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

时间:2019-05-14 01:0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

第一篇: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

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市委统战部研究室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质量上水平,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人员,深入企业、主管局及相关单位进行详细调研,初步形成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一、湘乡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湘乡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871家,其中规模企业152家。全年实现GDP128亿元,上缴各项税收2.1亿元,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企业结构逐步优化,带动功能日趋凸现。2009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3.5: 35.9:40.6,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近年来,由于我市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有机结合,催生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改变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三产业中

“一头沉”的局面,增加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二产业中的比重。尤其是随着“工业带动,开放兴湘”战略的实施,我市皮革制品、食品生产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增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同时也带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

(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自企业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明显增强。就工业企业而言,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达16家,上1000万元达99家,上500万元的达152家。同时,随着政策的落实和发展环境的改善,社会和民间投资力度明显加大,领域不断扩展,非公有制经济由最初的商业、饮食业向

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社会服务业拓展,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就业渠道得到拓宽,社会贡献不断增大。2009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239846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城镇无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的积极引导下,全市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光彩事业。近3年来,为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扶贫助学、新农村建设等捐款达1500多万元。

二、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湘乡市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邻近的

长沙、浏阳等非公经济先进县市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企业融资困难。非公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信贷困难问题,在技术改造、创新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发展。融资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信誉程度不高,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二是由于民间投资服务的金融体系尚未形成,贷款担保难、门槛高,直接融资受到限制,再加上金融部门因为自身风险而惜贷,使得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短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有的不得不以高息向私人借款,有的因资金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投资计划和扩大再生产,有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面临经营危机。

(二发展环境欠优。首先是尊重纳税人的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把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的社会氛围、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公平化。其次是“四乱现象”(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乱检查依然存在。三是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监督管理多,排忧解难少。四是企业周边环境不优,强揽工程,强买强卖现象时有发生。

(三企业内功不强。一是创业意识不浓。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做大做强企业、勇于开拓创新的气魄和勇气。有的仅仅满足于已有的某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心;有的不愿意把技术拿出来,把

股份拿出来进行合作,生怕自己被吞并,导致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做活。二是管理模式落后。党、团、工会等组织不健全,家族式管理方式,裙带关系的用人用工制度,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于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现代管理意识较弱,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很多非公企业规模小,没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存在着“只见生,未见长”,“只见大,未见强”的现象,产品档次低、能耗高、效益差、缺乏名牌产品、资源配臵能力有限、市场潜力不大,再加上资金、技术、人才力量薄弱,研发经费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拓宽筹资渠道,解决“融资不畅”问题。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要着力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简化非公企业贷款程序,在规范非公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等新的服务品种,重点满足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非公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发展和壮大金融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作用,重点对财税型、成长型、就业型的“四有三不”企业,即有市场、有合同订单、有效益、有

信誉,不是高污染、不是高耗能、不是高危产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应充分吸收民间资金,有效用足、用好我市金融机构现有的储蓄存款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为非公企业提供支持。从非公企业本身来说,应加快货款回收的力度,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要抢抓国家新一轮扩大内需的大好时机,努力帮助非公企业改制上市。非公经济企业通过上市可以在短期内,通过股票销售为企业筹集到大笔发展资金,破解企业融资瓶颈。新修订颁布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不但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还放宽了设立股份公司和公司发行上市的条件,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为中小非公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对照《公司法》的规定,我市152家规模企业中,已有近20 家企业达到或接近上市条件,应坚持“上市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的总体思路,强化扶持力度,挖掘后备资源,提升企业质量,多

头并举,梯形安排,重点突破,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进而增强我市非公企业的发展后劲,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解决“环境不优”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于企业不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

件和程序,承诺办理时限。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 合,形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合力。如:把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向社会公布 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 完善和改进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展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包括进 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各类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加强协调指导,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 中的困难和问题等。鼓励发展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 拓、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筹资融资等各类服务机构,建立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 社会中介组织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服务。维护非公有制 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侵犯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各种违法犯 罪行为。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行为,制止“吃 拿卡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明确非公有制企业投诉受理 机构和方式,认真受理企业和群众举报。加强对执法部门的 监督,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一经 发现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强化企业经营,解决“内功不强”问题。发挥产业 强化企业经营,解决“内功不强”问题。政策和行业规划对企业的导向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 6 产业结构调整,投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加工贸易、社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 化分工、市场化协作,逐步形成规模和特色。把发展产业集 群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完善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功能,引导成长性强的民

营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企业聚集度。引 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生产销 售、技术开发关系。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内 外经济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资产并购和产业升级。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开展 加工贸易,开发矿产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引导非公有制企 业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同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 作,加大研发投入,发展科技型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 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鼓励建立规范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 业,具备条件的要积极实施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克服传统家族制企业的弊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引 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 升市场知名度,争创名牌产品。重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 者素质的提高,推动建立职业经理人的测评与推荐制度,促 进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和市场化。重视人才队伍培养,鼓励 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7

