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继续教育经济中高级学习体会
2011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经济中高级班学习体会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文件黑人社函[2012]5号《关于开展2012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及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2012年度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班报名须知”的规定。我作为经管类硕士毕业生,在经过了3年多的工作时间后,选择在2012年4月5日至2012年5月10日期间参加了2012年度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经济中高级班的学习。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2011年度经济与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分为六讲,研究范围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现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学后的心得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一、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后危机时代是经济危机演变过程的一个阶段。该阶段表示危机已渡过了最严重的时期而进入相对稳定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旧有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因此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学习中详细分析中国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介绍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在明确了后危机时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总结了中国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分别阐述了针对投资与消费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生态恶化、收入差距过大等几个方面所需要做出的各项调整。努力寻求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应该从以下几个
方面入手:构建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构建制度和技术创新为主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的经济增长的功能。
二、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初步介绍了经济危机时采用宏观经济政策的意义,这些政策在在经济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哪些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行之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以及他们所起到的成效。在基础概念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主要介绍了需求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产业振兴政策,并对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最后从国内外环境和基本取向上继续探讨中国在进入后危机时代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调整的主要内容。可以基本分为几个方面:1)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实施消费性增值税,促进企业投资及其向自主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促进消费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2)货币政策: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月期央票改为隔周发行,暂停发行其他种类央票;放松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取消银行信贷限额,从数量上和投放上给各银行以明确的“窗口指导”。3)产业政策:扩大内需,巩固重点产业稳步回升;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投资管理,做好有序转移;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能力;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深化改革,研究建立促进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三、新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WTO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宣言、决定和谅解裁决,形成了一整套致力于开放、公平竞争并维持有规则的贸易的制度性安排,极大地推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同时,适度贸易保护机制作为WTO许可下的竞争规则,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实条件下自由贸易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因其弊端不为国际社会所认可而被大力削减。近年来,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体系建立新的贸易壁垒,已成为越架越多的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新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贸易自由化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其形成的动因;根据次优化理论与WTO基本原则作为其主要的形成依据;建立起了以次优选择与双重约束为基础的形成机制。分析新形势下尤其是WTO框架下,贸易壁垒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环境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与社会壁垒等方面。掌握新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及机制,明确我国应对新贸易壁垒应采取的策略。外部因素主要是贸易大国崛起招致的贸易摩擦;内部因素体现在外贸增长方式引致的贸易摩擦。应对策略集中在应据理力争开拓国际贸易新局面。具体到实际情况中来看,多年来中国进出口领域经营秩序混乱,专业外贸公司和自营进出口企业各自为战,为了争夺出口市场竞相削价,造成出口价格一降再降。再加上产品知名度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必然偏低,从而为别国实施贸易救济提供了借口。因此,出口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混乱无序的价格战,只会消耗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竞争力,削弱行业整体的保护力度。为防止恶性竞争,引导外贸企业有序进人国际市场,关键在于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三元化的反倾销机制。中国企业应通过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协调本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改善企业低价竞销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合理调控,规范出口经营秩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国外对中国企业反倾销指控的机率。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政策的转变:具体分析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现行外贸政策引发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影响我国外贸政策选择的相关因素为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政策选择的决定及影响因素;明确中国外贸政策转变的取向为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基础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趋势为贸易政策中性化的适度保护政策。尽快适应我国对外贸政策的转变,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该从转变方向上入手。在宏观层面即政策取向上应为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微观层面即政策基础上应推进经营主体制度创新。
一、政策取向:1)推进贸易自由化:货物贸易中降低关税总水平减少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中扩大市场准入水平给予国外厂商国民待遇;技术贸
易中控制滥用知识产权的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执法;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中规范和逐步取消对贸易有扭曲和限制作用的投资措施。2)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贸易自由化中存在进出口风险,所以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适度管理。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管理措施在推动贸易自由化平衡发展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保障。
二、政策基础: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1)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2)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
三、政策趋势:贸易政策中性化的适度保护政策。
四、政策建议:1)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2)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中减少贸易摩擦,加强政策措施过程中的针对性;
