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莲花镇农村低保工作现状及对策
浅谈莲花镇农村低保工作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 低保工作 对策
摘要:近年来,农村在实施“低保”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低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保障范围窄、标准低,保障对象确定难,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少、分级落实难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一、莲花镇低保基本情况
莲花镇位于秦安县东部,地处秦安、静宁、庄浪三县交界处,行政区域面积94.52平方公里,下辖26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共有 户43104人,其中农业人口40630人,占总人口的 %。全镇现有农村低保对象 户 人,其中一类对象 户 人;二类对象 户 人;三类对象 户 人;四类对象 户 人。低保户占全镇总户数的 %,参保人数占全镇农业人口的 %。按目前的发放标准计算(一类低保每人107元/月;二类低保每人80元/月;三类低保每人 65元/月;四类低保每人52元/月),全年可发放低保金408万元,平均每人的年保障标准为 元。自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随着低保制度的日臻完善和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全镇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
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取得效果
1、加强领导,资金保证,实现“应保尽保”。自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以来,我镇严格贯彻执行《秦安县农村低保规范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民政、财政、计生等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莲花镇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落实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同时本着“规范操作、透明管理、社会监督”的原则,镇村两级均成立了农村低保民主评议小组,各村通过固定标语、黑板报、高音喇叭、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对农村低保政策进行了宣传。在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的同时,县财政将农村低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一卡统”发放。2010年为缓解物价上涨给低保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给每个低保对象发放物价补贴资金50元。今年开始,按照县上要求,我镇在对农村低保对象核查的基础上,对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进行了提升,一类对象月人均补助由原来的100元提高到107元;二类对象月人均补助由原来的73元提高到80元;三类对象月人均补助由原来的58元提高到65元;四类对象月人均补助由原来的45元提高到52元;截至今年6月底,共发放低保金204万余元。
2、规范操作,动态管理,实现“阳光施保”。近年来,我镇本着“应保尽保、特困重保、超标退保、阳光施保”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摸排调查、评议公示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入户核查、审核公示后上报,民政局低保办公室初审、局长办公会审批公示的程序,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为全面加强监督管理,我镇还建立了镇、村两级低保评议小组,成员由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组成,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逐一审核评议申报对象,建立了低保公开栏,对享受低保条件、家庭收入计算、申请审批程序、申请人家庭收入及享受低保金额进行定期公开,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地址,接受广大村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了全镇农村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运行。还实行动态管理制度,今年,由我镇驻村干部和民政专干配合县民政局低保助理员对全镇所有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员,进行了清理清查,对因婚嫁、死亡、迁出、家庭情况好转等原因不应享受低保待遇的21户92人及时清出低保范围。
3、配套制度,区别对待,打造“民心工程”。近年来,我镇以农村低保制度为核心,相继建立完善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相关配套制度。对因特殊原因造成家庭特别困难的低保户通过临时救助的方式进行了及时救助,同时对低保对象就业、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在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保障实施范围窄,保障标准低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的制约,目前我镇大部分农村低保对象主要是五保户和有劳动能力的12类人员,以及因灾、因病、供养在校学生等致贫的特困户,对于一般的农户虽然由于疾病、子女上学、住房等因素生活也处于农村低保线以下,但因资金有限,农村低保还不能满足全面的要求。由于我县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镇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解决农村低保问题,而“三无”对象和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政府面临双重任务,既要拿出资金救济,又要拿出资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地方财政难堪重负。保障标准明显低于最低生活需求。
(二)保障对象确定难,人情关系严重
按规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经过村、乡、县逐级确定。首先由个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核实后提交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交乡镇人民政府审定,最后报县级民政局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在“低保”资格确认上,最大的问题是对收入缺乏有效的审核手段,或者隐性收入问题比较严重,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次是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三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并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同时在低保对象界定方面存在以下难题:一是计划生育超生家庭,一方面因超生面临计生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因超生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如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可能产生变相支持超生户抵制国家计生政策后果,如不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又与当前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相违背,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二是由于农村养老金制度远未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其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个别地方还存在人户分离现象,把年老父母与子女分开,单独由父母申请农村低保,而把法律规定由子女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这些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乡镇工作人员力量薄弱。由于乡镇人员配臵、机构设臵、办公经费拨付等滞后导致日常监督管理相对滞后,如我镇民政工作人员只有1人,同时负责双拥优抚、基层民主建设、救济救灾、五保供养、城乡低保、民族宗教及其它临时性工作,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且身兼数职,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户调查核实。
(四)部分低保对象对国家照顾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自力更生意识淡薄。由于部分低保对象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加之长期生活和精神压力,与一般农村居民相比,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过一天算一天思想严重,缺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信心和决心。
(五)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少,分级落实难
资金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低保工作开展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由财政、乡镇、村民委员会及集体经济共同负担的。但就当前各级地方财政和集体经济现状而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财政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许多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村居民得不到应保尽保。县、乡负担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难以落实。很多地区虽然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财政紧张。据调查,部分县、乡政府的“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完全依赖财政投入。这是制约农村“低保”工作整体推进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措施
(一)加快低保制度建设,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有10年左右的时间,有些沿海省份已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标准,并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中西部地区也进行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践。但由于接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表达意见的渠道不畅通。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就是保障农民的生存权,政府具有保障农民生存权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义务。各省(区)要在逐步建立起本地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其实施细则,规范保障范围和标准,低于最低保障线的农民应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二)加强调查研究,准确确定保障对象
农村低保涉及人员最多,且居住分散,家庭收入复杂且变动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的排查和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界定保障对象,这是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必须研究改进收入调查方法。
现行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方法既粗糙,又不够合理,也没有考虑家庭财产。建议统计、民政、财政等相关部门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尽快制定出一套既切合实际又便于操作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财产)评估方法(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可变现收入等),从而准确界定低保对象,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质量。同时,要善于运用网络信息和纵向资料,对低保家庭成员的收入和支出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
所有农村人口都有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机会和权力,但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一时或一直低于当地或全国最低生活水平线的人群。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采取调查摸底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对保障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审定,对生活水平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要及时取消其低保资格,对新增加的特困户,严格按规定审批登记。
