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统计学概论简答题
第一章
1统计三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
2)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与成果有关 3)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2统计认识的过程
1)从质于量的关系来认识 2)从个体与总体的关系来认识 3统计研究的基本任务
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4)归纳推断法 4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1)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国家制定政策和检查政策贯彻情况提供依据。
2)为科学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3)为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和分析资料。4)为积累统计资料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5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第一阶段,前提 2)统计调查 整理分析的基础 3)统计整理 中间环节
4)统计分析 理性认识阶段 决定性阶段 6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其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忽然平均指标。7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2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而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用文字来描述的,不能用数值表示。3)指标数值是经过一定的汇总得到的,而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
4)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一定要讲时间、地点、范围。
联系:1)大多数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而来的,既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也可指总体单位的总和。
2)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8统计数据的分类
1)按照现象计量的层次来看,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2)按照统计数据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试验数据
3)按照欧被描述对象与实践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9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和联系
流量和存量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并存的,是互相影响的。经济中的许多流量都有着与其直接对应的存量,一般来说,存量是流量的前提和基础,流量市在期初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流量改变了存量,使之从期初的存量变化为期末存量。
第二章
10统计调查的意义
1)统计调查是认识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 2)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基础
3)统计调查理论和实践方法在统计原理中占重要地位。11调查的种类
1)按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类。分为经常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类,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
5)按组织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12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制定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地点。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13在具体拟定调查项目时须注意的四项问题
1)调查项目要少而精,只列入为实现调查目的的所必需的项目,否则会造成调查工作的浪费。
2)本着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只列入能够得到确定答案的项目。有些项目被调查者说不清楚或无法回答,则不要列入。凡列入的调查项目,含义要具体明确,使人一看就懂,理解一致,有些项目根据需要可加注释,规定统一标准等。
3)调查项目之间尽可能保持联系,以便互相核对起到校对作用。在一次调查中,各个项目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在两次或历次调查中项目之间尽可能地保持联系,使其具有可比性。4)有的项目可拟定为“选择式”。调查方案设计的核心是调查表的设计 分为一览表与单一表 14普查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是一次性调查,其主要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2)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其主要用来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的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资料。
作用:在于它能搜集到那些不宜用经常调查能搜集到的全面、准确的统计资料。15普查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
方式1)是从上至下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和队伍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
2)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与核算资料,或者结合清仓盘点,颁发一系列调查表,由调查单位自行填报
原则:1)必须统一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使所有普查资料都反映这一时点上的状况,避免重复和遗漏
2)正确选择普查时期
3)在普查范围内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调查,并尽可能在最短期限内 2 完成,一边在方法上、步调上协调一致。
4)调查项目一经确定,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综合,降低资料质量。
此外,进行普查前应先试点,取得经验,交流推广;普查结束后,要用其他调查方式对普查资料进行检查和修正,以保证普查资料的质量。16重点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调查单位的选取是客观的,不受主观影响,调查单位少,可以调查较多的项目和指标,了解较详细的情况,取得资料也及时,即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
缺点:重点调查单位与一般单位的差别较大,通常不能由重点调查的结果来推算整个调查总体的指标。17典型调查的特点
1)调查单位少,能深入调查单位,搜集详细的第一首数字资料
2)由于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出的,对其进行调查,就能取得代表性较高的资料 3)典型调查机动灵活,可节省人力和物力,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典型调查财务划类选典的方法 18典型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个别访问法,开调查会 19抽样调查的基本特征
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单位,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一小部分单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数据,并据此从数量上推断总体 20统计报表的种类
1)按主管系统的不同,分为基本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2)按调查范围不同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3)按报送周期长短的不同,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除年报外,其他
4)报表称为定期报表)
5)按填报部门不同,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6)按报送方式不同,分为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21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内容
1)报表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 2)报表表式的设计 3)报表的实施范围 4)报送程序和报送日期 5)填表说明 6)统计目录 22调查的形式
主要有:发表调查、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新闻调查、媒介调查、留置调查、日记调查、文案调查。23问卷调查的特点
1)通俗易懂,实施方便 2)使用范围广3)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24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结构 1)问卷的名称 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3)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
内容 1)人们的行为2)人们的行为后果 3)人们的态度、意见、感觉、偏好 25调查问卷的形式
