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简答题

时间:2019-05-14 19:0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马克思简答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马克思简答题》。

第一篇:自考马克思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8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

新。19

3.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

4.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0

5.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20

6.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1

7. 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8.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22

9.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

方法。2

2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

问题的意义。46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他们的基本形态。46

3.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一元论的基本

4.观点。47

5.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47

6.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48

7.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48

8.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他们的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关系。48

9.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9

11.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50

13.简述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50

14.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

立和根本分歧。50

1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51

16.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51

17.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51

17.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52

18.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的意义。52

19.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度的意义。53

20.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53

2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54

22.简述社会规律的客观性。54

23.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维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二者关系上的错误。

541.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76

2. 简述认识主体的涵义及其性质和特点。76

3. 简述认识客体的涵义构成和特点。76

4. 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77

5. 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

立。77

6. 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78

7. 简述唯物辨证论的能动的反应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

8. 的对立。78

9.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79

10. 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需要具备的条件。79

11. 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

义更加重大。79

12. 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少次反复才能完

成。79

13. 简述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14. 简述真理与谬论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80

15. 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含义。81

16.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含义。81

17. 简述真理的相对性含义。81

18. 简述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2

19. 简述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82

20. 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8

2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6

2.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6

3.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7

4.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07

5.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107

6.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087.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08 胜利的原因。197 8简述生产力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7. 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97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108 8.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09 党?198 10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09 9. 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1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09 征的论述。199 12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的关系。1101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110 14简述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111 15简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111 16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112 17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2 18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2 19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13 20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3 2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114 22简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4 23简述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5 24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115 25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115 26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116 27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1161. 简述商品经济生和存在的条件。131 2.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32 3. 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132 4. 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33 5.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33 6.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34 7.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34 8. 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34 9. 什么是剩余价值力?135 10. 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35 11. 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和后果?135 12.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136 13.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137 14. 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怎样的?137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155 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55 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55 4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156 5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156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57 7简述商业利润的形式和来源。157 8简述借贷资本的形式与本质。158 9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158 10什么是绝对地租?它在当代有何变化?1591. 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175 2. 简述垄断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175 3. 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176 4. 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76 5.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177 6. 在经济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178 7.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新变化。178 8.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791.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94 2.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 3. 革命?195 4. 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95 5. 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196 6. 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篇:自考马克思原理概论简答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19)(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43.简要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3)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44.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45.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1)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

哲学原理第 1 页

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必要条件,从而在将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4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2.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4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首先,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人们之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因为它有价值,真理与价值是不可分的。其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44.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P111)(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45.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41.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与本质。

(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4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处,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4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4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45.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P327)(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4、简述“两大发现”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中的作用。

(1)物唯史观的作用:第一,找到了社会发展终极原因,揭示了历史发展根本规律,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第二,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三,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2)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第一,揭示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础;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和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第三,揭示了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3、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每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分配个人消费品也只能以劳动为依据。

第三篇:2013~2014马克思简答题

1、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有巨大推动作用;4)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两重性?

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7、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

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篇: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是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4、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 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编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论述题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我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 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第 一,商 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 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直到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试卷二 简答题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又同一又斗争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质变、飞跃,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即否定中有继承,是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 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2.简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体现着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是: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 是在方向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就能够继续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不适合,就意味着它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②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 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这种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才是可能的,否则,就会出现阻碍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情况。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 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 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具有多样性。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时,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如果偏离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论述题

1.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 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 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 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3)商 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试卷三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生 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现代生产力系统在包括这些实体性要素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智力性要素,如 科学技术、管 理等。科 学技术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 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优越性的根本保证。(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几文化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1.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第一,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在脑量、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和动物大脑有本质的区别:意识只是人脑具有的属性。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是在生理过程基础上以条件反射为特征的意识活动。无条件反射是低等动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借助于语言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即第二信号系统进行的反射则是人脑独有的反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人只有在实践中,使大脑通过感觉器官同客观外界发生联系,人会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脱离客观世界,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意识。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脱离物质的根源性讲意识,夸 大意识的主观形式,否 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庸俗唯物主义抹煞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把物质和意识等同起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1)国定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 既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作 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目的是私人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不可能消除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剩 余价值规律依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论述题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存在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无处不在;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具体体现在: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也无所谓普遍。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即在特殊、个别、相对的东西之中总是包含着或体现出事物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因而也没有不具共性的特殊。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邮局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 抄书本不行,照 搬外国也不行,必 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 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

