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足内翻运动疗法治疗总结
足内翻运动疗法治疗总结
中风后足内翻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
虽然部分足内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但由于受其异常步态的影响,结果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此运动治疗组对足内翻的研究旨在提高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克服足内翻,进一步改善步态。
中风后足内翻的特点:足内翻多出现于中风急性期后,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已进入痉挛期,并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中风病灶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内,如基底节区、内囊和相应的大脑皮层区;临床表现为足内翻并下垂或跖屈,足背屈、外翻不能或减弱,足趾屈曲并内收,随意运动能力很差。在足内翻初期,仅表现行走时足底前外缘着地,足下垂,踝关节软弱支撑乏力;中后期随着肌张力不断增高,足跖屈亦愈来愈明显,足跟着地困难,足趾屈曲,内翻的踝关节也逐渐僵硬,并伴随着膝关节共同运动。从解剖部位上看,张力增高或痉挛的肌群多在小腿的内、后侧及足底部,如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趾屈肌、比目鱼肌和蚓状肌、趾短屈肌等。而与其相对的拮抗肌群尤其是胫骨前肌肌力较弱,在步行时胫骨前肌失去相互抑制,引起足内翻。
足内翻运动治疗方法:
1、被动活动
①小腿三头肌牵拉:用徒手或站斜板待办法来松弛小腿三头肌。
②足内翻早期均做良肢位摆放和关节的被动运动。仰卧位,患足支撑在床上治疗师一只手向下压其踝关节,同时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并外翻位。
③在足内翻早期,可采用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双手分别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15~20次。
④在足内翻中、后期,可采用牵拉足跟踝关节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其患肢足跟向下缓慢牵拉,另一手握住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15~20次。若跖屈、内翻肌群痉挛明显,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痉挛,然后再行被动康复手法。
⑤足内翻中后期采用足趾及踝关节背屈外翻训练:在运动开始前,要抑制拮抗肌的高张力,治疗师在踝关节的前方握住患足向下压在床上,然后通过它从内收到外展活动患者的腿,即通过腿近端的活动使足外翻。此法可解除因用力而引起的足内翻,并放松足固有肌。然后,治疗师用虎口下压踝关节;同时用另一只手将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外翻。当足对被动运动无抵抗时,患者随治疗师口令主动参与。依次做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注意:治疗师的手不能触及患者足心。
2、主动活动
①足外展内收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抬患足尖,缓慢做外展运动,到位后停顿3—5 s; 呼气,缓缓内收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10~20次。
②足后拉提跟式:患者端坐体位,双膝关节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气,患肢膝关节屈曲尽力向后拉足并提跟,到位后停顿3~5s;呼气,缓缓放下足跟,足底平稳着地,再复原到起始位。重复运动10~20次。
③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分别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缓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顿10秒钟,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3次后,令患者主动背屈、外翻1次。
④患者取仰卧位,令患肢自然垂于床边,在屈髋、屈膝同时足背屈、外翻,将患肢抬起足底放于床上,或辅以外力使足背屈、外翻或加阻力以增强足背屈、外翻的力量。如果痉挛明现,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内侧肌群的痉挛,然后再治疗。
3、神经发育学疗法:
Brunnsrtom:
①早期以诱发共同运动为目的:在仰卧位(也可在坐位进行),让患者做髋、膝屈曲时施加阻力以增加待长收缩,引发及强化足背屈运动,以后逐渐减少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后在膝关节伸展位做足背屈训练。训练要注意时刻纠正足内翻,不断提醒患者往外翻方向运动。
②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加力按压踝关节外侧稍前方以诱发踝关节背屈外翻和髋、膝关节屈曲,诱发出来后保持这种肢位,后通过增强患者的随意性反应进行强化。
Bobath:
利用反抑制模式,让踝关节进行外翻运动。
Rood:
①诱发踝背屈与足外翻动作,将拇趾及第二跖趾的关节、外踝、足跟各点连线的外侧,用冰块、毛刷、指尖以适度刺激量刺激,诱发患肢出现踝背屈与足外翻动作;
②采用刺激法诱发踝背屈外翻运动:用冰、毛刷或治疗师的手指叩击等方法刺激足背外侧及足趾尖,以诱发踝背屈外翻。随运动水平的提高,刺激量亦减少。
③手指叩击:用手指快速刺激足背外侧部,可促进足背屈。要注意尽量诱发外翻。
④利用冰刺激诱发足背屈外翻肌:用冰刺激足趾背侧及足背外侧诱发足背屈外翻,后通过增强患者的随意性反应进一步强化。
⑤缓慢刷擦足背外侧部以诱发背屈反应(持续约30 s)。PNF:(扩散效应)
①足外翻训练:翻训练患者仰卧位或健侧卧位,疗师位于患者患侧,患侧下肢伸直,嘱患者作大腿外展动作,治疗师于患足外踝部在一定角度(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难度越小)下作等长收缩抗阻,此时同为外侧群的髋外展肌的兴奋性扩散至足外翻肌,待足出现外翻反应时,嘱患者作足外翻动作,并在收缩终末端加入牵张刺激,再对操作引起的牵张反射和患者的主动肌肉收缩施加阻力(主动能力较弱时,可以加助力),完成全范围足外翻动作。②对患侧下肢作下肢屈曲一外展一内旋的抗阻运动:治疗师位于患者患侧,患侧下肢初始位,大腿伸展一内收一外旋,踝关节跖屈一内翻,治疗师远端手夹状抓握患者的足背,手指在外侧缘,拇指在内侧施加阻力。近端手大腿的前外侧面接近膝关节处,手指在上面,大拇指在外侧面,嘱患者作大腿屈曲一外展一内旋动作,在一定角度(屈髋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难度越小)下作等长收缩抗阻,待足出现背屈外翻反应时,嘱患者作足背屈外翻动作,并在收缩终末端加入牵张刺激,再对操作引起的牵张反射和患者的主动肌肉收缩施加阻力(主动能力较弱时,可以加助力),完成在全范围足背屈外翻动作。