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26调查问卷注意的问题
1)问卷要编码,目的是满足调查数据处理的需要,对此,切不可忽视 2)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内容要简洁,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
3)提问要自然、用词要准确、通俗易懂,适合被调查者身份,易被调查者接受于合作 4)要充分考虑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27市场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原则和结果
目的:是为了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对象:是人群或民众
内容可以使涉及到民众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的任何问题,可以使抽象的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习惯和行为
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和客观性 结果:是经过科学方法处理分析后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可以用各种形式的调研报告向社会或委托人公布。
28问卷在设计中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问卷设计应该以此为基础 2)明确针对人群,问卷设计的语言措辞选择适当
3)在问卷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否易于操作 4)卷首最好要有说明,如有涉及个人资料,应该有隐私保护说明 5)问题数量合理化、逻辑化、规范化
第三章
29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使之系统化,成为能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实现了由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向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的转化,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个体量的观察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量的认识的连接点,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30统计整理过程的内容 1)统计整理方案 2)统计资料审查
3)统计资料的分组和汇总 4)编制统计图表
5)统计资料的积累和管理 31统计分组的作用 1)划分现象类型
2)揭示现象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只见到饿数量依存关系 32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
1)根据研究问题的目的来选择
2)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结合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来选择 33统计分组的种类及其方法
10)按照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照分组标志多少的不同,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34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
1)对零散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 2)测定全距 3)设定组数 4)计算组距 5)界定组限 6)求出组中值
7)计算次数和累计次数,并据以绘制次数分布图案 35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1)钟形分布 两头下,中间大 对称分布和不对称分布 2)U型分布 两头大,中间小
3)J型分布 一边大一边小 正J型分布,集中在右边,反J型,集中在左边 36统计表的作用
1)统计表能使大量的统计资料系统化、条理化
2)利用统计表便于比较个项目(指标)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便于计算 3)采用统计表格表述统计资料比用叙述的方法显得更简洁明了 4)利用统计表易于检查数字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37统计表的结构
从形式看,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数数值组成
1)总标题
2)横行标题。主词,表的左方 3)纵栏标题,宾词,表的右上方 4)指标数值
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组成 38统计表的种类
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39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统计表前,要对列入表中的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安排,统计表的世界诶应该主词分明,简明醒目,科学合理。
2)为了使统计表美观大方,统计表既不能太狭长也不能太宽短,长宽比例应适中,尤其不能画成正方形;统计表的上下两条边线一般用粗线绘制,其余用细线绘制;表的左右两端开口,不画边线
3)表的纵栏较多时,为便于阅读与核对指标之间关系,可以按栏的顺序边考 4)表中必须注明数字资料的计量单位
5)表中数字上下位置要对齐,同一纵栏的数字小数位应保持一致,数字的空格,用符号“—”表示;当缺乏某项资料时,用„„表示,有时也用N,A表示
6)对表中有的数据必须加以说明时,应以附注的形式写在表的下端,如果有必要,表中数字的资料来源也应写在表的下端。
第四章
40总量指标的作用
1)用以反映谋和对象的基本情况,也是制定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
2)就总量指标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基础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以及其他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其他指标都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41总量指标的种类
1)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4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1)时期指标的值是通过连续记录并累计而得到的;时点指标的值不是连续记录的。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时点指标则不具有累加性,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3)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直接相关,而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时期指标可以相加也可以相减,时点指标不能相加但能够相减。总量指标相减得出一个新的总量指标,这个新的总量指标一定是时期指标。42相对指标的作用
1)表现出各种食物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切地反映事物发展绩效。2)对于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采用相对指标能找到比较的基础 3)相对指标便于记忆、易于保密 43平均指标的作用和种类
1)对于由于条件引起的不可直接对比的同类事物,通过平均指标可进行对比 2)平均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的一种数量标准或者参考
3)平均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上的估算和预测
第五章
44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构成要素:资料所属的时间,各个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
作用1)通过时间序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据以进行统计预测
3)可以对相互联系的数列进行对比分析或相关分析 45时间序列的种类
按性质不同,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46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
1)从指标的数值和时间的关系看,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属时间间隔长短由直接关系
2)从指标的特点看,时期数列中的各个指标数值是可以相加的。
3)从指标数值取得的方式看,时期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一般都是通过连续不断登记再经过汇总取得的,而时点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则是每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取得的。47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 1)时间长短应该相等 2)总体范围要一致 3)经济内容要一致 4)计算方法要一致
48平均发展水平和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1)平均发展水平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期上发展水平的平均,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时间序列计算的;而一般平均数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平均,从静态上说明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变量适量来计算的
2)平均发展是对同一现象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差异的抽象化,而一般平均数是对同一时间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值差异的抽象化
