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营经济是指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经济实体,它是以民为本、自力更生、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民本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领跑县域经济的带头羊。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四个时期
回顾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主要分四个时期:一是是否选择时期(1949年-1978年),民营经济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我县基本上不存在民营经济;二是萌芽时期(1978年-1991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开始萌芽,个体户和作坊式私营企业出现,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8%上升至20%。三是加速发展时期(1992年-1996年)。党的十四大后,发展民营经济的种种顾虑和障碍逐渐消除,我县大力发展股份企业,推行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民营化,加快了民营经济的发展。1996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28%。四是快速发展时期(从1997年至今)。党的十五大后,企业改制全面实施,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一大批具有一定实力、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领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200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1%。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我县民营经济总量实现7.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3.3%提高到45.1%,上升1.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比重比全市高2.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
2.5个百分点。截止2003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934户,从业人员11766人,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4.1亿元,注册资金0.4亿元;私营企业225户,雇工5223人,注册资本1.8亿元,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2.5亿元。
2、个体、私营经济是推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的100%,不存在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这表明南溪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依靠的是本地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间投资的推动。
3、民营经济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2003年,全县GDP增幅为12.0%,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为16.6%,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幅为8.4%,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4.6个百分点,高于公有制经济增幅8.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拉动全县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
4、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中最为活跃。2003年我县民营经济增长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增长11.4%,第二产业增长21.3%,第三产业增长13.4%。
三、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民营经济总量较小,在全市的排位靠后。我县GDP总量在全市十区县中居第6位,民营经济总量也居第6位;二是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较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兴文、筠连、高县、宜宾县之后,位居第5位(兴文55.8%、筠连53.9%、高县50.3%、宜宾县48.6%、南溪45.1%、江安44.7%、屏山43.9%、珙县42.0%、长宁41.1%、翠屏区36.9%)。主要原因是驻南军工企业在我县经济中占了相当大份额,影响了我县民营经济比重;三是民营经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个体户多,企业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后劲不足;四是民营企业融资难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弱,发展规模受到限制,难以做大做强;五是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陈旧,导致企业难以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经济效益仍不理想。六是民营经济产业层次较低,从事开发、制造、加工等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生态环保型的民营企业较少,从事商品零售批发及餐饮娱乐等传统行业的较多。
四、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建议:
1、摸清家底。数据不明、家底不清,就谈不上宏观管理与调控,就谈不上为民营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民营经济统计监测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搞准民营经济统计数据,为县委、县政府民营经济科学决策提供翔实的资料。
2、优化经营环境。要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彻底破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束缚,在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开、工作上放手、经营上放活、准入上放宽,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臵,不争论、不指责、鼓励试、允许闯,真正做到高度统一,一个声音到底,上下无杂音。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基层、企业和群众解决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规矩多,事难办”的现象出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继续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搞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更多外来投资,发展民营企业。
3、畅通融资渠道。资金不足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合力建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建立连带性的信用担保制。对一些信用度高,发展形势好的企业,在其自愿的情况下,可以为其它亟求需要资金的企业担保贷款。三是银行应树立发展的观念,适时调整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
4、加快“国退民进”步伐。一是彻底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退出国有资产,注入民营资本,重组民营经济发展实体,实现民间资金成为企业的资本主体;二是帮助驻南军工企业尽快成功改制。
5、突出重点,加强“骨干”、“龙头”和“特色”。一是抓骨干企业,扶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使企业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二是抓龙头企业,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实行重点扶持、重点引导,实现民营企业辐射带动民营经济增长的作用;三是抓特色经济,大力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好的民营企业群体和“名、优、特、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
6、拓宽投资经营领域。积极探索建立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不断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向宽领域、多层次投入,转为民间资本。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重点投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使企业向科技型、实用型转变。
7、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最终决定企业的兴衰。
要努力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为民营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二篇: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及对策(范文模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民营企业快速、平稳、健康发展,民营企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富民兴市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企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5•12”特大地震给德阳民营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影响,面对困难,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东汽精神”为动力,争分夺秒,超常努力,全力以赴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398.6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全部GDP的51.03%。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0.9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工业增加值207.7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9.5%,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2009年,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34.6万多人,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8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大部分都在民营企业中务工,民营企业职工获得劳动报酬49.59亿元,人均工资1.43万元。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提高居民收入和拉动内需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民营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民营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也是地方财政增收和地方事业发展的基础,民营企业兴则县域经济兴,民营企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我市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民营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事实证明,哪些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好,那里的财政收入就多,群众的负担就轻,干群关系就比较协调,社会稳定也有牢固的基础。