3)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五、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观:我国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用工荒”其实质是技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实质是对我国传统劳动用工观念提出了挑战。从而使企业认识到必须从人力成本观转变为人力资本观,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破解用工荒,促进企业发展。“招工难”成为普遍现象的同时“就业难”的困境依然存在,结构性缺工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由“招工难”引发的产业变局表现在用工成本普遍上涨、公司业绩大打折扣、人力成本上涨倒逼产业升级及地域转移、“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思路难以为继。具体分析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荒”加剧的原因为,我国进入后危机时代,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低端产业人才缺乏而高端产业人才富余的奇怪现象。“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包括:1)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2)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向这些地区转移;原东部的外地务工人员在家乡就能找到就业机会,给东部部分企业造成用工缺口。3)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在逐渐减少。4)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高。5)从高校的角度看,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过多的开办热门专业导致行业人员过剩;实习、实践环节的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大学生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6)从企业的角度看,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企业愿意找有经验的成手;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职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使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应对后危机时代所产生的“招工难”企业可以采取:转变观念,从
人力成本观到人力资本观;尊重员工及其劳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等策略。
六、“企业门”事件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对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现状以及突出的矛盾进行了初步介绍,明确只有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稳定及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增强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沟通和互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最终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通过对国内近期发生群众较为瞩目的几起“企业门”事件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后危机时代企业劳动关系矛盾的突出表现。探讨问题的焦点大部分集中在关注新生代员工生存状态、关注劳动者权利的被自愿、开启中国劳动者集体维权的新局面上。在概括了解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后危机时代为我国劳动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协调企业劳动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体面劳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制度,是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完善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面临问题有:1.观念问题,三方协商机制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制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很陌生。政府官员做好职能转换,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改变思维定式,双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协商。2.主体问题,三方协商机制的主体为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工会代表职工、企业组织代表企业。目前在我国存在三方不全的情况。现有企业主管部门为政府行政部门,不能代表企业。尽管有协会的存在,但其组织形式都是自上而下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很多私营企业没有建立工会,也就无法代表职工。3.操作问题,三方协商机制在运作形式,活动内容和操作规范等方面如何操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以至于在政策方面,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的参与力度薄弱,政府难以深入了解职工和企业方面的意愿和要求,导致政策制定中未能在三方间达成共识。
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缺是关系到国家、社会、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专业技术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补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使自己的知识更新与补缺成为自觉行动,为祖国的经济振兴,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一直都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既统揽一切工作,又贯穿每一工作的始终。对于在银行工作的我来说对于经济专业的继续学习,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遵守党员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我们的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第二篇:2010年继续教育经济中高级学习体会
201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经济中高级班学习体会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文件黑人社函[2012]5号《关于开展2012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及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2012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班报名须知”的规定。我作为经管类硕士毕业生,在经过了3年多的工作时间后,选择在2012年4月5日至2012年5月10日期间参加了2012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经济中高级班的学习。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2010经济与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分为十讲,研究范围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现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学后的心得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一、我国吸收和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掌握FDI在中国的基本发展状况,明确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了解相关的分析结论,思考政府宏观调控FDI的相应政策思路,以期达到解读中国经济,深化认识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了解了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即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业效应、出口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
二、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并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的历程;寻求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需增长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昭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分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三、了解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趋势。国际贸易理论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模式和影响。起因重点在于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模式主要在于阐述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问题,影响则着重说明贸易利益的来源、贸易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以及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国内收入分配影响问题。
四、通过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解析,了解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熟悉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重构的可能,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处于金融风暴中心的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大幅下滑,“金砖四国”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受影响明显较小,最有希望率先走出危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其在20国集团中的角色也日益活跃,话语权和参与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五、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对外贸易,通过本讲的学习,能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外贸易的热点问题,并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支撑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诸多内外部因素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在应对外需下滑、稳定出口方面作用明显、效果显著。2010年1月份,我国共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贸易将恢复加速增长,应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将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