第二篇:湘乡市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湘乡市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傅南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乡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改革成果普惠民生。我局成立了专题调研小组,就湘乡市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5.1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一产业34.41亿元,同比增长5%,二产业56.95亿元,同比增长21.7%,三产业43.74亿元,同比增长12.5%。人均GDP达到1618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5.5:42.2:32.3。全市财政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4亿元,同比增长37.3%,全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3.3%。国税征收收入2.1亿元,同比下降18.9%,地税征收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23.1%,财政征收收入2.79亿元,同比增长63.9%。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61.77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97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4.64亿元,同比增长23.1%;第三产业增加值50.16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占GDP的比重为22.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9%,占GDP的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占GDP的比重为31%。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8.49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14.9%。国税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16.7%,地税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27.8%。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02.3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68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3.19亿元,同比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59.52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为25615元,同比增长28.5%。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占GDP的比重为19.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3%,占GDP的比重为5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占GDP的比重为29.4%。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07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34.1%。国税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18.8%,地税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30%。

2、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从工业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传媒的飞速传播,一批老的特色产业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湘乡市原来的龙头老品牌皮鞋加工业由于成本高,污染重,逐步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新兴电子电器企业渐渐成就规模,成为我市特色工业品牌。全市规模企业159家,其中电子电器企业8家,2011年生产总值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缴纳税收768万,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税收收入的3.2%。

湖南深思电工实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至今已有25年经营历史。集自主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是一家专业提供电工、照明产品生产及服务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占地30000平方米,现拥有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标准厂房。湖南深思电工实业有限公司发展的步伐迅速而稳健,销量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中原地区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电工生产基地之一,位居湖南电工行业龙头地位。2011年全年产值1.1亿,较2010年增长79%,2011年全年实现税收524万元,较2010年增长66%,在产值增长的同时,解决了大批人员就业,2010年全厂职工仅579人,2011年增长至1000人,员工增长率为72.7%。2012年1月“深思”产品被评为湖南名牌产品。

从农业看,目前,湘乡市已初步形成西瓜、黄花菜、柑橘、蚕桑、茶叶、葡萄、香椿、花卉等10多个有规模的农业特色产业,涌现了燕鑫农科、湘之椿、富农蚕桑、君辉农业等一批注册为具有法人资质的现代农业企业。湘乡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已开始发挥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燕鑫公司在前期已投入800多万元的基础上,目前又在栗山、虞塘、育塅、山枣等乡镇规划新的产业基地,预计到年底将开发出上万亩柑橘基地;富农公司已开发出2000多亩的蚕桑基地;以栽种葡萄为主业的兴农果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每亩地的收入预计可达4000元以上。全市近三年来投入特色农业的资金近5亿元。

3、县域园区发展情况

湘乡工业园区是200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省级工业园,下辖红仑新型产业区和东郊皮革产业区,目前规划控制面积9.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

湘乡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园区建设,加大了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完成了湘乡大道、红仑大道、引凤路、创业路等主干道建设,通过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建设,抓好标准厂房建设,确保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应,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到目前为止,累计引进工业企业70余家,完成投资40多亿元,初步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食品和皮革加工等四大产业雏形。2009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07亿元、财税总收入9205万元。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亿元、财税总收入1.45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1.25倍、9.67倍。

二、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特色产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地缘因素。湘乡市22个乡镇,除城区四办外能受到城市中心辐射影响的是少数仅泉塘、东郊、龙洞;地处高速公路、铁路等大动脉连接点的也很少,如棋梓。大部分的乡镇地处偏僻,离本市中心城区较远。因此交通因素上就丧失了优势,既不能受到辐射,又增大了运输的成本。

2、基础因素。湘乡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些年的努力之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十一五”期间共修建农村水泥路2300多公里,实现了通畅率97%。但应该看到,这些基础设施多是在还几十年来的欠债,虽较大程度上了满足了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的基本的生产生活所需,但如果引进项目建设,特别是规模企业的进驻,现有的基础设施还存在供给的差距。此外,湘乡市大部分乡镇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外包承接能力和经验存在较大欠缺。

3、资金因素。或因历史原因或因举债搞项目,湘乡市本级和绝大部分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导致正常运转相当艰难,就连临近市区的较为发达的泉塘镇负债都达900万。欠债的后果会导致各乡镇将有限的资金首先保障工作的开展和干部的待遇,对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相关配套性资金保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村级集体的经济的衰落,也使得村一级更多的将注意力投之于基础设施建设,而无法提供项目开展的配套的启动资金。

4、思想因素。农村是宁静与恬适的,但也造成了一些村干部和群众思想上的惰性,守着一亩三分地,顶多多喂几头猪。没有前瞻性,没有创新精神,更没有创业的决心和恒心,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畏难发愁,迈不开步子。还有不少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不管不问。此外,许多外出创业务工人员认为家乡发展慢、待遇低、环境差,不愿回乡投资、工作。

(二)发展园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节能减排压力加剧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经济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条件将进一步增大,同时发达国家也会加强对信贷、土地、建设和环保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湘乡传统优势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2、区域竞争白热化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沿海相对落后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低地价、减免各类税费、提供产业发展基金等优惠条件争相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竞争非常激烈。湘乡位于中部省份,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而沿海产业转移有地域多向选择性,并且倾向于向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转移,所以湘乡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面临着很大挑战。此外,虽然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促进了长沙、株洲和湘潭三个市间的资源设施共享,但湘乡发展相对滞后,与长沙、株洲的县市差距还很大,如2008年,湘乡地区生产总值为120.1亿元,而长沙县、望城县和宁乡县地区生产总值却分别达到了369.6亿元、194.1亿元和282.4亿元,这就使得长沙和株洲的县市能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并且在招商引资中可能会出现“项目截流”的现象,这会大大削弱湘乡的竞争优势。所以,在长株潭城市群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的形势下,湘乡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

