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图书资料思考题作业

时间:2019-05-12 14: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图书资料思考题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图书资料思考题作业》。

第一篇:2014图书资料思考题作业

图书资料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进行信息服务业及信息服务职业分类?信息服务行业结构如何? 信息服务以信息为内容的服务业务,其服务对象是对服务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在服务中,这些主体称之为用户。信息服务具有如下的特性: 社会性、知识性、关联性、时效性、指向性、伴随性、共用性和控制性。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信息传递与交流服务、信息加工与发布服务、信息提供与利用服务、用户信息活动组织与信息保障服务等。信息服务从单一形式的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从以部门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向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转变;各种专项信息服务和系统化信息保证服务成为信息服务业务发展的一大主流;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信息服务的体系构成,可以从服务范围、对象、内容和方式等属性入手,讨论基本的信息服务业务。

信息服务职业类型:通信服务者、信息传播者、文献信息服务者等

从体制角度划分:公益性信息服务业和产业制信息服务业;从业务角度划分:公共信息服务业、其他信息产业中的信息服务部门、工业产业和农业产业中的信息服务部门、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部门。

2.试述用户信息需求的分布规律。

用户信息需求规律可以概括为信息需求的静态规律和信息需求的动态规律。前者指某一个时期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规律,后者指用户的信息需求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用户信息需求的静态规律。包括:用户信息需求的分布规律、信息产生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规律、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和行为规律等。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和行为规律包括:穆斯(Mooers)定律、齐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马太效应与罗宾汉效应等。

(2)用户信息需求的动态规律。包括:用户信息需求的增长规律、用户所需信息的内容变化规律。它又含:用户信息需求的阶段性、用户信息需求随用户知识结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综合化与专门化。

3.从社会学理论入手,对其进行综合性探讨,重点在于揭示社会信息流通的基本模式,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中的用户与服务问题。

(1)信息的社会流通方式。包括:人际信息传播与流通、组织信息传播与流通和信息的大众传播与流通。

(2)信息交流系统及其特性。信息交流系统的特征:科技信息交流系统的两种交流方式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科技信息交流系统是一个广泛的系统。等级结构是科技信息交流系统最稳定的结构。

用户的信息获取途径:用户不依赖于任何信息服务系统获取信息、用户借助于信息人员提供的服务获取信息和用户通过“技术”直接使用信息查询设备获取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影响因素:主观的信息意识、客观的工作需要、易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和新颖性原则。

4.解释:信息意识、信息意志、信息兴趣、信息情绪与情感。

信息意识则是专指信息使用者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它使信息用户能够从客观信息现实中引出概念、思想、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信息行为,使信息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意志行动的特征表现:行动目的的自觉性和克服达到目的途径中的各种困难。意志的品质决定着意志行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和意志的自制力。

用户个体的能力是影响个性信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信息活动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它要求用户具备多种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测定用户从事信息活动的能力,可从分析信息活动机理出发,找出它所要求的心理特征,然后设计测试项目,进行能力测定。

概括地说,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现。用户对信息的情感则是用户对信息的态度,是与自己的信息需求密切相关的。用户对信息的吸收的分类级别:“零”级、“低”级、“中”级、“高”级和“特”级。用户的情绪和情感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两种心理活动。

5.试述我国公共信息服务的跨平台系统构建情况。

6.信息法律的形式、内容与体系?加强我国信息法律建设的要点有哪些?。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述我国信息系统构成。

国家信息系统及其结构。在长期发展中,国家信息机构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从而构成了国家信息系统结构。为了突出其事业性、公益性和公共性,我们将其称为国家信息工作系统。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国家信息工作系统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国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本国的事业型信息工作系统,所不同的是,系统的结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因社会体制和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试述国内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背景。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服务时空的个性化,要求按用户信息需求的时空变化组织面向用户的服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要求按用户个人化信息利用方式来组织服务;服务内容个性化,要求按用户信息需求认识和表达的个性特征组织服务。

(2)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与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以用户为中心,重视与用户交互,服务方式灵活多样;个性化信息服务类型有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检索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显示定制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

(3)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国内外正成为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3.信息服务商品有哪些定价方法。

信息服务商品的定价包括反映信息服务商品生产过程的定价和反映信息服务商品流通过程的定价两大类。

4.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如何?用户信息心理––––行为过程如何?如何利用“内驱力理论”控制用户的信息行为?

