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有线网发展若干意见
总局《关于加快有线网发展若干意见》通知
7月29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说,现将《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适应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推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更好地发挥有线网络的功能和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1.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是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覆盖人口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与作用日益增强,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在当前广播影视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和服务方式还不适应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推动有线网络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有线网络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的力度,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对于巩固和拓展党的宣传文化阵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推动我国广播影视改革和发展、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加快有线网络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坚持行政推动、市场运作、存量保值、增量分成,加快有线网络整合步伐
2.推进有线网络整合,必须强化行政推动、市场运作。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省级广播电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整合方案,明确整合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具体实施,确保2010年底前各省基本完成整合,为今后全国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参与整合的各方要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市场化的基本原则,理顺产权关系,形成规范有效的有线网络运营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统一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国有广播影视单位应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保持控股权和主导权。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所辖市、县广电出资单位委派或联合委派的人员应占有合理的比例。
3.推进有线网络整合,必须坚持存量保值、增量分成。存量、增量的界定应当综合考虑有线网络历史积累情况和网络长远发展的要求,既要合理又要能具体操作。网络资产价值的评估和确定要充分考虑分配网络用户资源及网络业务能力的价值,要采取稳妥有效的方式处理好网络资产负债问题。网络整合后,要认真履行已经确定的收益分配方案或办法。网络整合要在有利于广播电视有线网络长远发展的基础上,特别保护好地市县广电部门的利益,要有利于调动地市县网络运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巩固基层广电发展基础,有利于促进基层广电事业发展。
4.推进有线网络整合,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主动争取省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参与网络整合的省广播电视台(总台、集团)或电视台,应通过增资等方式进行实质性资金投入。
5.认真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积极推动有线网络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有线网络运营机构转制要与网络整合相结合,同步进行。转制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要在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在实施过程中要统筹协调资产、负债、业务经营、利益分配和人员安置等重要问题。完成转制的有线网络运营企业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6.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以及《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等文件,认真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争取省级政府出台支持有线网络转制的具体政策措施。
7.在符合国家和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有关投融资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国有资本参与有线网络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有线网络运营企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省级有线网络公司跨省联合重组。
三、大力推进有线网络运营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四、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积极开发多种业务
8.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8〕1号)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各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制定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规划和时间表,到2010年,直辖市和东、中部地区地市以上城市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东、中部地区县级城市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要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到2015年,所有县级以上城市要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
9.加快有线网络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演进,已经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有线网络要加快网络双向化改造,尚未完成整体转换的有线网络,网络建设和改造要直接向双向化过渡。2010年底,全国大中城市城区有线网络的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2011年底,大中城市城区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其它城市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2012年底,全国城市有线网络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力争达到80%以上。
10.各有线网络运营机构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把有线网络作为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在确保传输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清晰度电视和视频点播服务,大力开发政务信息、社会教育、生活信息、文化娱乐、电视商务、金融支付以及各种接入服务等多种业务,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拓展服务范围,推进三网融合。对于运营能力强、业务突出、技术先进、市场运作规范、竞争优势明显、服务质量优良的有线网络运营企业,鼓励其通过技术输出、业务模式输出、开发新业务等方式,进行跨区域的业务合作,促进联合发展。
五、加强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有线网络服务水平
11.各有线网络运营机构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理念,把服务作为立业之本。在推进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数字化给用户收视习惯和方式带来的变化,强化服务和管理,规范内容和流程,完善设施和队伍,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收视权益。要妥善处理好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关系,在保证基本收视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必须至少保留6套模拟电视节目。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低保等困难群体接收有线广播电视的工作。
12.有线网络运营机构要切实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投诉率。要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和营业场所,设施规模、容量和地点应当与网络用户数量、业务量和用户分布状况相适应,客户服务中心应通过各种手段为用户提供24小时服务。要认真对待用户的投诉,及时解答,妥善解决问题。有线网络运营机构因各种原因影响用户收看节目和使用业务的,要向用户解释说明。今后将把总局接到的用户投诉作为对各有线网络运营机构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一项指标。
13.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数字化、双向化条件下有线电视运行规律的研究,加强对有线网络运营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和完善有线网络服务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已完成整体转换的有线网络必须按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要求,与监管平台连接,完整实时提供监管数据。广电总局将定期对有线网络运营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向社会公布,对服务质量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
