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

时间:2019-05-14 05: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

第一篇: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卡尔·马克思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让哲学的研究目标不再停留在对外部自然世界的苦思冥想,而是转向对人类自己的具有启发性的探索。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思想给了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自己的思考则赋予了生活的真谛。人历来是哲学探究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人对于自己的思考就是哲学,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人学。这本书开启了我对人自身问题的探究,让我了解到了人学的概念并且纠正了我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形成的错误观点:传统西方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并没有开始对人自身的思考。其实不然,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存在,价值,发展的探究起点放在了本体上,但并不是停止对人自身的思考。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着重讲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内涵,一共分为八章,前两章介绍马克思人学的内涵与现代意义,后六章是结合现代生活来谈马克思人学的现实指导意义。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所以我对于前两章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第一章对于马克思人学的介绍,没有感到理论的枯燥,而是从中感受到人作为人应该了解人学的理念才能在现实中获得单纯的高速的发展并且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书中所提的马克思人学理论和我的理解。

马克思人学是马克思运用综合方法对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思考的思想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虽然不同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却是一种从哲学的层面对人的自我认识。马克思对人的解读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对人的解读的起点;解读人的本质;解读人的两重性;解读人的异化和人学的理论归宿。

马克思人学的价值不仅在于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系统解读,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研究人的起点。对人的解读从希腊到近代形成了两条认识人的理路:人的主观认识理路和人的客观认识理路。人的主观化认识包括:第一、柏拉图的“理念人”;第二、笛卡尔的“知识人”;第三、存在主义的“孤独的人”。这种从主观的角度来认识人重视了人的感性认识,却没有把人放在理性现实的领域。人的客观化认识包括:第一、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治人”;第二、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第三、费尔巴哈的“自然人”。这种客观化认识理路看似把人放在现实中,与政治经济生活相连接,实际上还是局限在理论角度来分析人,对人的研究缺乏现实的生活基础这,两种路线使得对人的理解走向抽象和虚化。所以,马克思把人学的起点放在了现实生活中,这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相辅相成的,起点的正确时人学实现了历史的超越。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什么是“现实的人”呢?“现实的人”最根本的规定在于他不是想象的结果,而是生活的生产和创造者,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活生生的人。这一正确的起点不仅界划了于一切旧哲学的分野,也创新了人类思想史上人学研究的思路。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以现实为基础对人的本质进行多向度的解读。第一、人的实践本质。实践活动的含义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表明了人的两种基本特性:“自由”和“自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摆脱了人群共同体的束缚,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生存。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自由却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自主招生,自主择业,各种自主生存方式没有了计划经济的强制但也没有包分配的稳定,在我看来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们自身能力增长造成的人们的不适感,所以,发展自我的能力才是应对压力的办法。人的另一特性“自觉”是指人自我意识,自主寻求发展,理性把握发展的观念与状态。自觉与自主都强调人的能动性,但自觉更突出觉悟和反思。自由于自觉的互相配合才能促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包含着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各种关系,人的社会本质说明人虽然是“自由自觉”的人但要受各种关系的束缚,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人类历史是种种关系限制下地产物。在各种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才实现了超越,而且生产实践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如果没有生产实践人类与动物并无区别,如果没有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也无法形成。第三、人的个性本质。从个体的角度看人,人是完整的个体存在物,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统一体,具有自主精神,能动性与创造性,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在这里就要提到马克思从人的角度提出的“三形态”学说中的“自由个性”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结合,“自由个性”体现在“自主精神”、“自觉能动性”与创造性三个方面。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的发展的终极阶段。

双重性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其实,人不是同自己的生产条件发生关系,而是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的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这是马克思从双重向度指出了人的基本存在样态: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并由此延伸出了人的其他的存在方式: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实然存在与应然存在。二重性存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人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人的肉体的欲望受精神控制,思想精神由实践变成现实。

