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单选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C)
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三大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理论渊源是(A)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中国传统文化 C、民主主义思想 D、优秀的传统文化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C)
A、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及教训 B、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教训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当代世界的发展成就
(C)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C)
A、人民大众的参与 B、工农联盟的巩固 C、无产阶级的领导 D、人民军队的建设
毛泽东提出对于外国文化中的东西应该采取的方针是(D)
A、全盘吸收 B、一概排斥
C、有的吸收,有的排斥
D、学习外国的长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民族风格的东西,以发展中国的新文化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D)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运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提高综合国力 B、实现现代化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B)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C、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A)A、“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D、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C)
A、社会主义性质的 B、人民民主性质的 C、爱国主义性质的 D、政治联盟性质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由(D)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路线决定的 C、党的纲领决定的
D、党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同现阶段(D)是统一的。
A、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首先是由(D)A、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决定的 B、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 C、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D、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自由、民主、人权,核心是(D)
A、人权 B、平等 C、自由 D、民主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D)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D)A、民族冲突问题 B、阶级矛盾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
我国处理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是(A)
A、国家利益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社会制度的性质 D、意识形态
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B)是关键。
A、有法可依 B、执法必严 C、有法必依 D、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B)A、各民族共同繁荣
B、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民族地区稳定 D、各民族之间消除差别
多选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ABCD)A、对主要工作、突出问题要着力推进,重点解决 B、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C、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 D、尤其要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就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其原因在于(ABC)
A、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走自己的路,在发展方向上体现了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
下面对毛泽东的评价正确的有(ABCD)
A、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有巨大功勋
B、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有巨大功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巨大功勋 C、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D、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有巨大功勋
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以下正确的观点有(ABC)
A、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B、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过这个阶段 D、我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搞清楚(AC)A、什么是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实事求是
以下关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陈述正确的是(ABCD)
A、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的是一院制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D、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深化拓展
为“四位一体”,这“四位一体”指的是(ABCD)建设。
A、精神文明 B、政治文明 C、和谐社会建设 D、物质文明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有(ABD)A、村民委员会 B、职工代表大会 C、职工股东大会 D、居民委员会
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几个问题(ABD)
A、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B、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C、要讲廉洁
D、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坚持的方针是(ABCD)A、惩防并举 B、综合治理 C、标本兼治 D、注重预防
判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到
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根本途径是法制的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填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__根本方法___是统筹兼顾。
___创新__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中国近代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是___帝国主义__野蛮的侵略战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__诚信友爱___、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__依靠力量___。
第二篇:把终身学习确立为坚定目标终身学习
把终身学习确立为坚定目标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一、用创新打造特色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改革不断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陈出新,把学生带到创新的最前沿,并且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惊人变化,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培养21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民教师,我们完全有必要也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创新思想,具有创新能力,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中,作为一个负责人的教师,一个有着崇高师德修养的教师,我们应该具备“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努力树立创新思想,推行创新教育。而要进行创新研 究和教育,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耐心,要敢冒风险,不怕失败,努力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得以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让素质教育发扬光大。
(一)用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其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考,才会受教于轻松愉快之中,提高学习质量。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创新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地途径。
(二)实现创新教育“三到位”
首先,教师的创新意识必须到位。树立“不拘一格育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从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始,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创新方法要掌握到位。创新方法到位的标志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思维活动。
第三,创新能力要到位。创新能力应体现在“新构思产生——新方案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床再出教育教学效益”的全过程。
(三)实现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
1、努力培养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热情
2、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创新积极性
3、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挑战自我,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一级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高超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结构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
课堂教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因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头脑中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一个简洁明快、切入主题迅速的课堂结构设计,才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为有效。
(一)遵循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则
事物结构的和谐,便是形式美。和谐的事物结构总会给人不同程度的美感,课堂教学结构也不例外。一个遵循美学法则设计,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简单事物结构的和谐性是一种朴素的和谐——事物外在结构的和谐,它容易在瞬间被直观把握;而复杂事物结构的和谐则是一种更深刻的和谐——事物内在结构的和谐,它需要教师在深刻体验中加以把握和鉴赏。
(二)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是检验教师授课水平高低的一个要素。知识的运用根据学科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听、说、读、写的操练,语言信息的输入出过程,欣喜的收集整理,以及绘画、实验、制作等等。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不会运用,教师的知识传授就是形式化的,学生学到的也是无用的知识而已。
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我们教师必须挤出时间,强化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方法
1、备课。一堂受学生喜欢的课,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头头是道,风趣幽默,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快乐;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教材、方法等。