六、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有线网络发展的各项工作
14.加快新时期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事关广播影视全局和长远发展。要实现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广电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甘发【2010】9号(2010年7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冰川雪峰、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峡谷溶洞、丹霞砂林交错分布,自然风光独特;我省是民族交汇融合区,生活习俗、节庆礼仪、宗教信仰各异,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我省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和会师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省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建设国家重要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发展旅游新业态空间广阔。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系日趋完善,功能显著增强,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认识的深化,思路的拓展,尤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工作措施的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政策上要有新突破,立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立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立足于以人为本、增收富民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树立“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新形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整体形象,提升产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相结合。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带动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创建旅游产业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
——到2020年,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三、主要任务
(七)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国家旅游精品线路布局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等3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知名城市、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示范区。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把天(水)平(凉)、酒(泉)嘉(峪关)建成东西两翼连接周边省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黄河三峡等景区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出敦煌雅丹地貌、张掖彩色丘陵、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产品。把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新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供销体系,开发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陇菜体系,提高餐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八)大力推进项目开发,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围绕扩充规模、强化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完善服务、优化环境,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打造能够提升全省旅游品牌效应、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的核心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周祖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路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高原草原等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建设星级旅游饭店和旅游度假村,引进品牌连锁饭店,2015年兰州市五星级饭店要达到5家以上,省内其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应有五星级饭店;发展壮大旅游汽车公司,2011年高档旅游汽车达到1000辆左右;加快旅游厕所建设,2011年完成1000座以上旅游厕所改扩建任务,主要旅游城市、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线路沿线的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标准,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
(九)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甘肃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改善宣传促销基础条件,整合资源和资金,集中捆绑开展国内外宣传促销,利用上星卫视、《读者》杂志等强势媒体,突出强化“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景区景点特色,加强营销策划,提炼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识,丰富活动内容,积极参展促销,举办各类节会,增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设立联络处、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市场,努力开发台港澳、日、韩等近程市场,积极开发欧美、东南亚等重要市场,培育开发俄罗斯、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成立省旅游信息中心,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区)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开辟旅游宣传新途径,培育旅游消费新群体。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和全国旅游机构的旅游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的叠加优势。
(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战略。要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通达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建设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敦煌—格尔木高等级公路,打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对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开通兰州与国内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达列车,旅游旺季增开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专列。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开辟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2011年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和重点景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十一)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食住行游购娱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商品开发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饭店和餐饮要突出主题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各级各类文艺院团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优势,量身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节目,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所在城市要建设中心演艺场所,编排精品剧目,提供常态演出;重要的旅游饭店、休闲娱乐场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演艺活动。积极培育敦煌沙滩排球、嘉峪关铁人三项、永靖龙舟赛、冶力关万人拔河、贵清山攀岩及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品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重点开发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戈壁钢城、中国镍都、循环经济区等工业观光旅游和育种制种基地、葡萄庄园、花卉基地等农业观光旅游。加快发展白龙江、小陇山、子午岭森林旅游和甘南草原、黑河流域湿地、戈壁绿洲等生态旅游。