第六章
49统计指数的种类
1)按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体指数
2)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数值和质量指标数值 3)按其比较的指标是否属于同一时间,分为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 50统计指数的作用
1)分析肚子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现象总量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分析现象平均指标的总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4)利用指数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各种推算。51平均指数的应用
1)综合指数主要用于全面资料的编制,而平均指数除了可以使用全面资料的编制外,还用于非全面资料的编制
2)综合指数一般采用实际资料作为权数来编制,而平均指数的编制,除了可以用实际资料作为权数外,也可以用某一固定比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52因素分析法的种类
1)按分析现象的特点不同,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
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3)按印象因素个数不同分,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第七章
53抽样推断的特点
1)以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抽样时必须遵守随机原则
3)抽样推断是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估计和推断 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计算并加以控制 54抽样推断的作用
1)抽样推断能完成其他统计调查形式无法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2)抽样推断可以对全面调查的结果加以补充或订正
3)抽样推断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控制 4)对于资料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很强的现象往往采用抽样推断
5)抽样推断法可以对于某种总体假设进行检验,并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
第八章
55相关关系的种类
1)按涉及的变量(或因素)的多少,分为单相关、复相关和偏相关 2)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3)按相关变化的方向不同,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4)按相关程度的不同,分为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无相关
56相关关系的主要内容
1)确定相关关系的存在以及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2)确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3)选择合适的嗜血模型,建立回归模型 4)对回归模型进行评价和应用
第二篇:自考企业管理概论_简答题归纳(范文)
1.对企业含义的理解?
答案:企业的概念: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此概念的含义:
1、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3、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2.现代工业企业系统的特征? 答案:(1)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2)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3)生产过程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3.公司制企业的特点?
答案:一是,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有独立的财产;二是,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三是,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而是委托董事会聘任总经理来经营管理企业。公司制企业已经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组织形式。4.公司制企业的优越性?
答案:一是有大规模筹资能力,能迅速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二是有限责任制减轻了股东的投资风险,有利于资本集中;三是公司资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四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加大对经营者的压力,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5.简述企业集团的特点?
答案:企业集团: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发展最快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特征:(1)具备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有独立财产,有法人地位,有资金,技术,产品和市场营销实力,能统一规划集团的投资活动。(2)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3)多渠道控制和影响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多渠道包括参股、控股、章程和合同、人事派遣、业务联系等。
6.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分离的必然性?
答案:(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企业通过资本积累与集中而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拓宽市场范围,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日
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仅凭手中握有股份,是无法胜任企业高层管理职务的。这一点必然导致资本所有者逐渐退出企业生产经营舞台,让位于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专家。
(2)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及股权的分散化,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大企业,一般会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因为这样才能实现巨额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制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迅速发展,股东人数迅速增加。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的股东即企业的资本所有者不可能全部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甚至连全部参与选择经营者也办不到,只能选取董事会,聘任经理,管理企业。他们能够使企业盈利并不断发展,使股票升值。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一方面不改变资本所有权,所有者享有相应权益,保持着对经营者的最终控制,另一方面切实保障作为经营管理专家的经理人员有职有权,让他们放手经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7.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答案:
1、任务目标原则: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并以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为最终目的。这一原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总的指导原则,指明了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要适当,加强协调和配合。
3、指导统一原则:机构设置应当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这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提出的客观要求。
4、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的下级人员的人数。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恰当数量。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是使企业中每个职位或岗位上的职责、职权、经济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关系。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企业决策的集中化与分散化。集中化是指企业高层保留较多较大的决策权,中层和基层只有较少和较小的决策权,分散化则相反,即企业高层只保留较少的重大决策权,而把较多和较大的决策权授予中层和基层。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是指组织抵抗干扰,保持其正常运行规律的勈适应性是指组织调整运行方式,以保持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8、精简机构的原则:是指部门、人员、管理层次能减则减,办事程度和规章制度力求简单明了。
8.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要点解决的问题?
