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续教育2014经济思考题第二次作业心得体会
学习心 得
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圆满完成了2014年职称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及专业科目全部学时的学习。经过本次学习及培训使我深深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新陈代谢一般快,接受了本年度的职称继续教育后,每一项内容都让我有种与时俱进、脱抬换骨的感觉。为了适应新时代工作的要求,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专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究实效,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自己认真的学习,使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就本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公共课程进行概要回顾:
专业知识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解读。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选择。对新型城镇化的内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经历、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等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解读。财政体制是国家或政府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不断改革,1994年建立以分税制为主体的财税体制。财政改革的第二阶段:1994—1997年。从1994年起,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财政体制改革第三阶段:1998—2002年。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为主旨的“税费改革”以及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先后进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心地带并由此将改革带上了财税体制整体框架的重新构建之路,及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财政体制改革的第四阶段: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目标。并认识到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放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从而在两者的密切联系中谋划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方案。
三、区域贸易协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21世纪以来,区域化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激增。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进口贸易结构及战略分析。把我国宏观调控所倚重的需求管理模式转变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模式,即改善宏观管理结构以应对经济结构性变化。尤其是对于中国 这样一个越来越市场化的大型开放经济体而言,进口贸易作为供给管理的重要内容,将有可能发挥更大作用。我国进口贸易特征及结构,发挥进口供给的积极作用,对于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对策。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因,转型的现状及遇到的困难及压力,促进企业更好地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形成稳定预期和长期行为的经营环境。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现状、遇到的困难及挑战,为更好地推进企业转型提出好的建议。
六、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及发展方向。管理创新被认为是技术或产品(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因而被认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
公共知识
一、知识产权总论。
1、无形财产与知识产权。财产与无形财,知识产权的含义和范围,知识产权的特征。
2、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历史和主要方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
二、文化创作、传播与著作权法律保护。
1、著作权的主体、客体与内容著作权的主体。
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的内容。
2、著作权的限制和著作权保护著作权的限制,著作权的保护。
三、科技创新与专利权法律保护。
1、专利权与专利权的保护对象。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客体。
2、专利权人的权利和限制。专利权人的权利,专利权人的义务,专利权的限制。
四、商标与商标权法律保护。
1、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对我国商标保护制度的创新。明确商标案件审查审理期,简化商标确权授权案件程序,商标宣告无效与撤销,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加强商标专用权保护。
2、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与普通商标的区别,驰名商标认定标准。
五、其他领域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1、未披露的信息与商业秘密保护。
2、天然驰名标记与地理标志权利保护。
3、企业名称与商号权法律保护,商号权的性质,商号权的法律保护,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
4、植物新品种与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我通过本年度专业知识和公共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经济专业学习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使我深深懂得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又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勇于创新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创新。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放开思想、统一思想,做到与时俱进,以对国家和企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担当起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坚持稳中求进,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新台阶。要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上仅仅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切要从自身做起,学以致用,立足本职岗位,牢固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单位的工作推向前进,为经济全面转型开辟新的途径,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2011年中高级职称继续教育经济思考题
2011年经济思考题
1、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答:
一、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1、国际性的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都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因此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欧洲和日本采取了思路高度清晰的救市方针,那就是以国家信用做后盾,以国家信用做担保来修复私人部门的信用,来修补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为此,美国大量发行国债、发行货币,流动性会推动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推高各国的资产价格,结果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
2、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针对中国的轮胎案、特保案等反倾销调查和增加关税,以及要求人民币升值,把中国推动了贸易保护的最大对象国。
3、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性碳减排行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提出更多的减排要求。一方面过多的减排义务可能影响我们的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要求,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碳减排是决不能忽视的。
二、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内形势。
1.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的增加。受国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是流动性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是因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大宗产品的价格
上升,这些因素对于国内物价高启起到了推动作用。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发展的主线。中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包括结构失衡、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等都表明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前途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经济发展方式。
3.地方快速积累的债务潜在着危机。地方政府过重的、或具有风险的债务,不仅会消弱地方政府的惯性作用,而且还会阻碍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2、为什么国外反倾销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有影响?
答:国外反倾销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涉案商品的产业结构和涉案的企业结构。
首先,影响出口产业和就业。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能过剩,许多企业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路。尤其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外反倾销还会导致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率上升。
其次,影响外资企业发展。中国目前机电产品出口是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且三资企业又是出口主体,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汽车、通讯设备等新兴产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显然,国外实施反倾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这些产业的外资企业。反倾销会大大增加这些外资企业的出口成本,迫使其缩减生产规模甚至撤资转移到其他国
家。
3、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荒”加剧的原因何在?