目前,从农村低保情况看,低保只是单纯解决受助对象的吃饭问题,要根本解决他们的贫困状况,应该把救济与扶贫结合起来。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发展生产,使家庭收入具有稳定增长源。对于无地的农民我们可以支持他们开办第三产业,此外,通过帮困助学、安生工程、助医扶贫、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帮困助困,还可制定特殊政策使低保对象享受免义务工,子女就读小学期间免收学杂费等。
(三)科学界定、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标准过低,解决不了贫困农民的最低生活需要;标准过高,会造成财政负担重,同时会出现负激励问题,容易出现养懒汉现象。因此,要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既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要能防止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其主要考虑因素,一是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各地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考虑当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三是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四是物价上涨指数。由于以上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保障线标准也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调整一次,各地应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科学可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参照系数。
(四)积极拓宽低保资金的筹集渠道
第一,国家财政支持。国家可依据各地经济状况,有比例的调节各地方的补助标准,让农民低保有一个可靠的经济基础。由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加大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既可以理顺收、交与补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解决当前农村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低保资金的落实问题。
第二,将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划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个人所得税具有平衡贫富差异的功能,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本身也具有平衡贫富差距的功能。可以开征遗产税,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农村低保基金。
第三,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即通过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会的办法,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我国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开征和形成社会保障税,实现资金筹措方式的转变。征收社会保障税可以把九亿农民包括在内,让城乡居民共同承担起农村贫困家庭生活保障的部分责任,但这绝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因为征收社会保障税有一定的起征点,收入低于起征点的农民不在此列,而他们又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第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有奖募捐、发行福利彩票等形式的社会福利活动筹集保障资金。我国彩票业已成为被社会普遍自愿接受的、一项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这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可以作为补充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
(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广泛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施积极的低保制度。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为此,各级政府在做好低保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思想教育、技术培训,激发他们的活力,使其具有“造血”功能;
2、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就业,有一个固定的收入,对无故拒绝就业的,可以停止发放低保补助;
3、要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好多种经营,向高效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通过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加农民收入。
4、建议上级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或缓解 “人、财、物”不足问题,将低保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乡镇民政干部加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现代化办公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乡镇民政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5、“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深入开展农村低保户社会救助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上级政府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扶持办法,对农村低保户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排贫困农民就业,增加经济收入。
6、实施低保家庭教育救助。对低保家庭中就学的成员,实行学生特别救助制度,按照不同的学生时期,给予不同的救助标准。
7、对特殊困难的家庭实行重保。在低保申报过程中,极度困难的家庭,应该实行超出保障标准的额度实行保障,保障他们正常的生活水平。
8、严格低保操作程序,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达低保指标。县民政局应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低保指标,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乡镇,在下达指标时给予适当的倾斜。镇政府也要区分各村的实际情况,在低保指标的分配上有轻有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要严格操作程序。乡镇、村要继续按照申请、调查、评议、审核、审批、公示等程序依次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已建立的申请、调查、评议、审核、审批、公示等制度,按制度操作,按制度办事。低保助理员要按照“一访二查三看四评”的要求,详细了解被调查人家庭成员、年龄、职业、收入情况,查阅户口簿、身份证、打工单位工资发放情况,查看院落房屋、室内装饰、家居电器情况,听取邻居、村组干部对被调查人的情况介绍和评估意见,为下一步的审核审批提供准确的依据;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要组织村民代表,认真开好评议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尤其是要把农村“两女户”准确无误地纳入低保范围,并及时公示上报;镇政府要及时召开政府联席会,对各村上报的低保对象,逐户逐人进行审查核准,把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坚决予以取消,对符合条件而上报资料不准确的要限期补全资料并存档备查,公示审核结果后上报民政局审批,使保障对象准确,补差标准合理,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使党和国家在农村的低保惠民政策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志钢.建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3,(5).[2]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6-02-20.[3]唐钧.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EB/OL].http://www.xiexiebang.com
[4]郭海清.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难点与解决办法[J].经济师,2004,(1).[5]范利祥.让“低保”农民有尊严地活着[J].中国改革,2004,(11).[6]阎锡杰,等.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N].湘潭日报,2006-03-17.[8]亚行建议中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N].华生报,2004-03-11.[9]童万亨.福建省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活保障制度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et
第二篇:民政部门农村低保工作调研对策
**区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从2001年开始,中途按上级要求改为农村特困救助,2007年又整体过渡为农村低保。经过8年多来的努力,全区农村低保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健康有序发展。为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区农村低保工作现状
**区辖2乡2镇一街办,45个村,7个居委会,总面积550平方公里,共1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近9万人,占82%。截止2008年12月,全区享受农村低保补助的有1162户2449人,年发放低保金148.4万元,保障面为 2.8%。对低保对象按abc三类施保,其中,a类26户41人;b类169户325人;c类967户2083人;月人均补助50元。确定低保对象按照本人申请,村级审核,乡级审查,区级审批,村乡区三榜公示的程序,采取民主评议与收入核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每年6月底以前,对全区农村低保户进行一次全面地复查核实,根据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和人口的变化情况,该增的增,该减的减,该取消的取消,实行动态管理。工作中,接受监督,阳光操作,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低保资金做到一户一卡,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全区农村低保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难”问题。
(一)对低保家庭收入核实难
2001年规定对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达不到600元的对象施行低保,2008年规定,对年人均收入达不到1440元的对象施行低保。虽然规定了一定的标准,但对标准的核实把握相当困难。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现在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来源非常复杂,有外出务工收入,有种养殖业收入。且外出务工中,有的开车、有的开餐馆、有的做家政服务等;种植业中,有的种粮、有的种菜、有的种柑橘茶桑等;养殖业中,有的养猪、有的养羊、有的养鱼、有的养鸡等。农民从事劳动的这种复杂性本身就给农村低保对象的收入核实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工作人员简单化一,采取估计加推测的办法进行计算,结果不可能真实反映家庭实际收入。另一方面,部分申请低保对象少报、瞒报、弄虚作假,想方设法钻低保“笼子”。尤其是有的基层干部,搞关系保,人情保,优亲厚友,做小动作,填假数字,报假情况,帮其骗进低保行列,引起群众公愤,在群众中造成极不好的影响,给工作带来难处。家庭收入的核实是正确施保的基础,是维护公正、公平的前提,认真核实家庭收入,对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十分重要。
(二)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难
国家明文规定,无论是城市低保,还是农村低保,都是一种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制度。也就是说享受低保的对象不是一劳永逸,永恒不变的,它是随着家庭收入和家庭人口的变化而变动的。农村低保实行一年一审核,通过审核,根据家庭变化情况,该提标的提标,该减少的减少,该取消的取消,对于新出现的贫困户该纳进的纳进。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低保对象认为自己只能进不能出,低保金只能多不能少;核查时,有的采取“躲闪”的办法,不配合低保工作人员的核查工作;在降低标准的户中,有的甚至公然破口大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损毁公示栏,进行无理纠缠。致使少数村民代表一听说是开代表会讨论评议农村低保,他们对会议都不愿意参加。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也将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同时,农村低保好进不好出和受指标总量的控制,对当前因建设失地及其他原因造成困难的农民新进农村低保,压力更大。