3、资金严重紧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资金已成为严重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工业园区过去主要依赖开行贷款和财政投入,受宏观政策调控融资缺乏新的有效措施,方式单一而且没有独立的融资平台,融资难严重制约园区发展。

4、项目用地受制。随着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指标有限。全市每年仅40余公顷用地指标,而园区开发每年需用地1000亩,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审批困难。由于土地报批涉及规划、建设、国土、发改、林业等部门,报批程序繁杂。三是征拆艰难。由于政策的调整和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及被征拆对象的期望不断上升,园区征地、拆迁推进困难重重。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如何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是湘乡工业园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扶持特色产业和园区的政策存在不足

1、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湘乡市财政历年来属于“保吃饭”财政,这几年,财政收入虽有大幅增加,但刚性支出同比增加,债务包袱日益突出,政策性配套支出年年攀升,加之财政收入结构不大合理,收入质量亟待改善,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资金调度极为紧张,故对园区和特色产业投入不足,靠向上争资来解决发展和壮大。

2、环境急需优化。一是部分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没有处理好依法行政与优质服务的关系,凡事拘泥于讲究原则、条规,效率不高,灵活性不强,个别部门强制培训、赞助、摊派,增加企业的负担。二是企业周边矛盾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

3.管理服务滞后。园区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工作流程不清晰,体制机制存在弊端;融资缺乏有效手段、征拆推进缓慢、项目落地不快,设施配套不完善;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及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滞后,商贸流通、住宅、金融、保险、邮政等生产生活配套建设落后,园区发展过于单一,缺乏整体配套。特色产业也存在受地域影响和政策制约,管理效能不高,发展缓慢,不成气候,亦渐渐失去了特色优势。

三、促进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培植主体财源的第一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实施好“筑巢引凤”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消耗能源低、产出效益好的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发展;营造创业投资的良好环境,鼓励全民创业,多途径、多形式激活民间资本创业投资,壮大民营经济总量和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份额;加大财政扶持和用地保障,探索工业园区融资新机制。

2.要大力扶持对全市经济具有支撑拉动作用的五矿、湘碱、韶峰水泥、金子箱包等骨干企业,采取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予以鼓励和支持,促其做大做强,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对企业进行技改、扩张;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改变过去撒“葫椒面”的做法,整合工业发展基金、产学研基金、市场体系建设、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竟争强、成长性看好、财税贡献大的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研发和生产新产品,增强竞争力,壮大企业规模,以大企业带动形成大产业,发挥扶持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和带动效应。

3、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在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因地制宜,建设大米、柑桔、油料、果品、茶叶、水产、畜禽、蔬菜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等新型服务业和综合性、专业性商品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植新兴财源。主要做好五个方面:

(一)以推进项目建设突出特色,加快农业产业化

一是要突出抓好主导产业粮猪生产,以项目建设破局。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湖南省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对粮种大户和养殖专业大户的奖励扶持力度,巩固现有粮猪生产的市场优势。二是要在已有的2个省级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护体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三是重点抓好高标准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油茶新造基地、东郊、山枣水产养殖基地、梅桥、中沙等地的竹木基地建设等地,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特色产业。

(二)以建设工业小区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特色经济

建设乡镇工业小区,采取“连片开发、集约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无序发展现状,而且可以实现“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形成,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发展极”、圩镇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县域经济腾飞的“侧翼”。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产业互补、功能配套,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重点发展泉塘、东郊等工业小区,对其加大财政扶持和用地保障,探索工业小区融资新机制。应坚持资金向乡镇倾斜、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公共服务向乡镇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棋梓打造湘乡次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完善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产业定位,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以休闲项目开发为延伸,彰显生态品牌理念

未来旅游业作为湘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打造红色旅游、湘军旅游、佛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构建以大东山旅游区、水府旅游区为龙头,城区为集散地,“两型”农村为新业态的现代旅游格局,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和长株潭生态休闲“后花园”。水府旅游区作为我市“四新区”之一,在2011年破解了资金瓶颈,多杆齐下,“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其“高负氧离子”、“水府鱼餐饮”等项目已经从概念逐渐形成了品牌。借鉴水府经验,我市应继续推进相关的一系列休闲项目的建设,把握好各景点的原创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深入发掘并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许多在此方面有特色的乡镇应当把握机遇,如梅桥镇的摇石洞、富林寺、萧三故居等深厚文化底蕴的资源可以大力挖掘,积极对接省市的相关旅游项目。

