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

时间:2019-05-14 04:3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

第一篇: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

容相符!)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运动治疗

(文章讲的是所有类型的共济失调,题目应当与内

学 号: 0813010019

姓 名: 孙思明

系 别: 康复医疗系 专业班级:_康复治疗技术0081班__

指导教师:_____田 琴______

2011年 5 月 20日

本人声明

郑重声明本论文系本人在相关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论文,本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此造成的知识产权纠纷由本人负责。

目录

摘要„„„„„„„„„„„„„„„„„„„„1 共济失调的分类及临床表现„„„„„„„„„„2 共济失调的检查方法及康复评定„„„„„„„„4 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4 参考文献„„„„„„„„„„„„„„„„„„7

摘要

共济失调是由于神大脑性共济失调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而并非肌无力,是神经内科一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应当描述其准确的定义!)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的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目前尚无明确改善共济失调的药物,所以早期对共济失调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介入显得尤为重要。(似乎不具备什么因果关系!)

关键词: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运动疗法

共济失调是脑血管病尤其是小脑、脑干病变后常见的临床症状(这句不准确,深感觉性的是SCI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头晕、躯干姿势不稳与四肢运动不准,随意运动出现广泛的不协调。在成人中,小脑卒中是其常见的病因。共济失调患者不能灵活而准确的完成各项动作,因此消弱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一、共济失调的临床分类及表现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类[1],现将其临床变现分述如下:

(一)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深感觉障碍

在视觉的辅助下,共济失调不明显,此种共济失调在脊髓后索病变时最突出,最早发现于脊髓痨的患者,故又称为脊髓痨性共济失调。(不需要这段!)1.病变的定位

(1)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损害时,由于深层感觉纤维亦受损害,可出现共济失调。

(2)后根病变

多发性神经根炎因后根亦受损,可以出现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3)后索病变

闭目时共济失调显著加重,尚有分离性感觉障碍,即温度觉及触觉正常,而位置觉及振动觉减低或丧失。

(4)丘脑病变

病变对侧除有深感觉障碍外,尚有自发疼痛及浅感觉障碍。有时伴有轻偏瘫或锥体外系病变的表现。

(5)顶叶病变

表现为病变时对侧偏身或某一肢体共济失调,顶叶病变的共济失调与深感觉障碍无平行关系,共济失调可相当明显,而深感觉障碍却甚轻微,或仅为一时性障碍。2.临床表现

(1)躯干的共济失调

患者独自坐着躯干即出现明显的摇晃,闭目时显著加重,躯干向各方向倾倒。

(2)四肢的共济失调

患者穿衣,持物出现动作不稳,复杂动作较难完成,写字大小及字间距离不等,肢体不能保持一定的姿势,静止性平衡障碍很明显。(3)步态异常

可出现步态不稳(黑暗处尤为明显),跨步大小不一,下肢过度提高,走路时有踩棉花样感。病情严重者每迈一步出现摇晃,不能保持平衡,不能自行控制。

(4)Romberg征阳性。

(二)小脑性共济失调 1.病变的定位

(1)蚓部病变

可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2)半球病变

可出现四肢性共济失调。

(3)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时亦常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并伴有前庭症状或深层感觉障碍,但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多见,主要表现在四肢,因脑干结构复杂,因此

脑干病变时除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还会有更多脑干受损的其他神经系统症状。2.临床表现

(1)静止(坐位、站立)平衡障碍。

(2)步态异常

表现为蹒跚步态或醉酒步态。

(3)四肢活动异常

a肢体运动幅度异常:随意运动出现障碍;b肢体运动迟缓:动作缓慢、笨拙,肌肉出现不规则收缩,容易疲劳;c运动失调;d反复及交互运动障碍;e多为姿势性震颤。

(4)书写障碍 写字时出现笔画歪斜,字行距离不等,字越写越大,可见笔尖将纸戳穿。

(5)言语障碍 呈所谓爆发性语言或吟诗装语言,小脑蚓部病变时更为突出。(6)肌张力障碍 小脑病变时同侧肢体肌张力减低,被动伸屈患侧上下肢时,感到毫无阻力。

(7)眼球震颤 纯粹的小脑本身的病变不会出现。小脑的绒球及小结叶与前庭核有联系,如小脑的病变影响到绒球和小结叶,亦可出现眼球震颤。

(三)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时,临床上均可出现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行走及站立不稳。大脑其他各叶病变时出现 的共济失调比较轻微。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性共济失调实际上是平衡障碍,静止时或运动时均会出现平衡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同点有眩晕,眼球震颤明显。与小脑性共济失调相同点位行走于站立不稳,两足基底增宽。站立时易向侧方或后方倾斜,行走时多有偏斜。

