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历史问答题的解题规范

时间:2019-05-15 11:0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掌握历史问答题的解题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掌握历史问答题的解题规范》。

第一篇:掌握历史问答题的解题规范

掌握历史问答题的解题规范

连平中学

刘卫萍

例: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指出这三次变化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化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列强共同支配之下。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这是2002年春季文科综合的历史问答题,题目体现了近年来历史问答题的命题特点,即综合程度提高、容量增大、灵活性增强,不仅注重考查历史基础知识,更注重能力训练。问答题分值高,答题好坏直接影响到总体成绩,因此,掌握一定的历史问答题解题规范,对每个考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试以上题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审清题目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通过审题才能明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历史问答题审题的关键是找出求答项、限制条件、主题词、能力要求等方面。该题的求答项是“时间及标志”、“中国的国际地位”,限制条件是“20世纪”、“每次变化后”,主题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二问。如果没有认真审题,考生紧张之下容易忽略“20世纪”这一限制条件,把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变化答作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这样至少失去了1/3的分数。审题不细易犯的另一错误是雅尔塔体系建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题目以“每次变化后”为限制条件,许多考生却将二战后的中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混淆,以美苏两极格局下中国的国际地位来解答问题,导致离题而失分。可见,题目提供的信息是起到路标作用还是成为答题陷井,关键在于审题是否清楚细致。

二、编写提纲

许多考生都没有编写提纲的习惯,往往审题之后立即作答,认为编写提纲会浪费宝贵时间。其实不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提纲就像答案的蓝图,绘出答题的框架。编写提纲可以保证答题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避免论述混乱和内容遗漏;编写提纲还可使卷面整洁,提高得分率。况且在审题过程中,解题思路已基本形成,并不需要重新花时间构思,提纲也不必太详细,哪怕三两个字也可以,自己能看懂即可。形成习惯后,编写提纲不仅不会浪费时间,相反还可以争取时间,加快答题速度。

三、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就是做到史实与观点相辅相成。史实是答题的基石,没有史实的答案会流于泛泛空论;观点是答题的灵魂,没有观点的答案是材料堆砌。以史实支撑观点、以观点统领史实的答案才具有说服力。如例题,如何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呢?“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是观点,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才能切中核心地解决问题。

四、条理清楚

答题要坚持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原则。当答案涉及多个要点时,对试题要求的重点应多写详答,非重点则可以少写略答;当题目(如例题)有几个求答项时,要注意按序作答,题目先问什么就先答什么。答案的文字表述要段落清楚、层次分明、标点无误。如例题第一问的三次变化要按时间先后排列,切勿想到一个答一个,杂乱无章,答完第一问后应另起一段答第二问,第二问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用分号或句号隔开,保证论述清晰明朗,有条不紊。一目了然的答案能给阅卷老师提供方便和留下好印象。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准确、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五、语言严谨

在语言方面,历史学科提倡朴素实在,要求使用严谨的历史语言,忌用文学笔法滥加修饰。对专有名词、历史术语、已定论的历史结论必须完整准确地表述,如“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等历史名词应该规范作答,即使不是专有名词,也要注意提炼和概括,力求言简意赅。

例题是一道典型的学科内综合问答题,第一问“三次变化的时间及标志”是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第二问“每次变化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体现能力训练要求,主要考查概括能力,题目的侧重点显然在第二问,答题时对侧重点应有所体现。除这种综合形式的题目外,历史问答题还有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不同的规范和格式,笔者上述只是问答题解题的基本规范,各考生在答题时还应配合不同形式安排答案,做到“因题定式”。

联系地址:517100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中学

该文发表于<考试报·高二历史版>2005年4月29日第40期

第二篇:历史问答题——辛亥革命

历史问答题——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三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3分)

(2)概括材料二、三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5分)

【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3分)

(2)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具有偶然性)。(2分)

(3)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依据材料中“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有: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播;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中“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材料三中“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是: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是一场偶然爆发的革命。

(3)本问首先明确材料中体现的对于武昌起义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必然;二是偶然的。依据“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爆发并不是一场偶然,武昌起义的爆发有着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矛盾等多方面的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第三篇:八下历史问答题

1.新中国何时何地成立?今年是建国多少周年?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答: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

周年:建国62周年1949——2011建党90周年

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④.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一部什么文献,决定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意义?

答: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任务、成就?

