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河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之新战略探析
——以后河镇为例
摘要:以后河镇水果业为例,就加大中国水果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实施战略,积极主动占领国际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国际化 绿色壁垒 技术 产业化营销 龙头企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水果业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水果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仍然很低,因此,中国水果业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新形势,中国水果业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打造优质果品品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后河镇水果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水果业走国际化之路进行探究。
一、后河镇水果业的发展状况 一)后河镇的基本情况
后河镇地处豫北太行山东部平原,属卫辉市管辖,西距卫辉市城区6公里,全镇国土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元,辖3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9万,新范省道横贯全境,京珠高速与新范公路在镇西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设施齐备,气候上,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常年日照2240小时,光照非常充足,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11天,常年降雨量575毫米,雨量7月份前较少,有利于早果的生长和成熟境内无污染源,具备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无公害水果条件。
二)无公害水果基地创建情况
后河镇具有30多年的果树种植历史,全镇现有果树面积2万亩,2002年被河南省认证为首批无公害水果基地,基地面积1.2万亩,借着无公害认证东风,近几年又新发展了8000多亩。其中桃树面积7000亩(认证面积)批准产量14010吨,分布在杨庄、史庄、刘庄、皇庄、小辛庄,主要品种有仓方,沙红、松森等,苹果面积3000亩,批准产量7500吨,分布在韦庄、赵庄、邢李庄,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红嘎拉等,梨树种植面积1000亩,批准产量2513吨,分布在李兴村、李亨屯、后下庄等,主要品种有三吉梨、新高梨、黄金梨,葡萄和其它杂果1000亩,分布在王志屯、赵庄、皇庄,主要种子有提子、美人指、巨丰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该镇无公害水果双认证以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我镇林果生产,加大了对林果产业人、财、物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农业副镇长为副组长的专管领导小组。2003年投资数十万元引进多个果树新品扩大种植面积,2004年组建了卫辉市春瑞果蔬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乡缘”牌无公害水果商标,桃、梨、苹果三种水果还于当年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拿到了进军大城市的通行证。2005年投资150万元建成了位于镇西京珠高速路口的占地50余亩的豫北瓜果批发市场。结合村村通工程,修建通往果品主产区的乡村道路,投资20多万元,修建杨庄果品交易大街,印制了有无公害产品标识的“乡缘”专用水果箱。2006年又在村林果协会基础上成立了拥有4000多名会员的镇林果协会,设立内部运行机构,按照协会章程积极开展工作。请专家教授讲课,印发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资料。并在中国水果网、中国农业网、阿时巴巴网对该地的无公害优质果品进行了网上发布宣传,重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组织了数十个果品经纪人团队,全方位开展果品购销宣传,使大部分果品,包装装箱后运往四面八方,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果品集散市场。果品南销郑州、武汉、广州、港澳,东至青岛、烟台,北达石家庄、北京、沈阳、哈尔滨并远销俄罗斯,特别是在北京市场,后河镇的无公害仓方桃一炮走红,购销电话一个接一个。旺季日发运果车辆数十辆,目前后河镇已成为带动周边县市十多个乡镇的果品生产交易龙头乡镇,其知名度还在进一步扩大,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将会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效益分析
后河镇作为“五个好”乡镇党委,历来都十分重视无公害农业生产,为搞好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他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按照认证面积1.2万亩,果树面积已占全镇农作物面积的28%,人均果树面积0.4亩,按照目前商品果率70%,精品果率30%,及现有的市场行情,仅果品一项,人均收入就可达1500元。约占全镇人均纯收入3050元的一半,其经济收益远远高于种植其它农作物。
四)主要技术措施和今后发展规划
后河镇作为无公害水果基地乡镇,在果树生产上具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有面积150亩的“高科林果苗木繁育中心”一处,拥有高级农艺师2人,农技师8人,农民技术员25人的技术贮备队伍,成立有镇、村两级林果协会,为使无公害果品的质量得以保障和提升,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建全组织,形成合力,创造氛围,落实责任。
2、政策倾斜,财政补贴,为创造特色林果乡镇,该镇近几年无偿为果农提供了大量苗木,为外出引进新品种和参观学习的村免费提供车辆。
3、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果树新优品种引进上,他们充分依托后河镇高科林果繁育中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引进了松森桃、黄金梨、金太阳杏等十几个优质林果新品种,通过干部和示范户种植,树立典型,加快了这些新优品种的推广速度。
4、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他们同“河南科技学院”,卫辉市农业局园艺站,新乡市农业局园艺科,中科院沙漠研究所延津示范站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请他们为本镇果农授课,现场示范,还通过镇林果协会零距离、全天候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技术服务,印发《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使用农药、化肥明白纸》等多种技术资料,户均一份,实现了家家都有明白人。
5、建立果品生产管理档案。为使无公害果品生产实现“两端监察,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我们严格控制污染源,在基础内采取禁卖、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慎用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确保安全间隔期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推广施用绿色生物农药、无公害化肥、腐熟有机肥,果品套袋、疏花、蔬果,标准化建园等技术措施,要求果农统一建立果树生产管理档案定期检查,使无公害果品生产在过程控制上得到监管。
6、今后发展规划
作为园艺水果特色乡镇,他们当前面临着“促进果农增收,保障水果安全”两大中心任务,他们的思路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思想,通过不懈努力,逐步规范和完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展现园艺特色乡镇的魅力,带动当动和周边水果产业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对林果产业的领导,制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镇林果协会和春瑞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
(2)规范产品包装,加强标识、标志管理。以现有包装箱进行保护和限制使用,通过标志管理,强化流通环节上的质量管理,实现分级销售,优质优价,确保“乡缘”水果品牌安全。(3)完善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重新普查农户种植品种和面积,建立分户联系档案,掌握果品生产成熟进度和质量,为销售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农户栽培管理记录档案的检查,监控农药化肥销售商的农资服务。
(4)内引外联提高系列化果树栽培技术宣传与服务,扩大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针对果树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公关研究,使影响桃树产量、品质的黄叶死树病得到有效控制。
(5)拟建占地50亩的杨庄果品交易市场,并做到规范管理。
(6)拟建果汁生产厂,使所产次果得到就地加工增值,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二: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一)果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果品主要由果农分散生产,种植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绿色环保意识不强,在种植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不同的生产者使用化肥不同、喷洒农药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不一样。因此,中国水果业果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长盛不衰的知名品牌。