(四)民营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推动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增长点,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这不仅体现在民营企业呈现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趋势,而且民营企业经营灵活、高效的特点,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的环节也大为缩短,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民营企业已成为科技转化的“实验田”。德阳市3户国家级技术中心2户属民营企业,15户省级技术中心13户属于民营企业,28户市级技术中心全部是民营企业。以剑南春、川油宏华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名符其实地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五)民营企业已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支撑。全市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分布广、层次分明,共涉及37个行业大类,形成以机械、食品、化工、建材为支柱的行业体系,近年来,随着重装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在二重、东电、东汽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下,配套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在全市1472家装备制造企业中,有中小配套民营企业526家,规模以上配套民营企业达到325户,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天元工业集中发展区、小汉零部件加工园、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等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工业园区。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的民营装备制造企业,企业间交流协作配套日趋紧密,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进
一步增强。
二、当前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放宽投资领域,实施公平待遇。一是对民营企业实行公平待遇。对民营企业、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间切实做到登记申报平等、税负平等、规费标准平等、市场准入平等、部门服务平等。二是放宽对企业注册资本的限制。允许新设立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科技型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首期出资达到3万元即可注册登记。三是鼓励到民营企业就业。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在户籍管理、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社会保险、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实行同等待遇。民营企业录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有关部门批准,享受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民营福利生产企业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批准,享受有关税收政策,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加强产业引导,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充分发挥机械、食品、化工等支柱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以及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协作民营企业。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医药、服装、新材料、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和现代仓储等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载体,培育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特色园区经济。二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名牌产品,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品牌合作、贴牌生产、配套生产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获得国家名牌、省级名牌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20万的奖励。三是积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纳入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规划。
(三)强化政务服务,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一次办结”的原则,实施审批办照的“并联审批制”,建立电子并联审批网络平台。推行部门承诺制,各职能部门制定服务承诺,在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示,督查部门每年对各职能部门的承诺兑现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行政执法单位每年进行一次评议,评议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严禁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坚决制止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职能变为有偿服务或通过中介机构强制服务。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一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大力鼓励支持会员制担保机构的发展。对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且担保费率低于3%的担保机构,按本担保金额的0.1%-0.5%进行风险补贴。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对设立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金融机构,且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在75%以上或贷款增幅在30%以上的给予20万元奖励。三是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例。组织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对拟上市民营企业提供改制和上市等全方位服务。对基本具备上市条件,首次列入省、市重点上市培育企业名单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上市前期工作经费补助。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考核。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搞好发展预测、重大结构与布局规划。建立健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
室,统筹研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督促、检查、考核各项政策和工作的落实情况。将各县(市、区)、市级部门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
三、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营压力增大,发展信心不足。受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影响,国内外需求明显下降,民营企业订单减少,用户要求撤消合同和推迟交货现象突出,企业开工不足现象较为普遍。很多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对市场预期不高,投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呈现等待观望态势,使灾后重建项目实施难度加大。
(二)融资困难加剧,发展速度减缓。随着市场疲软,销路不畅,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减缓,在民营企业中流动资金短缺现象相当突出。一方面是资金需求加大,另一方面银行放贷更加谨慎,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门槛更高,获得贷款的成本也更高,一些民营企业已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已有减缓之势
(三)管理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一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以加工为主,其产品可替代性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二是产业特色不鲜明。民营企业小而全、小而弱的现象比较突出,产品雷同、低水平过度竞争的问题比较严重,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特色。三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多。环保压力大、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四是整体素质不高和市场行为不规范。少数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观念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四)要素供应趋紧,企业发展受限。一是天然气供应受计划管理限制,满足不了企业生产增长对用气的需要,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全市天然气缺口达2亿立方米以上。二是地震灾害使矿山企业恢复期较长,磷化工产业所需原料紧缺。三是铁路沿线车站接卸能力较差,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市所需磷矿石需大量从云南、贵州购入,但贵州、云南入川车皮运输问题仍难以解决。同时,灾后车站重建中涉及征地等各方面的问题困难较多。四是用地方面的制约。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扩张发展,但目前一些地方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所储备的可用土地已经不多,而且实行招拍挂后,企业征地成本大幅度上升,小企业的用地更加难以保证。
