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景设计院浅谈英国休闲农业的借鉴之处
远景设计院浅谈英国休闲农业的借
鉴之处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和度假。
生态休闲农业起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关于其概念,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 / Agro.Tourism,是由农业(Agricul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
休闲农业发展历经的阶段
自19世纪60年代休闲农业出现起,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扩展阶段。
1.萌芽阶段
即开始出现观光农业旅游活动,但只是城市居民到乡村去欣赏自然风光。
19世纪初,农业蕴含的观光旅游价值逐步显现出来。19世纪30年代,农业旅游就出现在了欧洲大陆,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帐篷野营,或直接在农民家中留宿。
2.发展阶段
即具有观光职能的专类农园开始出现,逐步替代仅对大田景观的观赏。
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的污染,加之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都使得人们倍感疲倦。而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郊野、农场等资源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身心的渴望,于是,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园开始大量涌现。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游、食、住、购等多种方式,同时还产生了相应的专职服务人员,这标志着休闲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成为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
3.扩展阶段
即参与性、现代化的旅游模式替代传统型、静态、休憩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更多地参与实践,亲身体味农事活动的乐趣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需求,于是广泛参与性的多元化、特色化休闲项目被广泛开发并推广,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旅游方式。
英国不少农场主将农业生产活动展现给旅游者,展示剪羊毛和驯牧羊犬等,并允许参与,甚至有城市居民到乡村租种耕地。旅游者前往 英国乡村进行动物家禽喂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体验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
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特征
(一)消费特征
1.游人亲自参与农业活动
英国不少农场主将农业生产活动展现给旅游者,展示剪羊毛和驯牧羊犬等,并允许参与,甚至有城市居民到乡村租种耕地。旅游者前往 英国乡村进行动物家禽喂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和体验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
2.娱乐休闲活动种类众多
英国各个乡村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因地制宜,举办各种乡村集市或游艺会等休闲活动。很多乡村集市举办各类竞赛和演示,如最圆的番 茄、最绿的黄瓜和大小尺寸最均衡的青椒等,也有适合小孩玩乐的游乐设施。北部乡村的娱乐休闲活动往往和山地运动结合,如举办爬 山坡比赛等。
3.旅游住宿饮食非常便利
英国B&B小旅馆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乡村,另外饭店或客房旅馆也较多。B&B小旅馆是由当地人自己经营的,已成为英国的一大特色。莎 士比亚小屋就是白金汉郡乡村知名的B&B小旅馆。B&B小旅馆便捷且收费相对低廉,还提供第二天的早餐,虽无英国传统早餐必不可少的 咸肉和熏鱼,但有牛奶、面包、黄油和果汁等。
4.乡村旅游商品颇具特色
英国乡村经常借助乡村展会等推出一些颇具特色的商品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这些商品有农场自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等特产,也有 手工编织的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多数游客偏好直接购买乡村现场加工的,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是英国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经营特征
1.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各景点经营面积大小有差异,20-200英亩(1英亩≈0.4046hm2)不等,但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每个景点雇佣员工很少,一般少于10名,全 日长期工2-4名;除了一些文物、古迹和博物馆外,其他旅游景点投资不多,约5万英镑;接待游人3000到7万人之间,年接待游客人数普 遍少于5万;年收入一般不超过22万英镑。英国乡村旅游能够提供选择的旅游项目和主题很多,即使规模小,也可消化众多的市场需求。
2.经营的主体私营化
以农场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是在私营农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农场主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开展多种旅游经营。通过制订各种旅游计划,推动 当地人普遍参与乡村旅游,如SPARC农村旅游业计划。农场主为方便游客对农业生产进行的调整并未削弱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3.经营目标市场本土化
游客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强,只要有相应的人文风情就可满足休闲放松的需要,故无需跨区旅游。英国乡村旅游者绝大多数都是 本地区2-3小时车程之内的城市居民,外地游客较少,外国人更少。游客中又以家庭和学生游客为主,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游客约占40%。英国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明确,本土化运营。
(三)品牌特征
1.田园牌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英国选定“农家乐”作为开幕式的主旋律,营造的田园风彰显了英国的本质,也是英国的灵魂———乡村文化。时间在流逝,英国却执着地守护着这几乎失去了才显得更加珍贵的乡村情节。英国大城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地或定期会晤所,在 英国人的脑海深处,他们的灵魂在乡村,自己并不适合所居住的城市,而属于并不居住的乡村。除了一些重要的大都市和工业中心外,整个英国始终保持着一派田园景象。英国目前成为欧洲唯一一个人口从城市到农村“逆向流动”的国家,每年下乡的人数远高于进城的 人数。进入21世纪以来,迁入英格兰乡村地区的人数比从乡村迁出的多出35.2万,且五成迁入乡村者在25-44岁。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极 度渴望促使英国乡村旅游大打田园牌。
2.复古牌
英国妥善保留的城堡式建筑、传统的民居和遗址等为英国的乡村旅游增色不少。中世纪的古堡、古镇、神殿遗迹、密涅瓦神像、许愿池 和各种礼器文物为英国的乡村旅游贴上了复古风的标签。
3.生态牌