(三)部分农村低保对象脱贫致富难
农村低保只是政府亲民、爱民、助民,确保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救助,低保对象要脱贫致富,关键还要靠发展生产,自力更生。俗话说“泥巴老爷过河,本身要硬”。全区享受农村低保对象中,属痴、呆、傻、残,已丧失劳动能力的有224户588人,分别占19.3% 24.0%;属家庭主要劳动力患顽症生大病的有317户614人,分别占27.3%25.1%;属文化素质偏底,缺乏生产技能,留守在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老经验,老办法,种的还是老品种,别无所长的有497户1014人,分别占42.8%、41.4%;因天灾人祸,欠债较多,造成家庭困难的有94户174人,分别占8.1%、7.1%;属其他原因致贫的有30户59人,分别占2.5% 2.4%。这些低保对象不仅生活困难,而且子女读高中、上大学,包袱沉重,形成了一种“穷—智力投资少—越穷”的恶性循环。特别是抗灾自救能力弱,如果遇上大的灾害,则对他们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部分农村低保对象要尽快脱贫致富非常困难。
三、对策与措施
为促进我区农村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救助效益,提高救助水平,下一步,要在“完善、整合、增强”三句话六个字上做好文章。
(一)完善农村低保工作各项制度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情况,对原已建立的各项制度要进行修改和完善。首先是完善家庭收入核实制度,建议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对种养务工收入制定出统一计算口径,并设置一定的幅度,不搞一刀切,报区民政部门确认后实行。对于不好测算的户,采取“民主选穷”的办法,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这个
平台,让村民决定农村困难户,因为老百姓心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其次是完善动态管理制度。在一年一度的核查工作中,必须做到家家到,户户落,核查人员必须高度负责,对被核查对象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必须认真核查,并提出具体的调整意见。审批中,区、乡、村三级要把好“三关”,即村对家庭情况未进行核查、核查人员未提出具体意见、被核查对象未签字的户不上会讨论;乡对村未开代表会讨论评议和未进行公示的不予受理;区民政局对有群众举报和程序不到位的不进行审批,以确保公正公平和社会稳定。再次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区乡村要层层负责,对于搞“关系保”、“人情保”的坚决拒之门外,对于工作不负责,徇私舞弊,造成错保、漏保,对工作失职的党员干部要追究必要的责任,严重的申请纪检部门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制度建立后,关键在落实,要加大落实执行力度。
(二)整合救助资源
一方面,民政部门是农村低保救助的主要部门,要发挥主要作用,要积极向上做争取工作,取得上级的支持。要把大病救助资金、临时救助资金、慈善救助资金整合,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帮助农村特困群众解决突出困难。另一方面,农业、扶贫、残联、卫生、科技等部门对农村特困群众实施救助也有着重要的责任。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农业、科技要在扶智、扶路,济困强本,帮助发展生产,发展救济上大做文章。残联要对农村特困户的残疾人进行优先帮扶。扶贫要对农村特困户的支持进行优先安排。卫生要对农村特困户病人住院进一步降低门坎费,提高报销比例。通过整合救助资源,发挥各相关部门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为农村特困户排忧解难,让他们走出困境。
(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扶贫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贫困户实施救助,既是政府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一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责任意识。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对贫困对象作出具体帮扶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党员帮扶责任制,落实帮扶任务,并动员广大村民,人人献出一片爱心,帮其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二要进一步增强贫困对象家属及亲友的责任意识。家属对困难对象承担着抚赡养法律主体责任,要主动承担起抚赡养任务,抚赡养人对贫困对象即不能虐待,也不能全部推向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对家属和亲友进行教育和帮助,扭转不良倾向,净化社会空气。三是增强低保对象为国分忧的责任意识。以村为单位,组织低保干部和村干部采取上门和集中等形式,对低保对象进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和“政府为我、我为政府”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及低保政策的学习,促使低保对象正确理解农村低保不是“铁饭碗”,一旦家庭收入情况发生变化后,就应该主动退出或降低标准,做一个讲文明、树新风、守公德的村民。
第三篇:菜子镇农村低保工作情况汇报
菜子镇农村低保工作情况
农村低保作为社会救助的一部分,直接体现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困难群众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做好农村低保工作,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一直以来对农村低保工作特别重视,无论是低保提标,还是低保调标。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合理和公心的原则,杜绝“人情保”、“关系保”、“权力保”,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实惠,防止肥肉贴膘。去年,通过低保提标,我镇再次进行扎实的摸底工作,本着“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差水平有升有降”的规则,对生活水平提高的92户337人低保户停发低保金,对本因各种原因致贫的63户221人纳入低保。在各村认真摸底调查,镇政府严格审核,县民政局精心审批,对1918户7165人重新建档,其中,一类对象293户805人;二类对象456户1586人;三类对象658户2661人;四类对象511户2113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低保金是政府对困难群众在金钱上的支助,这就要求准确定户,补差合理。但是,在近几年的低保提标中可以看到,低保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困难。随着农村低保的扎实推进,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人为分户、并户现象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二是由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复杂,以测算和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来准确认定低保对象仍然是农村低保工作的一大难题。三是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群众的低保“易进难出”、“有关系吃低保”的思想短期内很难扭转。同时,制约农村低保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工作机构不够健全,专项工作经费缺乏,基层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基层队伍专业化水平与低保实际工作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今后的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开设农村低保广播、网络专题宣传,继续向广大群众宣传农村低保等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各村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对低保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是继续加强对低保工作人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办事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基层的监督检查,确保运作规范。加强各乡镇对各村的监督指导,规范包村干部负责制和村干部直系亲属享受低保申报制,进一步加强家庭收入核算和民主评议,坚持阳光操作,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加强信访接待处理工作,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及时查处信访反映的问题,不推诿,不拖拉,不留死角,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杜绝信访隐患,坚决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第四篇:后河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之新战略探析
——以后河镇为例
摘要:以后河镇水果业为例,就加大中国水果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实施战略,积极主动占领国际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国际化 绿色壁垒 技术 产业化营销 龙头企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水果业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水果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仍然很低,因此,中国水果业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新形势,中国水果业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打造优质果品品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后河镇水果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水果业走国际化之路进行探究。
一、后河镇水果业的发展状况 一)后河镇的基本情况
后河镇地处豫北太行山东部平原,属卫辉市管辖,西距卫辉市城区6公里,全镇国土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元,辖3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9万,新范省道横贯全境,京珠高速与新范公路在镇西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设施齐备,气候上,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常年日照2240小时,光照非常充足,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11天,常年降雨量575毫米,雨量7月份前较少,有利于早果的生长和成熟境内无污染源,具备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无公害水果条件。
二)无公害水果基地创建情况
后河镇具有30多年的果树种植历史,全镇现有果树面积2万亩,2002年被河南省认证为首批无公害水果基地,基地面积1.2万亩,借着无公害认证东风,近几年又新发展了8000多亩。其中桃树面积7000亩(认证面积)批准产量14010吨,分布在杨庄、史庄、刘庄、皇庄、小辛庄,主要品种有仓方,沙红、松森等,苹果面积3000亩,批准产量7500吨,分布在韦庄、赵庄、邢李庄,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红嘎拉等,梨树种植面积1000亩,批准产量2513吨,分布在李兴村、李亨屯、后下庄等,主要品种有三吉梨、新高梨、黄金梨,葡萄和其它杂果1000亩,分布在王志屯、赵庄、皇庄,主要种子有提子、美人指、巨丰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该镇无公害水果双认证以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我镇林果生产,加大了对林果产业人、财、物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农业副镇长为副组长的专管领导小组。2003年投资数十万元引进多个果树新品扩大种植面积,2004年组建了卫辉市春瑞果蔬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乡缘”牌无公害水果商标,桃、梨、苹果三种水果还于当年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拿到了进军大城市的通行证。2005年投资150万元建成了位于镇西京珠高速路口的占地50余亩的豫北瓜果批发市场。结合村村通工程,修建通往果品主产区的乡村道路,投资20多万元,修建杨庄果品交易大街,印制了有无公害产品标识的“乡缘”专用水果箱。2006年又在村林果协会基础上成立了拥有4000多名会员的镇林果协会,设立内部运行机构,按照协会章程积极开展工作。请专家教授讲课,印发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资料。并在中国水果网、中国农业网、阿时巴巴网对该地的无公害优质果品进行了网上发布宣传,重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组织了数十个果品经纪人团队,全方位开展果品购销宣传,使大部分果品,包装装箱后运往四面八方,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果品集散市场。果品南销郑州、武汉、广州、港澳,东至青岛、烟台,北达石家庄、北京、沈阳、哈尔滨并远销俄罗斯,特别是在北京市场,后河镇的无公害仓方桃一炮走红,购销电话一个接一个。旺季日发运果车辆数十辆,目前后河镇已成为带动周边县市十多个乡镇的果品生产交易龙头乡镇,其知名度还在进一步扩大,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将会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效益分析
