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考

时间:2019-05-14 04: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考》。

第一篇: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考

中考模拟卷 试卷I

A.我国的一切工作都应以环保为中心 B.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西部大开发最根本的是保护西部的资源和环境 D.环境保护要坚持以防为主

()

10、一些农民在生产中产生这样的困惑:没有政府介入单靠自己很难干得成;可一旦政

府介入太深,又怕什么都干不成。材料中“没有政府介入单靠自己很难干得成”说明: 考生须知:

1、本学科为开卷考试。全卷分试卷I、试卷II和答题卡,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先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试卷II的密封线内规定位置上填写学校、姓名、考号;在答题卡上写上姓名和考号,然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的考号和学科名称对应的方框涂黑涂满。

3、答题时,把试卷I的答案在答题卡上对应的选项位置用铅笔涂黑涂满,直接做在试卷I上无效;试卷II直接做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共40分。)

()

1、2005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元,比上年增长。

A、18.23万 9.7%

B、18.23亿 9.6%

C、18万亿 9.5%

D、18.23万亿

9.9%()

2、2005年11月,第13次APEC会议在 举行。

A、中国

B、韩国

C、朝鲜

D、美国

()

3、历时两年的第一次全国

普查圆满结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A、经济

B、人口

C、资源

D、环境 读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

4、图中的景象在我国哪个地区能够见到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

5、形成这样景观的气候条件主要是

A、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B、降水丰沛,气候炎热

C、高温多雨,炎热湿润

D、气候寒冷,冰天雪地

()6、初二(5)学生李某在网吧上网时,被执法部门查获,李某就冒用了同学赵某的姓名,李某侵犯了赵某的

A人格尊严

B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C生命健康权

D荣誉权()7、“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这段话说明了

①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

②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各有不同

③挫折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具有两重性

④挫折孕育着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以下行为符合“勤俭自强”要求的是:

①勤俭节约,不浪费

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③奋力拼搏,修建青藏铁路

④同学有困难能主动相帮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9、我国在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时,成功探索出一条“工程 未动,环保先行”的新路子,打破了中国环保工作“先破坏后治理”的管理模式。这表明: A.市场完全由政府来调控 B.市场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C.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D.农民不相信市场的作用

()

11、2005年10月29日,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落下帷幕。中国在美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节”活动

①表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

②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④说明文化不分国界,没有差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2、一个香港人旅行到某地区,发现那里不同的国籍的人都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他所到的地区属于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

13、浙江省省政府通过了“非公”32条,说明非公有制经济的 地位越来越重要。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这是因为

A、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容 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

D、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15、国务院修改并重新公布《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关于税收,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国的税收具有随意性和有偿性

②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③依法纳税是我国公民的义务

④依法诚信纳税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立法听证会体现的公民政治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

B、知悉真实情况权

C、批评建议权

D、选举和被选举权

()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 A.奥匈帝国

B意大利

C德国

D日本

()

18、洋务运动的内容是 A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军

B兴办各种新式民用企业 C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D实行君主立宪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清朝官场中的老爷老人的称呼,在辛亥革命后被改称为先生、女士这种称呼的变化,说明了 A中国的等级制度已经彻底消除了 B中国已经建立了民主制度

C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D中国应该全盘学习西方()20、2005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有些人大代表提议将9月18日设为“哀悼

日”。因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

A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B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C日本开始侵略华北 D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试卷II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60分)

21、(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18世纪中后期在法国

材料二

进行一场 轰轰烈烈革命的时候, 英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请回答:(1)法英两国的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变化会 对西方世界及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5分)

(2)漫画反映的历史史实对中国产生的严重的危害是什么?(3分)

(3)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应该怎样做才有可能引导中国摆脱当时的困境?(4分)

22(11分)小强的故事:

(1)

小强的父亲因在一个意外事故中受伤而失去劳力,在家休养,心情一直很郁闷、烦躁,精神不能振作,全家人都很着急。学了初一的心理健康知识后,小强决心回家好好劝说父亲,你认为小强应如何劝说父亲?(4分)

(2)、为减轻家庭负担,小强的母亲准备让小强辍学来照顾父亲,小强不愿意,但又不知道怎么办,你能为小强提供相应的法律知识吗?试试看。(4分)

(3)、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西部,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请你帮小强回答:从个人角度说明公民为什么要受教育?(3分)