③患者背屈外翻控制较好时,可以将足背屈外翻整合到步行前训练及步行训练中:立位下,患腿在伸髋位作足背屈内翻训练;患腿作屈髋屈膝摆动时,作足背屈外翻训练。
4、运动再学习
牵伸内翻肌肉,在斜坡上进行横行上下斜坡运动,患腿在斜坡的向上一侧。
5、强制性运动疗法
以500ml矿泉水瓶,内装适量细沙,最大可装1000g,用绳子绑于平底鞋内侧,瓶嘴朝后,嘱患者在家平地上强制性步行训练,重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每次半小时,每天3~4次,训练疗程3个月,每周门诊随访1次。
6、支具治疗:
早期(发病2周内)加用矫形踝关节托来保持患足的正常功能位,进行康复训练时脱下,其余时间坚持穿戴。若严重影响了行走时,也可在行走时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行走训练。或者穿丁字鞋。
7、肉毒素:
使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A型肉毒毒素冻干结晶,置低温冰箱中保存。使用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为每0.1ml含5U。药物剂量据患者体重、靶肌数目及体积的大小、畸形的严重程度确定。选择瘫痪侧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胫骨后肌进行局部肌肉注射,畸形严重的加注胫骨前肌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因部位较深采用肌电图协助定位。腓肠肌3~4点,比目鱼肌3~4点,胫骨后肌1~2点,胫骨前肌0~2点,趾长屈肌0~1点。每点注射剂量7例为25U,1例为10U,总剂量为80~300U。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治疗。
8康复
①针灸治疗:在足内翻初期,针刺治疗原则应以调和阴阳、育阴扶阳为主,取复溜、阳陵泉、足三里、阳辅、丘墟、悬钟、外丘,诸穴均施以捻转补法;在足内翻中、后期针刺治疗原则则以滋阴柔筋、抑急扶缓为主,取复溜、太溪、照海、足三里、阳辅、悬钟,诸穴均施以捻转补法;治疗中采用端坐体位,座椅高度应与小腿长度相同,膝关节屈曲并自然放松。尽力使足底平稳着地。以维持对踝关节的稳定支撑。同时可针刺特穴治疗,跷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肢体运动,“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而阳急”。平调阴阳跷脉,泻实补虚,针刺申脉,照海等跷脉交会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可达到明显效果。另一种针刺治疗:穴位: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金门方法:阳陵泉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1~1,5寸,局部酸胀见足外翻背屈;其余均要求每个穴位出现足背屈或足外翻并能重复2~ 3次。留针时阳陵泉、悬钟加电针,采用断续波刺激,随电针的跳动见足背屈外翻,留针30分钟,1次/d,6日为1疗程。
②通电针刺:取穴:足三里,阳陵泉,照海,解溪,“ 内翻”(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距胫骨前缘 1 横指)。刺法: 常规取穴,标准深度,患者仰卧位,进针2.5—3寸,以局部有酸胀感或麻感向足部放散为度,留针30分钟,采用平补平泻,补虚泻实法,20天为1个疗程。
电针:使用C,6805一II治疗仪(青岛产,电压220V,︽6 V),常规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治疗仪,以疏密波为主,频率为100Hz,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且肢体有细微振颤为度(1.5—25A),每次持续刺激3 0分钟,每日1次。20天为1个疗程。此方法可以控制肌肉异常紧张,防止足关节拘缩和肌肉的短缩,兴奋拮抗肌,抑制共同运动,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使足关节与肌肉紧张分离开。达到调节肌张力平衡的目的,恢复腓骨长短肌的自主神经支配,从而使足内翻得到矫正。
③脉冲治疗:于阳陵泉、阳交,光明、悬钟,各放一对电极,随脉冲波刺激以见到足背屈、外翻为准,每次 3 0分钟,1 次/ d,每 6日为 1疗程。
④推拿按摩:取穴:环跳、殷 门、委中、承山、承扶、昆仑、太溪、肝俞、大柱、肾俞。手法:推、揉、滚、拿、按、搓、摇、叩击法。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一侧,用双掌掌根或鱼际肌从双肩开始,沿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至双髋及双下肢后面,当推至跟腱时,转向内踝与足尖。再用前臂揉、滚脊柱两侧、臀部及大腿后面。然后使患肢膝关节屈曲,术者两掌分别置于足跗关节后对揉、对搓、端提外翻踝关节,以纠正内翻。用拇指或肘尖按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拨承扶、太溪;然后两空拳有节律的叩击以上部位,以患侧为主。时间约15分钟。推、揉、拿患侧局部有关经穴,能疏通经络,活利气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使经脉肌肉得其濡养,助长肌肉恢复,缓解筋脉的挛缩,配合摇法等被动活动,能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矫正内翻。
9、手术治疗:
早期的内翻畸形,腓骨长、短肌力弱而胫前肌肌张力在3级以上,可采用跟腱延长加胫骨前肌止点外移手术,如果胫前肌无力,而胫后肌的肌力较强,可将胫后肌的止点切断,穿过胫、腓骨下部的骨间膜,将其止点固定于足背外侧,以消除内翻的拉力,转化为外翻力量。如果腓骨长短肌全瘫,伸趾肌无力,单纯用胫前肌、胫后肌仍难以达到力量均衡时,可将胫前肌与胫后肌的止点同时外移,以增强足外翻背伸的力量。当内翻畸形已发展至骨组织改变变成固定性畸形时,单纯用调整肌力的方法不能达到有效的矫正,因此还要行骨性手术,手术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三关节固定,即在距舟骨,跟股骨和跟距骨之间做切骨融合。
10、理疗
神经生物反馈
第二篇: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残疾人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
