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附提纲)(5篇)

时间:2019-05-14 05:3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附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附提纲)》。

第一篇:论文: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附提纲)

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

XXX(XXXX大学 XXX学院;重庆

123456)

[摘要] 一人公司是新兴的市场主体,与传统的市场主体相比较,一人公司有其自身的特性。一人公司的出现,顺应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并且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现代经济的一大进步。同时,一人公司在给传统公司从理论上和立法实践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如缺乏股东与权力机关的相互制衡,股东人格与公司人格混同,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想混同等。[关键词] 一人公司;治理结构;法律规制

一人公司首次出现是以一个的典型的案例的形式出现的即1897年英国的“萨洛姆诉萨洛母有限公司”的判例,此案例标志着一人公司在法律上的确立。自萨案开始,一人公司法人由事实上的存在走上立法的道路。该案例一直被认为是承认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的典型案例。其后最早以成文法的形式肯定一人公司法律地位的应是1925年的列士敦支堡制定的《自然人和公司法》,列支敦士登于1925年11月5日制定并于1926年1月1日颁布的《自然人和公司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确认一人公司可以设立公司的法律。一、一人公司的概述

(一)一人公司的概念

一人公司是指股东仅为一人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确认了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并对其设立,注册资本额、出资方式.财务审计及法人人格否认等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1]我国一人公司是指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我国现行《公司法》第57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人公司的特征

一人公司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股东仅为一人,即全部股份或出资由一名股东持有。其二,具有法人资格。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其三,股东控制着公司经营。因一人公司股东的单一性,股东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而控制着公司的经营。

(三)一人公司的类型

按照一人公司产生方式的不同,可将一人公司分为原生型一人公司与继发型一人公司。原生型一人公司即公司设立时股东为一人,而继发型则是公司设立时股东非为一人,但在公司存续期间,因为公司出资或者股份全部转移而归于一人。按照公司股东身份的不同,可将一人公司分为国有独资公司、法人独资公司和自然人独资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部门单独设立的一人 有限公司。法人独资公司是指由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单独投资设立、或者是收购而拥有一公司全部股份的一人公司,即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自然人独资公司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单独设立的一人公司,这也是最传统的一人公司。二、一人公司的出现对传统公司理念的挑战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一人公司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广受欢迎,在一人公司的状态下,投资者可以以有限的责任获得无限的收益,所以,一人公司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是与此同时,一人公司的出现对传统公司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制度的冲击 1.一人公司对法人制度的冲击。

大陆法系的国家的公司法大多数认为公司是社团法人,所以股东为复数(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即公司在理论上要求社团性和法人性。一人公司只是由一个股东组成,不具有社团性,这完全颠覆了理论上对公司设立的要求。传统公司法的主要内容为调整股东与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以及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关系,这样就必须在股东为复数时才有意义,但是一人公司的股东几乎集各项权利于一身,便没有调整的意义。[2]另外,公司作为法人,要求公司具有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一人公司的财产有限,难以对公司债权人形成有效的保护。一人公司只有一个股东,且股东只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权人承担 责任,对债权人极为不利。[3]股东的有限责任与债权人的无限损失相互矛盾,也与公司法所要求的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相矛盾。

2、一人公司对于有限责任原则的冲击。

一人公司的出现来源于个人投资者对于有限责任的追求。但是在传统的公司法理论中,有限责任的确立是以分离原则的贯彻实行为前提的。因为一人公司中股东承担有限责任,会使股东原来应该承担的经营风险转移给了与公司进行商事交易的公司债权人,或者与公司交易的公众。但是根据权利义务的对等关系,在赋予某个主体一定权利的时候也必须规定相应的义务。所以有限责任的前提就是股东必须将出资财产如实的交给公司,使这部分资产能够真正脱离股东个人进行支配和运营。[4]只有股东放弃了对公司财产的直接支配权,不能随意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公司的人格才不再依附于股东的个人人格。当分离原则被彻底的贯彻的时候,股东有限责任制度才能得以真正有效的建立。但是在一人公司的特殊情况下,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的分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由于一人公司里只有一个股东,所以没有多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股东投入公司的财产是否与股东的其他财产完全分离完全取决于股东个人的意向。另一方面,一人公司通常都是股东直接经营公司,公司内部机构的相互制约机制大都形同虚设,唯一股东可以任意支配公司财产。在实践中,没有复数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根本就无法监督一人公司是否实行了分离原则。一人公司中一人股东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将公司的资产流失于公司之外,使公司空壳 运转。这时候经营风险完全转移到交易相对人那里,使股东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天平明显失衡。这对公司有限责任制度的极大挑战。

(二)一人公司出现的客观必然性

1.单一投资者对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强烈需求

有限责任原则作为公司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一投资主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有限责任原则伴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生而出现,它使投资者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从而摆脱了从个人企业到无限公司所实行的投资者负无限责任的困扰,大大调动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但股份有限公司通常仅适用于大企业,这把中小企业排除在有限责任适用范围之外,而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不仅需要大企业,也需要中小企业的补充,将中小企业排除在有限责任适用范围之外,不仅有违公平原则,还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所以,人们产生了扩大有限责任原则适用范围的需求。在此形式下,有限责任公司为众多国家商法典或单独立法所规定,解决了中小企业不能适用有限责任原则的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扩大有限责任原则适用范围的要求。但由于有限责任公司须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才能设立,这就使一人投资建立的小企业仍被排除在有限责任原则适用范围之外,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越来越复杂,从事经营活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个人企业主迫切希望能跟其他投资主体一样,披上公司法人的外衣,以便使个人财产与投入公司的财产相分离,划定责任财产的范围,享受有限责任原则的保护。而要享受有限责任原则的保护,则有赖于立法承认一人公司。可见,一人公司 的产生首先是源于个人企业主对有限责任原则的偏好。[5]

2.拥有巨额投资能力的经济实体的大量涌现

大量涌现的拥有巨额投资能力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他们需要以一种方式分散投资经营风险来谋求各行业利润。公司就是为了利用公司的资合性迅速集中分散的社会资本,公司制度实现了迅速集中分散的社会资本,进行大规模经营的需要。大公司集团通过采用独资方式举办一个或数个全资子公司或下属企业将资本分散经营于多种行业,既分散了经营风险,又能利用各行业赢利来实现资本最佳组合,谋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这些公司集团都是由享有有限责任的股东所投资组建,其责任财产以股东投入的资本为限,对外承担独立责任。如果法律仍以传统做法来禁止他们投资举办全资子公司,不仅使其与其自身责任财产状况相矛盾,而且与其分散经营风险、谋取利润最大化之意图相违背,同时也会平添许多麻烦,因为这些大公司、集团本身已有能力举办全资子公司,而仍要依法律规定再去寻找一个或数个股东共同组建子公司,造成人的资源的浪费,故而一人公司对这些资本实力雄厚的公司、集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中小规模的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讯、网络、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行业迅速兴起,投资主体能否在这些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不是在于资本规模的大小,而是在于对市场走向和机会的把握。即体现的是人的优势,而非资本的优势。一人公司的资本规模,一般都较小,公司机构的内部设置上相对简单,公司唯一股东对市场信息 能有全面把握,并且没有大公司集团人才吸纳的等级森严制度,因此它运做起来比股东人数较多的公司效率更高,更适合在通讯、网络、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领域发展,如果公司法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各个行业肯定会获得更为迅速的发展。

4.一人公司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存续

在传统公司的模式下,一般都要求公司的股东必须为复数,因此世界各国在立法上都规定了公司存在的最低股东人数,而将公司股东不足法定人数的情况作为公司法定解散的事由之一。公司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许多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建立起了围绕公司而展开的包括很多利益相关方在内的一个巨大的商业利益网。在公司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股东的流动性,就有可能出现公司所有或者大多数股份集中于一个股东的情况,如果就因为公司股东人数上的不合法而使一个本来很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就此解散的话,这样会使得与这个公司发生各种关系的整个利益网络受到影响。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一人公司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规避这种风险,有利于维持企业的存续。

5.设立一人公司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税收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一人公司的股东不仅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的企业主只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人公司有利于增加我国财政收入。我国税法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税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国家财政增加了收入又被再次分配到公共利益的建设中去,是有利于国家 发展的事情。所以一人公司的设立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税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三、一人公司的弊端

(一)一人公司结构可能引起的问题 1.由公司治理结构所引起的问题

(1)股东权力方面。传统的公司组织机构多个股东在权力行使上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一人有限公司,这种制约机制不复存在,股东可以随意地混同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甚至逃避法定义务、契约义务和侵权责任。[6]因为一人公司不存在股东会,从而就缺少了传统公司中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的存在,因而公司唯一的股东就享有了我国公司法赋予公司股东所有的权力,而且不受到其他限制,单独股东的权力非常之大。完全可以凭一人之力形成公司的决议,很可能就凭借此项便利而从事一些危害公司及相关人的利益。

(2)公司决议方面。一人公司的决议不适用召集程序且决议形成以后只由公司的单独股东签名即告生效。虽然,我国立法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对于股东决议的形成方面,如必须记录在案并且备置于公司等方面作了一些相关规定,但是,对于公司形成并生效的决议,除了备置于公司之外,立法还应当对于公司保存这些决议的年限作出相关的规定,比如立法规定,公司所签决议必须完整保存至少20年。这不管是从保护相关利益人角度来看还是对于公司自身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股东也是一种有效的制约。一人公司股东人数的唯一性,股东或股东代表与公司经理极有可能为同一人,目前董 事方面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确实维护公司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听命于公司股东个人。

2.公司人格滥用的问题

股东滥用一人公司法律人格主要体现在单一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淆不清,损害债权人利益。由于一人公司仅有一名股东,缺乏股东之间的监督制约,因而极有可能发生公司人格滥用。如:

(1)将公司财产挪作私用。股东将公司财产被用于个人支出,不作记录,或者没有完整的公司财产记录,使公司财产转化为股东的私益。[7](2)支付自己高额报酬。由于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完全控制了公司,在其成为公司的执行董事后,可以随意制定财务方案,以公司的名义为自己支付大量报酬。

(3)同公司进行自我交易。股东可以利用公司向股东低价转让商品,公司高价购买股东的货物和服务;公司与公司以外的第三人进行各种使公司利益受到损害的交易,股东再向第三人获取利益等。