随着农业发展目标的不同,英国现代农业技术内涵不断变化。在1975年的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英国就肯定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优势,广 泛地接受和发展有机农业。后来认识到现代农业除了有机作物,还需要开发新型生态农业,创新提高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的农业技术。2003年现代农业被定性为发展生态农业,要实现农业及英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英国把现代农业发展同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来保护农场环境及农村生态环境。英国的乡村旅游追求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协同推进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机构特征
1.政府机构政策体系比较完善
英国的政府机构从发展战略层面对乡村旅游进行政策扶持,制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制 定相应的评价、监督、检查和评估标准,以促进英国生态农业的开展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英国针对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成立了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其他重要的地方环保管理机构还有英格 兰及威尔士环境署、苏格兰环境保护署和北爱尔兰环境和遗产服务局。
上述政府环保机构根据不同的环境问题和监管对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政策,对包括农业、乡村等涉及的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 问题进行管理。政府机构在政策体系上对非政府机构进行调控和管理,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2.非政府社会机构发展很成熟
英国政府十分注重加强乡村旅游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积极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的发展。英国乡村旅游的供给模式可以归结为 “乡村旅游经营者+旅游行业协会+政府”,旅游行业协会在英国乡村旅游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英国地区旅游委员会及当地的培训与企 业委员会给予农场主建议,指导他们如何发展和管理旅游业。
第二篇:远景设计院浅谈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九大创意构思方法
远景设计院浅谈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九大创意构思方法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通过旅游业的开展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已的市场地位,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农业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初级产业,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依靠。农业不再以生产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是将整个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与产物调整为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这使得其营运的目标,价值、收益乃至形态,均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被视为已由农业初级产业转型为三级服务产业。
根据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主要起源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大多为非丰城区的城市郊区)属于三级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上(1990~11997年),国内马勇、舒伯阳两位学者总结为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见下表)。观光农业在经历这三个阶段和模式发展后,逐渐向休闲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由提供单—的观光型旅游资源转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开发。也就是说,传统的农业观光模式受到冲击,参与性与体验式的休闲农业模式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农业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休闲农业市场消费强度也逐年增加。
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休闲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政策概念首先在我国台湾被提出,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政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到全球农业休闲产业化趋势的影响,其政策操作主要是受到农业企业经营
理念的影响。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目前被台湾农政部门与农业学界视为辅导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其发展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从休闲农业园区之社会本质特性来看,休闲农业园区之“园区”概念,必须是一个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观念,而不应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
其主要的创意构思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艺术表达遵循科技原理
观光农业园内的景观具有科技应用和美学、艺术的双重作用,但它们的双重作用表现是不平衡的,首要的体现科学原理,艺术处理处于从属地位。因此优鲜农业在进行园区规划时,都是在体现科技原理指导的前提下,与艺术表达有机结合;比如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内的智能温室,在遵循科技原理的规划思路下,还可以考虑它的艺术特色,比如温室的造型、色彩、质材的设计和选取。
二、主观造景服从功能实用
在对观光农业园进行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园内景观要素的功能实用性,其次才是它的造景功能。比如在植物栽植上,可选择一些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观赏功能的经济林果,一定要用农业来造景而不是用园林树木,充分体现“春华秋实”的景观效果。
三、布局有序调控时空变化
基于旅游农业的产业本质,农业园的景观排列和空间组合应首先讲求具有序列性和科学性;如观光农业园内可以随着地势的高低以及地貌特征而安排不同种类、不同色彩的农作物,形成空间上布局优美、错落有序的景观风貌:园区从入口到园内,可以安排成熟期由早到晚的农作物,以及一些茬口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形成时间上变化有序的景观特色。
四、动态参与与强化视觉愉悦
观光农业园的规划既要达到视觉愉悦的效果,又具有动态参与的可能性。除了考虑景观的静态效果外,还要强调它的动态景象,即机械化劳作或游人在采摘、收获果实的
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景观。比如一片绿油油的野菜地,令人赏心悦目,置身于中挖野菜,更是其乐无穷。
五、心灵满足融进增知益智
心灵满足与增知益智相结合的规划思路,也就是游人在参与劳作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满足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比如在游客参与采茶、制茶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叶生产、加工,以及泡茶、饮茶的习俗;或者游人在珍奇瓜果园内,看到一个硕大无比的大南瓜,在视觉及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又被激发起是哪种技术培育出这样奇特景象的好奇心。
