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于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几点看法
县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迅速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和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面对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开发区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体开发区人共同思考的问题。本人作
为开发区一名普通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对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扩大土地存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发区除了财政拔款外,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卖地,然而目前我区存量土地很少。要认真做活土地这篇文章,在资金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政府已进行规划、有开发意向或者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增加我区土地存量,储备土地资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想方设法将现有的土地盘活。
二、转移工作中心,重视工业园区工作。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县城老区开发潜力已殆尽,管委党委应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县工业园区。一方面强化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本设施建设;要根据工作需要,增派人员到工业园区;要健全工业园区日常管理制度,确保园区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发挥我区职能,灵活采用多种工作方法,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符合我县产业政策的企业落户园区。同时,要继续妥善处置园区内不良资产,既要为企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又要充分维护国家利益。
三、发展主导农业,做大做强冰糖橙产业。我区是冰糖橙种植大区,应抓住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冰糖橙产业发展的机遇,做大做强这项产业。一方面要实施惠民政策,扩大种植面积,从产前、产中、产后对果农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在发展产业深加工方面动脑筋。我县现有三家冰糖橙企业,但其经营项目主要是果品销售,在冰糖橙深加工方面仍有很大空白。我区应发挥自身优势,想办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上规模的冰糖橙深加工企业,完善冰糖橙产业链条,促进冰糖橙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四、突破薄弱环节,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从开发区的任务来看,本人认为主要有两项:一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二是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由于开发区不同于乡镇的特殊性,历届区管委党委对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重视不够,这已成为我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对基层组织管理的松散,给我区工作带来许多问题,例如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生工作村为主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个别村干部与区管委党委背道而驰。因此,加强对基层组织管理和建设迫在眉睫。要完善对村级和社区的管理方式,在财务上要实行村财区管村用,在组织建设上要每年进行考核,定时、不定时进行督查,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个别政治素质低、工作消极、不与区管委党委保持一致的干部要坚决清退出队伍。通过这些措施,健全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村级和社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强化内务管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由于各种原因,开发区的机关管理一直比较松散。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将2007年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强化机关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我区实情,组织干部职工进行讨论,将上下班签到、用车管理、财务报帐、公务招待等各项制度进行规范,并形成制度汇编。要通过制度来规范日常工作,以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要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与教育,一方面要放手给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使之经受风浪,尽早成熟。要对年轻干部政治上多爱护,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从培养入党、提拔重用等方面切实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懒懒散散、不求上进的干部要制定相应惩罚措施,切实做到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要不断增强机关的朝气和活力,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促进我区工作。
第二篇: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0
中共余姚市委
关于进一步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定
(2010年1月6日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
发布时间:2010-01-1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余姚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余姚经济开发区是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是我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自1992年批准设立以来,余姚经济开发区对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精神,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步伐,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思路
(一)重大意义。余姚经济开发区是推动我市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今后一个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存在着资源约束加剧、环境负荷加重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行动,是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必然选择,是事关余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只有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才能不断壮大经济规模,增强发展后劲,构筑余姚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只有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只有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推动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为此,全市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只争朝夕,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余姚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努力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战略定位。