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大全]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
1、李灿光、潘玉君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这本书是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和空间结构以为云南主体功能区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在这本书中,对本人影响最大和用处最深的就是作者在衡量云南发展条件时提出的各种衡量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的指标可分为对自然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和经济区位条件三方面的评价。
(1)自然环境基础:包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前者涉及的指标有资源总量,但要注重与其他地区的比较;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的国土面积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或资源数量来表示;人均资源拥有量。后者包括:区域资源的承载力,其等于区域人均资源数量比上全国或更大区域人均资源数量。
(2)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其主要涉及6方面分别为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资本及市场条件;政府制度环境。可以从人均交通线路长度、人均客运量和人均货运量、运输网密度、区域货运能力、交通便利程度、人均邮电业务数量和万人拥有电话数量等来衡量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而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三方面入手选择指标度量,即可使用衡量指标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人口失业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口文盲半文盲率、百万人对应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抚养比。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可使用指标:地区居民储蓄率=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国民收入,工业资金占用系数=工业资金总额/工业净产值,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区域内市场需求量=全社会投资额+消费总额。政府制度环境的评价可以从产权安排的合理化、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差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
(3)经济区位条件的评价即为地缘经济关系评价,其测度包括三方面,研究区域与背景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与相关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的次级地域地缘经济关系。
这本书所使用和提供的这些关于经济条件的评价指标对于笔者衡量吉水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2、刘建平、徐璐玲等《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 2008年08月 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县域发展不仅是县域经济与我国现代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著作,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理论结合实际,并有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文件材料支撑。
一、现代化与县域经济
从第一章总论说明何为现代化和县域发展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后,阐述了当今县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并指出选择具体县来结合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与中国的现代化,文章便是以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为案例来说明。
现代化从动态角度简要的来讲就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从静态意义上来讲其包括: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支配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革命性提升的创新能力;对社会公正的实现能力;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能力;
提高制度的整合能力和规范社会的有序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现代化也是中国一直都在践行的,并引起了我国大量学者及政府官员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而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位划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乡结合部,其发展状况对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即拥有各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保障、社会保障、安全保障和生态保障作用。
而县域发展呢?在作者看来,县域发展主要包括五大内涵: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工业、壮大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快城镇化建设。而在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中,而今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想促进县域发展我们必须有一个规划。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一县域进行正确区域定位。陵县便是在规划之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该县8年来GDP在德州、山东和全国的地位及其GDP增速及人均GDP的比较可以得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并以产业结构的比重数据演变来说明陵县的产业结构优化,从民营经济的数量和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说明县域经济活力。
二、县域各方面发展与建设
(一)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进行县域工业化是县域摆脱“工业小县”帽子的方式之一。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同,这使得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这资源掠夺型的发展遭受极大挑战。在新时期我国政府也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认为,从宏观和理论层面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工业化的经验主要有一下几个:
1、以项目引进带动工业化;
2、以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化;
3、以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化。在路径选择方面,有: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工业化与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工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工业化与县域经济改革相结合以及工业化与促进农村就业相结合的道路。而陵县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就是:软环境建设、完善开发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实施名牌战略。
(二)县域农业建设
我国县域一般是“农业大县”,农业又是国名经济的基础。故而县域发展中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农业的建设与当前我国哦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增加投入、加快改革及培养农民五大原则。而陵县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采取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鼓励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此外,还倡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业发展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新时期,对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有新的思维和视野。开发性农业、“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值得我们深思。
(三)县域开放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县域必须认识到当今县域发展的大环境,要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发展与竞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县域经济的开放首先是产业的开放,而引进是县域开放的重要方式,良好的环境及充分落实中央的开放政策是县域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陵县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三大方面。其最有特色的就是为促进招商引资而采取的主动出击积极招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从政府工作人员到陵县外出工作人员,从客商宣传到各个个体户,在招商方式中积极采取产业招商、战略投资、以商招商和办好园区引进来四种方式。