23.(13分)材料一: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深圳市爱心大使:丛飞,因病离开了我们。他曾长达11年对178名贫困失学儿童进行慈善资助。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用最后的爱心之举,留给他人光明,实现了他歌声中唱道的幸福观: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

材料二: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80年,我国在深圳设立

,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1分)

(2)请列举2005年我国在政治、文化、外交方面的成就各一个,说明改革开放对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6分)

(3)请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角度,联系丛飞事迹,谈谈你对幸福观的认识。(6分)

24、(12分)材料一:

材料二:

走进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天长村,阳光下的溪水泛着异样的色泽,水面漂浮着散发阵阵臭气的脏物。数十个废塑料包装袋洗涤点排出的污水向溪中缓缓流淌。村公路边、房前屋后,各种塑料垃圾如一座座小山随意堆积。原来瓯海塑料清洗行业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利润可观,几年间便“遍地开花”,成为村民生财之道。面对洗塑业带来的污染,瓯海区有关部门也曾多次整治规范,但由于涉及 面太广,治理还没有见效。

1、材料一四幅画反映了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2分)

3、请你帮瓯海区有关部门出谋划策整治天长村。(4分)

4、看了以上材料,你一定感想颇多,请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写一份倡议书。(4分)

25、(12分)材料:小迈提是乌鲁木齐中学九年级的同学,他最近遇到这样几件大事: ①他们一家参加了在红山体育中心集会,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家乡成立50周年,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对目前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

②浙江的中学生来到乌鲁木齐中学,晚上,小迈提参加了和他们的座谈会,大家围着火炉吃着西瓜,小迈提负责介绍家乡的情况:“我的家乡土地面积宽广,盛产哈密瓜、葡萄,但哈密瓜经常多的卖不出去,农民不富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但失业人口较多,因为很多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甚至更低;有大片的沙漠,沙漠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但经常发生旱情,有时连生活用水都得不到保证。” 问:(1)你知道小迈提的家乡在哪个省级行政区?那儿属于什么气候类型?(2分)

(2)第①件事中,人们“喜悦心情”说明了什么?(2分)

(3)小迈提也听取了浙江中学生代表的发言。假如你就是浙江中学生代表,你将如何介绍家乡的情况?(请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别介绍)(4分)

(4)请你为小迈提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4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D

2、B

3、A

4、A

5、A

6、A

7、B

8、D

9、D

10、B

11、A

12、A

13、D

14、B

15、B

16、C

17、D

18、A

19、C 20、D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

21、(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2分)。前者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1分)后者使科技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发展(1分);也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使中国落后于西方。(1分)

(2)由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落后,错失了变革开放的机会,东西方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后。(3分)

(3)顺应历史潮流,废除闭关锁国政策,进行变革,向西方学习,发展经济。(4分)22.(1)、告诉父亲不良情绪的危害:不仅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我们的社会交往和事业成功(2分);告诉父亲学会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如理智消解法、注意转移法、心理放松法等(或告诉父亲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如心理补偿法等。)(2分)(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使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2分)《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教育,否则是违法行为。《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应尽的义务。(2分)(3)、公民受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与发展(2分);公民受教育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1分)(言之有理即可)

23、(1)经济特区(1分)(2)例子(略3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改革开放有利于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3分)(3)角度一:要以服务人民为荣。(2分)热爱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联系丛飞事迹---,他用爱心之举,服务人民,实现了他的幸福观。(2分)青少年要以丛飞为榜样,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他人献爱心,助人为乐。(2分)角度二:以团结互助为荣。----

24、(1)环境污染、破坏问题、部分人思想道德素质较低。(2分)

(2)鸥海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2分)

(3)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能力,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依靠科技治理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言之有理即可)(4分)

(4)从环境重要性、现状,如何保护环境的角度回答即可。(4分)

25、(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带大陆性气候(2分)

(2)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2分)

(3)自然环境从浙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环境角度回答;资源条件介绍浙江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介绍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发达、资金、技术、人才雄厚等。(4分)

(4)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②优势互补,东西互动,把资源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③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④大力发展坎儿井灌溉设施,科学利用水资源。(4分)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一、教学内容 1.《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2.《思想政治》第五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在七、八年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人权、民主与法制;经济成长、科学进步与道德建设;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促进学生立足于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的安排看,有三个主题:一是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性;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三是需要跨学科领域的视角,具有综合性。而所有主题的讲述,则一概采取专题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尝试自主构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教学体系的构建看,本阶段采取主题型整合与共时性叙述相结合的方式。这既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逻辑的完整,更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充分体现综合课程的价值。从《历史与社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看,九年级教科书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综合文科课程特色的内容。