二)“绿色”壁垒制约
自2003 年以来,中国每年大约有60%以上的中国水果出口企业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目前,绿色壁垒给中国果品出口造成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是制约了水果出口贸易增长。第二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获得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企业则要支付认证申请费用和使用年费,使出口成本大大提高。第三是企业出口风险加大。外。
三)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
水果商品化处理是水果采收后再加工再增值的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环节。水果商品化处理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水果营养成分、新鲜程序并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延长贮藏寿命,实现优质优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欧洲各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90%以上,而中国不足40%。近些年来中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虽有较大改进,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四)果品贮藏保鲜能力不足
水果从预冷、冷藏、保温运输到进入消费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系统。日本90%以上的水果都经过预冷处理,但中国预冷处理的水果只占5%,冷链运输的果品仅为10%。发达国家水果贮藏能力为100%,其中70% ~80%为气调贮藏。而中国水果贮藏能力仅为总产量的20%,且多为简易贮藏,冷藏、气调贮藏只占总贮藏能力的7%。五)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
当前中国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各地的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降低营销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还很薄弱,特别在出口创汇方面,销售网络还很不健全。果品通往国际市场的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果品需求的研究开发不足,果品营销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从而导致果品市场“内销不旺、外销不畅”。三: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战略举措
一)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应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异优良品种在世界范围内授权种植,利用国际舞台推广品种与技术,从而分享国际市场份额。积极推广果树苗木无病毒化生产,实行苗木繁育许可制度。感染病毒病不仅影响苗木质量,严重制约果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无法通过田间管理措施进行防治。研究证明,栽培无病毒苗木既可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危害,也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实现果树无病毒化栽培,不仅要注重技术,更要注重管理,建立健全果树苗木繁育许可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苗木品种优良、纯正,又避免交叉感染。
二)实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调整区域布局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区主要水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淘汰非适宜区的水果种植,调整压缩非优势区域,做大做强优势区域,积极支持发展有区域特色、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水果生产。优化树种结构、熟期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适当压缩大宗品种,将苹果、柑橘、梨三大品种比例调整到合理水平。调优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逐步实现果品周年均衡供应。
三)开展创建标准果园,推进水果标准化生产
要大力推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落实水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重点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果园覆草、果实套袋、平衡施肥、简化修剪和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不断提高果农素质、果园标准化水平和优质果率。加强病虫防控,建立健全果品安全生产体系。
四)发展水果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营销
实行“分散生产,集中处理,集中分级包装,集中销售”,增强中国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水果专业合作组织运行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一要研究和确定目标市场。每一个地区都要分品种对水果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研究,明确市场定位,按品种制定营销策略;二要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在依赖出口营销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国外营销、多国营销和多区域营销模式,通过以上模式的综合运用,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三要抓好产销促进。密切关注市场运行情况,加强生产、市场监测和预警,搞好信息服务;四要加强品牌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品牌资源,培育名牌水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打造知名水果品牌。
五)加大投资力度,打造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参与果品生产、加工与经营。建立区域性大型现代化的水果贮藏库,保证鲜果市场果源供应的均匀性和新鲜度。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营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在一定区域择优支持管理优、前景好的企业迅速成长为产业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品种保护
尽快对中国主要水果品种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植物新品种是重要生产资料,加强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护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使中国果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品种方面的优势。鼓励社会各界在品种、生产、贮藏及包装等方面创新,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保护企业利益不受侵犯。参考文献:
[1] 何报翔.湖南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的研究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8,(1):100-102,[2] 肖淑兰,洪艳.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2):125-128.[3] 何国辉,李赛群.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走向国际化的若干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8,(3):134-137.[4] 杨安娜,文秋林.积极推进区域特色规模化农业[J].湖南农业科学,2008,(6):147-150.
第二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 要.................................................................2 引 言.................................................................3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3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4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5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5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政府失灵.........................................................6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6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6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6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7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7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7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8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8 参考文献...............................................................9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本文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概括后,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
