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4: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

第一篇: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

第三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的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答: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仅仅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对重复性事件做出的归纳,不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因果链条”,后者则包含“因果链条”而且是必须通过实践检验的是否存在因果必然性的联系,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算得上是包含“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 简而言之前者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 后者是既知其然有只其所以然的规律。

“一元多因果论的规律观”: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它是“终极事实”和“终极原因”的统一,遵循了能量和质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同时,它是一种因果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因为非决定论根本否定因果决定论,而且导致与一元论对立的多元折中论和无规律论。因此,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二、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答:经验规律是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而孔德和密尔所总结出来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二者通过经验观察和归纳得来的,这种规律观包含着一个难以消除的内在矛盾,单靠经验观察到的事实归纳出来的“规律”无法保证其一定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故其属于经验规律。

三、试述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表述形式及其含义

答:抽象形式表述: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这一陈述形式的含义是,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我们把这种规律观称为“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

四、为什么说坚持科学的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答:“一元多因果论的规律观”: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它是“终极事实”和“终极原因”的统一,遵循了能量和质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同时,它是一种因果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因为非决定论根本否定因果决定论,而且导致与一元论对立的多元折中论和无规律论。因此,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五、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答:经验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做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联系。普遍规律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联系的不变秩序的判断,一般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六、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做的不同的归纳的的含义?

答: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态演进序列归纳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和“封建的等级所有制”。马克思认为人在物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总要创造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这种“交往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会被一种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如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往形式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草稿》中归结为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的演进序列: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马克思认为,家长制的,古代的,封建的的社会状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的,现在社会则随着商品经济一道发展起来。在人的依赖关系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的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在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下,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则变成了他们的社会财富。三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归纳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和逻辑的起源,以证明西欧资本主义不是自古有之,证明它的第一个历史和逻辑起点是原始公有制,然后经过古典古代的所有制形式,和罗马晚期的所有制、西欧的封建农奴制,然后从农奴制产生出西欧的资本主义,而西欧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七、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答: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第二篇:史学概论 论文

我对历史的看法

——史学概论课后感谢

历史主要是记录在纸上的过去发生的对当时现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及借由这些事情变得高大渺小的人物。

历史的内容决定了有很大很大一部分人会对它产生兴趣,因为人类有一股超越死亡的好奇欲;但只有少数一部分人会继续对历史做更深层次的领悟,因为这条路上荆棘遍地而且路途长远;最后只有这部分人中的极少的一部分精英分子才能自由运用历史,发挥历史对人的功效,为自己建功丰功伟绩并惠于他人,将自己变为后来人的历史,因为这除了自身的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机遇!这也是人们之间落差的重要因素。

历史对人的作用就是如此玄妙,关键就是你否领悟它所提供的信息。唐太宗纵观历史慨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马克思研究历史发掘出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而作为普通大众也有读史可以明智的意识。

在我看来历史对人的功能有三点:在向你展示它被记录下来的方式中,告诉你要有主角意识;在向你展现一件件事件时,教会你人要随时准备从已有经验中打破旧思想的牢笼,发现新的思想;在一个较完整的进程中,给你精神的寄托、慰藉和鼓励。

一、主角意识

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应该是作为历史主体的平民大众的历史,可是非常遗憾历史这个巨大华丽的舞台上,闪耀的明星永远是那些完成自我有所成就的人,而普通大众只是默默的坐在观众席上注视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谯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沉默彰显着喧哗,而且有时不得不在台上的要求下打破沉默来应和这一片欢天喜地!终于有人不愿意再保持沉默,内心的激情澎湃,对台上人的殷羡,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对周遭同伴悲哀命运的慈悲……总之不论何种原因,他们奋起攻击要求自己的演出。不论成功与否,当他们勇敢地从观众席上站起来的那一瞬间,他们已经在开始表演自我!其实主人是公平的,他并没有将人们区分为观众和主角,只是一开始当我们中的精英分子在舞台上精彩演出的时候,名利欲驱使他们擅自定下种种规矩来限制他人的表演,并依靠他们卓越的智慧巧妙地掩饰起不可告人的目的,软硬兼施地麻木其余人,让他们只唯唯诺诺而已!主人也是公正的,他不会干预这一切,因为他深知这是我们自身的事情。上天给予我们生命的那一刻,我们便拥有了诸多权利,当我们睁开眼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它的抽象实体——社会便将我们的权利重新洗牌理清条理,赋予我们只需要的权利。我们需要去发现我们的权利,我们不是舞台的看客,我们也是舞台的主角!我认为历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主角意识,即自己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所起的历史作用是自己争取的!这种意识对我们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每个朝代末期必然吏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所有的矛盾一触即发,此时只需要一人登高一呼,便可形成燎原之势,对旧朝代以沉重打击甚至取而代之!但是问题是为什么会是他,而不是其他人?秦末揭竿而起开中国农民起义先河的陈胜曾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种雄心壮志,当然是历史主角意识的一种,而且这种意识是我们创造机遇,开创新天地的关键,此外这种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关心舞台表演所要遵循的规则,好的规则我们要竭力拥护,不好的规则我们要积极勇敢的去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规则!