(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事业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本文中,作者将社会事业分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我们知道县域是城乡结合部,是有着极大农村人口的行政区域,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耕地面积的较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处于隐形失业或直接失业状态,中国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县域在劳动就业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转移问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一方面是提出了从发展农村经济,进行农业产业化,扶持民营企业以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村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健全劳动力的市场中介组织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减少结构性失业。此外,政府还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教育方面,除了要保证义务教育,加大基础和中级教育的投入,更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五)县域环境保护
在倡导和谐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县域发展的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地的压力;而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也也制约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且县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增加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后,陵县通过出台环境保护政策、控制源头、做好环评工作、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环保执法力度及建设生态县使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环保工作除了政府的引导与执法,更需要转变企业的思维,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增长、轻环境的企业发展和经营思路。
(六)县域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
法律不具有直接的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确实实现经济价值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作者认为从当前实际来看,县域范围内法制建设的要点应该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普法教育是法制建设的基础;
2、综合治理是法制建设的重点;
3、着重调解是法制建设的方针;
4、打击犯罪是法制建设的手段;
5、信访建设是法制建设的补充。
陵县的法制建设和维稳活动主要在于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预防和打击犯罪及做好社会安全与稳定工作。
(七)政府行政与组织保障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和调控的力量分配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转变职能,作者建议县域政府应强化其经济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此,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干部队伍的建设应该严格干部选拔与任用,开展干部教育与培训,注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并做好干部监督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县域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就主要从工农业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事业、法制和政府与组织建设及环境保护这几方面来展开叙说县域发展的情况、所遭遇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并结合陵县发展实际及采取措施以为我国其他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经验。
三、县域经济与现代化的思考总结
从前文的分析和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可知县域发展重大问题争论主要主要有:县域应优先发展何种工业;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县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应如何解决及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在选择县域发展道路时,应准确把握好当地的区域功能地位,因地制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县域的发展要从发展经济向关注民生转变,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路。
本篇文章,虽然数据翔实也紧密结合陵县实际,然而在以某些数据说明情况和问题时并非直接与县域经济相关,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数据在课文章前后存在这明显出入。此外,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也超出了县域经济中县域的范围,如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介绍,大部分讲的都是全国现状,极少有说明县域社会保障的数据或文字。
陵县作为东部省份的西部内陆县,其县域发展的探索对于处于中部的吉水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
这是一本关于对区域经济学基本介绍的书,在这本书中,直接有用于笔者进行论文写作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吉水县区域经济作为国家区域经济中按国内区划形成的区域经济,可以借鉴和以现有的一些区域发展理论来直到自己的发展。
按照本书的分析和划分标准,吉水县当属低梯度区域。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作为县域一级,我们要打造县城的为中心地区、计划地区,建立工业园区使其充分发挥极化效应并产生对周边城镇、农村的辐射作用,周边城镇、农村要充分利用好扩展效应,并努力克服回程效应;此外,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本书中,对于地梯度地区发展战略的建议就是: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并且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周密的计划,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之后能逐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要重点发展占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积蓄力量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的、外溢出来的产业。
吉水县具有南接珠江三角洲东承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应该积极利用来自这两个地区的面辐射,可以从开展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加强市场信息交流等方面着手。此外,辐射也存在于县域内部,也就是说中心县城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
21世纪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个中部县,经济总量不大,还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如今“工业强县”的口号中切不可走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进行“先污染、后治理”,而应该坚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想。
吉水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但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吉水的发展之中,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充分从吉水实际出发,有效的选择和结合理论制定发展策略;另一方面,理论也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需要从实践中提炼出来,所以吉水在不断发展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4、吕军战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科技信息 441
在吕军战看来,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级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如东中西部的县域经济差距;农民增收的矛盾突出;县级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缺口,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称性;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诸多盲目性;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供应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县域经济进行准确合理定位;促进乡镇企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解决县域的“三农”问题;最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很多对策建议和刘建平、徐璐玲等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中提出的对策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根据县域的资源、特色准确定位,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和促进城镇化进程,以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等。但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吕军战概括更为全面,语言也简练。
5、吴立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中提出,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做好,一、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产业体系和坚定不移地狠抓落实。
二、突出创树品牌,打好名牌战略。
三、推进市场机制创新需始终不渝。