引 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经济更是面临着一定的艰难,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业落后则必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文件显示,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50.32%,劳动力市场极为广阔[1]。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而且为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2]。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其稳定发展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新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我国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一,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流失严重,且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也不到位;第二,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票据管理混乱不清,资金使用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三,民主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4]。
[3]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在中国,当工业迈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5]。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结构比较单一,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得不到扩展,市场仍不健全。同时,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才。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促使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据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产出机会成本相当于我国GDP 的20%~30%, 造成消费机会成本相当于GDP 的2%~10%[6]。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其开发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中国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对各种特定用途劳动力的规模需求,也就不可能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地培训开发和有效使用,而是把他们作为只能从事重体力工作的简单劳动力看待,暂时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简单劳动。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偏低。而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剩余产品或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7]。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而且交通网络结构单一。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失灵
国家针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当前,部分农村党组织不健全、自治组织不正常、合作组织不规范、市场组织不成网,这是关键性问题。有的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建设发展迟缓。在当前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情况下,各方面齐心协力为村集体加油、鼓劲和“松绑”的形势下,部分村仍然像“扶不起的阿斗”。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主要经验也是选准能人、配强班子,充分发挥好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非均衡性,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双重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飞速提高,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 6 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求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需要政府依法推进,要加快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因此,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对象、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推进制度化管理,例如,探索建立产权登记制度,落实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三是要不断深化民主化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加强民主理财和推进信息化强监管[8]。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就要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管理,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
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逐步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第二,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同时,要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9]。第三,要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在农村适当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农村工业区,实现农村工业化,使之充分利用工业区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有效的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进一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其次,要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小城镇的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搞好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城镇的管理水平,大力整顿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断降低,依靠农业、农村自身是很难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10]。要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 8
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28).[2] 马敏.十八大报告(全文).2012,11.[3] 徐培华,夏明.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发展.2012,12(4):28~29.[4] 翟振远.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刘彦随,鲁奇,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地理科学.2002,22(4):385~386.[6] 朱元凤.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07,5.[7] 董志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8] 陈克立.创新体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J].农民日报.2012,3.[9] 廖卫东,王万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9.[10] 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J].农业经济.2005,1:22~23.
