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7、我国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什么时候?人口的南迁对南方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古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东汉末年。
对南方的影响: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
地区的开发。
8、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秦朝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9、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变成私产并出租,有了地主和农民,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影响: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了。
10、秦国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11、评价秦始皇。
答:功:(1)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采取措施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因而有人称他为“贡献巨大的政治家和功勋卓著的帝王”。
过:他统治暴虐。例如“焚书坑儒”极大的摧残了文化;施行暴政,繁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刑法残酷,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12、评价汉武帝。
答:功:汉武帝依靠自己的雄才伟略,励精图治,出现大一统的统治局面。
政治方面: 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并找借口削去半数侯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文化方面 :兴办太学,大力发展儒学教育。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
民族关系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过: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连年征战,耗尽了文景之治的成果。
1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14、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及其创始人或代表人物
儒家:创始人:孔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孟子 战国时期
道家:创始人:老子 春秋晚期
代表人物:庄子 战国时期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战国时期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战国时期
兵家:代表人物:孙子 战国时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5、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在中国的地位及影响是什么? 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包括一切美德;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
16、孔子的教育成就是什么?
答:(1)创办私学
(2)先进的教育思想: ①注意因材施教;
②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④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①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8、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面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9、庄子的思想?
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20、韩非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张改革;②提倡“法治”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1、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答:①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之战
22、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是什么
答:原因: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②主观上: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23、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
24、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是什么?
答: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5、江南经济发展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汉时的江南经济贫穷落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繁荣富裕,尤其是农业和丝织业。西汉时江南没有开发,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26、西汉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和亲:例如,汉初屈辱的和亲;昭君出塞
战争: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去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漠北战役
设置机构:前60年,设西域都护,专管西域地区事务,标志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
②外貌上:保留了猿的特征,手脚分工明显 ③过群居生活
④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①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距今3万年
②仍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会人工取火 ④过氏族生活 ⑤懂得交换、懂得爱美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
①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七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种植水稻
④住干栏式房屋 ⑤会挖水井
⑥会饲养家畜家禽
⑦会制造陶器
⑧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五六千年 ②使用磨制石器 ③种植粟
④住半地穴式房屋 ⑤会饲养猪狗等动物
⑥会制造彩陶
⑦会纺线、织布、制衣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① 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② 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 ③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管仲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①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改革军制
作用: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第四篇:历史问答题——辛亥革命
历史问答题——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三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3分)
(2)概括材料二、三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5分)
【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3分)
(2)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具有偶然性)。(2分)
(3)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依据材料中“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有: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播;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中“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材料三中“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是: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是一场偶然爆发的革命。
(3)本问首先明确材料中体现的对于武昌起义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必然;二是偶然的。依据“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爆发并不是一场偶然,武昌起义的爆发有着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矛盾等多方面的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第五篇:八下历史问答题
1.新中国何时何地成立?今年是建国多少周年?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答: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
周年:建国62周年1949——2011建党90周年
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④.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部什么文献,决定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意义?
答: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任务、成就?
答:时间:1953——1957四年
任务:一个“集中”,两个“相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公司建成投产和三个第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场
┃试制成功第一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
成就┣━②交通运输业:三条通藏铁路建成川藏青藏新藏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
┃
┃
┗━③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4.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评价。
答: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实质: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评价: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③.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
过快等缺点。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何地召开?内容?作用(意义)?
答:时间:1978年底地点:北京
内容:①.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
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国企改革内容?
答: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
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7.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内容?
答:1956年 八大:集中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82年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其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 十四大: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高度评价了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地位。③.实际
上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港澳回归时间、意义?
答: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中葡两国
意义: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台湾问题。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
答: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去夷州(台湾)
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⑴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
┗⑵1684年,设台湾府,受福建省管辖。
2.台湾在历史上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答:第一次分离、回归: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次分离、回归: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岛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重新回归。
第三次分离: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败退台湾。
3.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
答: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
4.促使台湾回归的因素?
答:①.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⑤.一个中国得到大多数国家承认。
5.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答: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②.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
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④.尽量争取和平统一,在和平统一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使用武力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