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特征:信息行为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因而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信息行为由信息心理活动决定,因而可以利用心理学理论方法研究信息心理—行为规律。信息行为始终伴随着人的主体工作而发生,研究信息行为应与研究主体工作行为相结合。信息行为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主动行为,对人的信息行为可以从总体上控制和优化。用户的一切信息行为都处于适应信息环境的自我控制之中,他们力图使信息行为最优化。

用户的信息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用户个体的信息心理特征:用户个体的信息心理特征主要指用户个体的差异,它表现在用户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受各种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影响。

内驱力理论是心理学家希尔加(Hilgard)在赫尔(Hill)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解释生物控制现象。诱发力期望论是心理学家弗雷姆(Vroom)创立的。他将某个人要采取某种行为的内力看作是外界诱发的结果,称某诱发力作用结果。在诱发力作用下,人们产生完成某一工作的期望和行动。用户行为的提前控制是在开展用户服务工作中,时常要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从而实现提前控制,以便于有目的地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或对用户进行管理。

第二篇:信息技术作业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你如何认识整合中技术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答: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可以说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进行知识重构。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双向性,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于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前者是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后者是研究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以及如何利用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

整合中技术与课程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课程,不是信息技术,是“课程整合”,而非“技术整合”。二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叠加、关联、组合、它应该是一种“融入/融合”的关系,应该体现技术与课程之间“整合”的渗透性、整体性、协调性,是关于技术与课程相互作用“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

三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关注技术应用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实际上,还涉及技术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关联和多项互动。

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仅指“学科教学”或“学科课程”的整合,它有远超单学科整合的含义,其目的是利用技术来支持课程实践中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支持学习者和教师通过技术与他人、情境和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

第三篇:1-作业与思考题

作业与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阶段?有哪些成果?

1、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2、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3、你如何在现实中运用马克思主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

2、联系实际说说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如何理解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有何区别?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运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原理,说明现阶段学习和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1、从真理观角度说明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科技与人文的统一?

1、如何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2、如何理解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3、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主要表现,并说明坚持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何在?

十1、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为什么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十一

1、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什么?举例说明人的本质内涵。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十二

1、资本的原始积累途径是什么?

2、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3、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十三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3、划分不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十四

1、剩余价值论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2、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以及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是什么?

十五

1、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对内职能是什么?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在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

3、对待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十六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3、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十七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十八

1.简述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不相容性。

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十九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2.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理想性?

3.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4.试析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十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当代世界有哪些社会主义思潮?对他们如何评价?

4.如何认识当今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二十一

1、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

2、试概括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说明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实现的可能性。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二十二

1、试说明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如何?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主要参考书目与资料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

5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8.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3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9月8日。

3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3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39.陈学明、马拥军著:《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0.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陈晏清等:《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任俊明主编:《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5.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中国社会科学》2007(1)

46.赵家祥、李清昆、李士坤主编:《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美]阿利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9.历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第1版

50.卫灵、管文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张国富主编:《政治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52.戴达远、陶永立编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53.刘崇仪:《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经济危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4.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王振中:《永远的劳动者的圣经: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版。

56.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7.林源:《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哲学研究,2004(12)。

58.张勤德:《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59.李士坤、严宗泽:《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和创新的统一》,《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

60.吴倬:《“真理和价值辨证统一”的教学思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61.陈新汉:《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和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62.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第1版。

63.洪晓楠、杨慧民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2007年7月

第1版。

64.顾海良、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65.逄锦聚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第1版.

