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3 08:0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商丘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单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类

摘要:商丘作为豫东地区经济中心,在中原崛起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商丘党和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使商丘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努力克服不足,探讨新的发展路子,将有利于商丘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字:商丘市;经济发展;对策

Shangqiu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bstract: Eastern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shangqiu as in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shangqiu lead the baishan people unite and striv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makes shangqiu economy well developed.But, in developing also some problems.Therefore,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inquire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h, will benefit shangqiu economy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Shangqiu;economic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引言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是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素有“豫东门户”之称。下辖六县二区一市,人口约800万,面积约10704km2[1]。商丘历史悠久,名胜众多,资源丰富。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105国道与310国道均在市区交汇,形成了起东连西、起南贯北的黄金交通枢纽。华东第二通道商丘至杭州铁路的开通,连霍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使商丘成为我国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目前,商丘已初步形成了煤及煤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大市商丘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市。1 商丘经济发展的成就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商丘市经济发展取得很好的成绩,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商丘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6.2∶44.7∶29.1。即在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二三产业快步提升,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工业经济对全市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以2009年为例):

1.1农业方面

2009年,尽管商丘的农业生产遭遇了两场严峻的考验,但全年粮食产量610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全年肉类总产量50.9万吨,比上年增长5.6%;禽蛋产量26.7万吨,增长5.4%;水产品产量7.6万吨,增长7.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9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6.5万台、38万台;农村用电量16.4亿千瓦小时,增长11.6%。近年来,商丘在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了粮食核心示范区,提出商丘的粮食产量到2010年达到120亿斤,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都有新的发展[6]。

1.2工业方面

2009年,商丘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61.7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88亿元,较上年增长13%,实现利润80.4亿元,增长10%[6]。河南煤化集团和神火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分别占据第68位和335位,占河南上榜总数的1/8。据统计,2009年,商丘市围绕煤及煤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引进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7个。商丘市还以1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为平台,积极推进关联企业、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在规模上、结构上、质量上、效益上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已建成投产企业449家,在建企业166家。

1.3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方面

2009年,王公庄绘画产业年收入达32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28%,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夏邑县火店乡有19个行政村从事宫灯、中国结、刺绣等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产品畅销全国并打入东南亚市场,年销售额达2.5亿元。著名的“书法村”永城市茴村,全村1000多人从事书法产业,有6名中国书协会员、8名省书协会员,90次荣获国家书法大奖,12次走出国门入选国际书展并获奖。目

前,商丘市已建成15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8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旅游收入12.99亿元,增长14.6%。同时,商丘市把文化与旅游联姻,重点规划建设了商丘文化商业步行街、商丘古玩城、华商文化广场、民权县王公庄画虎专业村、商丘豫剧院等10个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向外推出了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永城民俗文化大观园等40余项文化招商项目。目前,商丘古城南湖游乐场、商丘古玩城、古陶瓷博物馆、永城民俗大观园已得到投资者的青睐,正加紧兴建。文化与旅游联姻,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4]。

1.4交通与邮电业方面

2009年,全市交通系统积极推进交通改革,县乡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运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222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6公里。全年公里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479698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6%;游客周转量完成683710万人公里,增长18.5%;货运量13979万吨,增长19.4%;客运量10652万人次,增长20.1%。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04亿元,增长23.8%;电信业总量78.1亿元,增长16.9%。年末公用电话交换机总量121.8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1.87万户[6]。商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商丘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无论是区域格局,还是发展质量,均不容过分乐观,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2.1工业化进程缓慢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优质高效农业占据比重相对较小,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极大影响。另外,工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工业主体以县(区)属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发展后劲不足。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较差,很难从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工业劳动者[5]。

2.2农民收入增长滞缓

近年来,由于商丘市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品价格低迷,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农民致富信息不畅,导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加之自然灾害影响,使得农民收入出现低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呈现滞缓状

态。

2.3财政构成不合理

商丘的经济版图格局是,以居中的柘城为界,东南三县强,而西部三县弱。一个永城集中了商丘工业的精华,2009年占了整个商丘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同时,睢县、宁陵等四五个县年财政收入均不到1亿元,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长期依靠单一企业财政收入对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化升级、城市品位、均衡发展不利[3]。

2.4招商引资吸纳能力弱

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数量少、规模小,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引进较少。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招商引资程度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差,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较大限度地影响到商丘市的经济发展。

2.5外贸出口结构不合理

商丘市的对外贸易额近年来虽然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规模仍然较小。在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偏大,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居多,缺少品牌产品;另外商品出口方向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贝宁、巴基斯坦、印度等。在贸易保护日益盛行的国际贸易市场上,这种相对集中的出口方式势必不利于风险的分散[2]。[3]商丘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工业化进程

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加大工业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企业战略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商丘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推进煤电、煤层气开发和电源项目建设,打造商丘能源基地;加快电解铝、铝合金、铝型材、铝板带、铝箔坯料、轮毂等项目建设,打造商丘铝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拉长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牧饲养及肉奶加工、食用菌、林果及加工、林板浆纸一体化、棉纺业产业链条,打造商丘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醋酸、乙二醇、醇醚、中石油商丘千万吨炼油厂等项目建设,打造商丘化工基地。加快专用汽车、特种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打造商丘机械制造业基地。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以科技为导向,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特别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技术向生产力转换。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素质为目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最终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改善人才环境,特别要抓好紧缺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千方百计的吸引高素质人才,以科学的机制用好人才,走科技兴商、人才兴商之路[4]。

