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石油化工及危险化学品领域研究报告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石油化工及危险化学品领域研究报告
(2004~201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目 录
一、石化安全生产形势与现状…………………………………1 1.面临的形势……………………………………………………1 2.石化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3 3.安全生产科技需求……………………………………………6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7
1.指导思想………………………………………………………7 2.发展思路………………………………………………………8 3.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8
三、重点任务………………………………………………………9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创新…………………………………10 2.以重要工业领域中共性、关键性的安全技术开
发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11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创新……………………………13 4.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
时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
示范工程……………...……………………………………13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14 6.开展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研究,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14 7.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
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16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17
1.创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17 2.加强领导和协调,完善安全生产科技管理体系……………18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安全生产科技投入……………………18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 5.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19 6.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施人才战略…………...…………………………………20 7.加强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20 8.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21
附件1 22个优先发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22 附件2 31项安全重点推广技术…………….……………….………24 附件3 3项安全科技示范工程………….…………….…………….26 2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石油化工及危险化学品领域研究报告
(2004~2010)
一、石化安全生产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属于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到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农用化工、国防化工、精细化工等,已经形成具有20多个行业、可生产4万多个品种、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工业体系。据2000年的统计,石油化工生产销售收入130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3.6%;原油一次加工能力2.76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乙烯和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五位;合成橡胶为第四位;化肥第一、染料第一、农药第二、纯碱第二、氯碱第三、硫酸第三。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化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数量和就业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长,截至到2002年10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为289,670家,其中生产单位22740家,储存单位10056家,经营单位124298家,运输单位8903家,使用单位123005家,废弃处臵单位638家,其中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14896家。仅危险化学品生产环节从业人员人数就达5174104人。由于危险化学品所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使得安全问题尤其重要。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安全形势比较严重,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频繁,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全国各类伤亡事故总数居高不下,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发生化学事故416起,2001年发生化学事故564起,2002年发生化学事故592起。2000年因化学事故伤亡2156人,2001年伤亡1421人,2002年伤亡1551人。另一方面,近年利用危险化学品(尤其是剧毒化学品和爆炸品)犯罪已成为国际恐怖活动和国内犯罪分子惯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一些地区或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特别是剧毒化学品和爆炸品疏于管理,使大量有毒有害化学品在社会上大量流散,唾手可得,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致使近年来利用危险化学品进行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各类化学品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如:2002年南京汤山毒鼠强投毒事件,造成38人死亡,431人中毒; 2001年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特大蓄意爆炸事故,造成70人死亡;2001年3月16日石家庄重大恶性爆炸犯罪案,死亡108人,38人受伤。
随着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愈来愈多,特别是关于安全、健康、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潜在威胁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超大型石化生产装臵、储存装臵的日益增多,重大危险源的数量不断增加; 2)化学品经营、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流动危险源; 3)大量长输油、输气的管线建设,由于横跨不同地区,所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构成了新的危险因素;
4)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管理的薄弱,很多化工企业建在市区,或十年前处于城市郊区但现在已被城市包围,居民区、生产区混杂,特别是城市加油站、加气站均建于市区,并有相当数量建在人口密集区,潜在危险性增大。
此外,从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的安全建设和管理上看,可将企业分为4个档次。第一档是国际跨国大公司以独资或合资形式新建的大型企业,它们设备和工艺技术先进,有先进的安全理念和管理方式;第二档次即三大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公司都有一整套企业安全卫生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注意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以改善安全管理,职工素质相对比较高,设备设施状况比较好,工艺技术也比较先进,所以三大公司的事故相对较少;第三档次是化工系统县以上6000多家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执行原化学工业部的管理制度,有安全机构和专职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管理有一定基础。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相当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逐渐削弱,职工素质也呈下降趋势,设备更新和维护跟不上安全生产的要求,隐患较多,事故也相对较多;第四档是乡及乡以下个体/集体化工企业,这部分企业绝大多数管理没章法,法律法规意识淡薄,隐患多,事故也多。
2.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油和化工行业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安全科技研究工作,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十分重视安全科技工作,把“科技兴安”当作保障安全生产的一项大事来抓,积极推行安全、健康、环境管理体系,并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进行安全科技开发,保持了企业安全文化、总体安全管理水平属国内较好。在安全科技进步工作中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创新工程,在管理体系、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安全监测和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安全科技进步,促进了企业安全水平的提高。
自“八五”以来,国家在石化及化学品相关安全科技领域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技术方面,“八五”期间开展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宏观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标准及评价方法。“九五”期间,对该项目又进行了滚动研究,着重解决了重大工业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分析模拟技术、人为失误预防与个体防护技术和油罐区安全监测与防护技术等。重大事故分析与模拟技术完成后可用于指导重大事故调查、分析工作,为事故处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作业人员防护技术是安全生产中保证作业人员健康安全的重要途径,作为“九五”科研成果防静电阻燃面料和阻燃防护服已完成了工业化实验进入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阶段。油罐扬沸火灾 监测等硬件产品开始作为商品化监测仪器推广应用。
在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评估与事故预防方面,“九五”期间,重点扩展研究了压力管道的危险源评价技术,缺陷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估技术,同时进一步深入探索在役压力容器的寿命预测技术,解决带缺陷压力容器再用时间等技术关键。
“九五”期间我国在压力容器与压力容器缺陷检测、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在压力管道缺陷检测与安全评估方面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水平,在压力容器寿命预测方面接近发达国家90年代中期水平。
在高危险(危害)作业环境评估与治理技术方面,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粉尘危害程度评估与治理方案最优化技术研究,结合现场流行病调查和实验室验证,首次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尘肺危险环模型。应用分子毒理学、超微病理学等方法测试了43种典型粉尘的靶细胞和靶器官毒性,建立了粉尘毒性快速评价系统,提出了快速评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快速评价粉尘职业危害程度的方法。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典型作业环境粉尘危害治理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开发了双区交变电场静电凝并除尘技术,增强了粉尘凝并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微细粉尘的收集难题,综合性能与国外同类技术相当。开发的不对称预荷电静电增强过滤除尘技术,有机地结合了粉尘静电凝并与常规静电增强效果,可显著地降低 过滤阻力,改善清灰性能,延长布袋使用寿命,提高微细粉尘的收集效果。还研究开发了宽通道长芒刺除尘技术,设备耗钢量大幅度降低。采用长芒刺放电极,起晕电压低,运行稳定,收尘率高。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也十分重视安全科技。其中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5项安全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安全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项)。中石化一贯坚持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命的思想,大力推行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制定了《安全卫生科技“十五”发展纲要和2015年远景规划》,建有直属安全工程研究院,主要从事与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和部分基础科学的研究。自1999年以来中石化共委托安全工程研究院开展科研项目32项,投入科研资金6350万元,其中项目经费1850万元、实验室建设经费2200万元、科研基建经费2300万元。
3.安全生产科技需求
由于受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石化及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的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危险化学品的监控、新型安全设备和材料开发、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与最优化决策管理等技术方面差距更为显著。近期内,应在以下领域加大科学研究力度:
1)石化及化学品生产的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管理机制研究,主要问题涉及到法律法规体系研究、标准体系研究、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系统的研究、风险评估理论研究。
2)实施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储存、运输到经营、废弃全过程的动态“户籍”式监控管理,尤其是剧毒品、爆炸品全程的监控管理,化学品运输车辆的监控,长输管道的监控管理。
3)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和应急预案的技术研究,主要涉及的科学问题包括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数据库、信息科学、自动控制、医学、毒理学、法律等。
4)危险化学品“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场所安全、环境保护、运输、危险品管制、事故处理、公共健康、劳工和消费者保护等内容。
5)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淘汰现有污染大、能耗高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设施。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2002年底召开的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高质量地保护这一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与环境,同时保障我国化工市场的有效功能和竞争性。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依法治理的观念,以“三件大事”、“六个支持体系”建设为基本出发点,着眼于优化我国化学品安全管理的资源配臵,坚持 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安全发展,积极调动政府、企业和员工等各方力量,加大我国安全技改的力度,持续改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长治久安。
2.发展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安战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动员和吸收一切可能的科技资源投入到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以科技创新、关口前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中心;面向企业安全生产、面向政府监管监察;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体系、技术基础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检测检验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技术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安全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设;全方位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3.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
2003~2010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总目标: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要求;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科技创新与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具备以自主创新为主解决制约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提升国家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具体目标:(1)初步建立起石化和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理论体系;(2)通过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遏制和减少重特大化学事故,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剧毒化学品的有效监控、重特大生产事故预测,实施快速响应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以及锅炉、压力容器、埋地管道的寿命预测与泄漏检测。
(3)开展以风险为基础的设备检查(RBI)和装臵维修计划(RBM),降低设备检维修成本,实现装臵的长、满、安、稳、优运行。
(4)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质量、数量、转化率有较大提高,在重特大工业事故的预测、预防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的辩识、监控等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5)重点在石油和化工领域推广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多项具有代表性的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6)石化及化学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基本国际接轨;职业安全健康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与国际发展水平同步。
(8)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的水平与时效性。
(9)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企业逐步实施安全总监制度,提高安全人员的技术素质。
三、重点任务
根据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和发展目标,2004~2010年间安全生 产科技工作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创新
理论研究是安全科技与安全生产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理论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实现提供指导。重点集中在5个领域:
(1)安全管理技术研究。研究石化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和影响。其中包括:
①化学品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
③石油化工企业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的研究; ④研究制定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与国际管理接轨;⑤化学品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的研究。(2)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包括:
①石油及化工关键装臵要害部位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②石油及化工行业大机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③原油、成品油码头及大型罐区的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④石油及化工行业设备设施定量风险技术研究
(3)典型化学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针对化工行业的生产特点,研究火灾、爆炸和危险品泄漏等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用数学、力学和热物理理论揭示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事故预防和灾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4)化工装臵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化工装臵的损伤积累和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失效模式与事故特征、人机环作用规律及安全监测与控制理论;研究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荷载与响应特性、灾变行为与健康诊断。
(5)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石油和化工工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2.以重要工业领域中共性、关键性的安全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
针对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加强重点攻关,提高对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能力、应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提供技术支撑。重点领域是:
(1)重大危险源辨识。针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危险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和危险性分析先进技术,开发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和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技术,提高对灾害和危险源辨识的科学性,为事故监测、预警和防范创造基础。(2)灾害与事故的监测。针对石油和化工工业生产中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的特性,进行各种动态、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智能传感器、信号转换接口、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和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在线损伤识别、模型修正、健康诊断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
(3)灾害与事故预警。化学灾害与事故的预警对于及时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最大限度控制事故的可能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具有重大作用。开展重大灾害事故预警技术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建立重大化学事故预警与调控机制。
(4)灾害与事故防治。根据灾害事故的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开展针对性强的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重大灾变事故的预防措施、控制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抗灾加固的先进材料、装臵和技术。
(5)应急救援。根据重大化学灾害事故发生发展呈现的力学、理化特性,进行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遇险遇难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开发重大突发灾害应急预案、救灾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系统、救灾通讯系统,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准确性、决策的科学性。
(6)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根据化学灾害事故的复杂性,利用现代数字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灾害事故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装备;研究灾害分析的精细模型、方法和现代试验技术,提高事故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 结案的及时性。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创新 大力开展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创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重点集中在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规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相关技术、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方面。
4.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经过充分论证,列入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计划并发布,组织应用和推广。2004~2010年,重点进行31项技术的推广。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对安全生产有重大意义的安全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推广力度。
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潜在危险的技术装备,定期发布淘汰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予以限时、强制性淘汰。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倡采用无毒替代有毒、低毒替代高毒,有计划地限制使用或者淘汰危害严重的设备、技术、工艺、材料。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设3个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GIS、GPS和网络技术在化学品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完善化学品基本信息库、信息管理系统和灾害事故监控预警网络;应用新材料,改进安全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性新材料,提高安全防护用品的科技含量。
6.开展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研究,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应根据石油和化工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将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安全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技术推广与服务、法规标准、信息共享和人才建设统筹考虑,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建设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按市场经济机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臵。构建石油和化工(化学品)安全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基地,并建立研发中心,试验基地为主的国家级安全技术研发体系,成立石油和化工安全工程研究院。以其为重点 研发机构,从事安全生产基本理论、技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物证分析网点为主体,通过资格审核、授权和挂牌,准许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物证分析和灾害危险性鉴定工作;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物证分析技术、灾害危险性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安全检测检验、物证分析的水平和能力,为安全生产提供服务,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支撑;加大对检测检验工作的监督,促进依法检验,规范运作。
(3)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政府组织指导,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整理、科学论证,发布推广技术目录,召开技术推广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完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以安全中介机构为主体,对技术服务人员实行资格认可或注册制度,对中介机构实行资格审核和注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它社会力量,把发展安全中介机构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依靠市场运作,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安全中介机构,支持基础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安全评价、科技评估机构等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树立服务品牌和信誉,带动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点领域是安全评估评价等方面。(4)法规标准平台。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体系为基本单元;加强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正确调整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关系;加大安全技术标准体系、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力度,使体系结构尽快形成并逐步完善,尽快与国际接轨。
(5)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机制,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安全科技文献与数据、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发高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自然科学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6)智力资源平台。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为核心,建立安全生产专家信息库,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安全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安全科学教育体系,安全科学尽快成为一级学科,以适应安全生产科技整体发展的需要。