(一)本册教科书的整体结构 考虑到九年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班,学生面临中考复习的教学实际,为讲求教学的实效,教科书编为全一册,共设6个单元、60课时,按照每课1~2课时编写(根据课程方案规定,本课程的学时为每周4课时)。

(二)教科书内容选材原则 本册教科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选材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逐一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中“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一级主题的内容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为完成课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作适当的拓展。2.引用大量的案例要有典型性、说明性、思考性、可拓展性等,同时还要适当地考虑到地域性(中国和外国、农村与城市等)。3.精心选择图片、地图、图画、统计图表等,它们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不能“摘到篮子里就是菜”,要精挑细选。

(三)课文编写体例的规范 各课教学内容由若干目题组成,目题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目题内容由“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组成一方面,鉴于本教科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背景知识更为宽泛,以及主题综合的特定要求,而采用综述内容的课文方式;另一方面,仍坚持全套教科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编写风格,而采用专题探究的方式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教学工作计划《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两者结合,共同构成各目题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课文功能:概述本课基本内容。作用:呈现本课基本目标,以便于教师和学生提炼核心概念和知识。要求:表述清楚,言简意赅。规范:600字左右;单页篇幅;统一字体(宋体)。专题探究功能: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提供拓展性、说明性的相关内容。作用:体现教学的探究性、情境性、综合性的活动引导过程。要求:文字力求生动活泼,标题醒目而富有想象力、吸引力;活动设计要有具体内容,力求多样化,具有辨析性和可操作性;素材要富于知识性、启迪性,重情节、有寓意、能发挥、可回味、易发掘;插图要丰富、贴切,与图说紧密结合,共同呈现相应内容;图示要具有促使内容视觉化的效果,替代文字或辅助文字的意义。规范:多数用两页篇幅,少数用三页篇幅;采用多种字体,以规范有关叙述、图说、活动要求、对话内容等不同类别的文字。

三、教学进度周次课序课 题课 时内 容1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2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第二课时进入社会主义第三课时失误与挫折第四课时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3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第二课时“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三课时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第一课时“冷战”后的和平主题第二课时“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4第三课时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第二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一道难解的题第二课时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第三课时资源出现短缺第四课时失去平衡的环境5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长鸣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第一课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课时应对资源危机67第三课时重建我们的家园第四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第一课时人权的足迹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第一课时国家的主人第二课时人民的公仆第三课时守望公共家园8第三课在法治的国家中第一课时以法律为准绳第二课时我是中国公民第三课时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第四单元第一课置身于市场经济第一课时“看不见的手”第二课时“看得见的手”9第三课时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第四课时角色与选择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第一课时科学技术的力量第二课时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第三课时学习型社会10第三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第一课时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第二课时伴随科技进步第三课时“君子以厚德载物”11第五单元第一课聚焦经济全球化第一课时“天涯若比邻”第二课时“地球村”的生产与消费第三课时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第一课时在多极化的进程中第二课时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12第三课时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第一课时多彩的世界第二课时文化的交融与选择第三课时世界遗产在中国13第六单元第一课在现代化的航程中第一课时直面现代化激流第二课时校正生活的航标第三课时成长着的我第三课感受竞争,追求创新第一课时“万物霜天竞自由”第二课时遵循规则,寻求双赢14第三课时不竭的动力第四课时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第四课回顾历史,关注社会,走向未来第一课时破自然之谜第二课时对照历史之镜第三课时走上社会之路15--20第五册《思想政治》,计划另行安排。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文摘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第三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结构分析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

“冷战”与“两极” 冷战的具体表现 “ 铁幕演说”

战后世界 美苏争霸 杜鲁门主义

新格局

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

殖民体系瓦解与 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追求现代化 发达国家

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有哪些表现? 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②“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结回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b、完成活动题,训练和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同时加强史地知识的联系与运用。让学生认识到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进而明确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第二、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

第三、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宣告美苏战时同盟破裂,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可开发教材,引进材料以加强对“冷战”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在图1-3至图1-6中,加深学生对冷战的理解(图1—3东柏林建起柏林墙,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图1—6美国侵越战争,遏制共产主义)。