答:企业产生“用工荒”的原因有多重因素,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一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二是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向这些地区转移;而原来涌到东部打工的那些农民工由于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机会,给东部部分企业造成用工缺口。三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确实在逐渐减少;四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高。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是否履行好关爱员工的社会责任尤为关键。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一些企业一直认为劳动力资源充足,认为劳动力只是企业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再加上相关政策及制度的缺失,片面强调“劳动力价格成本优势”,未能很好地履行起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劳动者的工资、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住房等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职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都使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客观上造成“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4、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答:
(一)需求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1)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2)推进税费改革。(3)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2.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选项有利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对冲操作、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1)降低利率。(2)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央行票据。
(4)银行信贷。
(二)结构调整的产业振兴政策。一要立足扩大内需,巩固重点产业企稳回升势头。二要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投资管理,做好有序转移。三要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四要着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五要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六要深化改革,研究建立促进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5、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如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答:后金融危机时代必须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转变中国的外贸政策。而转变的方向,在宏观层面即政策取向上,应确立为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微观层面即政策基础上,则应推进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
(一)政策取向: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
(二)政策基础: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外贸政策的基础在于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
新,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1.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2.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
(三)政策趋势:贸易政策中性化的适度保护政策。
应对外贸政策转变的政策建议
(一)“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
(二)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中减少贸易摩擦。
(三)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政府在管理形式上,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间接管理手段为主,为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创造条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国内外商品流通;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调整贸易政策必然带来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管理体制的改变。
6、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面临哪些问题?
答: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制度,是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观念问题。三方协商机制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制度,但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很陌生。从政府部门来说,有的政府官员对职能转换感到茫然,他们难以接受让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自己进行协商。作为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他们也受到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认为工会应该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而企业则应当服从政府部门的管理,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2.主体问题。在三分协商机制中,主体分别是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
一方,工会代表职工一方,企业组织代表企业一方。但目前在我国,三方缺一,即企业组织缺位。
3.操作问题。三方协商机制在运作形式,活动内容和操作规范等方面如何操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以至于在一些涉及劳动关系问题的重大政策方面,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的参与力度明显薄弱。
第三篇:黑龙江大学2011继续教育经济思考题(含一二次)
黑龙江大学2011继续教育经济思考题 一次作业:
1.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答:
一、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会更加复杂。这既有来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也有中国经济“树大招风”引起的挤压。具体表现为如下三方面挑战。
1.国际性的流动性过剩;2.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3.气候变化引起的世界性碳减排行动;
二、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内形势
中国是较早从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国家,因此也是最先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国家。然而,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形势也因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的增加;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发展的主线;3.地方快速积累的债务潜在着危机。
2.为什么国外反倾销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有影响?
答:国外反倾销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国外反倾销对一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涉案商品的产业结构和涉案的企业结构。
首先,影响出口产业和就业。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能过剩,许多企业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路。尤其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外反倾销还会导致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率上升。
其次,影响外资企业发展。中国目前机电产品出口是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且三资企业又是出口主体,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汽车、通讯设备等新兴产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显然,国外实施反倾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这些产业的外资企业。反倾销会大大增加这些外资企业的出口成本,迫使其缩减生产规模甚至撤资转移到其他国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短期内国外反倾销无论对中国出口还是对国内经济都表现为消极影响。但在长期内,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它可以加速淘汰落后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也可以激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还可以刺激对外直接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当然,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前提是应对之策必须是合理而正确的。
3.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荒”加剧的原因何在?
答: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二是部分高校办学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与预测,一窝蜂地开办了许多重复的和所谓的热门专业,致使各高校专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三是高校实习、实践环节的不足或缺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四是由于大学生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如就业期望值过高;五是企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愿意找有经验的成手,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致使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就业市场出现了低端产业人才缺乏而高端产业人才富余的“怪”现象,有些
地方甚至出现大学生平均工资低于农民工群体的现象。
4.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答: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防过热、防通胀”完善调整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随即,我国在外贸、金融、财税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在外需持续减弱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对于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次作业:
1.如何构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动力?