六、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了解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并从宏观及微观的视角理解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困难与机遇。在此过程中,对我国企业如何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所处环境出现危机时的具体处置方法等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2008年8月,美国哥伦比亚银行和信托公司倒闭,成为当年美国第九家破产的银行。9月,资产规模达6千多亿美元的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破产,规模更大的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10月,全球股市恐慌暴跌,其中俄罗斯股市一天暴跌16.7%,两次宣布停止交易,英国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单日点数跌幅,美国道琼斯指数失守9000点大关,全球股市持续暴跌。除了股票市场,全球商品市场下跌势头更加猛烈,8月到10月,以原油为首的商品价格空前剧烈地下跌,仅两个多月跌幅就达70美元。至此,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彻底爆发。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是严峻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高度化以及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这一讲中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口红效应”。“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首次提出“口红效应”这一理论。对于欧美女性来说,口红是非常重要的化妆品,面对经济萧条,人们仍然可以靠口红容光焕发展现自信。“口红”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表明没有随经济变化而积累负面心态。消费口红这样的廉价商品也能让生活过得愉快,民众保持良性心态。因此,用“口红”代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上升的廉价商品,以借代手法组成“口红效应”指称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经济不景气或者人们预期收入下降时会增加对廉价商品的消费。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七、ERP的成与败,掌握ERP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企业引入ERP后出现的有关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管理思想与具体管理方法、手段的结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现实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即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创新过程、竞争优势的取得、需求的迅速变动与生产过程的调整、竞争空间的扩大等。因此,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持续创新过程造成的市场需求变化及其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断调整的要求。ERP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并迅速成为被国际知名公司所认可、并普遍使用的高效管理工具。据不完全统计,ERP系统引入我国近10余年来,在两次企业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已经投入了近80亿元人民币,但其应用成功率却不足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有人提出中国企业“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突破重重障碍,实现我国企业管理思想与手段的变革呢?下面分别谈一谈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引入ERP的常见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相关对策。
八、低碳经济与绿色物流业,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的含义及特点,建立培育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了解低碳经济中绿色物流在流程再造、低碳金融服务和大型赛会组织中的应用。随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经济”一词频繁闯入人们的视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了避免粗放型经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附加成本,减小外部不经济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平衡,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低碳经济理念下绿色物流业的兴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基于绿色物流理念的系统规划、流程分割,职能部门设置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竞争,造成企业物流成本中包含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效益增长缓慢。因此,如何对基于绿色物流理念的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何将低碳物流与低碳金融业相结合,如何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发挥绿色物流的作用,并将物流企业推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本讲探讨的主要内容。
九、EVA理念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理解EVA这一公司管理的前沿理念,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范畴和贡献。了解EVA从财务指标转化为公司绩效管理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建设指标的重要意义及构建方法。树立以价值创造为准则的公司管理理念,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EVA方法经过Stern Stewart公司的极力推广,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公司的青睐。EVA引入中国后,作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的手段与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1月22日,国资委公布了经过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总结第二任期经济增加值考核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第三任期开始,对所有中央企业实施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可见EVA理念变革的重要意义。EVA最初从一个财务指标,不断延伸至企业绩效评价和激励的方法,并在企业的各类AEVA这一理念的理解和逐渐接受。基于此,我们对EVA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十、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组织变革,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清楚地认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以便正确的把握人力资源发展方向,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不但要在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拿出对策,而且要在劳工就业、人员流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安排。显然,这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企业经营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带有战略性、动态性、社会性和开放性。企业只有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用人机制,转变管理职能,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经济专业学习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使我感到自己在专业上有了更广的视野。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完善自己。
第三篇:2012年继续教育经济中高级学习体会
2012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经济中高级班学习体会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文件黑人社函[2012]5号《关于开展2012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及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2012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班报名须知”的规定。我作为经管类硕士毕业生,在经过了3年多的工作时间后,为了提高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选择在2012年4月5日至2012年5月10日期间参加了2012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经济中高级班的学习。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对新形势下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更新了知识储备,对现有的经济形势有了新认识、在分析与实践操作的方法上有了新思路,可谓收获彼大。现将我前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体会、学习感受、学习思考总结如下:
2012经济与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分为六讲,研究范围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现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学后的心得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现实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具体介绍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背景、基本内涵。总体来说中国走的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背景。其国际背景表现为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高潮两个方面;国内背景主要讨论的是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而传统工业化已不适应中国完成此项任务。明确了工业化的内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几个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在新型工业化所做的探索和实现的保障等内容。在新型工业化模式基本框架和初步探索中,分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和产业集群模式。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方向和政策保障中,把自主创新定位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口,并具得出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和实现的基础两个行之有效的结论点。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保障可以大致分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发展低碳经济三个方面。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选择与路径:低碳经济是继信息革命后的一场最新酝酿的产业革命。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cy)(LCE),简单意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燃料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为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方式的挑战和碳减排的世界行动对中国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海平面上升、冰川冻土融化、极端气候频现和生物健康受损等方面;而中国现阶段积极参与的世界行动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和世界性的碳减排活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主要探讨的是中国经济的碳排放状况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要面临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节能技术等几大主要约束。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无法回避的选择,在基本取向明确的前提下应该对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主要途径分为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由以上几点重点强调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三、新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介绍新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尤其是WTO框架下,新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表现,掌握新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及机制,明确我国应对新贸易壁垒应采取的策略。新贸易壁垒形成的动因为贸易自由化的成本与收益比较;依据为次优化理论与WTO基本原则;机制为次优选择与双重约束。新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救济措施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环境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知识产权壁垒与社会壁垒的影响几个方面。我国遭受新贸易壁垒之害的原因可以从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贸易大国崛起招致的贸易摩擦;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外贸增长方式引致的贸易摩擦。我国目前将应对新贸易壁垒的策略定位为据理力争开拓国际贸易新局面。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政策的转变:初步介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现行外贸政策引发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掌握影响一国外贸政策选择的相关因素;明确外贸政策转变的基础和趋势和中国外贸政策转变的必然性,尽快适应我国对外贸政策的转变,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下中国现行外贸政策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现在所面临的政策困境。才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而找出影响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主要因素。欧债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使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为复杂;2.使中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有所减少;3.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更加激进;4.欧盟自贸区战略对我国的潜在影响;5.我国对欧“走出去”面临两难处境。我国外贸易政策的取向定位为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其转变基础是建立在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上的;政策转变趋势将朝向贸易政策中性化的适度保护政策迈进。最后提出了应对外贸政策转变的对策建议:1.“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2.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中减少贸易摩擦;3.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五、中国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管理理念及思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管理的四种方式的内涵,比较了这四种管理方式的特点;同时介绍了近20年来围绕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思考而形成或发展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企业管理理念,其目的是为管理者更好的管理企业提供参考及启发。中国传统管理方式主要是围绕在:“力”、“智”、“德”、“道”的管理基础上的。在了解我国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透过国际上多年来较为成功的几位管理大师的管理理念对我国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1.透过百年穆藕初的成功经验探讨管理的重要性;2.利用泰罗“科学管理”揭示出中国企业之最薄弱环节;3.跟随吉姆·柯林斯寻找“百年企业的成功习性”;4.由迈克尔·波特引导我们一同揭露伪战略的面纱;5.与彼得·圣吉一同洞察“系统思考”的价值。其中尤为经典的当属泰罗“科学管理”的“三部曲”。一是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标准化动作”;二是用科学研究和反复试验来制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此做出规定和下达任务;三是用奖惩等激励机制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这一切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各管理要素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奥妙是:通过专业分工,成倍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流程竞争力”。泰罗制还有另一功能,就是不断积累“能人”的经验,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的方式分解其工作流程和“动作”,让复杂的事情大多数人也可以完成,而且通过工作分解使大规模培训成为可能,把“能人”和普通人的差别缩小。
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企业管理问题:详细分析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企业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剖析当前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努力寻求中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大的背景下企业发展的方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要求和推动企业战略转型,而寻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企业战略转型方向将成为上要课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创新。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更多的将焦点集中在管理创新内容和创新中要注意的问题这两点上。我国鼓励和监督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动荡期履行其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学会克制,坚守底线;学会利他,实现共赢;学会感恩,回馈社会。才能更好的使各行业达到平稳过渡。具体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为:1.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一是要提高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二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要不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2.