(四)以完备生产要素打好基础,合理规划现有资源

谋发展,搞建设,一个根本的要求就是生产要素齐备。我市乡镇目前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远远不够;劳动力充裕但多为外出务工,资本和企业家也多为外出创业人员。设施是硬件,人是软件,潜力大,能量足,如何将其挖掘利用是一个难题。首先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让群众看得见、让资本摸得着的实惠,如拉通泉塘工业小区与红仑新型产业区连接线的S311-S312,使得两个工业区连成一片,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当前可支配的资金资源有限,有限的资源应该向相关的重点的项目倾斜,适时引导土地流转、林权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合法流动,用无形的手完成资源的最佳配置。其次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人才要引进来,请回来,留得住。湘乡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工业基地,基础好;湘乡本土不缺人才,大多数人内心也并不想外出,近年来人才进入也比较频繁。我市应该加强对人才的招聘和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与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于为农业的农贸供应、产后服务、解决农副产品的出售、企业的重组、安置和偿债提供良好的策划方案,尤其在组建产品销售网络、产品经营和招商引资以及队伍建设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还应该积极与省内大学通力合作,达到充分利用大学的学术、技术、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对农业的改造和农业产业化。再次要多动脑筋破解资金瓶颈。在市财政非常吃力的情况下,为破解资金瓶颈,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完善财政投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财政投融资体系政策导向的作用,规范非正规金融体系成立各种具有财政信用的基金,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以及民间资本注入。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出资或贷款形式,着重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问题,支持重点项目的发展;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推动小城镇建设,并出台促进小城镇发展的相应补贴政策。

(五)以理顺机制优化环境,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发展乡镇特色经济,提高公共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公共管理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力,优化政策环境,搞好招商引资。要科学布局规划,实行统筹规划,区域统筹考虑,合理产业布局,利用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来逐渐完善分配机制、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做好小城镇集群发展规划形成小城镇间的互补、协作、共赢发展。针对乡镇信息化程度低,通讯闭塞的现状,对其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同时,各个乡镇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借鉴徐州的有关经验,因镇制宜,避免一刀切,在绩效考核和同业对标中对各乡镇分类考核,鼓励乡镇的干部敢作为、善作为、乐作为、常作为。

四、几个相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地位突出,如何找准角度,做大做实特色产业,扩大特色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占有量,这是一个持续性强、值得加强研究的课题。界定特色,要看其在本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在工业税收中所作的贡献率。在“省直管县”的体制下,还有一些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市县财权事权不匹配,市县工作难协调。新体制下,市级财权事权不匹配,市、县财权事权未能理清,市、县管理关系尚未理顺,影响市县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市来看,对一些涉及区域性的政策工作,由于市县财政的分离与管理权力限制,在落实中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体制性矛盾。从县来看,实行“省直管县”后,财力和资金由省财政统一结算和拨付,但行政体制却仍由湘潭市管理,形成“双重”管理,县级工作难度加大。

(二)市对县无财政管理权,市帮扶县发展的积极性减弱。“省直管县”体制实施后,我市与湘潭市在财政上相互独立,但行政上却是隶属关系,财权和事权分离,湘潭市级帮扶县发展的积极性减弱,对承担的区域性公共管理事务也缺乏必要的支持手段。如韶山灌渠的维护,湘潭市仅仅下文要求我市提高水费,增加维护投入,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

(三)市县间税收竞争显化。属地纳税的问题。我市境内的五矿湖铁、有色氟化学、碱业公司等企业电费收入产生的税收一直在湘潭交纳,我市为以上企业的发展作出的利益牺牲不能得到有效地补偿。我们建议:

(一)推行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晰市县两级事权。当前省、市、县政府间在行政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事权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分,相应的确定财权,使省、市、县之间财政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要进一步界定明确类似县市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对涉及区域性的抗旱排涝、卫生防疫、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支出责任加以明晰。

(二)严格按“省直管县”改革要求规范市县间税收征管秩序。按照新体制文件精神,省内跨市州、跨县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的企业所得税,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的处理办法,由中央、省、市州或县市按比例分享,分享比例为:中央60%、省12%、市州或县市28%。具体对我市来说,一是请求湘潭市政府继续将湘潭市烟草公司湘乡分公司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就地入库。二是请求解决将大企业电费收入在湘乡产生的税收因企业主管部门财务核算体制改革在异地入库的问题。2011年入库750万元,2012年入库2010年五矿、有色氟化学、碱业公司、南方水泥四家上交湘潭电力局直属分局电费4.6亿元,按现在预征率3.5%计算,国税年收入有1650万元左右。

(三)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建议省财政厅继续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县市财政资金缺口,确保财政各项正常支出,重点扶持园区和特色产业发展,集中支持优势产业,解决基础设施及技术扶持资金,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

1、李灿光、潘玉君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这本书是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和空间结构以为云南主体功能区区划提供科学依据。在这本书中,对本人影响最大和用处最深的就是作者在衡量云南发展条件时提出的各种衡量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的指标可分为对自然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和经济区位条件三方面的评价。

(1)自然环境基础:包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评价。前者涉及的指标有资源总量,但要注重与其他地区的比较;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的国土面积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或资源数量来表示;人均资源拥有量。后者包括:区域资源的承载力,其等于区域人均资源数量比上全国或更大区域人均资源数量。

(2)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其主要涉及6方面分别为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资本及市场条件;政府制度环境。可以从人均交通线路长度、人均客运量和人均货运量、运输网密度、区域货运能力、交通便利程度、人均邮电业务数量和万人拥有电话数量等来衡量交通、信息流动基础设施条件。而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可以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及人口结构三方面入手选择指标度量,即可使用衡量指标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人口失业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口文盲半文盲率、百万人对应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和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抚养比。教育、科技和卫生条件可使用指标:地区居民储蓄率=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国民收入,工业资金占用系数=工业资金总额/工业净产值,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区域内市场需求量=全社会投资额+消费总额。政府制度环境的评价可以从产权安排的合理化、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差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衡量。