答案: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塑造企业文化;
2、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营养去塑造企业文化;
3、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去塑造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4、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者的关键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
心是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参与。
5、共同参与和知识共享;
6、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巩固企业文化。9.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
1、指导思想相同,都是重视人的因素。
2、目的相似,都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3、工作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4、工作主体相同,党政工团都要抓,而且都要发动群众才能做好。
不同点:
1、两者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直接指导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员工工作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属于管理范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从坚持“三个代表”出发,围绕维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开展工作,属于政治范畴。
2、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企业文化是企业依据自身的特定条件和实际需要制定使命、理念及行为规范,有明显的个性特点,而思想政治工作共性较多,其基本内容和原则适用于所有企业。
3、两者的方法和过程不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明确的规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而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启发觉悟,不带强制性。
10.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答案:
1、管理的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力看做是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看做是资源。从成本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追求的必须是人员的减少,人力成本的节约,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就会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工作的性质。人事工作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人事部门负责招待领导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则包含战略性的工作和事务性的工作。吸纳和开发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层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3、管理的重点。人事管理以事为核心,强调的是“因事高人、因事评人”。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事相宜。在某些企业中,为了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出现了“因人设事”的现象。例如,如果某位研发人员提出了某个研发项目,在经过适当的评估之后,企业会为这位研发人员提供相关的支持。
4、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承担人事管理工作的人,通常是人事方面的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则要求其工作人员是通才。他不仅要懂人事工作,还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经营管理状况。11.人员作用的原则?
答案:(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人员使用最根本的目标。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出发,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合理使用员工是首要的原则。(2)有利于“人尽其才”,要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在个人和事业上发展的需要。(3)
有利于提高组织士气,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12.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环境因素? 答案:
1、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需求水平不断向高级发展,需求个性化,多样化;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4、资源供应日益紧张;
5、社会、政府、顾客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多。
6、产业结构的调整。
1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
1、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最基本的经营行为。
2、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工作,是企业管理周期的中心环节。
3、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案是全体职工的行动纲领。
14.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体系? 答案:
1、战略思想: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战略思想起着统帅作用、灵魂作用和导向作用。
2、战略目标: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战略目标是构成战略的核心。正确的战略目标是评价和选择经营战略方案的基本依据。
3、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4、战略方针: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战略方针起着导向作用,指针作用和准则作用。
5、战略阶段:是指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在规定的战略期内所划分的若干阶段,以便分期去实现总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6、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性等特点。
15.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 答案:
1、形成战略思想,形成战略思想应从战略思维开始,进行战略思维本身也是一种过程,即人们对处理问题的认识和态度,逐步从模糊到明确的过程,也就是战略思想形成的过程。
2、进行环境调查,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各种素质情况和经营实力情况;二是企业外部环境调查,了解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环境调研,明确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所面临环境的机会和风险,为正确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3、拟订、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在明确战略思想和对环境调研有了分析结果后,就需要拟订多种战略方案,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并做出选择,即确定最后满意的经营战略方案。这个战略方案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内容。
4、战略方案的落实和在实施中修改完善。选择经营战略方案后,需要加以落实,使之具体化,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战略规划战略计划使之具体化,从时间和空间上加以落实。从时
间上,分为若干战略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从空间上,将每个阶段的计划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各个生产经营单位,直到个人,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计划任务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战略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战略方案的执行中,经营环境可能出现原先预料之外的变化,使战略方案中的某些部分失去了指导作用,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原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调整,使之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
16.企业战略控制的步骤? 答:(1)确定控制标准。(2)检查实施,衡量成效,寻找偏差。3)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4)继续实施,完成战略目标。17.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调研包括哪些?