(十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富民战略。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把乡村旅游作为省内旅游重要目的地,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制定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加强对农家乐、农家旅馆的管理和指导,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和“旅游扶贫行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旅游开发,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在“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革命老区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对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提供培训和小额贷款援助,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扶持和就业辅导援助,促进更多妇女和大中专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
(十三)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实施素质提升战略。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信息化服务为途径,低碳环保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业素质。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实行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演艺场所挂牌制管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建设。健全旅游安全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安全的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事故报告、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旅游质监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州)和重点县(区)要健全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加强执法职能,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建成旅游景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景区环境质量。
(十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组建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强化岗前和岗位培训,五年内完成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加快策划、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各类业务骨干到旅游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深造,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严格执行导游等级制度,实行导游员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全面开展岗位练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
四、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省委、省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旅游业规划编制、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支持组建高档旅游客运公司,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文化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文艺创作和演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十六)科学制定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符合省情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州)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点)建设规划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谋划一批大项目,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十二五”和2020年旅游中长期规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点)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国家、省、市(州)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工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统计、金融、税务、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特别要对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七)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省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亿元,以贷款贴息为主,主要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市州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审核,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要尽快研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县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经营困难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采取借壳、参股等方式在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八)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行业协会要尽快承担起应有的职能,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除文物保护单位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由上一级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加强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和演艺收入,引导旅行社、景区景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等旅游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高起点、大手笔开发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支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2011年完成省属国有旅游企业改革任务。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省外境外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参与我省旅游开发。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
(十九)完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提供交通、食宿、商务等服务。对企业性质的旅游景区(点)经营收入,凡符合政策的,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污染物排放达标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各级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优先供地;因项目建设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允许旅游投资开发与城市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山、荒滩、荒漠以及废弃矿山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二十)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考核,对新获评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白金5星级饭店和获得全国“双百强”的旅行社、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名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独立经营的旅游企业(集团)和年自联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的旅行社,给予表彰奖励;对组织入境旅游包机、国内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千人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各市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三篇:加快发展农家乐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
为了加快发展我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现率先打造重庆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工作目标,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就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性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是农民通过自家的良田、果园、鱼塘、牧场、园林苗圃基地等展示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通过展示“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等特色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业主是农民,接待设施完全利用自家的宅地和现有生活设施改建或改善而成,开办农家乐的目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各乡镇、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积极有效
