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0

时间:2019-05-14 21:0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0》。

第一篇: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0

中共余姚市委

关于进一步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定

(2010年1月6日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

发布时间:2010-01-1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余姚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余姚经济开发区是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是我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自1992年批准设立以来,余姚经济开发区对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精神,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步伐,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

(一)重大意义。余姚经济开发区是推动我市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今后一个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资源约束加剧、环境负荷加重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行动,是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必然选择,是事关余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只有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才能不断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发展后劲,构筑余姚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只有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只有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推动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为此,全市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只争朝夕,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余姚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努力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战略定位。按照“开放创新、整合提升”的总体要求,以整合提升为契机,以高起点规划为统领,以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余姚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水平,使之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成为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新高地,力争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通过加快开发建设,力争到2015年,开发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2009年相比翻一番以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招商引资、产业集聚、机制创新、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综合实力。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实现率先发展。区域内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26亿美元,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亿美元,引进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等规模实力型企业5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家,其中亿元企业30家以上。

——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若干个在全省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的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5%以上;发明专利、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参与各类标准制订,均增长一倍以上。

——集约水平。初步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发展、生态发展。新开发建设的滨海新城和城西工业园,投资强度达到省定标准以上;开发区亩产税收在省级开发区中处于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努力创建成为省、宁波市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体制机制。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构建起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管理相区别的新型开发建设体制。企业排污权交易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上市企业达到5家以上。

二、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战略重点

(四)优化规划空间布局。坚持就近整合与异地整合相结合,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把滨海产业园、城西工业园纳入经济开发区建设管理范畴,使开发区域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左右。通过整合提升,总体上形成“四城一园”的开发框架,即:滨海新城、城东新城(科创中心)、远东工业城、轻工模具城和城西工业园。同时,坚持以《余姚市域总体规划》为指导,在修订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优先调整园区用地结构,确保开发区今后5—10年内开发建设需求。立足高标准,加快编制和完善滨海新城、城西工业园等区块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交通道路、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一批专项规划。切实加强各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

(五)科学定位区块功能。按照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综合考虑开发区各区块发展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科学确定各区块的功能定位,努力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区块特色,构建既有明确主导产业、功能分工,又相互配套、具有联动开发效应的发展格局。滨海新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电器和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杭州湾跨海大桥西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新平台。城东新城(科创中心):推进企业孵化基地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研发型、科技实力型等都市型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着力成为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远东工业城:重点发展壮大现有台商台资企业,引进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台商台资企业的集聚区。轻工模具城:依托“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品牌,重点发展塑料、模具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城西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医疗器械、节能环保、IT等产业,带动全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新兴产业比重高、对转型升级起引领作用的先导发展基地。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一号工程”不动摇,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活动,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切实转变利用外资理念和方式,深化拓展专业招商、节会招商、组团招商,积极开展功能区块招商、产业链招商,探索引进国内外产业和园区投资开发商,建设园中园、区中园,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绩优型、科技型、旗舰型项目,引进一批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等规模实力型企业。树立开发区“一盘棋”的理念,根据各区块的功能定位,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激励力度,对引进的项目,在享受全市引资政策的基础上,经济开发区可以自行制定引资激励政策,以更加优惠的措施吸引项目落户。着力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体制,强化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以乡镇(街道)为主引进的落户在经济开发区的市外项目,在进行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考核时,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均按全额进行统计,所产生的税收收入由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按7:3的比例进行财政体制分成。加强开发区招商队伍建设,对特别优秀的招商引资人才,按规定可招聘为事业编制人员。

(七)强化产业创新发展。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切实抓好开发区现有企业的升级转型工作,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步实施,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开发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在园区划出专门区块,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电子信息、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积极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提升开发区的产业层次。充分发挥市科创中心的创业孵化功能,着力引进科技孵化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省、宁波市级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鼓励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商标、品牌、专利三大战略,鼓励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区域品牌建设,积极申请专利和参与各类标准修订工作,努力掌握技术制高点和价格话语权,提高开发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发挥开发投资公司的作用,切实加大开发投入力度,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统筹推进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构筑高效、便捷的园区内部交通网络,为企业入园创造条件。切实抓好城西工业园的征地拆迁工作,充分发挥开发区和乡镇、街道的双重作用,加强联系沟通,主动承担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实干工作班子,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尽快拉开园区框架,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加强统筹安排,着力推进为滨海新城和城西工业园配套的道路、排水、供水、供电等外围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对接和共享。