我们是平常人,秦始皇巡幸天下以威慑那些心存不轨的人,两个当时的平常人刘邦、项羽,深深被始皇雄伟的队伍所震撼。刘邦云:“大丈夫当如此也!”后刘邦统一天下,开创四百年两汉。项羽曰:“吾可取而代之!”后项羽灭秦,分封诸侯,是为西楚霸王。

陈涉、吴广、张角、朱元璋、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是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在起义之前基本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老苦农民,长期贫苦艰难生活的压迫,生命稍纵即逝的恐惧,对当权者不公的憎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冲出重围,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生死之间勇于挑战命运还是敢为奴仆?他们做出了人生中最伟大的抉择,而他们当时只求自己会有美好将来的豪赌举动,却暗暗反映出他们的主角意识。至于商汤、周文武、刘邦、、刘秀、曹操、刘备、李渊父子、赵匡胤、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直接就是历史要求我们有主角意识的体现,在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民族面临沉重的灾难的情形下,主动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的力量,带领人民走向好的生活。再有那些盛世名相为了人民国家更好的未来,殚精竭虑!但是我们也得认识到宇文化及、安禄山、史思明、朱温、石敬瑭等徒,他们的积极主动,以出卖人民国家利益满足自己私欲,结果走错了道路只会招致后人的唾弃。

历史赋予我们的主角意识是让我们积极主动的去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去作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情,不是以天下人的牺牲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是在哪个领域,我们都要拥有这种主角意识!

二、打破思想的牢笼

对任何人来说,都难免会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时候。尤其在人生的许多关口上,任何一个抉择,都可能把未来的人生路向给划定了。更有许多时候,常因一个人的抉择牵动许多人的命运:执政者的政策,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幸福;战场上将帅的命令,关系到整体作战军队的胜负存亡;企业经理人的决策,更与整个企业内每一个成员的生计息息相关。因此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这也是历史要教会我们的成功法门,但是历史所要交给我们的这种经验就是摒弃思想上的经验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国家制度上是延续封建制还是推行郡县制,组织过一次廷辩。主张郡县制的李斯以周朝所封诸侯本家子弟众多,但时间一长感情疏远,相互攻击十分厉害,天子不能禁止,造成社会**,民生凋敝为由,劝服始皇推行郡县制,始皇也有感于此,再加上始皇性格上的缺陷——极度的猜疑,不安。于是严刑峻法强力推行郡县制,这种无缓冲的硬着陆造成大秦王朝的迅速崩溃。造成这种硬着陆的就是始皇对秦国发展的经验主义迷信。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原来依靠领袖力量凝聚的部落分权形态,由易于凝聚集结稳定的中央集权所代替。而中央集权的社会实体形态就是郡县制。变法的成功,使秦国的实力发展的基础产生了质的变化,在良好的土壤中本国实力的急剧增长,再加上苏秦、张仪连横合纵对六国的恐吓宣传,使秦国实力在六国心中的虚涨,秦趁机获得更大发展。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对六国的恐怖军事打击更加大了这一效应,但同时也暗示了新制度在处理新环境时已出现乏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国情瞬时大变,这广大的疆域已不是原来的秦国,六国遗民对秦本身就有抵触情绪,怀念故国,此时已有的经验——大力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控制全国一切事宜,已经行不通了,继续下去只是自取灭亡。可是一直长于理性分析的始皇做出了一生中最失误的决定,断送了大秦六百多年!相比之下,紧接着的汉高祖刘邦要高明的多,虽然有出于无奈的成分,但他分封诸侯的做法确实缓和了当时国内环境,奠定了汉朝落地生根的基础。日后才能有雄材大略的汉武帝精彩削藩的演出!