答:
1、构建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中国经济过去的增长,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角度看,投资和净出口的贡献一直占有较大比重。这样的一种增长动力结构是有其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的。按照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在经济起飞阶段,储蓄率或投资增长率直接决定着经济起飞能否实现。
2、构建制度和技术创新为主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制。以上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考察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的,而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可以从供给的角度来考察。过去30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主要有资本、劳动力、制度和技术进步。
3、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的经济增长的功能。经济增长的动力除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外,还可以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要选择一个指标,既能从需求又能从供给来反映经济增长的动力,那么该指标就是城市化水平。因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还会形成巨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扩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决定于城市化发展的情况。
2.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答:1.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及变化。从增长目标看,现实选择只能是“适度通胀下的有效增长”,既不应选择高通胀高增长,也不可能再现低通胀高增长,更要防止高通胀低增长。2.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方式的调整及变化。从前一时期“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意味着:一方面宏观调控已进入“择机退出”阶段,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组合方式从此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双扩张同方向组合,重新调整为“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3.财政政策的力度和重点的调整。从政策着力点看,需要从关注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向同时关注财政政策的风险调整。4.货币政策的方向性逆转。重回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就是回到从紧的货币政策,这符合我国现阶段
总量失衡的特点。5.汇率政策重回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轨道。自2005年进入反危机政策之后,人民币重回2005年之前盯住美元的制度安排。6.宏观管理方式更加突出供给管理。供给管理的特点在于政策作用的着力点集中于影响厂商和劳动者,从而改善效率状况,使经济趋于均衡。事实上,强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结合,在我国现阶段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
3.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限制含有知识产权纷争的产品进口。2004年7月1日欧盟颁布了《关于海关打击涉嫌侵权产品及其措施的法令》以加大打击侵权产品的力度,严禁来自欧盟外国家的侵权产品进入欧盟。德国海关声称,2005年他们所收缴的进口仿造品中,有27%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欧盟方面则称,2006年在欧盟边境查获的假冒产品中,中国产品占80%。而美国则专门制定了“特殊301条款”和“337条款”对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国家实行制裁。
2、限制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美国和欧盟还严格控制超级计算机、芯片等现代高科技产品出口,或者在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上做出种种限制,一旦认为违反规定就不再予以出口;而日本对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出口控制更加严格。
3、先进技术产品的内部化贸易。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垄断优势,往往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产品及相关知识产权通过内部化贸易方式,向中国拥有多数或全部股权的子公司转移而不愿列入技术贸易的范围。这种知识产权和含有知识产权商品的内部化贸易方式,阻碍了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流通、限制了先进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也形成了贸易壁垒。
4.应该从哪些方面正确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
答:1.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随着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地位和作用的上升与突现,现代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企业的人力资源。事实上,人力资源也是企业的资产,只不过与物质和资金形式的资产相比是一种更重要的特殊资产。
(1)人力资源是首要的能动性生产要素。劳动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均为生产要素,尽管对整个生产和经济运行来讲,缺少其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不可以,但是,诸要素的作用却不相同。(2)人力资源是特殊的经济资源。物质资源本身不创造价值,惟有人力资源通过自身劳动,创造价值、增加价值、增加物质财富。(3)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均有投资凝结于其中,成为人力资本。依照原有企业资产定义,人力资源列为企业资产毫不为过,而且这一资产重于物质资产。
2、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现今的时代,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且是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1)人力资源生成是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有自然成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尚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必需、进行专门教育培训的过程(2)企业人力资源是稀缺。企业人力资源的形成、保持、发展异常艰辛,从中透视出企业人力资源的宝贵与稀缺。
第四篇:2014继续教育经济心得体会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文件的要求,及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黑龙江大学培训站教学组关于“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4学员(非中小学教师)学习要求”的规定。作为一个多年的党校教师,为了提高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参加了2014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经济中高级班的学习,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究实效,提高了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使我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将我前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体会、学习感受、学习思考总结如下:
2013经济与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分为六讲,研究范围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现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学后的心得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一、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性及调整方向:主要介绍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不平衡现象,以此达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性理解。同时,通过对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性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如何引起的。最后确立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同方向,进一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前途在哪里。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构成方式。是国民经济各个要
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下所结成的有机整体。经济结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狭义单指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结构。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的表现及相关原因主要是围绕在:生产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几个方面。根据系统的研究与长期的探索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是为让在:产业结构向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调整;需求结构向增加消费需求的比重调整;区域结构向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城乡结构向实现城乡一体化方向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向缩小收入差距方向调整;进出口结构向提高进出口质量方向调整等重点工作上。
二、民生建设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机制:主要是对民生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经济增长和民生建设从来都是伴生共存的。不过,这两者之间有时是相互促进的,但有时又相互冲突。具体情况如何,这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也取决于发展的理念。首先应该对这里出现的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概念是指,一切与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内容都被纳入民生的范畴内。这样理解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综合性,狭义的民生概念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态。狭义的民生具体体现为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几个方面。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也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更多的是探讨如何加快或保持经济增长的问题,而对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关注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将关注于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的关系上。主要方向为:收入分配取向的探索、就业取向的探索、社会保障取向的探索等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取向探索。最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成熟的理论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发展现状进行实际的分析。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主要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及特征,特别是2011年我国对外投资的状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进一步探讨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的路径