第四篇:XXX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筹”的状况。两年前曾有人预言,农村税费改革后,党城湾镇农业经济将直线下滑,成为“昨日黄花”,然而,却没有所说的那样,只是发展缓慢而已。党城湾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镇,农民人均收入不及于城镇人均收入的一半,显然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系统论的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开放性的思维,工业化的举措,指导农业与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城带农、以城补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
党城湾镇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也是唯一的农业乡镇,现辖紫亭社区、巴音社区、东山村、党城村、城关村、城北村、青山道村。两个社区、五个行政村、十二个村民小组(其中,青山道村为移民村)。全镇共有2558户,7386人,由汉、回、蒙、藏、裕固等民族组成。现有耕地8487亩,承包地农业税计税面积为6677亩;林地1000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为2.8亩,全靠党河水灌溉。主要农作物有为小麦、胡麻、蚕豆、洋芋、玉米、等,也种植少量的药材、大蒜、西瓜等作物。
2004年,全镇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62.9万元,比2001年增长913.6万元,年均递增21%;其中,牧农业总产值实现1142.9万元,比2001年增长18.9%,年均递增6.3%;乡镇企业,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1220万元,比2001年增加508万元,增长了1.7倍;全镇从事二、三产业户数达到385户,从业人员达到45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比2001年的3260.89元增加近890.11元,年均增加近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221元,比上年增加661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截止2004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到8531头(只),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2.5%;牲畜繁殖成活率达到65.3%,出栏率达到26.8%,商品率达到10.7%。舍饲养殖业从无到有,达到136户,修建温棚蔬菜16.8亩25座。初步形成了洋芋种植、舍饲养殖业等支柱产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年中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农民4600人次,牛羊免疫密度达到100%,胚胎移植43枚,农村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早在肃北县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分两步走提前六年率先在全省牧区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党城湾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就拿目前来说,虽说我镇于1996年提前一年实现小康,但是那只是不完善的,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农区小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势极为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困难大于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目前,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弱,物资和资金短缺,水利、电网,路面硬化建设的步伐不快;信息化市场经济闭塞;农产品流通领域狭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利于农业增效的提高。
(2)、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陈旧观念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贫乏,全镇农户种植仍以“老三样”(小麦、胡麻、大豆)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步伐缓慢,压粮、扩经、增草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幅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缺乏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上徘徊,在实践中探索。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多,规模小,已调整的结构有洋芋、玉米、大豆、胡麻、西瓜、药材、梨、苹果、杏多项品种,但从规模效益上来看,缺少连片的调整规模,缺乏主打品种,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大路货多,珍、稀、特、新品种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工业经济,地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滞后,没有竞争优势,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出现了粮食投入高,产出低,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而且从产品层次上多数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低劣产品多、优质产品少、粮食作物多、特色产品少,使农作物的商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不利于农民增收的提高。
(3)、财政困难,村经济积累薄弱。缺乏持久有力的税源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职工工资发放缺口大,保运转,保发展压力较大。
(4)、村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还不够强,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尤其是农民宁愿把传统的“老三样”种植调来调去,也不愿冒风险种植高新品种,使我乡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
三、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镇要与全国、全市、全县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要加快经济发展,只有把项目强镇、以城补农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关键,把科教兴镇作为发展的条件,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发挥以城带乡的优势,才能促进全镇经济发展。
(一)、坚持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思路,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质量与效益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场重大变革,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转变的观念,在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思想理念上,摆脱“以粮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溥,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大农业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数量扩张型传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现代化农业转变;在增长方式上,要注重科技进步与提高生产率,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战略规划上,要求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忽视生态环境破坏经营向生态效益平衡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转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规模效益,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通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民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