(九)推进生态集约发展。按照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切实提高开发区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到开发区投资的工业、物流项目在参加土地招拍挂之前,由开发区对报名企业进行资格预审,着力提高落户项目的质量。进一步加大集约用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建造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循环型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先进管理方式、采用高效节能产品、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资源消耗量,增大资源开发、利用深度,推进节能型园区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做好事前环保审批、项目环保审核、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三、创新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

(十)创新开发建设体制。坚持科学经营理念,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理顺管理运行体制。对经济开发区和滨海产业园的综合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统一配置资源,建立精简高效、统分结合、权责明确、上下联动的管理运行体制;对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的西区(工业贸易区)、西南区(工业区)、城东西区(居住商贸区),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移交给所在街道,实行属地管理;将余姚市名邦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划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原市工业国资公司、市科技和信息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承担的对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工程建设、内部管理运作、入驻企业审核等职责,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承担。二是改革干部人

事制度。加强经济开发区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懂开发、会招商、敢创新的干部到经济开发区工作,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并保持相对工作年限稳定。根据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允许经济开发区在核定的事业编制限额内,可以按规定自主公开招聘规划建设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并报主管部门审核备案;按照编外用工聘用的有关规定,自主实施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编外紧缺专业人才聘用工作,并确定相应待遇。三是创新征迁安置机制。抓住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的良好机遇,结合我市关于鼓励农民建造多层公寓式住房相关扶持政策,创新农村住房(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与城镇住房、社会保障、物业经济产权之间的置换形式,统筹各方利益,着力推进城西工业园区域内的征迁安置工作。四是建立供地倾斜机制。坚持用地优先,对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给予支持;在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区域内通过零星村整治、土地整理、山塘复耕取得的用地指标,跨年度全部留用经济开发区;对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的特殊重大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可以采用“一事一策”的办法给予用地优惠。

(十一)创新行政审批体制。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协调,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创新审批体制。一是下放管理审批权限。赋予经济开发区部分县一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主要有企业投资项目、外商投资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审批;各功能区内工业、仓储、基础设施及拆迁安置房等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户外广告设置审批等。对下放到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审批权限中需上报省、宁波市审批的事项,由市直相关部门见章盖章、换文上报,原则上相关部门不再另行设置任何条件,不需再进行审核把关,实行即时办理。二是调整内设机构。根据下放的管理审批权限,对经济开发区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完善。增设和单设环保所、安监所、拆迁办等内设机构,强化环境管理、安全生产、拆迁等日常管理工作;调整部分内设机构名称,突出经济开发区的对外招商引资和经济合作功能;在有关派驻机构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派驻人员,加强派驻力量。三是完善审批流程。按照“精简、效能、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行政审批事项,着力简化行政服务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大力开展服务创新,切实优化企业日常办事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市直相关部门委派业务骨干现场指导、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强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水平,并按照行政审批职责“谁行使、谁负责”的原则,对委托事项严格履行相应的管理、控制、监督、监察、处罚职能,规范各项操作程序,实现责、权、利相对等。

(十二)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重点倾斜和财力许可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经济开发区现行的财政收支模式,建立与之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完善经济开发区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财政收支基数,建立规范透明的财力分配制度,除保持原有财力基数外,经济开发区内滨海新城和城西工业园在2015年前新增财力的市可得部分全额返还经济开发区。二是增加土地出让收益分成。对滨海新城区域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提取的有关税费给予减免或降低计提标准,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按土地出让价款的3%提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组价中的指标费不予提取,以增加返还给经济开发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偿债准备金由市统一提取改为由余姚市姚北滨海海涂开发有限公司自行提取,专项用于公司债务偿还。经济开发区其余区域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有关税费按现行政策计提。同时,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今后因城市扩张需要,实施“退二进三”产生的出让土地净收益,全额返还经济开发区,用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三是扩大公共性收益分配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的公用设施的广告经营权,归经济开发区所有,所产生的收益用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

(十三)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方式,并适当加以组合运用,全面深化投融资平台建设。一是深化开发建设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鼓励经济开发区投资总公司利用区域内的房屋、土地等产权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金融机构要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OT、BT、TOT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二是完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鼓励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成立的担保公司,市财政从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中给予倾斜支持;鼓励经济开发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行业扶持基金等,为初创期企业提供服务;鼓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强金融政策创新。深化银企合作,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探索对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生产设备和产成品等动产抵押贷款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十四)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围绕提高经济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和培育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一是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采取建设专家公寓、人才公寓以及发放购房补助等形式,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实行政府津贴制度,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海外归国人才、国内高层次科研人员进驻经济开发区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业,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一定补助。二是强化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开办职业培训中心等途径,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开发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训管理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对企业开展的自主培训,给予相应经费补助。