四、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坚定与企业共度难关和时艰的信心,切实关心企业和企业家,鼓励他们进一步增强发展民营企业的信心。民营企业是工业的主导,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面对灾后社会经济恢复重建的纷繁复杂的局面,必须高度统一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切实强化对民营企业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分析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形势,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更要看到我市民营企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基础,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灾后重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会等有利条件。
(二)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一是要更加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了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尽心尽力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三是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继续实施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措施,围绕
灾后重建目标,潜力培育现有企业,实现民营企业超常规发展,带动民营企业全面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这不仅是民营企业增强活力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长远的利益和需要。
(三)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一是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招商力度,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引导重建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先支持受灾企业入园恢复生产,优先解决重点骨干企业重建用地。二是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协调和推动产业和产品转型和升级换代,引导企业注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三是企业要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对外经营能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排,降低经营成本。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企业要不断的开创和寻找新兴市场。
(四)推进担保发展,改善融资环境。一是要广泛宣传和认真贯彻落实灾后重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建立银、政、企工作互动机制。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银、担、企有效沟通机制,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组建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二是大力推动会员制担保机构的发展。大力推动我市会员制担保公司建立,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联合或单独组建担保公司,并给予资本金贴息、风险补偿等支持,分散和化解银行信用风险。三是加快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即在银行、担保机构和民营企业三者之间合理分散信贷风险,是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四是加快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县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与有较强实力的担保机构开展联保,打造“市县联动、一体两翼”的立体融资担保体系。加强与各金融部门合作,建立政、银、企、中介多元融资机制,加快我市民营企业融资步伐。
(五)加大扶持力度,推进配套发展。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整灾后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两个贷款贴息办法的适用期限和范围,将时间延长至明年底,将支持重点扩大到科技型、出口型、劳动密集型等民营企业;二是对严重受损企业在税收政策上的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增大灾后重建项目的贴息补助,加大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支持政策,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三是大力推进地方产品配套工作。在政府采购中和重大建设项目中,明确和承诺采购地方产品的具体比例,进一步增加大型国有企业在市内配套的比例,带动民营企业发展。
第三篇: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民营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民营经济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丰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其健康协调发展,最近,我们联合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综合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1979年汉正街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103名无业人员领到工商执照为重要标志,我市民营个私经济涌入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大潮。30多年来,这一“新生事物”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蓬勃发展,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独特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地区民营经济各类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两型”社会和自主创新建设,在创造社会财富、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口、增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更加明显。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推动。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总户数超过14.3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52.43亿元,同比增长13.8%,对GDP贡献达42.1%。民营企业上缴税金达到192.05亿元,全市单年增加122亿元税收收入中,有88.48亿元来自民营企业,税收收入增加贡献率为72.52%,增幅同比提高了44.9个百分点。另外,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的2/3,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净增量和城乡居民收入的1/2左右都来自民营经济。
2006-2009年武汉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图
内部结构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用逐步显现。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我市产业重化工特征较为明显。而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约束,民营经济大多首先发展并壮大于第三产业和中小型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目前产业结构的不足,有利于产业结构调“轻”、调“优”。从我市民营企业行业分布来看,2009年分布在农林牧渔、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租赁和商务业的比重分别为1.01%、8.34%、34.36%、16.46%,属于典型的“三二一”类型,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2009年我市私营企业行业分布表
吸纳就业持续增加,促进社会和谐。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多数民营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能够为社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统计表明,2009年末全市近200万人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就业,占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87.75%,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7.28%,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89.78%,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就业的主渠道,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武汉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示意图(万人)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民营企业向科技型转变的作用日益突出。以凯迪电力、精伦电子、凡谷电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添了力量。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355家,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从业人员超过15.5万人,科技人员占65%以上。根据对我市民营科技企业主营产品的统计调查,全年开发生产的7096项产品中,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就分别达到了455项、2913项,所占比例达到了6.41%、41.05%。