向绿色发展转变:要积极开发和运用绿色技术,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生产链,将节能减排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推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企业应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4.推进企业向内外销兼顾转变: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变化,一方面,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开拓国内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充分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求。5.推进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最为关键的是突出培育造就高素质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仅仅是我学习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未来中国的工作千头万绪,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单位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单位的工作推向前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专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究实效,提高了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
第四篇:2011年继续教育经济中高级学习体会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
经济中高级班学习体会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文件黑人社函[2012]5号《关于开展2012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及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2012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班报名须知”的规定。我作为经管类硕士毕业生,在经过了3年多的工作时间后,选择在2012年4月5日至2012年5月10日期间参加了2012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经济中高级班的学习。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2011经济与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分为六讲,研究范围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现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学后的心得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一、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后危机时代是经济危机演变过程的一个阶段。该阶段表示危机已渡过了最严重的时期而进入相对稳定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旧有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因此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学习中详细分析中国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介绍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在明确了后危机时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在这样一个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总结了中国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分别阐述了针对投资与消费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生态恶化、收入差距过大等几个方面所需要做出的各项调整。努力寻求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构建制度和技术创新为主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的经济增长的功能。
二、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初步介绍了经济危机时采用宏观经济政策的意义,这些政策在在经济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哪些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行之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以及他们所起到的成效。在基础概念明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主要介绍了需求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产业振兴政策,并对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最后从国内外环境和基本取向上继续探讨中国在进入后危机时代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调整的主要内容。可以基本分为几个方面:1)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实施消费性增值税,促进企业投资及其向自主创造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促进消费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2)货币政策: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月期央票改为隔周发行,暂停发行其他种类央票;放松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取消银行信贷限额,从数量上和投放上给各银行以明确的“窗口指导”。3)产业政策:扩大内需,巩固重点产业稳步回升;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投资管理,做好有序转移;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能力;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深化改革,研究建立促进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三、新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WTO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宣言、决定和谅解裁决,形成了一整套致力于开放、公平竞争并维持有规则的贸易的制度性安排,极大地推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同时,适度贸易保护机制作为WTO许可下的竞争规则,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实条件下自由贸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因其弊端不为国际社会所认可而被大力削减。近年来,如何充分利用WTO规则体系建立新的贸易壁垒,已成为越架越多的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新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贸易自由化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其形成的动因;根据次优化理论与WTO基本原则作为其主要的形成依据;建立起了以次优选择与双重约束为基础的形成机制。分析新形势下尤其是WTO框架下,贸易壁垒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环境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与社会壁垒等方面。掌握新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及机制,明确我国应对新贸易壁垒应采取的策略。外部因素主要是贸易大国崛起招致的贸易摩擦;内部因素体现在外贸增长方式引致的贸易摩擦。应对策略集中在应据理力争开拓国际贸易新局面。具体到实际情况中来看,多年来中国进出口领域经营秩序混乱,专业外贸公司和自营进出口企业各自为战,为了争夺出口市场竞相削价,造成出口价格一降再降。再加上产品知名度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必然偏低,从而为别国实施贸易救济提供了借口。因此,出口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混乱无序的价格战,只会消耗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竞争力,削弱行业整体的保护力度。为防止恶性竞争,引导外贸企业有序进人国际市场,关键在于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以及企业三元化的反倾销机制。中国企业应通过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协调本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改善企业低价竞销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合理调控,规范出口经营秩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国外对中国企业反倾销指控的机率。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政策的转变:具体分析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现行外贸政策引发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影响我国外贸政策选择的相关因素为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政策选择的决定及影响因素;明确中国外贸政策转变的取向为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基础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趋势为贸易政策中性化的适度保护政策。尽快适应我国对外贸政策的转变,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该从转变方向上入手。在宏观层面即政策取向上应为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在微观层面即政策基础上应推进经营主体制度创新。