(4)以公司的名义为自己担保或借贷,发生事故抽逃转移公司资金,而需承担责任时,唯一股东却又可借公司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使自己逃避债务和责任,让债权人或社会公众承担极不公平的风险。

3.在公司设立方面的问题

滥设一人公司,欠缺对债权人利益的有效保护。《公司法》规定作为一人有限公司的投资主体只能有两类:自然人和法人,并没有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一些中间型主体纳为一人有限公司的投资 主体。而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又享有有限责任的待遇,使得当前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纷纷转向成立一人有限公司,从而可能使一人有限公司成为债务人借以逃避债务的合法形式。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人格混同。一人公司应具备独立的公司人格,对外独立的承担责任。但是由于一人公司对外所承担的责任为有限责任。所以在现实中,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对公司的支配滥用股东人格从事违法行为。如以公司的名义为自己担保或借贷,发生事故抽逃转移公司资金,而需承担责任时,唯一股东却又可借公司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使自己逃避债务和责任,让债权人或社会公众承担极不公平的风险。

2.单一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淆不清。公司法要求一人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相区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人公司缺乏股东之间的监督制约,整个公司将由股东各人掌控。因此股东常将公司财产用于处理私人事务,如将公司财产用于各人支出以此将公司财产化为自我财产,或者违反公司法的规定随意更改公司财务方案使自己获利。

3.财务监督机制流于形式。公司法将是否设立监事会的权利赋予了股东,由于公司只有一个股东,等于将决定是否被监督,被谁监督的权利赋予了被监督者。在实际运行中,股东出于节约成本和减少对财务支配束缚的考虑,不会设立监事会。即使股东设立监事会,因监事的任免由股东决定,受制于股东,其对股东的监督也流于形式。[8]

四、我国现行一人公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我国公司法立法存在的问题

1、缺乏保护债权人的救济措施。

我国现行《公司法》对于一人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虽然格外重视,但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公司法》虽然禁止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以及一个自然人投资建立的一人公司在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但并没有规定出现此情况后的救济措施,但是登记机关不可能把握每一个关于一人公司设立的信息,这时登记机关不可避免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公司法未对该情况作出任何的补救措施,这种以事前监督的分配正义取代事后救济的矫正正义的立法技术是无法实现正义的。

2、财务监督机制未得到落实。

现行《公司法》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了一人公司要编制财务报告并经审计,对于一人公司的内部财务监管却没有设计,有关规定与其他公司完全一致,未完全考虑到一人公司受一人股东掌控容易产生会计欺诈的行为。

(二)完善一人公司的建议。

1、加强立法规定,在适用的具体情形、滥用行为情节的程度等方面作具体规定。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立法经验进一步立法,在一人公司内部设立常设的会计监察人制度,由会计监察人管理公司会计和财务信息。

2、完善一人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公司法对一人公司进行规制时 首先应当明确禁止一人公司股东采用“自己所有、自己经营、自己收益”的独资企业式的运作模式,而必须严格贯彻“所有与经营分离”的原则,因此就有必要对一人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作出特别规定。对于自然人为唯一股东的一人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而仅设一名执行董事,由唯一股东来担任,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时对其权力加以限制,如规定其不具有对公司经营的全权决定权,不得兼任经理等等。另外,自然人为唯一股东的一人公司应当设立监事会,以对公司的经营运作进行监督,监事可以在公司职工中民主选举产生,也可以在公司外部人员中聘任。还有,经理人员、监事不得由与唯一股东有特殊关系的人员担任。最大限度的避免多重权利掌握在一人手中。[9]

3、完善人格否认制度

我国《公司法》中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但是我国公司法中的人格否认制度还很不完善,比如在适用的具体情形、滥用行为情节的程度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适用模型,使用时要取决于法官的认知水平和判断案件的能力,有赖于法官对公平正义原则的驾驭能力。因此,公司人格否定的具体适用范围和标准应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加以明确规定,并严格掌握。

4、严格财务审计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由于一人公司受一人股东控制程度很高,容易产生会计造假现象的特点。因此应设立对一人公司设计专门的会计监督制度,由国家通过考试等方式赋予其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确 保会计监督的专业性、客观性、独立性。会计监察人的考选制度的设计,可以类似于国家会计师、司法考试等,给考取者颁发资格证书,只有取得资格的人才能从业。应规定由专业会计师负责一人公司平时业务及财产的监督,并对于股东的出资部分分为财产出资和技术出资时进行评估。通过规定一人公司都必须聘任至少一名会计监察人,否则该公司不得设立或不得营业,这样可以把一人公司可能产生的弊端降低到最低限度。会计监察人不仅负责公司的平时业务及财产监督,对于股东的出资部分分为财产出资和技术出资时,该会计监察人负责评估其应有价值。为避免该会计监察人与公司股东勾结,可以仿效法国规定该专业会计师与对一人公司股东出资评估的价格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结果,在一定期间内承担连带责任。

5、建立一人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公示制度。为了防止一人公司之事业与唯一股东之事业多方面的混同,诸如经营业务的完全一致,公司资本与一人股东生活费用的交叉使用,将公司之流通资产贷于自己或挪作他用以致唯一股东侵蚀公司财产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龚睿.建立一人公司治理结构的社团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3).[3]胡玉婷.一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6)[4]朱慈蕴.一人公司利弊分析与立法[DB/OL].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5,20.[5]朱慈蕴.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的冲击[J].中国法学2002(01).[6]张民安.公司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7]吴冬梅.公司治理——运行与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8]魏霞.浅谈一人公司的弊端及其防范[J].重庆市昌荣法院网,2012,2,14.[9]张硕.一人公司的利弊分析与完善.[J].载《职业技术》.2008(01).On Legal Regulation of One-man Company

XXX

XXXXXX University XXX Law School;Chong Qing 123456

[Abstract] One-man company is an emerging marke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rket main body, one-man compan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One-man company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has strong vitality.It is a great progress of modern economy.At the same time, one-man company has brought huge impact from the theory and legislative practice in the traditional company.Also it has many shortcomings, such as lack of balances between shareholders with the authority of the company,the confusion of personality of shareholders and company,the confusion of personal property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company.[Key Word] One man company;governance structure;legal regulation

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提纲)

XXX

(XXX大学 XXX学院;重庆 123456)一、一人公司概述。

1、讲述一人公司的概念。(1)公司法上的规定(2)实质上的一人公司(3)形式上的一人公司

2、一人公司的特征(1)股东单一性(2)股东有限责任

3、类型

国家独资公司、法人独资公司、自然人独资公司 二、一人公司的出现对传统公司理念的挑战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1、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的冲击。(1)一人公司对法人制度的冲击。

(2)一人公司对于有限责任原则的冲击。

2、一人公司出现的客观必然性。

(1)从事经营的单一投资者对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强烈需求。(2)拥有巨额投资能力的经济实体的大量涌现。

(3)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中、小规模的企业具有越来越大的优势。四、一人公司的弊端。

1、一人公司结构可能可能引起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权力机关方面存在的缺陷(缺乏股东相互制衡);董事、监事方面存在的缺陷(董事、监事与公司的独立性);财务监督缺陷(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相混同)

(2)公司人格滥用:公司人格与股东人格混同;不当给予自己高额报酬;逃避税收;规避法定义务。

(3)滥设一人公司,欠缺对债权人利益的有效保护。

2、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五、我国现行对一人公司的立法规定及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我国公司法立法存在的问题

(1)最低注册资本限额过高(10万元)。(2)缺乏保护债权人的救济措施。(3)财务监督机制未得到落实。

2、完善一人公司的建议。

(1)加强立法规定,在适用的具体情形、滥用行为情节的程度等方面作具体规定。(2)完善一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人公司股东个人财产公示制度;设立专门部门 15 监督公司财务;明确董事、监事在公司的权责。

(3)完善人格否认制度(4)严格财务审计制度

第二篇:论一人公司论文

关于我国设立和完善一人 公司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

内容提要:我国《公司法》对于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设臵过高的门槛,容易导致实质上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量设立和存在,并引起股权纠纷和债务纠纷。一个自然人限设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性。监事(会)没有必要作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必设机构。建议尊重市场选择,放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标准。

随着修订后的《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承认,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探讨也转入了如何完善立法的阶段。通过对公司法修改后的一人公司立法进行分析, 总结我国一人公司立法的成与败, 为完善我国的一人公司立法提供建议。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其中一个大的亮点就是“一人公司”的有关规定。至此,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在我国是否建立的争论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回应。这对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发展和完善公司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新《公司法》中对一人公司的规定还不够全面,有必要深入研究,以利完善。

关键词:一人公司制度;规制;完善

目录

摘 要...........................................................I 目 录...........................................................Ⅱ 第一章 引 言....................................................1 1.对一人公司的基本认识...........................................2 1.1.一人公司的概念和特征........................................2 1.1.1一人公司的概念.............................................2 1.1.2一人公司的特征.............................................2 1.1.3 一人公司产生的原因.........................................2 2.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制度的缺点及有益............................3 2.1.“嗣后一人”未规范...........................................3 2.2.人格否认难操作..............................................3 2.3.一人公司治理结不周祥........................................4 2.4.一人公司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出资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5 3.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6 3.1英美法系国家.................................................6 3.2大陆法系国家.................................................7 4.一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7 3.1.一人公司与股东会...........................................8 3.1.2一人公司与董事会、董事.....................................9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引 言

一人公司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公司形式。它最初是以一种事实而非法定的公司形式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一人公司以其减少经营风险鼓励投资的独特吸引力,越来越被世界各国公司立法所明文许可。从国外的立法实践来看,尽管各国对一人公司的规制宽严不一,但承认一人公司已是基本趋向。

新修订的《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一直处于争议漩涡中的一人公司相关法律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社会资金投向经济领域,但一人公司毕竟只是异化了的公司形式。因此,一人公司相对于普通公司来讲,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更好地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降低交易风险,新公司法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作了特别的限制性规定。分别从股东身份、注册资本、设立登记记载事项、财务与法人格否认等方面对一人公司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为防止一人公司滥设及保护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作出了努力。但是,纵观《新公司法》中的这些规定,在一人公司的资本制度、财务监督、治理结构及保护债权人利益等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因此,如何完善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使其最大程度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对一人公司的基本认识