四、合力营造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良好环境

(十五)加强协作配合。市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必须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自身工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通过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切实解决经济开发区在规划、投融资、征地拆迁、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推进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

(十六)加强自身建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以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统筹整合内部资源,完善职能配置,明确职责分工,探索实施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机制,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和推进开发建设的能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方式,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完善干部考核和评价制度。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实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效能监察全覆盖,全面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新机制。

(十七)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宣传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描绘今后发展的宏伟蓝图,及时报道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进程中的重点工作和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为加快开发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境内外投资环境推介会等各项活动,积极推介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服务环境,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提高经济开发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铸造余姚经济开发区的顶级品牌形象。

第二篇:余姚经济开发区信息公开报告

余姚经济开发区信息公开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宁波市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若干规定〉通知》(余政办发〔2008〕61号)要求,现结合实际,就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政府信息公开2008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为使政府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公开,提高开发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的生产生活,我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及市里相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据统计,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1条,其中涉及机构概况1条,法规公文4条,政府决策7条,工作信息14条,财政信息7条,地区行业介绍2条,社会监督4条,公众服务1条,办事指南6条,提案议案5条。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本,受理公民要求公开政府信息申请1条,发布政府信息1条,受理公开率达100%。无政府信息公开投诉、复议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无收费情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案

存在问题:一是信息的时效性不强,更新不够及时;二是信息公开的途径不多,发布范围不够广;三是政府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改进措施:一是加快政府信息的公开更新频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对需要及时公开的、社会广泛关注的政府信息进行梳理,及时加以公开,体现政府办事的透明度;二是加快拓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途径,对信息公开的载体、平台加以扩展,可通过网站、简报、邮件、文件、墙报、宣传专版、专题资料的形式公开政府信息,使信息受众方更广泛,提高知晓率;三是提高政府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结合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增强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突出服务企业和改善民生两大块,强化政府信息的科学利用。

四、无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二○○九年三月十日

第三篇: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意见

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甘发【2010】9号(2010年7月14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冰川雪峰、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峡谷溶洞、丹霞砂林交错分布,自然风光独特;我省是民族交汇融合区,生活习俗、节庆礼仪、宗教信仰各异,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我省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和会师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省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建设国家重要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能源基地、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和航空航天基地,发展旅游新业态空间广阔。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战略定位,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体系日趋完善,功能显著增强,尤其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认识的深化,思路的拓展,尤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工作措施的强化,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保增长、扩内需的客观需要;是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选择;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政策上要有新突破,立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立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立足于以人为本、增收富民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树立“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旅游新形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整体形象,提升产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相结合。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带动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创建旅游产业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GDP总量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

——到2020年,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文化旅游大省。

三、主要任务

(七)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按照国家旅游精品线路布局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321”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等3条国家精品线路,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庆阳红色旅游、天水—陇南三国古迹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全力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知名城市、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示范区。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把天(水)平(凉)、酒(泉)嘉(峪关)建成东西两翼连接周边省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长城、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黄河三峡等景区的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出敦煌雅丹地貌、张掖彩色丘陵、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产品。把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成新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供销体系,开发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陇菜体系,提高餐饮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八)大力推进项目开发,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围绕扩充规模、强化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完善服务、优化环境,选择比较优势明显,对周边资源具有整合功能,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对区域旅游具有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开发建设,着力打造能够提升全省旅游品牌效应、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的核心景区,形成大容量,构建大循环。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周祖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路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高原草原等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接待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建设星级旅游饭店和旅游度假村,引进品牌连锁饭店,2015年兰州市五星级饭店要达到5家以上,省内其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应有五星级饭店;发展壮大旅游汽车公司,2011年高档旅游汽车达到1000辆左右;加快旅游厕所建设,2011年完成1000座以上旅游厕所改扩建任务,主要旅游城市、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线路沿线的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标准,各类经营场所的公用厕所对游客开放。

(九)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市场开发战略。以提升甘肃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加强旅游宣传品制作,改善宣传促销基础条件,整合资源和资金,集中捆绑开展国内外宣传促销,利用上星卫视、《读者》杂志等强势媒体,突出强化“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整体旅游形象,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景区景点特色,加强营销策划,提炼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识,丰富活动内容,积极参展促销,举办各类节会,增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通过设立联络处、走出去参展促销、请进来考察踩线等方式,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市场,努力开发台港澳、日、韩等近程市场,积极开发欧美、东南亚等重要市场,培育开发俄罗斯、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成立省旅游信息中心,市州和重点旅游县(区)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开辟旅游宣传新途径,培育旅游消费新群体。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主要客源国(地区)和全国旅游机构的旅游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的叠加优势。