教师过渡解释语:六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终为美苏争霸所取代。

4、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美苏争霸:①双方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的疯狂军备竞赛;②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思考古巴导弹危机为什么没有导致战争爆发?(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都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拥有足以毁灭地球的核武器,当时确实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但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互相威慑,彼此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苏联军事实力稍逊于美国,赫鲁晓夫只好妥协,最终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教师可补充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5、完成书本第7页活动内容。(略)

第二课时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教学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美、荷等殖民主义者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

但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同时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新课教学:

1、教师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形势图》,让学生在地图指出亚洲哪些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获得独立。在此基础上提问:①亚洲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哪三个;②“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1947年8月语)。这是印度什么时刻?(独立)印度独立有何意义?(印度是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的冲击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呈现《非洲大陆的独立进程》,首先让学生找出1956年前非洲政治版图中的独立国家。(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和埃及4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从图中可看出,当时约有90%的地区仍为殖民地。)接着教师让学生从图中观察到:

第一、非洲大陆的民族解放运动分为几个阶段(①战后初期,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有3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全面展开阶段,特别是1960年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高潮;③70~80年代,有9个国家获得独立,为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阶段。强调: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第二、非洲年是指哪一年?共有多少个国家独立?(此问题可在课前让学生查资料并在地图上标注)

第三、完成书本第9页活动题。

○ 历史上,非洲曾遭受过英、法、德、意等国的殖民统治。○ 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到黑海的康斯坦察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过好望角可缩短86%的距离;同样,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的东京,也可缩短23%的距离。每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货物量占全世界海运货物总量的14%。苏伊士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5.7亿美元。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

3、关于亚非会议的教学

教师首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会议内容,有条件的话可播放纪录片《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片段,然后教师提问: ○ 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①亚非会议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它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②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赢得了与会国代表团的赞成,保证了这次会议的成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在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①略。②“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教师总结: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与独立,宣告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此基础上召开的亚非会议,则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均是战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兴起的标志。与此同时,各国都在谋求现代化,但教师应把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也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追求现代化。

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追求,建议教师不必过多展开,可作如下简介:

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以后,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革命是关键原因。(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

①关于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教师可适当补充其现代化的原因,即从60年代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②关于“七十七国集团”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讲清三点。

第一、“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尤其是在国际交换中出口不断下降,债台高筑,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国际收支经常出现大量逆差,严重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了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在反对超级大国以及帝国主义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斗争中,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

1963年当第十八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大会时,75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1964年在首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再次共同发表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该组织的诞生。后又有不少发展中国家陆续加入,目前成员已增至120多个,但七十七国集团一名则一直被沿用下来。

第二、“七十七国集团”组织的目标。七十七国集团以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

第三、“七十七国集团”的作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斗争中由分散走向联合。1974年,这个集团推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中国不是该集团成员国,但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③关于中东“石油危机”的教学建议

教师适当补充或提供一些图片资料,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有哪些表现?(油价上涨、油源减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经济下滑。)

○ “石油危机”是通常意义上的石油短缺吗?(中东几大产油国石油储量仍很丰富,危机主要是由于石油禁运和油价上涨而导致的。)○ 透过石油危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阿拉伯国家不甘心继续做帝国主义廉价的原油输出国,而决心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能源优势,使阿拉伯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接着教师完成书本第10页活动题。

第二课

1、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抗美援朝

3.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结构分析

肃清反革命

巩固新生政权

进入社会主义

失误与挫折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西藏和平解放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研制

精神

第一课时 巩固新生政权 教学导入:

教师在课前收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内含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图片)并制成幻灯,在上课导入新课时播放,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事件?(抗美援朝)这又是谁?(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新课教学:

1.对抗美援朝原因的教学建议

教师用幻灯出示材料和反映当时亚洲形势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引起学生对中国赴朝作战原因的思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

材料

二、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注:此材料和书本第12页开头内容相同)○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怎样的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请联系材料说出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教师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呈现观点,师生互动完成。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②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③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的气焰势必更嚣张。)

2、对抗美援朝经过和结果的教学 教师呈现抗美援朝经过的大事年表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0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二次战役,收复平壤,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1950年1月至4月,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战役,“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由李奇微接任。