3.3制定正确的招商引资策略

首先,要加快商丘市城市品牌的塑造。其次,要按照长期的产业优势确定人才培养战略。投资商对于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商丘市政府不能只简单地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而选择企业,应该找准本地长期的优势产业并据此来进行人才培训,以满足未来投资企业所需,实现投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把招商引资的范围扩大。根据商丘市的历史文化优势和经济特色,将招商引资的对象圈定几个层次,除了美日欧及我国的港澳台外,还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国外的跨国集团、国内的500强企业等,都可以是招商引资的对象。同时要注意提高政府许诺优惠政策的诚信度,降低厂商投资的风险。但也要防止少数厂商利用优惠政策扰乱本地区市场或者进行欺诈活动[2]。

3.4定位好旅游城市的发展

商丘旅游业起步较晚,要避免走弯路,重点要在“唯一性”上下工夫。要突出商丘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芒砀山汉墓群、明清古城、阏伯台等古迹和汉化、商文化、火文化的深厚内涵确定商丘城市旅游的比较优势。对商丘市旅游发展准确定位,既考虑到自身在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也考虑到与边地区及城市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扬长避短。同时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4]。

3.5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

有京九铁路、陇海铁路、商杭客运专线、徐兰客运专线、连霍高速、济广高速、105国道、310国道等在商丘市区纵横交汇,交通便利,北通京津,南达广深,西接兰新,东抵沪苏,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在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构筑区域内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商丘的经济带来收益。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丘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高,存在一些问题;但商丘的发展是迅速的,特别是近几年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证明了商丘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商丘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如果,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抓住机遇,总结以往经验,商丘经济等各项事业必会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立.商丘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8):14.[2]冯慧.加快发展商丘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J].市场研究,2003(8):35—36.[3]徐志辉,孟桂英,雷新超.商丘资源状况与经济研究 [J].商丘师范学院学

报,2000(1):7—8.[4]冯兰,周鸿飞.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9,13(9):113—114.[5]李雪苑.对商丘经济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14):167

—168.[6] 刘晓亭.2009年商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view/c6450523331126edbfla104.hfml.

第二篇: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惠州学院旅游系地理科学)

摘 要:

云浮,又被称为石城,位于珠三角地区向外辐射第二圈层——环珠三角地区,具

有直接承担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本文立足于云浮市实际情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有效地利用云浮市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取得经济的有效增长,对云浮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产业结构、港口资源、石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的分析,剖析影响云浮市经济发展的因素,重新定位,探讨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关键字: 产业结构产业转移港口石材旅游对策

1.导言

1.1研究的背景

【】笔者通过对云浮市的了解(亲身感受建市十几年来的变化、调查、采访)1,及时了解

云浮市的发展动态,加上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利用网上资源,对云浮市经济发展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以及对云浮市将来的经济发展提出见解。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从广东全省发展来看,云浮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存在较大的差距,故对云浮市经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山区实际,不断开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尽快减少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析云浮市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取得经济的有效增长以及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

2.云浮市经济发展概况

2.1地理位置2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省梧州市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市区距肇庆60公里,距广州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

2.2经济产业发展现况

第一产业(农林业),主要是发挥山区经济的优势,农林业相结合,分为丘陵果林区、山地林区、盆地粮食生产区等,素有中国果品加工之乡、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中国砂糖橘之乡等。但产业存在数量多、规模不大、四处分散的局面,管理有待提高。

第二产业,正努力创建中国最大的石料建材生产基地、广东省水泥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子信息和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广东重要的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便更好地与珠三角地区发生经济的链接,实行产业转移。其中,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石材、水泥、不锈钢制品、硫化工、电力等五个特色产业。

第三产业,包括有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产业、商贸展览产业等。其中,云城国际石材展贸中心为全亚洲第一,规模之大、石材丰富、特色明显。【】

2.3资源概况

2.3.1矿产资源

云浮市地域在地质上处于云开隆起带的中部,构造复杂,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有全国第一、亚洲第二的硫铁矿,且享有“硫都”的美誉。石材更是远近驰名,具有“石材王国”之称。

【】2.3.2港口资源3

云浮新港——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位于珠江水系“黄金水道”的西江中游南岸云安县六都镇河段,上距广西梧州108公里,下距肇庆65公里,距广州210公里,距香港177海里。云浮新港是珠江水系规划中的地区重要港口,是珠江水系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的口岸,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是广东内河第一大港。

2.3.3旅游资源

云浮市地域旅游资源丰富,蕴涵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颇具特色, 既有国家级森林公园, 又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既有闻名海内外的六祖禅宗文化,又有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的南江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分散,竞争力不足,故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3.1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大规模的发展经济

由于云浮市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四周围都是石山,开发难道大、投资高,加上云浮市作为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各方面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3.1.1经济规模小,基础产业不鲜明、支柱产业发展较弱,先导产业竞争力弱。