二、共济失调的检查方法及康复评定

(一)检查方法

1.深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难立征。

2.小脑性共济失调: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3.大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语症。4.前庭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前庭功能试验[2]。

(二)共济失调的康复评定 1

评定指标

(1)共济失调程度:根据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进行评分[3]。(建议细化一点,像ADL那样!)

(2)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4],满分100分,BI>60分完全正常;BI60~41分有轻度功能障碍;BI≤4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BI≤2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

三、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

(一)Frenkel训练方法[5] 1.仰卧位练习:患者躺在表面光滑的床上或垫子上,足跟着床面,头部枕起,看到小腿与足。(1)双下肢单独沿床面滑动作各式屈曲运动;(2)双下肢交替沿床面作各式屈曲运动;(3)双下肢单独悬浮作各式屈曲运动;(4)双下肢交替悬浮作各式屈曲运动;(5)联合各种下肢运动,并使患者足跟随治疗师手指运动。2.坐位练习:(1)练习维持正确坐位姿势2min;(2)正确坐位各项平衡训练;(3)用粉笔在地上划两个“十”字标记,轮流使足顺所划的“十”字向前、后、左、右滑动;(4)按治疗师的节奏,练习从不同高度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站立练习:(1)侧走:身体重量要在双足中轮流转移;(2)在35cm宽的平行

线之间向前走;(3)向前走,进行1/4步、1/2步、3/4步及一整步练习;(4)转弯,向左右转弯行走。

4.上肢训练:指鼻训练,木插板训练,先单手,后双手作持物训练。

(二)Frenkel训练法的基本原则

(1)先从卧位训练开始,直至动作熟练稳定后,再进行坐位训练。(2)从容易的动作开始到复杂的动作。

(3)从一侧的肢体运动移行到两侧肢体同时作相同的运动,再移行到两侧肢体作不同的运动。

(4)从广泛围的移行到狭窄范围内的运动。(5)从速度快的运动移行到缓慢有节律的运动。(6)先睁眼做动作,最后移行到闭眼做动作。

(7)从残疾轻的一侧开始练习,如两侧残疾无差别,应先西欧哪个右侧开始。(8)一个动作要练习做三四次。

(9)一个动作完成后要休息运动所用的时间。

(三)在Frenkel训练法中结合负荷训练[6],依据被训练的部位不同,给适量的沙袋绑缚,负荷训练应用于Frenkel训练的每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因应用不同的沙袋负荷而分为数个亚阶段,即:初始完成该动作的重负荷训练→运动熟练、准确后的轻负荷运动→脱离负荷后动作顺利完成。同时,负荷训练也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由于患手的意向性运动控制困难,难以完成进食、洗漱等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若给予患手上肢肘部缚几百克的沙袋(其重量因人而异),手的意向性动作立即明显改善;再如由坐位站起,双下肢的踝关节处缚2kg左右的沙袋,增加了下肢的躯干的稳定性,即可较容易的完成该动作;训练步行十,也可在患侧下肢绑缚1kg左右的沙袋,使步态的稳定性明显改善;对于双手功能较好,而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的病人,可借助前推载人的轮椅练习步行,以增加对躯干和下肢的控制能力。

负荷训练有利于增强躯干、肢体的稳定性,其生理机制如下:

(1)负荷训练增加了运动肢体的运动量,它使拮抗肌增加了紧张度,继而使拮抗肌的收缩更为容易。(2)该负荷训练增加了患者对残疾部位的认识,增加了患者在治疗中的注意力。(3)该负荷训练使肢体及躯干的屈肌、伸肌比例发生了变化。(4)