(一)概述
1.定义是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运用物理学、力学原理,借助各种手法、治疗器械及患者的自身参与,通过患者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改善患者人体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称为PT。运动治疗师简称PT师。PT是康复治疗方法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手段,也是社区康复的重点。运动疗法以运动为手段,着眼于功能。也就是以运动这一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治疗的目的包括: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耐力,改善平衡协调功能,提高整体运动功能。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身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均得到全面改善与提高。
2.运动疗法分类
(1)按用力程度分类。①被动运动:指运动时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其作用是预防挛缩和粘连的形成,刺激伸屈反射,增强本体感觉,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做准备。②助力运动:指部分借助外力的辅助,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的整个运动过程。外力可以来自机械,也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③主动运动:指既不需要辅助力也不施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完全由患者主动独立完成的运动。其作用是增强肌力、改善功能,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④抗阻运动:是指在有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运动。阻力可以是器械的,也可以是徒手的。多用于肌肉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2)按肌肉的收缩形式分类。①等张运动:等张运动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等张运动又分为:一是向心性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又称为向心性缩短,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
缩。.是离心性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被拉长,又称离心性延伸,如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②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不变,张力增加,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静力性收缩。多用于骨科患者肢体被固定后患肢肌力训练。
3.临床应用
(1)适应证。①神经科疾病:偏瘫、脑瘫、截瘫、周围神经病等;②骨科疾病:四肢骨折与关节脱位、截肢后、脊柱骨折、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畸形、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等;③内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等;④其他:烧伤后、肿瘤等。
(2)禁忌证。发热、疾病的急性期、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剧烈疼痛等。
(二)几种常见的运动疗法
1.维持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的练习称之为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所通过的运动弧,各关节都有正常活动范围,也就是关节活动度值。关节活动按是否借助外力分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辅助运动3种,以及是否使用器械分为徒手运动和器械运动两种。
(1)被动关节运动(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此种训练方法无需患者肌肉主动收缩,而是借助他人、器械及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用于偏瘫、截瘫等无肌肉收缩的患者,主要目的是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变形。①训练方法:治疗师根据关节运动学原理完成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
一是躯干被动活动方法,治疗者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只手把患者的双膝关节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达到牵拉外侧躯干肌群的目的。
二是肩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握于患者上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上部,两手同时慢慢地把患者的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三是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的体位与前屈位相同,治疗者手的摆放位置移动平面为额状面。当患者的上臂被移置到肩外展90度时,手心旋转向上后,再继续移动直至接近同侧耳部。
四是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肩关节被外展90度时,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者腕关节,围绕肘关节做向上或向下的旋转。
五是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当患者上肢呈外展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其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腕关节作屈伸的动作。