六、结构相融营造人景亲和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人造景观构成素材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相融合,也就是结构相融的寓意;比如在一片休闲茶园内,设置一个竹子制成的凉亭,就比一个钢筋混凝土的亭子自然得多,游客置身于其中,看到这样和谐的景观,也充分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
七、创意美与自然美和谐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园区内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和谐一致。比如在观光果园门区营造了一个状似苹果的瓜果造型大门,设在其它公园可能是不伦不类,但放在果园门口,与园中的自然景观非常协调一致,是一种巧妙的构思。
八、主体色彩体现农林氛围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规划时,景致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色彩,因为绿色是与整个农林产业氛围最协调一致的色彩。绿色,让人产生宁静、平和的情感,又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在规划中运用最多的色彩。
九、人文特征反映乡土特色
指运用乡土植被、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以展现地方景观特色的景观要素,使设计切合这种手法在农业庄园景观模式的规划中采取较多。当地的自然条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通俗来说,就是要体现农业、农村、农民、农家的氛围和特点人文性 的景观创新特点。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入文景观的融合体现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义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匈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线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位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篇:休闲农业
东北地区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分析
摘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并结合现代旅游的一种高效农业。本文以东北地区的现代休闲方式和观光农业发展为中心,介绍了东北地区的生态旅游特色和资源优势,分析了东北地区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的发展状况和前进方向,探究了农业休闲旅游对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东北地区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东北地区 观光农业 旅游特色 发展策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农村、农民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的环境建设和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这种新型的农业旅游方式将地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农村的风土民情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高效、环保、多样化的农业发展之路。
东北地区农业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旖旎的冰雪之色、怡人的边境风光、壮阔的草原森林,这些充满豪情的自然资源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下面我们对东北地区的观光农业进行分析。
一、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状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东北的景观自古以豪迈著称,其自然环境自然拥有壮阔激昂的特色。近年来,东北地区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乡村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草原和森林旅游等皆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扩大开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
第一,东北地区的景色以冰雪风光为品牌向外推广。每年1月5日开幕的“哈尔滨冰雪节”吸引数百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仅每年国外游客消费总量就超过20亿美元,而每届冰雪节的总收入更是多达70亿美元。滑雪、赏冰灯、做雪雕的乐趣让每一位前来观赏的游客流连忘返。而东北其他大型城市都有以冰雪为主题的著名公园或景区,像长白山天池、阿尔山冰雪度假村、莲花山竞技滑雪场等,吸引的游客不计其数。
第二,东北地区以草原森林资源为依托打造生态避暑度假旅游城市。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占80%,30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组成了呼伦贝尔多样性生态旅游区。大小兴安岭则是喜欢森林养生和动植物科考的游客们的天堂。当下,森林和草原旅游十分切合人们追求的绿色生活、健康生活的理念,为需要释放学习
工作压力的现代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方式。
第三,东北地区的观光农业以大中城市为目标,面向对象主要为大中城市的市民。近年来,农民艺术家赵本山先生将东北二人转艺术推向全国乃至世界,《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系列电视剧不断热播,东北的乡村风情和带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色彩的文化赢得全国许多观众的喜爱,致使东北“农家乐”系列的旅游形式受到火热的追捧。许多城市人口在节假日来到东北农村感受来自剧中的氛围,坐热炕头吃农家菜,看大秧歌听二人转,吃土鸡,摘野果„„正是这种曾被认为“土得掉渣儿”的形式得到众多城市游客的喜爱。丹东凤城大梨树村正是这种形式的典型代表,“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里以农业观赏为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在这里可以享受田园诗歌般的美妙生活。
第四,东北地区的生态旅游富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味,也为这片白山黑土地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东北地区边境省份共有全国53个少数民族,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多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于此。充满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观光旅游的重点。以呼伦贝尔为代表的蒙古族特色、以沈阳故宫为代表的满族特色、以长白山为代表的朝鲜族特色、以驯鹿和雪原为代表的鄂温克族特色等等。广袤的东北大地养育了这些少数民族儿女,而这些少数民族也以自己的文化点缀着这片土地。
