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内部矛盾-读书报告
读《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有感 —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的伟大探索
摘要:在党的八大前后,我们刚刚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同时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内部之间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毛泽东适时地提出这篇报告,他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不仅批评了所谓的社会主义不存在矛盾的观点,而且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正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纵观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及出现的失误,都与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理解和探索实践密切相关。
关键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本次报告的思维框架
毛泽东在1957年党的第11次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一)报告的时代背景
1956年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由于处理国内矛盾的经验不足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不满。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共的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苏联的各个领域对斯大林进行批判。苏共的二十大及对个人迷信的批判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的震荡,资本主义国家借此宣扬反苏反社会主义。
东欧长期以来被迫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政治上东欧国家各党之间政策和行动的协调必须服从苏联的指令;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其成员国关起门来进行经济合作,苏联就利用自己的特权与经济优势发号施令让东欧各国按照苏联的需要进行国际分工和生产;苏联在东欧国家部署军事力量并且严厉镇压“叛逆者”,其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南斯拉夫的铁托。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激起东欧人民内心的深深不满。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促使中欧许多国家的不稳定状况加剧和引发了波兰和匈牙利的起义,波兰爆发十月革命,匈牙利人民因反抗苏联的沙文主义被苏联派兵血腥镇压,东欧政治经济社会剧变。
苏共的二十大上也播下了中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的种子,这也成为激烈的军备竞争和中苏边境流血冲突的原因并导致了曾经是强大的中苏同盟的瓦解。在此时期,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刚刚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基本完成,在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上还不具体不健全;中国共产党开始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作风还未转变未适应;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尚存有误区:一些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尖锐的批评。国际上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抵制,与苏联逐渐交恶,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发表了这篇报告,为执政经验不足的中国共产党指明方向。
(二)当时国内面临的两种矛盾
毛泽东开篇提出了新中国面临的两种矛盾:“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首先他批评了那些认为新中国不存在矛盾的思想,承认并肯定矛盾的存在,点明了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深切分析了这两种矛盾,认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这种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而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对于敌我之间的矛盾要实行专政,不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强迫他们服从人民政府的法律,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他们成为新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下个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上面临的具体问题
毛泽东认为当前中国面临肃反问题、农业合作化问题、工商业者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关于少数人闹事问题,坏事能否变成好事,关于节约,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1)在肃反问题上要“有反必肃,有错必纠”并健全法制建设;2)在农村合作化问题上,积极推行并巩固农村合作化,从生产和分配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3)在工商业者问题上,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让工商业者不断学习,不断改造自己;4)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促使知识分子继续前进,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5)在少数民族问题上,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民族之间一定要团结;6)在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7)在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及社会主义文化上,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要注意思想改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8)对于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的事件,要克服官僚主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9)在面对东欧剧变及资本主义国家敌视要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干部和群众;10)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牢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
11)在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巩固同苏联的团结,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二、读报告后感悟:我的观点及原因
(一)认清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矛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自建国以来,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普通群众到党员干部,从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人士到共产党自身都密切关切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一时间“社会主义没有矛盾”、“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是敌我矛盾”、“三大改造已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就没有矛盾”、“中国应建立两党制以更好保证人民民主”等一些错误思想观念流传,认清基本矛盾可以让我们脚踏实地又可净化思想观念,更符合人民利益,更好建设社会主义。
(二)当前中国仍需要重视人民内部基本矛盾的基本问题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与进步,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在实践中得以发展、深化,党领导人民以实现“中国梦”为下一个目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是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提出了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理论,对中国共产党人探和追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认清基本矛盾可以让我们脚踏实地,可纠正思想观念,当前中国仍需要重视人民内部基本矛盾。
现阶段我国仍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个体经济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引导诸多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呢?毛泽东的这篇报告为我们提供答案。为了认清这人民内部基本矛盾,毛泽东同志强调要正确认识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两种矛盾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性质。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敌人就是敌人,我们采取的方式就是对抗,而人民内部的矛盾则不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矛盾对象的双方有所变化。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而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是人民政府与人民之前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民主同集中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社会的和谐要靠切切实实地解决重大的社会矛盾,第一要重视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的悬殊,工农、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劳资矛盾中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干部的腐败,领导和群众关系紧张,思想文化领域中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的矛盾等)。倘若基本矛盾解决得不好,那么,人民内部矛盾一定会突现出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会受影响。在处理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我们不仅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且要注重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上,使两者相适应。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走群众路线。因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找到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对策。脱离了人民群众,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腐败变质就会盛行,它们直接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张,甚至发生局部的对抗冲突。
什么叫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和走群众路线。归根到底就是群众路线四个字。毛泽东的这些话含义深刻。能否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不是方法问题,而是立场问题,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社会主义的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但最后往往归结到领导与群众的矛盾。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群众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自然要找党和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找到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对策。一些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久拖而不能解决,以至发展到对抗、冲突,最根本的是领导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利益,有的严重的损害群众利益,甚至不顾群众的死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各级领导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
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388-388
[2]陆南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是怎样推行到东欧各国的[J].经济观察报,2013-07-01.[3]刘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2-25
[4]王伟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02-01
第二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书报告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大类,并把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来抓,从而在理论上和政策实践上解决了这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讲话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我们应该依照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从而推动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作为毛泽东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追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科学价值对于五十多年(尤其是后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方向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一、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首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要“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纲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就为社会主义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找到了动力,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第一次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这对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大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事业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讲话提出了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理论,是我们坚持“两手抓”方针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对于精神世界的问题,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只有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细致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用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批评不能解决问题,而应力求用辩证的方法,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说服力。今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如何打击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各种犯罪分子,如何正确处理这种敌我矛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四、讲话提出的“六条标准”,是四项基本原则的雏形。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艺术界和科学界问题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时,阐明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六条是非标准。这“六条标准”实际上孕育了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邓小平在阐述四项基本原则时曾明确肯定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东西,是我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
通过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对当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方针政策正是建立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要对具体矛盾作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办事,要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
第三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精选)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书P238(已经比较详细了,下面是一些补充)
历史意义
这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毛泽东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九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讲话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