选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及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仍以资源和能源行业为主;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并行;投资主体仍以央企和国有企业为主导;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得到改善。2011年我国对外投资状况主要分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几大块。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流量再创新高;对大洋洲、非洲、欧洲投资快速增长;大部分投资主要投向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增加;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扩展。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对外直接投资整体规模仍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球所占份额有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较低;资主体结构单一且缺乏竞争力等几方面。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及中国的路径选择:具体的介绍了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类型,明确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区别,进一步理解明确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同时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明确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为服务贸易下了定义,将其定为以下四类:
1、跨境交付:它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另一成员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它是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它是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为后者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它是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进入另一成员的领土内提供服务。《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共142个服务项目:(1)商业服务;(2)通讯服务;(3)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4)分销服务;(5)教育服务;(6)环境服务;(7)金融服务;(8)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9)旅游及相关服务;(10)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11)运输服务;(12)上述以外的其他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进行了区分。目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为危机对不同服务领域影响不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同步波动态势趋于分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在服务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争夺上展开激烈竞争,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相互促进,离岸服务外包将在曲折中发展。在这个全球市场的大范围内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应对这些问题所选择的发展路径有打破行业垄断,扩充专业 人才,打造产业集群,发挥联动效应,完善促进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体现状及其竞争力状况。类比分析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及制约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原因分析,和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五、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及对策:主要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情况,进一步了解目前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更好地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对十年来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回顾。这十年是我国企业规模和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取得突出进展的十年;是各类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和完善的十年。其次深入挖掘当前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运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成本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对中国企业发展提出了结构性的挑战。最后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及探索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有效对策。目前的对策有: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企业运行的环境;企业应积极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加快结构性调整的步伐等几个方面。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高成本”的表现具体表现在:1.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呈现长期化趋势:一是土地成本上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原材料成本增加。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三是能源成本上升。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职工工资水平经历了一个大幅提升的过程。五是资金成本提高;
2.我国节能减排成本与日增加:一是资源节约成本增加。二是环境保护成本上升。一方面是环保投入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是企业环保投入成本里隐含着“机会成本”,随着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环保机会成本增加。三是生态建设成本有所增加;交易成本不断增加:从交易成本来看,我国物流成本、税费成本、知识产权保护和购买成本以及其他无形成本也不断增加。
六、当前中国企业管理值得关注的问题:简单概述了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借此引发对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研究。同时,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首先研究微博如何使企业管理更具挑战:企业管理要高度重视有效信
息的择取;企业管理区域空间的变化值得关注;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是一大难点;微博对企业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提出了新挑;管理者要重视素质与能力提升;企业营销理念要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其次探讨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管理相关问题,其中包括压力的形成及调节因素;压力是催动企业进步的动力;员工工作压力管理的策略等几个方面。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新生代员工的管理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90后”员工的闪辞现象及其原因,以及其成长背景及性格特征的归纳总结。同时给出了合理有效的管理建议。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如何加强微博时代的企业管理。微博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为企业管理要高度重视有效信息的择取;企业管理区域空间的变化值得关注;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是一大难点;微博对企业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提出了新挑战;管理者要重视素质与能力提升;企业营销理念要全面提升;企业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高度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对员工压力的管理,要找出员工压力的来源,并积极采取各种策略加强管理工作,以减少员工的压力,为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1)制定富有人性化的激励机制。(2)实行个性化目标的绩效管理。(3)注重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4)采取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仅仅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未来中国的工作千头万绪,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单位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单位的工作推向前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究实效,提高了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
第五篇:2014继续教育经济专业学习心得体会
继续教育经济专业学习心得体会
(经管部 1514 刘洪峰)
为了提高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我参加了2013-201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究实效,提高了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使我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就本次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概要回顾:
一、2013年3月-4月主要学习内容及心得如下: ㈠我国吸收和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掌握FDI在中国的基本发展状况,明确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了解相关的分析结论,思考政府宏观调控FDI的相应政策思路,以期达到解读中国经济,深化认识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了解了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FDI的经济增长效应;(2)FDI的就业效应 ;(3)FDI的出口效应;(4)FDI的技术进步效应。
㈡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并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的历程;三是寻求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㈢了解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趋势。国际贸易理论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模式和影响。起因重点在于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模式主要在于阐述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问题,影响则着重说明贸易利益的来源、贸易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以及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国内收入分配影响问题。