(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战略。要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通达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建设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陇南—天水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敦煌—格尔木高等级公路,打通连接景区的快速通道,对途经4A级以上景区的高速公路设置出入口。开通兰州与国内重要城市之间的直达列车,旅游旺季增开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专列。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开辟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建设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2011年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和重点景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二级公路沿线服务区、加油站的旅游咨询、商店、餐饮等配套服务体系。

(十一)发展文化体育旅游,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食住行游购娱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商品开发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饭店和餐饮要突出主题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各级各类文艺院团要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优势,量身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节目,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集聚人气,拉动消费。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所在城市要建设中心演艺场所,编排精品剧目,提供常态演出;重要的旅游饭店、休闲娱乐场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演艺活动。积极培育敦煌沙滩排球、嘉峪关铁人三项、永靖龙舟赛、冶力关万人拔河、贵清山攀岩及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赛事品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贸、地质、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重点开发河西新能源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玉门油田、戈壁钢城、中国镍都、循环经济区等工业观光旅游和育种制种基地、葡萄庄园、花卉基地等农业观光旅游。加快发展白龙江、小陇山、子午岭森林旅游和甘南草原、黑河流域湿地、戈壁绿洲等生态旅游。

(十二)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富民战略。鼓励引导农户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民俗风情、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劳作方式,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以景区、林区、郊区四周为重点,把乡村旅游作为省内旅游重要目的地,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以适应日益扩大的短途、小长假、郊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制定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加强对农家乐、农家旅馆的管理和指导,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家电下乡”政策,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和“旅游扶贫行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旅游开发,以创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在“两州两市”(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陇南市)和革命老区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对贫困地区农村妇女提供培训和小额贷款援助,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创业扶持和就业辅导援助,促进更多妇女和大中专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

(十三)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实施素质提升战略。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标准化管理为手段,信息化服务为途径,低碳环保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和产业素质。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实行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演艺场所挂牌制管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建设。健全旅游安全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安全的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事故报告、应急处置、紧急救援、善后处理及保险赔付、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旅游质监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省、市(州)和重点县(区)要健全旅游质监执法机构,加强执法职能,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建成旅游景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提高景区环境质量。

(十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组建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强化岗前和岗位培训,五年内完成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加快策划、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选派各类业务骨干到旅游发达地区和国家学习深造,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严格执行导游等级制度,实行导游员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全面开展岗位练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

四、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省委、省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省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改革,指导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旅游业规划编制、实施和项目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支持组建高档旅游客运公司,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文化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文艺创作和演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和任务分工,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十六)科学制定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符合省情和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州)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点)建设规划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谋划一批大项目,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十二五”和2020年旅游中长期规划,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点)建设规划,并做好与国家、省、市(州)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工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统计、金融、税务、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特别要对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行业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七)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省级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亿元,以贷款贴息为主,主要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市州和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审核,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省旅游局和省财政厅要尽快研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县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加大投入的扶持激励机制。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放宽旅游企业享受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经营困难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采取借壳、参股等方式在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十八)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行业协会要尽快承担起应有的职能,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除文物保护单位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旅游景区由上一级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加强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分配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和演艺收入,引导旅行社、景区景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等旅游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高起点、大手笔开发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支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2011年完成省属国有旅游企业改革任务。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省外境外特别是知名大企业参与我省旅游开发。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

(十九)完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旅游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提供交通、食宿、商务等服务。对企业性质的旅游景区(点)经营收入,凡符合政策的,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污染物排放达标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档旅游汽车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依法许可在旅游淡季运营长途客运班线。各级政府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优先供地;因项目建设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及时调整。单项投资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允许旅游投资开发与城市土地整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山、荒滩、荒漠以及废弃矿山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二十)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将旅游产业发展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与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考核,对新获评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白金5星级饭店和获得全国“双百强”的旅行社、中国驰名商标以及中国名牌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年营业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独立经营的旅游企业(集团)和年自联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的旅行社,给予表彰奖励;对组织入境旅游包机、国内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千人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各市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篇:加快发展农家乐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