(一)一人公司的概念和特征

1、一人公司的概念

一人公司,顾名思义,是指股东(自然人或法人)仅为一人,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有限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1]它有自然人独资公司、法人独资公司、国家独资公司三种形态。一人公司可以从形式意义上确定,也可以从实质意义上考察。形式上的一人公司是指该公司的出资额或股份仅仅为单个股东所持有,即公司股东仅为一人;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指形式上公司的股东为复数,但实质上只有一人为公司“真正的股东”,其余股东为挂名股东,即为满足法律上对公司股东最低人数的限制而持有一定股份。

2、一人公司的特征

作为一人公司,与传统公司和其他企业形式比较,主要有以下特征:(1)股东的唯一性。无论是一人发起设立的一人公司,还是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的股份全部转归一人持有的一人公司在其成立或存续期间,公司股东仅为一人,或者虽然形式上或名义上为二人以上,但实质上,公司的股东仅为一人,这里的“一人”包括自然人或法人。这是一人公司最突出的特征。

(2)资本的单一性。公司的资产在形式上或实质上归一人所有。(3)责任的有限性。一人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去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独立承担责任。这是一人公司区别于个人独资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

(4)公司的经营多有投资者直接控制,一人股东通常都身兼董事、监事、经理等多种职务,并且作为股东大会的唯一成员,完全控制着公司的经营。

(5)法律对一人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运营方式等有特殊的严格要求。为了防止一人公司股东滥用一人公司的公司人格,损害公司相对人的利益,法律对其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

3、一人公司产生的原因

一人公司的产生既是公司内部机制运行的结果,也是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1、一人公司是公司内部股权结构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有限责任公司而言,股东的退出或死亡以及股份的转让等必然蕴含着成员只有一人股东的可能性,而

-2-实际经济生活中,这种情况又确不鲜见;至于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股票的自由的 转让,完全有可能在公司成立后全部股份转让到一人股东手里,尤其是法人股东出现后,这种情形更为常见。

2、随着个人资本力量的增强,一人公司成为满足个人经营者对有限责任利益不厌追求的需要的企业形式。开始的时候,由于个人经营者的资本能力有限,为了发展生产经营,他们往往不得不采用联合的形式以募集资金。但随着产业的发达,个人资本力量的增强,公司“法人制度所显示的从少数纳款汇集成大宗资本的可能性,对于资本家来说,业已丧失了它原有的大部分意义,资本积聚的过程已经在颇大程度上贬低了这种可能性的价值,然而这一过程同时也却使‘有限责任’这个利益本身对资本家变得分外珍贵。”正是在个人经营者追求有限责任利益的驱使下,个人企业公司化则成为日趋普遍的现象。

3、法人独资公司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一人公司的活动空间。1889年美国新泽西州公司法规定,公司法人可以购买并拥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当时正逢美国公司法律自由化时期,自此开始了“股份占有法人化”的过程。美国出现设立持股公司的热潮,法人独资公司随之诞生。

4、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涌现和全球性的国有化浪潮,国有企业蓬勃发展,更为一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此外,在企业形态之间实行不均衡税制的国家、以及在公司形态之间存在着社会信用厚薄不一的国家,谋求节税和追求交易上便利的普遍心理,也会对经营者在选择企业形态时产生影响。[2]1从这个角度,一人公司也是可供选择的最佳企业形态之一。

二、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制度的缺点及有益

1、“嗣后一人”未规范

新公司法仅涉及一人设立的自始一人公司,而未考虑到因股权转让或继承导致股权集于一名股东的嗣后一人公司。非一人公司因股权集中转化为一人公司的现象十分普遍。新公司法规定非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较低且可分期缴纳,无须在登记时进行特别公示,故嗣后一人公司在注册资本和登记公示上与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的规定相冲突。对于嗣后一人公司,域外立法都将其纳入一人公司制度规范之中,我国此次公司法修改既未禁止,又未制定相关规则使其受一人公司制度规范,是一大缺失。为避免嗣后一人公司逃避法律规制,应对此予以完善。[3]2

-3-12 《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2、人格否认难操作

新公司法正式确立了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世界范围的公司立法而言,如果说新公司法是一部兼采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近现代公司法之长的集大成的最先进和最现代的公司法之一的话,那毫无疑问新公司法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应当算是伟大的制度突破了。因为世界上将公司人格否认法理作为一项具体制度或者原则规定在成文的公司法法典之中即使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极为罕见。但正像任何美好或伟大的事物都有缺陷,我国新公司法所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同样存在着以缺点:

第一,新公司法只在第20条和第64条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种规定在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欠缺之处。如新公司法第64条只是针对一人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作了规定,而对其他公司(如关联公司)的财产混同问题以及其他人格形骸化的行为(如业务混同、组织机构混同等)则没有规定;再如,新公司法对其他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诸如规避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行为等都没有做出规定。公司法人格否认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立法者无疑是希望能够制订配套规范进行规制,由于新公司法与配套规范不能同时施行,这对于第64条特别是第20条而言,立法价值就大打折扣了。[4]3

第二,公司人格否认认制度作为衡平性规范,直接以公平正义为依据,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公司人格否认即可适用,而不限于固定的场合和事由。新公司法只强调股东对因其滥用行为导致的债权人利益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但对滥用行为造成的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损害的赔偿问题却只字不提,而在现实生活中,滥用行为既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损害,又同时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损害的情形俯拾皆是。此时,如果要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规制,则必然会陷入无法可依的窘境,这毫无疑问降低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范围和价值。

第三,即使是对因滥用行为造成的公司债权人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新公司法的规定也值得商榷。因为依照新《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有“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才“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

3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此推论,如果公司股东的滥用行为只是“一般地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则滥用股东就无需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显然与滥用行为的侵权性质与完全赔偿的原则不相符合。

3、一人公司治理结不周祥

新公司法未充分注意到一人公司制衡机制缺失的弊病,依然强调治理中的股东本位主义。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必然要和各种利益主体发生交易,仅强调股东利益肯定会与其他相关主体利益产生冲突。一人公司受一人股东掌控,这种利益冲突尤为明显,最需引入利益相关人共同治理机制,强调职工和债权人参与。因此应规定由职工和债权人充当一人公司的监督机关,并保障监督权不被虚化,如职工监事任职期间不得被任意免职、解雇,职工监事和债权人有权查阅公司所有账目,重大决策须有职工监事和债权人统一认可等。另外,新公司法虽然禁止一个自然人设立多个一人公司以及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再投资设立新的一人公司,但并没有规定出现此种情形的救济措施。这实际上是假定登记机关消息万分灵通且不会犯错,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以事前监督的分配正义取代事后救济的矫正正义的立法技术是无法完全实现正义的。借鉴法国公司法,应规定一切利害关系人可请求法院解散非法组成的一人公司;法院解散公司前应贯彻企业维持原则,给予一定期限促其纠正非法状态。同时,新公司法亦未引入域外公司法中的外部监察人制度。在一人公司,尤其是在一人股东兼任董事的情形下,公司内部的监督显得非常之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引入外部监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配套制度仍不够健全,加强对一人公司的外部监督有利于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维护债权人及交易相对人利益,同时也能够对一人公司股东设置必要。

4、一人公司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出资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股东可以利用有限责任规避投资风险。从公司的发展历史上看,有限责任制度最初是被赋予股份公司股东的,以刺激投资积极性。有限责任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分散投资风险,所以,一经问世,立刻受到所有投资者的青睐,巨额的社会资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被聚集在一起。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5-一人投资是否可以享受有限责任的恩惠,这又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从事经济活动的风险也在越来越大,任何类型的投资者都希望在经济活动中受到有限责任的保护,个人企业主也不例外。一人公司可使唯一投资者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责任原则规避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当公司 法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性时,单一投资者就通过挂名方式实现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以钻法律的空子。

但随着公司制度的运用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它们凭借资本的实力,具有投资任何事业的能力。为分散投资风险,也为减少复数股东之间的摩擦,一人公司往往是它们实现多行业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最佳选择。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条件下,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也需要利用一人公司这种形式。当高科技、高风险的新兴行业不断兴起的时候,进入这些领域的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主要依赖于高素质的人。一人公司具有资合性弱但人合性凸显的特点,正是中小规模投资可采取的最佳组织形式。

第二,一人公司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这里所说的成本包括设立成本、代理成本。个人永远比团体更关注自己的利益,一人公司比多人公司,尤其是比那些具有成千上万股东的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要高得多。一人公司中,一个股东说了就算,一个股东的决定就是全公司的决定,不需要向上市公司那样还要通知、开会、表决,一人公司股东之间的沟通、协调、争论的成本几乎为零,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更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MBO的存在就是这个道理。

三、世界主要国家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英美法系国家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萨洛蒙诉萨洛蒙有限公司”一案,一直被公认为是承认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的典型案例。但其《1948 年公司法》却又否定了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直至1989年12 月21 日,英国才承认设立时或设立后的一人公司,但规定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欧盟成员国的有限公司,而不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商事公司。从此,一人有限公司在英国法律中得以确立。本世纪50 年代前

-6-后的美国爱荷华、密执安、肯塔基等少数几州已允许设立一人公司。1969 年,美国《统一公司法》规定:“一人或若干人向州务长官送交公司组织章程作为组织公司的申请便可作为发起人。”肯定了一人可以作为发起人成立公司,即认可了一人公司的设立。