汤恩比说过:“人类在获得伟大成就后,似乎长会趋向于精神上的堕落。不过这种堕落并非出于宿命,而是由于成功常使我们趋向怠惰、自满及浮夸。”大成功后的新环境,我们需要的是抛弃以往的经验,以新的眼光审时度势,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历史最实用就在于此!一切的经验只有符合现实环境,它才能对我们有指导作用,否则我们就要打破它!

三、精神指引

历史借以事件和人物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全过程,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诞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坚定不变的意志品质,所以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阅读历史,我们明白我们要有怎样的精神;阅读历史,我们在迷茫中找到精神的方向;阅读历史,我们得到永远前进的精神动力。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的民族精神极其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爱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邓公年七十四,壮心不已,掀动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富强的中国,正是因为他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

爱好和平,中华民族自古讲求万事以和为贵。汉唐盛世强大的中国不仅没有像其他国家侵略周边小国,反而对他们进行百般谦让帮助,期望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公主下嫁的和亲政策,换来了两国的一段时期的和平;朝贡政策为双方发展创造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人民与人和睦的基础上的。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实践和平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发表言论和采取行动的基准和标尺,周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这一精神的充分体现。

勤奋精神。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求学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凿壁借光,囊萤眏雪等等,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

自强精神。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坚持,“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史记》乃成,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自强,终成大业。此种精神是后世楷模。

此外中华民族还行成了许多其他的激励国人崇尚坚定信念,不懈奋斗,敢于探索,敢于革命的精神。

气节精神,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创新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创新的国家,不论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及其他科技发明,还是独树一帜的政治体制,中国以自己的创新精神探索着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之路,不断创造着辉煌。虽然中间有过焚书坑儒、文字狱、文革等摧残文化发展,抑制人民精神文化的事件,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造福于国家和人类。冶铁技术、制瓷技术、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等,都是中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的成绩。今天自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以更大的创新成果继续向世人证明着中国是一个善于创新的国家。

改革精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自身发展的国家。《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加强自身实力以自保并兼并其他诸侯,纷纷改革自己的内政,军事,外交,有名的变法家几乎都处于这个时代。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商鞅主张“便国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礼”。韩非认为“世异必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之为备”。而北宋大变法家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在一个一个困境中能够朝前大步发展。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虽然都失败了,但他们留下了不可替代的警示。当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验证了中国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积极向前发展的国家!

革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对外抗强暴,对内拒奸恶的利剑。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为着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寻光明和进步,为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从不畏惧,绝不屈服。

纵观历史,一次次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迫使他们做出调整政策的让步或是导致改朝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一次次的对外抗争,永不放弃,永不妥协,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万死不辞,狠狠地教训了外来侵略者,维护了民族国家利益,宣扬了民族国家的尊严!

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许多伟大的人和事构成了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这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个伟大的指引!自强勤奋,改革创新,凝结在一颗爱国的心周围,为国家民族美好的未来不惜一切。

历史蕴含着如此多的珍宝,发掘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三篇:史学概论问答题考试范围

二、名词与命题解释:

1、多元折中主义的史学本体体

2、天命——神学史观

3、技术性方法

4、导向性方法

5、实物史料

6、文献史料

7、比较史学方法

8、计量史学方法

9、历史客观义义

10、历史相对主义

11、人文主义史学

12、历史发展规律

13、客观限定性与主体能动性

14、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15、历史的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

16、“理性主义”动力说

17、阶级斗争动力说

18、“人文主义”动力说

19、“利益”、“情欲”动力说

20、“绝对精神”动力说

21、历史观

22、历史学本体论

23、历史学方法论

24、历史学认识论

25、基督教(神学)史学

26、历史比较研究法

27、历史计量研究法

28、历史心理研究法

29、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30、历史是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31、历史真相是可知的

三、问答与论述题

1、学习研究历史有何意义(论学习研究历史的意义)?

2、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怎样认识历史哲学和历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怎样克服这种对立?

4、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 学占据主导地位?

5、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6、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

7、论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8、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9、唯心史观的动力说有哪些?

10、唯物史观动力说有哪些?(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11、如何辨证地看待历史发展的动力?