以上因素相互关联。在肢体的近端增加了负荷控制了肢体的伸展过度,亦同时可以增加压力感受系统对小脑的控制。

目前共济失调的康复进展仍不尽人意,基本沿用19世纪末Frenkel所创立的以脊髓痨为代表的共济失调训练方法。Frenkel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再学习的训练技术。其基础是利用障碍部位残存的感觉系统,特别是视、听、触的代偿反馈机制,逐步形成新的运动环节,恢复障碍部位的各种生理功能及ADL。但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原因包括小脑损伤和与其相关的结构和神经纤维损伤,本体感觉一般不受影响(丘脑损伤除外)。单纯的Frenkel训练法不能全面进行卒中后共济失调的康复。针对脑卒中病灶解剖部位特点及其功能联系纤维特别设计的共济失调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有的放矢,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恢复,且该方法实施较简单,患者依从性强,通过循序渐进干预后可达到最佳效果。(什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薇,张祥建.临床易混淆的概念及诊治技巧

(五)——共济失调的临床分类及表现.中国全科医学.1007-9572(2006)08-0693-01.2.白玉龙,吴毅,胡永善,等.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76-8.3.陈琳,郗海涛,黄红云.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介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0(2):127-128.4.南登昆,繆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章春园,邵国富,包仕尧,等.Frenkel训练法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88-9.6.姜永梅,王亚平,陈颖.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负荷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38-2239.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第二篇:自我运动治疗

自我运动治疗

1.颈部运动: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2.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

3.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

4.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5.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6.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7.掐捏踝筋: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8.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9.提揉两耳;用手提拉双耳,然后搓揉,待耳发热为止。

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日常预防

最根本是要改善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习惯。不少年轻人喜欢躺在沙发上看书,长时间低头伏案,坐公交的时候低头睡觉,都是不好的习惯。工作时,每半小时要起身,转转头颈,活动一会儿。空调不能对着脖子吹,可以在办公室准备一件带领的外套,注意颈肩部的保暖。此外,要注意睡觉姿势,以平躺最佳。侧卧或趴着睡,把胳膊压在头下,都会增加颈椎负担。枕头要窄一些,能搁在脖子下面,以一个拳头高度为佳。睡时,头轻微有些后仰,能保证颈椎的轻微弧度。

第三篇: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脑共济失调的康复训练

在康复临床工作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小脑共济失调的病历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1.治疗目的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的一些原则

(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1)减少压缩的压力;2)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

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1)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2)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3)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4)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力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3.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②在①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③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④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⑤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2)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屈膝、躯干前倾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到而加宽步行的支承面积。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运动

①在站立中期,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

②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③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④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A、与节拍器或音乐同步;B、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C、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D、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⑤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A、走或跨越障碍物;B、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加强重心转移的难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改善协调:可进行Krenkel体操。

4)辅助器具的应用

5)眩晕的治疗:Keim体操:

眼体操:坐或卧,15~30min,每日2次。①上下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②左右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③对角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④集中注意在从距脸面 100cm远处移到距面33cm处的手指上。

头体操:先在开眼情况下慢慢地做,然后加快,最后闭眼进行,各20次。①前屈和后屈②左旋和右旋③左侧屈和右侧屈④对角运动。

两眼和头在与头体操相同的方向上的协调运动。

耸肩和环行运动,每种20次。

坐着,向前弯腰拾物,20次。

站立体操,各20次。①重复(1)的练习;②开眼和闭目下从坐变为站;③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眼水平以上);④从一手向另一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抛球(膝以下);⑤从坐到站,在中途转身。

充分地锻炼,各作10次。①在床上坐起和躺下②在椅中站起和坐下③先开目然后闭目地走5~10m④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斜坡⑤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楼梯⑥当被向各个方向推时,恢复平衡⑦投出和接住球⑧作任何需要弯腰、伸腰和命中目标的游戏,如保龄球、抛木盘等。的病历较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1.治疗目的

(1)改善患者运动的姿势基础:增强近端稳定性;改善平衡调节,使患者学会小范围的运动。

(2)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的协同,使患者的运动变得平稳和流畅。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让患者体验有目的的抗重力运动。

(4)改善视固定和眼、手协调,使患者能利用视觉帮助稳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在患者的运动中,引入旋转的成分,减轻患者因害怕失调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对其运动的限制。

(6)训练患者恢复正常的中线感和垂直感,以便他们在运动中有返回中线的参考点。

2.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的一些原则

(1)开始时训练患者作小范围的平稳而又流畅的运动。范围随着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渐加大。