(二)大陆法系国家

德国在1980 年以前的公司立法中,一直不允许设立一人公司,可是对于一人公司的存续,则予以认可。到1980 年,德国修改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依照本法规定为任何法律允许的目的由一人或数人设立”[5],从而使一人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可能。此后,在1994 年德国股份公司法中,也认可了由唯一股东设立的股份公司。[6]法国1867 年法23 条规定:“当股东人数不满7 人时,(股份)公司就不能设立。”1985 年法律修正,承认设立后一人公司的存续,此外,并明文确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即使全部归属于单独股东,亦不适用《民法》第1664-5 条的法院命令解散规定,而就股份有限公司承认设立后一人公司的存在。日本可以说是目前在世界各国中对一人公司规定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国家。1990 年以前,日本曾禁止一人公司的存在。然而,在实践中,所谓“傀儡设立”(日语称为人形设立)现象不断发生,7 人股东的下限往往成为一纸空文。于是,日本于1990 年修改商法和有限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无论在设立时或是在设立后,均可仅有一人股东(商法第52 条,有限公司法第1 条第1 款),从而确立了一人公司的合法性。当然,为防止一人公司之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日本新法修订时还特别导入了最低资本金制度,采取了强化设立手续、扩大资本充实责任、要求会计公开化等措施。四、一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传统公司法理念下产生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权分立机关是建立在“所有与经营分离”的原则之上,这一结构系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奉行资本平等、同股同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权力明晰、相互制衡原则上确立起来的。它通过股东会依法定程序,将分散的个别的股东意志综合提升为公司意志,然后由董事会及经理机构将公司的意志具体实施,而监事会则是对董事会或经理的业务执行权力进行监督。在各国公司中通过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7-分别执掌意思决定权、业务执行权(经营权)及监督权,借助以上权力机关达到公司内部自治监督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防止公司经营管理者可能滥用权力的问题。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股东多元化的状况,单一股东 使传统公司法关于内部组织机构的规定难以真正有效实施。股东会的召集程序、各项议事的资本多数决定规则,都将因一人股东而失去其实际意义,公司的意志也不再是多数人的共同意志,而是单一股东的意思表示。一人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制衡机制的缺失,新修订的公司法没有充分注意到一人公司的这一特点.而依然像对一般公司那样追求一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本位,将公司权利完全赋予了股东。实际上,一人公司与传统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存在明鲜的差别。因此对于一人公司仍应该明确绝不允许股东采用“自己所有、自己经营、自己收益”的运作模式。同时有必要在新《公司法》既有的特别规定之外,在日后的立法或修法过程中对一人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另行做出特别规定以完善一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一)一人公司与股东会

在普通公司中,股东会是公司的议事决策机关,其主要任务是集合多数股东的意见。在一人公司里,虽然股东只有一人,但依照公司法理,其仍有设立股东会,并依法召开会议的必要。然而,在股东只有一人甚至该股东同时兼任董事的情形下,是否应该依照公司法的规定来履行召集会议的程序,是否有必要由一人股东担任召集人,向自己寄发通知或公告,无论是学界还是法院判例,目前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一人公司无需履行该项召集程序的规定,可直接召开股东会议。因为依法定程序召集会议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股东出席会议的权利,以防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在一人公司,一人股东出席会议即等于公司全体股东出席会议,表示所有股东均已知悉开会,况且在一人公司,公司的一人股东又兼任董事,即使他没有对自己发出会议召集通知,也不可能对自身利益造成侵害,所以一人公司中没有适用公司法中股东会召集程序的必要。[7]4一人股东行使股东会的权力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8]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虽然明文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没有设立股东会的必要,但要求单独股东负有书面记载决议事项记录的义务,间接地承认了单独

-8-4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股东的意思表示可以作为股东大会的决议。但是笔者认为这对一人股东作出决议的内容过于简单,应做以下补充:

第一,一人公司的惟一股东行使股东会职权,不得委托他人行使。因为一人公司之惟一股东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实质是在一人公司不设股东会的情况下,由 惟一股东作出的公司的意思决定。这种作法,与公司法关于公司组织机构规定的精神是一致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而委托他人行使股东会的职权,则意味着由公司以外的第三人为公司做出意思决定,它违背公司法的精神[9]5。

第二,一人公司的惟一股东行使股东会职权所作出的决议,应及时地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要保存一定的年限。这是由于一人公司侵害相对交易人或债权人的可能性比其它的公司形式要大,甚至一人公司的违法行为的几率也高于其它形式的公司,为保护与该公司交易的第三人、债权人以及维护商业交易秩序的义务,应及时将股东决议作成会议记录。同时由于这些书面记录的材料也有可能成为将来诉讼用的重要证据,公司法中有必要明确规定会议记录的保存年限,笔者建议保存年限为10年。

第三,当利害关系人对未被记载的决议产生争议时,可以要求法院认定其为无效,这样有利于督促书面文书(内容应包括会计报表、营业报告书、财产目录以及对会计中的公司状况的展望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的制成,对于在书面文书上记载不真实的或拒绝利害关系人查阅的都应处以罚款,以保证单独股东从事公司交易的规范性。

(二)一人公司与董事会、董事

在普通公司中,董事会是公司常设的业务执行机关和经营意思决定机关,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普通的公司形态中,对董事的选任要依据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但是在一人公司,由一人股东“选任”自己担任董事,在决定业务经营或公司交易时,由自己对自己行使同意权,这种情形属于“自己代理”。从法理上看,这种代理是一种以信任为基础,通过委托方式由董事代理股东经营公司的关系。从这种信任关系出发,股东给董事授予代理自己的职权。这就要求

-9-5朱慈蕴:《对一人公司立法与规制的思考》[A].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代理人(即单独董事)为被代理人(即一人公司)谋取最大利益,这也是代理人(单独董事)所应尽到的法定基本注意义务。但是单独董事也会由于个人私 欲而导致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继而会引发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矛盾,为在二者之间寻求符合公平正义的最佳平衡点,笔者认为还应对单独董事的行为加入如下的限制性规定:

第一,禁止不当行为的自我交易。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不得利用其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私利。在一人公司中,由于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董事的股东很容易与公司进行种种不正当的交易如公司向股东低价转让特定的标的物,或者公司从股东处高价受让各种货物与服务;在一人股东的操纵下,也可能发生间接的自我交易,即公司与公司外的第三人进行各种使公司利益受损的交易,然后第三人将交易中获得的利益转让给股东。又如,董事与经理要与本公司进行交易必须有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股东会的同意,而一人股东可以顺利地在公司章程中加入授权公司管理人员与公司进行自我交易的条款,而且这种自我交易要获得只有一名股东组成的股东会的同意更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股东随意地损害公司利益,与公司进行交易的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他的债权很可能被拖欠。如果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债权人的一部分债权可能就此落空。

第二,适当限制董事的超额报酬。一人股东在成为公司的董事后,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公司的财务方案,以公司的名义付给自己高额薪金,或者以其他方式巧立名目,支付各种报酬,变相转移公司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因此,应当限制董事的超额报酬。

结 论

一人公司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组织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各国的实践证明,一人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其大大提高了中小资本所有者的投资热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一人公司的立法也进入到了实质阶段,新的公司法草案也已公布,并进入到了本届人大会议的审议日程,其中,就有关于允许设立自然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实为公司法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该公司法草案也存在一些漏洞,对一些重要的制度也采取了回避态度。本文试图从一人公司的历史、存在原因、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状况、我国对一人公司的研究及立法状况、对一人公司的规制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构建科学、可行的一人公司法律制度,为我国的一人公司立法及完善提出建议。

-11-参考文献:

[1]朱慈蕴.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的冲击.中国法学,2002,1(1):33.

[2]《公司法修改中一人公司规定缺失多》,http://www.xiexiebang.com,2005年 7月12日,来源:法制日报。

[3]张穹、赵旭东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4]周友苏著《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6]全国人大财经委.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7]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何乃刚:《从公司的内涵和治理结构看我国一人公司的立法取向》[J].《华东政法学报》,2004(4).[9]朱慈蕴:《对一人公司立法与规制的思考》[A].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2-

第三篇: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提纲2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与合同管理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法学教授

原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审判长 吴庆宝

2012年5月

第一节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要点

一、公司投资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海外经济利益持续拓展,我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年均增幅达70%以上,其中比重最大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资源和能源领域的投资。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09年间,以中国企业为买方的跨国并购,目标领域为能源产业的有13宗,交易金额277.54亿美元,占1亿美元以上并购案交易总额的48.6%;矿业15宗,交易金额262.34亿美元,占交易总额的45.9%。海外资源能源投资不仅涉及重大商业利益,更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中国海外资源能源法律问题调查报告》是我国第一份关于海外投资法律的实证调查报告。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政治风险、准入限制、一般待遇、具体制度、法律纠纷、法治状况、其他因素以及改善措施等八大方面的问题。调研对象包括从事海外资源能源投资(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的中国企业、管理海外资源能源投资的政府部门,以及提供相关法律和会计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

调查显示,我国海外资源能源投资总体法律环境不佳。一方面,我国投资总体政治风险水平均值处于尚未达标的状态,需要密切关注并实施风险防控。另一方面,在本调查所考察的14项具体指标中,绝大多数(10项)未能达标。

具体而言,我国海外资源能源投资在准入阶段往往被附加各种业绩要求,突出者如当地雇用要求、当地股权要求和当地成分要求。我国投资在海外享有的国民待遇、公平公正待遇或充分的安全与保障三个核心方面均未达标。

从具体制度上看,我国投资受国有化与征收、政治**以及政府违约的影响较小,但受国际财产转移限制的影响较大,尤以汇率波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我国海外投资东道国法治状况欠佳,且区域差异很大。其中,官员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司法不公与法律稳定性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者均未能达标。

我国投资在海外很少与东道国政府发生法律纠纷。投资保险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尚未成为中国投资者减小投资政治风险的主流方式。一旦与东道国政府发生纠纷,我国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通过东道国国内的司法或仲裁方式寻求救济,而不是选择国际仲裁。在与资源能源投资活动密切相关的两个法律问题中,贸易壁垒对中国投资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低,境保护问题对中国投资的影响相对较重。

从投资区域角度来看,目前大洋洲投资区的法律环境相对较好,其次是东南亚,再次是拉美、非洲,最不理想的是中亚、俄罗斯投资区。

就区域具体特征而言,在大洋洲的中国投资比较容易受到国民待遇、汇率波 动和环保问题的影响。

在东南亚的投资享受东道国充分保障和保护的情况欠佳,同时汇率波动、环境保护以及官员腐败问题对投资的不利影响较大。

中亚、俄罗斯投资区政治风险发生的程度相对较高,东道国为投资提供安全保障的情况欠佳,该区域的投资者应多留意国有化措施、国际间财产转移困难以及法制环境欠佳对投资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在非洲投资区,政府违反投资合同、汇率波动、司法不公和官员腐败是对中国投资产生不利影响较多的法律问题。

而拉丁美洲投资区中对中国投资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汇率波动和官员腐败三个方面的法律问题。投资者需要根据投资所在的不同区域对这些法律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

调查还显示,我国投资在遭遇困难时往往能够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就海外投资保障方式而言,领事保护被认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安全保障方式,但投资合同以及国际条约的保护作用也正日渐彰显。

在投资促进方式上,双边投资条约已成为最受我国投资者期待的促进中国海外投资的措施。

此外,海外投资担保制度的重要作用也已逐渐突显,已经超过了对财政税收激励措施和外交领事保护的期待。这些都表明我国对外投资者对国际投资法律保护的需求正日趋强劲。

公司需加强:

1、公司制度建设,完善防控体系;

2、加强公司内部治理;