六是膝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治疗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另一只手用手心托住患者的脚后跟,双手一起沿矢状面向上推。
七是髋关节后伸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呈侧卧位,治疗师的一只手固定髋节,另一只手从下向上托住膝关节及小腿,用力向后拉。
八是被动牵拉胭绳肌,即为直腿抬起的训练,治疗师跪于床上,在膝关节展的状态下屈曲髋关节,同时用自己的一侧膝关节把患者的另一侧下肢固定于床上,以防止在运动过程中这侧下肢向上抬。
九是被动牵拉跟腱,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另一只手的手心握住患者的,脚后跟,前臂贴于患者足底外侧,利用身体的重量向上拉。
②注意事项:一是关节活动的各个方向都要训练;二是尽量做到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三是被动关节活动的动作应缓慢柔和、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四是每个关节每个运动方向,上肢一般3~5次,下肢5~10次,每日做2次为宜。
(2)辅助主动运动的训练:用于患肢肌力工、Ⅱ级的患者,患者能够有肌肉的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或关节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治疗师设法使其关节活动达到全范围。自我辅助方式有:利用平面或训练板,肢体置于一平滑的木板或桌面,让患者在该平面上滑动肢体,达到活动关节的目的。还可用悬吊装置、人手辅助等方法进行辅助主动运动的练习。注意事项:①根据活动受限的关节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②注意固定关节的近端;③治疗师熟悉被活动关节的解剖位置及运动方向,向患者讲明动作如何做,运动方向是什么;④动作宜缓慢、有效地完成,动作之间有一短暂的休息过程;⑤随着主动肌力量增加,辅助力渐减少。
2.增强肌力训练如果患者能主动完成一全关节活动范围的动作时,说明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可以进行肌力增强训练,以使肌力逐步增强至正常。肌力增强训练的方法就是在肌肉运动时施加阻力,让肌肉抗阻力活动。常用的方法可分为徒手训练,如徒手等张训练及徒手等长训练,应用器械训练如弹力带、沙袋、哑铃、弹簧、悬吊式抗重力等方法。注意事项:
(1)选择适当的方法。根据目的、肌力的级别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2)正确设计姿势与肢位,患者感舒适、稳定,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全力完成动作。
(3)防止出现代偿动作。
(4)充分固定运动肢体的近端。
(5)科学计划每日的运动量(以次日无疲劳感、剧烈疼痛为宜)并持之以恒。
3.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偏瘫或截瘫患者都可有平衡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视觉信息输入缺少、前庭功能紊乱、本体感觉缺失或消失、肢体缺失、瘫痪、小脑功能紊乱等。平衡是逐步发展的,平衡障碍的训练原则:①从最稳定的体位到最不稳定的体位逐渐过渡(即人体重心逐渐增高,支持面越来越小);②先静态平衡完成后,再训练动态平衡;③从睁眼活动逐步过渡到闭眼活动;④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头、躯干、四肢活动,注意提示患者精力中,逐步提高能力。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需要身体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来成。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展。因此,训练首先从静态平衡开始,静态平衡也就是对某一静态姿势的控制力,主要依赖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肌肉协同收缩来完成。
训练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关节的挤压,刺激关节感受器,诱导姿势反射的出现;另一方面增强关节两侧肌肉等长收缩能力,从而达到稳定关节的目的。当静态平衡能完成时,就可训练动态平衡。
(1)坐位平衡的训练:训练身体重心向前、后、左右动作时的动态平衡。
(2)跪位平衡的训练:跪位与坐位相比,身体的支撑面积减少了,身体重心与支撑面的距离也提高了,因此维持平衡的难度也增加。跪位平衡的维持,除了具有头与躯干的控制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
(3)站位平衡的训练:立位平衡除了按静态和动态平衡划分以外,还可从肢体角度方面分为双足和单足的平衡。双足静态平衡的训练,可以让患者在站立位下,治疗师诱导其平衡反应的出现。可让患者站在平衡板上;训练重心横向或纵向的转移,为单足立位平衡和步行作准备。
4.步行训练偏瘫、截瘫患者大部分经训练可以获得步行能力。偏瘫患者患肢有屈髋、屈膝的能力以及患肢有一定负重能力后开始步行训练。训练方法如下(以偏瘫患者为例)。
(1)支撑相训练:患者站立位,治疗师位于其后,双手放在骨盆两侧,诱导患者将体重移到患侧,然后令健腿上下台阶。
(2)摆动相训练:患者健侧下肢负重,治疗师跪在其前方,一手握住患者的足部,诱导患侧屈下肢松弛后,向前、向后摆动。
第三篇:马蹄足内翻矫正器 脑瘫康复中心 脑瘫康复训练
1、马蹄足内翻矫正器 脑瘫康复中心 脑瘫康复训练
2、马蹄足内翻康复 脑瘫矫正鞋 基础脑瘫康复训练器材
3、脑瘫儿童不能走路怎么办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 儿童脑瘫
4、普力奇怎样对脑瘫进行康复训练的5、走路畸形矫正训练 哪有儿童矫正鞋卖 儿童脑瘫康复中心
6、足下垂矫形器 脑瘫康复器械 脑瘫康复中心
7、优质护理康复患儿普力奇脑瘫康复中心专业脑瘫康复
8、夏秋交替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饮食注意脑瘫康复中心
9、痉挛性脑瘫康复训练痉挛脑瘫的治疗方法 儿童脑瘫康复中心
10、
第四篇:三联疗法治疗胃炎
三联疗法
HP一个加号。耐信每天一片(40mg/片),克拉霉素缓释片每天两片(0.5g/片),乳酸左氧氟沙星每天4片(0.1g/片)。连续用药一个周
