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全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一阶段学教活动的学习小结
天竺山小学
曹鹏飞
自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七大又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活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最终目标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深入领会十七大报告中这些精准的阐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和“基本要求”部分,用这些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要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上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二、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让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根本要求,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说,知识、能力都属于智育范畴,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
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就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也不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同时,要处理好学生短期发展、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面对现实,现在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并帮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迈向人生的又一驿站,这可以说是学生的短期发展目标,教育者有责任带领学生实现这一目标。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只注重学生短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也要为学生一生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位专家说过:现在许多学校向社会疏送的不是有用之才,而大部分是知识和人格不健全的无用之才。这句话很令人深思,我们教育工作者,万不可以只照着教材教教材,围着题目解题目,还要加强学生的品德、恒心、毅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三、面向全体教育对象,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因材施教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和特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和精力仅仅集中到部分优等生的身上,我们要面向全体教育对象,做到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因材施教,让每位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的有用人才。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前提和理由。说实话,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扩大了老师的主导作用,甚至是用“主导”代替了“主体”。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统筹兼顾,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性格等方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要实行分层教学,让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合理,做到因材施教,统筹兼顾,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其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必将为自身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把群众路线落实到干部工作中
把群众路线落实到干部工作中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工作制度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坚持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是《干部任用条例》的一个鲜明特点。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必须充分认识在干部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准确领会扩大民主的精神和内涵,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中去。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最核心的内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那些人民群众满意和拥护的干部选拔上来,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事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党的干部工作最本质的要求。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有利于我们选准用好干部,克服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坚持干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是近几年改革干部选任方式、方法的科学总结。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干部工作中去,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和落实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四权”,即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群众参与度。具体讲,要把好“四关”。一是把好民主推荐关。要始终坚持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程序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所推荐人选得不到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二是把好干部考察关。要把换届考察、考核与平时考察结合起来,把组织部门的考察与经济监督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掌握的情况结合起来。三是把好讨论决定关。党委讨论决定干部前,应多方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四是把好干部监督关。要不断扩大干部监督中的民主,重视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过程和结果的监督,积极推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制度,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然有着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基础性环节,如何准确把握民主推荐,既充分尊重民意,又防止以票取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又如,在干部考察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有时工作做了,程序过了,却难以了解到干部的真实情况,如何全面准确地考察干部,防止考察失真、失实,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课题;再如,为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干部任用条例》规定了考察预告、讨论决定前的酝酿和征求意见等要求,如何处理好干部选任中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干部工作水平。
第三篇: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基层部队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基层部队
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础,是工作落实的末端。在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落实到提高部队战斗力上,落实到推进基层建设的全部实践中。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使基层建设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基层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按照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要始终扭住“四个基本”不放松,进一步增强基本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性,着力提高基本队伍的素质能力,突出抓好基本制度的落实质量。
在基层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对军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切实运用和体现到基层建设的方方面面。一是要防止和克服“单打一”,着眼全面抓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事物的发展作为整个系统来对待,注重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强调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基层建设同样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机关抓基层应当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全面求过硬。二是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思想,着眼长远抓落实。既要有争创一流业绩的干劲,又要有耐得住寂寞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既要立足当前解决急迫问题,又要夯实基础积蓄后劲,使各项建设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三是要防止和克服“本末倒置”,着眼根本抓落实。提高战斗力是部队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求各级领导必须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紧紧扭住战斗力标准不放松,基层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战斗力来思考、筹划和落实,并把有利于提高战斗力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坚决杜绝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消极保安全等做法。
在基层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部队全面发展。基层的建设和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来推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抓基层、搞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教育培养官兵、尊重依靠官兵、关心爱护官兵作为根本大计来抓,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建设基层的积极性。要加强教育培养,不断提高官兵的素质。牢固树立“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观念,关心体贴官兵、维护官兵权益,公正处理基层官兵关注的敏感热点问题,尽力帮助基层官兵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到心系基层、情注官兵,以实际行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在基层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下大力气破解基层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破解建设难题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加强基层建设,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抓全局与抓局部、抓全面与抓特色的关系,推动教育、训练、管理、保障等工作紧密配合,促进基层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官兵的流动性、任务的周期性,决定了抓基层打基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破解难题、克服矛盾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持续打基础,反复抓落实,不断积蓄发展的后劲。要把部队建设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尽可能把遇到的难题解决在任期内,扎实有效地推动基层建设科学发展。要实现部队建设科学发展,说到底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战斗力这个根本,切实打牢部队建设的基础。要坚持把科学组训作为提升战斗力的基本途径。要始终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的特点规律,推动连队整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把依靠科技作为增强战斗力的关键环节,积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运用给部队军事训练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现代科技与战斗力生成的对接点,推进训练内容、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部队军事训练质量。要坚持把培育过硬的战斗精神作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内容。要采取理论灌输、环境熏陶和典型激励等多种形式,努力培植官兵敢打必胜、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锤炼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顽强品质,继承和发扬我军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光荣传统,全面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对军队的特殊要求,大力培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始终保持我军在战斗力上的特有优势。
在基层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统筹好抓基层和强机关的关系,促进各项工作在基层的落实。要不断改进工作指导和工作作风,提高抓基层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质量效益原则,才能自觉地把提高战斗力作为衡量部队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部队基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使之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第四篇: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最终目标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灵活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我们要深入领会十七大报告中精准的阐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和“基本要求”部分,用这些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让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根本要求,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说,知识、能力都属于智育范畴,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就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也不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三、面向全体教育对象,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因材施教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和特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和精力仅仅集中到部分优等生的身上,我们要面向全体教育对象,做到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因材施教,让每位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的有用人才。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前提和理由。说实话,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扩大了老师的主导作用,甚至是用“主导”代替了“主体”。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统筹兼顾,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性格等方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要实行分层教学,让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合理,做到因材施教,统筹兼顾,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科学的发展。
第五篇: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转变教学作风
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转变教学作风
科学发展观学习的心得体会
李
学
学习了《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本书,使我更加理解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阐释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本职工作我的体会是:
一要让科学发展观进入教材,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学习要有目的,要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结合自己的学生,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自己的学生的得失而努力工作。
二要让科学发展观进入教师的头脑,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原来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将转变为育人教书,我们必须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把知识教给学生。90后的学生不象70、80后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教育90后学生的工作。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把精力用在育人的工作上。
三要改进管理方法,创新服务作风。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教师一定要珍惜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让学生学有所得。
总之,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学生,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育人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