树立正确的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把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放在首位。切实加大农业、农村工作的力度,认真解决好投入的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稳定快速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只有下狠心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关键,以党城湾镇现有的洋芋、药材、牧草等特色产品为主线,按市场规律,合理调整,把它调新、调优、调特,使其由农产品生产转向农产品深加工,达到有市场、有效益,实现布局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在现有的水平上实现经济发展。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重之中,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品种、品质结构,着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引导广大农民突出求“效”上下功夫,以“三品一效”和“两高一优”为目标,加快调整,对那些投入大、产量低、品质差,费工费时的种植品种逐年淘汰,把品质优、价格好、效益高的品种放在首位。
(三)、全力推进牧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现有市场,预测未来市场,针对我镇目前的农业现状,必须发挥城乡结合优势。以洋芋种植、药材种植、玉米种植、牧草种植、舍饲养殖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东山村洋芋种植,党城村舍饲养殖和玉米种植,城关村二、三产业发展,城北村温棚蔬菜种植,青山道村药材种植”的区域布局调整,力争实现产业链,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的种植、加工、转化增值的路子,加大投入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建立淀粉、粉丝粉条、中药材削片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作坊、小禽场、小果园、小菜园的庭院经济,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争使我镇蔬菜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富民强县工程,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目前情况下,既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形成规模,以推动我镇经济发展,确保农民稳定增收,脱离贫困,向小康迈进。
(四)、坚持以项目强镇为核心,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我镇经济发展,就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项目强镇战略。也就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农业政策对西部倾斜的机遇,发挥我镇的各种优势,切实提高投资效益,使项目建设成为我镇经济增长的亮点。立足镇情,突出前瞻性、多渠道、多论证,储备一批对我镇经济发展带动力大,优势突出,前景广阔,效益显著的项目;加大争取项目的力度,在短期内争取村级公路改造、舍饲养殖建设、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政权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的实施;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完善硬环境的基础上,着力改变软环境,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在促进我镇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着“先发展,后完善,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使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出去”就是我们要走出去宣传党城,把我们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优质洋芋、优质药材、优质紫花苜蓿等),宣传出去,把我们创办企业的区位优势绿色产品优势和政治优势宣传出去,通过这些优势的宣传变为我们的经济优势。“请进来”就是采取各种渠道,把外县、市企业请到党城湾镇安家落户,或与酒厂合作,或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发挥他们的资金优势,加快我镇经济发展。
(五)、坚持以科教兴镇战略保障,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科教兴镇战略,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科技,核心问题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因此,我们要把科教兴镇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完善措施,力求创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充分发挥我镇各站室所的工作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努力提高全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六)、重视抗灾保畜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促进经济发展
抗灾保畜工作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坚持“抗灾、减灾、增收”的指导思想,以“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抗灾保畜的工作,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和措施,向上争取资金,与有关部门联合做好。加强牲畜疫病防治工作,对邻县地区的疫情威胁不可忽视,加强对牲畜多发病、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适时驱治牲畜内我寄生虫,牧农中心加大各种防病疫苗的购买、投放、和注射工作。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在做“三春”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力度,对每年全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一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麦蚜虫、小麦黑穗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预防。
(七)、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先导,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城镇辅射农村,大力实施城镇带动农业,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同时,消除城乡分割体制,让老百姓心中不要有“城里人”与“乡里人”不一样之分,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发展的经济,解决农村经济不发达的现状,从而切实改变农村衣、食、住、行,让他们过上与城里人同样的生活。目前我镇的基础设施无法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事二、三产业。为确保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挥以城补农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商业一条街建设,吸引投资者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菜篮子工程,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合理规划我镇小城镇建设,用3-4年时间,力争使党城村、城关村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其余各村用4--6年时间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补乡,城乡一体,使我镇早日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做到了“七个坚持”,做好了“七个坚持”,党城湾镇的农业经济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五篇: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汇报
**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乡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大农民衣食住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却长期徘徊不前,特别是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村级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收入减少,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现实。自上级党委提出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以来,我乡党委深刻认识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状况成为了摆在我乡领导干部面前十分迫切的课题。
近年来,我乡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抓手,以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农村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有所壮大。但同时也看到,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增长不快,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础不同,这就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也难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或发展的路子不宽,这样不但会影响“三农”