按照“开放创新、整合提升”的总体要求,以整合提升为契机,以高起点规划为统领,以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余姚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水平,使之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成为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新高地,力争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发展目标。通过加快开发建设,力争到2015年,开发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2009年相比翻一番以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招商引资、产业集聚、机制创新、转型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综合实力。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集聚度进一步增强,实现率先发展。区域内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26亿美元,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亿美元,引进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等规模实力型企业5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家,其中亿元企业30家以上。
——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若干个在全省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的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各类创新要素不断集聚,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5%以上;发明专利、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参与各类标准制订,均增长一倍以上。
——集约水平。初步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发展、生态发展。新开发建设的滨海新城和城西工业园,投资强度达到省定标准以上;开发区亩产税收在省级开发区中处于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努力创建成为省、宁波市级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体制机制。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构建起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管理相区别的新型开发建设体制。企业排污权交易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上市企业达到5家以上。
二、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战略重点
(四)优化规划空间布局。坚持就近整合与异地整合相结合,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把滨海产业园、城西工业园纳入经济开发区建设管理范畴,使开发区域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左右。通过整合提升,总体上形成“四城一园”的开发框架,即:滨海新城、城东新城(科创中心)、远东工业城、轻工模具城和城西工业园。同时,坚持以《余姚市域总体规划》为指导,在修订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优先调整园区用地结构,确保开发区今后5—10年内开发建设需求。立足高标准,加快编制和完善滨海新城、城西工业园等区块的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交通道路、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一批专项规划。切实加强各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
(五)科学定位区块功能。按照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综合考虑开发区各区块发展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科学确定各区块的功能定位,努力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区块特色,构建既有明确主导产业、功能分工,又相互配套、具有联动开发效应的发展格局。滨海新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电器和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杭州湾跨海大桥西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新平台。城东新城(科创中心):推进企业孵化基地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研发型、科技实力型等都市型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着力成为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远东工业城:重点发展壮大现有台商台资企业,引进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台商台资企业的集聚区。轻工模具城:依托“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品牌,重点发展塑料、模具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城西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医疗器械、节能环保、IT等产业,带动全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新兴产业比重高、对转型升级起引领作用的先导发展基地。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一号工程”不动摇,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活动,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切实转变利用外资理念和方式,深化拓展专业招商、节会招商、组团招商,积极开展功能区块招商、产业链招商,探索引进国内外产业和园区投资开发商,建设园中园、区中园,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绩优型、科技型、旗舰型项目,引进一批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等规模实力型企业。树立开发区“一盘棋”的理念,根据各区块的功能定位,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激励力度,对引进的项目,在享受全市引资政策的基础上,经济开发区可以自行制定引资激励政策,以更加优惠的措施吸引项目落户。着力创新招商引资工作体制,强化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以乡镇(街道)为主引进的落户在经济开发区的市外项目,在进行财政一般预
算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考核时,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均按全额进行统计,所产生的税收收入由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按7:3的比例进行财政体制分成。加强开发区招商队伍建设,对特别优秀的招商引资人才,按规定可招聘为事业编制人员。
(七)强化产业创新发展。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切实抓好开发区现有企业的升级转型工作,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步实施,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开发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在园区划出专门区块,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电子信息、动漫创意等新兴产业,积极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提升开发区的产业层次。充分发挥市科创中心的创业孵化功能,着力引进科技孵化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省、宁波市级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鼓励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商标、品牌、专利三大战略,鼓励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区域品牌建设,积极申请专利和参与各类标准修订工作,努力掌握技术制高点和价格话语权,提高开发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发挥开发投资公司的作用,切实加大开发投入力度,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统筹推进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构筑高效、便捷的园区内部交通网络,为企业入园创造条件。切实抓好城西工业园的征地拆迁工作,充分发挥开发区和乡镇、街道的双重作用,加强联系沟通,主动承担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实干工作班子,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尽快拉开园区框架,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加强统筹安排,着力推进为滨海新城和城西工业园配套的道路、排水、供水、供电等外围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对接和共享。