1950年4月至6月,志愿军又取得第五次战役的胜利。

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1952年4月,李奇微下台,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在此之前双方谈谈打打。1952年10月10日发动了上甘岭战役。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

○教师出示大事年表后应让学生结合书本地图,明确前三次战役的大致位置,并说一说这一、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的意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上甘岭战役的了解情况,并说出其意义。(意义: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正在板门店举行的停战谈判。)

○学生讨论: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胜利的主要原因。)○完成书本13页活动题(具体内容略)

3、巩固新生政权的其它举措:肃清国民党残余、和平解放西藏、土地改革。

第二课时 进入社会主义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拔)

教师提问:中国何时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即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新课教学:

1、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简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和部分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按书本回答,让学生先有个总体概念。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的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教师分析提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逐步采取的形式怎样?

引导学生: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在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一系列逐步过渡形式。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方法:说服、示范、国家援助;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

教师提问:什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引导学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而不是通过没收的办法,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教师分析:为了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教师在同学生学习“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部分内容时,只要简略地讲清,让学生领略三大改造的含义、方针、步骤即可。三大改造的教学也可列表教学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4、教师收集图片,让学生从中感悟并说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被改造分子参加祖国建设的巨大热情。

5、教师收集图片或制成课件,让学生归纳出“一五”计划的成就。

第三课时 失误与挫折 教学导入:

教师回顾一五计划成就并补充中共八大内容: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了我国的主要矛盾、今后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富有创造性。按常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在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高歌猛进,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作业,从长辈或从书本上等种途径去了解中国在1958——1976年10月间发生的失误与挫折各有哪些? 新课教学:

1、关于“大跃进”的教学。

材料一: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材料二: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从农村开始,农民在田间垒起了小土炉,就炼起钢来了。经验很快传开,顿时,田野间的小土炉星罗棋布,火光冲天。农民兄弟能够做到的,城里工人老大哥就更没有问题了。结果练出的钢可想而知。

从材料中得出:大跃进有何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用土办法炼钢)。有何危害性?(“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破坏了自然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2、关于“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学。

教师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一回事?有何特点?有何危害?(教师可让学生查资料、讨论)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大跃进”运动的高潮中,在我国部分农村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全国范围的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规模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全国平均28.5个合作社合并成为一个公社,平均3个多乡合为一个公社,有的则是一个县一个公社。在人民公社内部,从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制度、交换关系乃至社员的生活资料都强调一个“公”字,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在公社范围内实行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义务劳动,以及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一度盛行吃白饭,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做法,完全违反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原则。其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妨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3、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教学。教师补充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削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教师提问:文化大革命起讫时间?(1966—1976)粉碎了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教师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文革”材料,并在课堂上呈现,接着教师可结合书本19页的内容,让学生回答:

○结合教材,说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有哪些做法。(破四旧、贴大字报、开批斗会。)

○以上这些做法产生怎样的危害?(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民主被践踏,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结合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求,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第四课时 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教学导入:

1、关于时代楷模的教学。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有重点(书本上的英雄人物)和有兴趣(书本外的英雄人物)地收集。课堂上让学生讲述并总结他们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从英雄人物身上概括出他们的优秀品质。

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周恩来语)。具体而言,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坚定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焦裕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具体而言,焦裕禄同志团结带领兰考人民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不仅找到了改变贫穷面貌的根本途径,而且为兰考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王进喜:“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

李四光:热爱祖国、创新求实和服务社会、献身地质,艰苦奋斗的精神。邓稼先:“两弹一星”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2、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教学。

○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阐述“两弹一星”对当时中国的意义,对今天的中国又有何现实意义?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4.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三)结构分析

从第一单元的主题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理解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教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后两个时期的标志。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国防建设、民族团结、科技文化,然而限于篇幅,教材仅选取了对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必需的内容。具体而言,教材从经济建设、统一大业和外交事业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课文开篇点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发展经济、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是这一政策的必然产物。二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主要围绕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而展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邓小平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为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两岸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虽然台湾及外国反华势力不断进行分裂活动,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独分子分裂中国的图谋绝不会得逞。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本课虽主要概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但为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集中呈现。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为本目重点。

以上三个方面相对独立,自成一体,又共同构成了这一主题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概括并全面把握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突出成就。

(四)课本知识结构

改革

开放

改革开放的年代

城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首先在沿海-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含义