第四篇:模块二作业思考题

模块二作业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3)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二、教学设计过程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四个基本环节: 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陈述教学目标(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策略)。开展教学评价(评价

三.目前学科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在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受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教学设计普遍存

项城市

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变化),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四.恩施市教学设计要求是什么? 答:(1)抛锚式(2)支架式(3)随机进入式(4)自我反馈式(5)启发式

五.教学设计基本过程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1)、前端分析阶段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2)、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策略的制定阶段

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

项城市

(4)、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 a、确定判断质量的标准、b、收集有关信息 c、使用标准来评价质量

第五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作业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要着眼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重点在于改革高校领导体制和强化学术组织地位。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政府要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质性整合,形成统一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要加大就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人力资源市场鲜明地显示出来。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确保国家基础人才和重点人才培养的前提下,鼓励高校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办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以经院哲学人员与神职为主的大学人员结构、以神学和人文课程为主的大学课程结

构无法形成大学的文化功能和政治经济功能,更无法释放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功能,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的发展。到了19世纪的柏林大学,学术自由、注重科学研究、注重现代科学和哲学等成为现代大学特征。从此以后,高等教育不仅兼具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与其他教育相比,它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更突出。20世纪各种社会思潮蜂起蝶涌,在“潮起潮落”之际,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除了以上从纵向上影响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神学思潮、启蒙思潮和经济学思潮以外,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其中,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当课改捷报频传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一些不正之风正充斥课改内部,使一些地方的课改已经偏离了课改的本义。把这些不正之风归结为“四风”。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所反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不同,这里所说的“四风”是,形式主义、盲目拿来主义、盲目跃进之风、盲目创新之风。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盲目跟风,只关注经验本身,而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只关注别人,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一所学校的经验大致要经历模仿——改造——创新三个阶段。而真正具有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的学校凤毛麟角。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学习的本质。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提出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主体方面,要充分发挥名师、专业学者的示范效应和指导作用。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方式变化的新趋势。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进一步,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拿来的阶段,各高校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还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的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在精品建设的基础上,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去,形成品牌效应。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当进一步突出学习范围的社会化。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今天的高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系统思考大学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取向,将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定位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内在价值,认真设计达成学生发展目标的课程体系。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民主式、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的共同成长。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进行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首先,将教师完成教学职责和任务的情况作为业绩考评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并以其作为教师津贴、晋升、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其次,针对目前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实现情况,应形成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考评机制。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1、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主要加强理论研究,形成结合国际先进水平的、符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强化对象研究,研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动态等,力争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要加强方法研究。着重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等,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首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

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的重中之重。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关系。1.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2.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3.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总之,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奋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

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价值观做出了规范。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要以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为前提。只有与培育大学生的崇高志向、理想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有肥沃的土壤。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开展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3、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学校教育应在重视显形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针对性的同时,善于把教育意图、目的深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与形式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育的境地,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将生态伦理知识与现有德育课程相结合,使原有道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对应起来,以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二是开设生态伦理学方面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注意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恰当选择、合理组织生态伦理学方面已形成共识的内容。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根据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精心布置教育场所,使他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环境的感悟和启迪。

下载2014图书资料思考题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图书资料思考题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一、做好图书登录工作:馆藏图书应全部进行财产登记包括书刊总括登录和个别登录。 二、做好图书分类工作:图书分类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学版)期刊......

    幼儿园图书资料

    1. 鹅卵石经典童话绘本 世界经典童话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本套童话绘本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插画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正文全部加注拼音,更有利于阅读和学习......

    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图书资料管理制度15篇 图书资料管理制度1 1、目的为了让员工有效利用图书和资料,防止资源流失,特制定此制度。2、适用范围修试所现存图书和资料。3、术语及定义指修试所内归......

    图书资料管理员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承诺 一、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1、何谓“职业道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为了维系和协调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

    2014继续教育作业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 论述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答:第一,正确把握时代赋......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第二次作业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 1.请结合实际或你自身的经历和这次所学谈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或历程。 答:教师职业的发展过......

    机关图书资料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完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关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提高图书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的生产经营服务,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图书资料......

    《英语教学论》课程作业与思考题

    《英语教学论(一)》作业与思考 第一单元 语言观与语言学习观 1. What are the three views on language? 2. What are the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3. What are the q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