(1)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其 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 两极分化的原因,提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 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2)资本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追加资本,这些追加资本显然只能来自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事先进行资本积累,再生产的规模才能扩大。资本积累是从事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也就是说,它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试卷四 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 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发展、变化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那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原因。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一切对立的总根源。2.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不完全同步的。即 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又能预见未来指导社会存在的发展。②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因 为在历史上有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发展国家。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因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不仅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而且同以往的社会意识遗产有继承关系。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 为人总是在某种社会意识指导下行动的即改造自己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并使其发生变化发展。当然,人们在正确思想意识指导下行动则一般能达到预想目的,反之则达不到即失败。⑤社会意识的各种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例如,人的艺术思想如何往往会影响其政治思想,反之也一样。3.简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第一,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物质条件。第二,创造出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精神条件。第三,创造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政治条件。

第四,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在全世界上升为统治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国际条件。实 现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物质条件到精神、政治条件,从国内条件到国际条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条件体系。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社会主义社会才能顺利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决不能用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来代替其它件,也不能取消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资本周转时间。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三,受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比例的影响。论述题

1、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为这一关系,等量资本投入家业中能够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绝对地租。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 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行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

(1)真理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原理之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①所谓绝对真理亦称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其表现之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内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表现之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 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 两点是无作件的,绝对的。②相对真理亦称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答件性、有限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就对认识对象而,每一次认识都只能是对认识对象的部分或局部的认识,就深刻性而,每一次认只都只能达到对事物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认识是相对的。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但是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二者则是人们获得真理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要求人们坚持真,而真理的相对性又表明人们应当不断地发展真理。(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并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因此,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试卷五 简答题

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是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2、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发映,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正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简述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飞跃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同时也具有历史过渡性,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从 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 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4、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

(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他们掌握大量的社会财富,操纵国民阶级命脉,控制国家政权,是帝国主义的实际统治者。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行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个 人联合是指一方面自己出马或派亲信任政府要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收买政府要员直接控制国家机器。金融寡头还设法控制新闻、出版、广播、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为其统治服务。论述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试论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及内在联系。

(1)三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 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是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共产主义,研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探讨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法和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2)三个部分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哲学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提 供了揭示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从政治经济学看,唯物史观的许多重要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和一些基本原理,都要借助于经济学的研究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既以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为基础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也 要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为前提即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支柱。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哲学,也 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了提升。可 以说,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 会结构与阶级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是 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各领域间的辩证关系。试卷六 简答题

1.简述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和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其中主要是垄断竞争,而非垄断竞争占次要地位。

(2)垄断竞争的特点:①竞争的目的不再是获得平均利润,而是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经济手段之外还采用各种非经济手段。③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更具有持久性,其后果更具破坏性。④竞争的范围更加扩大,涉及各个部门、遍及各个领域,从国内扩展到国外。2.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唯物史观,认 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为:社会存在是实会意识内容的来源,社 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方式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会发生变化和发展。

3.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意识的关系都内含于实践之中,而 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性关系。因此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立和发展的;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简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上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和政体上都体现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社 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实现最广泛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发扬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和继承,继承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因素,但有着本质不同,更具优越性。论述题

1.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 意义。

(1)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主观能动性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表现在既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2)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管你认识与否,它都在发生作用。不过,人们在没有认识客观规律之前,只能是客观规律的奴隶,在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当人们认识了规律,并正确利用规律时,人们才获得了自由。因此,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愈符合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就发挥得越大。其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只有对客观事物反复考察研究,下苦功夫,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要作了艰苦努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这就是说,不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和掌握规律,达到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3)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科学的求实的态度进行四化建设,不尊重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硬要办那些办不到的事,就会出现“左倾”冒险蛮干,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它是认清我国国情,加速四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伟大事业,不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能成功的。否定、忽视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连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办到的事也不去办,消极坐等四化的到来,这就会出现“右倾”保守,贻误我们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 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__

2、论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至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是人类的进步,但其发展道路也具体有曲折性。首先,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相互运动的结果,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任何事物就不会发展,人类社会也将停止不前。矛盾的相互运动,也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新生力量与保守力量、进步与反动的相互斗争。新陈代谢,新生力量战胜保守力量,进步战胜反动,人类社会就会向前推进。但运动和斗争的结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经常出现曲折、反复,甚至倒退。同时,由于新生的、革命的力量总是脱胎于旧社会形态中,它一经产生便将面对比它强大得多的保守的、反动的力量。保守的、反动的力量虽然日趋没落,但 其没落的总趋势中会出现力量的回升、反 弹。新 生的、进步的力量也不会直线上升,它 战胜保守的、反动的力量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事物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其次,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中出现挫折,这是难以避免的曲折。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冲突不可避免,斗争的起伏也是可能,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道路会是曲折的。

