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作业2011
3.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荒”加剧的原因何在?
我国进入后危机时代,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用工荒”其实质是技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实质是对我国传统劳动用工观念提出了挑战。企业产生“用工荒”的原因有多重因素,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一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二是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向这些地区转移;而原来涌到东部打工的那些农民工由于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机会,故土难离,给东部部分企业造成用工缺口。三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确实在逐渐减少;四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高。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是否履行好关爱员工的社会责任尤为关键。企业没有认识到“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再加上相关政策及制度的缺失,部分企业抱着“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用人理念,片面强调“劳动力价格成本优势”,未能很好地履行起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劳动者的工资、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住房等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职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都使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客观上造成“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4.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这些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在经济危机发生时,由于存在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所采取的财政政策通常是赤字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构成的调控手段。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为了增加有效需求,解决危机时货币短缺问题,通常采用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使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在经济危机发生时,那些具有较强调控能力的国家,除了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外,还要制定一些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替代政策。
产业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在一些国家干预比较强的国家采用。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制定的用来指导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所有政策措施的总和
5.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外贸政策转变的方向,在宏观层面即政策取向上,应确立为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微观层面即政策基础上,则应推进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
(一)政策取向:从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看,在货物贸易领域就是逐步降低关税总水平,并规范和减少非关税壁垒;在服务贸易领域就是逐步扩大市场准入水平,并给予国外厂商以国民待遇;在技术贸易领域就是控制滥用知识产权的措施,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加强相关执法;而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领域则是规范和逐步取消对贸易有扭曲和限制作用的投资措施。从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方面看,由于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存在进口风险和出口风险,所以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适度管理。从推进贸易自由化与实施管理措施的关系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贸易自由化管理措施为保障,而管理措施的目的在于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平衡发展,规避和化解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二)政策基础: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1.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2.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
(三)政策趋势:贸易政策中性化的适度保护政策。6.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面临哪些问题?
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制度,是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三方协商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观念问题,三方协商机制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制度,但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很陌生。2.主体问题,在三分协商机制中,主体分别是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一方,工会代表职工一方,企业组织代表企业一方。但目前在我国,三方缺一,即企业组织缺位。3.操作问题,三方协商机制在运作形式,活动内容和操作规范等方面如何操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
第二篇:经济大作业
经济学基础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我粗略的了解了《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它是对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系统概括总结的一门课程。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适应这样的大环境,“低碳经济”也随之诞生。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 指导下,通过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 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 煤炭 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010年8月,发改委 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核心。我国城市总数已达661个,城镇人口5.4亿人。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在这一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9亿。城市的环境状况,关系到我国大多数人的福利和健康。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从全国来说,“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COD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控制,而且仍在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改善。
要好的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改变。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不但我们这一代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来发展,而且以后的千秋万代都有同样美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来发展。
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顺应发展的方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以下政策措施。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生产:
低碳生产是一种持续生产的模式。要实现低碳的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以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两者不同之处是范畴的不同,即前者是一种经济模式,包括了生产和消费,而后者只是一种生产模式,是循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
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
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主要是小水电;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要充分发挥中国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该中心是一个推进中国清洁生产的研究和咨询实体,是国家清洁生产战略引进和推广的技术领头机构,1994年12月由国家环保局批准成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重点从事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领域前沿性理论和应用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研究,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以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人员的培训工作。