2、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与查漏补缺相结合。努力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
3、心理指导。
三、终身学习,博古通今——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一)博通专业,方能精辟巧妙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师德风采的展现,就在于上课的才情迸发。上课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基础便是教师的学术功力。
终身学习、博通专业的教师,在他讲到兴奋处时,自然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是,学生们在暗暗惊诧于老师博闻强记的同时,也会牢牢记住老师的讲解,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有实力才有魅力
过去说“学高为师”,而现在,很难说教师就是有学问的代表,因为当下的各种知识都以信息流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是共享的。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并不见得比学生深刻。这样,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对学问的掌控权。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而教师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博 学”,也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实力”,有实力才有魅力。因为有实力,从教师口中讲出来的思想必定是机敏的、幽默的。它可以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如沐春 风。
(三)终身学习,成为博学教师的具体方法
1、要博学,就要多读书
2、三人行,必有我师
3、实践出真知
4、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专著
5、勤写可以使广博的知识得到积累和提升,可以突出记录课堂教学反思
6、终身学习
学习永无止境。教师不能例外,与其仰视别人的博学,不如时刻充实自我;通过终身学习,把自己塑造为博学之师!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他说,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第四篇:第一次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有感
科学的理论------科学发展观
第一次明确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
十七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总结发展经验、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发展要求、创新发展思想、开拓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境界,完善、深化、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对党的指导思想做出新的概括,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统一确定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的思想以及继承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从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祖国日益繁荣强大,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打开强国之路的钥匙。
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真正能让中国发展进步的指导思想。从发展上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具有“全球―国际”视野的科学发展理论,是人类追求科学发展的共同真理。科学发展观站在国际发展战略的新起点上,从关注人类共同命运、追求人类共同理想目标的全球视野的高度,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开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视野,把对科学发展的理解提高到了世界的新水平。
其次,从发展路径和目的上看,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中国作为大国和平崛起的科学发展理论,是中国和平崛起所要遵循的法则。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实现大国和平崛起的新起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为了尽快解决物质财富的创造。不少方面主要通过消耗物质资源的路径来拉动经济增长,自然资源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性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将有污染的废弃物没有经过环保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环境;注重物质资本投资而不注重精神资本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经济主要依靠输送廉价的劳动力,缺少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种方式导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从长远发展看是不可取的,这种路径使我们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如果说过去我们用30多年发展的高速度换来了较大的世界发展空间,那么,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进一步“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即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抢占世界发展的制高点。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强调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处于世界的强国的地位,拓宽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水平。
从实践上,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并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乃至长远发展实践的理论基础。当代中国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那就是要由物质消耗向创新发展转变,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由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向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结构不合理的发展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转变。这种发展的转型实际上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层面上的进步。科学发展观站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新的起点上,力求为实现发展的转型提供理论解答。它强调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不但关注发展,更注重科学发展;不但关注效率和规模的进步,更注重质的飞跃;不断转变物质消耗式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方式的发展;不但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而且更注重公共财富的分配和调整,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从而达到和谐的发展;不但关注开发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但关注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不但关注共同发展,更注重差异化发展;不但关注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更注重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不但关注以增长求发展,更注重发展结构上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但关注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更注重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最后,从治国理政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论,是党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发展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经过 30多年的发展,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也积累了不少发展经验。今天,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治国理政的一个新起点上,对当代中国发展做出正确的抉择,就是用科学理论治国理政,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总结提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既体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体现以人为本并经过我国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坚持一脉相承的原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他们的理论精髓。同时,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根据党和人民的实践不断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先后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又进一步总结发展成果、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发展要求,在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科学发展、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看待科学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基本问题,创新了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开创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中国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继承和创新先辈的理论精髓,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治国方略,即使党在发展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科学发展观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向着繁荣富强的祖国迈进,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峰,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绽放出灿烂的光彩,五千年的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五篇:颜晓峰.科学发展观是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模版]
颜晓峰: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2年11月09日14:10 来源:光明日报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指导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实践需要、引领正确方向、反映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实践推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凸显,广大人民利益需求不断拓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以宽阔的世界视野、先进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求实精神、深邃的前瞻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高度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以其创新的理论成果、重大的理论贡献、独特的理论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魅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提炼了新的结晶,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支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基本方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精神实质,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
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