㈣泰罗“科学管理” “三部曲”的内容及功能.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内容:一是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标准化动作”;二是用科学研究和反复试验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做出规定和下达任务;三是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这一切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各管理要素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而“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奥妙是:通过专业分工,成倍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流程竞争力”。泰罗制还有另一功能,就是不断积累“能人”的经验,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的方式分解其工作流程和“动作”,让复杂的事情大多数人也可以完成,而且通过工作分解使大规模培训成为可能,把“能人”和普通人的差别缩小。
二、2013年9月-10月主要学习内容及心得如下: ㈠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对外贸易,通过本讲的学习,能了 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外贸易的热点问题,并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支撑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诸多内外部因素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在应对外需下滑、稳定出口方面作用明显、效果显著。
㈡ERP的成与败,掌握ERP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企业引入ERP后出现的有关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管理思想与具体管理方法、手段的结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现实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即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创新过程、竞争优势的取得、需求的迅速变动与生产过程的调整、竞争空间的扩大等。因此,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持续创新过程造成的市场需求变化及其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断调整的要求。ERP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并迅速成为被国际知名公司所认可、并普遍使用的高效管理工具。
㈢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低碳经济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 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燃料为基础的经济。
然而,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并且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取向,因此,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第三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
三、2014年3月-4月主要学习内容及心得如下: ㈠EVA理念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理解EVA这一公司管理的前沿理念,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范畴和贡献。了解EVA从财务指标转化为公司绩效管理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建设指标的重要意义及构建方法。树立以价值创造为准则的公司管理理念,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EVA方法经过Stern Stewart公司的极力推广,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公司的青睐。EVA引入中国后,作为企业经 营绩效评估的手段与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组织变革,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清楚地认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以便正确的把握人力资源发展方向,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不但要在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拿出对策,而且要在劳工就业、人员流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安排。显然,这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企业经营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带有战略性、动态性、社会性和开放性。企业只有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用人机制,转变管理职能,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向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⒈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依靠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⒉向绿色发展转变。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各环节入手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统一。
⒊推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企业应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⒋推进企业向内外销兼顾转变。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其中产品出口额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遭遇到的贸易保护主义牵制也日益严重。
⒌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当前,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最为关键的是突出培育造就高素质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
我通过个人自学和专题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经济专业学习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为一名煤炭企业基层经营管理干部,我想,对我而言,对经济专业的学习,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遵守党员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工作更快更好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经济专业知识,就必须勤奋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勤奋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前提。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念。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解放思想、更新 观念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摒弃过时的思维模式,改变落后的习惯做法;需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思想,强化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意识;需要打开眼界,拓宽视野,切实感受到如果不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就有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危机,自觉地将勤奋学习的思想化作深入持久的行动。二是努力做到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经济管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党章精神要求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做好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功底和知识素养。三是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既要向书本学习,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工作规律,更要注重工作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单位也”,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增长才干,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二、学习专业,就必须无私奉献,提升服务价值。一是要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好工作,需要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责任心不是上级强制压下来就会有的,那是 被动的工作,如果在这种心态下工作,就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会有创新。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农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熔入农经工作这个大的集体,时刻想着自己是农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围绕自己所在岗位上的工作,把如何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作为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二是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境界。干好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的工作作风,先公后私,要想到农经工作发展了,才有自己的进步。讲究奉献,就意味着少谈个人所得,树立农经工作的发展和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境界。平时多做换位思考,知理识大体,心胸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将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专业知识,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新台阶。其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 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再次,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仅仅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未来中国的工作千头万绪,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单位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单位的工作推向前进。
当今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而知识是竞争的核心。当我们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众多现实因素决定了很难再脱产参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网络教育作为低廉的学习成本、自由灵活的学习时间、强大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提升的理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