第三,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就革命特点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更像从封建社会“演变”来的,除了英、法、美等国爆发了内战,其他许多国家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从封建社会“和平演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不可能从资本主义社会直接“演变”而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和平演变”来的,相反却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可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创造”出来的,即它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本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后,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社会。作 为创造新社会的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实践的复杂性,人 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它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也必定是曲折的,从而导致创造新社会的实践过程的曲折性。第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特殊挑战,会遇到更多困难和挫折,面临更大的曲折性。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东方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正像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是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的建设比较容易,相反,则社会主义的建设要难得多。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难在它将长期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时刻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遏制和演变的威胁。同时,经 济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还面临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的经济上的反差。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差、起点低,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缩小差距,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造成的大挫折,使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了,实力削弱了,这就使社会主义发展会面临更大的曲折性。试卷七 简答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是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

(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本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质态的转变。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的成果只有通过它所造成的质变才能得到体现和巩固。第二,质变为新量变开拓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宜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4、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出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仅仅谋生手段的束缚、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3)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人不仅完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义,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发展。还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论述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1)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 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③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产生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但其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其当代适用性: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 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③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 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 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态度。

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有何意义?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力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把握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①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 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②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八 简答题

1.简述内因与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 因是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简述人民群众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简述商品价值与价格、供求与价格的关系。

(1)价值与价格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商品的价值是指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货币来衡量的。价值是价格的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一致。

(2)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是: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于商品售卖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可以跌到价值以下;相反,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可以涨到商品的价值以上,价格又反作用于供求关系:价格下跌,低于其价值时,生产者会减少生产,因而影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高于其价值时,影响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所以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同 时正是供求与价格的这种关系又使市场自发地完成资源的配置。

4.简述共产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富,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 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 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试卷十 简答题

1.简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作出不同的回答。从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 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主,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 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人 生观则是人们关于自身生活的目的、态度和所选择道路与方向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2)世界观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并对后者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人们的社会历史观怎样,对于树立和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也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3)但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也往往直接影响着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中都具有人生观的印迹。(4)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世界观和社会历史也总会表现为一定的人生观。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就很难树立和坚持彻底的革命的人生观;而在人生观上缺乏革命性,也很难真正确立并坚持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因此,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二 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4.简述为什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①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 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 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 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 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论述题

1.试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的观点。观点是错误。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 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 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 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 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 不是知识。知 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 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商品的新因素会不断出现,这不仅会影响商品生产的方式与途径,同时也会创造出存在方式完全不同的商品(比如软件等智力商品),然 而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基本原理。2.如何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点来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也是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本质上是相适应的。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情况。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还存在着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来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存在着某些制度与环节的缺陷,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某些环节还不完善,管理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剥 削阶级思想影响的存在,等 等。这 些都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

(3)上述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会导致象旧社会中发生的那种社会革命,而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无产阶级政党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领导群众通过调整和发展等方法,解决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弊端和薄弱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自身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4)改革必须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一切改革是非成败的主要标准。

第五篇:自考运输简答题

简述运输业的特点?

1、运输具有生产的本质属性。

2、运输服务的公共性。

3、运输产品是无形产品。

4、运输生产和运输消费同时进行。

5、运输产品具有非储存性

6、运输产品的同一性

什么是递远递减?原因?递远递减也称距离经济,指每单位运输距离的成本随着运距的增加,而减少,即运费率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原因:运输距离越长,使固定费用分摊给更多的公里,而且货物装卸所发生的有关费用也必须分摊至每单位距离,的费用上,从而使得每公里支付的运费更低。简述研究运输的意义?1,提高运输服务水准

2、提高运输的现代化水平

3、降低物流全过程的总费用

4、实现物流过程的一体化管理

5、促进运输经营观念和组织方式的变革 运输发展的趋势?

1、运输的集约化

2、运输的标准化

3、运输的信息化

4、运输的智能化

5、运输的绿色化

简述铁路运输的优缺点?优点:1运输能力大2运行速度快3运输成本低4运输经常性好5能耗低6通用性好。缺点:1机动性差2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3、占地多。

简述道路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优点:1机动灵活

2、驾驶人员容易培训3包装简单、货损少。缺点:1运输成本高2运输能力小3占地多4劳动生产率低5能耗高6环境污染严重 简述集装箱运输的特点?1提高装卸效率,减轻劳动强度2减少货损货差,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与质量3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快车船周转4节省货物运输包装及检验手续5减少运营费用6有利于组织多式联运

简要回答多式联运的作用?