3、加强政治、法律、政策研究;

4、设计解决纠纷和矛盾的预案。

二、公司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一)法律风险防控的基本原则

1、合法合规原则。

2、预防为主原则。

3、全面覆盖原则。

4、动态调整原则。

5、综合治理原则。

(二)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

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2、建立完善的公司规章审查管理制度。

3、建立和完善公司合资合作法律风险防范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1、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

2、广泛收集相关风险信息。

3、清理排查法律风险点。

4、对风险定期进行评估。

5、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6、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7、细化涉及公司法律事务管理、合同管理、商标专利管理、公司招投标管理、诉讼项目管理等公司法律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

第二节 如何界定和防止国企出售、兼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一、出售价格的形成和底价的意义

出售一个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即国家在该企业中的所有权)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价格形成原理各不相同。在我国,比较适用的是公开招标的办法,即若干个竞标人同时竞争购买一个国有企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成交价格形成的基础是卖主和各个潜在买主的底价。卖主的底价是其愿意接受的最低出售价,或所谓“保留价格”;买主的底价是其愿意支付的最高购买价。如果买主和卖主都是正常的经济人,他们一般都会根据两个因素来估算出一个企业对自己的价值作为底价。这两个因素一是对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二是折现率。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内可以带给投资者的收入流,一般表现为息前税前收入(EBIT)或净收入(NI)。折现率的含义是投资者认为自己必须获得的回报率。之所以必须,或者是因为这是他的融资成本(包括风险因素),或者因为他投资于其他项目可以获得这么高的回报(机会成本)。基本的关系是,一个企业的净现值(NPV)=(预期现金流量/折现率)-购买价格。这里的净现值是决策所依据的基本变量:只有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投资者才会考虑购买,也就是说,他的底价大致等于预期现金流量除以折现率。比如说,投资者预期某企业在今后某一时期的现金流量是50万,他给自己确定的折现率是5%,那么他对这个企业的出价一般说来不会高于1000万。道理很简单,如果他出价高于1000万但也只能赚到50万,就或者不能覆盖他的融资成本(还不如不融资),或者不如投资于其他项目(因为那样只要投1000万就可以赚50万)。

这个道理对卖主也是适用的,因为当卖主决定保留而不是出售自己的企业时,实际上也是在作一笔投资。比如上面说的那个企业,假设卖主的预期是,如果自己经营,某一个时期能得到的现金流量是10万,而拿钱买国债可以赚5%的利息。如果他以国债利息率作为他的折现率,他的底价就可能是200万。也就是说,只要卖到200万以上,卖出就优于自己经营;但如果低于200万,就不如自己继续经营。一般来说,对同一个企业,其卖主和每一个潜在买主都会有不相同的底价。这种不同正是企业改制的意义所在。如果一个企业在卖主手里值200万,到一个买主手里值1000万,那正说明这个企业转到买主手里后会比过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因而应当改制。

当然,无论是卖主还是买主,其底价都是典型的“私人信息”,是不会让外人知道的。但正是他们的这些秘密的底价决定着成交价的区间。卖主的底价决定了可能出现的最低成交价,买主底价中的最高者限定了可能出现的最高成交价。最后达成的成交价在两者之间的什么位置,基本上取决于双方的讨价还价。

在明确了出售价格形成的原理之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探讨我们关心的问题:成交价低到什么程度就应该说是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一个显然的答案是,当成交价低于卖方底价的时候,就应该说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如果国家的折现率定在5%(这可以是因为发行国债支付5%的利息,也可以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国家继续经营一个企业预期可以赚到的收入是10万,而出售这个企业的成交价格是100万,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因为出售相对于继续经营,国家损失了100万,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出售。如何防止这样的国有资产流失?基本的对策是要通过评估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国家的底价。在这里,底价的意义在于确立一个门槛,一个令决策者和一切理性地关心国有资产 流失的人们都能接受的门槛:只要成交价不低于这个价格,对国家来说卖就比不卖要好。

二、国家利益最大化和竞争的意义

进一步的问题是,成交价如果高于底价,还会不会有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底价是200万,成交价格是500万,而那个买主转手又卖了800万,能不能说也发生了国有资产流失?

应该说,既然成交价已经高于底价,那就说明国家通过出售企业获得的利益已经大于它继续经营可以获得的利益。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是什么意思呢?惟一合理的意思只能是说国家利益是不是实现了最大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同一企业的再出售价格高于成交价,达到了800万。不过,这时候事情就要复杂多了。一个企业的成交价高于国家的底价,但却低于后来的再出售价格,可以有多种原因: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买主成功地重组了这个企业然后转手出售,那个300万的差价是市场对他重组该企业所给予的回报。

第二种可能的原因是,这个买主虽然没有重组这个企业,但他比国家更善于推销这个企业。这或者是因为他在市场上的信誉,或者是因为他在市场上已经建立的网络,或者是因为他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能力(比如对市场走势的预测,对买主实际利益的把握等)。由于这些原因,同一个企业国家只能卖500万,到他手里就可以卖800万。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家自己卖其实本来也可以卖800万,但由于代表国家出售该企业的那些工作人员能力不够,结果只卖了500万。

第四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也有能力把这个企业卖到800万,但却被某一个私人买主所收买,结果只按500万的价格卖出。

三、竞争程序与非价格因素

2003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新规则如果能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可以基本防止没有竞争的暗箱操作。但如何使招标竞争程序不走过场,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如下三个问题:

1、何保证所有可能对某个企业感兴趣的投资者都知道该企业在出售? 2、如何保证潜在的买主都能获得充分的信息来评估该企业对他的实际价值?

3、如何在若干个相互竞争的买主中作出最佳选择?

第一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但也不是像看上去那么容易。信息的扩散当然主要靠广告。但如果广告登在哪里都行,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潜在的买主根本看不到那些广告。所以,技术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出售国有企业的广告必须登在少数几个固定的、广为人知的媒体上,同时要保证广告登出后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投资者考虑是否表示投标意向。给投标者留出合理期限,应至少有3个月的时间,大型、中型企业似乎时间要久一些。

第二个问题要更复杂一些。在一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卖方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理由,不允许前来竞标的投资者实地考察企业,甚至拒绝提供详细财务资料。这种做法即使不是故意为难外来投资者,至少客观上起到了阻碍竞争的作用。如何既能对确属商业秘密的信息提供必要的保护,又能给前来竞标的投资者提供足够充分的信息?一个办法是区分公开信息和秘密信息。公开信息可以在竞标初期就提供给大量竞标者,但秘密信息只提供给经过初步筛选而确定的“短名单”上的竞标者。初选过程的一个内容是对竞标者进行资质审查,淘汰那些明显 不合格者和“炒家”。进入短名单的竞标者要获得秘密信息,必须首先和卖方签订保密协议。

第三个问题最为复杂。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来自非价格因素。如果没有非价格因素,事情会非常简单:谁出价高就卖给谁,没有别的规则。但在实践中,很少有那个政府可以完全忽视非价格因素。其中最常见的非价格因素有三个,一是买主重组该企业的计划和实际能力,二是买主打算增加的新投资,三是买主可以保留的工作岗位。前面提到的文件中说的“职工安置、引进先进技术”也属于非价格因素。

四、“底价加竞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如何界定和防止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简单的答案是“底价加竞争”:

(一)清楚界定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关键是要严格区分底价和目标成交价。底价应通过资产评估,根据该企业在不出售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对国家有意义的折现率来确定,不能以目标成交价代替底价。只有当成交价低于底价时,才可以说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如果成交价高于底价,所谓“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实际上是如何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的问题。

(二)确保成交价高于底价的前提下,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出售过程的竞争性和透明度。其关键是要设计和实施一套公平透明的竞争招标程序,尤其是要保证所有潜在的买主都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包括保密信息,并能科学地权衡价格和非价格因素,力求在相互竞争的投标者之间作出对国家最有利的选择。

五、拍卖的法律程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必须首先考虑中标者的现金支付能力。因为当前许多国企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买主在约定的期限里,或在合理期限里,不能支付其承诺的资金,例如合同签订拟投入8千万元,结果只投入3千万元后便不再继续投入,导致改制、重组没有进展,被兼并企业甚至境况更惨。这实际是提出一点,要在改制初步成功前,必须确保买方资金到位,并为其设定合理的期限,必要时由买方提供有效担保。防止其中途退出或者不能实质改制、重组被出售企业造成卖方企业不应有的经济效益损失。

(二)还有一个备用手段是在众多买方出价均高于底价时,可以从中选择2-3个后备买方中标者,以防止第一次拍卖失败后重新拍卖,或二次拍卖时众多买方不愿意再参与的情况出现。可以在拍卖规则或招投标办法中明确规定,中标者(第一买方)如不能在设定期限内支付承诺的资金,视为其自行放弃已获得的购买权利,相应的中标权由第二买主享有。既可减免拍卖万一不成功的后果,也可减少第一次拍卖与正常二次拍卖带来第二买方不应有的财产、精神利益上的损失。

第三节 公司治理:公司股东知情权及其诉讼救济

一、我国公司法中股东知情权行使范围的法律界定

1、股东行使知情权的范围与修订前的公司法相比较,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行使范围扩张到“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公司的会计账簿;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行使知情权的范围则扩张到“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修改后的公司法能够使股东更广泛地了解公司经营信息,更切实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效地加强对公司事务的监督。

2、在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查阅公司上述文件的同时,还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有权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这样有利于克服仅仅允许股东查阅公司相关文件所带来的诸如不能更全面、精确地了解、掌握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的弊端,从而为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保障。

3、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账簿查阅权的行使程序和条件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即“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二、股东知情权制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平衡

一方面,立法者在对待股东的知情权问题上,持一种积极的肯定态度:不仅从总体上吸收了原来法律的既有内容,同时还将其范围做了较大扩展;另一方面,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行使又做了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虽然在赋予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某些公司文件享有查阅、复制权,但是对于诸如公司账簿等公司文件则没有赋予股东复制权。

2、在对待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账簿查阅权问题上,法律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在以法律形式认可股东可以对公司会计账簿查阅的同时,对于股东查阅权的行使设定了一定的约束性条件:一方面,在提出查阅的要求时,股东必须向公司递交书面的请求;另一方面,则要求股东在查阅公司账簿时有合法的目的,并且要向公司说明目的。如果公司有合理的根据认为股东查阅公司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时,可以拒绝提供查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为限制公司动辄以股东目的不合法为借口拒绝股东查阅账簿,法律则又赋予了股东在此种情形下享有一定的救济权利。在公司拒绝查阅时,股东有权要求公司在其提出请求后15日内给予答复并说明理由;同时,如果股东认为拒绝查阅存在不当,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即诉讼请求权。