患了胃炎,应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进食对胃粘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戒烟忌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暴饮暴食。胃炎三联疗法(三种抗HP药物同时应用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三联疗法如下:药物组合、剂量和用法:(1)枸橼酸铋钾240mg+阿莫西林750mg+甲硝唑400mg。(2)枸橼酸铋钾240mg+红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3)枸橼酸铋钾240mg+四环素500mg+甲硝唑400mg。任选上述一组药物服用,每种药物按以上剂量一日2次服(上下午各1次),7~14日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要继续单独服用枸橼酸铋钾6周,剂量和用法同前。本方法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坚持服用.防止复发.一定要要禁烟 ,酒,辛辣食物.少吃含淀粉内的食物如:土豆 芋头 粉丝 粉条 红薯等凉粉等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作者平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年龄22-66岁,病程1-6年,治疗前4周均未使用过抗生素、铋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治疗;②所有病例治疗前1周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病理均未提示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③本次就诊前均未经过系统的抗Hp治疗;④治疗前1周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者;⑤所有病例均不伴有其他胃肠道疾患及胃肠道手术史,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无妊娠、药物过敏史,无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
1.2 给药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及住院治疗患者40例,服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组,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500 mg,2次/d。疗程均为7 d,服药时间均为早餐前0.5h-1h和晚上临睡前,适量(100-150 ml)温开水送服,勿与食物同服。
1.3观察指标:停药后第1天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停药4周后复查电子胃镜+病理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电子胃镜操作由有经验的高年资的消化科医师负责。
结果
2.1 慢性糜烂性胃炎转归情况 4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愈合率分别为90%。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纳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但均能耐受此类不良反应,无因不良反应而退出。服药后肝功能异常者停药4周后复查肝功能,结果均未见异常。3 讨论
Hp是诱发人类胃癌的元凶,全球已超过50%的人感染了Hp[1-3],这种严峻的形势迫使国内外消化系统的专家、学者对Hp的感染越来越重视。Hp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Hp的感染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生,故对于存在Hp感染的患者行根除治疗是势在必行的。近年来大部分加用抗生素构成三联疗法提高Hp根除率,现在多主张联合用药。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短程三联疗法是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案。PPI强烈抑制胃酸分泌,并使胃Hp产生较大且持久的升高。质子泵抑制剂被公认为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阿莫西林是治疗Hp感染的唯一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肽聚糖代谢的终末阶段而杀死细菌,具有选择性高,毒性低的特点,且Hp对阿莫西林耐药较少。克拉霉素属于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存在胃酸抑制剂时可根除Hp,其与奥美拉唑联用可使奥美拉唑的半衰期延长,并且胃黏膜及胃组织中自身浓度也增高。
在根除Hp感染过程中,甲硝唑的耐药率高达10%-70%[4-5],而克拉霉素耐药性少,笔者认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Hp根除率高,疗效肯定,且药物不良反应低,患者耐受性好,适合临床应用。
潘托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联用的新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证实其较传统的三联疗法疗效更为确切
不同的三联疗法根除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疗效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国南、北方两市应用两种不同的三联疗法根除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各120例,分为4组,即百色克拉霉素组,百色甲硝唑组,丹东克拉霉素组,丹东甲硝唑组,每组60例。克拉霉素组和甲硝唑组分别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两种三联疗法,疗程均为7 d。服药期间电话随访,记录服药、症状变化及患者的耐受性等情况。并于停药后第1天和4周后进行相关项目复查。结果百色克拉霉素组、百色甲硝唑组、丹东克拉霉素组、丹东甲硝唑组四组Hp的根除率分别为:81.67%、33.33%、85.00%和41.67%;四组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愈合率分别为92.00%、66.67%、89.29%、65.38%。