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乡2010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9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
入5—10万元的4个村,10万元以上的2个村,收入来源为:
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及其它补助资金42万元;村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承包收入9万元,经营收入7万元,其他收入1万元。
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类型看,归纳起来呈三种状态:一是村
财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来源包括村转移支付收入、国家征地补偿费收入和租赁发包收入,但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村转移支付收入和其他补助收入两项,属政策性的收入;二是依靠村级组织主动经营增加收入的项目少,仅仅是资产、资源的租赁发包两项。三是部分村单纯依靠政策性收入,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集体经济收入偏少。
二、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条件,不利发展。一是自然条件较差。从调查情
况看,凡是山区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二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村级两委班子是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心骨和带路人。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调查显示,集体经济较薄弱的村,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偏高,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在一定
程度上弱化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三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缺乏发展后劲。主要表现为:资金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融资困难。
(二)观念陈旧,束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
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部分村干部认为,现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够确保村干部工资发放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没有必要下大力气再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认为发展村级经济就是村干部发财,而村干部则怕招来不廉之嫌,认为不必发展;二是畏惧发展的思想。部分村过分强调缺乏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客观条件,深感抓村级经济难度大,无从着手。同时认为好不容易把村级债务降下来了,怕新增村级债务,怕担风险,怕失败,不敢发展;三是依赖的思想。一些村干部认为与其辛辛苦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不如和上面搞好关系争取资金来得快,于是众人眼睛一致向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不想发展。
(三)管理单一,阻碍发展。我乡现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方
式越来越趋向于租赁承包管理,这也是目前适合于村级资产现状的一种管理方式。由于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产价值缩水严重。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发展意识。我们必须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
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工作上精心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指导各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优化发展措施。一是在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中促进增收。对可供开发的集体资源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家底,并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拿出应对之策,最大限度地加以盘活利用。二是在服务农民增收中促进增收。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三是在创新优化经营机制中促进增收。更新观念,拓宽思路,鼓励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多法并举,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三)创新管理机制。一是要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加强
对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二是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继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制度,将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交由村民讨论决定。三是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要结合村务民主管理,健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要加大对村级闲臵资产盘活力度,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提高村级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强支部建设。培养选拔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头人
是坚强的组织保证。严格按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
标要求,坚持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认真选好配好村党支部班子,把那些思想解放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人”选进村支部和村委会。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可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培养一批热爱家乡,立志于改变家乡面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一代。
(五)寻求帮扶支持。我乡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面
临着很多困难,在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的同时,还需要上级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近年来,上级政府对我乡帮扶力度很大,在很大程度上给乡、村注入了活力,正在扭转贫困局面。所以,在资金、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在兴办开发性项目时,还需政府给予一定启动资金扶助,逐步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六)招商引资促增收。充分利用现有资产、资源、政策,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在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充分利用集体土地、山林、荒地和固定资产等资源,试行“资源+资金+劳力”入股企业的模式,立足本地优势,从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风险小、有市场的项目考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工则
工,努力寻找、引进适合本地情况和特点的项目。
(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扩大基
地建设规模,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利导,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切切实实地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民谋利。以粮食生产为例,我乡将在交通便利的**村,建立与绿色米基地配套的粮米加工厂,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基础上,使之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销售渠道,促进我乡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