异化是人的基本发展方式。人存在方式的双重性决定了人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人发展的动力与方式是什么呢?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告诉了我们答案,生产活动作为人的基本活动方式本应以认为中心,使人们从中得到物质与精神的满足、愉悦,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作为主体却因为劳动变得贫穷和痛苦,他们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也不能实现自身发展,异化劳动使人自身发生异化,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那么,消除异化是迫不及待的,马克思指出要想彻底消除异化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资本的私人占有与生产过程中的强制分工划分了社会阶级,劳动者因为没有资本成了受压迫的无产阶级,资本家从无产阶级身上榨取无尽的财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但同时马克思辩证的看待了异化,肯定了异化带来的政治变革从而促使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异化导致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出现,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异化作为生产者的异化同时也促进者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努力消除异化的消极影响,缩小贫富差距,利用其对于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以历史为基础对人的分析,涉及到人的开端与发展过程,那么,究竟人的终极应然状态是什么呢?马克思人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必然会做出回答。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终极应然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与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阐明的不仅是人类的最高社会理想和追求,也是“现实的个人”的最终发展目标。我认为这个最终发展目标与三形态的“自由个性”阶段是相符合的,那么劳动时间将会变成人自由发展的自由时间,造成劳动异化的因素在这一阶段都会消失,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主题。马克思人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是从四个方面开展论述的:现实境遇;发展内涵;现实之路;历史进程。这四个方面与马克思人学的逻辑链条的前四个方面基本一致,我就不做过多的叙述了。

读了这本书是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观,一直被贴上历史、社会、阶级、规律等“宏大叙事”的标签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对人生有着深深地观照,此处的观照不同于关照,它有四个解释:1.佛教语。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2.显示;反映,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是一种修慧的方法。3.原为美学术语,现也指仔细观察,审视的思考比较。4观照之法:善知识,听闻佛法,并将所听闻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思维观照,体会缘起的道理。类似于 佛家的参禅。在我看来马克思对于人生的观照是他对人的人生态度(人应怎样活)、人生价值(怎样有意义的活)、人生目的(为什么活)的阐释,不同于宗教的精神观照、儒家的道德观照、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观照。在当今社会主义条件下,似乎人生价值是人们热烈探讨的,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认为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中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我们在雷锋日也大力宣传奉献精神,可是,事实与理想的距离越来越大,高调伦理在当今已经无法也不能再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现在需要的是底线伦理的规范与制约。“小悦悦”事件不断发生,讹人事件也不断发生,有些事情即使不通过新闻了解但我们在生活中都已经看到甚至经历过,当然,不光是我国,最近“加拿大学生被杀案”和“美国食人事件”的发生,更令人反思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虽然这是个别偶然事件但难道不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吗?已经成为普遍事件的“自杀”难道在过去不是个别事件吗?最近发生的各种实事更坚定了我的判断:现代人的人生观已经不同于以前,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异。

所以,马克思人学在当代的价值就是:

1、为人类自身提供安身立命之所。马克思人学具有先见性与现实性,所以它看到了人在社会中的精神困境,并告知人们真正的自由应是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要摆脱物质带给的束缚,重视自身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2、为人类提供人之生存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马克思人学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具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批判精神和特殊魅力,它必然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来解答历史问题,促进社会关心人们的生存危机与心灵困境,促进人的思想解放。

3、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不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人学的理论要求吗?

4、关注人的生存危机。马克思人学的前沿性为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提供了方法,人性的扭曲与理念的偏颇都影响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也能用马克思人学的理念来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概括与我自己的理解,我侧重谈了这本书的马克思人学理论部分并且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现实的人,我和书中的理论有着深深地共鸣,因为,我也正处在多元复杂的社会中,面临着与人交往的难题。但读了这本书我知道烦恼多是因为自己的发展还处在低级阶段,所以,我会在日后用知识和实践来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具体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前进运动;是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落后到先进,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创新运动。发展就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甚至倒退的运动都不是发展。当然,发展作为事物运动的状态也有快,有慢;有单一的,有全方位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正常的、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第一个方面,是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第二个方面是强调历史辩证法。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惟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制约性。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样一个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世界上千差万别的食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规律可以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科学发展观就典型地符合了社会规律的特征。我们人正是利用这种思想并加以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食物、能量和信息的过场,使最后的结果有利于我们人类的变化和保持人类的稳定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暖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2007年,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2008年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中国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国际化进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的30年。

这恰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领导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篇:读马克思主义有感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政治公共课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学号:2012803070