一、政策取向:1)推进贸易自由化:货物贸易中降低关税总水平减少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中扩大市场准入水平给予国外厂商国民待遇;技术贸易中控制滥用知识产权的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执法;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中规范和逐步取消对贸易有扭曲和限制作用的投资措施。2)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贸易自由化中存在进出口风险,所以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适度管理。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管理措施在推动贸易自由化平衡发展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保障。
二、政策基础:经营主体的企业制度创新。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1)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2)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
三、政策趋势:贸易政策中性化的适度保护政策。
四、政策建议:1)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2)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中减少贸易摩擦,加强政策措施过程中的针对性;3)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五、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观:我国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用工荒”其实质是技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实质是对我国传统劳动用工观念提出了挑战。从而使企业认识到必须从人力成本观转变为人力资本观,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破解用工荒,促进企业发展。“招工难”成为普遍现象的同时“就业难”的困境依然存在,结构性缺工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由“招工难”引发的产业变局表现在用工成本普遍上涨、公司业绩大打折扣、人力成本上涨倒逼产业升级及地域转移、“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思路难以为继。具体分析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荒”加剧的原因为,我国进入后危机时代,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低端产业人才缺乏而高端产业人才富余的奇怪现象。“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包括:1)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2)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向这些地区转移;原东部的外地务工人员在家乡就能找到就业机会,给东部部分企业造成用工缺口。3)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在逐渐减少。4)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高。5)从高校的角度看,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过多的开办热门专业导致行业人员过剩;实习、实践环节的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大学生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6)从企业的角度看,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企业愿意找有经验的成手;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职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使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应对后危机时代所产生的“招工难”企业可以采取:转变观念,从人力成本观到人力资本观;尊重员工及其劳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等策略。
六、“企业门”事件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对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现状以及突出的矛盾进行了初步介绍,明确只有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才能保证企业自身稳定及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增强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沟通和互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最终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通过对国内近期发生群众较为瞩目的几起“企业门”事件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后危机时代企业劳动关系矛盾的突出表现。探讨问题的焦点大部分集中在关注新生代员工生存状态、关注劳动者权利的被自愿、开启中国劳动者集体维权的新局面上。在概括了解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后危机时代为我国劳动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协调企业劳动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体面劳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长期以来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制度,是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完善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面临问题有:1.观念问题,三方协商机制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制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很陌生。政府官员做好职能转换,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改变思维定式,双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协商。2.主体问题,三方协商机制的主体为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工会代表职工、企业组织代表企业。目前在我国存在三方不全的情况。现有企业主管部门为政府行政部门,不能代表企业。尽管有协会的存在,但其组织形式都是自上而下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很多私营企业没有建立工会,也就无法代表职工。3.操作问题,三方协商机制在运作形式,活动内容和操作规范等方面如何操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以至于在政策方面,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的参与力度薄弱,政府难以深入了解职工和企业方面的意愿和要求,导致政策制定中未能在三方间达成共识。
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补缺是关系到国家、社会、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专业技术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补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使自己的知识更新与补缺成为自觉行动,为祖国的经济振兴,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一直都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既统揽一切工作,又贯穿每一工作的始终。对于在银行工作的我来说对于经济专业的继续学习,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遵守党员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我们的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第五篇:2010黑大继续教育经济专业中高学习体会
201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经济中高级班学习体会
为了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我学习了黑龙江大学继续教育经济专业2010-2014年的课程,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使我了解了本专业历年的发展动态,掌握了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对经济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现对各学习汇报如下
2010经济与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课程研究范围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目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能够认识其发展原因、发展动向及最新研究成果。
现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学后的心得体会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讲 我国吸收和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掌握FDI在中国的基本发展状况,明确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了解相关的分析结论,思考政府宏观调控FDI的相应政策思路,以期达到解读中国经济,深化认识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了解了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即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业效应、出口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第二讲 理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并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的历程;寻求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讲 了解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趋势。国际贸易理论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模式和影响。起因重点在于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模式主要在于阐述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问题,影响则着重说明贸易利益的来源、贸易利益在国际间的分配以及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国内收入分配影响问题。