(2)治疗应集中在训练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时两足距离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稳定而使两足的距离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训练平衡。

(3)发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尽量稳定其法是增加为提高稳定而设的固定点和进行压缩,如在支撑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过骨盆向下进行的压缩。

(4)随着治疗的进展,治疗师减少对病人的辅助,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并逐渐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导。1)减少压缩的压力;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减少稳定性固定点的数目;3)增大运动的范围,增加患者对平衡的需要;4)从远端处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较近端的部位;5)让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运动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

6)让患者反复尝试发起和停止运动,变换运动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再发起运动。

(5)改善言语的不协调,包括在稳定位置上控制呼气和用手在肋上加压以助呼气。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躯干和近端的稳定性以降低远端运动的错误。

(7)以后治疗集中在促进患者的稳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运动控制。

(8)要注意的几点:1)在改善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负重、压缩、交替轻拍、肢体的空间定位和控住等技术是有用的,可以结合情况应用。2)对这类患者应用震颤是不适宜的。3)PNF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不适于用来建立这类患者的姿势和近端稳定,因患者的问题是要通过微细的肌控制以调节运动,而不是激发运动单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4)在患者仍缺乏姿势稳定和平衡时,不宜在水中运动池中作直力运动,因浮力会加重失平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小脑型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1)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

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②在①的位置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③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④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⑤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2)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

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站和走时的主要问题有:骨盆在双下肢上不稳定;在适当地伸髋站着时平衡有困难,原因是他们倾向于轻屈髋、屈膝、躯干前倾而使体重后倾地站着;步行时由于骨盆侧向不稳定,为免跌到而加宽步行的支承面积。

对这类患者,整个站立期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和排列上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髋时他必须感知骨盆在站直的双下肢上运动

①在站立中期,体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况下要练习对髋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

②为发展在直立位重新获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疗师可在各个方向上应用交替的轻拍。

③为练习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对称,患者可在地板上预先标好的脚印上行走练习。

④为练习对称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A、与节拍器或音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同步;B、与治疗师的计数同步;C、与患者自己的计数同步;D、治疗师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动与正常走路的姿势同步。

⑤为训练步行和推进步态活动,可让患者:A、走或跨越障碍物;B、弯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变重心的高度,加强重心转移的难度。

3)改善协调:可进行Krenkel体操。

4)辅助器具的应用

5)眩晕的治疗:Keim体操:

眼体操:坐或卧,15~30min,每日2次。①上下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②左右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③对角运动20次,先慢后快;④集中注意在从距脸面 100cm远处移到距面33cm处的手指上。

头体操:先在开眼情况下慢慢地做,然后加快,最后闭眼进行,各20次。①前屈和后屈②左旋和右旋③左侧屈和右侧屈④对角运动。

两眼和头在与头体操相同的方向上的协调运动。

耸肩和环行运动,每种20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坐着,向前弯腰拾物,20次。

站立体操,各20次。①重复(1)的练习;②开眼和闭目下从坐变为站;③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眼水平以上);④从一手向另一手抛球(膝以下);⑤从坐到站,在中途转身。

充分地锻炼,各作10次。①在床上坐起和躺下②在椅中站起和坐下③先开目然后闭目地走5~10m④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斜坡⑤先开目然后闭目地上下楼梯⑥当被向各个方向推时,恢复平衡⑦投出和接住球⑧作任何需要弯腰、伸腰和命中目标的游戏,如保龄球、抛木盘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一)概述

1.定义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运用物理学、力学原理,借助各种手法、治疗器械及患者的自身参与,通过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改善患者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称为PT。运动治疗师简称PT师。PT是康复治疗方法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手段,也是社区康复的重点。运动疗法以运动为手段,着眼于功能。也就是以运动这一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治疗的目的包括: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耐力,改善平衡协调功能,提高整体运动功能。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身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均得到全面改善与提高。

2.运动疗法分类

(1)按用力程度分类。①被动运动:指运动时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其作用是预防挛缩和粘连的形成,刺激伸屈反射,增强本体感觉,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做准备。②助力运动:指部分借助外力的辅助,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整个运动过程。外力可以来自机械,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③主动运动:指既不需要辅助力也不施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完全由患者主动独立完成的运动。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④抗阻运动: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运动。阻力可以是器械的,也可以是徒手的。多用于肌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2)按肌肉的收缩形式分类。①等张运动:等张运动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等张运动又分为:一是向心性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又称为向心性缩短,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