姓名:花小雪

专业:环境工程(专硕)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从初中开始的历史课上,“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句话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个阶段的学习,不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有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知识。在这些书目中,由于老师给出了《共产党宣言》的电子书,我最先看了它,对这本书的感悟也是最深刻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共产党宣言》主要有四部分的内容,即: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和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伴随着他们的存在开始的,无产阶级没因为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所以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总体来说《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包含三个方面: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构成经济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对于第一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这块内容是个重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形态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有决定性的影响。《共产党宣言》中这一观点分析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的特点。由于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使得原始资本迅速积累。“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进而产生了政治的集中,产生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府,随之产生资产阶级特有的文化、法律,但是最后也正是因为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才爆发了革命。

在国外,也有很多传颂中国文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道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习俗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很多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都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共同发展。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在三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相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文化、法律体制也与之前变化不少。鼓励私营经济,允许资产私有化,有人成为了所谓的资本家,自然就有人沦为了所谓的劳动者、受剥削者。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私、剥削、家庭的冷漠以及血腥和肮脏,经济体制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政治精英阶层构成的变化,普通民众政治地位的下降和社会道德的沦丧。对于第二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说明

了共产党人对于其他反对党派的态度,解释了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路线,表明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建国以后,我们党推翻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大改造之后,消灭了资产阶级,是不是就没有阶级斗争了?虽然表面上剥削和压迫被消灭了,可是社会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剥削和压迫,只要有剥削压迫就存在阶级斗争。如果说当时社会一穷二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正盛,社会还是相对公平。而如今,改革开放了,私有制的建立,如前面所说,一小部分人在国家政策的默许下聚集了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大部分人没有生产资料,所以就出现了“富二代”、“炫富”、“仇富”这样的现象和心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者与资产者的对立,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状况确实存在。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同样,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如果政府不加以重视,后果极其严重。所以,面对现在的社会矛盾,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让无产者重新拥有生产资料。这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压迫就有斗争,这句话我是深有感触的。以前大学的时候在肯德基打工,刚入职那会儿,每次都要被店里的那些老员工、管理组各种“骂”,那时候的我只能自己忍着,心里很难受,最多也就和同学抱怨抱怨,但是后来他们说多了,我也就习惯了,不会去在意他们讲什么了,感觉心底的那种被压迫的意志实在忍受不住了,但是我没有爆发,我不会为他们的那些话而感到难受,他们说过了,我就简简单单的“哦”一声,也不多去跟他说什么,久而久之,心里的那层斗争意识,让我把工作轻松拿下。从以往的那种“每次上班就会心情不好”到“上班有时也是挺开心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店里一些其他朋友的交心。这是很简单的例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但是,很好的能反映出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的斗争。但是,在其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与其羡慕别人的“幸福”,不如自己动手,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大干一番。

对于第三个方面,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除了中国目前国内在发展过程中矛盾很多的话亟须解决的话,中国在世界上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毛泽东时,中国主张进行世界革命,打到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紧随苏联社会主义其后活动于世界舞台。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便独自进行世界革命,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红色渗透就未曾终止,这些都是为了打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解放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在冷战时期尤为严重,东西方严重对立,不相伯仲。但是随着9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就剩下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世界革命的任务理论上就全担在了中国肩上。但中国卓识远见,暂时淡化意识形态的对抗,着力发展经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外交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于西方缓和关系,所以使得当前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但是这就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放弃了对中国的敌对吗?看到中国逐渐实现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放弃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吗?

在我国,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6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在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当中,我崇拜的有邓小平、周恩来、彭德怀„„所以在选读书目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彭德怀自述》,在看开头的时候,他的家庭背景渲染了我很久,心中的五味瓶打翻了,想象我们小时候,虽说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很难想象出来,他们那年代家庭的贫苦与凄寒。

彭德怀是扎根在农村的普通人:冬天,他们兄弟是破衣烂衫,身披蓑衣,赤足草鞋,那时候的冬天是有多么的冷啊,现在的冷跟那时候的冷完全是没法儿比的,虽然是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穿得暖暖的,手套帽子围巾不会少。彭德怀十岁至十二岁替富人家放牛,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十三岁至十四岁进煤窑做童工,每天做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背也压驼了。然而,他两年的煤工劳动也因为煤窑的倒闭、不负责任的煤老板而仅得到一年的工钱。第二年过年回家,他身无分文买不起一双鞋子,脚冻得开裂。十五岁,他在家做短工、推脚车,后来又去做了两年堤工。彭德怀读过两年私塾,六岁到八岁。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彭德怀小时候受到的教育竟然几乎只是为了家人孤苦相依式的求生存,有的只是磨难与坚强。这样铁一样的事实更让我相信了,“苦难出英雄”这句话。