7.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安全技术标准是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标准的完善与发展,引导、及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与装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 安全技术的发展,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建立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表,组织、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从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跟踪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标准状况及其潜在动向,使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创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国家要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来促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成为安全科学技术工作的主体;要将安全生产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其投资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将安全生产科技规划纳入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和社会发展科技规划之中,作为其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积极鼓励化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安全研究开发,强化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开发的主体功能。
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服务中介组织,提高资源配臵效益。通过中介组织开展安全技术咨询、安全技术开发、安全技术转让、安全技术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技术供需之间的沟通,加速安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发挥技术开发商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纽带、桥梁作用,以优质的中介服务,促进技术、人才、资 金等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安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家对技术中介服务组织推动成果转化所需资金要给予信贷政策上的支持,对其技术服务性收入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加强领导和协调,完善安全生产科技管理体系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充分发挥中央、地方、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宏观管理、政策调控前提下,组织各方面力量,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衔接、补充、配套。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安排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关键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等。强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全国安全生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的职能,加强综合安全生产科技管理和协调工作,努力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形成由各方专家参加对政府安全科学生产技术经费使用状况和国家重大安全生产科技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审议的机制。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逐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是促进安全科技进步、保障安全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广开渠道,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除通过申报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争取增加国家补助经费外,应有计划地组织国家贷款的科技开发项目;把能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推向市场,形成科研与开发的良性循环;积极 争取社会资金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此外,要与工伤保险改革相结合,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运用优惠的财税政策诱导、刺激企业加大对企业安全科技开发的投入力度,除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现行的投入激励政策外,要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储备投入,使其能够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安全开发储备金,做好企业的安全隐患整改,加大企业安全科研开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安全运行,提供动力、储备后劲。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工作的开展需要基础设施的保证。通过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协作,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为安全生产科技事业发展服务。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启动、培育创新市场。
努力争取国家财政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科技平台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加强国家级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装臵和设备安全检测检验基础设施、石油和化工过程事故分析仿真模拟基础设施的建设。关键技术设备的配臵上至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注意现有设备的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切实满足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
5.建立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激励机制
安全科学技术与其它领域的应用科学技术有较大的区别,其成果往往体现在社会公益性方面,另一方面,制约和惩罚不安全行为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导致安全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 不明显或在短中期内较难体现。因此应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对一些以公益性为主、社会影响大的安全科技项目采用招投标制,并保证经费,使科研人员安心工作。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中,应根据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往往涉及多行业、多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汇的特点,应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推荐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在社会公益类评审组织内设安全生产技术组,对安全生产科研成果进行统一评审。
应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科技专项奖励制度(或称“国家科技兴安奖”)。建立稳定的奖励资金来源,规范评审程序,并逐步加大奖励力度。
6.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施人才战略
推动石油化工、化学品安全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各石油大学和化工大学设安全科学专业,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安全科学研究人才,要注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设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开发型人才,以及市场经验丰富、既懂专业又善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有专业知识兼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7.加强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 突出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维护员工的生命和劳动尊严的安全文化。加大安全科学的普及力度,充分利用书籍报刊、广播杂质、电视等多种手段,全方位的进行化学品基本知识普及,努力营造以科学保安全促生产的文化氛围。
8.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放眼世界,顺应潮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加以吸收和运用。大胆采用国外安全生产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促进我国化工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创新。积极发展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等国际组织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切实履行“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170公约”和“177号建议书”,对加入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和健康155 公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加快推进“安全培训”、“安全生产法律研究”、“事故统计和报告制度”、“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体系”等国际项目的实施;借鉴发达国家的 成功经验,积极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开展化学品安全管理合作项目。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在我国召开的各类化学品安全国际性会议,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学术交流、技术展示、培训、比武等国际性活动。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视野,取长补短,把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附件1 22项优先发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标准体系的建立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 3.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与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4.民用有害化学品检测与监控体系研究 5.石油化工装臵长周期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研究 6.非正常工况操作指导系统的的开发与建立 7.基于深层知识的石化过程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 8.过程安全多功能仿真实验平台研究 9.石化设备可靠性数据库的建立
10.设备预防性保养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11.石化设备合乎使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12.石化生产过程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13.事故模拟仿真及事故分析技术研究 14.石油和化工火灾爆炸事故机理研究 15.粉体输送通风监控系统与适时惰化技术 16.整套装臵的风险评估技术与危险分析研究 17.海上石油设施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的研究 18.埋地油气管线泄漏检测报警及风险评估技术 19.石化设备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的研究 20.石化装臵事故案例库的建立
21.重大化学事故处臵实时监控及信息传输技术研究 22.22)典型石化装臵应急预案的研究 附件2 31项安全重点推广技术
1.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及作业环境状况评估 2.全国化学品运输信息管理数据库
3.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臵技术 4.危险化学品场所安全标识技术
5.石化装备(管道)剩余强度及剩余寿命研究及推广 6.石化装臵在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 7.过程安全动态模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8.埋地管道的泄漏检测与实时监控技术研究 9.电子设备防雷击电磁脉冲技术研究 10.计算机辅助深度HAZOP分析方法 11.油气井井喷控制安全技术研究
12.面向安全的基于深层知识的数据挖掘软件包的开发 13.海上平台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14.安全仪表在线检测方法及检测技术的研究 15.设备故障精密诊断技术和延寿技术研究 16.高温、高压设备的无损检测技术开发 17.临氢设备的检测、评定、延寿、失效分析 18.油罐区防直击雷、防静电技术研究 19.油气站库安全检测报警技术 20.油品储运静电危害防治技术和粉体静电控制技术 21.粉体环境下可燃气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 22.石化装臵静电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 23.高效液体、粉体消静电器的研究 24.金属突出物与粉堆表面放电危险的研究
25.雷电感应、藕合模拟实验技术及对防雷器件的快速检验技术 26.石油及化工关键装臵要害部位的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27.原油、成品油码头及大型罐区的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28.过程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29.石化生产过程中泄漏源的早期鉴别及定量检测 30.建立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力量分布数据库 31.重大化学事故应急响应辅助决策与信息系统 附件3
3项安全科技示范工程
1.基于GPS的高危化学品运输监控系统 2.研究制定并推广符合石化的HSE管理体系 3.风险为基础的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技术
第二篇: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非煤矿山领域研究报告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非煤矿山领域研究报告
(2004~2010)
目 录
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需求
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2.发展思路 3.发展目标
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1.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基础性研究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开发 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需求
4.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实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非煤矿山 安全科技产业化 6.开展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研究,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四、非煤矿山安全科技发展的保障条件和措施 1.加强非煤矿山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2.促进安全科技发展的组织保障
3.安全科技发展政策、法规和对企业安全科技发展的要求 4.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科技投入
附件1: 21个优先发展的非煤矿山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附件2 : 15项非煤矿山安全重点推广技术
附件3: 2项非煤矿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非煤矿山领域研究报告(2004~2010)
矿产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也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四大基本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对铜、铝矿等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我国钢铁缺口总量30亿t,铜超过5000万t,精炼铝1亿t。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采矿大国。目前已有非煤矿山11万多座,非煤、非油气矿山的工业总产值1001.78亿元,占GDP的1.12%。但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2001年,全国非煤矿山共发生事故1313起,死亡1932人。根据初步估算,事故每死亡一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低于10万元,伤亡事故总损失约占GDP的1%~2.5%,照此计算,我国非煤矿山2001年由于死亡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25亿元人民币。面对非煤矿山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合理规划,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提升我国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非煤矿山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低;同时,矿业开采秩序混乱,非法采矿屡禁不止,乱采滥挖给国有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导致大量矿山灾害(隐患)积聚、开采环境恶化,严重的矿山灾害性事故呈上升趋势,而且各类可导致矿山灾害事故的潜在隐患增多,已严重影响我国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我国非煤矿山特别是众多的小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差,每年因事故死亡人数在世界上最高,全国非煤矿山每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矿安全事故,在各行业中位居第三位。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通过对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和各省市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广西柳州华锡集团、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公司、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武钢矿业公司、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云南铜业公司、江西铜业公司、首钢矿业公司、攀钢矿业公司、贵州开磷集团等几十家非煤矿山企业的调研,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1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1.1.1 非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事故增多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是矿山安全事故的主要内因。目前,影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主要工程地质灾害有:(1)地表塌陷
地面下沉和塌陷是地下开采普遍出现的土地破坏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金属矿山有:凡口铅锌矿因疏干产生地表塌陷1982个,范围达675km,受损农田约66.7km,建筑物撤迁7km;山东莱州马塘金矿因开采导致地表严重塌陷,致使莱州至招远的国家级公路遭受严重的塌陷破坏而中断交通,民房被毁;2002年5月22日,兰坪县金顶镇南场铅锌矿发生地裂及地面塌陷,导致10人被困井下,5人获救,5人失踪。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二矿区虽然采用了充填法开采,但其地表已出现明显的张裂缝和岩层错动痕迹,这表明采场上覆岩层移动已发展到地表,并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冒顶片帮和坍塌
顶板冒落一直来是最受关注的矿山安全生产问题。我国非煤矿山的统计资料表明,1987~1999年间,冒顶片帮和坍塌事故死亡人数占非煤矿山死亡人数的44%。在本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地下矿山都将冒顶片帮和坍塌列为应解决的安全生产问题。(3)地下水灾害
我国矿山地下水灾害非常严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突水淹井、海水入侵、破坏水资源、产生井下泥石流、引起地面塌陷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广东凡口铅锌矿、安徽铜陵安庆铜矿、冬瓜山铜矿、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录山铜矿、广西高峰锡矿、武钢程潮铁矿、贵州开阳磷矿等一大批矿山都不同程度的遭受地下水灾害的影响。如1994年底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主井在施工中多次被突水淹井;山东莱芜矿谷家台二矿区1999年发生的特大井下涌水事故,造成29人死亡;2001年7月17日凌晨3时广西南丹县境内的大厂矿区拉甲坡锡矿和龙山锡矿因矿坑涌水,导致这两个矿山同时被淹,死亡81人,造成惨重的伤亡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4)深部岩爆
据统计,在未来的10~15年,我国将有近三分之一的有色矿山即将进入深井开采。冬瓜山铜矿已建成2条超1000m竖井来进行深井开采;湘西金矿开拓38个中段,垂深超过850m。此外,还有金川镍矿、云南会泽铅锌矿、凡口铅锌矿、乳山金矿、寿王坟铜矿等许多矿山都将进行深井开采。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深井开采的地压加剧,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严重威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如红透山铜矿目前开采已进入900~1100m深度,在1999年发生中等程度的岩爆,导致近100m长的斜坡道一次性崩塌报废和部分采场停产。(5)露天矿高陡边坡和排土场失稳
222 露天矿边坡稳定性问题直接关系到露天开采矿山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我国许多非煤露天矿山都不同程度的出现露天边坡稳定性问题,如江西新余钢铁公司良山铁矿、江西铜业公司所属的德兴铜矿、永平铜矿、城门山铜矿、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铜录铜山、攀钢矿业公司、南芬露天矿、金堆城钼矿、贵州翁福磷矿等矿山。攀钢矿业公司石灰石矿发生过2次大的滑坡,滑坡总量达1900万t,造成压矿1550万t,采矿生产能力减少一半,为满足攀钢生产需求,每年需购进石灰石原矿30~40万t。
排土场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设计不规范,我国的排土场一直沿袭苏联时期的设计模式,不经过任何安全及稳定性评价,直接圈出占地,给出堆高等,给排土场的安全和环境留下隐患;2)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排土场大量占用耕地,且大多位于有一定居民区及大量耕地区域,也是安全工作的一大难题;3)我国排土场普遍堆置较高,存在滑坡及泥石流灾害隐患;4)无相应的规范及安全操作规程。1.1.2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重大隐患
尾矿库和采空区是目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两个重大隐患。(1)尾矿库隐患
我国非煤矿山每年产出尾矿约3亿t,基本上堆存在大约1500座尾矿库中,其中80%属于黑色、有色冶金矿山,其它行业占20%。这些库中最大设计坝高260m,超过100m的有26座,库容大于1×10m的有10座。坝高小于30m的小库占80%左右。但20%的大、中型库的库容占总设计库容的80%。由于尾矿库的建设标准低,筑坝、维护、管理技术水平较低,大量的尾矿库带病运行,又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其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在这些尾矿库中,正常运行的不足70%,相当数量的尾矿库处于险、病、超期服务状态,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隐患。甚至是灾难,如2000年10月18日广西鸿图选矿厂尾矿库坝体滑塌,死亡29人。
非煤矿山中有许多尾矿库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的位于大江、大湖、重要水源地上游,有的位于重要公交设施上游,有的在密集的居民区上游。如马家田尾矿库,设计库容1.86×10m,位于金沙江畔;包钢尾矿库,设计库容6.9×10m,面临黄河、包兰铁路;广东大顶铁矿尾矿库,设计库容5.5×10m,位于著名的新丰江水库上游;云锡牛坝荒尾矿库,库容3×10m,位于个旧市之上,高出个旧湖250m;本钢的小庙儿沟尾矿库,设计库容1.05×10m,大坝下游工业与民用建筑密集;承钢双塔山尾矿库,设计库容7.25×1038
3673
6383
738
3m,下游南侧为白庙村,居民1300余人,西侧是两个工厂的车间和住宅,北侧是中小学、工厂、居民点。因此,保证尾矿库的安全运行,解决尾矿库安全隐患问题直接关系到矿区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2)采空区隐患 矿产资源地下开采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区,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矿业开采秩序较为混乱,非法、无规划的乱采滥挖在一些国有矿山周边留下了大量的不明采空区是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最主要的危害源之一。广西大厂矿区、甘肃厂坝铅锌矿、铜陵狮子山铜矿、河南栾川钼矿、云南兰坪铅锌矿、广东大宝山矿等许多矿山都存在大量的采空区,致使矿山开采条件恶化,造成矿柱变形破坏,相邻作业区采场和巷道维护困难等地压现象,同时引发大面积冒落和岩移,引起地表塌陷,空区突然垮塌的高速气浪和冲击波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破坏,采空区老窿的积水,形成突水隐患等,给矿山生产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1.1.3 非煤矿山生产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非煤矿山井下通风系统为矿山八大系统之一,由于许多非煤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进入深部开采后,地温增高,井下工作环境热害严重;同时给深部采区新鲜风源供应与污浊风流处理带来困难。这些技术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不仅使这些企业存在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危险性,而且使正常的生产无法顺利进行。
目前世界上70%的尘肺病人在我国,我国矿山尘肺病死亡的人数超过因工死亡的人数。矿山粉尘浓度高,地下矿山的粉尘浓度合格率只有40~60%,露天矿只有70~80%。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下降,深凹露天矿的大气污染等综合性危害引人注目。防尘与防毒工作极为重要,这一工作关系到当前矿山存在的矽肺病、职业中毒和职业性癌等职业危害控制的程度。
噪声是污染矿山环境的危害之一,井下作业人员受其危害更甚。近年来,不少大型、高效、大功率设备的使用,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随之带来的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井下设备具有声源多、连续噪声多、声级高及噪声谱特性多呈高、中频等特点,加之井下工作面狭窄、反射面大形成混声场,且噪声只能沿巷道延长方向传播,对作业人员危害更大。1.1.4 爆破安全问题突出
爆破安全在矿山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爆破安全问题可归纳为如下三类:由于爆破的力学效应(如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冲击波、噪声和个别飞石)引起的安全事故;由于炸药爆炸时的物理化学反应,即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电磁效应等引起的安全事故;爆破引起的突发性事故,如炸药的早爆、拒爆和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矿山爆破引起的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在整个矿山事故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采掘工业的发展,露天矿爆破距矿山本身的工业场地很近,也有邻近乡镇居民区的;地下开采矿山深孔爆破和大药量的工程爆破等日益增多,矿岩物质形成高温区引起炸药自爆、早爆等,以及炮烟中毒等事故常有发生,最典型的是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发生特大爆炸事故,至少有37名矿工遇难。因此,如何控制爆破的有害效应和采取保护措施,是矿山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1.1.5 非煤矿山生产技术装备落后 我国非煤矿山装备水平低,尤其是地下矿山的装备水平更低,不同规模的矿山差别很大。虽然主要的大中型矿山在采矿工艺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较接近,但矿山的开采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却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我国非煤矿山的装备水平低,除少数有条件的大型矿山采用了较先进的设备外,多数矿山的装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众多的小矿山采用的基本上仍是手工作业方式。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生产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安全隐患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提升运输设备的安全问题。1.1.6 非煤矿山点多面广,发展不平衡
非国有小矿山包括集体、乡镇、私营和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的矿山,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小矿山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重复建设、盲目发展,设计不正规,开采方式落后,大多数采用非正规采矿方法,装备水平极低,多数采用手工作业方式。管理方式落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随意布点、非法生产、越层越界、破坏污染资源、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多等问题相当严重。
矿业秩序混乱、非法采矿屡禁不止。全国无证矿山占2.24%,有的民采矿山为了抢夺国有矿山资源,故意破坏国有矿山的生产系统,造成了国有矿山严重的生产和人员伤亡事故。1.2 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人们温饱问题,人们对生产活动中安全健康的需求正逐步增加,由安全引起的法律诉讼与日俱增,安全问题引起的社会恶性影响的辐射面增大,一个劳动条件不好或职业病危害大的行业,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已开始。这些外部“压力”,必然要变成推动安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1.3 时代态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近代科学技术和理论迅速发展,诸如计算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理论、灰色系统等,另外模拟实验和仿真手段的发展,给安全科学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应用的理论借鉴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越是现代化、高能量、高速度的运行设备,稍有疏漏,酿成的事故就越具有灾难性。国际上整个职业安全卫生发展的态势,也对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业与劳动安全卫生密不可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密不可分,就业政策要与安全政策一起考虑;必须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是人类保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世纪。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促进非煤矿山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矿山安全生产科学实践中,对矿山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破坏程度和防治方法等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大安全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非煤矿山的安全科技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安全科学技术”正式列入一级学科(代码620),迄今国内已有一批专门刊出矿山安全论著的刊物,如《矿业研究与开发》、《矿业科学技术》、《矿冶工程》等,已出版了一批矿山安全专著。国家对矿山安全减灾工作历来都高度重视,矿山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全面,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基本上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取得技术进步的同时,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而非煤矿山安全科学技术进展缓慢,使得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严重滞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尚不能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安全科学技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不高。