(二)东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东北地区正处于老工业振兴与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成为促进产业调整、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因此,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扬长避短,突出优势资源,打造出品牌与知名度,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冰雪休闲度假旅游区,国内一流的生态、冰雪、避暑、边境、民族文化旅游胜地,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注意以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不断扩大规模与覆盖面。辽、吉、黑三省及蒙东五盟市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破行政边界与空间的格局,实现东北地区大范围生态旅游网络结构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东北地区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季节性过强,旅游旺季较短。农业观光与其他景观观赏最大的不同在于季节性明显。无论是赏花还是摘果,持续的时间都较短,时节一旦过去,旅游立刻进入淡季。而东北地区生态旅游主打的冰雪品牌更是被局限在了冬天,淡季期间游客数量稀少,旅游收入也相应的减少,而巨额的场地维护等费用给产业造成巨大负担。
二是观光农业数量众多,而项目过于单一。观光农业的火热发展导致很多投资者盲目建设生态园区,致使经济效益过于分散,收入下降。调查结果显示,全
国90%的观光农业园区处于亏损状态,东北地区的状况亦十分严重。而且受到气候、土壤等条件限制,东北很多观光园区的植物种类较少、生态形式单调,且雷同状况严重。
三是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较差。东北地区很多农业旅游产业处于小型民营资本进行运营,加上执法渠道不畅等原因,经营管理十分混乱,游客意见很大。而作为主要运营方式,很多“农家乐”不具备经营条件就开张,存在卫生条件差,服务质量差和“宰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整体的旅游形象。
四是不注重生态效益,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农业旅游应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的原则,景区的开发应严格遵循这一原则。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很多所谓的“废品”(如秸秆、粪便等)等资源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五是没有确定的市场定位。东北地区的观光农业对客源市场的分析还不够到位,结果就是不能对旅游产品做出正确的商业价值判断,缺乏特色产品,致使旅游形象难以确定。同时,对于市场的变化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旅客的重游效率很低、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三、东北地区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内容选择和市场需求在布局时皆应该统一考虑。首先应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要突出当地特色而非盲目跟随风潮,避免盲目建设。其次要兼顾层次,尽量避免季节性明显问题,不同季节设计不同活动,可以尝试利用各个文化节日来设立不同的主题,增强景区的利用效率,提高收益。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景区管理,宜采用“经济、行政、法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以法律为核心,通过经济调控和行政监管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也要对农民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让游客舒心的乡村环境,并对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提供有素的服务。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利用资源。新景区的开发应避免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破坏,主要采用添加、点缀的手段,而非损毁重建。例如,与其削平山头间旅馆不如山林之中隐映木屋。同时,相关部门应定期检查景区内水库河流的水质,对污染水源的单位进行处罚。另外,应在各个景区推广可再生资源或新能源的利用,比如使用沼气或太阳能等。
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东北地区观光农业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应该借鉴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并结合本地资源形成自我特色。充分利用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农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与管理经验,使东北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得到较好较
快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家乡东北地区的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希望和各位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也祝愿家乡的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述.黑龙江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若干思考.2006,5:105--107
[2]李长健.欧阳柳萌.旅游观光农业中的环境法律制度研究.社科纵横2011,2:50—53
[3]赵妍.浅谈我国观光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农业科技通讯2011,12:42--43
[4]沈伶俐.辽宁兴城市观光农业管理浅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0,3:90--91
[5]钟春艳.周连第.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商业研究.2009,8:71--74
[6]高敏.长白山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思考.城市建设下旬.2011,4:24--24
第四篇:休闲农业
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编辑整理:北京农家院网 发表评论:说两句 展示农家:
广告服务
一、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黟县是一个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县,境内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优美,灿烂的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拥有丰富的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
黟县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和开发乡村旅游最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1986年,黟县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周边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发设立了西递旅游服务点,标志着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黟县提出了“围绕旅游抓休闲农业发展,抓好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大了农、旅结合的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农业委、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目前黟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十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即:
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观光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龙头;