缩。.是离心性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如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②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不变,张力增加,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静力性收缩。多用于骨科患者肢体被固定后患肢肌力训练。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神经科疾病:偏瘫、脑瘫、截瘫、周围神经病等;②骨科疾病:四肢骨折与关节脱位、截肢后、脊柱骨折、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畸形、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等;③内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等;④其他:烧伤后、肿瘤等。

(2)禁忌证。发热、疾病的急性期、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剧烈疼痛等。

(二)几种常见的运动疗法

1.维持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的练习称之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所通过的运动弧,各关节都有正常活动范围,也就是关节活动度值。关节活动按是否借助外力分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3种,以及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两种。

(1)被动关节运动(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无需患者肌肉主动收缩,而是借助他人、器械及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用于偏瘫、截瘫等无肌肉收缩的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变形。①训练方法:治疗师根据关节运动学原理完成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一是躯干被动活动方法,治疗者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只手把患者的双膝关节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达到牵拉外侧躯干肌群的目的。

二是肩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握于患者上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上部,两手同时慢慢地把患者的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三是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的体位与前屈位相同,治疗者手的摆放位置移动平面为额状面。当患者的上臂被移置到肩外展90度时,手心旋转向上后,再继续移动直至接近同侧耳部。

四是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肩关节被外展90度时,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围绕肘关节做向上或向下的旋转。

五是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当患者上肢呈外展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其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作屈伸的动作。

六是膝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另一只手用手心托住患者的脚后跟,双手一起沿矢状面向上推。

七是髋关节后伸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呈侧卧位,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髋节,另一只手从下向上托住膝关节及小腿,用力向后拉。

八是被动牵拉胭绳肌,即为直腿抬起的训练,治疗师跪于床上,在膝关节展的状态下屈曲髋关节,同时用自己的一侧膝关节把患者的另一侧下肢固定于床上,以防止在运动过程中这侧下肢向上抬。

九是被动牵拉跟腱,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的手心握住患者的,脚后跟,前臂贴于患者足底外侧,利用身体的重量向上拉。

②注意事项:一是关节活动的各个方向都要训练;二是尽量做到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三是被动关节活动的动作应缓慢柔和、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四是每个关节每个运动方向,上肢一般3~5次,下肢5~10次,每日做2次为宜。

(2)辅助主动运动的训练:用于患肢肌力工、Ⅱ级的患者,患者能够有肌肉的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或关节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治疗师设法使其关节活动达到全范围。自我辅助方式有:利用平面或训练板,肢体置于一平滑的木板或桌面,让患者在该平面上滑动肢体,达到活动关节的目的。还可用悬吊装置、人手辅助等方法进行辅助主动运动的练习。注意事项:①根据活动受限的关节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②注意固定关节的近端;③治疗师熟悉被活动关节的解剖位置及运动方向,向患者讲明动作如何做,运动方向是什么;④动作宜缓慢、有效地完成,动作之间有一短暂的休息过程;⑤随着主动肌力量增加,辅助力渐减少。

2.增强肌力训练如果患者能主动完成一全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时,说明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可以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使肌力逐步增强至正常。肌力增强训练的方法就是在肌肉运动时施加阻力,让肌肉抗阻力活动。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徒手训练,如徒手等张训练及徒手等长训练,应用器械训练如弹力带、沙袋、哑铃、弹簧、悬吊式抗重力等方法。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目的、肌力的级别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2)正确设计姿势与肢位,患者感舒适、稳定,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全力完成动作。

(3)防止出现代偿动作。

(4)充分固定运动肢体的近端。

(5)科学计划每日的运动量(以次日无疲劳感、剧烈疼痛为宜)并持之以恒。

3.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偏瘫或截瘫患者都可有平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视觉信息输入缺少、前庭功能紊乱、本体感觉缺失或消失、肢体缺失、瘫痪、小脑功能紊乱等。平衡是逐步发展的,平衡障碍的训练原则:①从最稳定的体位到最不稳定的体位逐渐过渡(即人体重心逐渐增高,支持面越来越小);②先静态平衡完成后,再训练动态平衡;③从睁眼活动逐步过渡到闭眼活动;④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头、躯干、四肢活动,注意提示患者精力中,逐步提高能力。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需要身体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来成。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展。因此,训练首先从静态平衡开始,静态平衡也就是对某一静态姿势的控制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训练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关节的挤压,刺激关节感受器,诱导姿势反射的出现;另一方面增强关节两侧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从而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当静态平衡能完成时,就可训练动态平衡。