矿山安全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的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差,一些影 响非煤矿山重特大事故发生的本质——安全技术基础工作薄弱;造成重大事故隐患的一些技术关键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系统与机制。对灾害的隐情、灾害的预测预报,灾害的诱发机制以及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等没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调查研究,从而导致对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和国外矿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业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2)科研机构和人才短缺、应用基础研究薄弱。
安全生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社 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许多矿山企业困难重重,负担沉重,矿业企业举步维艰,面临着萎缩倒闭的危险,整个矿业经济严重衰退。高等院校、科研、设计、设备制造等与矿山相关的专业或领域也严重萎缩,有的高校采矿专业停止招生,一些科研、设计院所也在转向改行,造成非煤矿山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高危、艰苦的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后继乏人。导致我国非煤矿业行业安全生产科技基础研究严重匮乏。这是我国非煤矿山行业一些典型的、突出的重大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基本原因。
(3)安全监测技术装备、生产设备的安全检测检验落后。
我国非煤矿山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装备差别很大。安全监测技术装备落后,大多数矿山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关的安全监测设备,缺乏专门的安全监测技术队伍。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生产设备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的检测检验很少,在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水平和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4)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投入严重不足。
多年来,造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国家与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总体投入不足,特别是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一些大中型国有矿山企业根据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但投入的经费有限,而大多数矿山,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差、小矿山、民营矿山基本上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没有投入。(5)法律法规体系、技术规范、条例不健全。
我国非煤矿山行业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非煤矿山行业是一个安全问题突出的大行业,对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要求、法律、法规的研究不够,在矿山安全生产的设计、生产过程、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等停留在定性的原则条款方面,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差,缺乏量化的技术指标。因此,应加强对非煤矿山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制(修)订。
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需求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安全生产事故呈上升趋势。这一严峻的现状必然会严重阻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现,使“预防为主”失去基础。为此,针对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安全科技现状,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需要建立与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中地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政策和措施。
(2)系统的、能够指导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实践的理论体系。
既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又为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安全工程技术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重点是非煤矿山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及控制理论研究。(3)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与装备。
随着矿业的发展,危险因素的种类增多,灾害防治的复杂性在增加。急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以防范和控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其重点是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控制技术与装备,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技术,事故仿真和模拟技术,矿山安全隐患的快速鉴定和监测技术,安全事故发生的应急救援、抢险技术和装备等。(4)先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包括安全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技术、安全评价技术、矿山安全投入决策等。通过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机制和体制的创新。(5)安全生产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逐步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以适应矿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加科学的修订和制定各种标准和规范需要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6)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科学技术。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监察,严格执法,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科技含量,实现关口前移,已是当务之急。(7)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建设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是关口前移,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含量,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和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之急需。(8)安全生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安全生产示范工程。
由于非煤矿山行业安全生产科技水平较低,可用于矿山安全生产监测、检测和检验等技术手段和装备短缺,急需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装备;同时开展安全示范工程建设,为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提供试验研究基地,形成安全科技促进矿山生产发展的典范,以带动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科技的全面发展。
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科技兴安,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需要切实坚持基础科研为先导,全面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把科技摆在实现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1)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的精神,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2)紧密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支撑体系”,推进“五项创新”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非煤矿山安全科技体制;逐步建立科技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有效的非煤矿山安全技术创新机制;实现高效、协调的宏观科技管理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3)造就一批优秀的非煤矿山安全科技人才,形成吸收科技人才的环境,吸收优秀科技人才投身于安全科技发展事业,为非煤矿山安全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2.发展思路
依托社会现有的科技力量,整合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大型非煤矿山企业的基地辐射作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实现非煤矿山本质化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以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安全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设,使非煤矿山安全科技成果总体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3.发展目标
(1)初步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加强安全工程基础理论、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动力学和预测等安全基础性的研究,在2010年前取得4项突破。
(2)以解决非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和重大安全隐患为重点,研究开发提高非煤矿山安全事故监测、预报和防治水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资源和技术导向。在2010年前攻克17项重大关键性技术,重点推广应用15项应用技术成果,建立2个安全技术试验研究基地和示范工程,初步形成安全生产产业化科技链。
(3)建设3个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非煤矿山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连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转。
(4)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WTO原则的非煤矿山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为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科技目标,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系统,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矿山安全科技人才,形成数个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专业特色、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基地,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矿山落后的安全状况和不良的国际形象,提高矿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开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基础性研究
理论研究是安全科技与安全生产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以安全生产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产应用理论研究的力度,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提供指导,重点开展4个课题的研究。(1)矿山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
安全科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数学等的交叉科学,从根本上研究人类生产活动中预测安全事故的各项举措,是一门尚未成熟、但正在迅速形成的科学,而矿山安全科学更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矿山安全科学是研究矿山(主要是采矿和选冶)生产过程和非生产过程中人们自身和矿山安全的综合性横向科学。矿山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人、机、环境(人机结合面)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有二:一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二是保护矿山劳动者安全。(2)非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控制理论研究。
研究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形成的过程、动力来源、作用机理、破坏方式与控制理论等是矿山灾害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是实现灾害有效监测、预报与科学防治的基础。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大面积地压灾害显现规律、控制理论研究;2)深井矿山岩爆机理研究;3)非煤矿山岩层移动与地面塌陷发育过程及机理研究。(3)非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理论研究。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既涉及自然科学理论,又涉及社会经济理论,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的需要,应将有关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使矿山灾害风险评估具有坚实的基础。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重点是研究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非线性科学的灾害预测理论和方法。
(4)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预测预报理论。
由于深凹露天矿采场的凹陷深度达到200~600m,坑内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十分困难,形成以大气尘毒污染为主的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坑内大气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造成矿工呼吸系统伤害,甚至危及矿工生命安全,矿山生产效率大大降低。有的矿山不得不关闭采场,停止正常的生产,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引进消化原苏联及欧美国家的先进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和理论,结合我国矿山实际,建立我国自己的预测预报理论,达到预报准确率大于80%。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开发
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强重点攻关,提高对工程地质灾害事故的监测和预防能力,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能力,应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提供技术支撑,开展12项重大课题科技攻关。(1)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煤矿山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近几年来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高新技术。VR系统辅助人类了解实际的矿山作业环境,进行风险预测和典型矿山事故的分析与再现等;通过传感器或效能器等实现人机交互作用使用户“浸入”所创造的环境中,实现灾害识别、救灾训练。这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矿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和系统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重点研究内容为:1)矿山生产环境风险评价的VR技术开发;2)矿山工作人员技术培训的VR技术开发;3)矿山事故调查的VR技术开发;4)矿山灾害研究的VR技术开发。
(2)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系统研究。
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是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关键,研究的重点内容有:1)非煤矿山危险源分类和分级体系研究;2)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技术研究,包括辨识方法、参数的确定、辨识模型的建立;3)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监控实施方案研究。包括:重大危险源监控实施程序、监控方法、监控模式和监控内容;4)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化系统研究。
(3)工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方向为:1)GPS和GIS集成技术在生产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解决露天矿山滑坡和地面塌陷灾害及尾矿库隐患的监测和预报问题。2)深井矿山岩爆多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压灾害预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灾害预报的准确率达到70%以上,不发生灾害的准确率达到100%。3)采场地压声发射(AE)监测技术研究,开发出通道更多、功能更多更好的全波形声发射仪器和具有现代波形信号处理技术的软件,建立非煤矿山采场地压预报和顶板安全快速分级方法。(4)采空区探测与处理技术研究。
采空区是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最主要的危害源之一。如何有效地解决存在空区隐患条件下的矿山安全生产技术难题,研究地下不明空区的先进探测方法和手段,以及岩层控制和空区处理技术是非煤矿山生产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我国非煤矿山对于采空区探测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还比较落后,研究目标是探明地下不明采空区位置的三维分布,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5)岩溶地面塌陷和井下突(透)水、突泥超前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
我国非煤岩溶矿床分布广泛,矿坑涌水量较大,地下水或流砂可能突然溃入并淹没坑道甚至整个矿井,常常给矿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造成重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本项目主要研究岩溶矿床水文地质特征、岩溶地面塌陷及井下突(透)水规律,岩溶塌陷预测预警技术,井下突泥、突(透)水的超前探测、处治方法、配套施工技术。(6)矿山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据统计,在未来的10~15年,我国将有近三分之一的有色矿山即将进入深井开采,深部开采给安全生产带来一系列技术难题:深井开采的地压加剧,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地温增高,井下工作环境热害严重;给深部作业区新鲜风源供应与污浊风流处理带来困难。以上几点也是矿山生产中的世界性难题,这些技术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使这些企业存在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危险性,而且使正常的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对我国许多即将进入深部开采矿山的安全生产带来许多隐患。研究的重点内容有:1)深井矿山岩爆动力灾害预测与控制技术,通过对深部矿山开采岩爆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在开采设计阶段指导开拓系统的布置,决定合理的回采顺序、工艺,以便从宏观上消除岩爆的形成条件,并针对矿山岩爆条件下确定最优支护方法和措施。2)深部开采作业风流净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出科学、先进的现代通风技术,并在深部矿井实现高效、节能的集约化通风,解决深部开采作业区尘、毒有害物质污染问题。3)深部开采作业区高温热害控制技术研究,改善深部开采作业环境,使井下通风和局部工作小环境气温达到国家标准,保护工人健康,提高生产效率。(7)露天矿高陡边坡变形失稳监测与控制技术。
边坡变形失稳是露天矿主要的安全问题,边坡变形失稳始终伴随着整个开采过程,随着露天矿山的不断延深,矿坑的不断加深加陡,边坡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针对我国非煤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失稳问题开展研究,提高我国非煤露天矿山边坡失稳分析和防治技术水平,保证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8)非煤矿山尾矿坝和排土场失稳和控制技术。
排土场和尾矿库是非煤矿山必不可少的重要生产设施,其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山能否正常的持续生产。根据目前非煤矿山存在的尾矿库和排土场安全隐患,分析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提出尾矿库和排土场的安全评价标准和分析其安全状况的有效方法;针对尾矿库和排土场设施的特点,研究有利于尾矿库和排土场安全的工艺措施和检测、监测方法,完善我国原有的设计标准和安全管理规定。为非煤矿山尾矿库和排土场设计规范化提供技术依据;预防和控制尾矿库、排土场灾害事故的发生。(9)非煤矿山意外爆炸事故预防及爆破有害效应控制。
爆破是采矿的重要生产环节,也是一个危险生产环节,其安全性对矿山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研究目标是建立起科学的炸药自燃、自爆危险性评价的判据,为非煤矿山爆破作业的炸药选择、安全装药条件的确定提供依据;最大限度控制爆破有害效应;研制新型安全爆破器材,保证非煤矿山爆破作业的安全。(10)深凹露天矿尘毒危害防治技术。
重点研究内容为:1)爆破尘毒防治技术,研制低尘毒炸药和低污染爆破技术,降低其尘毒产生量80%左右,改善矿山爆破后的大气环境质量;2)爆堆铲装防尘技术,研究开发荷电喷雾降尘技术及其移动式水雾喷洒设备、爆堆预湿防尘技术,降低矿山铲装作业的粉尘产生量的80%;3)高效路面抑尘剂技术,重点研究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效抑尘剂技术,开发成本低,抑尘效果佳、使用方便、技术含量高的高效路面抑尘剂;4)深凹露天矿局部通风技术,研究深凹露天矿在逆温层等灾害性气象条件下的局部强制通风技术,加速坑内大气尘毒的扩散,降低坑内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以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维护矿山的正常生产;5)深凹露天矿个体防护技术,研制特殊的矿工工作服,使矿工可以在高温(露天矿内夏日的气温可达50~60℃)、大气中的尘毒浓度超标的条件下工作,服装轻便耐用,使用方便。研制特殊的净化和空气调节设备,使深凹露天矿主要生产设备的驾驶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提高设备生产效率。(1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研究和测试仪器开发。
我国非煤矿山产品市场,尚没有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一些关键(专用)生产设备及配件没有进行严格检验,安全隐患大,给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这些本质上不安全的产品引发矿工人身伤亡事故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着矿山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因此,完善我国非煤矿山安标设备的检测检验制度(包括强制性的检测检验)是我国非煤矿山安标设备的当务之急。(12)非煤矿山井下塌方快速恢复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非煤矿山井下塌方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部分矿山在塌方的同时伴随大的突水,致使整个矿井淹没,给矿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目标是快速有效地为井下被围人员提供生存必需品,并为其创造生存条件,降低死亡率;快速通过塌方区,减少井下人员被困时间,为营救赢得机会和时间;在第四系的流砂地层中防止返复塌方引起地面大面积塌陷;防止塌方过程中因突水造成整个矿井淹没,尽快恢复生产。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科学技术研究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措施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监督监察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因此,应大力开展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创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重点开展5项课题的科技攻关研究。(1)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安全管理技术落后是造成当前矿山企业屡屡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矿山安全管理是以矿山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安全投入资金是搞好矿山安全生产、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非煤矿山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研究,合理的配置资源,优化安全投入方案,确立投资投向,评价安全投入的效果,建立安全投入体系,完善安全投入运作机制,以达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果的目的,促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整个非煤矿山系统的本质化安全。(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宏观决策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建立起全国的非煤矿山安全技术信息支持中心,及时、全面地收集、统计、整理和处理矿山安全事故信息资料以及其它与之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及时发布各种矿山安全信息,做到全行业安全生产信息资料共享。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有:1)研究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框架,进行非煤矿山安全信息网络规划设计;2)全国非煤矿山安全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3)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研究矿山企业信息化技术,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矿山生产工艺中,软硬结合,实现采矿生产调度和作业的自动化,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开发矿山综合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以为矿山生产指挥决策信息支持及高效安全开采为目的,集矿山安全、工况监测及生产调度信息的采集、实时传输处理、图像/图形显示、图形和数据存储管理及输出为一体。(4)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
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的支撑。由于非煤矿山企业点多面广,安全生产管理复杂,急需建立起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以便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状况的有效监管。(5)非煤矿山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和标准研究。
非煤矿山安全评价需要开展的科研工作有:1)非煤矿山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矿山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方法研究;3)非煤矿山安全评价计算机软件开发。4.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实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
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经过充分论证,列入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计划并发布、组织应用和推广。2004~2010年,在非煤矿山重点推广15项技术。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设2个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是矿山灾害的综合治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非煤矿山安全科技产业化
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并以安全高技术产业化为重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是: 1)安全生产领域的功能性新材料;2)重大灾害的实时监测、预报技术;3)安全生产和微机管理的决策支持技术;4)事故仿真、模拟技术;5)故障快速诊断、无损探伤技术;6)矿山安全保障技术;7)矿山动力灾害危险性综合集成非接触式连续监测技术。
6.开展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研究,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面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进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根据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需要,将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安全检测检验、技术标准和人才建设统筹考虑,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推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建设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1)非煤矿山科技研发平台。