我市民营科技企业高新科技领域分布情况
企业数 资产
数量(家)比例% 总额(千元)
电子信息 773 12.28% 19953293.7
光机电一体1599 25.39% 26985599.3 化
生物医药 583 9.26% 15035253.4新材料新能464 7.37% 11264987.2 源
合计 3419 54.30% 73239133.6 优势领域 技工贸总收入 比例% 总收入(千元)比例% 19.16% 9660891.5 12.39% 25.91% 21201600.8 27.18% 14.44% 11213106.2 14.38% 10.82% 9988494.6 12.81% 70.32% 52064093.0 66.75%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我市加快综合性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已进入关键阶段。民营经济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天然活性,对于做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篇大文章,其作用不可小视。为了更好地评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横向认识差距、找准努力方向,推动突破性发展,我们选取了杭州、广州、郑州等相关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我市民营经济在规模、速度、结构等方面仍比较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具体表现为:
整体实力偏弱,总量差距还较大。2009年我市民营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1852.43亿元,仅相当于广州的1/
2、杭州的2/3左右;占全市GDP比重为39.8%,与杭州的64.5%、郑州的67.1%相比,明显偏低。全年民营经济纳税总额还不到广州的50%。(见下表)
武汉市与有关城市2009年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传统行业比重有些偏高,结构调整空间较大。我市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贸易、饮食娱乐、简易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的不多,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分别占到了占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34.36%和16.46%,两者超过了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相比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行业仅分别占到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4.06%和
1.15%,不足传统行业的零头。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起关键作用的“排头兵”。据统计,2009年武汉民营工业企业共计1.07万家,规模以上的私营企业仅1706家,而广州规模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5000家。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8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广州有26家、杭州市有81家进入,而武汉只有11家进入,只占总数的2.2%。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总体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市级决策层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已经高度统一,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在更多地考虑体制内企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大多围绕国有大中型企业展开,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相
对还不足。虽然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2002年和2006年,又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武汉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制定了若干政策对民营经济加以扶持。这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政策创新缺乏突破,地方特色不足、引爆能力不强。一些部门主动服务意识还不浓厚,服务效果还不够强。此外,民营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影响了其健康快速成长。
三、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值“两型”社会建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的大好机遇,恰逢“十二五”规划制定和战略调整的关键节点,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蓬勃发展,面临着战略抉择和提升空间。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还不容乐观,深层次制约因素还不可忽视和回避,挑战较仍较为严峻。新形势、新阶段,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切实加大力度,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奋进态势。
(一)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扶持培育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首要的问题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从社会舆论到政府行为,从体制条件到服务支撑的合力。从杭州、温州等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看,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大胆解放思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才有了民营经济辉煌发展的今天。因此,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继续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至关重要。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应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只设路标、不设路障”政策,做到思路上“放胆”、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宽”。有关宣传单位和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在全市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民营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落实和执行效果。建议借鉴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做法,在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武汉本地民营企业的实际和需要,将发展民营经济同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及科教兴市等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继续清理和完善我市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在外贸管理、用地融资、人才引进、证照办理、规费收取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业主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将民营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绩效考核系统,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目标和工作责任的检查考核。
(三)进一步推进市场公平准入,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市场准入的限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出的体制障碍。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隐形”门槛,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对民营资本放开,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先行进入。建议加紧制定和优化市场统一准入标准,鼓励有条件、具备资质的民营企业尽快进入电力、水利、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公共工程、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给予其足够的市场机会。对于电信、邮政、金融、保险等传统垄断性行业,要积极研究弱化行业垄断,降低准入条件,吸引多元投资的政策措施提供公平竞争条件。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其市场生存和抗风险能力。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建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利用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改革现有金融体制,积极探索民间资本参(控)股地方金融机构的有效形式,争取设立一批专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分支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成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依法开展各类互助性融资担保。针对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多、企业实力弱、自我担保能力差的实际,市财政结合我市财税工作实际,每年从民营经济上交地方财政税金的新增部分中拿出一定的比例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三是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直接融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妥善处理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前的税收、资产权属和股权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规划管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坚持和完善由市分管领导召集,市经委、市工商联牵头组织,市有关部门参与的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尽快研究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全市总体规划,进入宏观经济运行调控。通过加强宏观监测与调控,及时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动态。