这篇论文比较简短,只是作者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并提出其认为重要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措施。虽然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也有所提及,甚至陵县的发展就实施了名牌战略,但因为书本内容太多,反而冲淡了政府规划、品牌创建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6、吕保利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文中极具概括性的说明了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在我国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主要有:内地县域经济和全国部分沿海省、市县域经济的对比差距明显,内地县城经济发展明显不均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管理落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最后指出内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民营经济,走工业化之路,并实施人才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要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只喊着要扩大民营经济的比重,调动民营企业主的积极性,而忽视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已表现出来的问题。应该立足于解决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吸取教训,建立一批具有新型管理理念的民营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创新意识等。
这篇论文是具体建立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之上展开讨论的,相对于前面几篇文章而言,范围更具体。在问题探讨中他发现了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同
于其他大喊建立民营经济的作者,其更注重对现有民营经济的完善与改造。
7、黄永强在《关于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中,从县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出发,介绍了赣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概况,具体表现在: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主要从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个方面的实际数据说明;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3、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4、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之后,又指出了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县域经济增长减缓,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园区集聚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为促进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着重培育产业竞争力,即要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着眼培养人才竞争力、努力发挥政府能动性。
文中句子:发展民营经济表面上是民众的自主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行为。县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它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的成熟等各个方面。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
上一位作者讲的是内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这位作者直接将内地中县域经济赣州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并着重分析其经济竞争力。赣州作为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和吉水县域发展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有很多值得借鉴与交流的地方。
8、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 邓彦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26-29
本篇文章主要是讨论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问题,首先其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前存在着非科学发展的思路与行为的问题。之后在选择策略中作者指出在承接东部及其他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理论中吸收外来资本要分清内源性资本和外源性资本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此外,还需要认清自己的优势、用创新方法创造优势、尝试化优势为劣势以实现自我优势的再造。欠发达地区要遵循发展逻辑与打破发展常规,打破发展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途径就是走特色经济之路。县域经济因其自身的特性,要实现发展还必须依赖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同样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本文的特色在于引进了梯度转移理论,虽然只是侧重于分析其招商引资中承接的产业转移,但很值得落后地区思考和借鉴。
9、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 经济纵横 2010(02):35-39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主要是:
1、以农村城镇化为支撑,依托县城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增强县城城镇功能,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重视引进外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4、以“扩权强县”的改革为契机,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作者的这几点思路和之前各位学者尤其是刘建平、徐璐玲等的思想几乎完全契合。但在城镇化建设中,其提出了很具体的根据县域人口建立起多大规模的县级城镇并强调要发挥其极化作用;在工业化建设中,强调利用好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鼓励其返乡创业,这也是建立民营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
10、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指出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第三产业带动模式、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环境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如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我们是无法改变的,然而主观的认为创设的环境我们确实可以规划和创建的,如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一种乐于创业、勇于创新的县域氛围等。同样,对于面临的不利的政策和体制,我们尤其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废除不利的政策体制,建立有利的促进和刺激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这篇文章不同于前面几篇文章,其不是试图阐述何为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而是从现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概括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指出其制约因素。
11、梁兴辉,王丽欣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经济纵横 2009(02):123-125
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的分析不同,在本篇论文中,作者更加系统地从不同角度概括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
1、从县域主导产业视角的发展模式分为: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和服务业主导模式;
2、从空间地域视角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包括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和集群化模式,和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及珠江模式等,以及区位视角的发展模式;
3、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含:生产要素视角如资源型模式、科技型发展模式、劳务型模式;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外资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4、经济运行机制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
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多种多样,并不只有作者概括的这些。而且,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可能归为好几类的发展类型,如苏南模式既属于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又属于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属于政府推动型模式。每个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并非一层不变的,而且各种模式之间也没优劣之分,关键在与县域要认清自身所处阶段和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县域发展模式。