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按市场经济机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挂牌成立非煤矿山安全科学研究院(所)、非煤矿山安全科学技术中心,并成立若干个专业的非煤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非煤矿山安全产生产检测检验中心、非煤矿山事故分析鉴定中心、非煤矿山自然灾害危险性鉴定中心、非煤矿山安全评价中心)等安全科技重点研发机构,形成安全生产科技研发主要力量,从事安全生产应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提高我国非煤矿山的竞争能力。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的资源共享,自然科学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平台。
为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基础性工作,具备从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研和相关的检验及检测条件,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体,通过资格审核、授权,准许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检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和能力;加大对检测检验工作的监督,促进依法检验,规范运作。(3)非煤矿山安全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
以从事非煤矿山安全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政府组织指导,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整理、科学论证,发布推广技术目录,召开技术推广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完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以安全中介机构为主体,对技术服务人员实行资格认可或注册制度,对中介机构实行资格审核和注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它社会力量,把发展安全中介机构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依靠市场运作,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安全中介机构,支持基础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安全评价、科技评估机构等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树立服务品牌和信誉,带动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点领域是安全评估评价等方面。(4)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平台。
当前矿山安全法律法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法难依,二是无法可依。实现矿山安全法制化建设,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需要,符合WTO原则、完善、关系协调的矿山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将原各行业部门的安全法规、标准进行协调、归并、修订,及时变更执法主体,补充和完善新的规则和技术内容。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使矿山安全生产的法制、体制和工作机制统一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伤亡事故,促进企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创造出既有人、技术和环境和谐,又有个人劳动心情舒畅的矿山安全生产的新局面。(5)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科技是信息时代发展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它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目前非煤矿山要摆脱困境、实现飞跃发展,必须走与信息科技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发高效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6)智力资源平台。
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为核心,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家信息库,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安全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强化和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科学教育体系,使非煤矿山安全学科成为安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适应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整体发展的需要。
四、非煤矿山安全科技发展的保障条件和措施 1.加强非煤矿山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建立和完善非煤矿山科技人才队伍,必须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撑,让从事矿山安全科研的科技人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才能首先稳定住科研队伍,也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才能促进科技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努力创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建立矿山安全培训教育中心,负责科研、监察人员和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从事安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鼓励和扶持有突出成绩、有组织能力的技术骨干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实施科技奖励政策,对在安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2.促进安全科技发展的组织保障
面对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技术保障的现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由于目前矿山企业本身经营困难,科研能力不足,而矿山企业当前面临的安全生产问题有很多是比较普遍而有比较重大的问题。因此,在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建立一个可靠、有效的矿山安全科研保障体系,尽快整合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研方面的资源。
要保证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思想的实施,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必须要整合非煤矿山安全科研资源,建立和健全各种不同层次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和开发机构,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成果推广及示范的科研体系和队伍,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组织的主体。3.安全科技发展政策、法规和对企业安全科技发展的要求
国家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法规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矿山安全科技体制和政策保证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使矿山安全生产科技的政策、体制和工作机制统一协调,促进企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创造出既有人、技术和环境和谐,又有个人劳动心情舒畅的矿山安全生产的新局面。实现上述目标,矿山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制的建设要科学、完整、可行,必须有完善的法规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严密的监督管理程序,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与措施。4.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科技投入
《矿山安全法》第三十二条对矿山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的投入作出了相关规定,使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有法可依,但矿山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还必须有国家投入的渠道。
矿山安全科技发展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投入大、周期长,又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由于目前我国非煤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差,一般矿山企业不愿意花大量的人、财、物力来进行安全技术的研究,而资金投入是保证安全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同时拓宽经费渠道。一方面矿山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要积极通过国家对整个矿业政策的调整(如降低矿山企业的增值税)增强矿山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等,从各方面努力促使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可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安全科技发展基金;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主要应由国家各级部门立项,根据安全科技工作的需要,设立不同类型的矿山安全生产科研项目,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通过有关渠道,争取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计划中加大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科技的投入,同时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项目管理措施。同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形成科研与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附件1 21个优先发展的非煤矿山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基础性研究 1.矿山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
2.非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机理与控制理论研究 3.非煤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理论研究 4.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预测预报理论
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开发 5.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煤矿山安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6.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系统研究 7.工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 8.采空区探测与处理技术研究
9.岩溶地面塌陷和井下突(透)水、突泥超前预报与防治技术研究 10.矿山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1.露天矿高陡边坡变形失稳监测与控制技术 12.非煤矿山尾矿坝和排土场失稳和控制技术 13.非煤矿山意外爆炸事故预防及爆破有害效应控制 14.深凹露天矿尘毒危害防治技术
15.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研究和测试仪器开发 16.非煤矿山井下塌方快速恢复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科学技术研究 17.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18.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宏观决策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19.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20.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 21.非煤矿山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和标准研究
附件2
15项非煤矿山安全重点推广技术
1.非煤矿山采场地压声发射监测和预报技术 2.非煤矿山大面积地压灾害控制技术 3.非煤矿山地下水灾害帷幕注浆截流防治技术 4.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5.非煤矿山安全信息管理与分析集成系统 6.非煤矿山采空区治理(充填)技术 7.天井一次成井和深孔爆破成井技术 8.硫化矿床自燃发火防治技术 9.深井矿山热害防治技术
10.非煤矿山控制爆破与安全预测系统 11.安全高效矿用爆破器材 12.地下矿山机械化装药成套技术 13.尾气净化催化剂和机外净化系统 14.深部开采多级机站计算机智能通风系统 15.竖井提升安全保障技术
第三篇: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2004~201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目录
一、形势、现状与需求…………………………………..………1
1.面临的形势……………………………………………………1 2.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8 3.安全生产科技需求…………………………………………15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17
1.指导思想……………………………………...………………17 2.发展思路……………………………………………...………17 3.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17
三、重点任务…………………………………..…………………18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
生产理论创新,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理论体系……..…19 2.以重要工业领域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开发为
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逐步建立完善
安全生产技术体系……………………..…………………21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安全
生产科学管理体系………………………………………23 4.以提高本质安全度为目标,加大…先进、适用安全
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24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产业化……………….……………………24 6.以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保障为宗旨,加强
安全生产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协调,逐步建立和
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25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28
1.创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28 2.加强领导和协调,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29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安全生产科技投入………………29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1 5.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32 6.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
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32 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
值观,实施人才战略………………………………….…33 8.加强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34 9.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34
附件1 8个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35 附件2 60个优先发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36 附件3 100项重点推广技术……………………….….………40 附件4 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45 附件5 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47 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2004~2010)
安全生产作为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的具体体现。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必由之路。按照安全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做出战略性的部署,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以指导政府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和全社会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活动,逐步使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步入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对全面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形势、现状与需求
1.面临的形势
(1)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事业,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力度,相继在监管体制改革、法制建设、事故责任追究、深化专项整治,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得到加强和完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地方各级安全监管机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针对机构调整后的新变化,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工作制度,确定了工作重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确定了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大支撑体系”、推进“五项创新”,确立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已全面起步。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全社会重视支持的安全生产新格局正在形成。
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执行,使安全生产事业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出台了一批与之配套的安全生产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大批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正在制定过程中,使安全生产各方面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并继续深入。通过各 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关闭取缔了一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小作坊。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决定》,在安全技措专项基金、风险抵押金、工伤保险、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四川省开展“百个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使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有了一个好的活动载体。
安全生产事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安全、珍爱生命”的安全生产氛围日渐浓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追求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首要共同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万里行等活动,全民安全意识普遍得到加强。
通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以上各方面的工作,我国安全生产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绩效有所改善,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
但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 矛盾越来越突出。生产事故总量仍然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和行业甚至呈上升趋势,因事故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屡屡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危害性。2002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107余万起,死亡人数近14万,每天平均死亡380余人;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每周发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工矿企业中,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总数的31.12%和46.87%,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的86.15%和86.31%。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也不容乐观,2002年,全国发生化学事故592起,死亡1551人,同比均有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37起,死亡109381人,同比分别上升2.4%和3.3%。更应注意的是,2002年事故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以上的10个省基本都是经济大省,其中8个省的事故死亡人数增加幅度超过GDP的增长幅度。
我国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在2500万人以上。近年来,每年新发职业病例数均在万例以上,且逐年上升,增长率超过10%。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累积发生尘肺病人581377例,疑似尘肺者60多万例,每年约5000人因尘肺死亡。全国有1000万工人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其中约1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疾病。每年发生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00多起。
各类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联合国秘书长指出,因工伤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4%。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500亿元(约占GDP的2%)以上。
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部分省市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安全卫生条件和工伤保险的已超过50%。全国各地已多次发生因安全卫生问题激化而集体请愿或上街游行等事件。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我国安全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煤矿死亡总人数的4倍以上,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160倍、印度的10倍;百万吨钢死亡率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80倍;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率是发达国家总数的5~10倍;万车死亡率约为美国的10倍;近10年民航运输飞行平均重大事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航空发达国家的3.9倍。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薄弱、安全科学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变化,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涉及安全生产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还远未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生产支撑与保障体系尚未形成;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工业就业人员急剧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矿产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发,埋藏于浅部的高品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大批矿山过渡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地温、瓦斯压力都有相应增加,自然条件在不断恶化,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难度在加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是老装臵的改造还是新装臵的建设,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为共同趋势,超大型、高参数、长周期、高风险的生产装臵、储存装臵的日益增多,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城镇输配系统管道在大幅度增长,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呈现迅猛发展之势,电网由区域电网向全国电网过渡,高电压、远距离和交直流混合输变电技术在推广使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上交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些都造成危险因素的种类增多和危害程度的增加;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经营方式呈现多元化,私营、个体企业大量涌现,大量新型特种设备的涌入,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督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可以预料,如不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我国安全生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非常严峻,事故发生率仍将在高位徘徊,2005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可能突破15万,2010年超过18万。事故的种类增多,事故防范、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将增强,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会更加严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仍将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安全生产在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安全生产现状与需要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就业主体,人们对生产活动中安全健康的需求正逐步增加。竞争的国际化,安全生产越来越多地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
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本质安全化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是安全生产发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必然选择。
(2)安全科技资源急需整合,布局需要优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学和技术充分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科技 资源配臵以市场为主导。原有的安全科技资源的属性及研究重点也已发生了重大变革,安全科技力量趋于分化。需要对安全科技队伍按市场规律进行整合,并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国家意志的关系,动员、引导、吸纳全社会各种可能的科技资源投入到安全生产科技发展之中,促进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臵和高效利用。
(3)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臵在全球范围进一步展开,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在加强安全科技创新的同时,注意吸收、利用国外和其他领域的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此外,经济一体化也必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科技创新资源竞争加剧,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及时抢占安全生产科技的制高点,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生产事业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障,安全科技发展必须有所超前,已在国际上形成广泛共识。
世界各国建立了安全生产科技体系。美国建有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事故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矿山安全监察局下设有技术中心,专门进行安全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高等院校也通过与政府鉴定协议的方式进行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英国有40多个从事安全生产科研工作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俄罗斯联邦矿山和工业安全监察局下设有工业安全科技中心。
发达国家安全科研投入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企业的投入主要是满足安全生产和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并由企业自主决定。美国政府拨付给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和事故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经费逐年增加,2002年达到4.1亿美元,矿山安全监察局技术中心每年的经费也近千万美元。英国安全与健康局每年掌握专项科研经费,专门用于安全生产科技问题研究。