3、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法律仅赋予其对公司相关文件的查阅权,而没有赋予其相应的复制权。这些规定,有效地协调了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公司或者股东任何一方利益的失衡,充分体现了法律对法律关系的平衡与调节功能。

三、新公司法框架下股东知情权的诉讼救济 寻求公司与股东共赢

法律并没有对股东行使知情权的程序和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但股东仍应向公司提出要求查阅或复制的申请。我们建议,这种申请应以书面方式为宜,并保留相关证据。因为没有申请即无所谓公司拒绝,对将来的司法救济不利。

对于股东查阅账簿主观目的不正当的举证责任,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归于公司。

除法律赋予股东的法定知情权外,公司章程也是股东知情权的重要来源。公司章程在保障股东法定知情权的前提下,可以扩大知情权范围、细化行使程序,并具有法律效力。我们建议,股东应最大限度利用章程的自治作用,对法律未作 明确规定的股东知情权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除查阅、复制相关资料外,质询权也是股东可行使的知情权。《公司法》第151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

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还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在行使股东知情权受到妨害时都有权利诉诸法院寻求司法救济。唯一需要区别的就是: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行使账簿查阅权的程序和条件作了要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采取诉讼手段行使知情权时需要首先满足公司法的要求,即股东应先向公司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目的,公司如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账簿的行为有不正当目的的,且可能存在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公司可以在股东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拒绝查阅的理由。股东如认为公司拒绝查阅的理由不合理,有不当之处,则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裁决公司提供查阅。

综上所述,新公司法的修订既为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限制,但是对于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运用知情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民商事习惯的适用规则

裁判要旨

合同解释方法应当优先适用于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判定;法院适用民商事习惯必须满足确定性、公认性、适法性前提条件;在同一民商事案件中存在不同民商事习惯时,应当遵循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层次规则。

■案情

重庆市信心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技公司)与重庆两江包装有限公司(下称包装公司)于2006年7月27日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约定包装公司以科技公司的订货传真为依据,为其生产外包装纸箱。合同约定的结算及付款方式、支付方法为:分三次在货款中扣除2万元的质保金,其余货款每月25日凭供方凭证挂账,货款于次月l0日前支付;合同有效期为1年(至2007年8月1日止)。至2007年4月合同中止期间,包装公司先后向科技公司提供了l77640.71元的纸箱包装货物;科技公司收到包装公司提供的增值税普通发票6张,共计金额为116858.86元。

科技公司称,收到包装公司6张发票后分8次向包装公司支付货款计113535.96元,其中经银行汇兑5次,计72979元;包装公司派人分别于2006年9月12日领取现金12493元,2007年3月30日、4月4日持编号为No00014130、No00014132号(包装公司出具的6张发票中的2张)发票领取现金22625.72元、5438.24元。包装公司不认可已领取后两笔现金,认为科技公司尚欠其货款91704.95元(包含2万元铺垫金,除去因产品质量问题降价赔偿款463.76元),遂于2007年5月14日向科技公司发出《货款催收函》,要求付清拖欠货款,并中止向科技公司供货。

2007年5月28日,科技公司以包装公司未履行合同义务为由向重庆市荣昌县法院起诉,请求解除与包装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判令包装公司支付违约金9000元。包装公司以科技公司未按期支付货款为由提起反诉,请求驳回科技公司的诉讼请求,判令科技公司清偿货款91704.95元及其违约金。■裁判

重庆市荣昌县法院一审认为:按现行商业交易习惯,发票是结算凭据,卖方将发票交与买方持有,就意味着买方已经向卖方支付其货款。本案科技公司持有包装公司的2张发票,如果包装公司认为其没有足额支付货款,应承担相应举证责任。而包装公司未提供相应证据支持其主张,故科技公司已经足额支付货款的诉讼主张应予支持。双方关于对方违约的请求,因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故不予主张。遂判决:科技公司于判决生效后60日内向包装公司支付拖欠货款63640.99元;驳回科技公司和包装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

包装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重庆市第五中级法院二审认为:根据合同关于“货款每月25日凭包装公司凭证挂账,于次月10日前由科技公司支付”的条款,对货款的结算、支付方式的约定明确。从双方实际履行合同时的付款习惯看,也是由包装公司先开具发票后,次月由科技公司支付货款,除了包装公司开具的发票外没有其他凭证。科技公司认为已取得包装公司的2张发票即证明向包装公司支付现金28063.96元的理由不充分,应举证证明已支付的相关证据。包装公司的上诉理由成立,一审法院根据“现行商业交易习惯”否定本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认定不当。遂改判由科技公司在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向包装公司支付货款91704.95元。

科技公司不服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重庆市检察院以二审判决认定事实证据不足、判决结果错误为由,于2008年6月24日提起抗诉;重庆市高级法院于7月25日作出裁定,指令重庆市第五中级法院对本案进行再审。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再审维持二审判决。■评析

本案的事实争点是:科技公司持有包装公司的2张发票,是否能够证明其已经向包装公司支付货款28063.96元的事实。法律争点是: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并履行的交易习惯与商事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般交易习惯之间,法律效力如何确定。解决上述争点,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一、我国民商事案件有条件地适用民商事习惯的法理依据

1.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法律局限性、立法滞后性形成强烈的反差,法律条文难以穷尽一切社会生活现象,也不可能概括全部的生活现实。

2.法院通过审判案件定纷止争,在维护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不能将民商事审判与刑事审判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性质和手段相混淆。刑法以“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而民商事法律则完全不同,如果当事人提起一个民商事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诉讼,一般只要它是客观的现实纷争,法院就应履行审判职能。

3.民商事习惯被相对人或一定范围内乃至全国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同和信守,就蕴藏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执行力。法官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时用其作为裁判依据,实现定纷止争,具有正当性。

4.习惯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经国家认可,习惯可以上升为法律。国家机关以立法性文件的形式确认习惯的法律效力,为明示认可;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将某些习惯作为处理案件的依据,从而事实上赋予其法律效力,为默示认可。西方法治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法院在适用民商事习惯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应当学习借鉴。

二、我国民商事案件有条件适用民商事习惯的法律根据

1.我国宪法第53条规定,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上述“社会公德”已经涵盖了民商事习惯。而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则是更有力的补充。

2.我国合同法第61条,第125条,物权法第85条,实际上已经确认了法院和仲裁机构审查并适用民商事习惯的主体资格,确立了“有法律依法律,没有法律依约定,没有约定依习惯,没有习惯依法理”的民商事法律适用原则。

三、我国民商事习惯的适用规则

1.合同解释方法应当优先适用于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判定。当事人通过合同条款,约定具有民商事习惯性质的条款,或者将本属于民商事习惯的内容约定于合同中时,应当优先适用合同的解释方法确定民商事习惯的效力。依体系解释方法进行判断时,应当结合合同的上下文,推知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条款的真意;不能推知的,才考查适用民商事习惯的法律效力。

2.法院适用民商事习惯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确定性,即内容被当事人所知悉,并无歧义产生,也无排斥适用之约定。二是公认性,即相关成员知悉认同、理性接受、反复沿袭的不成文行为方式与规则。三是适法性,即不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相悖。

3.借鉴《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则精髓,在同一民商事案件中存在不同民商事习惯时,应当遵循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层次规则。这一规则应当是:当事人之间的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其他所有民商事习惯的效力;特殊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地区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地区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行业民商事习惯的效力;行业民商事习惯的效力大于一般民商事习惯的效力。

本案一审法院适用通常的商业交易习惯来推定事实,而二审法院适用的是当事人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和实际履行合同时的付款习惯,显然,后者的效力应大于前者,也更符合事实。

第五节 占有在一房数卖纠纷中的公示效力

一、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原则

在物权法的三大原则中,物权的公示与公信原则最具实用性。与动产物权一样,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应当或者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知晓的方式表现出来,依法律行为变动的物权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公示方法。我国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以看出,我国采行的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生效主义原则。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与人类早期民法史上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要求有着形式上的关联。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主要有占有和登记。

占有自古以来是一种重要的物权变动公示形式。

1、罗马法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方法有要式买卖、拟诉弃权和交付。在法律发展史上,罗马法承继了人为的法权关系出现之前人类原始而简单的以支配物之使用价值为内容的实际控制与管领的占有。根据这种占有制度,不论占有人有无所有权或其他本权,只要对物有事实支配权,都应加以保护。交付和占有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表现物权关系,占有是交付的结果。

2、日耳曼法上的占有是对于物品、职位和人(没有自由的农奴)的统治权力的一种概念。日耳曼法有关占有的讼争不仅解决占有问题,通常也在解决实体之权利,法律对事实支配进行保护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认为占有背后有真正的权利,赋予占有以公信力,维护交易的安全。

3、现代民法上的占有制度是罗马法与日尔曼法占有制度结合的产物。

二、确定我国不动产“一物数卖”纠纷所有权归属的立法构想

根据我国不动产交易现状以及对审判实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绝对适用登记要件主义而否认占有的公示对抗力会冲击现有的财产秩序。

第一,通过对以下几类案件的审理可以看出,登记要件主义不利于当事人遵守不动产买卖合同。

第一类是城市房屋拆迁纠纷案件,旧城区居民甲作为被拆迁房屋所有权人与拆迁人乙签订房屋拆迁安置协议后,与买受人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以10万元的价格将拆迁安置的房屋转让给丙,在转让登记之前,因房屋涨价甲又与丁签订房屋转让合同,以15万元的价格将房屋转让给丁,后甲以其与丙签订的合同违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未领取权属证书而且未办理转让登记为由,主张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请求判令丙返还房屋。因拆迁入乙对甲与丙的转让行为无异议,而且房屋交付数年,审判实务中法院并未以转让标的物无权属证明或未办理转让登记为由判决甲与丙签订的合同无效,实践中房屋登记机关也根据法院的生效判决为丙办理了登记。这既维护了交易安全,又遏制了出卖人“一房二卖”的恶意。

第二类案件是城市居民购买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房屋发生的纠纷,在土地性质发生变化即转为非集体组织土地或农转非后因房屋升值或即将拆迁,出卖人以城市居民不能购买农村房屋或房屋转让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所有权不发生转移为由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买受人也会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对涉案房屋享有所有权或判令出卖人办理转让登记。