不同市克拉霉素组之间及不同甲硝唑组之间Hp根除率、糜烂愈合率分别比较,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克拉霉素组与甲硝唑组之间比较,Hp根除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糜烂愈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适用于南方和北方不同省市病例,Hp根除率高,疗效肯定,且药物不良反应低,患者耐受性好,适合临床应用。Hp对甲硝唑耐药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已得到公认,根除Hp是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外公认的Hp根除治疗的经典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加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的三联疗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及“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旨在比较南北不同省市两种三联疗法根除慢性胃炎患者Hp的临床疗效,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甲硝唑的耐药性等。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①年龄20~60岁,病程1~5年,治疗前4周均未使用过抗生素、铋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治疗;②所有病例治疗前1周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病理均未提示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③治疗前1周内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两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④本次就诊前均未经过系统的抗Hp治疗;⑤治疗前1周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者;⑥所有病例均不伴有其他胃肠道疾患及胃肠道手术史,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无妊娠、药物过敏史,无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就诊及住院治疗患者各120例,分4组,即百色克拉霉素组,百色甲硝唑组,丹东克拉霉素组,丹东甲硝唑组,每组60例。四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分类构成比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案 克拉霉素组为奥美拉唑mg+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500 mg,2次/d;甲硝唑组为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甲硝唑400 mg,2次/d。各组疗程均为7 d,服药时间均为早餐前0.5 h~1 h和晚上临睡前,适量(100~150 ml)温开水送服,勿与食物同服。服药过程中不定期电话随访,记录服药及症状变化情况及患者的耐受性。停药后第1天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停药4周后复查电子胃镜+病理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电子胃镜操作由有经验的高年资的消化科医师负责。
1.3.2 Hp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 治疗前1周内行14C呼气试验(受试者检查当天应空腹、禁食、禁水行此项检查)及电子胃镜下活检取胃窦部距幽门仅3~5 cm处夹取1块胃黏膜组织用于快速尿素酶检查,两项检查指标均为阳性者视为存在Hp感染。停药4周后重复前述两项检查,两项检查指标均为阴性者视为Hp已根除。
1.3.3 胃黏膜病理学检查 行电子胃镜检查时,于胃窦部距幽门约3~5 cm处和胃体大弯侧分别夹取2块、1块胃黏膜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由有经验的高年资的病理科医师负责阅片及诊断。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结果
2.1 Hp感染根除率 四组病例均无失访,无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试验者。百色克拉霉素组与丹东克拉霉素组Hp感染根除率分别为81.67%、85.00%,百色甲硝唑组与丹东甲硝唑组Hp的根除率分别为33.33%、41.67%。两市同一疗法的Hp感染根除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同市不同疗法的Hp感染根除率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2.2 各组慢性糜烂性胃炎转归情况 各组慢性糜烂性胃炎总人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百色克拉霉素组与丹东克拉霉素组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愈合率分别为92.00%、89.29%,百色甲硝唑组与丹东甲硝唑组Hp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愈合率分别为66.67%、65.38%。两市同一疗法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愈合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同市不同疗法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愈合率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四组患者血、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治疗过程中各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纳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但患者均能耐受此类不良反应,无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者,无失访者。服药后肝功能异常者停药4周后复查肝功能,结果均未见异常。克拉霉素组的不良反应中以皮肤瘙痒、皮疹多见(15例,12.50%),显著高于(P<0.05)甲硝唑组的5例(4.17%)。甲硝唑组中以纳差、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多见(27例,22.50%),显著高于(P<0.05)克拉霉素组的6例(5.00%);恶心和(或)呕吐不良反应的情况与以纳差、消化不良的情况相似。但四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0.00%、40.00%、48.33%、36.6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讨论