发达国家的安全科技达到较高水平,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方面,普遍发展了先进的危险辨识、评估技术,几十年前就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评估、寿命预测和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建立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库;在危险源监测、预警方面,已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对大型承压设备进行在线检测,对埋地燃气管道腐蚀和泄漏实施不开挖在线检测监测,红外成像 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已应用于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检测之中;在灾害事故防治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已基本控制重特大灾害事故,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在应急救援方面,普遍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应对准确和责任落实;在安全技术标准方面,标准体系完善、数量多、可操作性强、修改及时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在安全生产信息化方面,已普遍利用现代网络化技术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数据规范和资源共享。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安全生产科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了一批专业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科技队伍。建设了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粉尘爆炸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重点研究开发基地。在安全学科建设方面,已形成三级学位教育,目前设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46个,设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26个,博士研究生教育8个。在企业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活跃在安全生产第一线。
安全科学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已初步解决安全科学的 学科理论及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型问题。1992年,《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国家一级学科;1997年,确定了安全工程师职称;2002年,国家建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八五”期间,开展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在役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评价与爆炸预防技术研究”和“煤矿重大恶性事故防范”等国家科技攻关研究。“九五”期间,开展了“城市重大危险源及监控预警系统”、“在役工业压力管道安全评估与重要压力容器寿命技术研究”和“改善煤矿安全状况综合配套和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研究。“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研究 ”列入“十五”国家攻关项目之中。此外,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各省市科委科技资金中都安排了部分安全生产科研项目。企业为预防和减少事故损失,在安全科技方面也有一定的投入。同时,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通过以上途径,我国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预警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科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2002年,国家对83项安全科技优秀成果进行了奖励。
科技对安全生产事业产生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有力 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石油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与国际接轨。铁路运输通过加大安全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提高基本运行的本质安全能力,明显减少了各类事故,为铁路四次提速创造了基础。矿山通过引进、开发和推广使用正压氧气呼吸器,使矿山救护队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提升了矿山应急救援整体水平。安徽省淮南煤业集团通过开展瓦斯治理科技攻关,瓦斯抽放量由1996年的600万m3提高到2002年的1亿m3,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安全高效、稳产高产,煤炭产量由1996年的1000多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2335万吨。据初步测算,20世纪末,安全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25%。
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安全装备产业已基本形成,数以万计的专业生产厂家生产安全产品。安全科研院所通过企业化改制,正向科技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
安全生产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安全监测监控的重要性,促进了各类传感器、数据传输技术、信息接口和GIS、GPS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提升了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
安全防护产业初具规模。各种安全防护装备、用品、用具对保护人员的安全健康起到巨大作用,促进了安全防护产业的发展。各种功能型材料等的不断开发并产业化,使安全防护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安全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安全技术服务、咨询产业的形成,发展了相关技术。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核成立的安全评价机构已超过100家。作为安全生产整治重要内容的安全评价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但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整体中属于发展落后领域,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强化安全科技对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可操作性政策、法规薄弱。没有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安全生产的作用和地位相适应、能够有力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2)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严重滞后于安全生产实践。没有形成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方法等的研究严重不足。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等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问题及其辨证关系,缺乏具有明显说服力的理论依据,未能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科学、合理的阐述。(3)安全生产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安全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转化率和科技工作的贡献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需要,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共性、关键性问题尚未攻克;安全生产的科研储备和预研匮乏。
(4)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薄弱。缺乏对安全技术标准体系、计量体系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安全技术标准缺口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5)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但目前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低,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需要。
(6)安全生产科技力量趋于分散,科技工作缺乏整体性。经过体制改革,原有科研规划、计划、体系全部被打散重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定位、内容、重点领域和方向等等方面都没有统一、权威的定论,部分原有安全生产科研单元投奔高收益、高回报领域,科技支撑与保障功能急剧下滑,有些专业领域甚至出现缺位;各专业领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未能充分利用国外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动安全科技的发展;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7)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作为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导的事业,其投入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但在各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撤消后,无论在绝对数还是在相对数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没有明确的、可靠的资金渠道,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企业的安全生产科技投入非常有限,不能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关键性科技问题。
3.安全生产科技需求
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产生巨大的科技需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安全生产与人口、环境、资源同属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事业的相关政策应属国家的基本政策。需要建立与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中地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政策和措施。
(2)系统的、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实践的理论体系。既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又为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安全工程技术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此,零散的研究力量急于整合,单项的研究急需系统化。
(3)共性、关键性、综合集成安全技术与装备。通过“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攻关,研究、开发了一批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但为数有限。许多严重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性问题尚未攻克,且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危险因素的种类增多,灾害防治的复杂性在增加。急 需开展共性、关键性、综合集成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防范控制水平,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4)先进安全生产管理技术。需要大力开展安全评价技术、重大危险源管理技术、安全信息技术、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的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同时,提高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科技含量,开展监管手段的创新,实现关口前移,也是当务之急。
(5)安全科技与安全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安全科技应面向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要紧紧依靠安全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中,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安全科技发展提升安全生产事业的整体水平。
(6)安全生产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执行,对与之配套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订提出更高的需求;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需要技术标准的支撑和促进;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需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7)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为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含量,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和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之急需。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本着突出重点、紧密结合国情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整合和引导社会科技资源,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思路
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中心,坚持安全科技面向企业安全生产、面向政府监管监察;构建科技创新、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技术推广与服务、法规标准、信息共享和智力资源六个支撑平台;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安全技术示范工程的建设,使安全科技成果总体接近或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水平。
3.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
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要求,提高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大幅度减少重特大灾害事故,提升国家安全生产整体 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目标是:
(1)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灾害发生机理等8方面有所突破。
(2)通过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重特大灾害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60项重大安全科技攻关,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总体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3)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重点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8个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4)促进安全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安全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产业满足国内安全生产的需要。
(5)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连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
(6)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安全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和技术水平取得重大的进步,在重点领域与国际接轨。
(7)安全生产的科技贡献率2007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
三、重点任务
根据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和发展目标,2004~2010年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1.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安全生产理论创新,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理论研究是安全科技与安全生产发展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理论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实现提供指导。重点集中在8大领域:
(1)安全生产的哲学、社会学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安全生产哲学问题,揭示安全生产的本质,建立科学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安全生产社会学问题,探讨安全生产在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功能。
(2)安全生产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安全生产的共性特点和规律,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由安全向事故演变的共性原理,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安全生产法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立法实践;研究安全生产科学理论体系,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理 论构成。
(3)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岩土体多相、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复杂环境特点和大规模采掘工程的诱变灾害,研究气-固耦合作用下,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条件与规律;气-固耦合作用及突变动力学模型,为瓦斯煤尘爆炸、顶板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和岩爆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深部开采灾变动力学与防治理论。
(4)交通运输事故预防与控制理论。针对铁路运输、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民用航空的安全生产特点,研究事故发生机理,以及对事故的预防、监控和应急救援的基本理论,指导交通运输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5)工业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针对高危行业的生产特点,研究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特种设备事故等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用数学、力学和热物理理论揭示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事故预防和灾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6)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基础理论。针对各种土木、建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勘探、设计和建造活动中复杂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工程的损伤积累和灾变行为的演化规律、失效模式与事故特征、人机环作用规律及安全监测与控制理论;研究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荷载与响应特性、灾变行 为与健康诊断。
(7)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结合安全生产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安全生产的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机制理论,揭示国家政策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基本规律;研究政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建立适应于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安全统计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工作。
(8)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2.以重要工业领域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创新,逐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针对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加强重点攻关,提高对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监控能力、应急救援水平和事故分析处理能力,并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提供技术支撑。以煤矿、非煤矿山、石化及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为重点。重点领域是:
(1)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针对高危行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各类危险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和危险性分析先进技术;开发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和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技术;研究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的失效模式、失效准则、风险评估、剩余寿命预测等的关键技术;提高对灾害和危险源辨识的科学性,为事故监测、预警和防范创造基础。
(2)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监测。针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输送电以及特种设备运行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的特性,进行各种动态、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技术;研究智能传感器、信号转换接口、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和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在线损伤识别、模型修正、健康诊断监测技术;研究移动设备的自我监测、诊断和控制技术。
(3)灾害与事故预警。开展重大灾害事故预警技术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建立各类重大事故预警与调控机制。研究埋地压力管线(输油、燃气等)不开挖检测、评价和预警技术;研究设备失效、构筑物(地基、大坝、尾矿库等)失稳监测预警技术。
(4)灾害与事故防治。根据灾害事故的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开展针对性强的综合集成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研究重大灾变事故的预防措施、控制方法与技术以及抗灾加固的先进材料、装臵和技术;研究特种设备、关键装备失效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5)应急救援。根据各类重大灾害事故(包括危险化学 品、特种设备、矿山、交通运输、输送电等行业或领域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发展呈现的力学、理化特性,进行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重大突发灾害应急预案、救灾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系统、救灾通讯系统;研究遇险遇难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研究有毒介质移动容器突发泄漏、长输危险介质管道或埋地燃气管道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和减灾技术;研究大电网事故下的社会应急技术。
(6)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根据灾害事故的复杂性,利用现代数字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灾害事故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装备;研究灾害分析的精细模型、方法和现代试验技术,提高事故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结案的及时性。
3.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措施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监管监察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是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差、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力开展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创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重点集中在安 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规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和网络化相关技术、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等方面。
4.以提高本质安全度为目标,加大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及时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经过充分论证,列入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计划并发布,组织应用和推广。2004~2010年,重点进行100项技术的推广。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对安全生产有重大意义的安全技术,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推广力度。
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潜在危险的技术装备。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予以限时、强制性淘汰。
实施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2004~2010年,建设8个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重点是重大危险源监控、奥运安全保障、三峡工程安全保障、石油化工设备安全、运输设备安全监控、城市主要生命线安全保障、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和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等领域。
5.用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推动安全科技 产业化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GIS、GPS和网络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本信息库、信息管理系统和灾害事故监控预警网络;应用先进的探测、传感技术,提高对灾变因素的监控能力和矿山地质保障水平;应用新材料,改进安全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提高安全可靠性;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性新材料,提高安全防护用品的科技含量。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重点领域是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功能性新材料,故障快速诊断、无损探伤技术,非接触式、高精度、高可靠性、综合集成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安全专用装备,劳动保护用品,矿山地质安全保障技术,先进救援救助技术装备等方面。
6.以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保障为宗旨,加强安全生产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协调,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体现国家意志、面向企业安全生产、面向政府监管监察,关系公益性、基础性研发和科技支撑的平台建设,是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要工作。应根据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将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安全检测检验与物 证分析、技术推广与服务、法规标准、信息共享和人才建设统筹考虑,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重点建设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按市场经济机制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臵。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两个层面:①挂牌成立安全科学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等安全科技重点研发机构,形成安全生产科技研发主要力量,从事安全生产基本理论、技术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② 通过项目招投标,吸纳、兼容国内乃至国际最优秀、最先进的科技力量参与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造就高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队伍;③建立企业安全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协同机制,多领域、多学科合作进行安全生产科技攻关。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物证分析网点为主体,通过资格审核、授权和挂牌,准许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物证分析和灾害危险性鉴定工作;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物证分析技术、灾害危险性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安全检测检验、物证 分析的水平和能力,为安全生产提供服务,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支撑;加大对检测检验工作的监督,促进依法检验,规范运作。
(3)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政府组织指导,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整理、科学论证,发布推广技术目录,召开技术推广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完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体系。以安全中介机构为主体,对技术服务人员实行资格认可或注册制度,对中介机构实行资格审核和注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它社会力量,把发展安全中介机构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依靠市场运作,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安全中介机构,支持基础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安全评价、科技评估机构等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树立服务品牌和信誉,带动安全中介服务机构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点领域是安全评估评价等方面。