后河镇作为“五个好”乡镇党委,历来都十分重视无公害农业生产,为搞好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他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按照认证面积1.2万亩,果树面积已占全镇农作物面积的28%,人均果树面积0.4亩,按照目前商品果率70%,精品果率30%,及现有的市场行情,仅果品一项,人均收入就可达1500元。约占全镇人均纯收入3050元的一半,其经济收益远远高于种植其它农作物。
四)主要技术措施和今后发展规划
后河镇作为无公害水果基地乡镇,在果树生产上具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有面积150亩的“高科林果苗木繁育中心”一处,拥有高级农艺师2人,农技师8人,农民技术员25人的技术贮备队伍,成立有镇、村两级林果协会,为使无公害果品的质量得以保障和提升,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建全组织,形成合力,创造氛围,落实责任。
2、政策倾斜,财政补贴,为创造特色林果乡镇,该镇近几年无偿为果农提供了大量苗木,为外出引进新品种和参观学习的村免费提供车辆。
3、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果树新优品种引进上,他们充分依托后河镇高科林果繁育中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引进了松森桃、黄金梨、金太阳杏等十几个优质林果新品种,通过干部和示范户种植,树立典型,加快了这些新优品种的推广速度。
4、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他们同“河南科技学院”,卫辉市农业局园艺站,新乡市农业局园艺科,中科院沙漠研究所延津示范站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请他们为本镇果农授课,现场示范,还通过镇林果协会零距离、全天候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技术服务,印发《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使用农药、化肥明白纸》等多种技术资料,户均一份,实现了家家都有明白人。
5、建立果品生产管理档案。为使无公害果品生产实现“两端监察,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我们严格控制污染源,在基础内采取禁卖、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慎用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确保安全间隔期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推广施用绿色生物农药、无公害化肥、腐熟有机肥,果品套袋、疏花、蔬果,标准化建园等技术措施,要求果农统一建立果树生产管理档案定期检查,使无公害果品生产在过程控制上得到监管。
6、今后发展规划
作为园艺水果特色乡镇,他们当前面临着“促进果农增收,保障水果安全”两大中心任务,他们的思路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思想,通过不懈努力,逐步规范和完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展现园艺特色乡镇的魅力,带动当动和周边水果产业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对林果产业的领导,制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镇林果协会和春瑞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
(2)规范产品包装,加强标识、标志管理。以现有包装箱进行保护和限制使用,通过标志管理,强化流通环节上的质量管理,实现分级销售,优质优价,确保“乡缘”水果品牌安全。(3)完善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重新普查农户种植品种和面积,建立分户联系档案,掌握果品生产成熟进度和质量,为销售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农户栽培管理记录档案的检查,监控农药化肥销售商的农资服务。
(4)内引外联提高系列化果树栽培技术宣传与服务,扩大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针对果树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公关研究,使影响桃树产量、品质的黄叶死树病得到有效控制。
(5)拟建占地50亩的杨庄果品交易市场,并做到规范管理。
(6)拟建果汁生产厂,使所产次果得到就地加工增值,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二: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一)果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果品主要由果农分散生产,种植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绿色环保意识不强,在种植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不同的生产者使用化肥不同、喷洒农药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不一样。因此,中国水果业果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长盛不衰的知名品牌。
二)“绿色”壁垒制约
自2003 年以来,中国每年大约有60%以上的中国水果出口企业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目前,绿色壁垒给中国果品出口造成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是制约了水果出口贸易增长。第二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获得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企业则要支付认证申请费用和使用年费,使出口成本大大提高。第三是企业出口风险加大。外。
三)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
水果商品化处理是水果采收后再加工再增值的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环节。水果商品化处理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水果营养成分、新鲜程序并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延长贮藏寿命,实现优质优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欧洲各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90%以上,而中国不足40%。近些年来中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虽有较大改进,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四)果品贮藏保鲜能力不足
水果从预冷、冷藏、保温运输到进入消费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系统。日本90%以上的水果都经过预冷处理,但中国预冷处理的水果只占5%,冷链运输的果品仅为10%。发达国家水果贮藏能力为100%,其中70% ~80%为气调贮藏。而中国水果贮藏能力仅为总产量的20%,且多为简易贮藏,冷藏、气调贮藏只占总贮藏能力的7%。五)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
当前中国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各地的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降低营销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还很薄弱,特别在出口创汇方面,销售网络还很不健全。果品通往国际市场的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果品需求的研究开发不足,果品营销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从而导致果品市场“内销不旺、外销不畅”。三: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战略举措
一)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应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异优良品种在世界范围内授权种植,利用国际舞台推广品种与技术,从而分享国际市场份额。积极推广果树苗木无病毒化生产,实行苗木繁育许可制度。感染病毒病不仅影响苗木质量,严重制约果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无法通过田间管理措施进行防治。研究证明,栽培无病毒苗木既可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危害,也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实现果树无病毒化栽培,不仅要注重技术,更要注重管理,建立健全果树苗木繁育许可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苗木品种优良、纯正,又避免交叉感染。
二)实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调整区域布局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区主要水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淘汰非适宜区的水果种植,调整压缩非优势区域,做大做强优势区域,积极支持发展有区域特色、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水果生产。优化树种结构、熟期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适当压缩大宗品种,将苹果、柑橘、梨三大品种比例调整到合理水平。调优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逐步实现果品周年均衡供应。
三)开展创建标准果园,推进水果标准化生产
要大力推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落实水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重点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果园覆草、果实套袋、平衡施肥、简化修剪和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不断提高果农素质、果园标准化水平和优质果率。加强病虫防控,建立健全果品安全生产体系。
四)发展水果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营销
实行“分散生产,集中处理,集中分级包装,集中销售”,增强中国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水果专业合作组织运行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一要研究和确定目标市场。每一个地区都要分品种对水果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研究,明确市场定位,按品种制定营销策略;二要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在依赖出口营销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国外营销、多国营销和多区域营销模式,通过以上模式的综合运用,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三要抓好产销促进。密切关注市场运行情况,加强生产、市场监测和预警,搞好信息服务;四要加强品牌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品牌资源,培育名牌水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打造知名水果品牌。
五)加大投资力度,打造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参与果品生产、加工与经营。建立区域性大型现代化的水果贮藏库,保证鲜果市场果源供应的均匀性和新鲜度。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营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在一定区域择优支持管理优、前景好的企业迅速成长为产业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品种保护
尽快对中国主要水果品种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植物新品种是重要生产资料,加强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护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使中国果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品种方面的优势。鼓励社会各界在品种、生产、贮藏及包装等方面创新,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保护企业利益不受侵犯。参考文献:
[1] 何报翔.湖南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的研究与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8,(1):100-102,[2] 肖淑兰,洪艳.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2):125-128.[3] 何国辉,李赛群.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走向国际化的若干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8,(3):134-137.[4] 杨安娜,文秋林.积极推进区域特色规模化农业[J].湖南农业科学,2008,(6):147-150.