为了加快发展我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现率先打造重庆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工作目标,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就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性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是农民通过自家的良田、果园、鱼塘、牧场、园林苗圃基地等展示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通过展示“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等特色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业主是农民,接待设施完全利用自家的宅地和现有生活设施改建或改善而成,开办农家乐的目的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各乡镇、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积极有效

措施,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发展牡丹花、油菜花、白柚花以及生态农业等自然景观休闲旅游项目,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

(二)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乡村特色,开发适应城乡居民亲近自然、放松心情、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休闲旅游项目。

(三)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落实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基地),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我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

闲旅游业,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村、组、点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基地;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工作措施

(一)制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重点。结合垫江打造重庆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的发展目标,参照垫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环境友好”的原则,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目标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农户家庭经营能力,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的原则,努力促进以休闲度假景区为龙头、以综合经营户为骨干、以单一经营户为补充的农村休闲旅游产业链的形成。要按照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规律办事,促进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县旅游局负责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划编制工作。桂溪镇、太平镇、沙坪镇、五洞镇等农家乐发展重点乡镇根据全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农家乐建设实施计划。

(二)合理开发“农家乐”特色资源。要引导经营者从自然生态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产业特色、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特色餐饮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片一类”、“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大力开发富有垫江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在桂溪、太平、沙坪、五洞等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较旺、资金和人才较充足的乡镇,要优先发展,使之成为该乡镇旅游业的主打产品。

(三)规范经营管理。制定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明确“农家乐”行业管理主体,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良性发展。

(四)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以“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为抓手,重点开展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节以及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业务培训,组织“农家乐”从业人员学习风土人情、休闲旅游管理等知识,逐步把“农家乐”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

销知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五)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着力实施“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工程,确定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培育一批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重点农家乐,做大做强垫江“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各乡镇发展农家乐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要在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专业的旅游推介渠道,充分利用垫江政府信息门户网、垫江旅游网等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信息,促进供需对接,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引导“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优先发展的乡镇、村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卫生、安全设施的供给,逐步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有关部门要优化服务,在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农家乐”经营单位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支持。县政府将综合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七)切实加强领导。县政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旅游领导担任组长,政府办、旅游、发改委、财政、公安、农办、农业、水利、林业、卫生、交通、国土、建委、市政园林、规划、安监、工商、地税、国税、质量技监、环保、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各重点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和引导。各乡镇、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共同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快乡镇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

时间: 2009-10-27来源:作者:

【收藏】【推荐】【打印】【关闭】

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号)和《中共台州市委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台市委〔2008〕19号)等文件精神,为了加快横溪镇和白塔镇的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推动、扩权强镇、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加大中心镇培育建设力度,加快提升中心镇集聚能力,不断强化中心镇辐射效应,努力增强中心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发展目标。着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完善城镇化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的要求,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社会事业发达、集聚功能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3、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根据县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中心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和修编工作,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的协调和衔接等工作。推进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中心镇的总体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重点做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等详细规划的编制,并及时做好规划的审查、报批工作。

4、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根据中心镇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培育各具特色的工贸强镇、旅游名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综合竞争力。

5、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着力改善整体生态和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管理网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农村新型救助体系。

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中心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中心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培育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担保机构,加强对中心镇企业和农民创业的融资服务。

7、促进人口向中心镇集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凡在中心镇建成区落户的本镇农民,依法保留其原所在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按照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享受原所在村的村级集体资产权益及承担相应义务,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按《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和有关政策继续享受农村居民生育政策。鼓励农村宅基地依法流转,对农民自愿退出原宅基地,并在中心镇购买商品房的,可由所在中心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按规划向中心镇建成区集中迁建的公寓式农民新村,在确保退

宅还耕的前提下,可置换到中心镇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选址,农村建房指标允许在镇内自行调剂;采取异地置换方式,鼓励欠发达地区下山农民跨区域转移到中心镇安居乐业。允许中心镇开展农民住宅产权登记试点。

8、土地集约利用。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考虑中心镇发展需要,用地指标向中心镇适当倾斜,优先保证中心镇建设需要。在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总量不减的前提下,按法定程序适当降低中心镇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中心镇土地整理后置换出来的新增指标全部留在中心镇。支持和鼓励中心镇通过挖潜、旧城改造、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集中用地和集约用地。鼓励农民在城镇规划区内统一建设公寓式农民新村,获取和节约的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主要安排用于中心镇建设。