(九)推进生态集约发展。按照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切实提高开发区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到开发区投资的工业、物流项目在参加土地招拍挂之前,由开发区对报名企业进行资格预审,着力提高落户项目的质量。进一步加大集约用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建造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循环型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先进管理方式、采用高效节能产品、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资源消耗量,增大资源开发、利用深度,推进节能型园区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做好事前环保审批、项目环保审核、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三、创新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
(十)创新开发建设体制。坚持科学经营理念,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理顺管理运行体制。对经济开发区和滨海产业园的综合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统一配置资源,建立精简高效、统分结合、权责明确、上下联动的管理运行体制;对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的西区(工业贸易区)、西南区(工业区)、城东西区(居住商贸区),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移交给所在街道,实行属地管理;将余姚市名邦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划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原市工业国资公司、市科技和信息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承担的对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工程建设、内部管理运作、入驻企业审核等职责,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承担。二是改革干部人
事制度。加强经济开发区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懂开发、会招商、敢创新的干部到经济开发区工作,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并保持相对工作年限稳定。根据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允许经济开发区在核定的事业编制限额内,可以按规定自主公开招聘规划建设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并报主管部门审核备案;按照编外用工聘用的有关规定,自主实施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编外紧缺专业人才聘用工作,并确定相应待遇。三是创新征迁安置机制。抓住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的良好机遇,结合我市关于鼓励农民建造多层公寓式住房相关扶持政策,创新农村住房(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村级集体发展留用地与城镇住房、社会保障、物业经济产权之间的置换形式,统筹各方利益,着力推进城西工业园区域内的征迁安置工作。四是建立供地倾斜机制。坚持用地优先,对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给予支持;在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区域内通过零星村整治、土地整理、山塘复耕取得的用地指标,跨全部留用经济开发区;对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的特殊重大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可以采用“一事一策”的办法给予用地优惠。
(十一)创新行政审批体制。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协调,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创新审批体制。一是下放管理审批权限。赋予经济开发区部分县一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主要有企业投资项目、外商投资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审批;各功能区内工业、仓储、基础设施及拆迁安置房等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户外广告设置审批等。对下放到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审批权限中需上报省、宁波市审批的事项,由市直相关部门见章盖章、换文上报,原则上相关部门不再另行设置任何条件,不需再进行审核把关,实行即时办理。二是调整内设机构。根据下放的管理审批权限,对经济开发区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完善。增设和单设环保所、安监所、拆迁办等内设机构,强化环境管理、安全生产、拆迁等日常管理工作;调整部分内设机构名称,突出经济开发区的对外招商引资和经济合作功能;在有关派驻机构设置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派驻人员,加强派驻力量。三是完善审批流程。按照“精简、效能、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行政审批事项,着力简化行政服务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大力开展服务创新,切实优化企业日常办事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市直相关部门委派业务骨干现场指导、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强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水平,并按照行政审批职责“谁行使、谁负责”的原则,对委托事项严格履行相应的管理、控制、监督、监察、处罚职能,规范各项操作程序,实现责、权、利相对等。
(十二)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重点倾斜和财力许可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经济开发区现行的财政收支模式,建立与之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一是完善经济开发区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财政收支基数,建立规范透明的财力分配制度,除保持原有财力基数外,经济开发区内滨海新城和城西工业园在2015年前新增财力的市可得部分全额返还经济开发区。二是增加土地出让收益分成。对滨海新城区域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提取的有关税费给予减免或降低计提标准,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按土地出让价款的3%提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组价中的指标费不予提取,以增加返还给经济开发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偿债准备金由市统一提取改为由余姚市姚北滨海海涂开发有限公司自行提取,专项用于公司债务偿还。经济开发区其余区域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有关税费按现行政策计提。同时,经济开发区区域范围内今后因城市扩张需要,实施“退二进三”产生的出让土地净收益,全额返还经济开发区,用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三是扩大公共性收益分配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的公用设施的广告经营权,归经济开发区所有,所产生的收益用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