“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与澳门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坚持三条外交原则,揭开中国外交的新篇章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事业的发展:与苏联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不结盟战略――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

(五)过程与方法

(六)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

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情景导入

1.深圳和浦东改革开放前的面貌的图片,准备两地的地图。通过展示这些对比鲜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设疑:深圳与浦东等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2.展示各类旧票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票证的历史。设疑:这些票证消失的原因

引导学生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主题

学生展开讨论

(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决策的正确性。)的主题:改革开放的年代

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回答

运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对旧票证的认识,使学生既了解历史又激发探究的兴趣

主动探究析疑

1.展示图片《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设疑:图中的人物是在党内的地位?一名话概括他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图反映的哪次会议的情景?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次会议开创了怎样一个新时期

联系: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转折

2.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契约” 教师指出这“契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做法的积极意义。

通过包干制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设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先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变化是什么? 4.展示音乐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设疑:老人指的是谁?南海边画一圈指哪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在这么做?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

学生回忆八年级内容 鸦片战争与抗日战争

学生讨论小岗村做法的意义

(大获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六倍多。从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缴了公粮,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

学生讨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学生通过听歌体会 学生通过阅读解答(邓小平;对外开放)学生讨论对外开放的意义?

运用这一历史图片入手,使学生很快把注意转移到课本

“契约”的展示要使学生认识到当时小岗村村民这种做法时代背景。

运用音乐更能在情感上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感受与探究

1.对生活用品发生变化的感受.

四大件的变化:

六七十年代: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十六大之后:

2.结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的内容,让学生走访家长、当地老人,了解三十多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然后,与现在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 自己或家人每天、周末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 ○ 你所在地区的人们一般有什么样的爱好或娱乐? ○ 与三十多年前相比,人们的休闲 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能力提高: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结合桐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从正反两方面谈谈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于负面的变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讨论家里衣、食、住、行的变化和四大件的变化。

学生课后调查完成作业。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激发每个学生对改革开放后变化的感受

通过走访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课程标准

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教学要求 1.运用史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以及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任务。

2.通过地图、图片等材料,说明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通过具体案例,认识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和平的主要因素,体会和平对世界发展的意义,树立热爱和平的情感。

3.比较、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知道南北问题的渊源、表现,认识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对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4.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结构分析

教材主要围绕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世界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给学生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面貌。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主要围绕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和平”展开。教材首先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挫折谈起,指出欧洲和中亚政治版图发生的重大变化。接着,进一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然后,通过具体案例描述“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各种矛盾。最后,总结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指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意义。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主要阐述了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发展。教材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面貌,指出贫富差别悬殊的状况依然存在,由此引入发展问题。接下来,解释了什么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表现,并指出当代世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后,就发展中国家为改变现状的努力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展望,点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在勾勒了当代世界的两个主题后,回到中国自己的现实问题上。教材开门见山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种现实条件和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教材以小康社会为切入点,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进行展望。最后,将落脚点放在青年学生身上,指出青年一代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争取和平是当今时代主题

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描述,不仅可以让学生放眼世界,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对当代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且能使学生立足于现实,立足于中国,就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有意识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知识结构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发展问题表现为南北问题

南南合作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国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放眼世界,面临着严峻挑战

展望未来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

争取和平的外部外部环境

国际竞争的实质

青少年的时代使命

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导入

播放flash《黑镜头》 引出和平主题

学生通过观看《黑镜头》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

运用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合 作探究

1、展示苏联解体地图,读图回答:(1)解体后的苏联分裂为哪些国家?

(2)你认为俄罗斯还能像前苏联一样与美国对抗吗?你的理由是什么?(3)这个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展示北约东扩图,小组探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多年来,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成员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3)比较“冷战”时期与“冷战”结束后欧洲版图的变化,说说世界格局有哪些新的特点?

3.展示美国9.11事件图片

(1)

这次事件的发生原因

(2)

美国对这件事该不该反思,反思什么?

(3)

中国对些事的态度

以书本提供的另三个案例,将全班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个案例讨论:

(1)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你认为,在这个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利用地图分别负责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组同学结合苏联解体和前面学过的华约组织的相关内容,分别列出华约组织的成员和苏联解体后的15个国家名称。一组同学则利用图1-45,列出北约几次扩张的国家名称,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答出(恐怖主义、反思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政府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拓宽学生的思绪,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1.资料: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造成南联盟至少有1800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沦为难民,1500万儿童无法上学,此外,还轰炸了12条铁路,50多座桥梁,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20多家医院„„ 回答: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2.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我们正在做怎么的努力?