第二篇: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各个角度分析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拔供了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河,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红河县区域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红河县区域积极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红河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红河县迤萨城区的发展,紧接在国家扶贫开发上塑造西南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周,增强红河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红河县县情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地处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前沿,是红河州对接玉溪市、普洱市的重要门户,是连接昆河高速、昆曼高速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和滇中、滇西、滇东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节点,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057平方千米,县域地势中部高,南北两翼低,96%的面积均为山地,可分为低山河谷区、半山区、山区3种地形类型,最高海拔2746米,最低海拔259米。全县辖迤萨、甲寅、乐育、宝华、浪堤5个镇,石头寨、阿扎河、洛恩、大羊街、车古、架车、垤玛、三村8个乡,3个社区88个行政村,824个自然村,109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4.06万人。世居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6.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9.5%、有26.8万人,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①。
二、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红河县各乡镇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②与区域经济③发展基础各有优劣势,充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索的优化配置。
(一)各地域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1.地域资源分布。红河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缘和哀牢山余脉地区,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狭窄,地势中部高,南北低。整个区域除北部红河谷地有几个面积狭小的河谷冲积小盆地外,96%以上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海拔2745.8米,最低海拔259米。红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群山起伏,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年平均气温20.9℃,年降雨量945.3毫米,耕地面积171040亩,其中水田10327亩,旱地69713亩;森林面积41.27万亩,森林覆盖率14.2%。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山区,其中阿姆山有森林面积41.27万亩,已被省政府批准列为自然保护区。
2.产业结构差异。2017年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启动建设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山地未来创新中心、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架车乡黑木耳培育基地投入运营。完成农作物种植59.4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34.3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22万吨,蔬菜产量10.75万吨,肉类总产量6.97万吨。累计种植水果17.2万亩,其中热区水果15.7万亩,水果总产量7.8万吨。科学调整蔗糖种植区域,制定蔗糖产业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19.92亿元,增长10%。开工建设红河石膏产业园区,建成石膏集散交易中心、天浩矿业年产10万吨精制石膏粉生产线,道源石膏年产20万吨精制石膏粉项目投产纳规。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增长2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30.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4.12万人次,增长3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14亿元,增长8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迅速发展,全县新增私营企业244户,个体工商户116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3户。发展电商22家,建成覆盖到村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2%。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8.5%。
(二)各地域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地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料技人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红河县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几乎没有成型的科研基地,绝大部分企业都是自主研究摸索生产且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缺乏主导产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低素质简单劳动来维持。在地方政府与引进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各地域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红河县各乡镇地域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而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红河谷热区开
④发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吸引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促进红河县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地域经济发展。红河县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乡镇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热区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心,在发挥领头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各乡镇的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待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乡镇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省州级的资金拖入力度,为各乡镇之间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符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红河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二)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城产业结构。红河县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13乡
⑤镇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调、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乡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人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新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石膏产业园区的经济,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石膏粉、热区水果等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处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 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水密集型产业转型。
(三)形成节约资源,集约有效的地区发展格局。红河各地区应该注重借鉴各相邻县市先进的产业转型先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利用红河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先进的企业,带动全县区域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的工业化道路上,必须坚持高标准、商起点,决不能再走资源主导型的产业化发展老路。在坏境建设方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合理开发水资源,依法治理坏埦污染,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使全县经济合理有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红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情简介,2017年8月7日。②郝娟娟 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7月。
③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四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④红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情概况(红河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2018年1月15日。
⑤ 韩保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2月。
第三篇: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