答案:
1、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本企业的总体市场和各细分市场在需求上的特点,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总体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企业细分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用户和消费者产品需求的趋势分析,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趋势和规律;
2、竞争状况分析:竞争状况调研实质上是对市场商品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具体而言包括:竞争对手总体情况的调查,竞争对手竞争能力调查,竞争对手发展新产品动向的调查,潜在竞争对手的调查。18.企业一般情况调研的内容? 答案:(1)领导者素质和职工素质分析:知识,技能,身体,智能是否与岗位相适应;(2)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是上升期,还是稳定期,还是衰退期;3)企业管理素质分析:管理水平是高是低,是靠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4)企业技术素质分析:企业设备水平,工艺设备,测试和计量仪器水平5)企业生产条件分析;6)企业营销情况分析:企业市场分布情况,市场份额,销售渠道长短;7)企业财务、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8)企业资源供应分析;9)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19.企业经营实力分析的内容? 答案:(1)产品竞争能力分析(分析产品的品种,质量,成本,价格,交货期,商誉,商标,包装等)(2)技术开发能力分析(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难易程度分析)(3)生产能力分析(企业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保证生产出来)4)市场营销能力分析(企业选择销售渠道的能力,企业自销的能力)(5)产品获利能力分析(对产品进行盈亏分析,分析产品的资金利润率)
20.企业使命的内容?
答案:企业使命指企业的性质,经营目的,经营任务和和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做出的规定。内容包括:企业性质,企业成长方向的确定,经营目的的确定,经营哲学(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所特有的基本
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选择,经营方针的选择,社会责任的确定。使命决策包括:坚持原有使命的决策,扩大使命的决策,改变使命的决策。
21.战略决策科学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指战略决策者由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进行决策的过程。决策科学化的原则,就是指战略决策应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决策有其客观依据,既具备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也具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战略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有:
1、决策信息的可靠性;
2、决策课题的准确性;
3、决策程序的完整性(环境调研,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评价方案,优选方案);
4、决策方法的正确性;
5、方案设计的严密性;
6、决策方案的优选性;
7、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8、决策结果的效益性;
22.战略决策民主化的含义及衡量标志?
答案:战略决策的民主化:是指由依靠企业主要领导者个人进行战略决策,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领导集体和广大员工群众的智慧进行战略决策的过程。决策民主化原则,是指企业主要领导者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企业整个领导集团的作用,倾听专家们和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依靠广大员工群众实施战略决策方案,实现战略目标。
23.战略决策是否符合民主化原则的要求,其衡量标志是:
答:
1、发动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广泛性;
2、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建议的积极性;
3、领导对不同意见和建议的尊重性;
4、专家和员工群众参与决策的形式多样化;
5、民主决策的程序性; 24.企业技术开发条件?
答案:
1、科学技术工作队伍,科技人员在全体职工中应占有一定比例,科技队伍结构要合理化。这个合理化可从几方面考察:学科结构,职能结构,能级结构,年龄结构。
2、技术开发的经费,内部筹资,银行贷款,财政支持。
3、技术开发的装备
4、技术开发场所
5、科学技术情报。24.技术评价的内容?
答案:
1、技术价值的评价: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如技术的指标、参数、结构、方法、特征;技术的适用性,如技术的扩散效应,相关技术的匹配,实用程度等。
2、经济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的经济性做出评价,如市场竞争能力,需要程度,销路等。也可从效益上评价,如技术投资,成本,利润等。
3、社会价值的评价:主要是对技术从社会角度上做出评价。如技术的采用要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25.价值工程的特点?
答案:(1)以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的需求做为出发点,按顾客的需要和出发点。(2)对功能进行分析。(3)要求去组织产品开发。
5、社会营销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4)观念:兼顾社会、顾客和企业三方利努力方向是提高价值,即提高功能对益的观念,要实现企业和顾客的双赢,成本的比值。5)需要由多方协作,实现企业、顾客和社会的“多赢”。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进行。其中,前三种是传统的市场营销观26.产品质量的特性?
念,“以生产者为导向”的观念,后答案:产品质量:指产品的适用性,两种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适合一定用31.成本与费用管理的作用? 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答:
1、成本与费用是反映和监督劳动特性。
耗费的有力工具。
2、利用产品成本指产品质量特征可概括为:
1、产品性标作为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能:产品应达到使用功能的要求,如
电视机图像好,声音清晰,即是性能的体现。
2、产品寿命:产品在规定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的工作期限。
3、产品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如产品无故障工作时间,精度保持时间长短等。
4、产品的安全性:指产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5、产品的经济性:产品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即产品的使用成本。
27.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做好的工作?
答案:
1、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
2、分配和落实质量职能,完善质量文件。
3、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
4、建立一套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5、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管理循环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转。28.质量管理原则?