一九一六年,不满十八岁的彭德怀参加了湘军。他当时的动机非常单纯,只是要养活全家。在此之前彭德怀几乎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蒙昧无知时候念过区区两年的私塾,文化知识方面只是零基础上稍微有了一些突破。然而,彭德怀没有自暴自弃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反倒变得尤为强烈。

彭德怀爱憎分明:彭德怀不是一个善于修饰情感的人,他的爱憎是直接的。1921年11月,他因为杀了恶霸而被追捕,在易家湾的湘江河岸,一个叫罗六十的老倌不要他的钱就把他送过河,船抵西岸时,将汗衫交给他,他无论如何也不要。1930年7月,彭德怀率七三军团攻占长沙,他没有忘记去找这位罗六十老倌,将没收土豪的粮物送他了一些,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他不知我名和姓,我认其为恩人!”。

有爱就有恨。196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批判他不要根据地,彭德怀甚为恼怒。在详细叙述了当时突围的经过后,他以农民式的口语骂文章的作者:他不了解什么叫做根据地,也不了解如何才能创造根据地,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只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主观主义者,他现在肚子吃得饱饱的,身上穿得暖暖的,也在随声附和地大骂违反毛泽东思想。让他胡说八道去吧,谨慎点罢,防止某一天一跤跌倒,跌落自己的牙齿!

党内有不少老干部以骂娘著称,敢骂人被视为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其最初起源是穷人对穷人的天然感情、对富人的本能敌意。用贫富二分来分析社会并提炼感情,是革命动员的法宝,它是有力的,但又必然是粗线条的。不是爱就是憎,舍弃了人类感情的许多方面自然也就使爱憎抽象化,这是许多农民出生的革命家实施暴力革命、认同领袖集权和极端政策的心理根源。

实际上,不但社会整体,就是在党内,是非曲折也并不明确,黄克诚就发现,彭德怀“性格刚强,遇事不能容忍,不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不易和领导及周围同志搞好关系。”爱憎分明与无处不在的“关系”是不相容的。这或许是彭德怀个性的局限,把彭德怀打到的结果是党内失去了忠义敢言之士,妥协、迁就、无原则的“顾全大局”、逢迎、拍马屁之风日盛。

在抗美援朝中,联合国军从三八线打到了鸭绿江,志愿军入朝后经过5次大战役又把帝国主义军队赶回了三八线。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志愿军刚刚入朝的时候,又一次,志愿军的部队还在后面,彭司令就孤身一人走在了大部队的前面,与敌人的兵马擦肩而过。这很有力地体现出了彭德怀爱憎分明的果敢性格,对于不正义的行为,他是从心底里发出反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付诸于行动,这对于现今社会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现在,相当多的人只是嘴上说一说,很少付诸于行动。

在抗美援朝的这场战争中,彭德怀把自己的战争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自己高超的指挥艺术。这与他在刚入军时地努力学习是分不开的。彭德怀在旧军队时期就读过《水浒》、《三国演义》、《资治通鉴》,而且对其中人物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北伐时期,营职的彭德怀与师政治部秘书长段德昌在湖北境内玉泉山关帝庙谈起关云长。段德昌问彭德怀对关云长有何感想,彭德怀说:“关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阶级利用作工具,没有意思。”段德昌又问:“你要怎样才有意思?”彭德怀说:“要为工人农民服务才有意思。”这个事例说明,彭德怀爱读书会读书,能够客观的不脱离历史环境来分析历史人物,而且联系当前社会形势、以及历史人物作深刻教材来鞭策自己。脱离了旧军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彭德怀对知识对革命理论的渴求变得更为强烈。彭德怀在回忆1933年与国民党十九军谈判的时候,提到自己当时苦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武器,不是与十九军不能协调,而是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屡次无端指责谈判成果。彭德怀说如果当时他读过《中国各阶段的分析》这本书,他就可以批判他们。这一方面说明彭德怀坚持真理,另一方面说明彭德怀从没有在理论的寻求上止步,总是如饥似渴的盼望着、吸收着。彭德怀一生能够立下赫赫战功,与他对理论武器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彭德怀特别爱书。毛泽东曾经送给他两本书,一本是《两个策略》,另一本是《“左派”幼稚病》,他一直从瑞金带到陕北。书陪伴他过了草地。