(4)法规标准平台。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体系为基本单元,完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平台;加强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研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正确调整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关系;加大安全技术标准体系、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力度,通过技术标准的完善与发展,引导、及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与装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技术的发展,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5)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共建共享机制,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安全科技文献与数据、信息网络资源等进行战略重组与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发高效的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自然科学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6)智力资源平台。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为核心,建立安全生产专家信息库,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安全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安全科学教育体系,安全科学尽快成为一级学科,以适应安全生产科技整体发展的需要。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创造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安全生产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其放在与环境、人口、资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应纳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安全生产科技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来促进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具备与其作用、地位相称的财政和政策环境。
2.加强领导和协调,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科技进步是安全生产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对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制定和落实加快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政策环境,真正把安全生产事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安全技术人员素质上来。
强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全国安全生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的职能,加强综合安全生产科技管理和协调工作,努力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积极推行科技项 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
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以公益性为主导的事业,应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全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重大安全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以及国家产业技术发展专项计划等),取得国家的支持。国家应在相关资金渠道中加大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共性、公益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工程和6个支撑平台建设给予持。
对不能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安排的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应建立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6个科技支撑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修)订、技术推广和技术示范工作。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应以国家投入为主,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公开招标,择优支持”的原则,安排每年科技工作。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每年应不少于2亿元。
要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性引导的支持,扩大科研单位与企业和社会的联合协作,实现技术资本、人才资本、产业资本的优化组合,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运用国家的有关政策引导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对企业投入进行的安全生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问题研究,实行减免税鼓励。
把能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推向市场,形成科研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并逐步形成安全产业链,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进入安全生产技术开发领域。
此外,要与工伤保险改革相结合,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事故预防与预测评价的基础性研究。研究商业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机制,吸纳商业保险资金进行安全生产科技研发。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工作的开展需要基础设施的保证。通过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协作,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为安全生产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国家财政应加大在安全生产科技平台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加强国家级安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安全检测检验基础设施、物证分析基础设施、事故分析仿真模拟基础设施的建设。关键技术设备的配臵上至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注意现有设备的配套,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切实满足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的需要。
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应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应作好与国家科技数据中心、自然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和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网络的信息接口,并与相关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机构建立信息联络,及时跟踪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动态。
5.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具备以公益性为主的性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应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中,应根据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往往涉及多行业、多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汇的特点,应增加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推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数量,在社会公益类评审组内增设安全生产技术组,对安全生产科研成果进行统一评审。
应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科技专项奖励制度,建立稳定的奖励资金来源,规范评审程序,并逐步加大奖励力度。
6.以技术标准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升级,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安全技术标准是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基础,也是
国家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表,组织、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从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尽快形成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应跟踪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标准状况及其潜在动向,使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施人才战略
创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在科技人员中大力弘扬“奉献、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安全生产科技人才。采取切实措施,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投身于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推动安全科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根据安全科学的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边缘性特点,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将安全科学设立为一级学科,以推动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发展。
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培养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鉴于高危行业安全科技人才奇缺、整体素质下滑的严峻形势,教育部门应对高危行业安全专业招生实行某些特殊鼓励政策,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安全科技领域。同时,注重安全
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保障安全生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8.加强安全生产科普工作,培育和发展安全文化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传播安全生产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安全技术;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一批安全生产科普基地,鼓励安全生产科普创作、展教品研制和科技书刊的出版;鼓励各方面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宣传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9.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际组织、世界各国及民间的科技合作关系,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进一步拓宽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交流渠道,加强科技信息交流,跟踪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努力赶超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先进水平。
附件
1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
1.安全生产的哲学、社会学基础 2.安全生产科学的基本理论
3.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 4.交通运输事故预防与控制理论
5.工业典型事故发生机理、动力学演化过程及其相关数学、力学、热物理问题 6.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基础理论 7.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 8.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
安全生产8个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的支持。2004~2010间需资金8000万元,其中,“十五”后两年3000万元,“十一五”期间5000万元。
附件2 60个优先发展的重大安全科技研究方向
一、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1.整套装臵的风险评估技术与危险分析技术 2.埋地油气管线泄漏检测报警及风险评估技术 3.石化生产过程中泄漏源的早期鉴别和定量监测技术 4.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技术 5.工程建设危险量测、评价和预测技术 6.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及分级标准
二、灾害与事故的监测
7.重大危险源指标体系、监测与监控网络化技术 8.高危化学品运输动态监控管理技术 9.防止水上交通工具冲突与事故监控系统 10.矿井自燃火灾连续监测与控制技术
11.矿山顶板离层、岩体变形、移动和破坏监测技术 12.井下隐蔽火源的探测技术
13.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分析、评价、监测与控制技术
三、灾害与事故预警
14.重大事故预警与调控机制技术 15.工程建设事故监控与预警系统
16.海底输油(气、水)管线检测、报警、关断及维修技术 17.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失稳预警与控制技术 18.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预测预报技术 19.矿山突水突泥超前预报与防治技术 20.矿山突发性动力灾害预测及控制技术 21.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四、灾害与事故防治
22.海上油气勘探安全保障技术
23.石油化工装臵长周期安全运行保障技术 24.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保护用具的关键技术
25.防止列车冲突、脱线、安全监控防护,确保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
26.灾害性突水事故的导水通道高效精细探查技术 27.瓦斯灾害易发区判识系统和物探技术 28.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 29.矿山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
30.矿山尾矿坝(库)、排土场失稳与控制技术 31.地下矿山和深凹露天矿山尘毒危害防治技术 32.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 33.防治矿山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
34.提高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和抗灾变能力的优化技术与灾
变时期的风流控制技术
35.采区高压安全供电集中控制技术与装备 36.安全监督、监察专用工具与设备
五、应急救援
37.工程建设事故动态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38.城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挥决策系统 39.矿山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及救灾辅助决策系统 40.煤矿重大灾害的救灾技术与装备
41.重大化学事故处理处臵实时监控及信息传输技术 42.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抢险技术
43.以通风和预防瓦斯灾害为主线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44.矿山防灾抗灾的地理信息网络
六、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
45.安全信息无线数据网络系统
46.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现场勘察及鉴定技术 47.设备预防性保养和故障诊断技术 48.重大事故仿真技术与装备
49.典型事故隐患快速智能诊断关键技术与设备 50.矿山典型灾害的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
七、安全管理
51.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特征及其规律 52.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53.安全生产动态监管机制、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 54.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工程技术 55.安全生产指标体系
56.安全生产信息化、网络化相关技术
57.安全经济与安全生产管理关系 58.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机制
59.安全生产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关系及激励机制 60.国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
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技术的研发,属社会公益性研究,需国家有关部门在“863”、科技攻关、科技平台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等科技计划中予以支持。开展上述60个重点方向的相关技术研究,2004~2010间需资金12亿元,建议国家投入资金8亿元,其中,“十五”后两年2.5亿元,“十一五”期间5.5亿元。
附件3
100项重点推广技术
一、煤矿领域
1.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 2.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 3.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 4.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臵 5.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 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 8.煤矿瓦斯抽放管道多参数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臵 9.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10.瓦斯、风、电闭锁装臵
11.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技术与装备
12.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 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 14.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 15.煤与瓦斯突出监测技术与装备 16.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 17.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
18.乡镇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19.井下移动式制氮装臵及氮气防灭火技术 20.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21.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
22.灾变时期风流控制和决策支持技术 23.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 24.高压喷雾与旋流湿式除尘技术 25.粉尘检测技术
26.正压氧呼吸器及新型救护器材 27.矿井提升系统安全保护技术 28.救灾无线通信系统 29.动目标安全监测系统 30.基于GIS的通风管理技术
二、非煤矿山领域
31.非煤矿山安全信息管理与分析集成系统 32.非煤矿山采场地压声发射监测和预报技术 33.非煤矿山大面积地压灾害控制技术
34.非煤矿山地下水灾害帷幕注浆截流防治技术 35.露天矿山生态护坡防护技术 36.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37.非煤矿山安全开采的全尾砂充填技术 38.高硫矿床矿石自然发火防治技术 39.深井矿山热害防治技术
40.非煤矿山控制爆破与安全预测系统
41.爆破振动分析技术
42.地下矿山压气机械化装药成成套技术 43.井下铲运机尾气净化技术
44.深部开采多级机站计算机智能通风系统 45.地下矿山风源净化技术 46.高寒矿山通风防尘技术 47.喷射混凝土工作面粉尘治理技术 48.可控空气再循环通风技术
49.凿岩工作面局部净化与除尘/通风技术
三、石化及危险化学品领域
50.轴承声发射原位监测技术
51.油品储运静电危害防治技术和粉体静电控制技术 52.油气站库安全检测报警技术
53.临氢装臵的检测、评定、延寿、失效分析 54.基于定性仿真的在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
55.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及作业环境状况评估技术 56.涡喷消防车
57.作业环境热危害、噪声危害、放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 58.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及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59.全国化学品运输信息管理数据库 60.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力量分布数据库 6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技术 62.海上平台定量风险评估技术 63.计算机辅助深度HAZOP分析方法
四、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
64.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软件 65.基于GIS的企业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软件
66.车站、码头、港口、危险货物工厂等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67.城市、地区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重大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68.车站、码头等基于GIS的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69.重大道路事故快速报警、指挥系统 70.内河水运安全监控、事故报警和指挥系统 71.多功能应急救援指挥车
72.铁路安全监控和事故报警、指挥系统 73.地区、行业小型企业过程化安全管理模式
74.地下大型硐室、地铁、地下百货商场等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75.交通运输工具碰撞事故报警与应急反应系统 76.易燃易爆物料储仓泄爆、抑爆装臵 77.冶炼作业环境中毒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78.车辆超速、超载连锁保护装臵
79.火灾、爆炸、泄漏等典型事故安全评价软件 80.船舶故障快速诊断装臵
81.铁路路况快速检测分析、缺陷诊断装臵系统.82.燃气泄漏报警装臵 83.无损探伤技术
84.压力容器损伤快速检测系统 85.哈龙替代灭火剂
86.便携式红外电气线路检测仪 87.灾害环境的可视化技术 88.火灾排烟探测系列装臵技术 89.阻燃材料
90.防止变电站全停保障技术装备 91.起重机安全综合保护系统 92.800兆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 93.防止列车脱轨安全检测监控系统 94.新型车轮轴探伤装臵 95.大型油轮泄漏油围堵清除设备 96.汽车综合性能快速诊断装臵
97.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安全控制系统(SAC)
98.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CSMIS)
99.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改进设计
100.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安全生产的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国家注入引导资金,以企业投入资金为主的方式开展。开展上述100项技术推广活动,2004~2010年间需国家注入引导资金3500万元,其中,“十五”后两年1000万元,“十一五”期间2500万元。
附件4
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1.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是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关键。技术示范的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监控实施程序、监控技术和监控模式、重要工业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的建设与管理等。
2.安全奥运技术示范工程
应用先进的规划、设计和危机处理技术,提高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水平;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确保先进安全技术和标准的贯彻实施等。
3.安全三峡技术示范工程
集水坝安全监测控制、水运安全和管理、水上应急救援为一体的综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和应急救援示范工程。
4.以风险分析和控制为基础的石油化工设备完整性管理技术(RBI和RBM)示范工程
基于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实施风险分析和危险控制技术,从整体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满足石化装臵长周期运行需求,并充分优化设备的检维修资源。
5.运输车辆、船舶和高速铁路安全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以高速公路、水上运输为重点,采用运输车辆船舶监控、预警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程度,预防交通重特大事故。时速300km/h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动力学性能监测、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监控、信号CTC系统,线路、信号、供电系统设备动态检测,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
6.城市主要生命线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城市燃气管线监测与预警、地铁和建筑火灾监测与消防、城市供电安全监测和预警等技术示范。
7.煤矿瓦斯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煤层瓦斯抽放,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警、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示范。
8.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技术示范工程
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技术及GIS、GPS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区域数字矿山安全工程。
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建设需资金4.5亿元。建议国家投入引导性资金1.2亿元,其余部分采取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解决。“十五”后两年国家投入引导资金4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引导资金8000万元。
附件5 6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 3.技术推广与服务平台 4.法规标准平台 5.信息共享平台 6.智力资源平台
建设6个支撑平台需资金6.5亿元。鉴于6个支撑平台的社会公益性,应采取国家投入为主,企业自筹为辅的方式进行建设。建议国家投入资金5.5亿元,其中“十五”后两年2亿元,“十一五”期间3.5亿元。
第四篇:赤峰市松山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赤峰市松山区危险化学品 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
(一)基本情况
(二)安全生产现状
(三)“十一五”期间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四)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二、“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和工作思路目标
(一)机遇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任务
(一)危险化学品法制体系建设
(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四)危险化学品的执法与监督
(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培训教育
(六)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
(七)重大危险源监控
(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九)区内外交流合作
(十)化工企业入园区
四、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依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四)加强安监机构和安监队伍建设。
(五)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六)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七)明确职责,严格把关,抓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的落实
前言
松山区位于赤峰市南部,是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工业立区到工业强区的战略转变。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园区建设为契机,实现了松山区经济历史性的跨越发展,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加强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实现危险化学品行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国家、自治区、市对“十二五”期间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区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指导各地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
一、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
(一)危险化学品企业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约62家家(不含在建企业),其中危化生产企业2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约60家(其中加油站59家,气体换瓶站2家,化学试剂1家)。我区涉及的主要危险物质包括汽油、柴油、糠醛、乙醇、烟碱、氢氧化钠、氧气、乙炔等8种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情况:无重大危险源。
(二)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现状
1.事故情况。从安监局成立至今,全区危化企业未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
2.事故隐患情况。企业布局不合理,导致企业各车间距离、企业与周边间距不足;同时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只注重生产,忽视安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安全设施配备不足,存在着许多大小事故隐患。
3.规划情况。未规划化工园区,导致化工企业、环境污染源、安全事故危险源分布零散,增加了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工作难度,也不利于全区经济持续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突出“八项重点”,强化“六项措施”,落实“三项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