首先,经济总量小。2007年云浮的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在全省靠后,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基础、支柱产业发展较落后。现有的产业以资源型、传统型工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除资源型的特色工业外,云浮市其它工业发展较落后,尤其是外向型工业发展滞后,工业企业数量不多,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工业化水平低。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实力弱,导致各种建设负债投入,【】历史形成的债务较重4。

3.1.2缺乏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中心城区,起不了一个很好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首先,中心城区规模小。作为云浮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中心城区,2007年常住人口不足15万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仅相当于一个县城区或镇区的规模,很难带动全市4个县(市)及7779.1平方公里区域的发展。其次中心城区经济实力弱。2007年云城区的GDP为35.4亿元,仅占云浮全市的13.1%,位于云浮5县市的第4位,很难对

【】全市经济及产业发展5。

3.1.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是云浮市高等级公路数量少,公路等级低、档次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8.5公里,4个县(市)未通高速公路(共5个县市区),而且也未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速公路实行对接。其次是现有公路急需维修。尤其是国道324线罗定段长67.41公里,是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双向四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但是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现路面整体路况较差,需要进行大修。第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云浮市与外界的联系,信息、物流等产业难

【】以发展,已成为云浮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开放的重要“瓶颈”6。

3.1.4 教育事业发展较慢,难以提供高技术专业人才,从而制约高新产业的发展。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一个地级市,云浮市到现在为止却没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地方高校(综合性本科院校)。地方教育事业不发达,导致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产业落后,不能提供一个

很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大批的知识人才流到别的省市,对高新产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2石材、水泥、硫化产业耗能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云浮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石材、水泥、硫化产业三大产业是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然而这三大产业的生产和加工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废气、污水等乱排乱放,以至于影响到云浮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3.3西江“黄金水道”——云浮港开发相对滞后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所限,云浮港口码头建设滞后,使西江的“黄金水道”(货运量位于全国内河第二)优势尚未有效发挥,没有很好地带动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是码头泊位等级整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不足,多为通用泊位、可利用的岸线资源有限,且陆域空间不足,从而导致云浮港开发和发展产生滞后。

3.4生态旅游个性鲜明,但景点少、开发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云浮市面积达7779.1平方公里, 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域封闭, 交通受地形影响,难以成网;而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分散于各县(市、区),地处偏僻(特别是名胜),地域狭窄,景点间相距一般在几十公里以上,难以聚合开发。云浮市旅游景点多达50多处,但规模小,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低,热点少,景区建设和宣传力度均远未到位,很难吸引大量游客。目前云浮市已开发的各旅游景区日均游客不足千人,有的景区非节日期间日游客仅几十人,处于亏本状态,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开发乏力,基础设施不足,社会化程度低云浮市的旅游业发展时间短,历史基础欠缺。目前景点多由个体开发或承包经营,缺乏开发实力;交通不便,接待条件不足,景点档次低,配套设施少。

4.加快云浮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城市的经济发展遵循的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职能逐步减弱,但可以有多个同等级的中心区域。立足于云浮市的实际情况,应对资源进行有机调整、整合,发挥特色;其次是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能更好地发展经济;第三分析云浮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港口、旅游、石材、硫化、水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对云浮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4.1集聚优势战略,产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达到经济的有效增长。

引导资源和相关企业向优势地域集中,使同一行业的产业链相对密集与完整,多企业、多环节紧密联系,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市域产业的整体升级,发挥规模效应,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五个百亿产业集群,包括石材产业集群、水泥产业集群、硫化工产业集群、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电力产业集群。培育五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与机械产业集群、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从而产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4.2特色工业园主导战略,发挥山区特色,吸引外地投资。

选择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技术进步快的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培植,集中资源投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重点建设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云浮市循环经济工业园、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四个市级工业园区,以及石材工业园、新兴不锈钢制品产业创业园、新兴生物科技园、罗定附城电子高新科技工业园、郁南都城电池机械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物流产业园等七个特色工业园,作为云浮承接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特色工业和配套产业的主要平台,成为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融入珠三角地区发展的范畴7。

4.3“强化中心、同城发展,滨江延伸、建设新城”的空间发展策略

壮大中心城区规模,推进云城、云安同城化发展;推动中心城区滨江延伸,构筑现代化

功能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增强中心城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云浮港位于西江黄金水道,依托优越的航运条件,整合提升港口运输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交通支撑。随着水泥、石材、硫化物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运输的原材料及制成品越来越多,对水路运输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云浮对西江航道和港口投资力度的明显增大,作为云浮循环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浮新港不仅可以为云浮市发展“临港型”工业提供强有力的运输载体,而且可以缓解周边地区的运输压力,大大降低珠三角企业向粤西山区梯度转移的运输成本,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临港工业园建设,发挥港口综合【】物流功能8。

4.4改善交通环境战略,连通区域,统筹与区域外部、区域内部发展,内畅外通。

作为沟通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广东西北门户和重要交通纽带,加快高速公路的构建,包括广梧高速(已建成)、云岑高速、汕湛高速和江罗高速四条高速公路,助推融入2小时港澳经济圈。铁路和高铁启动区构建,使云浮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核心经济生活圈。国道、省道、城镇乡道路的构建、修建,形成网状快速路网,区域内打造半小时交通圈,交通舒畅,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4.5山区优质旅游战略,打造“青山环城、绿廊相楔、绿心点缀”旅游形象品牌。