全球已超过50%的人感染了Hp[1],这种严峻的形势迫使国内外消化系统的专家、学者对Hp的感染越来越重视。Hp是一种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特异地寄生于胃黏膜的黏液层下面的上皮细胞表面,目前除黏膜上皮表面及十二指肠和食道的胃上皮细胞表面以外,尚未发现其他部位有这种细菌寄生,可经粪便或口腔途径传播。Hp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13C或14C呼气试验、Hp抗体检测法、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组织病理观察法、PCR特异性基因检测法等。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Hp无论是基因型、表现型、耐药性还是感染率方面均有地区性和多态性差异。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胃内Hp检出率就有很大的差别,为30%~80%[2]。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Hp列为I类(即肯定的)致癌源,明确指出Hp是诱发人类胃癌的元凶[3]。Hp感染可引起机体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感染越重,炎症反应和胃黏膜损伤就越重,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A滴度就越高。然而机体不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完全清除Hp,如果没有经过有效根除治疗,Hp的感染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生,故对于存在Hp感染的患者行根除治疗是势在必行的。
根除Hp感染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措施之一,不但可以降低其复发率,还能防止肠化生的进展。根除Hp的治疗方案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含铋制剂;另一类为含质子泵抑制剂。近年来大部分加用抗生素构成三联疗法提高Hp根除率,现在多主张联合用药。理想的Hp感染联合治疗方案标准为:根除率为≥90%,疗程1~2周为宜,药物安全性和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和耐药的发生率低,价格合理。其中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短程三联疗法是国内外最常用的方案。PPI作用于H+/K+-ATP酶,强烈抑制胃酸分泌,并使胃Hp产生较大且持久的升高。质子泵抑制剂被公认为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阿莫西林是治疗Hp感染的唯一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肽聚糖代谢的终末阶段而杀死细菌,具有选择性高,毒性低的特点,且Hp对阿莫西林耐药较少。克拉霉素属于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存在胃酸抑制剂时可根除Hp,其与奥美拉唑联用可使奥美拉唑的半衰期延长,并且胃黏膜及胃组织中自身浓度也增高。甲硝唑是抗厌氧菌的首选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已20余年,是最早用于根除Hp菌株的药品,大部分Hp菌株都已对其产生耐药性,而且不断有新的耐药菌株产生,对抗生素耐药是导致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据文献报告[4],在根除Hp感染过程中,甲硝唑的耐药率高达10%~70%。由于Hp对甲硝唑的耐药,可使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均从原来的80%~90%,下降到60%~70%[5]。虽然PPI对Hp有直接的抗菌作用,但单一药物难以达到根除效果,而克拉霉素药力最强,耐药性少,再加上阿莫西林和PPI三者联合应用,将对Hp的杀菌作用发挥更强大,而且同时耐药的菌株也减少,大到更好的效果,百色克拉霉素组与丹东克拉霉素组根除率分别为81.67%、85.00%,与唐国廷报道相近(89.3%)[6]。
本研究采用了“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来观察南北两市根除Hp的临床疗效,发现百色克拉霉素组与丹东克拉霉素组Hp根除率较高,且两组结果无差异,说明此三联疗法适用于南方和北方不同省市病例,具有实用性、广泛性和可推广性。南北两市甲硝唑组Hp根除率无差异说明Hp对甲硝唑耐药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然而本研究中克拉霉素组仍未能达到理想的Hp感染联合治疗方案的根除标准(根除率为≥90%),可能与Hp菌株自身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及对克拉霉素存在一定的耐药性有关。克拉霉素组与甲硝唑组相比,根除率存在显著差异。Hp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其耐药株产生的原因是自发突变和通过耐药信息的传递产生新的耐药株,抗生素诱导多为继发性耐药,过多的用药形成药物选择性压力,使耐药细菌占优势,在治疗失败时,大约有1/3~1/2的菌株可对其产生耐药性。本研究还发现两市克拉霉素组糜烂愈合率无差异,同时两甲硝唑组之间糜烂愈合率亦无差异,但是克拉霉素组糜烂愈合率与甲硝唑组的有差异,此结果与Hp根除率相平行,说明根除Hp有助于胃黏膜修复,从而进一步缩短病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优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此三联疗法适用于南方和北方不同省市病例,Hp根除率高,疗效肯定,且药物不良反应低,患者耐受性好,适合临床应用。Hp对甲硝唑耐药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虽然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及时处理,以及治疗后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是必要的。