1、强化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把安全生产纳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把安全生产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在全区各类综合性会议上,都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强调和部署,坚持每季度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主要问题,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增加了工作人员。二是健全组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我区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安全生产工作委员会,并建立安委会成员单位季度联席会议制度,汇报和部署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会议,研究解决各地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部署各阶段工作。区委、区政府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每年都与各乡镇、街道办、区直有关部门等20多个单位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将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三是严格考核,奖罚分明。为确保责任落到实处,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变传统的考核办法,增强目标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发挥好目标考核的作用,对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生产总体工作、隐患治理、应急救援、事故查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等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用目标考核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量化了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任务,使全区安全监管工作目标更明确,责任更明确,重点更明确。四是抓好源头管理,落实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提升了本质安全,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确保了许可证颁发工作依法、有序和规范运作,加强安全基础保障建设。
2、依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为贯彻国家及省里的有关法律法规,确保安全发展,区安监局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日常综合监管和执法力度,依法追究了安全事故责任人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有力打击了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3家危化企业下达了强制措施决定书,要求企业立即停产停业整顿,经验收合格后再开工生产,有力的规范了我区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秩序。
3、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十一五”期间,针对我区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区安监、公安、消防、交通、国土、质监、建设、教育、旅游、文物等部门加大综合监管和专项监管力度,着力开展化工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活动,并在节假日、重大庆典、汛期和高温季节等特殊时段,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全面排查隐患,确保了我区危化品行业的社会稳定。
4、加大安全投入,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针对我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区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始终强调必须增加安全投入,广大企业及有关方面对贯彻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三同时”要求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高危行业的企业,注意把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与治理安全事故隐患结合起来,使安全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区内三家化工企业因内部安全距离不足或与道路、居民区等外部安全距离不足的原因,都进行了整改。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及有关方面也逐步加大了安全投入。
5、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为改进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以重点化工企业为依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交流,并组织专家会员,参与日常安全监管和检查,提高安全监管和检查的效果。建立全区安全生产专家数据库,为专家参与安全检查、应急管理工作创造条件,以弥补安全监管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推行企业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实现了安全生产监管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6、坚持科技兴安。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我区现有科技管理手段的功能,整合各种监控监管资源,提高科技为安全生产工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7、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为进一步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强化全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我区根据国家、省里及市里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在注重抓好监管队伍学习培训的同时,每年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日”、“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教育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区举办危险化学品安全学习培训,发放安全材料,共发放宣传材料4000余份,展出展板150余幅,宣传挂图100余幅,并对全区近300余名危化品特种作业人员和农民工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区电视台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定期通报安全生产形势,传播安全生产信息,播放安全生产事故警示片,开辟安全生产常识宣传专栏,加大舆论宣传及监督力度。通过几年努力,从业人员和社会各方面的安全常识和意识逐步提高。
8、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指导化工企业对事故隐患进行网上申报,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事故隐患源登记建档;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每年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对事故应急救援应对能力。为了检验和锻炼企业和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在全区组织开展了100余次应急救援演练,并组织化工企业负责人和安全员进行了现场观摩,演练的实战性效果逐步提高。
9、把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查手续。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不得办理行政许可,不得开工建设;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切实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三)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十一五”期间,在肯定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深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一些的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政府部门监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年来安全生产已引起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少数单位或企业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和行为仍然存在。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企业违章指挥,劳动者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仍然存在;安全生产由于监管力量的薄弱导致监管不到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层次较浅,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效能不高,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
2、少数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的加快,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行业安全管理职能弱化甚至缺位,监管工作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尤其是一些小化工单位,内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教育不到位,防护设施简陋,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
3、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滞后,安全生产长期投入不足,累积欠账严重。我区大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工艺、技术、设备落后,事故隐患多,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突出。
4、安全监管力量不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就目前来看,乡镇、街道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以及监管手段与履行任务不相适应,专业监管技术人员缺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还有待提高。
5、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应急救援装备匮乏,应急管理薄弱,不能对突发事件实施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援。
二、“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趋势和工作思路目标
在总结“十一五”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十二五”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各项工作任务管理与落实,争取在新的规划中无论是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业务知识水平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重点工程项目将全面进行建设,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各项指标都控制在区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2)企业技术改革稳步推进。
(3)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5)安全责任体系不断完善。
(6)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不断深入。
2、挑战
(1)事故隐患不断增多。其一,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随之增加。其二,能源资源需求持续上扬,企业安全生产面临很大压力。其三,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推进,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潜在点相应增多。
(2)保障压力不断增大。其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安全生产保障要求大幅提高。我区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操作程序的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但对安全生产保障的要求也更高、更严了。其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安全技能培训任务明显加重。在那些门槛较低、安全生产风险较大的行业中,农民工的比例更高。但农民工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技能水平相对较差、安全意识比较缺乏,因此对安全技能培训带来了很大压力。
(3)所涉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其一,部分企业在追求市场利益上急功近利,忽视安全生产。其二,少数领导干部以实现经济增长为最高目标,没能真正从根本上重视安全生产,为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监管任务不断加重。其一,工业强区是我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实体急剧增多,对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在安全生产领域,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综合监管部门与专门监管部门之间,都还有不少关系有待理顺,尤其是分工不明、职能交叉、重复执法、相互干扰、错管漏管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须加以解决。同时,随着市场化所催生的各类生产经营实体急剧增多,安全生产监管对象数量也大幅增加,对政府职能部门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国家监察、部门和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健全安全法规,严格安全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立足防范,强化主体,标本兼治,倡导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我区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以突出预防为主、突出加强监管、突出落实责任(三个突出),加强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加强组织协作(三个加强)为重点,继续深化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三项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本质安全,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各项指标控制在市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之内,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目标,促进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总体目标。
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安全事故隐患的治理,紧紧围绕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努力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实现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性好转。
3、分类目标
(1)危险化学品领域事故控制目标。每年死亡人数控制在0人,杜绝较大事故。
(2)“四个监管体系”和“一个信息系统”
一是安全监管体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业务熟练、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执法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建立一支具有权威性,并赋予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的安全生产执法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从业人员的数量或危险性大小,督促企业建立和配臵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的运行主体得到落实。充分发挥区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协调作用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综合监管职能,指导、协调和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职责,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检查。
二是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将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确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规章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以每年“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带动全年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将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逐渐向社会扩展,使安全宣传工作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市民,形成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关爱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通过重点强化职前培训和岗位培训,进一步规范培训市场,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基地,开设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逐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相互融入的开放式、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层次和覆盖面。
三是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与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和联系,组建危险化学品协会,为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提供服务。
四是应急救援体系方案及编制预案。进一步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依托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救援保障系统。发挥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共享、预案齐全、防患未然、科学减灾的应急救援防范系统。
将建设以企业自身为责任主体的事故应急处臵预案。到2015年,各企业都应针对本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企业事故应急处臵预案,配备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应急救援队伍或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
五是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区、乡镇、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信息网络,进一步增加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信息量,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实现公文来往的网络化,提高办事效率。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信息准确、渠道畅通、反应快捷为基础的信息化网络体系。
加强基础信息库建设,要逐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库、危险化学品基本信息库等数据库建设。继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的功能,突出在重大危险源地理信息、危险化学品管理、安全生产行政监管等系统方面有所突破。
4、其他目标
(1)建立全区监控信息平台,形成政府监管、企业监控、外部网络为一体的互连网络。系统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大屏幕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以企业监控系统为基础,建成“可视(看)、可记(录)、可巡(检)、可(监)察、可报(警)”的“五可”网络监控管理信息数据中心系统,达到较高的监管深度和广度,使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运转灵敏高效,监管先进科学的特点
(2)建立完善适应化工特点的监督管理体制和应急救援体系。
(3)建设项目三同时达100%。
(4)重大隐患整改率达100%,员工培训率达100%,标准化达标率100%。
(5)新建化工企业进入园区达100%。
(6)化工园区周边不能满足安全间距要求的建筑物拆除率100%。
(7)化工企业重点部位设立联锁系统率达到100%。
(8)实现危险废物的安全储存和处臵,保障环境安全,达到危险废物处臵100%,实现危险废物零排放。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任务
(一)危险化学品法制体系建设。要依法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揭露、纠正、惩诫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以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要从组织领导、指挥协调、事故预警、应急处臵、人员物资准备等方面抓紧制订完善《松山区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每年进行1~2次演练,使之不断完善。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进我区危化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有:
1、加快信息体系建设,力争在五年规划末期,实现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电子化;
2、组建危险化学品专家顾问组,邀请区内外专家为我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献策出力。
3、强化与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机构的协作,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科技含量,推进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四)危险化学品的执法与监督
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县级安全生产监察机构,保证编制、人员、经费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每个乡镇要配备1~2名专职安全生产监察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强化预防性现场监察工作。县级安全生产监察机构对安全生产监察推行目标管理,开展现场安全生产监察活动,加强预防性日常监察,认真核查从业单位情况,全面掌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情况,督促从业单位认真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察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责任制,保障安全投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查处各类事故。对那些安全生产管理松懈,短期行为严重,以致事故频发的单位的领导要追究责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给予相应处罚。对重大事故隐患调查确认率达100%,评估率达100%,整改率达80%左右,监控率达100%,防止因特别较小事故隐患失管失控而造成较大恶性事故。
(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培训教育
要建设好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把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关,在安全管理人员及单位负责人100%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力争在五年内,实现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
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要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程,落实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网络,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以安全监管部门为主导,以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为载体,宣传、教育、工会、青年团等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新闻报道通讯员网络,实现安全生产宣教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不断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挖掘和利用社区内部安全生产工作资源,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到街道、居委会和各个生产经营厂点;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晚会、摄影、和书法、征文,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和职工的参与度,扩大安全生产宣教工作的覆盖面。
(六)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
继续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突出抓好“五个整顿、两个关闭”。在五年规划期间,对在专项整治中发现的以下五类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生产工艺和设备、储存方式和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压力容器未按期检测检验或者经检测检验不合格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关键岗位人员未经正规安全培训,没有取得任职和上岗资格的;经安全评价,确认没有达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当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对上述五类企业整改结束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以下两类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一律关闭:非法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等活动的;经停产整顿后仍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七)重大危险源监控
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工作,督促企业尽快辨识和评估本企业重大危险源,对重大危险源要建立档案,责任到人,全方位24小时进行监控,把安全隐患消灭在初发阶段。
(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在危险化学品企业中迅速组织推广应用,力争在五年规划期间,完成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质量标准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要做好推广工作,鼓励企业开展有关安全技术项目的开发,积极组织开展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评选及表彰工作。对安全生产科技活动、科技成果利用和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重点扶持。对安全生产重大攻关项目和关键性技术研究成果建立示范工程,积累经验,推广使用。
(九)区内外交流合作
根据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需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积极吸收各旗县区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与科技成果,增加人员往来和技术培训。积极引导企业不定期经验与技术交流,组织企业参加各自行业的安全生产技术交流,通过学习先进和典型经验,提高我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十)化工企业入园区
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包括搬迁企业),必须进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规划区域,不再批准区域外(除改善安全条件)的危险化学品改建、扩建项目。园区管委会积极安排协调周边可能对园区内生产企业造成威胁的建筑物、装臵等搬迁和拆除工作,同时保证在园区规划和安全间距范围内不得新建对园区造成影响的设施。园区管委会根据入园企业的增加情况,及时做好消防、环保、安全方面的配套设施,确保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发生事故后的及时救援。
四、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
1、建立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
2、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
3、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
4、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家库。
5、建立危险化学品基本信息库。
6、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规划园区。
7、切实开展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五年安全生产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主要任务的完成,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安全和发展,对于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危险化学品产业的安全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项规划,确保危险化学品健康安全发展。
(二)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要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臵。要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将安全生产重要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统计指标体系,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依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强化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的认识,确保安全投入,推广适用技术,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监管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四)加强安监机构和安监队伍建设。
配备充实各级、各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基层安监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行政委托执法,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积极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装备水平、作业场所监督检查执法和重大事故应急处臵能力;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严格依法行政,对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挂牌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权威性。