建成广东省旅游名城、珠江三角洲后花园、休闲度假胜地。突出自然生态特色, 弘扬禅宗文化、温泉文化、民俗文化、石文化,重点整合旅游资源, 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和宗教文化旅游。突出特色,分区发展,集生态、历史文化、森林观光、综合旅游于一身的旅游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创建品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等。

4.6绿色产业发展战略,水泥、石材、硫化等主导产业走上绿色环保发展之路。

三大主导产业走低碳环保之路,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低碳环保云浮,要总体规划、建立长期的有效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科学管理;鼓励科技创新、壮大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5.结 语

笔者本着云浮市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其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滞后的若干因素,并且分析产生该局面的原因,最后对云浮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给出个人的见解与建议。文章虽只简单地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云浮市的发展,但笔者认为是立足于本市实际情况,从大处着手,抓住其主要矛盾。最后,希望本文对云浮市的发展能够起作用,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笔者为云浮市云安县市民,曾在当地口访过当地市民关于云浮市的发展情况及战略。[2][3]百度百科——云浮市概况

[4][5][6]云浮市实施统筹发展战略的资源环境分析叶丹等人

[7]云浮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简本)

[8]云浮市港口发展定位及发展策略赵彬彬

第三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

1、李灿光、潘玉君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这本书是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和空间结构以为云南主体功能区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在这本书中,对本人影响最大和用处最深的就是作者在衡量云南发展条件时提出的各种衡量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的指标可分为对自然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和经济区位条件三方面的评价。

(1)自然环境基础:包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前者涉及的指标有资源总量,但要注重与其他地区的比较;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的国土面积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或资源数量来表示;人均资源拥有量。后者包括:区域资源的承载力,其等于区域人均资源数量比上全国或更大区域人均资源数量。

(2)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其主要涉及6方面分别为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资本及市场条件;政府制度环境。可以从人均交通线路长度、人均客运量和人均货运量、运输网密度、区域货运能力、交通便利程度、人均邮电业务数量和万人拥有电话数量等来衡量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而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三方面入手选择指标度量,即可使用衡量指标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人口失业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口文盲半文盲率、百万人对应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抚养比。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可使用指标:地区居民储蓄率=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国民收入,工业资金占用系数=工业资金总额/工业净产值,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区域内市场需求量=全社会投资额+消费总额。政府制度环境的评价可以从产权安排的合理化、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差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

(3)经济区位条件的评价即为地缘经济关系评价,其测度包括三方面,研究区域与背景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与相关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的次级地域地缘经济关系。

这本书所使用和提供的这些关于经济条件的评价指标对于笔者衡量吉水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2、刘建平、徐璐玲等《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 2008年08月 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县域发展不仅是县域经济与我国现代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著作,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理论结合实际,并有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文件材料支撑。

一、现代化与县域经济

从第一章总论说明何为现代化和县域发展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后,阐述了当今县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并指出选择具体县来结合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与中国的现代化,文章便是以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为案例来说明。

现代化从动态角度简要的来讲就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从静态意义上来讲其包括: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支配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革命性提升的创新能力;对社会公正的实现能力;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能力;

提高制度的整合能力和规范社会的有序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现代化也是中国一直都在践行的,并引起了我国大量学者及政府官员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而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位划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乡结合部,其发展状况对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即拥有各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保障、社会保障、安全保障和生态保障作用。

而县域发展呢?在作者看来,县域发展主要包括五大内涵: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工业、壮大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快城镇化建设。而在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中,而今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想促进县域发展我们必须有一个规划。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一县域进行正确区域定位。陵县便是在规划之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该县8年来GDP在德州、山东和全国的地位及其GDP增速及人均GDP的比较可以得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并以产业结构的比重数据演变来说明陵县的产业结构优化,从民营经济的数量和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说明县域经济活力。

二、县域各方面发展与建设

(一)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进行县域工业化是县域摆脱“工业小县”帽子的方式之一。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同,这使得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这资源掠夺型的发展遭受极大挑战。在新时期我国政府也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认为,从宏观和理论层面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工业化的经验主要有一下几个:

1、以项目引进带动工业化;

2、以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化;

3、以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化。在路径选择方面,有: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工业化与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工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工业化与县域经济改革相结合以及工业化与促进农村就业相结合的道路。而陵县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就是:软环境建设、完善开发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实施名牌战略。

(二)县域农业建设

我国县域一般是“农业大县”,农业又是国名经济的基础。故而县域发展中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农业的建设与当前我国哦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增加投入、加快改革及培养农民五大原则。而陵县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采取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鼓励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此外,还倡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业发展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新时期,对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有新的思维和视野。开发性农业、“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值得我们深思。

(三)县域开放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县域必须认识到当今县域发展的大环境,要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发展与竞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县域经济的开放首先是产业的开放,而引进是县域开放的重要方式,良好的环境及充分落实中央的开放政策是县域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陵县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三大方面。其最有特色的就是为促进招商引资而采取的主动出击积极招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从政府工作人员到陵县外出工作人员,从客商宣传到各个个体户,在招商方式中积极采取产业招商、战略投资、以商招商和办好园区引进来四种方式。