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我们要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目前,发达国家中占世界人口20%的人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而世界上有13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1美元,有10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比中国多达5倍。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他们首先应当带头实行低碳消费模式,带头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与此同时,在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实行低碳消费这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中国在未来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2007年4月末统计数据,北京私人汽车达187.8万辆。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说,如果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美国的水平,这个世界将会出现环境灾难。我想这不是耸人听闻。中国水资源十分短缺,但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用普通自来水浇绿地,到处建温泉、汤泉和水城;饭馆中大量的剩饭剩菜被丢弃;城市中各种装饰灯、霓虹灯彻夜通明。
现在该是实行低碳消费的时候了。低碳消费应当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最近,英国驻华使馆联合北京青年报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在中国公众中开展了“体验小变化,持续好生活”的环保活动。活动提出了10种绿色生活方式,号召公众参与体验这些生活方式并在北青网上建立体验博客。推荐的绿色生活方式包括尽量不用塑料袋、做个回收专家、购物先算碳排放、提倡一水多用、电器关闭不待机、拒绝一次性用品、不必要时不开车等。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例如电器设备待机问题,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状态下耗电量的1 0%左右。一般家庭里的电视、空调、电脑、饮水机和电热水器等常用家电的待机能耗加在一起,相当于开着一只30~60瓦的长明灯,一般1天待机16小时左右,1~3天即浪费1度电,平均每个家庭一年多交电费100多元。电器关机没拔插头全国每年待机浪费电量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又例如,在同等条件下,节能灯发光效率大约是普通白炽灯的3.5~4倍。如果每个家庭都使用节能灯,就能节省大量电力。
让我们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出贡献。
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
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少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备建成后放在那里,只有当环保监管人员去检查时才使用;由于我国排放标准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由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普遍低下,使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十分严重。
我国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10.4%。全国有200多个地级市平均GDP是17%,有的达到了30%以上。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取得的。要扭转我国环境形势日益恶化的趋势,必须降低发展速度,就是降低高碳产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和惩罚措施。排污收费制度要改进,罚款只有超过采取防治措施的代价的情况下,这一措施才会有效。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措施,对4个行政区域和4个电力集团实行了“限批”。所谓“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为止。这是一种新的创造,是一种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但是,要使我国环境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必须将这一措施的范围扩大,即在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停止批准新建增加污染排放量的项目,包括能达标排放的污染项目,直到这一地区有了环境容量为止。如果这些措施而降低DGP的发展速度,也在所不惜。
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选取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的消耗量来计算节约系数,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中国仅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在这样一种形势下,降低我国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节能降耗,缓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国政府已制订了从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指标。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确保这一指标的实现。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的调整。我国目前每年出口大量高碳经济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例如数千万吨的钢铁。在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据统计,我国大约23%的污染是在出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产品卖给了外国人,污染和环境破坏留给了我们自己,这不是低碳经济,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要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的调整,限制高碳经济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低碳产品的出口。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城市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天然气的使用以及发展和使用氫能等新能源来实现。
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国际上已经拥有了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我们在努力发展、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时候,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的技术。最近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一个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转让的战略性方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他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之间的平衡。
生态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为,一方面可以积极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与我们息息相关,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颁布的政策,更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
第三篇:公共经济作业
一、大多数人,在没有政府强制的情况下,会为自己的家安装锁以保护自己免受侵扰。假如汽车上的气囊在保护人们免于受伤和死亡上也足够好,为什么还要政府用法规来强制,人们才在汽车上安装它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人们自身的问题,不同于门锁的情况,房屋没有锁使得个人受到损失的几率势必会很大,而且是几乎毫无悬念的。但是在汽车气囊上,在人们的普遍心理驱使下,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觉得使用安全气囊并不是必然的,是有一定几率且此几率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使得人们无意为此防护而承担费用。再次就是从公共角度来看,首先没有一个国家强制性的安全标准的制定,就会使市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汽车安全良莠不齐,造成个人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最终使得公共安全和公共经济的损失。实践表明,要消除人们生活中事故隐患,有效控制安全风险,达到本质安全水平,就必须全面开展安全强制标准化制定。把安全标准化制定工作作为增强社会安全发展能力的固本强基工程,作为政府、行政单位保证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项主要任务。至于为什么需要法律规范与强制,是因为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的,可以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对人们的公共生活的作用主要之一就是强制。这种规范作用是法律必备的,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具有。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定法规及行为准则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这里,强制作用的对
象是违反者的行为。制定强制法规的目的是让人们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规定能够转化为社会现实。在此,法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离开了强制性,法规就失去了权威;而加强法规的强制性,则有助于提高其权威,所以说,在汽车上强制安装安全气囊,是有其理论及道理的支持。
二、商品房限购是一个好政策吗?请从公平、效率、自由三个维度进行评说。
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国家在国内城市中实行房屋限购政策,例如在大多城市中规定,在一定期限内(部分城市未明确期限),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两套住房;对于能够提供在本市1年(北京市为5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又例如部分城市规定在一定时限内,同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限购令的出台使得各界反响巨大,褒贬不一。那么商品房限购政策到底是不是一个好政策呢? 下面我将从公平、效率、自由这三个维度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析和个人的理解认识。
(一)限购政策是否有时公平?