12、史料有哪些类型?(252、255)

13、史料的搜集有哪些方法?(255)

14、校勘四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65)

15、考证有哪些步骤?有哪些主要方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16、什么是比较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比较史学方法?

17、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计量史学方法?

18、什么是心理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心理史学方法?

19、什么是口述史学方法?怎样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

20、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有何异同?(322)

21、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有何异同?(328)

22、在历史研究中,局限着人们对历史正确认识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哪些?(348)

23、历史客观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何?其中有哪些合理性?错在那里?

24、历史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何?其中有哪些合理性?错在那里?

2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怎样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

26、唯物史观是如何认识偶然性和必然性间的关系。

27、为什么说一切历史认识和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

28、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29、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0、历史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1、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362)

32、为什么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既相吻合又相背离?

33、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现实?

34、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

35、论历史科学之树常新常青。

第四篇:史学概论第四讲复习题

后现代史学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开始用一种批判现代理性的方法研究社会,研究现实,研究现代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以批判现代文化为主的社会思潮,而被人们统称为“后现代主义”。随之产生后现代史学。

如果说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强调历史学家主体作用的话,后现代史学则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结构来解构传统史学。他们认为,历史描写采取陈述的形式,而陈述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只是通过语言中介构建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和内容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后现代史学的影响。这一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总体认识倾向有关。作为反思和批判以往所有“现代文明”思潮的总汇,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普世主义和目的论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强调事物的复杂性、相对性、多样性、特殊性和无结构性。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传统历史学研究中的“宏大叙事”不见了,代之以日常生活、底层人物、突发事件、妇女、性行为、精神疾病等微观和细节,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史研究的勃兴。

后现代史学在世纪之交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产生冲击,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不过无论怎样,我国学术界要认真的对待和分析后现代史学,而不要盲目追风或一棍子打死。后现代史学的许多观点是走了极端,但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可小视。

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称数量史学或定量史学,指有意识地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从事史学研究,并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特点,而不同于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史学。计量史学首先在美国、法国兴起,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历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

计量史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立即引起我国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西方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研究,同时也对计量史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计量的方法使历史研究的对象从传统的以个人和时间为中心的政治史向以普通大众及历史发展过程为中心的整体史转变,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拓新了研究课题。同时也扩大了资料的范围,计量的方法使历史学变得更严谨、精确。在我国利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具体的历史研究不如理论探讨活跃。这主要是因为,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有时甚至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计量方法并不能使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切领域,主要在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人口史、社会史、军事史的研究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划分为阶级,及由此产生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要求史学研究者将其研究对象与其相关的阶级、阶层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揭示其阶级实质。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制度、军事斗争、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阶级意向。所以研究历史问题,要深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着重考察产生阶级、阶级斗争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使用阶级分析法时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将阶级当作标签到处乱贴,用同一个模式到处乱套。同时应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历史现象,不能将阶级性统括一切。将所有的历史现象都纳入到阶级斗争的范畴中去,并不能说明历史的真相。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在运用阶级分析法时造成过失误,教训是深刻的。史家将所有的历史问题,都套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甚至认为研究者要站在各个历史时期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研究问题。研究奴隶社会的历史就要站在奴隶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一面,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应站在农奴或农民阶级等劳动人民一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应站在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一面。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历史研究难以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地研究,不能历史地看待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往往见封建就反,见地主就骂,甚至要以农民战争史代替中国通史。因此使用阶级分析法时一定要杜绝简单化、庸俗化。

历史研究资料

历史研究资料,大体有历史资料和信息资料两大类。历史资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亦即历史研究的客体——具体历史现象的种种情况的遗存和记述。史料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实物的、口碑的、声像的和文字的四种状态。

实物史料,指以往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实物,如陵庙、房屋、城邑、道路、器械、工具、服饰、艺术品、钱币、器物等,这类史料具有直观、形象和难于篡改的特点,是其它形态的史料所无法替代的,成为历史研究中为人们所重视的资料。实物史料的发现和研究主要依赖于考古学和文物学。

口碑史料,指民歌、传说、故事、回忆等,它们广泛存在于亲历者的脑海里,传颂于人们的口头上。对口碑史料,包括亲历者的回忆,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轻信,最好是与文

献资料或他人的叙述进行对照,加以鉴别,绝不可轻信盲从。

声像史料,指各种画像、图片、地图、照片、影片、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光盘等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声像记录。无论古代的地图、画像、壁画、雕塑,还是近现代的照片、影片、名人录像录音等,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要特别注意搜集利用。