答:时间:1953——1957四年

任务:一个“集中”,两个“相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公司建成投产和三个第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场

┃试制成功第一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成就┣━②交通运输业:三条通藏铁路建成川藏青藏新藏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③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4.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评价。

答: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实质: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评价: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③.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

过快等缺点。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何地召开?内容?作用(意义)?

答:时间:1978年底地点:北京

内容:①.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

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国企改革内容?

答: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

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7.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内容?

答:1956年 八大:集中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82年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其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 十四大: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高度评价了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地位。③.实际

上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港澳回归时间、意义?

答:时间:香港: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中葡两国

意义: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台湾问题。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

答:①.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去夷州(台湾)

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⑴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

┗⑵1684年,设台湾府,受福建省管辖。

2.台湾在历史上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答:第一次分离、回归: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二次分离、回归: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岛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重新回归。

第三次分离: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败退台湾。

3.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

答: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

4.促使台湾回归的因素?

答:①.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⑤.一个中国得到大多数国家承认。

5.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答: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②.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共同发展。

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④.尽量争取和平统一,在和平统一没有希望的情况下,使用武力来解决。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问答题

七年级历史问答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7-1)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上: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3、评价秦始皇。

(1)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1)他顺民心,完成统一。(2)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4)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4、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此措施?

(2)答: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②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③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

答: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4)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进一步实行了改革

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

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2、传统汉文化得到发展

7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有何异同? 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办太学。而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2)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职的表现。

不同点

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及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8比较秦始皇汉武帝的异同(5)

第一,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武帝使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

第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第三,在经济上都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四,都加强思想控制来巩固统一。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维护了政治统一,但摧残了思想文化。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了儒家学说,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五,都积极开拓边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修筑了万里长城,统一了岭南和东南地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派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

第六,都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发展。秦始皇兴修了灵渠,汉武帝治理黄河等。

第七,由于秦始皇统治残暴,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而汉武帝能够

吸取秦亡的教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总之,秦皇汉武创造了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9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6)民族因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经济因素: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外来因素: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刻苦钻研、虚心吸取前任经验和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

10黄河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学过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答 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5—6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了农作物粟。并过着定居生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称为0域。

11、商汤灭下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答:首先,极端残暴统治及其了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民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任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得胜利。

1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对今天的发展有和指导意义?(7-2)答:原因:商鞅变法顺应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变法中,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指导意义: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13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那些积极地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8)

答: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食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14谈一谈秦朝在国家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答:1)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建筑。

第五篇:历史问答题(一)

历史必修一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

一. 夏朝出现:约公元前2070年(出现了凌驾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皇位继承的传子制度)。二. 商朝出现: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

内服制度与外服制度:内服,即王畿,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附属国直接管辖的地区。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管辖权力有限。各附属国仍保留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有很大自主权。有的与商处于战争。弥漫着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三.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

镐京

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分封土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异姓诸侯国有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把殷商遗民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以及恢复原来的古国,来牵制商人。)

层层分封。好处: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望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后期弊端:地方势力膨胀,争夺土地。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的制度)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认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制度。(诸侯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意义:不仅是家庭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强化了贵族王权地位,将国与家紧密结合。

礼乐制度:周礼。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原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课总结:1中国早期政治特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拳色彩与王权相结合;不对周边地区实行管辖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宗法在今日:积极:体现家庭团结、民族团结、凝聚;消极:忽略个体,与平等、法制意识相违背。第二课: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春秋时期;战国,公元前475.著名变法:魏国的李立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与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国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度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以及考察与选拔官吏的制度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皇权至上(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检查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熟,互相牵制。意义: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处于即牵制又配合的状态,任何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全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郡县制:(以地域划分为基础)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秦帝国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重要意义:由秦代开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的制度的基础。中央与地方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额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一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消极:皇帝的专制权威使阶级矛盾激化,促使秦二亡

第三课:

关于丞相权力的变化:秦:中枢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汉武帝:尚书、常侍组成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抗衡。东汉: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改称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三省六部制度:隋唐时期实行。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中书省(起草袑令)和门下省(封驳审议);三省掌管都为丞相。意义: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朝:三省掌管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座位宰相的办公机构,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财政贵度支、盐铁、户部三司,其长官又称为’吉祥‘;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直接下设六部。其长官为宰相。

选官制度:战国时期:以军功受职替代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秦和汉初基本沿用。汉武帝:察举制(向国家推荐人才)和征澼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东汉末年:九等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家事和门第大地逐渐成为了选官标准。隋朝: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打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不断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唐以后沿用。