(3)经济区位条件的评价即为地缘经济关系评价,其测度包括三方面,研究区域与背景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与相关地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的次级地域地缘经济关系。

这本书所使用和提供的这些关于经济条件的评价指标对于笔者衡量吉水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2、刘建平、徐璐玲等《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 2008年08月 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县域发展不仅是县域经济与我国现代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著作,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理论结合实际,并有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文件材料支撑。

一、现代化与县域经济

从第一章总论说明何为现代化和县域发展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后,阐述了当今县域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并指出选择具体县来结合理论分析县域经济与中国的现代化,文章便是以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为案例来说明。

现代化从动态角度简要的来讲就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从静态意义上来讲其包括: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支配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革命性提升的创新能力;对社会公正的实现能力;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能力;

提高制度的整合能力和规范社会的有序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现代化也是中国一直都在践行的,并引起了我国大量学者及政府官员去探索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而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位划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乡结合部,其发展状况对于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即拥有各种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保障、社会保障、安全保障和生态保障作用。

而县域发展呢?在作者看来,县域发展主要包括五大内涵: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县域工业、壮大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快城镇化建设。而在这五个方面的发展中,而今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三大产业的发展。要想促进县域发展我们必须有一个规划。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一县域进行正确区域定位。陵县便是在规划之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该县8年来GDP在德州、山东和全国的地位及其GDP增速及人均GDP的比较可以得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并以产业结构的比重数据演变来说明陵县的产业结构优化,从民营经济的数量和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说明县域经济活力。

二、县域各方面发展与建设

(一)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进行县域工业化是县域摆脱“工业小县”帽子的方式之一。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同,这使得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这资源掠夺型的发展遭受极大挑战。在新时期我国政府也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认为,从宏观和理论层面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工业化的经验主要有一下几个:

1、以项目引进带动工业化;

2、以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化;

3、以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化。在路径选择方面,有: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工业化与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工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工业化与县域经济改革相结合以及工业化与促进农村就业相结合的道路。而陵县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就是:软环境建设、完善开发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实施名牌战略。

(二)县域农业建设

我国县域一般是“农业大县”,农业又是国名经济的基础。故而县域发展中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农业的建设与当前我国哦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因地制宜、落实政策、增加投入、加快改革及培养农民五大原则。而陵县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采取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鼓励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此外,还倡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业发展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新时期,对于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有新的思维和视野。开发性农业、“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值得我们深思。

(三)县域开放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县域必须认识到当今县域发展的大环境,要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发展与竞争,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县域经济的开放首先是产业的开放,而引进是县域开放的重要方式,良好的环境及充分落实中央的开放政策是县域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陵县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三大方面。其最有特色的就是为促进招商引资而采取的主动出击积极招商,积极调动各方力量,从政府工作人员到陵县外出工作人员,从客商宣传到各个个体户,在招商方式中积极采取产业招商、战略投资、以商招商和办好园区引进来四种方式。

(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事业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本文中,作者将社会事业分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我们知道县域是城乡结合部,是有着极大农村人口的行政区域,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耕地面积的较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处于隐形失业或直接失业状态,中国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县域在劳动就业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转移问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一方面是提出了从发展农村经济,进行农业产业化,扶持民营企业以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村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健全劳动力的市场中介组织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减少结构性失业。此外,政府还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在教育方面,除了要保证义务教育,加大基础和中级教育的投入,更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五)县域环境保护

在倡导和谐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县域发展的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地的压力;而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也也制约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且县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增加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后,陵县通过出台环境保护政策、控制源头、做好环评工作、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环保执法力度及建设生态县使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环保工作除了政府的引导与执法,更需要转变企业的思维,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增长、轻环境的企业发展和经营思路。

(六)县域法制建设与社会稳定

法律不具有直接的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确实实现经济价值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作者认为从当前实际来看,县域范围内法制建设的要点应该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普法教育是法制建设的基础;

2、综合治理是法制建设的重点;

3、着重调解是法制建设的方针;

4、打击犯罪是法制建设的手段;

5、信访建设是法制建设的补充。

陵县的法制建设和维稳活动主要在于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预防和打击犯罪及做好社会安全与稳定工作。

(七)政府行政与组织保障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和调控的力量分配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需转变职能,作者建议县域政府应强化其经济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此,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干部队伍的建设应该严格干部选拔与任用,开展干部教育与培训,注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并做好干部监督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县域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书中作者就主要从工农业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事业、法制和政府与组织建设及环境保护这几方面来展开叙说县域发展的情况、所遭遇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并结合陵县发展实际及采取措施以为我国其他地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经验。

三、县域经济与现代化的思考总结

从前文的分析和陵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可知县域发展重大问题争论主要主要有:县域应优先发展何种工业;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县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应如何解决及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在选择县域发展道路时,应准确把握好当地的区域功能地位,因地制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县域的发展要从发展经济向关注民生转变,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路。

本篇文章,虽然数据翔实也紧密结合陵县实际,然而在以某些数据说明情况和问题时并非直接与县域经济相关,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数据在课文章前后存在这明显出入。此外,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也超出了县域经济中县域的范围,如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介绍,大部分讲的都是全国现状,极少有说明县域社会保障的数据或文字。

陵县作为东部省份的西部内陆县,其县域发展的探索对于处于中部的吉水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