(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事业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本文中,作者将社会事业分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我们知道县域是城乡结合部,是有着极大农村人口的行政区域,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耕地面积的较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处于隐形失业或直接失业状态,中国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县域在劳动就业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转移问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一方面是提出了从发展农村经济,进行农业产业化,扶持民营企业以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村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健全劳动力的市场中介组织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减少结构性失业。此外,政府还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教育方面,除了要保证义务教育,加大基础和中级教育的投入,更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五)县域环境保护

在倡导和谐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县域发展的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地的压力;而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也也制约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且县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增加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后,陵县通过出台环境保护政策、控制源头、做好环评工作、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环保执法力度及建设生态县使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环保工作除了政府的引导与执法,更需要转变企业的思维,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增长、轻环境的企业发展和经营思路。

(六)县域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

法律不具有直接的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确实实现经济价值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作者认为从当前实际来看,县域范围内法制建设的要点应该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普法教育是法制建设的基础;

2、综合治理是法制建设的重点;

3、着重调解是法制建设的方针;

4、打击犯罪是法制建设的手段;

5、信访建设是法制建设的补充。

陵县的法制建设和维稳活动主要在于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预防和打击犯罪及做好社会安全与稳定工作。

(七)政府行政与组织保障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和调控的力量分配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转变职能,作者建议县域政府应强化其经济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此,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干部队伍的建设应该严格干部选拔与任用,开展干部教育与培训,注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并做好干部监督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县域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就主要从工农业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事业、法制和政府与组织建设及环境保护这几方面来展开叙说县域发展的情况、所遭遇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并结合陵县发展实际及采取措施以为我国其他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经验。

三、县域经济与现代化的思考总结

从前文的分析和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可知县域发展重大问题争论主要主要有:县域应优先发展何种工业;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县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应如何解决及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在选择县域发展道路时,应准确把握好当地的区域功能地位,因地制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县域的发展要从发展经济向关注民生转变,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路。

本篇文章,虽然数据翔实也紧密结合陵县实际,然而在以某些数据说明情况和问题时并非直接与县域经济相关,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数据在课文章前后存在这明显出入。此外,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也超出了县域经济中县域的范围,如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介绍,大部分讲的都是全国现状,极少有说明县域社会保障的数据或文字。

陵县作为东部省份的西部内陆县,其县域发展的探索对于处于中部的吉水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

这是一本关于对区域经济学基本介绍的书,在这本书中,直接有用于笔者进行论文写作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吉水县区域经济作为国家区域经济中按国内区划形成的区域经济,可以借鉴和以现有的一些区域发展理论来直到自己的发展。

按照本书的分析和划分标准,吉水县当属低梯度区域。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作为县域一级,我们要打造县城的为中心地区、计划地区,建立工业园区使其充分发挥极化效应并产生对周边城镇、农村的辐射作用,周边城镇、农村要充分利用好扩展效应,并努力克服回程效应;此外,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本书中,对于地梯度地区发展战略的建议就是: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并且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周密的计划,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之后能逐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要重点发展占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积蓄力量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的、外溢出来的产业。

吉水县具有南接珠江三角洲东承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应该积极利用来自这两个地区的面辐射,可以从开展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加强市场信息交流等方面着手。此外,辐射也存在于县域内部,也就是说中心县城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

21世纪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个中部县,经济总量不大,还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如今“工业强县”的口号中切不可走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进行“先污染、后治理”,而应该坚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想。

吉水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但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吉水的发展之中,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充分从吉水实际出发,有效的选择和结合理论制定发展策略;另一方面,理论也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需要从实践中提炼出来,所以吉水在不断发展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4、吕军战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科技信息 441

在吕军战看来,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级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如东中西部的县域经济差距;农民增收的矛盾突出;县级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缺口,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称性;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诸多盲目性;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供应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县域经济进行准确合理定位;促进乡镇企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解决县域的“三农”问题;最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很多对策建议和刘建平、徐璐玲等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中提出的对策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根据县域的资源、特色准确定位,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和促进城镇化进程,以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等。但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吕军战概括更为全面,语言也简练。

5、吴立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中提出,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做好,一、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产业体系和坚定不移地狠抓落实。

二、突出创树品牌,打好名牌战略。

三、推进市场机制创新需始终不渝。

这篇论文比较简短,只是作者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并提出其认为重要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措施。虽然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也有所提及,甚至陵县的发展就实施了名牌战略,但因为书本内容太多,反而冲淡了政府规划、品牌创建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6、吕保利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文中极具概括性的说明了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在我国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主要有:内地县域经济和全国部分沿海省、市县域经济的对比差距明显,内地县城经济发展明显不均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管理落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最后指出内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民营经济,走工业化之路,并实施人才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要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只喊着要扩大民营经济的比重,调动民营企业主的积极性,而忽视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已表现出来的问题。应该立足于解决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吸取教训,建立一批具有新型管理理念的民营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创新意识等。

这篇论文是具体建立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之上展开讨论的,相对于前面几篇文章而言,范围更具体。在问题探讨中他发现了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同

于其他大喊建立民营经济的作者,其更注重对现有民营经济的完善与改造。

7、黄永强在《关于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中,从县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出发,介绍了赣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概况,具体表现在: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主要从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个方面的实际数据说明;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3、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4、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之后,又指出了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县域经济增长减缓,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园区集聚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为促进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着重培育产业竞争力,即要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着眼培养人才竞争力、努力发挥政府能动性。