(六)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加力助推。多管齐下,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步伐,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一是发展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等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性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和市场方面的咨询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型,建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在户口迁移、出入境、职称评聘、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养。有关部门应通过办工商管理培训班、专题培训班、组织外出考察等各种形式,加强对私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造就一大批勇于开拓、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现代企业家。
第四篇: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
对策建议
市工商联调研组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市“一点突破、两翼齐飞、统筹推进”发展战略和“一城一都一高地”发展定位的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非有公制经济列为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着力从政策配套、要素保障、融资贷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0年11月,我市现有非有公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达2000余家,从业人数近15万人,其产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7%,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涌现出了全友、明珠等一批土生土长的中国名牌,带动了一大批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改革改制,蜀玻、川建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成功实现了机制转换;通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引进了康泰塑胶、美涂士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化了崇州市的经济结构;通过狠抓发展非有公制经济环境治理,推动非有公制
1经济上规模、上层次,形成了本土非有公制企业、外来非有公制企业、改制发展的非有公制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不断优化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我市产业发展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转型,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平台,当好非有公制经济的信息员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人为本,积极构筑信息平台,联通政府与非有公制企业间人才与商务信息网络,加强多元化的沟通与联系,为非有公制经济发展“搭桥铺路”。为解决非有公制企业发展难题,主动协调银企对接,搭建银企洽谈平台,向金融部门推荐优势项目,促进银企对接。做好非有公制经济发展状况基础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及时掌握非有公制经济发展及分布、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优化环境,当好非有公制经济的裁判员
为切实给非有公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议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专门规定并严格执行,同时做到两个规范,当好非有公制经济的“裁判员”。一是规范收费。按照“发展与提高并重,监管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对专门面向非有公制经济设置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
理,可收可不收的费用坚决不收,对依法保留的项目,标准可高可低的按低标准收费。并制定收费目录,把收费项目、依据、标准向社会公布,从制度和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三乱”行为。二是规范检查。对非有公制企业的各种检查实行“审批制”和“时间定位制”。未经市政府主管领导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到非有公制企业进行各种检查;对同一事项的检查结论,实行一家检查,多家认可。各执法部门的检查都要由执法人员做好登记,不登记的,非有公制企业和个体业主有权拒查和举报。
三、全面帮扶,当好非有公制经济的服务员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全面优化非有公制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扑下身子,当好服务员。一是调整充实市非有公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调度会议、联系点和综合考核等制度,协调解决非有公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非有公制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继续坚持市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包联重点非有公制企业工作制度,市级领导和包扶部门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完善发展思路,从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由市级领导挂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全面构筑面向非有公制经济的信息资讯、融资担保、技术、创业、中介、人力资源、信用等服务平台,为非有公制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诊断、咨询、项目跑办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并利用市内外教育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非有公制企业经营者素质和非有公制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非有公制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坚持定期召开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详细了解他们对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强化“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同时,对崇州投资建厂的项目,从立项、审批、征地到开工建设,明确专人全程服务,限期办结;对重点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现场办公,及时解决。进一步改善项目融资,积极融洽银企关系,为非有公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加强管理,当好非有公制经济的指导员
强化综合指导,指导非有公制企业改变家庭式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科学管理;帮助企业开展质量、环保、安全等各类认证,提高资质水平;加快推进以招商引资、产品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指导非有公制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积极鼓励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落实各级扶持政策,建
议重新修订《关于加快发展非有公制经济的意见》,制订出台相关硬性规定,对非有公制经济发展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和最大限度的优惠,并督促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政策和承诺抓好兑现落实。
五、强化监管,当好非有公制经济的保安员
积极从规范企业经营、保护企业发展入手,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非有公制企业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管,确保企业稳定平安,集中精力谋发展。同时,依法保障非有公制企业的正当权益,建议由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牵头,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对巧立名目、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损害个体工商户和非有公制企业利益的行为,公开曝光和及时处理,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对重点项目实施无干扰建设,由纪检监察部门颁发“无干扰工程”警示牌,挂牌施工。对执法部门实行进企业检查“审批制”和“时间定位制”,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对未经市政府批准擅自进企业检查、收费、罚款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直接责任人一律严肃查处。
第五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营企业上市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这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数实践说明,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公司上市后可以得到资金。.公司所有者把公司的一部分卖给大众,可以分担风险,.增加股东的资产流动性。再者,用不着再考虑银行贷款问题。同时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大众对公司的信心,公司自身的价值也会提高。因此,无论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而言,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层面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
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早就涉及证券市场的,早期受到观念、上市额度、政策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截止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 %,一级市场上民营企业发行上市明显提速。2002年是民营企业上市比较集中的一年,有精伦电子、天士力、腾达建设、信雅达、宏智科技、卧龙科技等10家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约占全部新股的一成。