在这段时间内读得《共产党宣言》一类的书,让我把一直以来没有勇气去触碰的书籍看了,给我的感触也是相当之深的。平时的学习,都是在所学的书本中会出现摘自《共产党宣言》之类的书籍,虽然是浏览了一遍,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能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来深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视域中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科学发展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视域中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日益成为引起中国社会不稳定的众多因素之一,也是中国高层一直以来企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贫富差距问题的逐渐和有效解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财政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第一手调研资料,探讨了当下贫富分化的现状、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形成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及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途径,以求为施政者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提供一些意见参考,从而实实在在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构建和谐社会。正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基本问题。本部分从基尼系数入手,指出我国存在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并且财富占有差距和收入差距互相影响,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两极分化”。但城乡的、地区的、行业的、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却日益严重。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第二部分:现阶段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指出适度的贫富差距曾经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却给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稳定、道德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第三部分:当代中国形成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本部分探讨了形成贫富差距的具体原因,既有自然历史的、经济制度和分配体制的、劳动者个人禀赋的、不同的经济领域和部门的客观原

因;也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政策上的、法制上的、教育上的主观原因。第四部分: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贫富差距问题的调控途径。本部分指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必须要理顺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反对平均主义和警惕两极分化的关系,以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具体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社会结构;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英文摘要】Inequal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Chinese social instability caused by many factors, and also one of China’s top has been one of the enterprises and problems to be resolved.Inequality of gradually and the effective solution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will undoubtedl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Based on the synthesis methods of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ics, law, sociology, and public finance science knowledge union first-hand investigation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basic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forming causes and widening economic gap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ory in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problem solving in order to ShiZhengZhe way, for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problem solving, thus providing some advice reference verily implement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teady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ext points four parts: the reasons and then polarization betwe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ory in solving inequality, the ways to solve problems in people’s livelihood ShiZhengZhe provides some advice reference, thus verily implement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teady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text point four parts:First part:the current our country the wealth gap between the status quo and the existing basic problems.This section starting from the gini coefficient, pointed out that our country exists widening inequality, and wealth possession gap and the income gap influence each other, but the present China has not formed “polarization”.But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ions, social classes, the professional widening wealth gap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o solve inequality, must take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Part 2:present a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This section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has moderate in our social development bring vigor, But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o adriel of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bility, moral construction has brought great negative impact.Part 3:contemporary Chinese form widening economic gap reasons.This section discusses form the wealth gap between the concrete reason, have natural history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laborer individual endowment, different economic areas and departments of the objective cause;Also hav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policies, legal system, education on the subjective reason.Part 4: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ory regulation of inequality approach.This section points out, i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ory to solve inequality issue must want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 and efficiency, rich and total rich relations, against equalitarianism and alert polarization, and solv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pecific way inequality issue: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Adjust social structure;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ir and reason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贫富差距 现状 原因 调控途径 【英文关键词】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e status The causes Control approach 【目录】科学发展观视域中贫富差距问题研究4-589Abstract5-62.研究目的8-9

引言8-14

摘要

1.选题来源

4.研究方法

3.研究意义95.国内外发展动态9-14第一章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1.1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基本问题14-28现状14-1717-2828-3428-3030-3434-3934-36

1.2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二章 现阶段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1 适度的贫富差距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2.2 贫富差距的扩大和悬殊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三章 当代中国形成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3.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扩大的客观原因3.2 当下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观原因36-39

第四4.1 解4.2 科学结语章 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贫富差距的调控途径39-53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要正确处理的几层关系39-42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路径42-5353-54参考文献54-56