第五篇: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省现有35岁以下农村青年690余万。这支庞大的队伍,既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又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既是促进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又是决定农村未来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根本力量,因此农村共青团工作和农村青年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全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影响未来。进入新世纪,在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伟大进程中,更需要农村团组织团结带领青年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按照团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深入到阜新、朝阳、铁岭、盘锦4市、9县(市)、18个乡镇36个村,采取下发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党政干部和青年典型等形式,针对农村青年和农村共青团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青年和农村共青团工作基本情况
(一)当前农村青年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在农村青年身上烙下了时代进步的深深印迹。他们追求进步,崇尚科学,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他们志在四方,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他们的自主精神得到充分发扬,真正成为了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人。
——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中,农村青年是坚定的拥护者。农村青年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中央2004一号文件的下发,解决农民工拖欠工资、子女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政策,农村青年更是举双手赞成。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出台之后,抚顺县救兵乡马合村团支部书记联合几个团员青年带头承包了260余亩摞荒稻田,用有机肥改良稻田,试种无公害稻米,取得丰收,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政策。调查中显示,98%的农村青年对现行党的政策表示满意,他们一致认为,党和政府确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了心上。
——在我省农村“一主三化”进程中,农村青年一直是中坚力量。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高度,省委提出我省农村要坚持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主三化”方针,又是农村青年率先大胆实践。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盘锦市大洼县青年农民李晓东刻苦钻研,掌握了先进的河蟹繁殖、培育技术,通过创办光合水产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十农户形式,辐射带动数千户农民养蟹致富,使河蟹养殖成为当地主导产业;我省十大杰出青年锦州凌海夏家村农民张运生创办的百合食品公司与万余户农民签订合同,推广种植特种菜,回收加工成腌渍菜,出口日本、韩国,打开了国际市场,使过去不起眼的“锦州小菜”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黄金菜”。而在加快城镇发展中,带头向小城镇聚居,进厂务工、进城经商办企业的“主力部队”仍是农村青年。
——在推进科教兴农中,农村青年始终站在前列。科教兴农,青年当先。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培训,团中央、财政部、农业部开展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使我省31个县9万余名农民得到培训,他们从学习适用实用技术,到大力传播科技星火,到示范、领办、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一直是科技致富、科技推广的领头雁。
——在搞活市场流通中,农村青年敢闯敢干。大批农村青年抓住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历史机遇,率先走村串户,走南闯北,内引外联,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青年经纪人。目前我省各地市、县级农村青年经纪人协会近百余个,具有工商经纪人执照的从业人员2000余人,成为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中介力量。
——在传播文明、倡树新风中,农村青年模范带头。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进城务工,农村青年都是文明新风的热情实践者和倡导者,特别是全省数十万农村青年长年往返于城乡,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在乡村的传播。
(二)伴随着农村青年的成长进步,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适应形势变化,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工作主线清晰鲜明。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积极适应农村和农村青年的变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我省十一次团代会以来,农村共青团和农村青年工作以“建小康青春行动”为统领,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工作主线,在各项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农村青年科技活动,由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发展到领办科技推广项目、组织青年参加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星火专项行动,提高了广大农村青年素质,有效促进了青年成长成才和当地经济发展。以“五争做”活动为载体,扶持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经纪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和工商创业带头人,通过这些成功创业典型来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骨干力量。农村青年绿化祖国活动,发展到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为再造辽宁秀美山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青年文化活动,由自发性的“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发展到普遍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广泛组织“三下乡”和层层举办乡村青年科技文化节活动,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探索农村新青年组织建设,普遍创建青年中心,以产业服务、劳动力转移服务,科技培训服务等为主要形式,更好地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为切实增加农村青年收入,积极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抚顺、阜新等地团组织与劳动、工商部门密切合作,成立了专门的青年劳动力转移中介机构,按照“事业化运作,实业化发展”工作思路,成建制地有序输出农村青年劳动力,减少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保障了外出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各具特色的工作,充分体现出广大基层团干的聪明才智和实干精神。围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这一工作主线,各地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铁岭团市委针对农村团的组织建设覆盖率低,部分乡、村团组织“瘫”、“散”的现状,审时度势,全面启动实施了“城乡牵手,结对互助”活动,把城市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先进团委与农村乡、村团组织结成对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促进基层团组织横向联系和团的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整合团的资源,社会资源,重点抓班子体现结对共建;抓队伍牵手互助;抓阵地实现优势互补;抓活动促进全面活跃。“城乡牵手,结对互助”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村团建的快速发展,巩固完善了农村团的活动阵地,提高了农村团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方面,阜新团市委推出的“十百千万”工程更为具体明确:“十”——帮助青年新建10个年纳税过万元的青年农业产业化企业;“百”——培养100名青年星火带头人;“千”——每年安排1000名农村青年外出就业;“万”——结对帮扶10000个农村贫困青年。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任务层层分解,目前全市已帮扶建立3户纳税过万元的企业;精心培养了145名青年星火带头人;劳务输出912人;结对帮扶10000户贫困户已有3117户脱贫,树立了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良好社会形象,体现了共青团组织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朝阳团市委通过在全市农村团组织中开展“三争一创”活动,努力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三争”就是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村青年积极争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争做农产品经纪人,争做领办科技推广项目带头人,“一创”:各农业县区团委至少创建一个农业高新科技青年示范园区。盘锦团市委把提高农村青年科技文化素质和培养农村青年经纪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几年来,共投入培训经费52万元,争取市、县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直接培训了1万余名青年农民,盘山县制定了《盘山县农村青年科技工作三年规划》,培养各类青年星火带头人600名,实用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建立科技示范园区6个,800人获绿色证书。盘锦市青年经纪人协会多次举办培训班,先后2次组织会员到上海、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并常年发布致富项目信息,为农民增加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为有位,各地党政领导对农村共青团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3月,在朝阳市农业产业化会议期间,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各县区主管共青团工作的书记、分管农业的县(区)长、市涉农部门和县区团干部工作会议,对“三争一创”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并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对活动予以支持奖励;铁岭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与市团委共同下发《关于开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的意见》。并同时拨付活动资金10余万元。阜新市委书记王琼到阜新青年就业服务中心“暗访”,对劳务输出工作详细了解之后,表示非常满意,称赞团市委“虚的东西少了,实的东西多了”要继续抓好抓实这项工作。同时阜新政府有关部门无偿拨付团市委20个大棚,150亩土地创建共青团农业生态示范园区,用于高新技术品种“网络甜瓜”的示范栽培。
