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继续教育作业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论述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答:第一,正确把握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新理念、新定位。作为一种特殊的地位,党的执政地位在客观上使党与群众处于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相互关系之中。从根本上树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就成为新形势下执行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
第二,充分发挥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既表现为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出的巨大现实推动作用,同时又体现在其所潜藏和蕴含着的主动性和巨大的创造力上。
第三,完善民主形式以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目标是为民谋利,社会主义政治在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要紧密地同广大群众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个政治立场及态度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去,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就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结合中国梦,论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答: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实现各自中国梦的机会。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梦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3、如何以扩大消费为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答: 1.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经济时代的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决定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转变为市场需求规模。消费率对投资率具有决定性作用。
2.造成消费需求疲软和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的原因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量虽有较快增长,但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的增长来说仍显迟缓,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偏低。第二,我国社会收人分配不均,城乡收入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加之社会保障不健全,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第三,消费环境、宏观政策以及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利于扩大消费的因素。
3.扩大消费需求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第一,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创业机会。第二,要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消费能力。
第三,要突出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国民消费预期。
第四,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
第五,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4、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5、论述网络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6、如何理解建构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论述习主席“中国梦”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实质。
答:
1、中国梦思想是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思想不仅对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乃至于中国模式等全部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归纳和整合,而且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传
统内容进行了时代性的、科学性的命名。习近平的“中国梦”思想清楚阐明,只有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通过发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紧依靠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国梦。
2、中国梦是对以往中国人的奋斗理想的时代表述和科学综合。习近平的中国梦思想,则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富含时代新内涵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3、中国梦是国家与个人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4、“中国梦”的实质在于创造中国时代。习近平中国梦思想是中国模式大讨论的总结与终结。在中国模式的谈论中,有学者援引了许多处国家领导人的语句,来论证“中国模式”提法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的这些深刻的思想表明,习近平的“中国梦”思想是一个系统而深刻的学说。
2、论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答:马克思以对宗教的批判作为唯物主义批判的开端,而在他自己的唯物理主义原则的继续发展中,在政治经济学中找到了法与国家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改变了黑格尔的现实层次的结构,使新的唯物主义的模式清晰地显现出来,物质生产力在生产的任何发展阶段之上都是在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中发展的,而且通过突破阻碍其发展的生产关系而前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生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了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总和。现实的生活过程通过自由哲学家的头脑或主动的或被动的反映出来,并且实际的革命过程在当时的哲学发展的模式中以一种神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就在于描述了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与政治法律关系,而且从政治领域向下直接涉及了经验领域在内的一切社会领域的发展过程。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生产整个历史发展和奠立其上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推动力只能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而进行考察,它与“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矛盾,都是发生在人的世界之中的社会历史的概念。社会主义将以改变了的形式和以巨大扩展的范围再次使物质生产力获得解放,使工人阶级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因此,这里以人为本的思想清晰展现出来。
3、论述“影子经济”的内涵及其收入来源。
答:影子经济(Shadow Economy)又称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指国家无法实行税收管理与监控的经济市场。现代社会中,影子经济的范畴内主要包括偷税漏税、走私、贩毒、黑工、盗版等行为。通常在经济自由度较高的地区其规模较小,而在经济自由度较低,特别是腐败、垄断现象突出的地区,影子经济的规模往往较大。“影子经济”几乎存在于所有国家,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运行良好的经济,也包含着某些不合乎通常法律的部分,“影子经济”的本质正在于其“隐蔽性”。许多西方专家认为,税赋的压力是“影子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惟一的原因。
影子经济对正常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造成统计数据失真,进而影响国家决策,妨碍资源合理配置的达成。第二,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第三,同违法犯罪活动联系紧密,极大程度上破坏社会的安定。影子经济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五个最主要的方面:财政资金和其他公共资金的漏失、金融腐败普遍存在、行政许可和审批中的寻租行为、土地收益流失、以及垄断行业收入。
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答:
1、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正确发展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还在于我们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4、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二篇: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如何领会、把握、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
3.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举措
1、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科学发展海洋产业。一是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实施结构调整,逐步建设海运强国。三是海洋矿产资源要积极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四是滨海旅游业发展要进一步突出海洋生态和文化特色。五是尽快把我国修造船业做强、做大。六是海盐及盐化工业合理安排生产建设。七是把发展海水利用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部署。
2、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一要把海岸带区域建设成为综合海洋经济带。二要开发建设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资源开发区。三要加强海岛特殊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3、重视环境,保护资源,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要贯彻预防为主、总量控制、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开拓思路,完善机制,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要继续以高新技术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二要不断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三要逐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四要遵循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五要坚持科技兴海,实行海洋人才战略。六要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推动海洋区域经济发展。七要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4.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
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
中国的发展背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的发展经验是独一无二的。一是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二是构建我国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三是构建我国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四是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五是构建满足我国十几亿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六是构建支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七是构建我国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八是构建我国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5.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 60 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它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是中华民族主宰自己的历史命运、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6.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创新,社会主义整体格局的创新,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创新。
1、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创新。所谓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胡锦涛同志指出: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社会主义整体格局的创新。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即是理论创新的产物。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内容组成,科学发展观把它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内容,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
3、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创新。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即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必须在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即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
2、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再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努力加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与对策
4、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篇: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 为什么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2. 简述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3.坚持和完善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与主要措施是什么?