对于限购政策是否公平,我认为应该从市场与现实情况两个角度来看待。首先看市场,我国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当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会自然而然的影响与干预价格,房屋定价是根据买卖需求制定出来的,有言之存在即合理,所以政府不应该过多使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行为。国务院刚刚出台的“京十五条”则再次将“限购令”规定,要求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北京本地户籍家庭,将不能再新购住房;已拥有了1套及以上住房的外地户籍家庭,也不能再购住房;在北京没有住房的外地人,如果要购买住房,必须提供在京连续5年(含)以上的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与之前各地“限购令”相比,京版“限购令”成了不折不扣的“限外令”。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外地来京人员的一种排斥与不公平,买卖应该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再次看现实情况,由于房屋买卖过于频繁,活力巨大,导致炒房现象很为严重,很多人买不起房,又有很多人有多套房,所以,实行限购政策是对买不起房的人的照顾,对于他们反而更有利于公平。
(二)限购政策与效率
在国务院及各地出台限购政策之后,其效率角度的问题也可以分析出。整体上来说,实际上现在要去反思的问题是,比如公共住房、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政策是要进一步反思的。但是如果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他就是应该公平和效率都应该考虑的。如果分房子不公的话,比一般工资收入的不公要大得多,大城市房子动辄以百万为单位,收入以百万为单位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样去实现有效率和公平?这是需要反思的问题。所以说,限购政策是对社会分配的一次合理调整,是顾及效率的举措。至于说住房里面自住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现在就是全面打压。因为谈到这些东西,整个政策的选择因为跟宏观经济有关系,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做出选择,选择会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比如讲到房地产行业总是跟很多行业关联起来。但是现在行业跟过去不太一样,不可能有过去那种发展过程,但是应该是属于稳步发展的。
(三)限购是否影响自由?
限购措施,尤其对房地产的限购,由于是一种对货币使用的限制,使得中国又朝着远离市场经济的方向走,限购使得市场价格发生更多扭曲。民众原本用来买房买车的钱,因为限购而买了别的商品,市场的均衡遭到损害。不错,中国的房地产价格高得离奇,因此对房地产限价似乎是有理由的。限购能够抑制房价,但是房地产价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被垄断,缺乏其他良好的投资机会,收入差距太大。不在这些方面想办法,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来处理,虽然房价可以被压抑,但是会引起其他的经济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购对于市场的自由性有了一定的损失,但是以这种自由上的损失来换取社会、市场的良好发展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高级经济作业
高级经济学
一. 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答: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市场经济的圣经,主张经济体制应发挥人的利己性,这样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动力称为“看不见的手”,并提出了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和劳动价值论等观点,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著作。亚当斯密另一部巨著《道德情操论》,是《国富论》的补充和完善。提出人具有同情心的本质,从利他主义伦理观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体系中的辨证统一。利己动机是本性,利他动机是道德,包括同情心、感恩心、恻隐心。亚当斯密的主要理论如下: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
1.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2.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3.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4.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5.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6.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确定:各国民应
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国富论中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
主要贡献:
亚当斯密发现了普遍存在于人类中的“经济力”的本质: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人认为“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经济中的万有引力”,亚当斯密被公认为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经过分析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得结论。这实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亚当·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他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于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利己主义目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被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利益。可见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也是早期管理思想的重要表现。
二.马歇尔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答:马歇尔的主要观点:效用价值理论
效用价值理论否定劳动价值论,对边际理论进行了完善,力主供求关系决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效用是人对物品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主观评价, 它是由物品供给的“稀缺性”和自身需求的“满足性”特点结合起来产生的价值判断。只要商品是个人所需要的,并得到个人主观评价的肯定就是有价值的。马歇尔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作为既定条件, 以客观的商品提供和主观的满足感受为出发点,提出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价格,从而奠定了价格理论的基础。在短期内,需求是价格的较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如果有足够时间(长期),决定价格的就是供给或生产成本。