三、扩权强镇措施

9、扩大事权。按照“充分放权、权责统一”的要求,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县发改局等在内的11个县级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审批、执法职权,全部或部分授权、委托给中心镇直接行使,启用各授权、委托部门中心镇管理专用业务章,办理授权、委托手续。中心镇上报省、市有关部门的审批事项,各授权部门应“见章盖章”,履行上报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具体授权、委托事项见附件)

10、扩大人事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中心镇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合理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在2002年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2-3个内设机构(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整合中心镇内设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人员,可一套人马、几块牌子。放权以后各个相应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中心镇的人员除人事关系外归镇管理,经费渠道不变。县里加强熟悉业务的后备干部下派到中心镇工作,下派期间编制、职务在原工作单位保留,工作考核和工资报酬福利等均由所在镇负责。

11、扩大财权。预算内经常经费支出预算按同类型乡镇安排。财政收入按上一年基数超过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增长比例县得部分分成给予倾斜。在中心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水资源费等,除规定上缴中央、省、市部分外,县所得全额返还中心镇,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净收益所得全额留中心镇(分间出让的80%返还),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上述专项经费应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使用,不得挪作他用。中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中心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优先考虑。中心镇的建设资金补助,根据国家、省、市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县财政以一定标准进行配套。县财政根据财力状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中心镇统一编制区域内生产力和居住点的合理布局规划,以及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四、保障措施

1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中心镇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中心镇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中心镇培育工作的汇报,研究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中的体制性问题,及时解决中心镇培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具体负责中心镇培育工作的指导、协调等工作。

13、明确工作职责。县直有关部门对中心镇授权后要加强业务指导,帮助中心镇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上岗和执法工作。中心镇按照“谁行使、谁负责”的原则,受县直有关部门授权,行使同等审批权限并承担相应责任;中心镇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做好备案和报表报送等相关工作,自觉接受授权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内部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各委托、授

权部门要加强放权事项的指导、监督,确保中心镇依法规范落实放权事项;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有条件的其它建制镇实施。

14、强化监督考核。由县纪委牵头,会同委托授权部门、法制办、审计、财政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心镇进行综合督查和有关事项检查,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强化中心镇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标准、办法要体现中心镇建设要求,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干部任用挂钩。

附件:县机关部门授权、委托事项明细表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十七)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园区管理体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支持和推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北海铁山港工业区、柳州阳和工业园区、防城港企沙工业区、玉林玉柴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

三、做大做强流通服务业,进一步促进物资流在大杨树镇汇集壮大

大杨树镇在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一是交通十分便利,国道111线、在建加嫩一级公路和嫩林铁路经由此地,年客流量400万人次,货运能力达到200多万吨;二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年产品达150万吨,加上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农林特色产品,年产量达200吨,是本地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三是商贸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目前,大杨树综合物流园区运行良好,中兴粮食批发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农资、农

机具、建材等专业化市场上,逐步形成了以大杨树镇为中心,周边10余个乡镇、20余万人口为辐射圈的经济体。四是旗工业园区入驻大杨树,为发展商贸流通注入了活动。大杨树镇逐步凸显出全市物流节点镇和商贸重镇的战略地位。为加快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需要自治旗给予以下优惠政策:

(一)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在全旗启动10个乡镇的城镇规划修编工作时,要统筹考虑各方因素,做好土地利用、地企规划协调和衔接等工作,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物流园的基础设施。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二)旗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旗工业园区择商引资上,应给予大杨树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三)加快物资产业培育和集聚。根据大杨树镇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物流经济,促进产业集聚,扩大辐射面,发展面向生活领域的超市、餐饮、娱乐、家政等消费服务业,面向生产领域的农机、农药、化肥、建材等生产资料服务业,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信息建设,不断促进信息流健康发展

(一)有效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对大杨树现有的林业广播站和地方广播站进行合并,成立大杨树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中心,对大杨树镇新闻进行采编改版,及时与旗文体广电局

衔接协调,在鄂伦春一套新闻时间播出。

(二)为全面推介和宣传大杨树镇,积极协调旗政府信息中心,在鄂伦春政务网上开通大杨树镇人民政府网站。

(三)

下载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0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合集]

    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工业强县”战略,为更快更好地把我县建设成为闽粤赣边际强县,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我县工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思路......

    加快建筑业发展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根据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推动建......

    关于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几点看法(共五篇)

    关于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几点看法县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迅速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和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林木种苗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的意见 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加快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升级,早日将我县产业园建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定位明确、建设规模......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中共安达市委 安达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2月1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绥化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具......

    关于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2009年6月1日 省人民政府 湘政发〔2009〕15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4〕1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财务)厅(局),副省级市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