措施,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发展牡丹花、油菜花、白柚花以及生态农业等自然景观休闲旅游项目,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
(二)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乡村特色,开发适应城乡居民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休闲旅游项目。
(三)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落实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基地),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我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
闲旅游业,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村、组、点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基地;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工作措施
(一)制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结合垫江打造重庆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发展目标,参照垫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环境友好”的原则,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目标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农户家庭经营能力,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的原则,努力促进以休闲度假景区为龙头、以综合经营户为骨干、以单一经营户为补充的农村休闲旅游产业链的形成。要按照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规律办事,促进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县旅游局负责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划编制工作。桂溪镇、太平镇、沙坪镇、五洞镇等农家乐发展重点乡镇根据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农家乐建设实施计划。
(二)合理开发“农家乐”特色资源。要引导经营者从自然生态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产业特色、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特色餐饮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片一类”、“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大力开发富有垫江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在桂溪、太平、沙坪、五洞等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较旺、资金和人才较充足的乡镇,要优先发展,使之成为该乡镇旅游业的主打产品。
(三)规范经营管理。制定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明确“农家乐”行业管理主体,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良性发展。
(四)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以“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为抓手,重点开展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节以及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业务培训,组织“农家乐”从业人员学习风土人情、休闲旅游管理等知识,逐步把“农家乐”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
销知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五)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着力实施“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工程,确定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培育一批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重点农家乐,做大做强垫江“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各乡镇发展农家乐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要在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专业的旅游推介渠道,充分利用垫江政府信息门户网、垫江旅游网等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信息,促进供需对接,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引导“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优先发展的乡镇、村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卫生、安全设施的供给,逐步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有关部门要优化服务,在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农家乐”经营单位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支持。县政府将综合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七)切实加强领导。县政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旅游领导担任组长,政府办、旅游、发改委、财政、公安、农办、农业、水利、林业、卫生、交通、国土、建委、市政园林、规划、安监、工商、地税、国税、质量技监、环保、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各重点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和引导。各乡镇、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共同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 2009-10-27来源:作者:
【收藏】【推荐】【打印】【关闭】
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和《中共台州市委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台市委〔2008〕19号)等文件精神,为了加快横溪镇和白塔镇的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推动、扩权强镇、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加大中心镇培育建设力度,加快提升中心镇集聚能力,不断强化中心镇辐射效应,努力增强中心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发展目标。着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完善城镇化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发达、集聚功能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3、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根据县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中心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和修编工作,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的协调和衔接等工作。推进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中心镇的总体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重点做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等详细规划的编制,并及时做好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
4、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根据中心镇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培育各具特色的工贸强镇、旅游名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综合竞争力。
5、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着力改善整体生态和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管理网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农村新型救助体系。
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中心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心镇企业和农民创业的融资服务。
7、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凡在中心镇建成区落户的本镇农民,依法保留其原所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按照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享受原所在村的村级集体资产权益及承担相应义务,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按《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和有关政策继续享受农村居民生育政策。鼓励农村宅基地依法流转,对农民自愿退出原宅基地,并在中心镇购买商品房的,可由所在中心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按规划向中心镇建成区集中迁建的公寓式农民新村,在确保退
宅还耕的前提下,可置换到中心镇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选址,农村建房指标允许在镇内自行调剂;采取异地置换方式,鼓励欠发达地区下山农民跨区域转移到中心镇安居乐业。允许中心镇开展农民住宅产权登记试点。