(五)加大安全资金投入.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安全投入的原则为企业投入为主,政府为引导,同时积极引导金融和保险参与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企业要依据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一定的比例作为安全专用资金。同时按照规定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全面完成安保互动工作,足额缴纳风险抵押金。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各项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公益性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安全科技研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管监察装备的投入。企业要依据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六)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切实把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纳入到我区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并加大实施力度。充分利用本地科研机构、安全中介机构等安全科技资源。利用财政政策,将安全生产设施、设备、工艺改造列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重要内容,提升企业安全科技和本质安全水平;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应用。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与安全中介机构的协作,充分发挥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中介机构对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
(七)明确职责,严格把关,抓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的落实。
各部门要对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的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等条件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确保符合国家和市产业政策,并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核准和备案手续,未经核准和备案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安监、公安、质监、交通、环保、卫生、工商、邮政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规范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确保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第五篇:第二条危险化学品生产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考核
第一条 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
第四条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
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应当接受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对有资格要求的岗位,应当配备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第六条 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实施安全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履行职责: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组织确定、公布、调整危险化学品目录,对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下同)的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审查,核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
(二)公安机关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三)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核发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不包括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固定式大型储罐,下同)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依法对其产品质量实施监督,负责对进出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实施检验。
(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监督管理,组织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危害性鉴定和环境风险程度评估,确定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负责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依照职责分工调查相关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应急环境监测。
(五)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许可以及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对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安全实施监督,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的资格认定。铁路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铁路运输的安全管理,负责危险化学品铁路运输承运人、托运人的资质审批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航空运输以及航空运输企业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
(六)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毒性鉴定的管理,负责组织、协调危险化学品事故受伤人员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部门的许可证件,核发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企业营业执照,查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违法采购危险化学品的行为。
(八)邮政管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寄递危险化学品的行为。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应当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安全条件审查。
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评价,并将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的情况报告报建设项目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45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新建、改建、扩建储存、装卸危险化学品的港口建设项目,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安全条件审查。
第十三条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标志,并对危险化学品管道定期检查、检测。
进行可能危及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的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的7日前书面通知管道所属单位,并与管道所属单位共同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管道所属单位应当指派专门人员到现场进行管道安全保护指导。
第十五条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提供与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并在危险化学品包装(包括外包装件)上粘贴或者拴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标签。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所载明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的,应当立即公告,并及时修订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
第十八条 生产列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企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经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
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及其配载的容器,应当按照国家船舶检验规范进行生产,并经海事管理机构认定的船舶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使用单位在重复使用前应当进行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维修或者更换。使用单位应当对检查情况作出记录,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条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根据其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漏以及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一条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并保证处于适用状态。
第二十二条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提出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安全生产条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方案。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在港区内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危险化学品应当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以下统称专用仓库)内,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应当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并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方法以及储存数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
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将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第二十六条 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并设置明显的标志。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专用仓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技术防范设施。
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其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安全设施、设备定期进行检测、检验。
第三十三条 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包括仓储经营,下同)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危险化学品。
依法设立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其厂区范围内销售本企业生产的危险化学品,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规定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的港口经营人,在港区内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
第三十六条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二章关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商店内只能存放民用小包装的危险化学品。
第四十三条 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应当分别依照有关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第四十四条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应当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从业资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
危险化学品的装卸作业应当遵守安全作业标准、规程和制度,并在装卸管理人员的现场指挥或者监控下进行。水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集装箱装箱作业应当在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的指挥或者监控下进行,并符合积载、隔离的规范和要求;装箱作业完毕后,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应当签署装箱证明书。
第四十五条 运输危险化学品,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
用于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槽罐以及其他容器应当封口严密,能够防止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因温度、湿度或者压力的变化发生渗漏、洒漏;槽罐以及其他容器的溢流和泄压装置应当设置准确、起闭灵活。
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应当了解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包装物、容器的使用要求和出现危险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方法。
第四十六条 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委托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的企业承运。
第四十七条 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应当按照运输车辆的核定载质量装载危险化学品,不得超载。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安全技术条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悬挂或者喷涂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警示标志。
第四十八条 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应当配备押运人员,并保证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处于押运人员的监控之下。
运输危险化学品途中因住宿或者发生影响正常运输的情况,需要较长时间停车的,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运输剧毒化学品或者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五十一条 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在道路运输途中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出现流散、泄漏等情况的,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警示措施和安全措施,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立即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六十三条 托运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向承运人说明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危险特性以及发生危险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妥善包装,在外包装上设置相应的标志。
运输危险化学品需要添加抑制剂或者稳定剂的,托运人应当添加,并将有关情况告知承运人。
第六十四条 托运人不得在托运的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化学品,不得将危险化学品匿报或者谎报为普通货物托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交寄危险化学品或者在邮件、快件内夹带危险化学品,不得将危险化学品匿报或者谎报为普通物品交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不得收寄危险化学品。
对涉嫌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邮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开拆查验。
第七十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将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十一条 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第七十六条 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未经安全条件审查,新建、改建、扩建储存、装卸危险化学品的港口建设项目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十七条 未依法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未依法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生产的,分别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违反本条例规定,化工企业未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违法经营的危险化学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一)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的标志,或者未对危险化学品管道定期检查、检测的;
(二)进行可能危及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的施工作业,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书面通知管道所属单位,或者未与管道所属单位共同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者管道所属单位未指派专门人员到现场进行管道安全保护指导的;
(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未提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者未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件)上粘贴、拴挂化学品安全标签的;
(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提供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与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不相符,或者在包装(包括外包装件)粘贴、拴挂的化学品安全标签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不相符,或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标签所载明的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五)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不立即公告,或者不及时修订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的;
(六)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经营没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的危险化学品的;
(七)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材质以及包装的型式、规格、方法和单件质量(重量)与所包装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用途不相适应的;
(八)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在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未在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的;
(九)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未设专人负责管理,或者对储存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未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的;
(十)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的;
(十一)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未设置明显标志的;
(十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不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或者发现其生产、进口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不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内容变更手续的。
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的港口经营人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专用仓库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技术防范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的,依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八十条 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其相关许可证件,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在重复使用前不进行检查的;
(二)未根据其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关安全设施、设备,或者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其安全生产条件定期进行安全评价的;
(四)未将危险化学品储存在专用仓库内,或者未将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的;
(五)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方法或者储存数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的;
(六)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的;
(七)未对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安全设施、设备定期进行检测、检验的。
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的港口经营人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不如实记录生产、储存、使用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流向的;
(二)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发现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丢失或者被盗,不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三)储存剧毒化学品的单位未将剧毒化学品的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
(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不如实记录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购买单位的名称、地址、经办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所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用途,或者保存销售记录和相关材料的时间少于1年的;
(五)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销售企业、购买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将所销售、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以及流向信息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
(六)使用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未将有关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报告的。
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或者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未将其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分别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生产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使用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未按照规定将相关信息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未取得从业资格上岗作业的;
(二)运输危险化学品,未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者未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的;
(三)使用未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适装证书的船舶,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
(四)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承运人违反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单船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的限制性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
(五)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的内河码头、泊位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范,或者未与饮用水取水口保持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或者未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的;
(六)托运人不向承运人说明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数量、危险特性以及发生危险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托运的危险化学品妥善包装并在外包装上设置相应标志的;
(七)运输危险化学品需要添加抑制剂或者稳定剂,托运人未添加或者未将有关情况告知承运人的。
第八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委托未依法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的企业承运危险化学品的;
(二)通过内河封闭水域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
(三)通过内河运输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的;
(四)在托运的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化学品,或者将危险化学品谎报或者匿报为普通货物托运的。
在邮件、快件内夹带危险化学品,或者将危险化学品谎报为普通物品交寄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收寄危险化学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规定处罚。
第八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过运输车辆的核定载质量装载危险化学品的;
(二)使用安全技术条件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车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
(三)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的;
(四)未取得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通过道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
第八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未悬挂或者喷涂警示标志,或者悬挂或者喷涂的警示标志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二)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不配备押运人员的;
(三)运输剧毒化学品或者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途中需要较长时间停车,驾驶人员、押运人员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的;
(四)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在道路运输途中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发生流散、泄露等情况,驾驶人员、押运人员不采取必要的警示措施和安全措施,或者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的。
第九十条 对发生交通事故负有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由公安机关责令消除安全隐患,未消除安全隐患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上道路行驶。
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未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
(二)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作业的内河码头、泊位的管理单位未制定码头、泊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为码头、泊位配备充足、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的。
第九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一)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水路运输企业未制定运输船舶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为运输船舶配备充足、有效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的;
(二)通过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经营人未取得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证书或者财务担保证明的;
(三)船舶载运危险化学品进出内河港口,未将有关事项事先报告海事管理机构并经其同意的;
(四)载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在内河航行、装卸或者停泊,未悬挂专用的警示标志,或者未按照规定显示专用信号,或者未按照规定申请引航的。
未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经其同意,在港口内进行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过驳作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规定处罚。第九十四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其主要负责人不立即组织救援或者不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危险化学品单位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七条 监控化学品、属于危险化学品的药品和农药的安全管理,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以及用于国防科研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不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对燃气的安全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危险化学品容器属于特种设备的,其安全管理依照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