文字史料,指一切以文字记述的历史资料。中国史的文字史料,以其载体看,有甲骨卜辞、金石文字、陶砖铭文、竹简木牍、缣帛文书、纸质书卷等。这些书籍、材料,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史料。

逻辑学、逻辑分析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学科,逻辑分析的方法是研究一切科学必备的认识工具。思考问题,撰写文章,自觉地遵循逻辑法则,则能使思维缜密,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文章观点鲜明,具有说服力。白寿彝先生十分重视对历史研究者的逻辑训练,强调逻辑训练的重要性。他说:“写文章、写书,还要接受逻辑的训练。自从我们接触了辩证法以后,觉得逻辑不算什么,不大注意。这反映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上,普遍的毛病是遇到一个个别的事例,就下一个普遍的结论,这是犯了逻辑性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到处都是。写文章不严格,喜欢说过头的话,夸大,认为这带劲儿。历史著作应要求加强科学性,写作应该一个字一个字的有根据,不说废话,不夸大,要确切、简炼、生动。当然,吸引人的科学著作不一定都生动,只要讲得有道理,能接受,一样地影响大。”1 这是说史学工作者应遵守逻辑守则,依靠逻辑力量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加强史学论著的科学性。

历史学作为一种主要按时序对史实进行思维的学科,需要将大量的史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经过加工取舍,抽象出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归纳和演绎这两个逻辑方法,就成为历史研究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所谓归纳法,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利用这种逻辑方法可以根据已经认识了的一些特殊或个别事实,推论出尚未认识的一般原理原则,从而获得新知识。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根据考察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该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被称为完全归纳法。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这一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就是不完全归纳法。在历史研究中,归纳法是史学工作者经常使用的逻辑方法,史学研究者在广泛地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得出有关研究对象的一般性的认识。在使用归纳法时,必须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白寿彝先生所批评的在历史研究中,人们遇到一个个别的事例,就下普遍性的结论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以偏概全。所谓演绎法,是由一般性原理推出与一般性原理有关的特殊事实或结论的逻辑方法。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即一般性结论)是通过运用归纳方法得到的,从大前提中推出的结论未超出前提的范围,因而是确实可靠的,但须保证大前提准确无误。演绎法也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史学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实际,在逻辑上采取的就是演绎法。掌握了逻辑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就能自觉地遵守思维规律,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无可辩驳的科学性。白寿彝:《史学史工作四十年》,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4页。

史料的层次

我们研究历史,总希望材料愈全面、愈详细愈好。但是,关于上古史的材料以及许多原始记载十分简略的史事,愈往后代,对此事的记载往往愈丰富、愈详细。比如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就是层累地积攒起来的。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史家通过考证,发现周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禹原来是个神,逐渐变为人王,又变为夏后,变为舜臣;到孔子时才有了尧、舜;尧、舜的翁婿关系,舜、禹的君臣关系,那是后来编成的;从战国到秦汉,尧之前又添上了许多古帝王,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有三皇,汉以后才有盘古。秦的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到晋代始确定为伏羲、神农、黄帝等。他们从对古史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在这上面即使不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2。这些意见,对我们分析史料很有参考价值。不仅上古史料如此,古代的一些传说(如徐福东渡、孟姜女哭长城、西施、钟馗等等)也都是如此。分析这类史料,千万不要被层累地造成的历史所迷惑,更不可凭后来放大了的说法去研究其本来的历史。因为层累的历史,不是信史。我们只能据最早的比较真实的史料去分析历史。

史料的分类

历史资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亦即历史研究的客体——具体历史现象的种种情况的遗存和记述。史料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实物的、口碑的、声像的和文字的四种状态。

实物史料,指以往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实物,如陵庙、房屋、城邑、道路、器械、工具、服饰、艺术品、钱币、器物等,这类史料具有直观、形象和难于篡改的特点,是其它形态的史料所无法替代的,成为历史研究中为人们所重视的资料。实物史料的发现和研究主要依赖于考古学和文物学。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各地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就将近70万件。王国维曾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3 老一代史学家都很重视运用实物史料研究历史。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以往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更要注意考古文物的新发现、新成果,善于将考古文物学的成果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订正,以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口碑史料,指民歌、传说、故事、回忆等,它们广泛存在于亲历者的脑海里,传颂于