一: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几个阶段及政策背景:
1.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0014)进入证券市场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同大批的国企改制上市相比,只是微乎其微。
2.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私有民营企业新希望(0876)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上市的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阶段,发行的额度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额度管理。
3.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核准制的实施加快了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2001年1月18日,天通股份(600330)由自然人控股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里程碑。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尤其是到2002年9月止,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
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二:.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1.间接上市是民营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据调查显示,1997年之前,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未发生买壳上市的间接方式。但自2002年10月沪深两市19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占整个民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4.54%,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65.46%。可见,买壳上市仍然是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所谓“买壳上市”,就是一家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债券、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收购手段以取得被收购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地位。)
2.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方兴未艾。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有75 家。从在海外上市的情况看,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居多,目前已有38家境内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4家,NASDAQ上市的7家。此外,还有18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3.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超半数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比内地发展程度深,交通便利,给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带来的发展的优势。自2001年起,194家民营企业按上市时所在的省份归纳,全国15个省份集中了164家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海南、山东8个沿海省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比重达到54%,即超过半数的民营上市公司是分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4.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统计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较强。其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商业等12大领域集中了168家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民营公司总数的87%。在买壳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当中,房地产、商业、金属、非金属、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最高。在直接上市的公司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医药生物制品的民营公司数量最多,而电子、医药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皮毛等领域直接上市数量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较高。
5.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所需资金后,普遍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促进了企业业绩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企业运作渐趋规范,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共发行8家新股,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家,已经发行的有海通集团、安泰集团、华海药业和三房巷。以其融资额计算,8家新股总计筹资29.7亿元,5家民企总融资额约19亿元,占到总量的约64%。这说明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限于现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因此,许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只能到境外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
2.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
可以说,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耦合的体制性因素。同样海外证券市场认知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撑体系很不完备,也制约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
3.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着某些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至少面临着三大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三是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民营拟上市公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从事的只是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大量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类同。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抽样调查,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偏低。从管理上看,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在履行具体政策中,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并可量化的管理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责分工体系。第三,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在拟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亲属关系的较多。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般而言,民营企业股权较为集中,由于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尚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其家族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非持续性。
四:推进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研究
1.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旋律。具体到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上,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其中,理论与认识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特别提到融资上的市场准入问题,这一点对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允许它发行股票、债券,发展资本市场要允许私营经济的公平进入。在直接融资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另一方面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2.大胆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交易平台。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我国证券市场可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3.找准定位,加快民营企业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规则进一步向国际靠拢,中介机构日益规范,海外上市日益成为民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民企清晰的产权关系,良好的成长性,也逐步成为海外市场推崇的对象。但民营企业上市,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4.营造良好民企环境,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推进企业上市、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带动企业上市融资的巨大需求。面对新形势,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总之,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实现中国构筑证券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和骨干力量,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