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谊三省六部制度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检查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就是大一统中央集权权国家的炫耀,非此不足以进行控制和管辖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西汉建立:长安。汉武帝:推恩令,酌金夺爵。唐末期间:藩镇割据,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即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发兵权归枢密院;削实权,有文臣在州郡做官,不得武官;制钱谷。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但是造成了冗官冗军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加突出。

3.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并且规定以后历代不可设立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在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皇帝朱笔批示成为‘批红’。

4.清: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决策);军机处:处理军政,但无监管职能,通判有;

选择题错点;1.秦、隋短命却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其共同的历史贡献为: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政策和制度。2.西域都护符设立在公元前60年,不为汉武帝所设立,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3.府兵制:西魏设立;均田制:北魏。4.陈縯鮥称隋唐的社会之变革为‘科举制’:扶植庶族、抑制士族。5.宣政院管理西藏事物。6.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惩戒秦孤立之戒’。7.刺史加强地方的控制8.明承宣布政使司直接管理地方财政9.八旗制:请设立,特点为:兵民和一10.宋设通判。11.五军通督府:有统兵之权,屋调兵职权。12.商周时期为出现王权。13.宋代可直言进谏王帝的过失。(2007年山东卷第29题)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一

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表3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材料二

试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注:艺学指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为用。”——安作璋等《齐鲁文化通史》

答案: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2)共同之处: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作用: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发展。(3)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交通);政策。(4)有利影响:有利于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集中,带动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利影响:扩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5)①特点:境外投资的主体多元化。②建议: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境外投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 高企业境外投资的竞争力;加强境外投资主体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不断优化境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益;遵循和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6)①省政府正确行使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对外开放营造公正透明的行政环境,优化全方位的服务环境;②省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为各类企业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06年广东卷第26题)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摘自《札记》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

羹之有莱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挟,筷子)——摘自《礼记》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答案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00000以礼入法:礼是指等级。

04年江苏卷29题。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3分)②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7分)③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2分)

答案: ①春秋,战国,秦朝。②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③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注意:秦朝所修建的灵渠是最早联系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而隋朝的大运河联通了五大水系。

(2005年全国卷二第39题)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

(1)图8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_______高原,B属于________平原,C属于________山地。(6分)(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12分)

在历史上,以图8所示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秦国。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3)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8分)(4)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6分)(5)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6分)

据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隔渭河与咸阳相望。(6)请用符号“●”在图8中标出阿房宫的大体位置。(2分)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

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7)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8)无论阿房宫是否建成,它的遗址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不仅能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服务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9分)(9)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级政府在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10分)

答案:

(1)黄土

渭河(关中)

秦岭(2)B平原地形平坦(在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这片平原更显珍贵);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冲积下来的深厚、肥沃的土壤);

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

水源丰富(有渭河及其支流),便于灌溉。(3)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4)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5)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6)标注位置在西安与咸阳之间、渭河以南,即可得分。(7)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2008年上海卷B组第16题)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问题:(8分)(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3分)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2分)(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

答案:(1)举出至少3个属于两个文明类型的区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地中海东岸的古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2)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制度;海洋文明:城邦政治或民主政治。(3)全国听命于国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或国君委任。

(2007年上海卷B组第16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

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问题:(7分)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1分)(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3分)

答案:(1)负责司法。(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2006年江苏卷第27题)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答案:(1)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2007年江苏卷第2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3)依据材料

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答案:(1)冗官。(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

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07海南34)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 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摘自《清圣祖实录》)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答案:(1)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诸部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道,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第二单元:第五课:1.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00年至前1700年,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专制的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是其标志。公元前约1600年,迈锡尼文明进入繁荣时期,手工制作技术有了大的进步,宫殿规模宏大。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而出现了一系列东西。公元前12世纪,彻底毁灭。2.古希腊城邦: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村社。居民主体为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适宜耕地的土地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通往希腊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的交流,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对希腊人有重要的意义,地少人多的希腊人借此海外扩张)3.古希腊城邦的政体:主要特征为:小国寡民,各帮长期独立自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的属于各城邦公民(具有公民身份的,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根据各帮公民在公民大会的参政权力大小可将政体化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与民主制最流行。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课外拓展:古代大河文明:大陆平原,大河闭塞的内陆环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重视礼仪、人情、宗法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西方文明: 山地、海湾开放的海洋环境,手工业和航海业为主的商业经济崇尚的自由平等的个性发展,实行民主制度。