胃病三联疗法的处方
胶体铋剂(如胶体果胶铋)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十克拉霉素十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呋喃唑酮)
一般来说三联用药时间是一至二周。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排空药物、抗胆碱类药物等。
抑制胃酸药物有: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啦唑、奥美啦唑和兰索啦唑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这类药物主要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病愈合。因此,服药期间宜在饭前半小时。组胺H2受体拮抗剂睡前服药可抑制夜间胃酸分泌高峰。这种抑制胃酸的药物一般维持用药三个月左右。
抗菌药物有:有克拉毒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此类药物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因空腹服用可以引起胃部不适,宜于饭后半小时服用,用药时间是一至二周。
抗酸类药物有:有单方和复方的,如胃舒平、氢氧化铝、乐得胃等,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度,因此宜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1--2小时服用。这类药物一般按需要服用。
胃黏膜保护剂有:如胶体铋剂(枸橼酸铋)、硫糖铝、生胃酮等。这类药物主要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酸剂胃蛋白酶的剌激,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故在饭前半小时和睡前半小时服用最佳。也可按需要服用,但因含金属成分而不能连续服用两个月以上。
药方
目前用的较多的三联组合药方
1、枸橼酸铋钾110mg,每天4次,餐前30分钟与睡前口服;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0.2克,每日三次.奥美拉唑10mg,每天一次,四周为一疗程.2、枸橼酸铋钾110mg,每天4次,餐前30分钟与睡前口服;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天2次,早,晚餐前30分钟服用.上述两组药物你可任选一种,在治疗期间,不用其它药物,忌食刺激性食物。
如果有消化性溃疡病的话,其三联疗法为:药物组合、剂量和用法:第一,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750mg+甲硝唑400mg;第二,奥美拉唑20mg+红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第三,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750mg+红霉素500mg.任选一种药物服用,每日二次,7--14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继续单独服用奥美拉唑两周,剂量和服法同上.
第五篇:坐骨神经痛运动疗法
坐骨神经痛运动疗法
坐骨神经痛多发于单侧,夜间加重,咳嗽、大便时加重。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会获得良好效果。
1、左右摆腿。站立位,双手扶墙,轮流向左右方向摆腿,摆动时足部不触地面。
2、交替直腿上抬运动。仰卧位,轮流将左、右腿伸直后抬起,经常锻炼可逐渐提高抬举角度。
3、踏自行车运动。仰卧位,两下肢像骑车般轮番踩踏,踩踏幅度可逐渐增加。
4、正坐举腿。坐位,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直膝,脚跟着地,手握凳边,抬腿过脐,随即放下。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5、平坐推腿。坐位,足跟着地,足尖跷起,两手平放大腿上,随即向前弯腰,两手同时推向足部。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6、蹲跳。双手扶凳,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如此左右交替进行。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我们还是应该采取药物治疗的原则,不能轻信一些坐骨神经痛的偏方。目前能彻底治疗好坐骨神经的药物主要是一些临床专业药物,这方面的主要药物有咗藤灸,是一种临床治愈率高达99.6%的药物,咗藤灸自上市以来深受广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信赖。当然和运动疗法配合是再好不过了的。
西方人目前对此比较流行的锻炼法
1、游泳。因为人在水里体重减轻,身体对于各个关节的负荷较少,并且全身肌肉、骨骼、筋络等都得到良好的拉伸,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法;尤其对于肥胖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更是有通过减肥达到减痛的作用。
2、做瑜伽。瑜伽运动来自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哲学体系,就如中国的武术来自于道教体系;瑜伽派生出来的锻炼方法很多,对于有病群体,不可以随便使用瑜伽锻炼,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可以咨询瑜伽高级教练,也可以到市场上去购买些针对脊背的瑜伽锻炼法。
3、做普拉提锻炼法。普拉提锻炼法源于一个美国籍德国医生和他妻子的发明,结合了瑜伽锻炼法以及其他一些锻炼方法,这个办法是这3种办法里治疗此病的最好的一种锻炼法,因为它的方法比较缓和地拉伸肌体,做起来比较容易一些;具体锻炼法轻轻叫教练或者参阅这里的词条--普拉提。
4、最有效的方法--先做推拿,让推拿师或者理疗师把突出的间盘垫片挤进原来的位置;然后用各种药物、镇痛剂以及针灸等疗法做镇痛;这个是必须作的,如果可能,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各做一次10分钟的俯卧动作,俯卧在垫高的四个枕头上,支撑点是腹部,将枕头支撑在腹部,等到有些康复后,慢慢减少枕头的数量;有所康复后,作一些最轻缓的游泳、瑜伽、普拉提等运动慢慢恢复腰部肌肉和骨骼的力量。
注意:在做所有这些运动以及其他任何体育运动前,都必须首先做些热身运动,任何突然的运动,都可能造成或者增进坐骨神经痛,也会造成对骨关节、肌肉等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