以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里、深冲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不断发展;
以木坑竹海、打鼓岭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游正在发展壮大;
以龙池湾农耕文化园、竹海人家、秀里农庄等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效益日益明显;
以“猪栏洒吧”“南山堂”等为代表的度假体验旅游新业态正引领古村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以山地车、公路自行车、徒步、露营等为代表的乡村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以摄影、写生、影视拍摄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创作专项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柯村胡门皖南花猪、黑鸡养殖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富民效益日益壮大;
以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金星工艺厂、民间工艺厂为龙头的旅游商品产业初具规模;
以4万亩桑园、2万亩有机茶园为基地、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盛集团、惠达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致富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黟县境内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22处(其中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旅游专业村6个、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示范户17家,涉及全县8个乡镇;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省级1家;以木、竹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旅游商品个体私营作坊150多个,已形成四大类、12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系列,同时,发展了5个旅游商品购物市场和700多个购物摊点、门面;叶村、黄姑村、宏潭村、五里村分别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万亩蚕桑生产标准化生态基地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4亿元,其中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受益3.8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30%,对地方税收贡献达34%,重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7000元,其中67%来自休闲农业和旅游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已超过3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40%以上。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财政贡献、带动效应、品牌影响、富民效应、业态发展、入境人次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动力产业,成为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
二、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优势与潜力分析
(一)比较优势。目前,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无论从产业规模、财政贡献、带动效应、品牌影响、富民效应、业态发展、入境人次(2007年已超过10万)等方面来看,发展应当是成功的,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加彰显其自身的特色。一是资源一流、品牌一流,与国内其它类似县相比毫不逊色。二是连续四届举办的两大国际性节
庆活动和休闲农业展示活动,提高了黟县的知名度,培育了自行车、户外运动、摄影采风、写生修学、农业休闲等专项旅游产品市场。三是积极开展中法乡村旅游国际合作,并在法国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参与黟县乡村旅游发展,在促进古村落乡村旅游业态的转型升级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四是以旅游商品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农民家庭作坊为支撑,带动全民参与的旅游商品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在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方面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潜力分析。黟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乡村资源保存良好,除西递、宏村外,黟县目前还保存有大量的有原住居民居住的古民居、古村落资源,仅黟县盆地就有古村落23个,古民居2000多幢,且周边田园风光优美,是国内罕见的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的典型代表,也是最具有国际旅游市场价值和文化休闲旅游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二是黟县西北地区四乡4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态环境绝佳,自然风光优美,山村风貌一流,人口仅2万多,发展休闲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基本处在未开发状态;三是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土特产品和传统的手工艺为发展旅游商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有利于延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黟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随着黄山市大旅游交通设施的改善,黟县的农业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黟县已经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写入“十二五”规划,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十二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把黟县打造成一个以国际市场需求为标准的世界级的国际化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是以中法徽州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为重点,依托黟县盆地内非遗产地古村落和农业生态乡村资源,打造高端的国际化农业生态型乡村休闲度假游新业态。
二是以黟县西北山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依托山区原生态乡村资源,打造国家级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新板块。
三是以实施西递、宏村旅游综合提升工程为契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品牌影响,打造世界级的徽文化遗产地旅游区新典型。
四是以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节为平台,依托一流的乡村山地车赛道,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户外运动专项旅游项目,打造前景广阔的体育和户外休闲旅游新亮点。
心动了吧?美妙京郊游从这里开始:请进入京郊旅游线路超市!