文中句子:发展民营经济表面上是民众的自主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行为。县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它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的成熟等各个方面。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

上一位作者讲的是内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这位作者直接将内地中县域经济赣州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并着重分析其经济竞争力。赣州作为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和吉水县域发展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有很多值得借鉴与交流的地方。

8、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 邓彦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26-29

本篇文章主要是讨论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问题,首先其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前存在着非科学发展的思路与行为的问题。之后在选择策略中作者指出在承接东部及其他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理论中吸收外来资本要分清内源性资本和外源性资本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此外,还需要认清自己的优势、用创新方法创造优势、尝试化优势为劣势以实现自我优势的再造。欠发达地区要遵循发展逻辑与打破发展常规,打破发展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途径就是走特色经济之路。县域经济因其自身的特性,要实现发展还必须依赖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同样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本文的特色在于引进了梯度转移理论,虽然只是侧重于分析其招商引资中承接的产业转移,但很值得落后地区思考和借鉴。

9、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 经济纵横 2010(02):35-39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主要是:

1、以农村城镇化为支撑,依托县城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增强县城城镇功能,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重视引进外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4、以“扩权强县”的改革为契机,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作者的这几点思路和之前各位学者尤其是刘建平、徐璐玲等的思想几乎完全契合。但在城镇化建设中,其提出了很具体的根据县域人口建立起多大规模的县级城镇并强调要发挥其极化作用;在工业化建设中,强调利用好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鼓励其返乡创业,这也是建立民营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

10、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指出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第三产业带动模式、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环境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如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我们是无法改变的,然而主观的认为创设的环境我们确实可以规划和创建的,如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一种乐于创业、勇于创新的县域氛围等。同样,对于面临的不利的政策和体制,我们尤其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废除不利的政策体制,建立有利的促进和刺激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这篇文章不同于前面几篇文章,其不是试图阐述何为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而是从现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概括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指出其制约因素。

11、梁兴辉,王丽欣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经济纵横 2009(02):123-125

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的分析不同,在本篇论文中,作者更加系统地从不同角度概括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

1、从县域主导产业视角的发展模式分为: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和服务业主导模式;

2、从空间地域视角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包括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和集群化模式,和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及珠江模式等,以及区位视角的发展模式;

3、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含:生产要素视角如资源型模式、科技型发展模式、劳务型模式;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外资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4、经济运行机制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

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多种多样,并不只有作者概括的这些。而且,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可能归为好几类的发展类型,如苏南模式既属于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又属于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属于政府推动型模式。每个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并非一层不变的,而且各种模式之间也没优劣之分,关键在与县域要认清自身所处阶段和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县域发展模式。

第四篇: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各个角度分析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拔供了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河,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红河县区域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红河县区域积极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红河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红河县迤萨城区的发展,紧接在国家扶贫开发上塑造西南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周,增强红河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红河县县情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地处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前沿,是红河州对接玉溪市、普洱市的重要门户,是连接昆河高速、昆曼高速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和滇中、滇西、滇东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节点,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057平方千米,县域地势中部高,南北两翼低,96%的面积均为山地,可分为低山河谷区、半山区、山区3种地形类型,最高海拔2746米,最低海拔259米。全县辖迤萨、甲寅、乐育、宝华、浪堤5个镇,石头寨、阿扎河、洛恩、大羊街、车古、架车、垤玛、三村8个乡,3个社区88个行政村,824个自然村,109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4.06万人。世居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6.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9.5%、有26.8万人,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①。

二、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红河县各乡镇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②与区域经济③发展基础各有优劣势,充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索的优化配置。

(一)各地域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1.地域资源分布。红河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缘和哀牢山余脉地区,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狭窄,地势中部高,南北低。整个区域除北部红河谷地有几个面积狭小的河谷冲积小盆地外,96%以上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海拔2745.8米,最低海拔259米。红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群山起伏,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年平均气温20.9℃,年降雨量945.3毫米,耕地面积171040亩,其中水田10327亩,旱地69713亩;森林面积41.27万亩,森林覆盖率14.2%。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山区,其中阿姆山有森林面积41.27万亩,已被省政府批准列为自然保护区。

2.产业结构差异。2017年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启动建设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山地未来创新中心、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架车乡黑木耳培育基地投入运营。完成农作物种植59.4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34.3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22万吨,蔬菜产量10.75万吨,肉类总产量6.97万吨。累计种植水果17.2万亩,其中热区水果15.7万亩,水果总产量7.8万吨。科学调整蔗糖种植区域,制定蔗糖产业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19.92亿元,增长10%。开工建设红河石膏产业园区,建成石膏集散交易中心、天浩矿业年产10万吨精制石膏粉生产线,道源石膏年产20万吨精制石膏粉项目投产纳规。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增长2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30.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4.12万人次,增长3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14亿元,增长8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迅速发展,全县新增私营企业244户,个体工商户116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3户。发展电商22家,建成覆盖到村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2%。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8.5%。

(二)各地域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地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料技人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红河县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几乎没有成型的科研基地,绝大部分企业都是自主研究摸索生产且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缺乏主导产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低素质简单劳动来维持。在地方政府与引进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各地域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红河县各乡镇地域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而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红河谷热区开