二、存在的问题
——团员流失严重,出现部分“空壳”团支部。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团员数量不断下降,造成即使机构健全的乡、村团组织也难以开展活动,功能逐渐萎缩,调查中显示“空壳”团支部已近10%。
——村团支部书记工作岗位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村团支部书记和村妇联主任已丧失合法的经济来源,同时,《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出台,也使符合团支部书记年龄的年轻人很难进入村民委员会,调查显示90%以上村团支部书记兼职其它一项或两项工作,而且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
——乡、村团组织工作经费严重匮乏。78%的乡、村团组织基本没有工作经费,有工作费的也仅限于1~2次的“实报实销”,导致基层团组织既使敢想敢干能干也因经费问题而“好梦难圆”。
——团的活动与青年需求脱节,动员力和凝聚力下降。近60%的乡、村能够开展团的活动但活动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农村青年盼望的科技培训、外出务工等项目因经费和团干部素质问题不能普遍开展。
——团员意识淡漠,难以管理。农村团员青年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崇尚务实,追求个人成功、致富的意识增强,组织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同时由于多种思潮冲击,信仰多元化现象明显,难以教育管理。
——乡、村团干部素质亟待提高。大部分乡镇团委书记年龄小,工作阅历浅,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而村级团支部书记兼职多,年龄大,政治经济待遇低,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尽管如此,矛盾和问题并不能代表农村共青团工作发展的主流,也改变不了农村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先进属性,也动摇不了农村共青团仍然是农村青年工作的核心力量的本质特征。而敢于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而研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也正是农村共青团继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对策及思考
(一)加强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原则,这是由党和团的特殊关系决定的,既是党领导团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团的建设的关键和重要原则。要紧密结合农村党建“三级联创”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团建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要服从服务于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目标,在乡镇党的建设带动下,切实建好乡镇团委,增强乡镇团委整体功能,按照强乡带村工作思路,使乡镇团委在整个农村基层团建中发挥更加突出的带动作用。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团员青年分布的变化,采取依托产业、依托民营企业、依托专业协会、依托农村中学等多种方式灵活设臵各类团支部,鼓励支持农村基层团组织大胆探索团建新途径、新形式。
——以农村团组织为核心,推动青年中心的建立。大力发展各级各类青年专业技术协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此作为青年中心的核心和骨干,以更有效的形式,服务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在为农村青年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同时,增强团的影响力和动员力,巩固党在农村青年中的执政基础。
(二)增强服务能力,把服务作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重点
继续围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这一工作主线,以社会化、项目化、事业化、实业化的思路,完善改进工作方式,整合政府、社会资源,增强农村团组织的服务能力。
——为提高农村青年科技素质提供服务。作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接续和发展,目前团省委已会同财政厅、省农委联合下发文件,在全省10个农业大县启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并与省财政、省农业、林业、畜牧业、海洋渔业、农机等部门联合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系统工程,同时团省委会同省科技厅联合开展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各级团组织要与农业、财政、科技部门紧密合作,组织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和“星火富民工程”的实施,要切实负起责任,引导组织农村青年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造就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是增加农村青年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团省委会同省农委、劳动厅、教委、科技厅联合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按照文件精神,积极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劳务中介,维权保护、转移前参加“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等各方面服务。
——大力培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典型引路。培养青年带头人是农村共青团一个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对广大农村青年来说,自己身边看得见、学得了,比得上的成功创业典型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要深化“五争做”活动,重点培养一大批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经纪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和青年工商创业带头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农村青年带头人予以重点扶持,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先优惠条件,依托他们建设各类示范推广、培训基地,进而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为丰富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服务。总体上看,目前农村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影响农村青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要大力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推广一批健康向上、有趣有为,具有乡村风格,乡村特色的文体娱乐项目,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要培养青年文体骨干,组织青年文体队伍,踊跃参加乡镇文化建设。广泛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扩大城乡文化交流。
一基本情况
xx镇共有10034人,其中青年4873人,团员人数262人,男性为117人,女性为145人。14—28周岁青年人数为3030人,29—35周岁青年人数为1843人。团员占14—28岁青年人数的9%。
xx镇团委共下设10个团支部,包括1个机关团支部,6个村团支部,2个小学团支部,1个卫生院团支部。在职青年为130人,其中28岁以下青年为26人,全为共青团员。
团支书平均年龄在28岁以上,团支书50%在村委任职。
xx镇占地面积287.863公顷,全镇以人参种植为经济支柱,95%以上住户的以种植人参为生,近年来有30%以上的村民到外地发展参业,其中青年人占50%以上。北岗镇的经济经济状况在全县农村属于中游水平。
二、团委工作的基本特点
1、团员及青年流动较快。
xx镇因全镇皆以种植人参为主,近年来很多村民又多往外地发展参业,青年们做为主要劳动力,纷纷涌向延吉、安图、黑龙江等地,而本镇青年们多忙于山上的参地农活,人员组织较不方便。
2、实际团员数流失严重
1)由于外出种参及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不好管理和掌握,致使团员数量减少。
2)历年来团关系管理不规范,学生团员到了社会后,虽然团关系由学校团委转交到镇团委,但因入团手续填写不够详细,难以划分所属团支部,导致团组织与一部分团员失去联系。
3)各单位,团员们在工作调动时,多数未能及时转交团关系,造成了团关系管理混乱,给各支部团费收缴及组织生活方面的形成了一定障碍。
4)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像邮政局,信用社等单位上挂到县,团组织也随之上挂,但由于工作地点仍在本镇,管理较为不便,团员管理松散甚至处于无组织状态。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镇团委实际团员人数与在册团员人数相差悬殊。
3、农村团干部兼职、大龄化、无薪情况严重
通过对xx镇十个团支部情况的调查来看,农村干部由于受职教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有95%以上均为兼职,多数团干部身兼团委、妇联、报帐员等工作,其中70%以上的团干部超过三十岁。虽然身兼数职,但报酬并未相应增加,特别是团干部的报酬并无正式规定,几乎等于无报酬,而且团干部年纪较大,家庭负担较重,精力多放在家务上,没有精力多与青年人做接触,难以把握当前青年人的思想脉搏。
4、农村青年“重经济轻思想”情况严重
现在多数青年都非常关心农村经济发展,同进更看重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发家致富的本领。对社会制安、社会保障等问题也都给了一定的关心,但对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低。
三、存在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亟需加强
近年来农村团的工作弱化等大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团支部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形象,而且基层团干部年龄偏大,兼职又多,其作用也就不能充份发挥,基层团组织日渐萎,多数处于松散瘫痪状态,有事临时组织,无事各自散去现象普遍存在。团支部是共青团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要想搞活团的工作,必需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2、干部队伍亟需培训
团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贯彻和执行者,其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的工作水平。团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团务知识,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没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必然导致在青年人中没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没办法更好的团结和帮助广大青年。因此必须尽快的完善团的培训机制,加大团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基层团干部的修养与工作能力。