新形势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广泛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发展力量。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一,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第二,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力度。第三,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深化垄断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首先,深化垄断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要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二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三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四要改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此外,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4.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基本矛盾?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基本分配制度,促进分配正义。这就需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基本分配制度,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扭转贫富悬殊拉大的趋势。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而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而实际上目前在初次分配领域就产生着许多的分配不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温家宝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两个比重”,促使藏富于民;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要加大收入调控力度,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为此,一定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切实做大提低、扩中、调高、打非,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5.为什么思想理论建设是学习型政党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是组织建设的核心。思想理论建设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思想理论建设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
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学习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通过学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时要学习其他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其次是组织建设要以人为本。再次是学风建设要扎实深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以及自身的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这对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要把扎实推进思想理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
6.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就意味着,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既具有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根本的一致性,又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所谓相对的差异性,是指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理论重点上有所不同。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共性、普遍性与我国社会主义个性和特殊性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长达一百年的历史时期。其任务是为使我国发展到更高的社会阶段,即为了建成完全和成熟的社会主义,而创造历史前提和社会条件。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在人类历史前沿和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所探索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以解决当年苏联尚未解决的历史性的课题,从而使我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走在了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和人类历史的前列。中国各族人民和共产党人,由此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正承担着光荣的、值得自豪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为什么说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
2.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生态问题?
3.简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目的与模式。
4.简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第四篇: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2013年
社会科学研究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如何领会、把握、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
3.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举措
1、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科学发展海洋产业。海洋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对海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且优化布局、扩大规模、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扩大海洋产业群。
2、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区域开发建设,要本着“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实行优先开发海岸带及临近海域,加强海岛保护与建设,有重点开发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加大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力度的规划部署,以逐步形成东部大海洋经济带。
3、重视环境,保护资源,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要贯彻预防为主、总量控制、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行捕捞限额制度,控制和压缩传统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保护好渔业资源。
4、开拓思路,完善机制,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海洋经济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形势,运用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努力开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4.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中国的发展背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的发展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在自主发展的原则下,实事求是的实践理念为发展模式理念的首要原则。在发展模式步骤上,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事件。在发展模式前景上,是和谐发展的模式。
5.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思想”
“三个自信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清醒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
1、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是中华民族主宰自己的历史命运、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人民利益,顺应时代潮流。
6.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创新,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把价值取向定位在以民为本、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
2、社会主义整体格局的创新,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即是理论创新的产物。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内容组成,科学发展观把它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内容,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
3、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创新,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即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必须在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中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即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但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世界人民。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丰富内涵
2、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再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努力加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意义与对策
4、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思考题作业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要着眼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重点在于改革高校领导体制和强化学术组织地位。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政府要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质性整合,形成统一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要加大就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人力资源市场鲜明地显示出来。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确保国家基础人才和重点人才培养的前提下,鼓励高校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办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以经院哲学人员与神职为主的大学人员结构、以神学和人文课程为主的大学课程结
构无法形成大学的文化功能和政治经济功能,更无法释放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功能,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的发展。到了19世纪的柏林大学,学术自由、注重科学研究、注重现代科学和哲学等成为现代大学特征。从此以后,高等教育不仅兼具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与其他教育相比,它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更突出。20世纪各种社会思潮蜂起蝶涌,在“潮起潮落”之际,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除了以上从纵向上影响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神学思潮、启蒙思潮和经济学思潮以外,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其中,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当课改捷报频传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一些不正之风正充斥课改内部,使一些地方的课改已经偏离了课改的本义。把这些不正之风归结为“四风”。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所反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不同,这里所说的“四风”是,形式主义、盲目拿来主义、盲目跃进之风、盲目创新之风。
(一)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
(二)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盲目跟风,只关注经验本身,而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只关注别人,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
(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四)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一所学校的经验大致要经历模仿——改造——创新三个阶段。而真正具有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的学校凤毛麟角。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学习的本质。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提出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主体方面,要充分发挥名师、专业学者的示范效应和指导作用。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方式变化的新趋势。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进一步,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拿来的阶段,各高校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还要求高校教学改革的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在精品建设的基础上,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去,形成品牌效应。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当进一步突出学习范围的社会化。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今天的高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系统思考大学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取向,将学生个体发展目标定位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与内在价值,认真设计达成学生发展目标的课程体系。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民主式、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的共同成长。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进行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首先,将教师完成教学职责和任务的情况作为业绩考评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并以其作为教师津贴、晋升、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其次,针对目前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实现情况,应形成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考评机制。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1、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主要加强理论研究,形成结合国际先进水平的、符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强化对象研究,研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动态等,力争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要加强方法研究。着重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等,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首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
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的重中之重。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关系。1.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2.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3.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总之,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奋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
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价值观做出了规范。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要以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为前提。只有与培育大学生的崇高志向、理想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有肥沃的土壤。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开展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3、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学校教育应在重视显形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针对性的同时,善于把教育意图、目的深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与形式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育的境地,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将生态伦理知识与现有德育课程相结合,使原有道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对应起来,以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二是开设生态伦理学方面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注意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恰当选择、合理组织生态伦理学方面已形成共识的内容。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根据学校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精心布置教育场所,使他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环境的感悟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