④发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吸引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促进红河县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地域经济发展。红河县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乡镇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热区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心,在发挥领头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各乡镇的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待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乡镇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省州级的资金拖入力度,为各乡镇之间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符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红河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二)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城产业结构。红河县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13乡

⑤镇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调、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乡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人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新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石膏产业园区的经济,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石膏粉、热区水果等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处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 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水密集型产业转型。

(三)形成节约资源,集约有效的地区发展格局。红河各地区应该注重借鉴各相邻县市先进的产业转型先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利用红河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先进的企业,带动全县区域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的工业化道路上,必须坚持高标准、商起点,决不能再走资源主导型的产业化发展老路。在坏境建设方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合理开发水资源,依法治理坏埦污染,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使全县经济合理有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红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情简介,2017年8月7日。②郝娟娟 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7月。

③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四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④红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情概况(红河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2018年1月15日。

⑤ 韩保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2月。

第五篇: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县域经济在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衡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几年来,衡阳市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增长。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1、县域城市化率提高。2006年,全市县域总人口634.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7.9%,其中城镇人口176.75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的65.8%,县域城镇化率为27.85%,较“十五”初的2000年提高14.2个百分点。

2、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6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525.42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2%,较2000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150.8亿元,占全市的95.37%,第二产业205.52亿元,占全市的75.5%,第三产业169.1亿元,占全市的69.9%。县域一产业占全市比重较“十五”2000年略有下降,二、三产业分别提高6.8和6.4个百分点,县域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3、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近几年,随着衡阳市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深入,县域逐步形成了大农业产业带即:以衡南县、衡阳县、耒阳市为重点的100万亩高档优质稻产业带;以322国道沿线为重点的年出栏100万头良种猪产业带;以常宁市、耒阳市为重点的100万亩有机油茶产业带;以衡阳县、衡南县为中心的60万亩双低油菜产业带;以紫色页岩地区为重点的芦竹、龙须草等造纸原料产业带;以祁东县、常宁市、衡阳县部分乡镇为中心的30万亩黄花菜产业带;以衡山县、祁东县为核心的10万亩席草产业带。这些产业带采取公司联基地带农户运作模式,也培养了一批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如黄花集团、金拓天、金雁米业、爱平集团、新五丰、巨东勤业、怡农生态等。

4、工业化进程加快。由于衡阳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县市依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工业,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市区以设备制造、精细化工、原材料加工为主;耒阳以能源、建材为主;衡东以钨冶炼、禽蛋食品加工为主;常宁、衡南以有色冶炼、化工为主;祁东以黄花、香芋、席草加工为主;衡山以造纸等为主的区域工业发展格局。到2006年底止,衡阳市县域规上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67个。

二、县域之间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情况

1、县域之间综合指标差距扩大

2000年,县域经济总量为252.68亿元,总量最大的是耒阳市(49.04亿元),最小的是衡山县(16.95亿元),县域经济总量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32.06亿元;GDP增幅最高的是祁东县,同比增长10.0%,最低的是衡山县,同比增长7.0%,增幅极差为3.0个百分点。2006年,县域经济总量为525.42亿元,总量最大的是耒阳市(114.79亿元),最低的是衡山县(33.37亿元),县域经济总量极差为81.42亿元,较2000年极差翻了一番多。

2000年,衡阳市县域人均GDP4178元,超过县域平均水平的县有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四县,其中最高的是衡南县(4418元),最低的是衡阳县(3869元),人均GDP极差为549元;2006年,县域人均GDP9131元,比“十五”初的2000年翻了一番多,超过县域平均水平的县有衡南县、衡东县、耒阳市,其中最高的是耒阳市(10507元),最低的是衡阳县(8068元),人均GDP极差为2439元,是2000年的4.47倍。

2、县域之间可用财力分布不均匀

由于衡阳市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差异也比较明显。2000年,县域可用财力8.34亿元,最高的是耒阳市1.63亿元,最低的是衡山县0.55亿元,两者相差1.08亿元,反映地区差异的差异系数为21.9%;2006年县域可用财力15.26亿元,最高的是耒阳市4.26亿元,最低的是衡山县1.17亿元,两者相差3.09亿元,反映地区差异的差异系数为29.7%,从2000年到2006年,差异系数扩大了7.8个百分点。

另外,2000年,衡阳市县域可用财力排名前三名的是耒阳市、祁东县、衡南县分别为1.63亿元、1.39亿元、1.33亿元,前三名的县可用财力之和占到县域可用财力的52.2%;2006年,县域可用财力排前三名的是耒阳、祁东、常宁,分别为4.26亿元、2.09亿元、2.00亿元,这三个县可用财力之和占到县域可用财力的54.7%,前三名县可用财力占全部县域可用财力的比重较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自2000年来,衡阳市各县可用财力增量最大的是耒阳市,增加2.63亿元,其次是祁东县,增加0.75亿元,第三是常宁市,增加0.73亿元。显然,衡阳市县域之间可用财力差距正逐年拉大,向少数县集中,呈偏态分布。