4人们的口头上。“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 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靠氏族成员世代口耳传诵而保存下来,近现代原始部落的历史也靠口耳相传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史学家十分注意搜集口碑史料。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形势,并广泛采集口头史料。《史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口头资料,如在《五帝本纪》中采用了各地年老者所述五帝的事迹传说,他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先秦汉晋的其它学者也注意搜集口头史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我国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转变时期的传说和故事。隋唐以后,不少文人学士所撰的笔记小说、野史,包含了前代或当代珍贵的口碑史料。顾炎武在明亡以后,游历各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

5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近现代史的研究,更需要大力搜集亲历者的口

头史料。20世纪西方的新史学重视对普通人历史的研究,然而有关普通人的活动文献缺少2《古史辨》第一册,第60页。《古史新证·总论》,载《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版,第46页。《清史稿·顾炎武传》。

记载,于是史学家通过言谈等方式大力搜集口碑史料,并形成了“口述史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从事口述历史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钟少华先生通过对早年留学日本的幸存者的采访,撰成口述史书《早年留日者谈日本》。我们在充分利用前人搜集到的口头史料的同时,自己也要进行必要的口头史料的搜集工作,以弥补文字史料的不足。但必须注意,口碑资料是以人的记忆力为基础的,人的记忆可能模糊,也可能遗忘,因而会出现差错。经过许多人口耳相传之事,会偏离原样。有人见闻不广,有人为了某种原因而隐瞒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因此对口碑史料,包括亲历者的回忆,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轻信,最好是与文献资料或他人的叙述进行对照,加以鉴别,绝不可轻信盲从。例如,《李先念文选》第157条注释写道: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9月21日,华国锋到李先念处,商讨解决“四人帮”问题,并请李先念代表他去找叶剑英,请叶剑英考虑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解决为好。9月24日,李先念到叶剑英处,转达了华国锋的意见,并同他研究此事。这一条注释是根据李先念同志的一位秘书的回忆写的。后来,编写《李先念传》时,有关人员查阅了有关资料和档案,认定

6其中所说的两个关键时间应该是9月11日和14日,保证了史实的准确无误。

声像史料,指各种画像、图片、地图、照片、影片、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光盘等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声像记录。其中画像、图片古已有之。如天水放马滩的古代地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覆盖在内棺上的彩帛画,其中间是墓中女主人出行的形象。汉代墓室亦有画像砖。《西京杂记》中关于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画丑像的故事,亦非全为子虚乌有。唐、宋以后,历代帝后皆有画像保存下来。另外一些绘画作品如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各地的石刻、壁画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至于照片、录像等,则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史料保存的新手段。研究历史不能忽视声像史料。随着照相、录音、录像、摄像机技术的改善提高,今后史学工作者将可搜集和保存更多的音像资料。无论古代的地图、画像、壁画、雕塑,还是近现代的照片、影片、名人录像录音等,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要特别注意搜集利用。

文字史料,指一切以文字记述的历史资料。中国史的文字史料,以其载体看,有甲骨卜辞、金石文字、陶砖铭文、竹简木牍、缣帛文书、纸质书卷等。以文字的种类讲,有汉文、藏文、蒙文、维文、女真文、满文、西夏文等,及外国文字。以文书性质讲,在经史子集的各种书籍之外,还有档案、报刊、传记、日记、函电、手令、布告、契约、证券、帐簿、名册、会议文件等等。这些材料数量很大,据统计,历代古籍存世的约有10万种左右,1911年至1949年又增加了10万种,1949年以后又以每年数万种至十余万种的速度在增加。至于全世界,现在每年出新书约50万种。文书档案的数量更是惊人。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明清档案共70多万个全宗。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档案共800多个全宗180万卷。私家的档案也很可观,如曲阜孔府档案,明、清、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就超过20万件。国外的中国档案也很多,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我国的历史档案资料14000余件,美国胡佛“起义、战争与和平”档案馆收藏有我国近现代档案资料200多个专题。这些书籍、材料,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史料。

6参见《党的文献》2001年第3期文。

第五篇: 设计概论简答题

设计概论简答题

1,设计的特征?