8、土地集约利用。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考虑中心镇发展需要,用地指标向中心镇适当倾斜,优先保证中心镇建设需要。在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按法定程序适当降低中心镇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中心镇土地整理后置换出来的新增指标全部留在中心镇。支持和鼓励中心镇通过挖潜、旧城改造、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集中用地和集约用地。鼓励农民在城镇规划区内统一建设公寓式农民新村,获取和节约的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主要安排用于中心镇建设。
三、扩权强镇措施
9、扩大事权。按照“充分放权、权责统一”的要求,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县发改局等在内的11个县级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审批、执法职权,全部或部分授权、委托给中心镇直接行使,启用各授权、委托部门中心镇管理专用业务章,办理授权、委托手续。中心镇上报省、市有关部门的审批事项,各授权部门应“见章盖章”,履行上报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具体授权、委托事项见附件)
10、扩大人事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中心镇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合理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2002年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2-3个内设机构(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整合中心镇内设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人员,可一套人马、几块牌子。放权以后各个相应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中心镇的人员除人事关系外归镇管理,经费渠道不变。县里加强熟悉业务的后备干部下派到中心镇工作,下派期间编制、职务在原工作单位保留,工作考核和工资报酬福利等均由所在镇负责。
11、扩大财权。预算内经常经费支出预算按同类型乡镇安排。财政收入按上一年基数超过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长比例县得部分分成给予倾斜。在中心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水资源费等,除规定上缴中央、省、市部分外,县所得全额返还中心镇,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所得全额留中心镇(分间出让的80%返还),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上述专项经费应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使用,不得挪作他用。中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中心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优先考虑。中心镇的建设资金补助,根据国家、省、市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县财政以一定标准进行配套。县财政根据财力状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中心镇统一编制区域内生产力和居住点的合理布局规划,以及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四、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中心镇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中心镇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中心镇培育工作的汇报,研究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中的体制性问题,及时解决中心镇培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具体负责中心镇培育工作的指导、协调等工作。
13、明确工作职责。县直有关部门对中心镇授权后要加强业务指导,帮助中心镇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上岗和执法工作。中心镇按照“谁行使、谁负责”的原则,受县直有关部门授权,行使同等审批权限并承担相应责任;中心镇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做好备案和报表报送等相关工作,自觉接受授权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内部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各委托、授
权部门要加强放权事项的指导、监督,确保中心镇依法规范落实放权事项;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有条件的其它建制镇实施。
14、强化监督考核。由县纪委牵头,会同委托授权部门、法制办、审计、财政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心镇进行综合督查和有关事项检查,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强化中心镇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标准、办法要体现中心镇建设要求,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干部任用挂钩。
附件:县机关部门授权、委托事项明细表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十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园区管理体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支持和推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北海铁山港工业区、柳州阳和工业园区、防城港企沙工业区、玉林玉柴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三、做大做强流通服务业,进一步促进物资流在大杨树镇汇集壮大
大杨树镇在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一是交通十分便利,国道111线、在建加嫩一级公路和嫩林铁路经由此地,年客流量400万人次,货运能力达到200多万吨;二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年产品达150万吨,加上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农林特色产品,年产量达200吨,是本地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三是商贸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目前,大杨树综合物流园区运行良好,中兴粮食批发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农资、农
机具、建材等专业化市场上,逐步形成了以大杨树镇为中心,周边10余个乡镇、20余万人口为辐射圈的经济体。四是旗工业园区入驻大杨树,为发展商贸流通注入了活动。大杨树镇逐步凸显出全市物流节点镇和商贸重镇的战略地位。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需要自治旗给予以下优惠政策:
(一)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在全旗启动10个乡镇的城镇规划修编工作时,要统筹考虑各方因素,做好土地利用、地企规划协调和衔接等工作,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物流园的基础设施。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旗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旗工业园区择商引资上,应给予大杨树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三)加快物资产业培育和集聚。根据大杨树镇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物流经济,促进产业集聚,扩大辐射面,发展面向生活领域的超市、餐饮、娱乐、家政等消费服务业,面向生产领域的农机、农药、化肥、建材等生产资料服务业,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信息建设,不断促进信息流健康发展
(一)有效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对大杨树现有的林业广播站和地方广播站进行合并,成立大杨树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中心,对大杨树镇新闻进行采编改版,及时与旗文体广电局
衔接协调,在鄂伦春一套新闻时间播出。
(二)为全面推介和宣传大杨树镇,积极协调旗政府信息中心,在鄂伦春政务网上开通大杨树镇人民政府网站。
(三)
第五篇: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工业强县”战略,为更快更好地把我县建设成为闽粤赣边际强县,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我县工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思路
一个导向,以资源为导向;两个注重,注重发挥电力的优势,注重效益;三大产业,稀土工业,矿产品加工业,果品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我县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主导产业。
二、发展目标
一是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工业各项指标。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0亿元,年缴纳税收总额1.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5%以上。其中,稀土产业达到年产值12亿元、工业增加值4.1亿元、年纳税8000万元;矿产品加工业达到年产值5亿元、工业增加值3亿元,年纳税5000万元;果品加工业实现1/2的果品加工分级销售,年加工量6亿斤,产值12亿元,增加值2亿元,年纳税3500万元。二是培植一批税收过十万元、超百万元、达千万元的企业。力争培植税收过十万元的企业50家、税收超百万元的企业20家、税收达千万元的企业10家。三是我县工业各项指标在全市的排名前移。
三、发展措施