(1)坐位平衡的训练:训练身体重心向前、后、左右动作时的动态平衡。

(2)跪位平衡的训练:跪位与坐位相比,身体的支撑面积减少了,身体重心与支撑面的距离也提高了,因此维持平衡的难度也增加。跪位平衡的维持,除了具有头与躯干的控制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

(3)站位平衡的训练:立位平衡除了按静态和动态平衡划分以外,还可从肢体角度方面分为双足和单足的平衡。双足静态平衡的训练,可以让患者在站立位下,治疗师诱导其平衡反应的出现。可让患者站在平衡板上;训练重心横向或纵向的转移,为单足立位平衡和步行作准备。

4.步行训练偏瘫、截瘫患者大部分经训练可以获得步行能力。偏瘫患者患肢有屈髋、屈膝的能力以及患肢有一定负重能力后开始步行训练。训练方法如下(以偏瘫患者为例)。

(1)支撑相训练:患者站立位,治疗师位于其后,双手放在骨盆两侧,诱导患者将体重移到患侧,然后令健腿上下台阶。

(2)摆动相训练:患者健侧下肢负重,治疗师跪在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的足部,诱导患侧屈下肢松弛后,向前、向后摆动。

第五篇:运动治疗技术教学大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运动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运动治疗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进行具体操练,以促使病人康复的一类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动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运动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掌握运动治疗技术中各种训练技术的操作要点。

三、掌握常见病的运动治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学时分配

序号

单元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运动疗法概论

0

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关节牵引技术

增强肌力技术

耐力训练技术

0

肌肉牵拉技术

关节松动术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步行功能训练技术

呼吸训练技术

医疗体操

肌肉功能恢复技术

合计

114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节

运动疗法概论(理论2学时;实践0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重点讲授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讲授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节

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理论2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2.讲授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重点讲授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偏瘫、截瘫患者体位转换的训练方法。

2.熟悉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了解体位转换训练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体位转换训练技术

第三章节

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10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2.重点讲授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3.讲授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介绍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5.重点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6.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上肢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2.下肢关节活动维持与改善技术

第四章节

关节活牵引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四肢关节功能牵引的特点、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作用机制。

2.讲授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3.重点讲授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方法。

2.熟悉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3.了解四肢关节功能牵引的特点、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作用机制。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四肢关节功能牵引、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方法

第五章节

增强肌力技术(20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神经纤维损伤时的变性与再生、运动麻痹的恢复机制及神经损伤程度分类。

2.讲授肌肉的构造、分类及肌力下降的原因、恢复机制。

3.重点讲授肌肉的理化特性,促进肌力恢复的基本原则,肌力增强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及适应范围。

4.讲授上肢和下肢各肌群的功能及其神经支配。

5.重点讲授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徒手阻力训练方法。

6.讲授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器械阻力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肌肉的理化特性,促进肌力恢复的基本原则,肌力增强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及适应范围。

2.熟练掌握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徒手阻力训练方法。

3.熟悉神经纤维损伤时的变性与再生、运动麻痹的恢复机制及神经损伤程度分类。

4.熟悉肌肉的构造、分类及肌力下降的原因、恢复机制。

5.熟悉上肢和下肢各肌群的功能及其神经支配。

6.熟悉增强上肢和下肢肌群肌力的抗器械阻力训练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增强上肢肌群肌力技术

2.增强下肢肌群肌力技术

第六章节

耐力训练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肌肉耐力训练与全身耐力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2.重点讲授肌肉耐力训练与常用的全身耐力训练方法。

3.重点讲授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肌肉耐力训练与全身耐力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肌肉耐力训练与常用的全身耐力训练方法。

3.掌握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肌肉耐力训练与常用的全身耐力训练方法

第七章节

肌肉牵拉技术(8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肌肉牵拉程序及注意事项。

2.重点讲授被动牵拉与主动抑制的概念。

3.重点讲授被动牵拉技术的操作方法。

4.讲授主动抑制的目的及方法。

5.讲授肌肉的特性。

6.重点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肌肉的被动牵拉技术及其操作方法。

7.讲授上肢、下肢各关节肌群自我牵拉技术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被动牵拉与主动抑制的概念。