这是一本关于对区域经济学基本介绍的书,在这本书中,直接有用于笔者进行论文写作的内容主要是: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吉水县区域经济作为国家区域经济中按国内区划形成的区域经济,可以借鉴和以现有的一些区域发展理论来直到自己的发展。

按照本书的分析和划分标准,吉水县当属低梯度区域。梯度转移理论主要有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作为县域一级,我们要打造县城的为中心地区、计划地区,建立工业园区使其充分发挥极化效应并产生对周边城镇、农村的辐射作用,周边城镇、农村要充分利用好扩展效应,并努力克服回程效应;此外,要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本书中,对于地梯度地区发展战略的建议就是: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并且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周密的计划,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之后能逐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要重点发展占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积蓄力量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的、外溢出来的产业。

吉水县具有南接珠江三角洲东承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应该积极利用来自这两个地区的面辐射,可以从开展人才的技术交流和加强市场信息交流等方面着手。此外,辐射也存在于县域内部,也就是说中心县城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

21世纪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个中部县,经济总量不大,还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如今“工业强县”的口号中切不可走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进行“先污染、后治理”,而应该坚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思想。

吉水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但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吉水的发展之中,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充分从吉水实际出发,有效的选择和结合理论制定发展策略;另一方面,理论也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需要从实践中提炼出来,所以吉水在不断发展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4、吕军战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科技信息 441

在吕军战看来,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级城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如东中西部的县域经济差距;农民增收的矛盾突出;县级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缺口,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称性;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诸多盲目性;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供应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县域经济进行准确合理定位;促进乡镇企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解决县域的“三农”问题;最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很多对策建议和刘建平、徐璐玲等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中提出的对策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根据县域的资源、特色准确定位,加强乡镇企业建设和促进城镇化进程,以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等。但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吕军战概括更为全面,语言也简练。

5、吴立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中提出,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做好,一、科学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建立产业体系和坚定不移地狠抓落实。

二、突出创树品牌,打好名牌战略。

三、推进市场机制创新需始终不渝。

这篇论文比较简短,只是作者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并提出其认为重要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措施。虽然在《县域发展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也有所提及,甚至陵县的发展就实施了名牌战略,但因为书本内容太多,反而冲淡了政府规划、品牌创建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6、吕保利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文中极具概括性的说明了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在我国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主要有:内地县域经济和全国部分沿海省、市县域经济的对比差距明显,内地县城经济发展明显不均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管理落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最后指出内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民营经济,走工业化之路,并实施人才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要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只喊着要扩大民营经济的比重,调动民营企业主的积极性,而忽视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已表现出来的问题。应该立足于解决现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吸取教训,建立一批具有新型管理理念的民营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创新意识等。

这篇论文是具体建立在内地县域经济发展之上展开讨论的,相对于前面几篇文章而言,范围更具体。在问题探讨中他发现了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同

于其他大喊建立民营经济的作者,其更注重对现有民营经济的完善与改造。

7、黄永强在《关于赣州市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考》中,从县域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出发,介绍了赣州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概况,具体表现在: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主要从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个方面的实际数据说明;

2、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3、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4、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企业效益明显上升。之后,又指出了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县域经济增长减缓,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园区集聚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为促进赣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着重培育产业竞争力,即要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着眼培养人才竞争力、努力发挥政府能动性。

文中句子:发展民营经济表面上是民众的自主发展,关键还在于政府的行为。县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县域内部产业与其它县域同类产业的竞争能力,表现为市场分析与把握的能力素质、资源整合的快速高效、市场拓展战略的成熟等各个方面。县域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挥。

上一位作者讲的是内部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这位作者直接将内地中县域经济赣州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并着重分析其经济竞争力。赣州作为江西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和吉水县域发展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有很多值得借鉴与交流的地方。

8、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 邓彦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26-29

本篇文章主要是讨论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选择问题,首先其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当前存在着非科学发展的思路与行为的问题。之后在选择策略中作者指出在承接东部及其他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理论中吸收外来资本要分清内源性资本和外源性资本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此外,还需要认清自己的优势、用创新方法创造优势、尝试化优势为劣势以实现自我优势的再造。欠发达地区要遵循发展逻辑与打破发展常规,打破发展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途径就是走特色经济之路。县域经济因其自身的特性,要实现发展还必须依赖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同样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本文的特色在于引进了梯度转移理论,虽然只是侧重于分析其招商引资中承接的产业转移,但很值得落后地区思考和借鉴。

9、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 经济纵横 2010(02):35-39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提出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主要是:

1、以农村城镇化为支撑,依托县城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增强县城城镇功能,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以民营经济为主体,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重视引进外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4、以“扩权强县”的改革为契机,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调动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

作者的这几点思路和之前各位学者尤其是刘建平、徐璐玲等的思想几乎完全契合。但在城镇化建设中,其提出了很具体的根据县域人口建立起多大规模的县级城镇并强调要发挥其极化作用;在工业化建设中,强调利用好本地的外出务工人员,鼓励其返乡创业,这也是建立民营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

10、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指出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第三产业带动模式、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环境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如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我们是无法改变的,然而主观的认为创设的环境我们确实可以规划和创建的,如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一种乐于创业、勇于创新的县域氛围等。同样,对于面临的不利的政策和体制,我们尤其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废除不利的政策体制,建立有利的促进和刺激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这篇文章不同于前面几篇文章,其不是试图阐述何为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而是从现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概括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指出其制约因素。