(十三)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方式,并适当加以组合运用,全面深化投融资平台建设。一是深化开发建设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积极鼓励经济开发区投资总公司利用区域内的房屋、土地等产权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金融机构要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OT、BT、TOT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二是完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鼓励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成立的担保公司,市财政从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中给予倾斜支持;鼓励经济开发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行业扶持基金等,为初创期企业提供服务;鼓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强金融政策创新。深化银企合作,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探索对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生产设备和产成品等动产抵押贷款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十四)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围绕提高经济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和培育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一是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采取建设专家公寓、人才公寓以及发放购房补助等形式,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实行政府津贴制度,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海外归国人才、国内高层次科研人员进驻经济开发区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业,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一定补助。二是强化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开办职业培训中心等途径,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开发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训管理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对企业开展的自主培训,给予相应经费补助。
四、合力营造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良好环境
(十五)加强协作配合。市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必须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自身工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通过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切实解决经济开发区在规划、投融资、征地拆迁、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推进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
(十六)加强自身建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以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统筹整合内部资源,完善职能配置,明确职责分工,探索实施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机制,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和推进开发建设的能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方式,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完善干部考核和评价制度。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实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效能监察全覆盖,全面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新机制。
(十七)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宣传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描绘今后发展的宏伟蓝图,及时报道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进程中的重点工作和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为加快开发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境内外投资环境推介会等各项活动,积极推介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服务环境,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提高经济开发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铸造余姚经济开发区的顶级品牌形象。
第三篇:关于加快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街道作为经济开发区南区的细胞之一,一贯将“一切为了开发区,一切服从开发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财、物”上全力向开发区倾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今年街道已完成XXX,413户拆迁工作,土地流转130.873亩,坟头迁移40余座,砍伐树木19860余棵,完成房屋征收近15.9万平方米,为园区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为能更好地协助开发区发展,街道近期专门就制约开发区经济发展因素作了调研和思考。
一、服务开发区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街道在服务开发区、帮办企业过程中,发现开发区自身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和束缚了开发区进一步快速发展。一是开发区审批权限不够。我们在帮办企业时,帮办人员要穿梭于供电、供水、供气、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手续繁琐、审批工作繁杂,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效果。二是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经济开发区周边有市经济开发区、XX区经济开发区等2家省级经济开发区,资源争夺分秒不让,竞争态势十分激烈,拉关系、拼政策、抢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形成巨大竞争压力,导致部分客商流失到周边开发区投资。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1-
发区园区内道路、电力、给水、排污、能源管道建设不能跟进工业园区的开发需求,园区绿化和美化工程不足,标准不高,影响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招商引资和对大项目的吸引。
随着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街道在帮办服务开发区上,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
1、园区内拆迁难度加大。今年街道完成开发区拆迁任务413户,为xx等企业顺利落实解决用地难题,但是随着入园企业逐年增多,土地指标越来越紧,征地难问题日渐凸显,另一方面,地段较好的土地,少数农民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赔偿要求,使本来就已经激化的征地价格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征地工作的瓶颈,为拆迁工作带来了较大阻力。
2、服务企业用工存在不足。由于开发区内传统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性地位,存在用工需求量大,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强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今年年初街道主动到园区企业进行用工调查登记,对企业招工信息进行社区宣传,组织1126人参加了市区企业招聘会,虽然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但是无法彻底解决开发区内用工紧缺问题,特别是在一线熟练工人上的紧缺近期仍无法有效缓解。