学生合作讨论,以组为单位完成任务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本单元课程标准要求

1、一级目标

目标2 了解当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主动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具体目标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1、2课)2-2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穿插于每一课中)

2-3 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1、2课)2-4 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1、3课)2-5 了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自身努力以及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穿插于每一课中)

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1、3课)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了解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及其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能够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知道我国为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宏观措施及其所取得的成就。(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本单元教材框架结构分析

(1)围绕一个主题:即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2)贯穿三条主线:世界和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世界及中国的资源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世界和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3)由三大板块组成:世界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正确处理pred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本单元教材处理建议

(1)本单元所探究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世界性问题,而且在本国、本地也较为突出。为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在教材的处理上可选择一些地方化的资料、本国本地区发生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要利用好教材的提供插图、资料。(2)、本单元脉络清晰,既可按照教材的逻辑进行教学,也可打破教材结构,按照三条主线进行授课。

五、学生学习方式建议:

(1)注重生活、注重实践、注重体验。要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就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所做。

(2)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本单元的每一课时教材都安排了一个专题探究,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模拟、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形式,进行问题探究。

六、本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建议课时安排:4课时)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简单勾勒了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轮廓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逐层展开作好铺垫。课文以“一道难解的题”作为引子,将pred四者之间的重重矛盾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分别介绍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出现的世界性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课时

《一道难解的题》教学设计 本课时结构分析:

首先以1998年中国长江洪灾为例,从分析其成因入手展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重重矛盾。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介绍了pred的概念及其涉及的重大问题,强调在“发展”这个当代社会的主题下,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题却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课时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展示分析,使学生感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题却又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学会正确看待pred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及图表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忧患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pred四者的矛盾及关系

难点: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辨证的看待pred四者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

收集有关长江洪灾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七嘴巴舌话洪灾]

辅助媒体展示:长江洪灾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激发学生强烈的关注。(或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图片等)设问1:你们能分析一下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吗?(学生思考后并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代表回答,并及时点拨和适当板书。并引导学生概括分析—人为因素是造成98长江洪灾的主要原因。(98洪灾的原因:

自然因素:(1)流经地区大部分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势大。(2)98年夏季气候异常,集中降水,干支流同时进入汛期。(3)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道弯曲,又是多路来水的汇合地区。

人为因素:(1)长江上游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河床抬升(2)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3)不合理的水利建设)设问2:98长江洪灾给我们什么启示?

重点让学生概括出: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引出主题:pred四者的矛盾是一道难解的题,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知识拓展:何为pred?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说古论今]:出示材料《昔日楼兰古国,今日茫茫沙漠》

回顾七、八年级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从现实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2。[时空隧道]: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

(1)引导学生读图2-

1、2-

2、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 问题:两副图分别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建议学生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1反映的是史前时期或农业文明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对自然界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2-2反映的是我国的东汉时期,农业文明较为发达,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2)让学生读图2-3,设问:该图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人类可以比较自由的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从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淮河水质的变化;乱砍乱伐——退耕还林等)

3.[反思与感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并探讨后回答,教师适当点评)(1)让学生读图2-4,设问:你能分析塔里木河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流域在城市分布上有何特点,你能分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吗?)(自然环境特点:地处欧亚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被流动沙丘覆盖。城市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2)多媒体辅助展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图片

设问: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请你简要分析塔里木河萎缩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3)读教材关于治理塔里木河及其流域内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同建议,设问:如果采纳了建议一,会给塔里木河的中游和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如果采纳了建议二,又会给塔里木河带来哪些影响? 你更倾向于哪种建议?简要说明理由。

(建议一的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缺点:耗资多,管理难度大,对中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塔里木河存在的问题。

建议二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有利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人地关系大家谈]: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教材上的三个观点,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组长做好笔记,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pred四者之间的关系。人类要保护与合理的开发资源,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收获与体会]:通过本课的探究,你将如何解答pred这道难解的题?