贡献:他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最主要的奠基者,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马歇尔将经济学创建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首位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并在实际上从经济学中取消了价值论的经济学家;他是局部均衡分析的鼻祖,创造了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并“图解了经济学”;发现并培养了庇古和凯恩斯这样的经济学大师。马歇尔花费了毕生心血,几乎将整个经济学大厦中的各个经济理论都加以整理和精炼,并把它们综合起来构成自己的体系。许多前人已经接触到而未深入分析的概念,经过他的整理加工,遂成为有明确内涵的理论范畴。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自己的很多新见解,最终构建了微观经济学博大精深的体系。
为了研究个体市场,马歇尔创造了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用曲线表明了供给法则和需求法则。他认为,竞争将促使实际价格回归均衡价格,需求关系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变动源于财富的变化、人口的变动、消费偏好以及其他商品价格或未来预期价格的变化;对弹性概念的阐述是马歇尔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摸索出了一套精确衡量经济关系的弹性大小的数学方法;长期和短期的划分,使马歇尔得出推断,在短期内,需求是价格的较重要的决定因素;但如果有足够时间(长期),决定价格的就是供给或生产成本;马歇尔在在英国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和综合了新旧各派经济理论,把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学做了一个总结,他之后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
三.凯恩斯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答:凯恩斯的主要观点:在《通论》中,他认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两个方面构成的。要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问题, 必须设法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以便扩大消费;设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 以便扩大投资。凯恩斯明确指出, 为了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最聪明的办法” 之一,是用各种政策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提出了“宏观财政政策”, 即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赤字预算来增加总需求,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的概念,即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指出人们之所以持有货币,是由三个动机决定的:支付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主要贡献:凯恩斯第一个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用收入分析代替了新古典学派的价格分析。这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通论》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以单个的商品、厂商、消费家庭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分析, 代之以国民收入的变动和以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分析, 从而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对自亚当·斯密以来崇尚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政策主张提出了挑战。凯恩斯创立的消费函数如同马歇尔的需求理论一样,是西方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因为它不仅指明了消费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察,而且还将消费倾向当作影响有效需求及就业量的主要变量,从而突出了消费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凯恩斯在《通论》中运用的则是投资乘数,用来表示投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此外,他的投资乘数是依据边际消费倾向来分析的,其数值的大小不再仰赖粗略的估算,而可以用简便的公式加以推算。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价值论阐述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马克思认
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从属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同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主要贡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学派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商品货币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对工人阶级认清自己的地位,教育工人、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阐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答: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作为经济学的不同分支,联系也是明显的,只是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即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涉及制度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与制度经济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五篇:畜牧经济管理学作业
《畜牧经济管理学》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畜牧业经济管理学
2、畜牧业现代化
3、生产结构
4、经营决策
二、简答题:
1、畜牧业的经济形式有:
2、现代畜牧业和传统畜牧业的主要区别是:
3、畜牧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
4、合理利用劳动力的途径有哪些?
5、饲料的经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