3、信访稳定压力增大。随着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凸现,并且群众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等客观原因导致开发区信访维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今
年街道共排查化解涉及开发区矛盾xx起,较去年同期增加20余起,虽然维持了开发区的稳定发展,但是社会矛盾数量逐年递增趋势明显。
二、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1、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议管委会逐步完善园区领导、管理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议开发区管委会在征地拆迁安置、拆违控违等方面工作加强与街道的协调沟通,形成推进开发区发展的合力。
2、积极发展南区三产行业。建议开发区依托南片区较为成熟的工业阵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等有利条件,超前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技术服务、广告传媒、物流运输等三产行业,与周边经济开发区形成优势错位与战略互补,培育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开发区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配足配齐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园区内“六通一平两配套”,加快南区的“亮化工程”和“绿化工程”,科学设计,丰富绿化景观层次,提升园区品味,凝聚人气商机。
三、为更好地支持开发区经济发展街道将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街道将继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倾尽全力,支持开发区南区建设。在人力上,街道办事处抽调精兵强专职做好开发区建设协调工作。在征地、拆迁上,入户讲解政策、化解矛盾、做好被拆迁农民的思想工作,确保开发区征地任务顺利完成。在物力、财力上上,急开发区所急,想开发区所想,帮助缓解开发区在人力、资金上的不足。
2、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就业工作。街道将摸清群众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了解到失地农民的所思、所忧、所盼,积极和上级部门和开发区内企业联系,争取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为广大失地农民搭建出“培训-就业-转型”平台,建议开发区能够为街道提供帮助,合理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让农民在拆迁中得实惠、在转型中得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
3、做好开发区维稳工作。街道将加大综治工作与平安创建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了开发区稳定。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信访工作原则,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积极化解园区内各类社会矛盾,为园区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第四篇:义乌经济开发区发展启示
义乌经济开发区发展启示
义乌经济开发区位于义乌城西南,成立于1992年8月,为省级开发区。2008年义乌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3.8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近100家,超亿元有13家,实现财政总收入7.59亿元。义乌经济开发区已成为义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极大支撑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城市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义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一、对义乌经济开发区的基本印象
(一)产业优势明显。义乌经济开发区按照“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定位和“以工业为主,吸引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要求,自费开发,自求平衡,开拓创新,闯出了一条振兴义乌工业、实现“以工促商”的发展新路子。成功培育出了浪莎针织、伟海拉链、王斌相框、金鹰工艺、三鼎织带、百思德彩印等一大批行业规模龙头企业,形成了针织服装、工艺饰品、彩印包装、拉链等优势行业,成为义乌工业发展的龙头与战略重点。
(二)贸工联动发展。义乌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更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金名片。开发区成立后,深入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已形成人才、资金、信息、机制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和经商户利用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向工业扩展,以商促工,引商转工,工商联动,拉长产业链,发展低能耗、无污染、优势明显、市场关联度大的产业和产品,推动市场与产业、城市联动发展,形成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两者双向互动,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投入创新并重。义乌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奖励创新型企业和人才资金达200多万元,开发区企业每年投入产能扩张、技术改造资金10多亿元。目前开发区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33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1家,金华市级7家,义乌市级25家,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个,省科技进步奖项目12个。开发区拥有浪莎、英雄、心上人、鑫鸿、顺时针、伟海、年年红7个中国驰名商标,浪莎、顺时针2个中国名牌,浪莎袜子内衣、顺时针针织内衣、伟海拉链、鑫昌拉链、波塞顿西裤5个国家免检产品,省著名商标、名牌、商号21件(个),金华市级著名商标、名牌、商号31件(个)。
(四)设施配套齐全。义乌经济开发区每年基础设施投入均在亿元以上,近年来相继投入建设投资约3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总面积近30公顷的园区绿化工程、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80亩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配套十分完备齐全。同时千方百计争取用地指标,除享有省厅土地指标直接分配向开发区倾斜的优惠政策外,开发区管委会将一些大项目挤进省重点工程盘子,争取“戴帽”用地指标。同时还从丽水、衢州等相邻地区购进用地指标,使项目既招得进,又落得下。2008年招商签约的13家企业已落地,吸引外资2364万美元。
(五)政府服务有为。义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政府的作为功不可没。近年来,义乌市不断探索、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实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对义乌市工业企业“五十强”和成长型企业给予技改贴息支持,对组建行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中介给予不同奖励,对中小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按新增贷款给予一定风险补偿,对企业取得驰名商标给予一次性奖励。2008年,义乌市共拨付财政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9亿元。为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市政府专门成立上市办进行协调,开辟绿色通道,除给予税费优惠外,企业首发上市一次性奖励300万元,买壳上市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义乌的奖励500万元。开发区现有浪莎袜业、三鼎控股两家上市公司,还有三家公司正在策划上市。义乌市还积极推行阳光政务信息服务工程,在各部门、镇(街道)成立365便民服务站,为企业代办各种手续,网上申报或全程陪同办理。
二、义乌经验给**发展的借鉴
(一)路子要对,思想要明。一个地方要振兴求发展,发展的路子和思路是关键。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全国上下还在争论姓资姓社之时,义乌就喊出了“兴商建县”的口号,并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上世纪90年代初,义乌市提出“建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1995年前后提出“以商促工,贸工联动”;2000年提出“建立商贸名城”;2002年提出“建立国际商贸城”,虽然口号有所差异,但“兴商建市”的宗旨却自始至终一以贯之。我县虽属欠发达地区,但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主攻工业,探索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只要我们坚持工业项目与产业基础相结合,引进战略投资者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相结合,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激活民间资本,积极搭建项目载体,发挥企业主体招商作用,激发企业创业热情,我们的民营企业、工业企业也一定能发展壮大,欣欣向荣。