第四讲 通过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解析,了解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熟悉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重构的可能,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处于金融风暴中心的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大幅下滑,“金砖四国”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受影响明显较小,最有希望率先走出危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其在20国集团中的角色也日益活跃,话语权和参与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第五讲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对外贸易,通过本讲的学习,能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外贸易的热点问题,并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支撑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诸多内外部因素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为应对金融危机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在应对外需下滑、稳定出口方面作用明显、效果显著。
2010年1月份,我国共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贸易将恢复加速增长,应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将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
第六讲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了解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并从宏观及微观的视角理解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困难与机遇。在此过程中,对我国企业如何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所处环境出现危机时的具体处置方法等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2008年8月,美国哥伦比亚银行和信托公司倒闭,成为当年美国第九家破产的银行。9月,资产规模达6千多亿美元的雷曼兄弟银行申请破产,规模更大的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10月,全球股市恐慌暴跌,其中俄罗斯股市一天暴跌16.7%,两次宣布停止交易,英国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单日点数跌幅,美国道琼斯指数失守9000点大关,全球股市持续暴跌。除了股票市场,全球商品市场下跌势头更加猛烈,8月到10月,以原油为首的商品价格空前剧烈地下跌,仅两个多月跌幅就达70美元。至此,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彻底爆发。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是严峻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高度化以及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
这一讲中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口红效应”。“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首次提出“口红效应”这一理论。对于欧美女性来说,口红是非常重要的化妆品,面对经济萧条,人们仍然可以靠口红容光焕发展现自信。“口红”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表明没有随经济变化而积累负面心态。消费口红这样的廉价商品也能让生活过得愉快,民众保持良性心态。因此,用“口红”代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上升的廉价商品,以借代手法组成“口红效应”指称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经济不景气或者人们预期收入下降时会增加对廉价商品的消费。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第七讲 ERP的成与败,掌握ERP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企业引入ERP后出现的有关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管理思想与具体管理方法、手段的结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现实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即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创新过程、竞争优势的取得、需求的迅速变动与生产过程的调整、竞争空间的扩大等。因此,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持续创新过程造成的市场需求变化及其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断调整的要求。ERP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并迅速成为被国际知名公司所认可、并普遍使用的高效管理工具。据不完全统计,ERP系统引入我国近10余年来,在两次企业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已经投入了近80亿元人民币,但其应用成功率却不足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
第八讲 低碳经济与绿色物流业,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的含义及特点,建立培育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了解低碳经济中绿色物流在流程再造、低碳金融服务和大型赛会组织中的应用。随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经济”一词频繁闯入人们的视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了避免粗放型经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附加成本,减小外部不经济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平衡,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低碳经济理念下绿色物流业的兴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基于绿色物流理念的系统规划、流程分割,职能部门设置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竞争,造成企业物流成本中包含巨大的环境污染成本,效益增长缓慢。因此,如何对基于绿色物流理念的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何将低碳物流与低碳金融业相结合,如何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发挥绿色物流的作用,并将物流企业推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本讲探讨的主要内容。
第九讲 EVA理念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理解EVA这一公司管理的前沿理念,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范畴和贡献。了解EVA从财务指标转化为公司绩效管理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建设指标的重要意义及构建方法。树立以价值创造为准则的公司管理理念,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思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EVA方法经过SternStewart公司的极力推广,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公司的青睐。EVA引入中国后,作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的手段与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1月22日,国资委公布了经过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总结第二任期经济增加值考核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第三任期开始,对所有中央企业实施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可见EVA理念变革的重要意义。EVA最初从一个财务指标,不断延伸至企业绩效评价和激励的方法,并在企业的各类AEVA这一理念的理解和逐渐接受。基于此,我们对EVA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十讲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组织变革,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员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清楚地认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以便正确的把握人力资源发展方向,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不但要在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拿出对策,而且要在劳工就业、人员流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安排。显然,这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息息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企业经营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带有战略性、动态性、社会性和开放性。企业只有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用人机制,转变管理职能,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经济专业学习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使我感到自己在专业上有了更广的视野。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