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提到《忏悔录》,文学史上奥古斯丁、卢梭、托尔斯泰三家的相对而言比较知名,而我们今天要交流的这本无疑是开山之作,比后两部早了近1300年。如果说它们没有受到奥古斯丁的影响,恐怕不太现实。在卷帙浩繁的古罗马美学著作中,我们选择它作为切入点研究同样也昭示了它的重要性。
对于这样一部巨著,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研究它对指导我们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先弄清作者是在对谁忏悔。很显然是天主,由于写作于基督教诞生之后,因而人们已经从古希腊对性格迥异的诸神的景仰上升到对于耶稣的绝对信仰,这为诞生这本著作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也保证了作者在信仰的支撑下是在虔诚地忏悔有关自己的生平。再者,我们来看作者忏悔的内容。从编排的体例看,是按时间来划分的,从最初的15年到32岁时,然后以阐释《创世纪》1章作为终结。涵盖了有关求知、偷窃、欲望、生死、友情等几乎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加以反思。在字里行间里也碰撞起美学和智慧的火花。最后,阅读一部名著,终其目的还是能够学以致用。时间关系我们就截取书中几个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小片段来和大家分享:
一、学生的苦楚
书中写道:“我(作为学生)的不服从,不是因为我选择(除学习以外)更好的,而是由于喜欢游戏,喜欢因打架胜人而自豪,喜听虚构的故事,越听耳朵越痒心越热,逐渐我的眼睛对大人们看的戏剧和竞技表演也发出同样的好奇心了......”
——《忏悔录》卷一 第十章
在这里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呢?我们在苦恼自己没法集中精力看书学习的境遇的时候,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这是个萦绕了人类历史上千年的问题,圣人、凡人兼而有之。未曾因为科技发达与否、社会发展阶段如何而有所改变。
二、剧迷
书中写道:“虽然没有人想要得到痛苦,但从对他人的同情中真的可以收获快感,所以我们喜欢他人的悲伤,就因为我们如果没有了这些,我们就没有他物可以同情。”
——《忏悔录》卷三 第二章
初读起来,会感觉作者有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之嫌,但联想到我们现实的生活。是否会有共鸣呢?在车站排队买票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不太会纠结于前面蜿蜒的等候长龙,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身后有比前面更加夸张的长度。此刻内心是悲喜交加的,甚至喜不比悲差多少。
三、莫尼加的长逝
书中在回忆母亲时写道:“事虽如此,但我母亲仍然渐有酒的爱好。这是你(天主)的婢女(母亲)亲口告诉自己的儿子的。她的父母见她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子,往往叫她从酒桶中取酒。她把酒杯从桶口去舀,在注入酒瓶之前,先用舌头舐上一舐,并不多喝,因为她并不想喝。她所以如此,不是为了嗜酒,而是出于孩子的稚气,喜动而好玩,孩子的这种倾向惟有在家长管束下加以纠正。
这样,每天增加一些,——“凡忽视小事,便逐渐堕落”——习惯而成自然,后来津 津有味地要举杯引满了。”
——《忏悔录》卷九 第八章
当我们读《三国演义》,听刘备于白帝城托孤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原来几乎同时期的古罗马的一位先哲也在用他母亲的事迹来做例证。确实,一些小的罪行虽然很不起眼,但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会酿成大的祸患。这也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原因所在,值得我们去引起注意。
本文的着眼点相对而言比较小,起点比较低,都是抽取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细节。我想这也是我们阅读一部著作,尤其是这种反思人生的名作,其目的之所在,那就是学以致用。那么这部作品给对于指导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日常生活美学化并非遥不可及。我们不难看到,书中奥古斯丁反复在探讨、在忏悔的都是一些我们最常见到的问题。这也难怪,因为无论人类历史的进程如何进行,我们的快乐和悲伤的类型终究是有穷尽的,绝不会因为蒸汽、电或者网络的出现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而我们要在《忏悔录》中,要试图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并对照作者提出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
其次,我们要有一定的信仰。奥古斯丁之所以虔诚地向读者展示自己灵魂的全部,不论美和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主的绝对信仰。这使得他把自己置身于主可以监督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并对照主的昭示《圣经》作为评判自己对错的准则,从而完成对自己人生的追忆与忏悔。对比现实,天主、安拉、释迦牟尼或者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信仰,选择可以因人而异但必须要有,因为生活中的欲念都可能成为我们立业的动力,但一般不会持久,而且不一定高尚。因而拥有一份信仰,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18094809 顾兴乾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第二篇: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上)已完成