第五篇:远景设计院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如何着力
远景设计院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如何
着力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阶段,发展特色产业扶贫被列为“五个一批”脱贫途径之首。新近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那么,乡村旅游扶贫如何着力呢?近日,带着疑问记者深入县乡村一探究竟。
时近清明,大别山里百花绽放。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北蕲春县蕲州镇龙泉庵村游人如织。这个曾经因贫困而知名的小山村,近年来发展花木4500亩,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春季休闲旅游胜地。
卖点如何发掘
龙泉庵村发展乡村旅游,靠的是龙泉花海。这里种植樱花、紫薇、桂花、红枫、红梅。每逢春季,花团锦簇,漫山遍野,香气馥郁,让人流连忘返,如梦如醉。23岁的村民潘杰,以前远赴杭州做缝纫工,月收入4000元,扣除生活费用,所剩无几。如今他在家门口卖矿泉水,一天能净挣100多元。
龙泉庵村有花海,多数贫困乡村则没有。对贫困乡村而言,能不能发掘到卖点,事关乡村旅游的成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认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卖点在原生态。
湖北浠水县兰溪镇三泉村村民陈实,就见识过原生态的惊人魅力。他几年前返乡流转了邻近4个行政村2300亩农田,原本计划连片种植绿色有机油菜,不想当年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却引来了无数远近游客。陈实受到很大启发,他决定大力发展油菜花观光旅游,如今他已建起能住下200多人的酒店,带动了上千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同属大别山区的河南新县周河乡西河村没有花,但有老房子。由于地处大别山深处,西河村交通不便,世代受穷,全村有115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32.97%。幸运的是,由于山高路难、信息闭塞,西河村仍基本保持着数百年前的传统古村落的原貌。73岁的李成秀老婆婆和老伴在土砖老祖屋里住了一辈子。如今,这些带着天井、阁楼、飞檐的老屋,被整修一新,改造成家庭休闲旅馆,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农家小院,可住十三四个人,单
人每天收费90元,整包每天收费1000元。李成秀老两口负责村里两处公厕日常卫生,每年能领工资2.4万元。
“乡村旅游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途径主要有五种:一是贫困户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如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二是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三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不仅提高了销售量,还可提高销售价格;四是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五是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说。2010年至2014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全国有1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以上。
游客怎么留住
“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300多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县或禁止开发县,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良好;在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贫困乡村发展旅游潜力很大,不利因素是基础薄弱,人气需要精心培育。”刘永富说。
油菜花盛开之际,浠水县兰溪第二届油菜花节也开幕了。当地事先通过网络媒体广为宣传,组织油菜花海山地自行车观光赛、徒步寻宝和有奖征文比赛活动,以聚集人气。活动当天吸引了上千名远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周边县市的游客及摄影爱好者前来踏青采风。人们在油菜花海中拍照、聚餐,好不惬意。
花季游是乡村旅游的拳头产品,可惜花期太短暂。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徐凤冲村村民周赛珍在家里开办农家乐,旺季时一天能有二三十桌客人吃饭,其余绝大多数日子里几乎没有客人。实际上,淡季过长、过淡,是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普遍头疼的问题。如何争取常客、回头客,值得好好探讨。
蕲春县的办法是打好人文、保健牌。蕲春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蕲艾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当地知名的旅游商品。近年来,蕲春县把发展蕲艾生产、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全县种艾面积达7万亩,艾叶产量可达12万吨。随着蕲艾产业的开发和健康旅游的深入发展,艾灸保健养生旅游已成为蕲春一大消费热点,全县发展艾灸养生馆所67家。据蕲春县扶贫办主任谢先春介绍,通过发展蕲艾养生游产业,蕲春县已有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