第三类案件是有关原房屋承租人通过我国房改政策购买所承租的公房引起的纠纷。买受人与所在单位签订合同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自己承租居住的房屋,在房款全部交付前原承租人死亡,如果原承租人的继承人产生继承纠纷,按照登记要件主义认定房屋所有权不发生转移,该纠纷就难以解决。这不仅使原承租人及继承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而且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第二,世界各地关于不动产的登记机关有两个规则性的特点:一是不动产登记机关一般是司法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二是国家法律基本统一了不动产登记机关。虽然物权法第九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也确立了统一登记机构原则,但是,考虑到我国不动产登记的现状,物权法同时又授权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登记的范围及办法,不动产登记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发挥立法预期的法律效果。

第三,我国存在大量的事实物权,登记要件主义不符合我国不动产交易的实际。

1、我国不动产交易形式丰富多样,物权表现形式也是多种的,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地区以及城乡间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在很多地区,尤其在农村人们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意识不强,认为交付房屋或产权证明所有权就会转移的大有人在,办理登记需付出人力、财力等成本,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办理登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2、从物权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登记机构对不动产登记的审查职责看,我国采用的是实质审查模式。但在一段时间内,登记过程中难以保证实际物权和法律物权的统一性。由于登记机关的过错或实际买受人不愿以自己的名义办理所有权登记,使房屋实际物权人和法律物权人不一致,因此,不能把物权公示所具有的权 利正确性推定作用绝对化,或干脆采登记要件主义,认为登记是所有权成立的要件,否则,就会损坏真正权利人的利益,而无交易公正可言。

第四,买受人占有房屋后一般会进行装修或修缮,发生纠纷后,如果因未办理登记而判决所有权不转移而由买受人返还房屋,确实会影响现有的财产秩序。而且,即使判决占有人腾让房屋,实践中也经常发生难以执行的情况,从而影响裁判文书的强制力和既判力。

第五,根据法律规定,房屋买卖中的风险原则上由合法占有人负担。“一房数卖”纠纷发生后,如果不承认占有的效力,判令已经登记的后买受人享有房屋所有权,就会出现物权和债权规范对同一法律行为相互矛盾的规制后果,实际占有人既要负担标的物意外毁损的风险,又无法得到物权。

第六,根据我国现行规定,因买卖房屋而进行所有权变更登记需要在3个月内申请。如果把登记作为所有权变动条件,从合同成立到所有权变动,出卖人在法定的3个月的期间内,可能基于各种原因拒绝办理登记而再次处置房屋,造成一房多卖。

1、不动产物权变动应为占有要件主义。我国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在标的物所有权变动的问题上原则上规定采取占有要件主义。

2、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效力可以借鉴我国物权法对不动产以及其他立法确立的对某些特殊动产(如船舶等)所有权的变动登记对抗主义的例外,而且堪称物权形式主义经典的德国民法典也不是绝对地采行登记要件主义,该法第873条在物权变动模式的实际运作中也有例外。

3、采取该立法模式可以使善意第三人得到相应法律救济。

第六节 询证函的效力与作用

[裁判要旨] 债务人只有在《询证函》上盖章,没有其他证据补强,在债务人提出相反证据进行抗辩的情况下,债权人所主张的事实达不到我国民事诉讼要求的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债权人据此所主张的债权便依据不足,此时负有举证责任当事人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案情] 福建省漳州茶厂(以下简称漳州茶厂)与福州凯捷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捷公司)从1995年起长期建立茶叶购销关系,截至2000年6月20日止经双方财务对帐,凯捷公司尚欠漳州茶厂款人民币151335元,2000年9月14日凯捷公司以汇款方式还清上述欠款。

2001年2月28日,漳州茶厂聘请漳州天正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向陈杭生(系凯捷公司法人代表和福建省添茗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出具了一份《询证函》,抬头为:致陈杭生,内容为:截止至2000年10月31日止,应收贵公司653032.17元。《询证函》下联回执栏内容为:截止至2000年10月31日止,应付贵公司646217.53 元。凯捷公司会计张金玉(同时又兼福建省添茗食品有限公司会计)在备注栏上手书备注:“其中:因发票开具有误退回应重开部分271890元,未开具发票得加工费部分18370.47元。”并盖上凯捷公司公章。

为此,原告漳州茶厂于2004年8月18日起诉,请求判令被告凯捷公司和陈杭生共同偿还货款人民币653032.17元并支付逾期付款利息。

[裁判] 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告起诉两被告的主要证据系盖有凯捷公司公章的2001年2月28日《询证函》。首先从该《询证函》的询证栏抬头看,仅是写明致“陈杭生”,表明原告在发出《询证函》时,并未明确该笔债务的债务人系凯捷公司还是福建省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添茗公司)。而陈杭生既是凯捷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又是添茗公司的副董事长,考虑到陈杭生的双重身份,《询证函》中的询证栏无法体现讼争债务系凯捷公司所欠还是添茗公司所欠。其次,从该《询证函》的回执栏中看,虽盖有凯捷公司的公章,但会计张金玉手书备注内容与原告漳州茶厂2000年6月20日开给添茗公司对账单中第1点列明:“未向贵公司提供增值税发票部分有:95年9月向贵公司提供茶叶代加工业务,少开具增值税发票18370.47元,销售茶叶WYS104(54、55)两柜,共计25.65吨,价税合计271890元”。比对两者金额完全一致。审理中,经对添茗公司法定代表人进行调查,添茗公司表示原告出具给陈杭生的《询证函》所列债务系添茗公司所欠,并具函确认,且添茗公司提交的与原告业务往来的凭证显示的欠款金额也与《询证函》中会计张金玉填写的金额一致。同时张金玉也出庭作证证实《询证函》上核对的债务确系添茗公司与原告的业务往来,与凯捷公司无关,是当时核对后错盖凯捷公司公章。

本案中被告凯捷公司提供的证据组成的证据链导致《询证函》的证明力发生动摇,故原告仅以盖有凯捷公司公章的《询证函》作为证据证明该债务系凯捷公司所欠,并未达到我国民事诉讼要求的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原告作为负有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应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另外,原告也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上述债务系陈杭生个人所欠及陈杭生个人作出确认。因此,原告要求两被告承担偿还货款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的规定,作出如下判决:驳回原告漳州茶厂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漳州茶厂不服,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漳州天正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询证函》已注明:“本函证仅复核账目之用,并非催款结算。”因此《询证函》及其回执不是确定本案债务关系的唯

一、最终凭证。在《询证函》出具之前,上诉人漳州茶厂于2000年6月20日给凯捷公司出具的《对账单》已明确载明截至2006年6月20日止,凯捷公司尚欠上诉人货款人民币151335元,2000年9月14日凯捷公司已汇款予以还清。上述事实说明,上诉人与凯捷公司在本案《询证函》出具之前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询证函》回执栏中虽加盖了凯捷公司公章,但会计张金玉手书备注内容与2000年6月20日上诉人出具给添茗公司《对账单》中第“1”点列明内容二者金额完全一致,会计张金玉已证实系错盖公章,且添茗公司也于2001年3月26日向上诉人还款人民币10万元,一审审理中添茗公司又确认了本案债务系其所欠。上述事实可以认定《询证函》中列明的欠款系添茗公司所欠,与被上诉人凯捷公司无关,上诉人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货款系被上诉人陈杭生所欠及陈杭生个人作出的确认,因此,上诉人漳州茶厂仅以《询证函》为依据要求凯捷公司和陈杭生偿还货款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诉人凯捷公司及陈杭生抗辩理由成立,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评析] 本案是一起法官应用“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进行判案的民事案例。该案 的审理为我们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规定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证明标准又称“证明任务”或“证明要求”。在英美证据法上,学理上的证明标准被理解为负有承担证明和提供证据负担的一方当事人,就其主张的事实予以证明应达到的水平、程度或量。也就是说,所谓证明标准,是指为了避免遭到于己不利的裁判,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履行其责任必须达到法律所要求的程度。我国学者认为,证明标准 “是指衡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要求的具体尺度,或者说是达到证明要求的具体条件。简言之,就是证明要求的具体化”。

所谓“盖然性”即是可能性,在证据对某一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法官对盖然性较高的事实予以确认。本案中,原、被告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事实主张并提供了证据,原告漳州茶厂主张被告凯捷公司欠其货款人民币653032.17元,并提供了盖有凯捷公司公章的询证函、茶叶供销协议、对帐单等加以证明。被告凯捷公司主张没有拖欠原告货款,提供了对帐单、汇款凭证、证人张金玉当庭证言、申请法院调取的添茗公司账目凭证及确认函等证据加以证明,但双方证据都不能否定对方,此时法官就必须运用“盖然性占优势”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进行断案,最终一、二审法院法官以被告凯捷公司的证据证明力较大而采信认定其主张的事实,判决证据盖然性较低的原告漳州茶厂败诉,应该说,一、二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第四篇:对外资间接收购上市公司法律规制的实务研究

对外资间接收购上市公司法律规制的实务研究

我国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越来越吸引国际资本,外资并购国内公司日益增多。其中,上市公司更成为外资青睐的目标。而外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间接收购上市公司成为外资并购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当前立法模式下,外资并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十分庞杂。本文结合本所近期经办的一起外资收购

某上市公司的国资大股东项目,对外资间接收购上市公司的法律实务问题予以简要分析。

一、关于收购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因外资公司在中国境内收购国内企业首先涉及外资准入问题,因此应受如下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约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2)《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3)外经贸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登记、外汇及税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4)外经贸部等四部门《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

2.因被收购公司为国有企业,故收购属于外商收购国有企业行为,应受如下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约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财政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

(3)国家经贸委等四部门《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

(4)中国证监会等三部门《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3.因被收购公司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收购还应受如下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约束:

(1)《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2)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3)财政部《关于国有股持股单位产权变动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性质变化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关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事项

(一)产权转让及改组申请的审批

被收购公司所在地的政府国资部门(产权人)编制产权出让及改组申请。改组申请材料应当附可行性研究报告、改组方和被改组企业的情况、外国投资者的情况(包括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在中国境内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同行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改组方案(包括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置和企业重整方案)、改组后的企业(包括其直接或间接持股的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股权结构等文件。