下面哪一部是奥古斯丁的作品? A、《爱弥儿》 B、《论戒食肉类》 C、《沉思录》 D、《忏悔录》 我的答案:D 2
“正因为荒谬,我相信”出自: A、圣·奥古斯丁 B、托马斯·阿奎那 C、圣·安瑟伦 D、德尔图良 我的答案:D 3
没有写过《忏悔录》的作家是哪一位? A、卢梭 B、托尔斯泰 C、奥古斯丁 D、孟德斯鸠 我的答案:D 4
托马斯·阿奎那是哪国人? A、荷兰 B、意大利 C、英国 D、德国 我的答案:B 5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谁提出的? A、圣·奥古斯丁 B、托马斯·阿奎那 C、圣·安瑟伦 D、德尔图良 我的答案:C 6 以下关于阿奎那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是中世纪神学家。 B、他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C、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D、他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我的答案:D 7
关于安瑟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他用理性来论证信仰的存在。 B、他认为信仰高于理性。 C、他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8
以下关于奥古斯丁说法错误的是? A、他著有《忏悔录》一书。 B、他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 C、他认为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D、他认为怀疑本身就具有确定性。我的答案:C 9
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神学具有巨大影响。我的答案:√
托马斯主义是奥古斯丁的基本思想。我的答案:×
对西方基督教影响很大的托马斯·阿奎那是法国人? 我的答案:×
做“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安瑟伦? 我的答案:√ 托马斯·阿奎那更多地继承的是柏拉图的思想。我的答案:×
西方文明的两个传统是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我的答案:√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下)已完成
葡萄牙的首都是哪? A、阿姆斯特丹 B、马德里 C、里斯本 D、哥本哈根 我的答案:C 2
“现有的世界是逻辑上所可能有的世界当中最美好的一个”是谁的观点? A、莱布尼茨 B、黑格尔 C、笛卡尔 D、休谟 我的答案:A 3
“恶就是善的状态不存了在或不够完满的一种状态”是谁的观点? A、斯宾诺莎 B、安瑟伦 C、奥古斯丁 D、托马斯·阿奎那 我的答案:A 4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奥古斯丁的是? A、《上帝之城》 B、《忏悔录》 C、《论自由意志》 D、《神学大全》 我的答案:D 5
“正因为荒谬,我相信”这句话是谁说的? A、奥古斯丁 B、德尔图良 C、普拉提诺 D、安瑟伦 我的答案:B 6
以下哪项不属于对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划分? A、记忆 B、思考 C、注意 D、期待 我的答案:B 7
莱布尼茨从没有讨论时间问题。我的答案:×
莱布尼茨认为没有夹杂任何杂质的善是不存在的。我的答案:√
“现有的世界是逻辑上可能有的世界当中最美好的世界”这一观点来自莱布尼茨? 我的答案:√
奥古斯丁认为善和恶是完全对立的? 我的答案:×
莱布尼茨认为现有的世界是逻辑上所可能有的世界当中最美好的一个。我的答案:√ 上帝是受时间限制的。我的答案:×
第三篇: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探索信仰与真理的道路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
中世纪的古罗马,宗教色彩浓厚。在西欧,宗教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的影响,现在英美法系的立法同样受到深刻的宗教的影响。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充满着他不断对自己的审视。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呱呱坠地的哭闹到年轻时的放荡生活,直至最后圣神的洗礼,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奥古斯丁的忏悔,不断的内心的懊恼与疑惑,那样的忏悔是如此的深刻、虔诚。
上帝创造了一切,创造了所有美好的事物。谁追寻主,谁就会赞颂主。“主啊,我的帮助者,我的教主,我现在要向你的盛名告知并忏悔,你是如何将我从紧紧束缚我的肉欲的禁锢和世俗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奥古斯丁在书中反复提及自己内心与世俗和肉欲的不断斗争。是在反复的思索中,才探寻出接近上帝的曲折的道路。奥古斯丁谈了许多自己的“罪行”,接下来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奥古斯丁认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婴儿,哭着要可能伤害他们的东西;对年长的人发脾气;因不顺从他的意愿而尽其全力打击和伤害比他们懂得更多的人,奥古斯丁把这些孩子小时天真无邪的举动认为这是“婴儿不是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最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向上帝忏悔,博得上帝的怜悯与原谅。我想这点是和我们的文化大不相同的,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来到这世间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孩童的童言无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最真实的表达,他们如实的反映自己内心的活动也是“罪”吗,在我看来那就是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处,那正是他们的可爱,如果孩子没有了那些小小的“无理取闹”岂不失掉了一种上帝创造的美好么,我个人对作者这样描述婴儿的罪恶持保留态度。