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市委统战部研究室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质量上水平,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人员,深入企业、主管局及相关单位进行详细调研,初步形成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一、湘乡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湘乡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871家,其中规模企业152家。全年实现GDP128亿元,上缴各项税收2.1亿元,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企业结构逐步优化,带动功能日趋凸现。2009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3.5: 35.9:40.6,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近年来,由于我市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有机结合,催生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改变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三产业中
“一头沉”的局面,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二产业中的比重。尤其是随着“工业带动,开放兴湘”战略的实施,我市皮革制品、食品生产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同时也带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
(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自企业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明显增强。就工业企业而言,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达16家,上1000万元达99家,上500万元的达152家。同时,随着政策的落实和发展环境的改善,社会和民间投资力度明显加大,领域不断扩展,非公有制经济由最初的商业、饮食业向
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社会服务业拓展,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就业渠道得到拓宽,社会贡献不断增大。2009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239846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积极引导下,全市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光彩事业。近3年来,为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扶贫助学、新农村建设等捐款达1500多万元。
二、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湘乡市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邻近的
长沙、浏阳等非公经济先进县市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企业融资困难。非公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信贷困难问题,在技术改造、创新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发展。融资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信誉程度不高,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二是由于民间投资服务的金融体系尚未形成,贷款担保难、门槛高,直接融资受到限制,再加上金融部门因为自身风险而惜贷,使得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短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有的不得不以高息向私人借款,有的因资金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投资计划和扩大再生产,有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面临经营危机。
(二发展环境欠优。首先是尊重纳税人的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把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的社会氛围、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公平化。其次是“四乱现象”(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乱检查依然存在。三是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监督管理多,排忧解难少。四是企业周边环境不优,强揽工程,强买强卖现象时有发生。
(三企业内功不强。一是创业意识不浓。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做大做强企业、勇于开拓创新的气魄和勇气。有的仅仅满足于已有的某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心;有的不愿意把技术拿出来,把
股份拿出来进行合作,生怕自己被吞并,导致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做活。二是管理模式落后。党、团、工会等组织不健全,家族式管理方式,裙带关系的用人用工制度,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于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现代管理意识较弱,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很多非公企业规模小,没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存在着“只见生,未见长”,“只见大,未见强”的现象,产品档次低、能耗高、效益差、缺乏名牌产品、资源配臵能力有限、市场潜力不大,再加上资金、技术、人才力量薄弱,研发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融资不畅”问题。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要着力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简化非公企业贷款程序,在规范非公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等新的服务品种,重点满足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非公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发展和壮大金融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重点对财税型、成长型、就业型的“四有三不”企业,即有市场、有合同订单、有效益、有
信誉,不是高污染、不是高耗能、不是高危产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应充分吸收民间资金,有效用足、用好我市金融机构现有的储蓄存款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为非公企业提供支持。从非公企业本身来说,应加快货款回收的力度,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要抢抓国家新一轮扩大内需的大好时机,努力帮助非公企业改制上市。非公经济企业通过上市可以在短期内,通过股票销售为企业筹集到大笔发展资金,破解企业融资瓶颈。新修订颁布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不但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还放宽了设立股份公司和公司发行上市的条件,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为中小非公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对照《公司法》的规定,我市152家规模企业中,已有近20 家企业达到或接近上市条件,应坚持“上市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的总体思路,强化扶持力度,挖掘后备资源,提升企业质量,多
头并举,梯形安排,重点突破,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进而增强我市非公企业的发展后劲,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解决“环境不优”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于企业不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
件和程序,承诺办理时限。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 合,形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合力。如:把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向社会公布 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 完善和改进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展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包括进 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加强协调指导,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 中的困难和问题等。鼓励发展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 拓、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筹资融资等各类服务机构,建立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 社会中介组织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服务。维护非公有制 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侵犯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各种违法犯 罪行为。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行为,制止“吃 拿卡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明确非公有制企业投诉受理 机构和方式,认真受理企业和群众举报。加强对执法部门的 监督,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一经 发现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强化企业经营,解决“内功不强”问题。发挥产业 强化企业经营,解决“内功不强”问题。政策和行业规划对企业的导向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 6 产业结构调整,投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加工贸易、社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 化分工、市场化协作,逐步形成规模和特色。把发展产业集 群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完善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功能,引导成长性强的民