3、县域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平衡

县域人口中大部分农村人口,县域人均收入高低主要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2000年,衡阳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597元,超过县域平均水平的有衡山县(2709元)、衡东县(2685元),分别高出平均水平112元、88元;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元,超过县域平均水平的有耒阳市(4382元)、衡山县(4351元)、衡东县(4317元)、祁东县(4277元),分别高出平均水平117元、86元、52元、12元。2000年-200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最多的是耒阳市,增加1792元,其次是祁东县,增加1688元,第三是衡东县,增加1659元。

上述情况表明,县域经济自2000年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部分县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增强,现在已有耒阳、常宁两市达到强县标准,进入全省强县考核范围,但是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实力、可用财力、农民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县域发展不平衡。

三、发展县域经济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坚持农村与城镇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既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衔接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重视县城、中心城镇和广大乡村的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互动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目前,衡阳市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对照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的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才能实现城镇与农村同步、“三化”并进呢?应该坚持“三个不动摇”,即:一是突出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大力提速工业化进程。按照提升传统产业,承接转移产业,引导新兴产业的思路,在培育主导产业、壮大园区工业、扶持骨干企业上下功夫;二是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通过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协会式服务等方式,在壮大产业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三是突出城镇的载体地位不动摇,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的要求,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民入城门槛、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上下功夫。

(二)、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撑,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衡阳市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在发展中也有很多教训,最大的教训就是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共同关注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呢?我个人认为: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彻底改变重产品粗加工、轻产品精加工,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重末端治理、轻污染预防的倾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加快技术创新,开发、引进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实现梯极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三是加快结构调整,工业方面,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农业方面,大力抓好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沼气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三)、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协调发展,既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部欠发达地区国民经济最大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衡阳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速度不快,整体效益还不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一是转变管理模式,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从传统的资本拉动型、外延扩张型、管理粗放型的发展模型中走出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内涵提升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来;二是加大投入,通过吸引外资、集聚内资,实施有市场前景的规模化投入;三是加速扩张,通过提升技术、优化结构,实现有区域特色的内涵式扩张;四是加强管理,通过培养人才、创新机制,实行有现代理念的集约型管理

四、壮大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依托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发展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面对市场需求多样,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的情况,衡阳市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有限的结构调整,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大胆改革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积极探索国际化、现代化的农业新路子。一是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建立优势产业带,围绕粮食、生猪、湘黄鸡、林草、蔬菜、油菜、烟草、油茶、饲料等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带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兼顾生产、生态、生活三方面,建设有效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要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将乡村的道路、沟渠、绿化、耕地、住房、水电等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进一步发展农村沼气,继续支持农村电网改造,保护基本农田,搞好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狠抓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增值。衡阳农产品资源丰富,粮食、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但农产品加工依然十分薄弱,要在农产品加工上做文章,重点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稻米、油料、茶叶、饲料、肉类、水产品、林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和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大、高、外、新”方向发展,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区域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大户牵头、农民参与的产业协会;依托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民参与的专业合作社;依托现有经济服务和发展功能较强的农村基础组织,扶持发展以基层组织为主导,农民参与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农民进城的政策保障。坚决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审批、登记项目,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通过强化劳务合同管理、招聘招考、适当扩大城镇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的范围等方式促进劳动力转化和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切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支持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引导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业,增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2、推进“三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就衡阳市而言,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充分发挥衡阳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市场纽带、龙头带动等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工业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同最原始的家庭经营、手工劳动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这样,龙头企业本身直接推动了工业化,而富起来的农民一部分进城成为市民,一部分留下来搞规模经营,这样,衡阳市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材城市化就会迈进一大步。二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兴市”战略,打造工业衡阳,对指导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通过发展县域工业,带动县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建筑业等各业发展,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同时发展县域工业,可更多的培植财源,提高财政实力。三是推进“小城镇”化的进程。大力推进小城镇化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推进小城镇化道路要超前规划、合理布局。要科学规划小城镇的性质和功能,正确规划小城镇的经济格局,注意服从经济区域内城镇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体制,消除一些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再次要积极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小城镇的辐射功能。

3、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培育本地区有特色的经济发展增长点。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和保持和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民营经济。从2006年衡阳市经济普查资料来看,衡阳市国有企业法人单位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不到7%,民营经济已成为衡阳市经济的主体,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目前,市、县两级除了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壮大民营经济队伍外,还要根据本地区的独有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来培植本地区特有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管哪种形式,不管归谁所有,不管公有私有,只要能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就不限制所有制形式,不限制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不限制发展比例。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尽快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4、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栽好了梧桐树,才会引得凤凰来。外商到县域来投资主要是看当地环境、资源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所以,县级政府部门应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宣传资源优势方面下功夫,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基础越好,外资到位越好,县域经济发展就越有后劲。

下载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浅谈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摘 要]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生态保护型林业经济发展之路,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本文着重研究林下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及对策(范文模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民营企业快速、平稳、健康发展,民营企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富民兴市......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精选五篇)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 2009-6-1 摘 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

    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市委统战部研究室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质量上水平,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

    襄樊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及对策建议(5篇可选)

    襄樊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建议 襄樊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及发展策略建议 一.襄樊经济发展的优势 1.中西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襄樊目前已经是中西部鄂豫陕渝毗邻地......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5篇)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民营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毕业论文: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前 言 -- 1 1聊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 1.1聊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1 1.2聊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 1.1.信息化作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