慢慢大了点,奥古斯丁感谢上帝赐予了他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他享受朋友的陪伴,并远离痛苦、无知和悲伤,与此同时作者也回想到那时的虚荣与嫉妒;青春时期的肉体欲望和因贪婪而去偷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偷窃“我们真正的快乐时做了被禁止的事”,这是一句多么真实的话语,我们喜欢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上帝的,同时我们所爱的这种自由是不负责任的自由。他忏悔了自己的善变,因自由意志而犯的错误。在探寻真理的路上,他忏悔着“我的骄傲使我到处漂游,随风飘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灵魂是软弱无力的,除非它抓住了真理的坚固之石。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但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意见,像一阵阵风把灵魂吹向这里、吹到那里,晕头转向”骄傲把真理的光挡住了,让我们怎么看见真理,即使真理就在我们眼前。
此外我再就好奇心这一点来谈谈我的想法。奥古斯丁把享乐和好奇心对比来
写。人们需要快乐时,就会寻找众多美丽的事物,但当动机是好奇时他们会寻找相反的事物仅仅是为了证明,不是为了一种不快的体验,而是为了体验了解和发现的滋味。在作者的言语中给我的感受是所有对不好事物的所吸引的就为好奇,实则不然,我们也同样有对美好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希望善于运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看看现今多少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这些发明的老师不都是好奇心吗?这样的动机难道也能称其为“罪”吗?这样的好奇心难道还可以称为“没有价值,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吗?
奥古斯丁逐步探索自己的内心,即使在什么都逃不过上帝的眼,他依然深深的细数自己所犯下的罪。最后他终于在米拉接受圣神的洗礼,进入主的门下,做了主的仆人,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停止无时不刻的忏悔,向上帝祈求教诲,探索圣经的奥秘。在书中还清晰的了解到奥古斯丁的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母亲为儿子早年走过的错误道路日夜哭泣,向主请求宽恕,直至最后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影响到奥古斯丁步入圣殿后表现出来的极度兴奋与快乐。从这些我看到了,从古至今,在西方,信仰的重要。正如奥古斯丁说的那样,主可以治疗他的肉体疾病与精神痛苦。
在本书中,虽然奥古斯丁的某些忏悔我并不认同,但是,让我思考的不仅是我所不认同的,还让我思考的是他坚定的信仰和他对善恶的界限。透过他我看到了,在西方,信仰是如此的重要,重要到犹如他自己的生命,至今我也不是很透彻的明白信仰到底是怎样的,意味着什么,或许那就像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平时自己生活中做出各种选择的一个基本思考与底线。现在我们国人基本谈不上信仰,但我们也依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我们来说信仰太过于抽象,太过于意识化的东西让我们难以捉摸,所以我们也就不明白信仰的力量,信仰也不一定就让我们做出最好的选择。再说到善恶的区分,现在让我们说善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一般我们也都是基于对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有意识和法律的规定为蓝本,但是在奥古斯丁那个时候是基于《圣经》,而圣经的编著则是由许多人合成,这里也难免会带有个人或某个时代群体的共同意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总是依靠原来的的意志,一成不变的来指导运动的生活。
当然,我也对圣经的“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放荡纵欲,不可纷争嫉妒。总要批带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表示赞同,奥古斯丁说“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样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的一角,他将难以察觉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这样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读一本书不只是看看故事情节而已,了解不同人的价值观,更可以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虽然我找不到哪种信仰属于自己,但是我认为拥有一种善良的价值观,善良、真诚的对待整个世界,这样是否也是可以说没有辜负上帝创造了这样个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个体呢。