答案: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发挥领导作用。
3、组织全员参与。
4、运用过程与方法。
5、采用管理的系统方法。
6、努力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进行决策。
8、加强与供方的联系。
29.市场营销工作的作用? 答案:(1)营销工作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必要条件。(2)营销工作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开拓市场的先锋,起着桥梁作用。3)营销工作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起指导作用。4)营销工作对企业改进各方面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促进作用。30.经营工作的内容?
答案:(1)市场调研工作。2)目标市场选择工作。3)产品开发建议与商标、品牌、包装设计工作。4)产品定价工作。5)销售渠道选择工作。6)产品促销工作。7)产品储存和运输工作。8)承接订货和销售服务工作。9)客户关系管理工作 31.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 答案:
1、生产观念:以企业增加生产为中心,生产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产品,企业销售什么产品顾客就购买什么产品。
2、产品观念:企业在产品上下功夫,没有重视研究顾客的新需要,忽视在新品开发上做准备。
3、推销观念: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厂家竞争激烈,企业组织销售人员走出厂门推销产品。
4、市场营销观念: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完全把顾客
第三篇:统计学简答题
1. 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
2.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3.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由调查目的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下所包含的具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变换。
报告单位也称填报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调查单位是调查资料的直接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提交者,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每一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工业企业职工收入状况调查,每一个职工是调查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4.举例说明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区别 答:(1)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双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所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抽选出来的。(2)调查目的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则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统计意义的典型调查,其目的的类似于抽样调查。(3)推算总体指法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不同。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都要以部分单位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指标,由于二者调查单位选择的方法不同,其推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也不同。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因而在给定概率和误差范围条件下,可保证推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典型调查单位的选择完
全由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因而难以保证推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断误差既不知道也不能控制。5.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织。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6.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变量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两种,离散变量可一一列举,而连续变量是连续不断,相邻两组之间可作无限分割。所以,离散变量可作单项式分组和组据式分组,而连续变量则只能作组距式分组。在离散变量中,当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时,采用单项式分组;当变量值变对幅度较大时,则采用组距式分组。
7.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是为比校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8.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答: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的是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说明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是,强度相对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分子是分母(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9.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10.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勤的差异程度不同,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第四篇:统计学 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一般有几种理解?
答:统计一般有三种含义 既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2、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区别与联系?
答: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特征的。区别: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联系: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有许多的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也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准值汇总而来的。
3、简述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互关系。
答:(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2)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性任务的改变,同单位可以是总体也可以是总体单位。
4、重点调查抽样调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是都是专门调查,非全面调查。
5、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而填报单位则是负责上报调查资料的单位。联系:两者有时是一致的。
6、影响频数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组距与组数组限与组中值。
7、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两种平均数都是所有变量值的代表数值。不同点:序时平均数在不同时间上指数值的差别,是从动态上说明现象一般水平,一般平均数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别,是从静态上说明现象的一般水平。
8、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什么不同?
答:时期数列的指标数是连续计算的,时点数列的指标值是间断的。时期数列的指标值可直接相加时点数列则不能。
9、指数体系中的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如何理解?
答:1.总因数指数等于影响它的各个分因数指数的乘积。2.总因数的差额等于影响它的各个分因数差额的总和。
10、评价指标指数和评价指标对比指数有何区别?
答:平均指数从条件意义上来说是综合指数的变形,而评均指标指数是研究两个时期的平均指标本身变动程度的指数。
11、什么事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答:抽样误差是指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数量上的差别。影响因素有1.全级总体标志的变动程度。2.抽样单位数的多少。3抽样组织的方式。
12、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区别在于函数关系是变量之间的一种完全确定性的关系,一个数量的数值完全由另一个变量的数值所确定与控制,相关关系一般不是完全确定,对自变量的一个值与之对应的因变量是不唯一的。联系在于二者都反映了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转为密切时,用函数 关系来对相关关系作近似的替代。
第五篇:自考马克思原理概论简答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19)(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43.简要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3)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44.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45.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1)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
哲学原理第 1 页
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必要条件,从而在将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4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2.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4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首先,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人们之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因为它有价值,真理与价值是不可分的。其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44.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P111)(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45.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41.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与本质。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4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处,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4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4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45.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P327)(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4、简述“两大发现”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中的作用。
(1)物唯史观的作用:第一,找到了社会发展终极原因,揭示了历史发展根本规律,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第二,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三,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2)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第一,揭示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础;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和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第三,揭示了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3、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每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分配个人消费品也只能以劳动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