第二课时

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教学设计 本课时结构分析:

本课时首先诠释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是如何引发环境、资源、经济状况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变化的,说明人口因素在整个pred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然后,教材又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世界人口这辆不断前进的“列车”,自近代以来一直高速增长的事实。并针对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简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的根源和表现。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小品导入:(大意是)上帝看到地球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于是让时光倒流三千万年,为避免重蹈覆辙,召开了动物世界的会议。会上老虎、大象等动物一致提出,要想解决问题,最好办法是杀死猿类。

设问:动物们为何要杀死猿类?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

二、新课教学设计

1.小组讨论:人类的活动是如何引起资源、环境问题的?

人口过多——向大自然过多的索取资源(资源短缺)——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失调)

排放的废弃物过多——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污染)

2.读图2-5,计算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3.[启思园]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与发展带来的影响。

4.[议一议]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课前指定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课本的三个观点,引导

学生全面的、辨证的看待人口与自然的关系,人口数量应当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知识拓展] 世界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引出当今世界上主要存在的两种人口问题:人口增

长过快和人口增长过慢,这两种问题分别对应着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6.[合作与分享]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问题〉,接着小组讨论课本上提出的 三个思考题,然后派代表阐述各组的意见。

在谈到日本的人口问题时,教师适当进行知识拓展:什么是老龄化?中国目前人口数量超过印度,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化的问题,从而我国的人口问题更为复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探讨中国的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7、[实践与提高]:请你就日本和印度的人口问题,各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第三课时

资源出现短缺 教学设计 本课时结构分析

首先,教材以例举的方式说明了资源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分类及资源问题的形成。通过专题探究〈自然资源与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资源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课件[今年夏天不断电,要断就断一整天]由电荒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及资源问题。设问:电荒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引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

二、新课教学设计

1以〈我的一天〉为题,请学生谈谈自己一天正常的生活所需要资源。教师板书列举,并请学生根据其是否可以循环使用进行分类。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6月30日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又一个学年转瞬即逝,这一学年,我既经历了困惑,也收获了欢乐。由于是带毕业班,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有一丝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同时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获取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氛围和学生的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认真分析教材结构,把握重点与难点,认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析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历史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受益不浅。

二、愉快教学

课堂上,我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信息反馈,调动学生对历史课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会有针对性的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学习。对于即将毕业又有着升学压力的学生来说,课堂的内容既要讲究身心的愉悦也要讲究内涵;既要对历史与社会教材知识进行丰富的思想表达,也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独到见解;既要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也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的内在联系。如我在复习中国近代探索这节内容时,引导学生比较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变化,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的整个发展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前期新文化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之时的重大事件,再让学生把新文化运动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分析,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世界近现代交替时期,明显地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转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动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经常在课堂上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尽可能的为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历史,这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也有益于他们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三、寻找失误

为了了解学生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会定期的对他们进行测验,为了出一份高质量,适合教学要求的试卷,我常向带毕业班有经验的老师讨教或网上搜集资料,并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测验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我会将学生的失误进行分类总结,通过对不同类别错误的学生进行交谈,找出学生失误的原因和自身工作中的疏忽,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更改教案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与时俱进

历史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因为书本所记载的事实都是已经发生了的,做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也会补充适量的贴合学生实际,贴合中考的时事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学以致用。

在当前课改的形式下,死守课本是跟不上潮流的,而且现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社会发展的知晓,很容易造成思维僵化。所以我平时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动态,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增加阅读,积极思考,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努力工作,开拓进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2014年6月30日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与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4、5、6)班。一学期来,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毕业班的任课教师,更加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在开学之初就认真制定计划,研究中学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认真地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

在本学期,主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选取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学生和本地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树立正确的崇高的理想。

3、九年级面临升学任务,课堂教学内容除课本知识外还要结合时政热点。作为教九年级老师,认识到要面临中考,考试方式由开卷改为闭卷,分值也升为50分,故在课前做到格外认真地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其它适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下载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中考模拟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教学因你而精彩 ——谈生成性课堂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全面铺开和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正得到不同程度的“扬弃”。在这新旧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历史课教学。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工作总结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工作总结(2011.3.1---2011.7.18) 龙街中学王德翠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高中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学期历教学计划 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篇一: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年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宜良五中 谢丽萍 初三的历史面临中考,可以说初三历史是整个初中......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初三的历史面临会考,可以说初三历史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期学校安排我继续任教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好初......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

    文 章课件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初三的历史面临会考,可以说初三历史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本期学校安排我继续任教初三年级......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目的要求 1. 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