1、抢抓发展我县工业的良机。一是我县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和果业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稀土、钨、钼、锡、铜、铁、铅锌、钾长石等30多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小水电资源也极为丰富,已建成13.7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达3亿度;我县果业总面积已达37万亩,年产鲜果5亿斤以上,这些都为我县加快工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我县已初步具备了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在全市确立的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中,我县就有稀土和果业两大产业集群;三是稀土等矿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良好,为我县稀土等矿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强化对工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加快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经济贸易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矿管局、工业园区办、外经贸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副主任。全县涉工政策、产业规划、项目安排、企业改革、监督考核以及重点工业企业、重点工业项目运行协调等重大事项由“加快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外出费作为办公室工作经费。
3、营造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一要大力营造发展工业的舆论环境。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宣传“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加快经济发展”的思想,把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工业上来。二要加强对重点企业(项目)、优秀企业及优秀企业家的宣
传报道。宣传部门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渠道加强对重点企业(项目)、优秀企业及优秀企业家的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三要完善、汇总各项奖励政策。每年召开加快工业发展工作表彰大会,对有功人员、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四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营造良好政治氛围,把优秀企业家作为评优表彰的重点对象,鼓励企业家参政议政,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通过努力,全县上下形成一种议工业、抓工业、主攻工业、服务工业的良好氛围。
4、加大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一要按照国务院(2005)28号文件要求,全面整顿规范矿业秩序,严厉打击各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足额征收矿产开采中的各种税费,取消所有开矿企业(项目)的税费优惠。成立矿产资源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全县矿产的规划、开采、利用和管理。二要加大稀土整治的力度,规范稀土的开采、加工、运输行为。三要依法做好优势资源的整合工作,严禁大矿小开,浪费资源。四要努力延伸产业链,资源向深加工的下游企业倾斜配置。凡是优势矿种,一律不得卖原矿,必须经过一道或几道加工工序后方可出境。五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本县矿产资源规划设置采矿权,进一步完善探矿权、采矿权申请的延续、变更和注销等相关管理制度。按照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探矿权的设置必须符合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经审核后方可进行探矿作业,并向深加工企业倾斜,在同等条件下,深加工企业具有优先权;采矿权的取得一律采用招、拍、挂的方式,按照程序逐级上报,按规定审批。凡有深加工的矿种,必须以有或建设深加工企业为准入条件,深加工企业方可参与招、拍、挂;采矿权的转让必须按照程序,依法批准,并向深加工企业转移。通过各种措施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延长企业的生命力,引导矿产品加工企业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要完善矿产资源税费与经营量消耗挂钩的管理措施,积极探索尾矿综合利用与强化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机制,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
5、搞好产业规划,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要聘请业内专家作为我县工业发展顾问,和专家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指导我县工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对我县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品方向选择、产品的规模、循环利用和安全生产等进行较为具体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及与之配套的项目库。二要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招商方式,创新招商手段,突出产业招商。要完善公平、合理、稳定的产业招商政策,确保企业进得来、稳得住、见效快。对影响大、经济拉动大的项目,要实行“一事一议”,“一厂一策”,通过更加优惠的政策,引进有资金,有技术,能延伸产业链,在行业中有优势的战略投资者落户寻乌,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机制,把全县的利益、引资单位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协调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进大企业、大财团,推动工业的快速发展。
6、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要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营稀土矿废弃矿区土地,扩大工业园区面积,完善电力、用水、物流仓储、电信设备、有线电视等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工业园区建设与工业发展相适应,为工业项目实现规模发展、集约发展搭建优质平台。二要做好电力设施和电力供应的配套服务。继续实施好农网和城网改造,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稳步推进电力资源整合工作,确定符合我县实际的主导产业供电价格,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
7、加大对重点企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一要建立重点企业(项目)帮扶制度,切实为企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每年确立一批重点企业(项目),落实帮扶责任单位和帮扶任务,实
行重点帮扶,帮助企业做好环评、安评、生产准入、许可、质量认证、名牌产品申报、免检产品申报等工作;帮助解决重点企业(项目)在引进、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县“加快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抓好督查、调度工作,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督促各责任单位帮助企业及时地了解情况,跟踪进度,解决问题,年终要进行考核、考评,对服务好、贡献大的单位给予表彰。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与各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加强协作,每家银行要确立几个重点企业(项目)作为银企联系对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8、促进全民创业。进一步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要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项目)技术改造进行贷款贴息;对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的进行补助;对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等。二要使果品加工企业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化水平。三要扶持一批个体工商户转变成企业法人。
9、加大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融入企业家人才市场,产生具有较高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力争早日建立起一支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联合培养、引进企业人才的机制,研究学校、企业、政府联合培训工人的途径,利用“职工培训”、“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大批产业工人。要提拔重用懂工业经济、有能力、有贡献的干部和人才。
10、加大环境整治,优化发展环境。一要规范涉企收费管理。积极推行收费许可制度、收费明白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收费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严格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切实改变“以罚代管”、“执法就是收费”等现象,杜绝“三乱”行为。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整理、完善和规范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引导、鼓励外来资金和本地资金投向工业领域。三要强化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创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坚决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损害企业利益的非法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优化办”要进一步发挥优化发展环境的作用。四要大力整治企业周边环境,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