著作信息
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第四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有感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毛泽东在引领全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这篇文章是在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和补充而成,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全文阐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肃反问题、农业化合作问题、工商业者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等12个问题。在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毛泽东同志主要把对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作为主要内容。在当时,我们深深的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还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很多想做的事情还不像现在那么容易,会有很大的压力,人民内部矛盾重重,急需解决。
在毛泽东的文章里面,曾说到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问题,这方面的内容对我的感受在现在这个时代来说感受最为深刻。在当时,我们国家还是六亿人那样。文中说到“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地发展着,成绩很大,但是,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在我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公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位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在现在看来“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问题同样存在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处理当中,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为我们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在这样要求注重公平,明确统筹兼顾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政府部门做的都比较好。现在在东部进行产业升级,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态势下,国民经济大为提高。
如今,我国改革开放有30多年了,我国经济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需要处理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这一块,现在对于毛泽东同志说到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问题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重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说 “今天中国对民营经济的问题,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过去我们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都是对的,现在要加上无民不稳。不仅要国家富也要老百姓富,尤其是民营企业解决了大量就业。„无民‟,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问题不解决中国能长期稳定吗?”他的一番话语
里面,无处不是说明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重要性。读了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我深刻的认识到虽然我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很严俊,急需我们年轻一代努力去解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只要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我相信我们祖国一定可以克服重重困难,把人民内部的矛盾解决好,我们一定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第五篇:谈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谈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那么,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运用群众的力量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
维护群众权益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注重维护群众权益。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权益问题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权益是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是行为主体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和享用外界对象以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殊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权益关系具有基础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复杂性。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权益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权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由于竞争条件不公平、公共产品不充足、社会管理不到位、有的干部作风不端正等因素,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区域发展失调、城乡差别拉大、行业收入失衡、劳资关系失和、医患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增大、干群矛盾突出等。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尊重、充分实现和有效维护,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但必须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民团结,促进党和国家事业更好发展。
维护群众权益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要求。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决定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按照保证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价值取向来推动社会进步,从而使社会进步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中获得不竭动力,让人民群众在社会进步中实现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因此,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将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执政兴国的根本要求,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首要选择、把群众权益作为优先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事事、处处、时时为群众着想,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富民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更广泛的普通民众。
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依法维护群众权益,要求建立法治政府。在现代社会,法的根本职能在于维护保障合法权利、限制规范权力运行。政府权力源于人民,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政府的基本使命。而政府要真正履行好这一使命,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建设法治政府。这就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与此同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应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反映和切实维护不同方面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包括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机制、信访工作责任机制等,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合力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统领作用、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和各类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尤其是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能力,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芽状态,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用群众的力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深刻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被打破,在人民内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具体利益矛盾。这些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经济利益关系矛盾突出。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经济领域是人民内部矛盾最为突出的领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新的利益矛盾还会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二是矛盾成因多元,演变过程复杂。人民内部矛盾的成因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既有决策不够科学的原因,也有贯彻落实上级决策失真走样的原因;既有少数群众对政策方针不了解的原因,也有部分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手段落后、工作方法简单的原因;既有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原因,也有思维方式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原因。三是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的趋势。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一类利益纠纷的当事人相互联系、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当其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使矛盾的对抗性升级。
用群众的力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实践充分证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用群众的力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仅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而且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首先,这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也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为此,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员和引导群众管理好自己的事情,采取群众普遍认可的规则、手段、方法来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增强矛盾解决的有效性。其次,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不断推进,群众的文化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政治参与意识也不断加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自治功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人性化、科学化,达到自治和他治的协调统一。群众自己解决内部矛盾的过程,就是群众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生动实践。第三,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在司法工作中体现为: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案件处理难度越来越大,案结事不了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民法院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动员和运用广大群众的力量,探索建立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新机制。
积极构建群众参与司法工作的有效机制。针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应按照“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更新理念,拓宽思路,探索建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机制、新方法。要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和社会稳定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打好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实践表明,大量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与基层组织管理不善、基层干部作风不正有关。立足根本,全力保障民生。民生改善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民生工作抓不好,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嘉祥县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百姓至上、民生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民生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标准只升不降、民生工程覆盖面只扩不缩,全心全意抓好各项民生工程。大力实施“水、路、电、气、医、学、房、保”等系列民生工程,认真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推进司法公正的着力点
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司法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由于与人们合法的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更是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司法公正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司法公正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应主要把握好确保法律法规制定的公正与司法人员适用法律过程的公正这两个着力点。
确保法律法规制定公正。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否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要求,是否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不同主体的合法利益诉求,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公平正义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得较为充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婚姻法、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都是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下进行的,是最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根本体现。同时要看到,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比如,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时间还不长,有许多法律特别是程序法需要进一步细化。长期以来,一些人仅仅把程序看作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和工具,只强调程序在保证实体公正中的作用,而不承认程序具有独立于实体目标之外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们单纯追求结果的公正即实体公正,不重视甚至忽视法律程序的公正。实际上,程序公正不仅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裁判结果、实现实体公正,而且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蕴含着公平、公正、合理等理念和要求。因此,应继续加强诉讼法等程序法的建设,在全社会树立程序公正的理念。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课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要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能力和水平,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项工作。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必须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新特点的基础上,自觉贯彻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用群众的力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