(1)科技性特征

设计作品是否成功融入现代科技,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

(2)经济性特征

是否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从市场角度开发产品,满足人的消费需求……

(3)艺术性特征,美学评价

是否对视觉元素进行合理安排,创造精神产品,满足人的愉悦与精神需求……

(4)文化性特征,社会评价

是否吸收地方与本土文化,对人类历史及传统民俗技艺很好地传承与延续……

(5)社会性特征

是否体现社会文化价值,通过设计解决社会普遍性问题,关心弱势群体……

2,包豪斯的教育教学体系?

包豪斯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前卫艺术家、设计师,实行新的设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针。一是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审美和技术的双重才能:二是从现代工业设计的需要出发,开设了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加强基础训练;三是教室与车间结合,理论修养和动手能力并重;四是提倡自由创造,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包豪斯实行的艺术教育与工业生产、基础训练和技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对欧美各国的设计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筑家沃特.格罗皮乌斯,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设计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现代设计的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设计新领域的开拓,设计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

3,现代设计教育?

包毫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强调标准化、强调集体的工作方

式、强调科学的工作方式、将教育中心从外部改到内部的解决问题上、开创各种

工作室、创造基础课程的教育方式、创新人体工程学等等。它的创造确实给现代

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设计教育与现代设计基本在同时开始发展,目前经过自己体系的不断发展,学科开始趋于完善,教学方向也开始比较明确了。但是现代乃至当今的设计教育依然同当年包豪斯的创办和贡献是分不开的。

4,设计的内涵及范畴?

设计的核心即所强调的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设计的范畴不令扩展到物质生产领域,也包括文学、艺术等的精神生产领域,甚至包括经济规划,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国家大政方针上等诸多方面的决策和方案等,只要为了一定目的而从高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畴划、策划,都可以说是设计。艺术设计按设计的目的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为设计——产品设计,为了居住而设计——环境设计。

5,绿色设计的宗旨?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等。虽然叫法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6,科学与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1)、手工艺(2)、大机器(3)、计算机;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从人类史上磨制石器时期到打制石器时期,从手工业生产到大机械设备的运用,从半自动化生产到计算机全智能化设计,每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设计与生产,均离不开技术进步、新能源开采使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需求,生产力、生产关系伴随社会各种复杂的关系产生变化,设计在当下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中,充当一种平衡药剂;总之,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注:围绕以上3点,阐述与展开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7,设计的步骤?

第一、发现与明确问题

提出设计项目,明确设计要求,了解为什么要设计,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服务的目标对象是谁。

第二、制定设计方案

在发现问题和明确要求的基础上,紧接着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设计所需的信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归纳与分析,挖掘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大胆提出各种设计想法,并依据一定条件对各种想法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用户调查、专家咨询、查阅图书资料、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浏览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有关的信息。了解清楚要设计的产品的特性:材料,结构,工艺,功能,尺寸,消费人群,市场定位等。设计分析:面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根据设计要求,找出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案构思:方案构思是设计过程中最富有挑战性的环节,它要求我们根据设计要求,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设想。方案呈现:构思过程中产生的设计想法常常是模糊的,为了使其具体化,我们通常会用草图把它们转化为视觉形象。同时,这些想法又是零散的,从中我们并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所以我们还要对这些想法进行综合。

第三、制作模型或原型

完成方案筛选以后,就要开始制作模型或原型。一般地,模型制作包括两个阶段,即绘制图样和制作模型或原型。对于图样,我们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用计算机辅助绘制。

第四、测试、评估及优化

测试:在模型或原型制作完成后,一般需要对其进行测试。测试的目的是检验产品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术性能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评估:在测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设计方案和产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优化:为了优化设计方案,我们既要分析测试和评估的具体记录,也要重视对公众意见的调查,以明确改进的方向。

第五、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既可以使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8,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设计首先应具有艺术属性,缺乏艺术内涵的作品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设计的,良好的设计能够唤起隐性的消费欲,使之成为显性。或者说,设计发觉了消费需要,并制造了消费需要。但是,产品优先的设计,必定要求首先考虑市场各方面的要求。比如,实用性、新颖性、功能创新、价格、销售定位等等。第二,设计产品的成功与否,必须得由市场去进行检验,是否受欢迎以及所达到的程度,时尚性与生命力,实用性与功能涵盖;第三,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企业无一不是将设计视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可以说新世纪的市场竞争是设计实力的竞争,在设计上取得了领先的优势后,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

9,设计批评美学的重要性?