2.掌握被动牵拉技术的操作方法。

3.掌握软组织挛缩及其类型、肌肉牵拉程序及注意事项。

4.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肌肉的被动牵拉技术及其操作方法。

5.熟悉主动抑制的目的及方法。

6.熟悉肌肉的特性。

7.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肌群自我牵拉技术的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上肢肌肉牵拉技术

2.下肢肌肉牵拉技术

第八章节

关节松动技术(22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关节松动术的基本理论。

2.重点讲授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操作方法。

3.重点讲授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

教学要求:

1.掌握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操作方法。

2.掌握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松动技术的治疗作用。

3.了解关节松动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2.下肢关节松动技术

3.脊柱关节松动技术

第九章节

平衡功能训练技术(6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2.讲授平衡功能训练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3.重点讲授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训练技术。

教学要求:

1.掌握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训练技术。

2.熟悉平衡功能训练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3.了解平衡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平衡功能训练技术

第十章节

协调功能训练技术(4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2.重点讲授协调功能训练技术操作方法及训练顺序和要点。

3.介绍佛伦克尔体操训练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协调功能训练技术操作方法及训练顺序和要点。

2.熟悉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3.了解佛伦克尔体操训练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协调功能训练技术

第十一章节

步行功能训练技术(6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步行功能训练的对象及条件。

2.介绍拐杖的分类和选择。

3.重点讲授步行功能训练技术和训练前准备。

教学要求:

1.掌握步行功能训练技术和训练前准备。

2.熟悉步行功能训练的对象及条件。

3.了解拐杖的分类和选择。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步行功能训练技术

第十二章节

呼吸训练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作用机制。

2.介绍呼吸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重点讲授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训练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训练方法。

2.熟悉膈肌呼吸以及缩唇呼吸的作用机制。

3.了解呼吸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呼吸训练技术

第十三章节

医疗体操(6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医疗体操的应用目的及特点。

2.讲授医疗体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重点讲授医疗体操的编排要点、医疗体操的特点和编排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医疗体操的编排要点、医疗体操的特点和编排方法。

2.熟悉医疗体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了解医疗体操的应用目的及特点。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医疗体操训练方法

第十四章节

肌肉功能恢复技术(18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构成及功能。

2.介绍中枢性瘫痪的恢复理论。

3.讲授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4.重点讲授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应用原理及操作技术。

5.讲授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适应范围。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应用原理及操作技术。

2.熟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构成及功能。

3.熟悉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4.熟悉各类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的适应范围。

5.了解中枢性瘫痪的恢复理论。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疗法

方法

3.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

技术

5.运动再学习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通过生理调节机制,以达到治疗、康复和预防疾病。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物理因子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二、掌握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各种技术的操作要点。

三、掌握常见病的物理因子治疗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学时分配

序号

单元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物理因子治疗概论

0

2 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3 低频脉冲电疗法

4 中频电疗法

5 高频电疗法

6 光疗法

7 石蜡疗法

8 水疗法

9 冷疗法

10 超声波疗法

11 磁疗法

12 生物反馈疗法

13 合计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节

物理因子治疗概论(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物理因子治疗的概念和直接作用的作用机制。

2.讲授物理因子治疗的神经反射作用和体液作用的作用机制。

3.介绍物理因子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物理因子治疗的概念和直接作用的作用机制。

2.熟悉物理因子治疗的神经反射作用和体液作用的作用机制。

3.了解物理因子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第二章节

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电化学基础。

2.讲授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及导入的药物离子。

3.重点讲授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及导入的药物离子。

3.了解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电化学基础。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直流电及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第三章节

低频脉冲电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低频电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及其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操作方法。

2.介绍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仪器类型及特点。

3.重点讲授低频电的定义和各种低频电刺激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低频电的定义和各种低频电刺激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熟悉低频电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及其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操作方法。

3.了解三种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的仪器类型及特点。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常用低频电刺激技术

第四章节

中频电疗法(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中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2.重点讲授等幅中频、干扰、调制中频点疗法的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3.讲授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操作技术。