第四篇: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一)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二)中世纪的古罗马,宗教色彩浓厚。在西欧,宗教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的影响,现在英美法系的立法同样受到深刻的宗教的影响。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充满着他不断对自己的审视。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呱呱坠地的哭闹到年轻时的放荡生活,直至最后圣神的洗礼,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奥古斯丁的忏悔,不断的内心的懊恼与疑惑,那样的忏悔是如此的深刻、虔诚。
上帝创造了一切,创造了所有美好的事物。谁追寻主,谁就会赞颂主。“主啊,我的帮助者,我的教主,我现在要向你的盛名告知并忏悔,你是如何将我从紧紧束缚我的肉欲的禁锢和世俗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奥古斯丁在书中反复提及自己内心与世俗和肉欲的不断斗争。是在反复的思索中,才探寻出接近上帝的曲折的道路。奥古斯丁谈了许多自己的“罪行”,接下来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奥古斯丁认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婴儿,哭着要可能伤害他们的东西;对年长的人发脾气;因不顺从他的意愿而尽其全力打击和伤害比他们懂得更多的人,奥古斯丁把这些孩子小时天真无邪的举动认为这是“婴儿不是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最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向上帝忏悔,博得上帝的怜悯与原谅。我想这点是和我们的文化大不相同的,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来到这世间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孩童的童言无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最真实的表达,他们如实的反映自己内心的活动也是“罪”吗,在我看来那就是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处,那正是他们的可爱,如果孩子没有了那些小小的“无理取闹”岂不失掉了一种上帝创造的美好么,我个人对作者这样描述婴儿的罪恶持保留态度。
慢慢大了点,奥古斯丁感谢上帝赐予了他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他享受朋友的陪伴,并远离痛苦、无知和悲伤,与此同时作者也回想到那时的虚荣与嫉妒;青春时期的肉体欲望和因贪婪而去偷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偷窃“我们真正的快乐时做了被禁止的事”,这是一句多么真实的话语,我们喜欢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上帝的,同时我们所爱的这种自由是不负责任的自由。他忏悔了自己的善变,因自由意志而犯的错误。在探寻真理的路上,他忏悔着“我的骄傲使我到处漂游,随风飘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灵魂是软弱无力的,除非它抓住了真理的坚固之石。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但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意见,像一阵阵风把灵魂吹向这里、吹到那里,晕头转向”骄傲把真理的光挡住了,让我们怎么看见真理,即使真理就在我们眼前。
此外我再就好奇心这一点来谈谈我的想法。奥古斯丁把享乐和好奇心对比来写。人们需要快乐时,就会寻找众多美丽的事物,但当动机是好奇时他们会寻找相反的事物仅仅是为了证明,不是为了一种不快的体验,而是为了体验了解和发现的滋味。在作者的言语中给我的感受是所有对不好事物的所吸引的就为好奇,实则不然,我们也同样有对美好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希望善于运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看看现今多少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这些发明的老师不都是好奇心吗?这样的动机难道也能称其为“罪”吗?这样的好奇心难道还可以称为“没有价值,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吗?
奥古斯丁逐步探索自己的内心,即使在什么都逃不过上帝的眼,他依然深深的细数自己所犯下的罪。最后他终于在米拉接受圣神的洗礼,进入主的门下,做了主的仆人,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停止无时不刻的忏悔,向上帝祈求教诲,探索圣经的奥秘。在书中还清晰的了解到奥古斯丁的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母亲为儿子早年走过的错误道路日夜哭泣,向主请求宽恕,直至最后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影响到奥古斯丁步入圣殿后表现出来的极度兴奋与快乐。从这些我看到了,从古至今,在西方,信仰的重要。正如奥古斯丁说的那样,主可以治疗他的肉体疾病与精神痛苦。