营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企业聚集度。引 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生产销 售、技术开发关系。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内 外经济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资产并购和产业升级。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开展 加工贸易,开发矿产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引导非公有制企 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同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 作,加大研发投入,发展科技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 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鼓励建立规范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 业,具备条件的要积极实施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克服传统家族制企业的弊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引 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 升市场知名度,争创名牌产品。重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 者素质的提高,推动建立职业经理人的测评与推荐制度,促 进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和市场化。重视人才队伍培养,鼓励 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7
第四篇: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民营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民营经济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丰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其健康协调发展,最近,我们联合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综合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1979年汉正街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103名无业人员领到工商执照为重要标志,我市民营个私经济涌入新时期的改革发展大潮。30多年来,这一“新生事物”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蓬勃发展,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独特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地区民营经济各类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两型”社会和自主创新建设,在创造社会财富、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口、增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总体规模迅速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更加明显。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成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推动。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总户数超过14.3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52.43亿元,同比增长13.8%,对GDP贡献达42.1%。民营企业上缴税金达到192.05亿元,全市单年增加122亿元税收收入中,有88.48亿元来自民营企业,税收收入增加贡献率为72.52%,增幅同比提高了44.9个百分点。另外,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的2/3,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净增量和城乡居民收入的1/2左右都来自民营经济。
2006-2009年武汉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图
内部结构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用逐步显现。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我市产业重化工特征较为明显。而由于资金、技术等要素约束,民营经济大多首先发展并壮大于第三产业和中小型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目前产业结构的不足,有利于产业结构调“轻”、调“优”。从我市民营企业行业分布来看,2009年分布在农林牧渔、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租赁和商务业的比重分别为1.01%、8.34%、34.36%、16.46%,属于典型的“三二一”类型,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2009年我市私营企业行业分布表
吸纳就业持续增加,促进社会和谐。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多数民营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能够为社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统计表明,2009年末全市近200万人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就业,占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87.75%,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7.28%,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89.78%,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就业的主渠道,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武汉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示意图(万人)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民营企业向科技型转变的作用日益突出。以凯迪电力、精伦电子、凡谷电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添了力量。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355家,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生物工程制药、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从业人员超过15.5万人,科技人员占65%以上。根据对我市民营科技企业主营产品的统计调查,全年开发生产的7096项产品中,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就分别达到了455项、2913项,所占比例达到了6.41%、41.05%。
我市民营科技企业高新科技领域分布情况
企业数 资产
数量(家)比例% 总额(千元)
电子信息 773 12.28% 19953293.7
光机电一体1599 25.39% 26985599.3 化
生物医药 583 9.26% 15035253.4新材料新能464 7.37% 11264987.2 源
合计 3419 54.30% 73239133.6 优势领域 技工贸总收入 比例% 总收入(千元)比例% 19.16% 9660891.5 12.39% 25.91% 21201600.8 27.18% 14.44% 11213106.2 14.38% 10.82% 9988494.6 12.81% 70.32% 52064093.0 66.75%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我市加快综合性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已进入关键阶段。民营经济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天然活性,对于做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篇大文章,其作用不可小视。为了更好地评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横向认识差距、找准努力方向,推动突破性发展,我们选取了杭州、广州、郑州等相关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我市民营经济在规模、速度、结构等方面仍比较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具体表现为:
整体实力偏弱,总量差距还较大。2009年我市民营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1852.43亿元,仅相当于广州的1/
2、杭州的2/3左右;占全市GDP比重为39.8%,与杭州的64.5%、郑州的67.1%相比,明显偏低。全年民营经济纳税总额还不到广州的50%。(见下表)
武汉市与有关城市2009年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传统行业比重有些偏高,结构调整空间较大。我市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贸易、饮食娱乐、简易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的不多,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分别占到了占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34.36%和16.46%,两者超过了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相比而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行业仅分别占到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4.06%和