(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

国有产权持有人组织被收购的国有公司进行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债权债务清理,编制清查日资产负债表、财产清册和债权债务清单,聘请具备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

(三)评估立项

被收购公司提交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国资管理部门。评估立项申请书包括以下内容:

1.资产占有单位名称、隶属关系、所在地址;

2.评估目的;

3.评估资产的范围;

4.申报日期;

5.其他内容。

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须附产权出让及改组行为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和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明文件。

国资管理部门收到立项申请书后,应在十日内下达是否准予评估立项的通知书,超过十日不批复自动生效,并由国资管理部门补办批准手续。

(四)资产评估

受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评估资产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并向委托单位提出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

(五)评估结果的验证确认

收到资产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结果报告书后,报主管部门审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同级国资管理部门确认资产评估结果。

经国资管理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价值,作为资产经营和产权变动的底价或作价的依据。

(六)签订转让协议,聘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在获得国家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对产权转让的申请的批复及完成资产评估后,地方国资部门和外国投资者签订转让协议。

转让协议应适用中国法律,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协议各方的状况,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等;

(2)购买股权的份额和价款;

(3)协议的履行期限、履行方式;

(4)协议各方的权利、义务;

(5)违约责任、争议解决;

(6)协议签署的时间、地点。

转让协议应当附国有产权登记证、被改组企业的审计及资产评估报告核准或备案情况、职工安置方案、债权债务协议、企业重整方案、改组方及被改组企业的有关决议、被改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或决议等文件。

聘请律师,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就国有产权转让事宜出具书面法律意见。

(七)转让协议逐级报批

在转让协议签订后,由被收购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将协议连同相关材料逐级上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审批。

三、外资

主管部门审批事项

1.外国投资者应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被改组企业所需的经营资质和技术水平;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管理能力;

(3)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力。

2.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向外资主管部门报送下列文件:

(1)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

(2)被并购境内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一致同意外国投资者股权并购的决议;

(3)被并购境内公司依法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申请书;

(4)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章程;

(5)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公司股东股权的协议;

(6)被并购境内公司最近财务的财务审计报告;

(7)投资者的身份证明文件或开业证明、资信证明文件;

(8)被并购境内公司所投资企业的情况说明;

(9)被并购境内公司及其所投资企业的营业执照(副本);

(10)被并购境内公司职工安置计划;

(11)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涉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许可的,有关的许可文件应一并报送。被并购境内公司原有被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应符合有关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要求;不符合的,应进行调整。

上述报送文件经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逐级上报,最终由商务部外资管理部门审批。

四、股权转让的完成及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

被并购境内公司向原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领取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原登记管理机关没有登记管辖权的,应自收到申请文件之日起十日内转送有管辖权的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同时附送该境内公司的登记档案。在申请变更登记时,应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改组申请和转让协议的批准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

自收到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到税务、海关、土地管理和外汇管理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五、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批事项

(一)编制收购报告书、聘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外资公司作为收购人编制收购报告书,律师就收购和申请豁免事宜出具专业法律意见书。

(二)上市公司提示性公告

收购人在达成收购协议的次日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同时抄报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抄送证券交易所,通知被收购公司,并对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摘要作出提示性公告。

证监会在收到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后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收购人可以公告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履行收购协议。

上市公司收到收购人的通知后,董事会应当及时就收购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发表意见,独立董事在参与形成董事会意见的同时还应当单独发表意见。被收购公司董事会认为有必要的,可以为公司聘请独立财务顾问等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意见。被收购公司董事会意见、独立董事意见和专业机构意见一并予以公告。

(三)申请豁免

外资收购人如符合《收购管理办法》的关于要约收购豁免条件的规定,可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豁免向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

证监会在受理豁免申请后三个月内,就收购人所申请的具体事项作出是否予以豁免的决定。

(四)股权性质变动登记

上市公司凭财政部批复文件依照规定程序到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五)持续信息??

在收购过程中,相关当事人应当自收到有关主管部门同意转让的通知或批复等文件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公告有关内容。

六、目前外资间接收购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问题

外资间接收购上市公司遵循审批主义原则。普通的国内股权转让合同原则上采取成立生效主义,合同成立之日即为合同生效之日。但根据《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股权转让合同遵循批准生效主义。即使外商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合同已经签订,但未经批准,仍然不能生效。这里的“批准”部门,过去主要指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在国务院机构调整后,则主要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二)审批程序问题

目前,虽然外资介入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形成,政策与法律的基本障碍已经消除,但是外资并购的牵涉面十分巨大,具体工作繁多细致,而目前此类行为的主体依据是各部门规章,此类规章往往由各部门从自身管理的角度制定出台的,从体系上看,没有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并购配套制度,缺乏明确细致的并购法定程序。所以,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部门之间的扯皮与推诿现象。

(三)审批权限问题

我国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审批手续一直比较复杂。根据有关规定,地方股东单位的国有股权管理事宜一般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国务院有关部门或中央管理企业的国有股权管理事宜由财政部审核批准。但发行外资股(B股、H股等)、国有股变现筹资,以及地方股东单位的国家股权、发起人国有法人股发生转让、划转、质押担保等变动(或有变动)等有关国有股权管理事宜,须报财政部审核批准。2001年11月20日财政部虽然取消了对地方单位持有上市公司非发起人国有法人股、非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以及上市公司国家股权、发起人国有法人股权中,因司法冻结、质押担保引起的股权变动(或有变动)事项的审批,但大量的股权变动还是需要财政部审批。《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确认了向外资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中涉及国有股权管理的,由财政部负责审核,重大事项更需报国务院批准。任何地方、部门不得擅自批准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实际上将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转让的审批权全部收归中央部门。

审批权的高度集中也必然导致审批速度的缓慢,这在实践中早已成为影响上市公司重组的重大瓶颈。相对于大量需要审批的项目,实际承担审批事宜的却仅为财政部企业司的几个相关处室,其审批周期之长就可想而知了。对于一些急需通过外资并购来改善经营状况的公司及其外国投资者来说,审批迟迟不能通过很可能导致购并时机丧失、公司状况恶化乃至上市资格丧失等等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此,应根据十六大精神,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地方国有单位持有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转让的,可以考虑向省级国资部门下放审批权,同时报财政部备案。

(四)外商再次转让股权合同的效力

外商既然取得了对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权,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性质就变为外商股或者外资股。外商可以选择继续长期持有其买入的股份,也可选择将其买入的股份转卖他人(包括中国投资者,也包括外国投资者)。如果外商决定将其股份部分或者全部再次转让给第三人,股权合同效力原则上不必再次履行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的转让核准程序。因为,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的转让核准程序针对的股份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而非外资股。

《通知》对外商再次转让股权的唯一限制是外商在付清全部转让价款十二个月后,才可再次转让其所购股份。该条规定旨在吸引中长期投资,防止短期炒作和“空手套白狼”的现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但第二次转让中的买主在向第三个买主出让股权时,不再受十二个月付款期限的限制。

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以转让方具有股东资格为前提。问题在于,外商在股权转让合同批准生效后,但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股权过户登记手续前,可否再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转让自己根据前一转让合同即将取得的股权?笔者认为,这类合同不宜认定为绝对无效的合同,而应认定为《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无权处分合同。根据该条规定,尚未取得股东身份的外商在订立合同后如果取得了股东身份,从而取得了对该股东权的处分权,而且自其付清全部转让价款之日起至其向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再次对第三人办理股权过户登记手续之日起超过十二个月,则该再次转让合同应当视为有效。这样比较符合尽量成全合同当事人、加速股权流转的效率目标。

第五篇:论城管执法的现状及规制

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法律(本科)

目录

内容摘要„„„„„„„„„„„„„„„„„„„„„„„„„„„ 2

一、引言„„„„„„„„„„„„„„„„„„„„„„„„„„ 3

二、城管执法现状及分析„„„„„„„„„„„„„„„„„„„ 3

(一)城管执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有利因素„„„„„„„„„ 3

(二)城管执法存在的问题„„„„„„„„„„„„„„„„„ 4 1.城管执法存在缺乏完整法律依据的问题„„„„„„„„„„ 4 2.城管执法存在违反程序,滥用职权的问题„„„„„„„„„ 4 3.城管执法存在执法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4 4.城管执法存在名称不统一,体制不完善,编制不合理的问题„ 5 5.城管执法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执法轻宣教的问题„„„„„ 5

三、城管执法规制的建议„„„„„„„„„„„„„„„„„„„ 6

(一)健全法规,完善城管执法依据„„„„„„„„„„„„„ 6 1.完善城管执法的法律依据„„„„„„„„„„„„„„„„ 6 2.制定城管自身管理的法规„„„„„„„„„„„„„„„„ 6

(二)严格程序,完善城管执法监督„„„„„„„„„„„„„ 6

(三)理顺体制,加强城管执法保障„„„„„„„„„„„„„ 7

(四)重视宣教,营造良好城管执法环境„„„„„„„„„„„ 7

(五)文明执法,增强城管执法的服务意识„„„„„„„„„„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9

下载论文: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附提纲)(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附提纲)(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论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摘要]:广告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商业广告在促销商品和服务的作用上越来越大,可随之产生的虚假广告也越来越......

    论职务犯罪提纲

    论职务犯罪提纲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进行的贪污、受渎职、侵权等犯罪活动,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从大量已被揭露的职务犯罪来看,当前我国的职务犯罪主要呈现......

    论附赠式有奖销售的法律规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附赠式有奖销售的法律规制 作者:陈信勇 董忠波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4期 [摘 要]附赠式有奖销售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但......

    论训刑讯逼供的危害及其规制

    浅谈刑讯逼供的危害及其法律规制 法学院0903班 姓名:伍强 摘要:刑事诉讼的核心是证据制度,在我国的证据制度中,口供仍是定罪量刑的一个重要证据,而由于我国多年的封建法律传统以......

    论文提纲

    人力资源是二十一世纪生产力所包含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大的因素之一,它被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作者:滕芳芳 指导老师: 王静玲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题目: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 企业文化是渗透在现代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无处不在的要素,是现代企业生......

    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 作者:刘小选 指导老师:段永华 专业:体育教育 [题目]:黔西南州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初探----以万峰林徒步节为例 [摘要]: 关键词:黔西南州 群众体育 发展现状 万峰林徒步节......

    论文提纲(★)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语序偏误及原因分析 外语系08对外汉语班申翠玲20081032135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目前对于泰国汉语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偏误、近义词偏误、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