3、团员管理亟需规范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流动团员人数地增加,团员管理难度增大,再加上对团员的进出管理不严,操作规程不够规范致使农村团员数量锐减,而部分农村团组织对此极没有深刻认识,单纯的只为了扩大团员队伍,放宽对团员入团的审核,使很多不够资格的青年也进入到团员队伍,不仅打击了优秀青年向团组织靠近的积极性,更失去了共青团所代表的先进意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团组织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必须进一步规范严格团员管理办法,抓紧抓严团员入团审批手续使共青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代表光荣与先进的青年组织。北岗镇团委已经着手进行了团员档案管理与交接的规范工作,但是把严入团审批手续方面还需要中学团委和上级团委的重视与配合。
4、经费渠道亟需拓宽
目前农村团的活动经费还是主要靠团费和划拔两个途径,而农村团员数量本身有限,加上流失严重,团费收缴十分困难,特别是农民团员的团费收入基本空白。而历年来团的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群众对于团委极为漠视,活动开展困难,难以引起镇委及村委的重视,团的活动经费难于争取。经费不能保障就不能满足正常的活动要求,影响工作开展,团的活动经费问题成为制约北岗镇团的工作全面活跃的瓶颈。为此,北岗镇团委把如何有效的解决工作经费问题作为当务之急。
四、原因分析
1、工作环境变化加快
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加速了农村的改革步伐,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经济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青年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之农村团的工作环境势必相应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团组织本应及时洞察到工作环境的快速变化,及时根据农村发展需要调整团的工作思路,扭转团的工作滞后于农村发展实际。加上部分领导对团组织等群团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长期作用和潜在作用没有充份认识,忽视了团的工作,为使农村团的设置,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经费筹集难度加大。
2、工作重心脱离实际
与前几年相比,目前农村团的工作机制对现代化农村的适应程度已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仍有部分村及团组织过分强调团组织自身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与农村其他方面的工作协调相嫁接,使团的活动游离于农村中心工作之外。另外,农村团组织就团论团,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以指令为主的领导模式,以突出为主的活动模式以及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和狭隘,脆弱的经费来源,使团的工作过于空泛,脱离实际,难以引起广大农村青年的共鸣。
3、工作定位把握不准
团组织在农村的职能定位,是其作用发挥的导向。农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团组织提高经济参与能力,把帮助和带领农村青年发家致富作为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团的每项工作都转化为农村重心工作服务的具体举措。而调查发现,农村团的这种职能作用的调整和转化并未到位,很多仍只停留在口头和思想上,多数农村团组织有待调整没能充分体现到团的实际工作中,致使农村团的工作长期务于农村中心工作之外,极大的影响了团的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工作对策
1、切实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
要切实增强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凝聚力,提高团组织在农村中的分量和地位,改变团工作的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
1)要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和正常的组织生活。以简单、适用为原则,使基层团干部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是重视团干部队伍培养。一要配齐配强农村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管理培训,尤其要帮助他们落实职务津贴在内的各种政府、生活待遇,调动和保护农村团干部及共青团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团干部储备制度,为基层团支部灌输新鲜血液,培植新生力量。
3)多组织团员参与组织活动,将团员活动与青年活动相区分,提高团员待遇,突出团员与普通青年的区别,为进一步发展团员队伍奠定基础。
4)重视团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青年团干部的思想教育,树立为团员服务和青年服务的观念。
2、立足农村生产实践,创新开展团的活动
创新活动内容,突出经济效益,贴近生产需求,围绕农村中心工作设计开展活动,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使之成为团的工作发展的生长点。
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成立信息服务队,向广大农村青年提供最新的、急需的供求信息与科学技术。北岗镇团委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科技信息,成立科技频道等方式,向广大农村青年提供各类致富信息,得到了北岗群众的认可,扩大了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
2)建立青年人才档案,帮助有特长的青年发挥其优势,以延伸团的手臂,扩大团的影响,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北岗镇团委通过帮助有声乐特长的青年参加各项比赛的机会,与青年们交了朋友,使他们乐于参与共青团组织的活动,聚拢了大批的青年,为搞好团的活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3)是创新活动方式。注意将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针对青年流向多元化,流量多变,兴趣多样的特点,利用闲散时间,开展不同特色的小型活动。
4)是要提高团的工作科技含量,围绕农业生产,提高团的科技含量。广泛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争做科技型农民”活动,使团的工作成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
3、立足农村发展,灵活创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组织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能过”收,拔,创,建“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收,即收缴团费,管好用好团费,拔,即通过争取领导支持,从村集体中划拔部分经费,创,即通过开展各种有偿服务和各类经济实体,自创活动经费。建,即兴建青年活动中心,向广大青年们筹集活动资金。
4、立足农村现实情况,积极优化团的环境
1)要争取村党支部对青年工作的组织领导,优化团的工作环境。
2)规范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团的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团员管理,团员生活,团会团课等日常工作规程,增强农村团的号召力,提高组织在农村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夯实团的工作基础。
3)要加强政策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团的工作实际和需要出发,制定,落实青年工作的相关政策。把团的权利,经费标准,干部待遇等以农村管理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纳入镇级管理考核之中。为团组织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保证。
4)贯彻落实好“推优入党”工作,提高团在农村工作中的政治地位。
江油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江油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浅析
农村青年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给农村共青团的工作内容、方式和对象的更新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探索新走向,构筑新格局,保持团工作的发展势头是农村团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2005年11月——12月,中共江油市委安排部署了《江油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调研》课题,团市委对全市农村基层团组织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就我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的对策。
一、江油农村共青团的工作现状
江油市共有41个乡镇团委,480个行政村团支部;农村青年总数167233名,团员总数15052名(以注册数为准),团青比率9%(见表一)。乡镇团委书记(专兼职)平均年龄为26.56岁,大专以上(含大专)占总数的82.5%,其中党员占总数的70%,村级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为36.44岁,高中以上占总数的59.02%,其中党员占总数的86.11%,村团支部建团率为100%,但其中10人以下的团支部占32.7%。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格局和家庭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农村团员青年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程度冲击,他们受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组织观念、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致富、赚钱,他们开始竭尽全力营造自己的“安乐富”。因此,农村团的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组织涣散,难以开展工作的局面。全市农村团的工作面临着许多难题:
(一)农村团员青年团员意识淡薄,缺乏团的纪律观念。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年对纯政治性的工作是不感兴趣的,他们重视自身经济利益,认为团组织不能为他们解决实质性困难和问题,对团的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许多人认为在农村入不入团都无所谓,从学校毕业或当兵复员返乡后,不愿参加团的活动,且由于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没有按规定及时办理,有些团员出外打工或毕业后就全部流失。
(二)基层的农村团干队伍结构老化。乡镇团委中兼职团干部增多,部分乡镇团委书记还是老团干,他们大都从事团的工作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工作热情减弱,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影响农村团的工作开展;而村级团支部书记一是素质偏低,大部分团干部文字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二是年龄偏大,个别村前几年甚至出现50多岁村干部兼任团支部书记现状;三是精力不集中,有50%以上的团干部在村外谋职,没有足够精力顾及团工作;四是后继乏人。普遍没有建立村团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及相应的培养机制。