在本书中,虽然奥古斯丁的某些忏悔我并不认同,但是,让我思考的不仅是我所不认同的,还让我思考的是他坚定的信仰和他对善恶的界限。透过他我看到了,在西方,信仰是如此的重要,重要到犹如他自己的生命,至今我也不是很透彻的明白信仰到底是怎样的,意味着什么,或许那就像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平时自己生活中做出各种选择的一个基本思考与底线。现在我们国人基本谈不上信仰,但我们也依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我们来说信仰太过于抽象,太过于意识化的东西让我们难以捉摸,所以我们也就不明白信仰的力量,信仰也不一定就让我们做出最好的选择。再说到善恶的区分,现在让我们说善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一般我们也都是基于对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有意识和法律的规定为蓝本,但是在奥古斯丁那个时候是基于《圣经》,而圣经的编著则是由许多人合成,这里也难免会带有个人或某个时代群体的共同意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总是依靠原来的的意志,一成不变的来指导运动的生活。
当然,我也对圣经的“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放荡纵欲,不可纷争嫉妒。总要批带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表示赞同,奥古斯丁说“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样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的一角,他将难以察觉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这样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读一本书不只是看看故事情节而已,了解不同人的价值观,更可以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虽然我找不到哪种信仰属于自己,但是我认为拥有一种善良的价值观,善良、真诚的对待整个世界,这样是否也是可以说没有辜负上帝创造了这样个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个体呢。
第五篇:认识《忏悔录》和奥古斯丁
课程《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指导老师:凌喆
姓名:周孟财学号:1110230049专业:工业设计(工学)111
认识《忏悔录》和奥古斯丁
其实我从初中起就开始耳闻《忏悔录》的大名了,但真正了解它还是通过《西方文化名著导读》的课堂。同时,在课堂上也开始了解这位伟大的哲人----奥古斯丁。说起奥古斯丁,也许被提及更多的便是基督教和主教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基督教其实也并不陌生,说到基督教,我们脑海中会出现一群虔诚的基督徒;而谈到基督徒,我们眼前则会浮现他们真诚忏悔的样子;而提到“忏悔”这个词,则不得不说说奥古斯丁与他的《忏悔录》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让我们透彻地看到了一个伟大天主教主教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心理一步步成熟变化的过程。
上帝创造了一切,创造了所有美好的事物。谁追寻主,谁就会赞颂主。“主啊,我的帮助者,我的教主,我现在要向你的盛名告知并忏悔,你是如何将我从紧紧束缚我的肉欲的禁锢和世俗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奥古斯丁在书中反复提及自己内心与世俗和肉欲的不断斗争。是在反复的思索中,才探寻出接近上帝的曲折的道路。奥古斯丁谈了许多自己的“罪行”,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想法。
那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忏悔录》吧,《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满心的悔恨与真心的认罪之意以及他对上帝满满的顺服和真挚的爱。他激烈而至诚的话语让我们从心里被他的话语感动。全书以祷告的形式行文,详尽地叙述了他归信上帝的内心挣扎和历程,尤其是他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愿意认罪悔改并跟定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的心,只有那样的基督徒才愿意将自己那些阴暗面进行剖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忏悔录》才成为所有自传的始祖,开创了从心理层面进行文学创作的传统。
然后让我们从他的《忏悔录》中看看他的思想是怎样变化的吧。不过这也许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奥古斯丁出生在一个信仰复杂的家庭里,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为