11、梁兴辉,王丽欣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经济纵横 2009(02):123-125

张丽娟等在《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中的分析不同,在本篇论文中,作者更加系统地从不同角度概括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

1、从县域主导产业视角的发展模式分为: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和服务业主导模式;

2、从空间地域视角的发展模式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包括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和集群化模式,和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及珠江模式等,以及区位视角的发展模式;

3、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含:生产要素视角如资源型模式、科技型发展模式、劳务型模式;资产所有权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外资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4、经济运行机制视角的发展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

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多种多样,并不只有作者概括的这些。而且,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可能归为好几类的发展类型,如苏南模式既属于地域文化视角的发展模式,又属于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属于政府推动型模式。每个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并非一层不变的,而且各种模式之间也没优劣之分,关键在与县域要认清自身所处阶段和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县域发展模式。

第四篇: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各个角度分析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拔供了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河,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红河县区域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红河县区域积极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红河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红河县迤萨城区的发展,紧接在国家扶贫开发上塑造西南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周,增强红河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红河县县情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地处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前沿,是红河州对接玉溪市、普洱市的重要门户,是连接昆河高速、昆曼高速两条国际陆路大通道和滇中、滇西、滇东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节点,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057平方千米,县域地势中部高,南北两翼低,96%的面积均为山地,可分为低山河谷区、半山区、山区3种地形类型,最高海拔2746米,最低海拔259米。全县辖迤萨、甲寅、乐育、宝华、浪堤5个镇,石头寨、阿扎河、洛恩、大羊街、车古、架车、垤玛、三村8个乡,3个社区88个行政村,824个自然村,109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4.06万人。世居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6.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79.5%、有26.8万人,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聚居县①。

二、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红河县各乡镇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②与区域经济③发展基础各有优劣势,充分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索的优化配置。

(一)各地域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1.地域资源分布。红河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缘和哀牢山余脉地区,境内群山起伏,河谷狭窄,地势中部高,南北低。整个区域除北部红河谷地有几个面积狭小的河谷冲积小盆地外,96%以上的面积为山地,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海拔2745.8米,最低海拔259米。红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群山起伏,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年平均气温20.9℃,年降雨量945.3毫米,耕地面积171040亩,其中水田10327亩,旱地69713亩;森林面积41.27万亩,森林覆盖率14.2%。森林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山区,其中阿姆山有森林面积41.27万亩,已被省政府批准列为自然保护区。

2.产业结构差异。2017年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启动建设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山地未来创新中心、食用菌菌种培育中心,架车乡黑木耳培育基地投入运营。完成农作物种植59.4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34.3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22万吨,蔬菜产量10.75万吨,肉类总产量6.97万吨。累计种植水果17.2万亩,其中热区水果15.7万亩,水果总产量7.8万吨。科学调整蔗糖种植区域,制定蔗糖产业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19.92亿元,增长10%。开工建设红河石膏产业园区,建成石膏集散交易中心、天浩矿业年产10万吨精制石膏粉生产线,道源石膏年产20万吨精制石膏粉项目投产纳规。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亿元,增长2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30.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4.12万人次,增长3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14亿元,增长8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迅速发展,全县新增私营企业244户,个体工商户116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3户。发展电商22家,建成覆盖到村的农村电商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2%。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增长8.5%。

(二)各地域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地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料技人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红河县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几乎没有成型的科研基地,绝大部分企业都是自主研究摸索生产且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缺乏主导产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低素质简单劳动来维持。在地方政府与引进科研机构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各地域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红河县各乡镇地域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而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红河谷热区开

④发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吸引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促进红河县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地域经济发展。红河县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乡镇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热区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心,在发挥领头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各乡镇的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待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乡镇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省州级的资金拖入力度,为各乡镇之间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符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红河的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二)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城产业结构。红河县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13乡

⑤镇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调、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乡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人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新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石膏产业园区的经济,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石膏粉、热区水果等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处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 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水密集型产业转型。

(三)形成节约资源,集约有效的地区发展格局。红河各地区应该注重借鉴各相邻县市先进的产业转型先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利用红河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先进的企业,带动全县区域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的工业化道路上,必须坚持高标准、商起点,决不能再走资源主导型的产业化发展老路。在坏境建设方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合理开发水资源,依法治理坏埦污染,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使全县经济合理有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红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情简介,2017年8月7日。②郝娟娟 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7月。

③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四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④红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情概况(红河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2018年1月15日。

⑤ 韩保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宏观经济政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2月。

第五篇:非公经济发展对策终稿3

肇东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肇东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市非公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创造财富、增加就业的生力军,非公经济以其经营灵活、注重效益的特点在促进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学分析肇东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正确把握发展趋势,使其为市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近一段时间,肇东社会经济调查队对肇东市非公经济发展进行了统计调查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一、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是总量越来越大。近年来,肇东市委、市政府采取实施优惠政策和加大投入等办法,使全市非公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肇东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是企业户数越来越多。2010年,肇东市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到22062户,比上年增长10%;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1176户、个体工商户20886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9%。截止2010年底,在全市4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经济工业企业达到32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8%;实现增加值2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2%;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万元的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户,比上年增长19%;超5000万元的企业9户,其中超亿元的企业5户、超10亿元的企业2户。