(三)团组织活动缺乏活力:镇乡团委开开展活动较少,活动也缺乏吸引青年团员参加的活力。村级团组织多年来政治理论学习和青年活动缺乏,除了少数村1年开展过
一、两次活动,其余村基本上没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团队活动。
二、当前农村团的工作存在困难的原因
(一)、基层党组织对团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和对团干部培养、使用不够。当前,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许多客观问题。从待遇上看,基层党组织对团干部的政治待遇落实不够,表现在团干部政治地位较低,绝大部分农村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可以说是带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他们的报酬往往是兼职部分的工资收入),不计入工作量进行核算;乡镇团委书记只有少数享受中层干部待遇,(二)、团员管理方式老化,力度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团员青年主体意识增强、部分团员团员意识淡化、团工作行政性弱化,大部分近郊农村团组织没有敏锐地把握这些新情况,团员教育管理呆板、滞后。团员发展力度不大,调研中发现,一些村有几十名青年,但却未发展团员。
(三)、团的服务功能弱,载体不多。在服务青年上,绝大多数近郊农村团组织仅局限于服务团员青年部分闲暇时间的文化娱乐需求,而调研中发现,18.5%的团员青年希望团组织提供学习帮助,50%以上青年希望得到信息咨询,17.6%的青年希望团组织帮助解决就业,同时青年希望提升文娱活动品位和频率,因此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了、做不好,团组织要求的,青年不愿做的矛盾。在服务中心上,大部分团组织仅局限于组织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志愿者活动,没有有效的载体和工作机制。
(四)团的干部兼职过多,乡镇团干部专职不专用、研究团工作的时间和力度均不够,开展工作时重活动轻效果、重团干部轻普通青年,团组织影响力削弱;村干部队伍精减后,行政村没有团支书记编制,现任团支部书记普遍交叉兼职,既无工作压力也无工作精力,空壳支部增多。同时,农村团的活动经费、场所、器材、书籍等的缺乏,制约着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规模和效果,活动开展老套单一,成效不大,影响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制约团的工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改善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的对策
(一)以整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乡镇团委职能
乡镇团委是基层团组织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指导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直接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加强乡镇团委建设,关键是抓好班子。配好团委书记。乡镇团委书记的配备,原则上应是党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熟悉农村经济工作或基层党务工作。要根据实际、确定1-2名专职或兼职团干部,把年纪轻、素质高、懂经济、事业心强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团委的一把手位置上来。同时要妥善协调解决好乡镇团委书记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
2、抓好班子整体建设。根据乡镇大小和经济结构的不同类型,从行政村、乡镇企业、社区或机关分别挑选2—3名优秀团干部兼任团委副书记。团委委员的分布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使团委班子成员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补,达到结构合理、整体优化。
3、着力提高乡镇团委班子整体素质。在建立和完善乡镇团委书记上岗培训制度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地强化对团干部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抓好对那些素质能力不适应要求或新上岗的团委书记、副书记的培训,增强他们带领农村青年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二)以增强活力为目标,不断优化行政村团组织的设置。
村级团组织建设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团组织如何通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来带动青年、凝聚青年的问题,是如何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的问题。
1、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行政村团组织的调整力度,发展和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在农业经济占主体的村,要立足于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青年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建团步伐,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种营销组织、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团组织;在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近郊村,要着眼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工作的开放化、社会化程度,探索中心村、农村现代化试点村团组织的设置和建设,打破原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配合和协助企业团组织共同抓好亦工亦农团员青年的日常管理,增强行政村团工作与乡镇团委和企业、社区团工作的内在衔接。
2、按照有力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原则配备各级团干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青年以市场和产品为纽带,在条件较为成熟的水产养殖、种苗繁育、林果业等主导产业创办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组织,成立青年行业(产业)协会,依托协会建立团组织。同时从青年科教兴农带头人、种养殖大户和个体工商户中选拔有一技之长的“实力型”人物来担任团组织领导。这部分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已形成一定群体,具有相当群众基础。(三)竭诚服务农村青年与加强对农村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相结合。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必须真正了解农村团员青年的需求,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增收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当前要特别加强有关政策法规服务、农业科技和其他技能培训服务、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等,使农村团员青年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致富本领不断增强。在抓服务的同时,对农村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也不能放松。要组织农村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农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农村青年。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青年增强建设繁荣富裕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艰苦创业意识,积极学习,增长本领,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四)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
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很多劣势,比如资源不多、抓手较少等。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既不能就团论团,也不能就农论农,要善于合理利用整合资源。一是要充分整合团内资源,发挥青联、“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希望工程”等团内工作品牌的资源优势,寻求与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契合点;二是要善于挖掘利用团外资源,加强与政府农业、科技、财政、供销社等部门的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推进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运作,为农村青年的成长成才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三是要努力促进城乡统筹、良性互动,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挥城乡团组织各自的优势,通过组织、人才、市场、信息、产业、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利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促进城乡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活跃,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抓农村共青团工作要与维护农村青年合法权益相结合。
农村青年是青年人群中最大的弱势群体,受自身素质、外部条件、竞争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融入市场经济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较多,在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劳动条件、工资报酬、民主政治权利等方面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容易受到利益和权益的侵害。农村各级团组织要坚持一手抓活跃,一手抓维权。一是加强政策和法制宣传,提高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政策水平和法制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青年的合作经济组织,代表青年农民说话,协调农工贸之间的利益关系,靠合同契约规范龙头企业、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减少损害青年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自我防护;三是探索成立农村青少年维权中心和维权岗,借助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及社会的力量,加大对信用缺失、违反契约、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为农村青年的成长成才、发展致富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总之,新形势下农村团的工作要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团组织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团结带领好广大农村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