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在他母亲的耐心感化下信主受洗。而他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受这样家庭的影响,奥古斯丁的信仰很混乱,他搞不清楚自己该信什么,也找不到精神的寄托。稍微长大后,他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迦太基专攻修辞学。离开家人的奥古斯丁像脱了缰的野马,逃学、看剧、撒谎成了家常便饭。并且他因不喜欢希腊语而拒绝学习它,这虽然阻碍了他了解希腊神学和哲学,但也正是这样使得他的著作具有原创性不依赖别的传统。另一方面,似乎父亲的放纵及母亲的坚持都遗传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使得他在青年时将自己的迷失转移到其他方面,却不愿改变自己的这种状态。在迦太基的日子里,他有了自己女友和孩子,也是在这里他被西塞罗的《荷尔墩西》所吸引,开始“爱智慧”和“渴求贞洁”了。在接触异教理性主义,基督教和摩尼教后,他选择了摩尼教。因为摩尼教让他感受到了一群志同道合朋友间互相帮助、彼此关爱的精神快乐和对基督的尊重。回乡不久后他的挚友去世,心情悲痛的他离开家乡再次在迦太基深造,但读的书越多,他越是发现摩尼教有很多无法解决的疑问,这使得他对摩尼教很失望。所以他辗转到罗马开始更深的探究。然而神奇的是,几年后,他皈依了基督教。这还源于他一次奇异的经历。《忏悔录》中记述,某一天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放纵生活,他感到这段话像针一样扎在自己的心上,“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他也理解到信仰不是他的选择或他的决定,而是上帝恩典之召的结果。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这个浪子终于回到了上帝的怀抱中。这也让一直为他祷告,天天以泪洗面而为他赎罪的母亲极其喜悦。之后他便一直竭尽毕生心血为基督教福音的传播奉献着,从而“成为神所使用的器皿”。
通看《忏悔录》,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篇“自传”与现在意思上的自传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着眼点不是自身,而是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家一定会在自传中大写特写的个人重要事情,如家庭、事业、爱情之类的,他只淡淡一提或直接忽略。而对于大家认为可以忽略不计的“偷梨”事件,他却长篇大论一番来写。这是因为他以上帝恩典的来看待他的事情,在他的思想中他就是带着原罪来的这个世界的,这个“偷梨”是他走向堕
落的开始,之后一步步走向歧途,心志丢失,而在上帝恩光的带领下,他渐渐从堕落的深渊爬上来,走在了为上帝服务的道路上,从而对上帝有了新的认识及体会。
另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他对他母亲的感情变化。从最初的不愿听,到欺骗逃离,再到后来的与母亲一同见证异象并成为信仰上的盟友,这期间他的心一直在变化,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过程,以及他在母亲、家庭环境影响下的心路历程。他是爱母亲的,但是因为信仰的不确定,他只想逃离天天在自己耳边念叨的母亲。当他认识到上帝的真谛的时候,他也了解了母亲的信仰以及对自己的爱。也许真是母亲的眼泪让这个孩子找到了爱的归宿及心灵的筑巢。
在这本《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深刻反省了自己从出生到三十三岁的内心挣扎。奥古斯丁曾说过“我的著作中,最引人乐于批阅的,莫若我的《忏悔录》。我晓得:我的《忏悔录》不但过去,就是现在,也还使许多弟兄们不忍释手。”他之所以敢这样自信满满地这样评价他的著作,是因为《忏悔录》的确是他用自己全身心的热情所书写。而且这本书在基督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许多基督徒都会以奥古斯丁的这种忏悔形式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仅如此,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奥古斯丁的神哲学的精妙之处。裴理伯·亚夫在他的基督教史中论圣·奥古斯丁时说:“他是神哲学的第一流权威,仿佛一座震古烁今的金字塔。把他同历代的大哲学家比起来,可以一敌众。神学界的王座舍奥氏莫属:圣师、士林学家、新教徒都望尘弗及。”这样一位神哲大师在这本书中紧扣“认识自己”和“认识上帝”的主题。在写认识自己时,他对自己剖析清晰、入木三分。他是诗意十足的思想家,比如主张人带有上帝形象,可以在心灵功能当中体会记忆、理解、爱三而一的神圣上帝痕迹,这种描述非常接近诗的境界;比如因丧母之痛而表现出来的至情至性,如果不是有诗人的真性情是不会写得如此真切;比如主张从记忆中寻找神圣,这对于带有浓厚怀旧心理的基督教是最好的解释。而在“认识上帝”部分,他更是全心全意地用心灵去赞美上帝的灿烂功绩,他用一位基督徒的真心满心欢喜地去赞美上帝的伟大。那语言的优美与热烈更可以与无数诗人媲美。
奥古斯丁逐步探索自己的内心,即使在什么都逃不过上帝的眼,他依然深深的细数自己所犯下的罪。最后他终于在米拉接受圣神的洗礼,进入主的门下,做了主的仆人,即使
是这样也没有停止无时不刻的忏悔,向上帝祈求教诲,探索圣经的奥秘。在书中还清晰的了解到奥古斯丁的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母亲为儿子早年走过的错误道路日夜哭泣,向主请求宽恕,直至最后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影响到奥古斯丁步入圣殿后表现出来的极度兴奋与快乐。从这些我看到了,从古至今,在西方,信仰的重要。正如奥古斯丁说的那样,主可以治疗他的肉体疾病与精神痛苦。
读一本书当然不只是看看故事情节而已,了解不同人的价值观,更可以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虽然我找不到哪种信仰属于自己,但是我认为拥有一种善良的价值观,善良、真诚的对待整个世界,这样是否也是可以说没有辜负上帝创造了这样个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个体。
也许我只能粗浅地分析一下我从《忏悔录》中所看到的奥古斯丁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如果想了解更深的奥古斯丁,看到整座冰山,那就得深入去体会他的心灵与思想。但圣人的冰山一角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他对自己信仰的寻觅和后来的坚持与发扬光大,对自己内心和精神上的深度的哲学的剖析,都让我们感叹不已。他将自己的智慧化作一颗明星,缓缓升空,就像是我们人类进步的指路明灯,永不会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