三是民间资本投入所占份额越来越高。随着肇东市招商

1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在肇东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437043万元,同比增长3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7%,拉动投资增长24个百分点。

四是贡献能力越来越强。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但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增加了税收,还为社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贡献。2010年,肇东市非公经济实现税收60573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市税收总量的 48 %。截止2010年末,非公经济实际吸纳就业112000人,比上年增长5%,其中吸纳农民工就业45260人,比上年增长5 %。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五是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快。在肇东市非公经济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约占全部非公经济增加值的41%;非公经济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非公经济全部从业人员的40.4%。2010年,肇东市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部GDP的21.7%,分别比第一、二产业快12和4个百分点。近几年,非公经济越来越多地涉足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特别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非公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非公经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非公经济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

二、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还不够大。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肇东市非公经济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层次仍比较低,发展也不够均衡。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布局分散,集中度低,协作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工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截止2010年底,肇东市的32家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几乎全部从事加工制造业,从事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产业的占比较轻;32家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8亿元,但占非公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仅为14.1%。

二是素质还不够高。一是部分经营者缺乏专业培训,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没有技术开发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差,再加上作坊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家族为纽带的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二是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在发展中存在重复建设,结构雷同,尤其对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具有盲目性,科技含量低,制约自身的发展,生产经营不稳定。三是风险意识差,创新观念不强。四是经营分散,各自为政,无协作精神,行业间的集团化尚未形成,无市场竞争力。五是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依法经营理念。

三是融资渠道还不够宽。肇东市大多数非公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金积累,普遍存在着贷款难、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另外,全市非公企业信用等级较低,银行对其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加之银行投放贷款政策严格、手续复杂,不能灵活地对待非公企业,致使非公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融资渠道变窄,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市非公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人才结构还不够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人才是根本,对于在资金方面不占优势的非公企业(中小企业)来说,只有依靠人才进行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较好地促进

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肇东市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9 %,并且非公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不高;二是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三是缺乏培训意识,员工待遇低,稳定性较差,给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规范管理力度还不够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不能经常深入非公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在对非公企业实施规范管理上存在无人问津、任其自生自灭的现象;有的部门对本地规模较小的非公企业不够关心;有的部门对外来企业扶持力度较大却缺少必要的引导;有的部门不能切实承担相应的职责,对非公企业服务意识差、服务职能弱、监管不到位。

三、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作为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措施和精神动力。在认识上放胆,政策上放宽,范围上放开,规模上不限,机制上放活。在实际工作中,消除一切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法规和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做法,努力营造非公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法律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努力创造与国有、集体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环境。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规范机关行为,切实加强从建立阳光、效能、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出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强化行政审批中心职能建设,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方式,主动与非公企业加强联系,切实担负起职能部门的职责,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性软环境。营造开放透明的政

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发展环境,使客商能安心、放心地创业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打造“信用肇东”。强化政府信用,坚决落实各项承诺和优惠政策,取信于民,以政府信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树立人人关心非公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人人都来亲商、安商、扶商的氛围。

三要进一步扶持骨干企业,提高非公企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企业科技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新产品能力。利用财税政策、科技补贴等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实力的非公经济组织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肇东市“十二五” 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四个示范带”农业整体布局,不断巩固发展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非公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生态、玉米深加工等产业,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肇东市“十二五”规划,建设城区东西两个工业基地整体工业布局,引导鼓励非公企业进入基地安家落户,形成集群发展、竞争力强的非公经济产业体系;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建设“三个商贸中心”(正阳街东段为中心的商贸金融中心、北部生态园以南和西部展望新区二个商贸流通中心)整体商贸布局,积极引导商贸流通产业的集聚式发展,形成新的商贸流通产业圈。

四要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向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围绕加速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示范区,鼓励已有非公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进驻园区,促进非公经济企业集群式发展。积极招引和鼓励那些以高新技术开发、绿色食品加工和化工产业为主体的集约高效、竞争力强的非公企业入区发展。借助示范区这一平台的资源优势,正确引导企业加强自身经营管理,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科技人才

和管理人才,努力增强非公企业科技创新。

五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的非公企业产业链。有关职能部门要注重规范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型非公企业,引导其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定,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逐步形成以中粮生化、木岭生物、日成酶制剂和成福集团等龙头企业为牵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这些龙头企业着力扶持和打造一批以再生资源和生态循环为主的非公企业产业体系。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进程中,非公经济的发展,势必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正确引导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大的经济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范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非公经济势必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下载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乡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概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5篇)

    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民营经济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摸清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舒招林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2期 [摘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怀化市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

    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民营经济是指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经济实体,它是以民为本、自力更生、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民本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民营经济得到......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

    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商丘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单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类摘要:商丘作为豫东地区经济中心,在中原崛起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商丘党和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团结......

    2013年黑龙江省鸡西市非公经济发展分析

    2013年黑龙江省鸡西市非公经济发展分析鸡西是黑龙江省东部能源型城市,主要以两黑一绿为支柱产业(黑色煤炭、黑色石墨和绿色农业)。2013年鸡西市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市......

    后河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之新战略探析 ——以后河镇为例 摘要:以后河镇水果业为例,就加大中国水果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实施战略,积极主动占领国际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国际......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