(二)环境要好,服务要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义乌不但有宽松舒适、灵活变通的政策行政环境和富有活力、竞争有序的产业环境,更有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人文环境。反观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通过多年努力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要改变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首先必须从人文环境入手。**的老百姓与义乌明显不同,在**随处都可听见打牌声、麻将声,茶馆、饭店等休闲场所生意十分红火;而在义乌,则处处是快餐店、马达声,到处都是快节奏、高效率。因此,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切实改变这些陈规陋习,激发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努力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谋发展、事事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要重视改善行政环境。少数部门“中梗阻”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企业申请的合理事项,有的科股长就是不变通、不落实,极大损害了投资环境。而义乌企业办事一般通过365便民服务网站网上办理,即使部门到现场也是快办快结,而且从不接受请客送礼。
(三)政策要活,机制要顺。义乌能有今天的繁荣,离不开灵活、顺畅的政策和机制。义乌工业企业初期以小商品加工为主,家庭作坊式工厂比较多,不符合办厂的要求和条件,又无经营执照,但当地政府认为小商品生产能带来市场的繁荣,能支持义乌工业企业的发展,而让它走一步,看一步,没有一棍子打死。正因为如此,从家庭作坊中走出了伟海集团、浪莎袜业、三鼎控股等知名企业,成就了义乌市场400多亿元销售产值30%的义乌造。而我们有些单位和部门则喜欢拿条条、框框、本本讲政策法规,而不是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高度看待问题,不是让老百姓首先试试,看看发展再说,而只讲部门利益、部门政策,所以一打就中,一套就死,扼杀了老百姓的创业积极性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致使一个地方经济长期以来难以实现大跨越。
(四)人才要优,技术要新。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义乌市委主要领导专门就如何吸引高端人才来义乌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在人才公寓建设、子女上学等方面出台专门政策,采取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进行住房、上学费用补贴,千方百计吸引高端人才来义乌工作。如浙江大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定向引才”的办法招收人才,1000多名员工中,研究生以上学历22人,6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公司近几年来研制开发新药品种50多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8项,其中两项已经申报美国、欧盟专利,预计到2010年公司可成为销售超过20亿、利税超过5亿的大集团。我县多年连续开展新型劳动力培训和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已经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技术工人,特别是培养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思想的企业家,成为**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积极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千方百计吸引、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践,大力实施新型实用技术的转化和技术创新,以人才的引进推动**经济社会的腾飞发展。
第五篇:解放思想,加快发展
学习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专题活动
——有感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次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中,我们要克服狭隘视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传输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一名传输局的基层员工,我认为解放思想不是一般的学习讨论、一般的提高思想认识,更不是不着边际的泛泛而论,而是通过破除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某种飞跃。因此,解放思想要经过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必然是有破有立的过程。如果不触动陈旧过时的、已经不符合新的实际的思想观念,只是大讲要解放思想,或只是一般议论,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和创业激情,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必须敢于直面矛盾和困难,更加注重和谐发展。我认为要实现“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全面推动工作进步,抓住当前工作的重点和焦点,做好做实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发展,解放思想,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执行力。作为一名员工来说,要深入贯彻领导的指导方针。目前,在学习上员工存在应付思想,总以为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骄傲自满。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对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认真系统,造成业务知识的薄弱,特别是对政治思想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理论联系思想,结合工作实际上不到位、不紧密,认为日常工作压力大,能较好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就行了,没有更好地从学习理论重要性、必要性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所以要加强自觉意识,在工作中要树立模范带头作用,抢在前,做在前,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长线企业。
二是切实增强线路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抢抓机遇中谋思路。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破难题,抓发展,谋跨越,选好路径最重要。思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发展的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选准、选对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至关重要。但机遇往往稍纵即逝,保守者错过机遇,进取者把握机遇。要做事业的成功者,必须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真正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把握好每一个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通过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寻找机遇中谋取攻坚之策、创新之举、务实之为。
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企业人才的重要方针。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各种业务知识和各种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知识素养,才能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真抓实干上取得成效,使解放思想成为推动加快发展、促进传输局事业蒸蒸日上的强大动力。
祁东分局
李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