设计批评又称为设计评论,是设计学和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历史看,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设计批评在设计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更多地的是体现着设计的人文科学精神,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组成,其中的价值作用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涉及以几个方面。

1、设计批评对于理解设计作品有指导作用;

2、设计批评可以帮助甄别与选择好的产品;

3、设计批评对设计创作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10,现代主义形成的条件?

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它的确切定义、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等等,都极其复杂,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它们的中心都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尽管装饰艺术运动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但是无法逃脱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以上风格运动在大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完美结合。

荷兰“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设计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遵循几何式样;俄国构成主义着迷于机械的严谨结构方式,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包豪斯设计为多数人服务的宗旨,提倡标准化色彩、造型,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进一步促使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的形成。包豪斯设计为多数人服务的宗旨,提倡标准化色彩、造型,艺术与技术的综合,真正实现了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11,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代艺术设计逐渐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具体表现在设计队伍逐渐壮大、设计产业迅猛发展、设计观念更新快速、艺术水准全球化等等。中国的艺术设计从1980年引入后,已经有了有目共睹的飞跃,但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的艺术设计还处于“西方出观念,中国跟作品”的状态。

第一,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市场的发展和商业形式的急功近利导致相当一部分平庸之作产生,其对于国外某种流行 “艺术语言”进行大量复制和抄袭。为了获得短期的艺术效应,一部分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而沉酒于对形式与技法等视觉刺激的追求,我国相当多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追随国际潮流之后,走别人已走过的路而乐此不疲,“照猫画虎”,生硬地设计出一批“国际主义”的刻板面孔,用国际风格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和个性,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第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底气不足(整个教育体系和设计界对于设计教育的看法,教育始终是没有被当做一个引领和推动设计的活动来看。中国的设计明显是处于“市场牵引”模式,而非“思想牵引”、“社会牵引”模式。到今天,国内的设计教育虽然表面很热闹,各地高校纷纷设立设计类专业,招生不断扩大,这种过热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局部的、地域性的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也潜伏着低层次的无序竞争的种种危机。许多仓促上马的相关专业院系缺乏系统的理念规划,教学的师资、设施、资讯存在严重的不完备,更谈不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抗衡。

12,工程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区别?

第一,对象上的区别

工程设计解决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围绕此内容展开,举例论证)

第二,概念上的区别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工程设计,是根据建设项目的要求,对建设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编制施工设计文件的活动,包括总图、工艺设备、施工、结构、动力、储运、自控、技术经济工作

13,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一,产品必须具有良好的功能。产品的功能在设计阶段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不但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功能,还不许方便保养,维护与运输。第二,设计美观大方。第三,优质。第四,产品设计独特性。第五,产品设计合理性,必须便于批量生产。第六,本企业各种产品之间必须具有独特的特征,又应该有内部关联性。第七,坚固、耐用。第八,产品对于社会大环境应该具有和谐美化的作用。

14,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区别?

新艺术运动比工艺美术运动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的根本区别上。威廉?莫里斯主张艺术与设计回归到中世纪那种工匠们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自然状态,以排除生产条件下产品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隔阂。而新艺术运动则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动植物纹样装饰于使用产品上,因而,在处理设计的功能与形式,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上,比工艺美术运动大大地拓宽了,并尝试着将艺术载体延伸到了实用产品上。

15,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也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承认了被现代主义否定的传统,注意对各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在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精华方面超越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简单化、模式化,讲求文脉,追求人情味,崇尚室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大胆地运用装饰和色彩,提倡多样化和多元化。在造型设计的构图理论中吸取其它艺术或自然科学概念,如片断、反射、折射、裂变、变形等。

下载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艺术概论简答题

    《艺术概论》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

    语言学概论简答题

    1、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首先,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动物是没有语言的;其次,语言是适应人类需要而产生的,若人类不需要语言,就不会产......

    企业概论简答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工业企业技术进步? 答: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是指企业为通过研究开发和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管理,进行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推广等活动。 2.技术创......

    公司概论简答题

    公概简答题 1、 公司设立的两种方式及各自的适应性。 答1)发起设立方式,是指由发起人认足全部资本额而设立公司的设立方式。在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可以采取这种......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

    企业管理概论简答题

    一、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公司,具有公司的一些共性特征,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 是人合还是资合。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对无限公......

    社会保障学概论简答题

    社会保障概论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及其物质帮......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答题(推荐)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