1、有利于发挥多是连云的优势2提高运输管理水平,实现运输合理化3有利于挖掘运输潜力,提高运输效率

4、有利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港站为枢纽的综合运输网络5有利于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6有利于政府部门加强对货物运输链的监督与管理。

简述运输合理化的意义?1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工具的装卸能力和现有资源,提高运输效率促进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2可以选择最佳运输线路,减少运输环节,以最快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加速货物流通,加快周转,减少货损货差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可以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效能,节约运力和劳动力,消除运输中种种运输现象,提高商品的运输质量。

简述运输合理化的要素?1运输距离2运输环节3运输工具4运输时间5运输费用

简述运输运输生产计划的含义及其构成?含义:指计划期内运输企业计划完成的客、货运输量,运输质量,车辆构成和全部营运车辆应用的各项计划指标和评价指标。构成:1计划期内的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2计划期内企业可能拥有的载客、载货汽车和载货挂车数3根据应完成的客货运输计划、车辆计划运输条件等所作的车辆运用计划

简述决定企业有自己车队的主要因素?1服务的可靠性2订货提前期较短3意外事件反应能力强4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简述道路超限货运组织工作要点?1办理托运2理货3验道4制定运输方案5签订运输合同6线路运输工作组织7运输

统计与结算

简要说明配送中心具有的特型特征?1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2物流配送功能集约化3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4物流配送作业规范化5物流配送目标系统化6物流配送手段现代化7物流配送组织网络化8物流配送经营市场化9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10物流配送管理法制化

列举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管理?1进货入库作业管理2在库保管作业管理3加工作业管理4理货作业管理5配货作业管理

简述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1货物运输距离2载货量3货物的积载因数4运输工具的装载能力5装卸搬运的效率6运输事故损失7运输需求的不平衡性

简述运输绩效评价标准是什么?1运输、取货、送货服务质量良好,即准确、安全、迅速、可靠2能够实现“门到门”服务而且费用合理3能够及时提供有关的运输状况、运输的信息及其信息服务4货物丢失或损坏,能够及时处理有关索赔事项5正确填制提货单、票据等运输凭证6与顾客长期保持真诚的合作伙伴关系。

简要说明航空运单的作用?1是承运合同2是货物收据3是运费账单4是报关单据5是保险证书6是承运人内部业务开展的依据

简要说明集装箱装箱单的主要功能?1在装货地点,用于向海关申报货物出口的代理单证2用于发货人、集装箱货运站和集装箱码头堆场之间货物的交接单3用于通知承运人集装箱内所装货物的明细清单4在进口国及途经国用于办理报税运输手续的单证之一5单证上所记载的货物和集装箱的重量是计算船舶吃水差和稳定性的基本数据6当发生货损时,作为处理事故索赔的原始依据之一

什么是海上损失?其通常表现的两种形式?简称海损,指被保险货物在海运过程中,由于海上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或灭失。形式:一种是货物本身遭到损失或灭失。另一种是,为营救货物而支付的费用

简述国际货运代理的基本责任?1作为承运人完成货物运输并承担责任,即由其签发货运单据,用自己掌握的运输工具或委托他人完成货物运输,并收取运费2作为承运人完成货物运输不直接承担责任3根据与委托方订立的协议或合同规定,或根据委托方的指示进行业务活动,4如实汇报一切重要事项5负有保密义务。

简述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的构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规章

7、国际条约

8、法律解释

简述国际货物运输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是使用一种或多种运输工具,把货物从一个国家的某一地点运到另一国家的某一地点的运输。特点:

1、国际货物运输都是通过双方当事人签订和履行国际货物运输合同来设立和实现运输关系的2、规范和调整各种不同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有关国家的国内法

3、国际货物运输风险大,所以,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业关系紧密。

下载自考马克思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马克思简答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工程测量简答题大全

    简答题 1. 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有何不同? 3. 确定地面点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4. 用水平面代替球面的限度是多少? 5. 测量工......

    自考采购部分简答题

    39试述质量的概念与属性。质量的定义包括:(1)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特定需求的所有特征和属性。(2)适合使用。(3)符合要求。 (4)产品特性符合其应达到的要求的程度,包括可靠性、......

    2011自考市场营销简答题总结

    1.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案:(1)交易是交换活动的基本单元,与交易相关的营销活动构成了交易营销。关系营销是指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相......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_简答题归纳(范文)

    1.对企业含义的理解? 答案:企业的概念: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此概念的含义:1、企业以市场......

    自考统计学概论简答题

    第一章 1统计三种含义之间的关系: 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 2)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与成果有关 3)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2统计认识的过程 1)从......

    自考管理会计简答题

    第一章:简答题 一,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有: 1, 决策与规划会计:a,决策分析可以区分为短期决策分析与长期决策分析 b,规划会计是通过编制计划和预算将决策......

    自考商标管理简答题整理

    简述商标的特征: 1. 商标的使用主体的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 2. 商标是用于服务或是商品的标记 3. 商标是区别商品或服务的标记 4. 商标的构成要素可以使文字、图形......

    自考《机电一体化设计》简答题整理(大全)

    步进电动机细分驱动电路的原系统变得不稳定。I的作用是使信号控制,并作快速响应的电动传动,丝杠螺母传和谐波传动几理及作用:细分电路通过控制电系统增加一阶纯积分,从而提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