致谢57-58

附录:当下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调查问卷56-57论文58

第五篇: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近日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颇有小感,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好的帮助,同时对我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没有创立一个完整的辩证法学说,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大程度上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辩证法的书,或许马克思认为,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没有必要再去创立一个新的独立的辩证法学说。然而诚如黑格尔辩证法所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作了“扬弃”,作了修正。正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的:“我的辩证方法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人脑的活动过程,即他以‘理念’的名义而且甚至把它转化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外部的现象形式。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人的头脑所反映的并变成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从属于精神的普遍中介的;而在马克思那里,任何对自然界的辩证知觉是服从于历史实践的辩证法,即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法的。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高中哲学部分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于辩证法的概念就是从那里得到的,但我一直有疑问,这个疑问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黑格尔,逻辑学,精神现象学,什么的,得到一个发展的概念,或者说概念的运动,但在逻辑学里,其体系又否定了个人的自由活动,而表现出,似乎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一切都研究完了,你只能照着他的做,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到这个时候再回过头了看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感性活动,才理解了马克思所谓的辩证法不是别的,就是这个实践,这个人的对象性活动。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统一,是虚假的幻影,对立是虚假的对立,那么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又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人”这个孤零零的概念。自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到黑格尔是个高地,也是个结束,它永远不能解决自身这个矛盾。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人为的、现今尚无法完全突破的对立,但是因为人具有意识和认知能力,某种程度上,二者又可以统一;因为意识,从来都是人的意识,而不是石头、泥块的意识;物质从来就是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说白了,就是讲人和人之外的东西的关系!

人的感性活动,它是人和他的活动对象的统一,这个统一除了人的活动,没有别的联系能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且在这个统一体里,人和他的对象以及这个统一体都一刻不停地同时处在变动中,人的活动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发生变动,同时人的活动也随着对象的改变而变化,人、对象以及人的活动都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中,因此人和对象就不是准确地一致关系,而是只能在一个范围里大体相符,但这个范围随着这个统一体的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两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什么前面要加上“现实性”三个字?“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什么是人的现实性的活动?其实这是人对自然界的活动。这个社会关系必须有这个现实性,才是马克思说的是人的本质。否则就会倒退到意识和精神的抽象上去。”

举一个例子,从《国富论》里的货币说起。交换脱离了物质直接交换的阶段以后,开始以媒介物做中介进行交换。媒介物的选择,刚

开始是笨重的其他日用品,但不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金属因其不易磨损和可分性使用方便,因而选择金属作为货币;金属在日常使用中,称量麻烦,因而铸币,铸币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或故意减少分量,因而法币。在这一个历史过程中,因人和货币这个对象始终处在一个变动的关系中,并因为人的活动而互相作用和影响,两个方面都不断在变化。

感知,或认识,其对象不是别的,就是体现在自然那里的人自己的活动,所谓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行动。感知,就是人的活动的理论化,可描述,从而可遵守执行,从而可不断完善。所谓的真理,就是不断完善人自己的行动,因为辩证法就是真理,而辩证法就是人的这个感性活动。

以上只是自己的从书中体会到的一点心得,让我理解了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些皮毛,感到马克思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更不是一些空洞虚无的“哲学”,它确实是从我们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正的真理,真正能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存在价值的值得挖掘的一座宝藏。

下载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41305118 吴晓慧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类东西很是不以为然,因为从小到大,接触......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人生就像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在奔向大海的时候,会遇到高山的阻挡,也会遇到沙砾的阻挠,会时而湍急,时而缓慢,可以从高山上一泻而下,感受生命的辉煌,也可以在浅滩上流......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善待失意,选择坚强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

    读《人生》有感

    201005019015 徐建国 读路遥的《人生》有感最近精力还好,就又开始读了一些书。开始是专业的需要,就自学了《管理学基础》,里面讲的很好,读这种书很轻松,因为基本不用什么基础,用得......

    读《人生》有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1 大抵上人生同时朝两个方向行进,且并行不悖,一是欲望和业力牵引的,走向老年及肉身的毁坏;一是心灵牵引的,走向童年及初心的苏醒 ----题记你用黝亮照着旷野的夜空你用......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人,是什么?人生 ,又是何物? 人,是世界之子。人生,是命运的安排。 每个人的人生皆有不同。没有人的人生可以被复制,处在不同时代的众人们都有各自的人生。 在“伤痕......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最喜欢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的亲人哪。。。” 我们需要成长。我们受的的教育会让我们成长,我们通过思考可以成长,我们的经历会让我们成长,但是这些都没有教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