第六课:古希腊城邦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1.君主制——贵族制(公元前8——7世纪)集体领导的,实行鹏等协商的、少数服从多数,为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公元前7世纪末)——梭伦改革即将国家引入民主轨道(公元前594年)奠定了古代世界的新政体——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克里斯提尼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公元前509年)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为: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和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由其决定)是民主政体的充分体现。规模不大的行政军事机关也体现人民主权。3.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了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人心。只属于由公民权的公民,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残忍的抑制了另一部分人的自身发展能力。

第七课:古罗马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1.公元前27年,屋大维正式确立了个人统治,称为元首制。3世纪始,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专制。2.罗马法:最初形式《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的维护了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基本法);三世纪以后,形成严肃的罗马法体系,其中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保留了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节社会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3.公元前286年,确立了阿奎里亚法。4.总结:谊《十二铜表法》为开端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西欧很多封建国家所沿用。

(2007年海南卷第26题)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来,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才能。”(摘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答案:(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2)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

(2006年上海卷B组第16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特征的法系,观察下图,回答问题。(7分)

(1)写出图中A、B两个区域的法系名称(2分)(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一个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律特征。传统中华法系具有怎样的特征?决定这一法系特征的思想文化背景又是什么?(2分)

(3)如何认识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中华法系的解体对以后中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第三单元:政治特点:国家元首;行政权;立法权;权力中心。

第八课:1.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加强集权,13世纪初,签署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1688年,共荣革命。1689年,接受《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由人治转为法治。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承担行政职责,由议会产生,并对其负责】;权力中心为议会。注意点: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并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的权利,但实际上只可接受结果。内阁名以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3.意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型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擇法案,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不断扩大。

第九课:

1.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1787年宪法于1789年正式成立依据为孟德斯鸠分权理论。是近代世界的第一步成文宪法。是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1787宪法,【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民主原则】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如立法、征税、管理洲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个州市是联邦法律。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人民。

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氛围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过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噶法院行驶,又互相制约。

宪法坚持人民主权的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有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个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个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在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3.美国的政治特点:国家元首:总统;行政权;总统、内阁;立法权;国会;权力中心;总统。第十课: 1.法国:1870年建立法兰西共和国。1875宪法:【1】参政院及众议员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屋投票权)【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绝大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百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必须经过各部长部署 2.3.法国的政治特点:国家元首:总统;行政权;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权力中心;议会。

.1871年德意志帝国(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成立。四月,宪法出台。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宪法【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基本权利都属于中央政府。【2】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首相之下不得设立各部。【4】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议会绝大多数的同意,皇帝对此有否决权,3.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政治特点::国家元首:皇帝;行政权;首相;立法权;议会;权力中心;皇帝。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1.1839年道光帝。林则徐禁烟运动

2.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以及租地等特权。3.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4.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了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1858.6,《天津条约》;1860.10《北京条约》。5.意义:清政府权力结构(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总税务司)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西方‘长计‘,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第十三课:1.1851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1850年。攻克南京。1856.《天朝天亩制度》。1856内杠。天京事变之后《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1864年,失败。2.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领导素质差;中外联合实力的绞杀;(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影响:扫荡了王朝只需,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他颁布的《天朝天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的提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该则方案——《资政新篇》,这一体质的伟大尝试,是当时中国人像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第十四课: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2.影响:几《南京条约》之后的危害最为呀中的不碰等跳跃。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是国家财政不负重堪,不得不举借外债;中华民族陷入例如极其慎重的危机;拉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此后数年,列强景象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结合各界民众,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3.1898,义和团;1901年《辛丑条约》4.影响: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

下载掌握历史问答题的解题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掌握历史问答题的解题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上历史问答题

    七上历史问答题 1.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有哪些?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③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2.河姆......

    历史问答题(范文模版)

    历史知识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C ) A、汉朝B、三国C、隋朝D、唐朝 2、隋炀帝发动的三次战争是对( D ) A、匈奴B、北魏C、东突厥D、高丽 3、626年发动......

    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 1. 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 答: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⑵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初一上册历史问答题

    问答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

    高中数学 解题规范(合集)

    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思路的过程,是数学解题的重要环节。因此,语言叙述必须规范。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言必有据。数学本身有一套规范的......

    中考物理问答题的解题方法总结

    中考物理问答题的解题方法总结 一个完整的问答题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 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理论依据、正确结论,有上述几部分基本就可以得到满分。 以某市中考题为例: 小磊......

    2014年高考历史解题方法

    2014年高考历史:如何解答材料解析题和开放性试题【解答技巧集合】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问答题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问答题 一、材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