相对于一些乡村旅游开展较好的地方而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北英山县孔家坊乡郑冲村并没有古迹、人文、花卉等优势。自从2013年一个名叫闻彬军的人返乡创业,开办湖北先秾坛生态农业神峰山庄后,这里很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闻彬军将目标客户定位为老年人,推出各种特色服务,想方设法让老年游客留下来、住几天。老人们在山庄里采摘瓜果蔬菜,参与炒茶、榨油、做面、打豆腐、打糍粑等传统民俗活动,睡前享受中草药泡脚服务。自2013年5月7日以来,神峰山庄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生态循环农业四天三夜体验游”夕阳红团,已成功组织515批次数十万老人来此体验。来这里的游客四季不断,人均购物5000元以上,极大地带动了英山乃至大别山周边县市的种养业。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整个旅游市场的三分之一。预计未来5年,我国乡村旅游将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突破60亿人次。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潜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资金谁来投入
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前景看好,但大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前期投入耗资巨大。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乡村旅游在广大贫困地区将得到加速发展。然而,巨额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春寒料峭中,罗田县九资河镇官基坪村新屋湾一座座四角高挑的老房子,在金黄色油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新屋湾深藏在大山里,大部分明清时代的老屋仍屹立着,住着罗姓35户人家。2015年11月,政府斥资600多万元,帮村民修缮老屋。九资河镇党委副书记彭胜华说,整修工作将在今年8月完成,届时,新屋湾将作为古村落景点开放旅游。九资河镇圣人堂村紧邻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是元末起义军首领徐寿辉的故乡,也是通往国家森林公园天堂寨风景区的必经之路,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当地政府已投资300多万元,为圣人堂村建起徐寿辉纪念碑,硬化了村级主干道,建成近5000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和停车场,开发出大别山天堂峡谷漂流等项目。旅游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人气渐旺,现在每天可接待游客1000人次。村民肖春花在路边开办农家乐,去年纯收入1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政府部门投入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上的资金,都是从多个项目整合而来的。“现在,中央扶贫资金和省里扶贫资金,原则上都下放到县,由县里来决定具体用途,县、乡、村三级商量着干。村里报项目,乡里审核,县一级整合。”刘永富说。
“不过,完全靠政府投入也不行。扶贫需要政府拿钱,财政资金必须发挥主体主导作用,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尽管今年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但同时必须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刘永富表示,目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已经出台。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如果缺少启动资金,可以向村委会提出申请。5万元额度,3年时间。办理相关手续后,银行按国家基准利率放贷,由政府扶贫资金贴息,免担保、免抵押。
另一种办法就是社会筹资。龙泉花海由返乡企业家高卫全斥资数千万元打造。闻彬军为建设神峰山庄,第一期就投入了3000万元。湖北英山籍企业家叶柏森手笔更大,他回到金家铺镇乐冲村创办了丽景生态农业风景区。景区包括仿古商业街、水上舞台、水上乐园、水上餐厅、梦幻溪漂流、有机蔬菜种植园、拉索桥、极限索道等项目,目前已经试营业。各地发展乡村旅游时,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也在积极探索。西河村就是一种入股合作的模式。2014年1月,返乡企业家张思恩成立西河农耕园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村民推选为理事长。合作社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西河古村进行环境整治和全面修复,发展民俗农家乐,并通过互联网把本地有机蔬菜、黄牛肉、山羊肉、土猪肉送到城市人的餐桌上。去年“十一”期间,西河村共接待游客5.2万人次,实现总体旅游收入约50万元。
“按照‘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的思路,黄冈市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现代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做好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接待服务、特产销售、土地流转、入股分红5个方面的旅游扶贫工作,3年内确保实现旅游产业脱贫15万人。”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