4.介绍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中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2.掌握等幅中频、干扰、调制中频点疗法的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

3.熟悉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操作技术。

4.了解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点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常用中频电疗技术

第五章节

高频电疗法(5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高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给予低频和中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不同点。

2.重点讲授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概念、治疗特点及临床应用。

3.讲授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4.介绍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高频电疗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与治疗作用给予低频和中频电疗法的临床应用不同点。

2.掌握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概念、治疗特点及临床应用。

3.熟悉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设备与方法。

4.了解短波、超短波、微波与分米波疗法的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常用高频电疗技术

第六章节

光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物理学基础。

2.讲授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设备仪器,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和最小红斑量及其测定。

3.重点讲授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治疗作用、设备仪器,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和最小红斑量及其测定。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的物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红外线、紫外线及激光疗法技术

第七章节

石蜡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石蜡的特性。

2.讲授石蜡疗法的作用原理、治疗作用和再生方法。

3.重点讲授石蜡疗法的使用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石蜡疗法的使用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石蜡疗法的作用原理、治疗作用和再生方法。

3.了解石蜡的特性。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石蜡疗法技术

第八章节

水疗法(4学时)

教学内容:

1.介绍水疗技术的分类。

2.讲授水疗技术的基本作用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水疗技术的设备仪器。

3.重点讲授各种水疗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水疗技术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熟悉水疗技术的基本作用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水疗技术的设备仪器。

3.了解水疗技术的分类。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水疗法技术

第九章节

冷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讲授冷疗法的概念。

2.介绍冷疗法的作用机制。

3.重点讲授冷疗法的禁忌证和冷疗法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冷疗法的禁忌证和冷疗法的应用。

2.熟悉冷疗法的概念。

3.了解冷疗法的作用机制。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冷疗法技术

第十章节

超声波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2.讲授超声波对人体的作用及治疗作用。

3.了解超声波疗法的操作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2.熟悉超声波对人体的作用及治疗作用。

3.介绍超声波疗法的操作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超声波疗法技术

第十一章节

磁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磁疗法的作用原理及治疗作用。

2.讲授磁疗法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介绍磁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要求:

1.掌握磁疗法的作用原理及治疗作用。

2.熟悉磁疗法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了解磁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磁疗法技术

第十二章节

生物反馈疗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点讲授生物反馈疗法的定义。

2.讲授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原理。

3.重点讲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4.介绍其他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反馈疗法的定义。

2.掌握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3.熟悉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原理。

4.了解其他生物反馈疗法的操作步骤。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实验实训内容:(只写出实验实训名称,详细内容写入实践教学大纲)

1.生物反馈疗法技术

下载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运动员必备(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本站推荐)

    运动与保健论文 一、运动创伤分类 (1)运动技术伤。与运动技术特点密切有关。少数为急性伤,如肱骨投掷骨折,跟腱断裂,多数为过劳伤。 (2)非运动技术伤。多数为意外伤。 二、运动创伤......

    足内翻运动疗法治疗总结[精选5篇]

    足内翻运动疗法治疗总结 中风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 虽然部分足内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但由于受其异常步态的影响,结果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

    治疗职责

    精神科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科主任是本科室诊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当对院长负责。 2.......

    音乐治疗

    残疾儿童音乐治疗综述 一、音乐治疗概念的研究 K·Brusica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

    自我治疗

    【自我治疗】1、腹肌锻炼。也就是仰卧起坐。每次做十个,每天三次。(可根据患者的体质来定,不可逞强)。 2、交叉扭腰。两脚分开与肩宽,脚尖向内两臂伸直,一手在体侧,一 手举过头顶。......

    治疗副伤寒范文合集

    治疗副伤寒 诺氟沙星胶囊每次2个 地塞米松每次2片 病毒灵每次2片 安乃近每次1片 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以上都按每日三次服用,连服五日症状全无。若是久治不愈的副伤寒,或反复发热......

    游戏治疗大全

    游戏治疗笔记(名词解释、简答、操作) 防御机制: 1、压抑(基本):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的痛苦经验及冲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2......

    治疗室工作制度

    治疗室工作制度 1、 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无菌、清洁、污染三区分界明显并有鲜明标志。每做完一次处置治疗,要随时清理。台面、地面每天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员及治疗患者外,不许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