1.15%,不足传统行业的零头。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起关键作用的“排头兵”。据统计,2009年武汉民营工业企业共计1.07万家,规模以上的私营企业仅1706家,而广州规模以上的私营企业超过5000家。在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8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广州有26家、杭州市有81家进入,而武汉只有11家进入,只占总数的2.2%。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总体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市级决策层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已经高度统一,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在更多地考虑体制内企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大多围绕国有大中型企业展开,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相
对还不足。虽然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2002年和2006年,又分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武汉市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制定了若干政策对民营经济加以扶持。这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政策创新缺乏突破,地方特色不足、引爆能力不强。一些部门主动服务意识还不浓厚,服务效果还不够强。此外,民营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影响了其健康快速成长。
三、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值“两型”社会建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的大好机遇,恰逢“十二五”规划制定和战略调整的关键节点,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蓬勃发展,面临着战略抉择和提升空间。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还不容乐观,深层次制约因素还不可忽视和回避,挑战较仍较为严峻。新形势、新阶段,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切实加大力度,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奋进态势。
(一)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扶持培育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首要的问题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从社会舆论到政府行为,从体制条件到服务支撑的合力。从杭州、温州等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看,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大胆解放思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才有了民营经济辉煌发展的今天。因此,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继续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至关重要。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应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只设路标、不设路障”政策,做到思路上“放胆”、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宽”。有关宣传单位和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在全市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民营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落实和执行效果。建议借鉴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做法,在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武汉本地民营企业的实际和需要,将发展民营经济同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及科教兴市等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继续清理和完善我市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在外贸管理、用地融资、人才引进、证照办理、规费收取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业主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将民营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绩效考核系统,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目标和工作责任的检查考核。
(三)进一步推进市场公平准入,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市场准入的限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出的体制障碍。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隐形”门槛,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对民营资本放开,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先行进入。建议加紧制定和优化市场统一准入标准,鼓励有条件、具备资质的民营企业尽快进入电力、水利、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公共工程、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给予其足够的市场机会。对于电信、邮政、金融、保险等传统垄断性行业,要积极研究弱化行业垄断,降低准入条件,吸引多元投资的政策措施提供公平竞争条件。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其市场生存和抗风险能力。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建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利用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改革现有金融体制,积极探索民间资本参(控)股地方金融机构的有效形式,争取设立一批专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分支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成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依法开展各类互助性融资担保。针对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多、企业实力弱、自我担保能力差的实际,市财政结合我市财税工作实际,每年从民营经济上交地方财政税金的新增部分中拿出一定的比例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三是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直接融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妥善处理民营企业改制上市前的税收、资产权属和股权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规划管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坚持和完善由市分管领导召集,市经委、市工商联牵头组织,市有关部门参与的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尽快研究完善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全市总体规划,进入宏观经济运行调控。通过加强宏观监测与调控,及时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动态。
(六)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加力助推。多管齐下,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步伐,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一是发展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等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性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和市场方面的咨询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型,建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在户口迁移、出入境、职称评聘、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养。有关部门应通过办工商管理培训班、专题培训班、组织外出考察等各种形式,加强对私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造就一大批勇于开拓、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现代企业家。
第五篇: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舒招林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2期
[摘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怀化市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结合怀化的实际,今后应从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大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加快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人才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简化贷款手续、拓宽非公企业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怀化
[作者简介]舒招林,中共湖南省洪江市委党校讲师,湖南洪江,41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