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五篇

时间:2019-05-14 05:1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

第一篇: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

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

杨朝霞

摘要:从长远来看,让检察机关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不仅会造成司法体制上的混乱和实际运作上的困难,也不利于建构科学理性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应当通过积极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作为“替补”性原告而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参与和辅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实现对环境公益的维护。换言之,在根本定位上,不是检察机关而是公众才是未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不过,基于现实主义考虑,在公益精神稀缺、公众力量稚嫩的当下,还需检察机关充当“先锋”,以期推进我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早日走出当前困境,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环境执法、公众参与和环境公益诉讼,是防治环境危机,应对环境问题,维护公共环境权益的三大“利剑”。然而,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仅指为预防和救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而提起的诉讼,而不包括因环境侵害致使不确定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遭受损害而提起的私益性群体诉讼),谁应当有资格成为适格原告,一直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对此,许多学者主张公民、法人、环保组织、环保部门、检察机关等主体都有资格,甚至部分学者和实务界人士还主张检察机关应当成为“主力军”。从环境司法实践来看,全国各地也涌现出多起由检察机关(广州、贵阳、无锡、昆明、海南等地的检察机关较为活跃)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诉的成功案例,如海珠区检察院提起的广东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等。但问题是,检察机关是否真正应当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到底应当担当怎样的角色,发挥何种的作用呢?

一、检察机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面临诸多难题

尽管“公共信托理论”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况且国际上也存在由检察机关担当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世界通例,然而,就我国而言,检察机关作为原告直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还面临如下诸多难题: 其一,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者”地位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检察机关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之国家公诉人的司法体制不同,我国的检察机关在组织属性上属于法律监督机关,以对政府部门、法院等进行法律监督为基本职责。若允许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势必在诉讼中产生类似于“监督员”兼“运动员”的角色冲突。

其二,可能违背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检查机关在性质上属于国家权力机构,如果让其作为原告,在法庭上起诉污染企业(往往也具有经济上的正当性),明显违背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的原则,很可能损害被告的权益。因为,只要是对簿公堂,就有输有赢,换言之,检察作为原告有可能败诉,但与此同时,检察院不仅有抗诉的权力,而且最后还能作为法律监督者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这焉能保证法院的公正裁判,又如何保证被告的正当权益?

其三,缺乏现行立法框架下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国家层面,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以及2010年6月29日出台的《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确认了环保行政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地位)等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并无授权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明文规定。只是一些地方性立法或内部规范性文件,做了诸多大胆的创新,赋予了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诉和环境行政公诉的诉权,譬如《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大力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试行规定》、云南省高院发布的《全省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建设及环境保护案件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等。但是,严格说来,这些规范性文件均不足以成为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

当然,以上这些难题并不能绝对否定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地位,再者,有些难题也是可以通过修改现行立法或进行制度设计予以解决的。首先,关于“监督员”兼“运动员”的角色冲突问题,我们可通过限制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予以解决。其次,关于可能违背“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的问题,我们可通过采取对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科加较为严格的起诉条件;诉讼规则上仍沿用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以及“因果关系推定”的原则,而不适用《侵权责任法》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规定检察机关应主要致力于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等措施,来减少这种负面效应。再次,关于“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司法解释或立法修改,直接确认检察机关的原告地位,而圆满解决。然而,进一步的问题是,检察机关是否应当成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呢?

二、检察机不应成为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

尽管检察机关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的专业化队伍,相较于公众和环保部门等其他类型原告而言,其诉讼的能力更强和水平更高,然而,在诉讼地位上若把其定位为原告中的“主力军”,则会遭遇诸多不可克服的挑战:

其一,缺欠充足的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既然作为法律监督者的检察机关能够唯一代表国家,对破坏环境刑事法律秩序、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嫌疑人(环境致害人和行政渎职者等)提起环境刑事公诉,那么,其同样也能够作为主力甚至唯一原告,代表国家对破坏环境民事法律秩序、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环境利益受到损害和威胁的当事人提起环境民事公诉。其实,这种推理是很牵强甚至荒谬的。这是由因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刑事公诉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在利益属性和利益层次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属于一般公益后者则属于基本公益),绝不能基于检察机关可以唯一代表公益提起刑事公诉,就简单地推导出应作为主力甚至唯一原告而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因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类比推理的逻辑基础。

其二,缺乏作为主力原告的客观条件。这主要是因为检察机关并不具备启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的便利性和及时性。事实上,检察机关受理环境案件往往具有被动性:除了职务犯罪的自侦案件外,普通刑事案件往往需由侦查部门发现犯罪事实,并移交公诉;侦查监督工作,一般也是对侦查部门提出的逮捕请求进行核实;至于民事行政检察案件的来源,部分源于当事人基于对法律判决不服而提出的申诉,更多的则源于举报或控告。可见,检察机关在发现环境损害案件事实并启动公益诉讼的案源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相比较而言,同是作为环境公益代表机关的环保部门,由于其往往工作在同违法环境行为作斗争的广大第一线,在发现环境公益侵害案件事实(案源),并及时启动公益诉讼程序方面,显然具有检察机关难以比拟的优势。

其三,偏离法定的核心使命和当前环境法治的工作重心。就当前法律框架下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而言,对政府和环保部门出于地方保护、权力寻租等动因而不依法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失职和渎职行为,对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惜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严厉打击,才是最主要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正如王灿发教授所言,检察机关更应该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授权,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加强对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查处,增强对环境诉讼案件的监督抗诉以及对公安机关的环境犯罪侦查、法院的行政非诉执行和审判执行的监督上来,从而确保环境公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在现有权力资源结构体系内得到有序和高效的解决。

其四,难以摆脱公益选择的难题。众所周知,利益是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同样,公共利益也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所谓多样性,是指不同公益在利益性质上的不同,如国防公益、经济公益(又可细分为农业公益、工业公益等)、教育公益、交通公益、环境公益(又可细分为空气公益、水体公益、土壤公益等)等。所谓层次性,是指同一类型的不同公益在利益层次上具有重要性和广泛性的不同,譬如经济公益具有国家公益、省域公益、市域公益、县域公益等不同层次。受资源的稀缺性、利益主体范围以及利益主体偏好的影响,不同类型公益以及不同层次公益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此时,公益的选择,将是检察机关不可回避的问题。譬如,厦门的PX项目事件存在经济公益和环境公益的尖锐冲突,如果检察机关选择代表经济公益(108亿PX项目的建成对于厦门的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来说无疑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公益),其当然不会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那么,环境公益将得不到保护。简言之,由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力或唯一原告,将使环境公益置于无可保护的境地。然而,由不同类型的行政部门来代表相应的公益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检察机关的这一难题,譬如,由环保部门代表环境公益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其五,有违我国环境法治道路实现历史性转变的要求。受历史性因素的影响,中国环境法治建设主要走的是一条“政府推进型”的道路,其典型特征是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忽视社会公众的自发和自觉性力量。这不仅不利于克服“政府失灵”的潜在风险,也不利于市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站在历史发展和法治进步的高度,我们务必逐步推进环境法治道路从“政府推进型”向“社会演进型”的转变,大力发展和培植社会、民间法治资源,发挥社会、民间法治资源对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作用,增强社会公众在环境法治中的贡献力量。正如台湾柯泽东教授所言:现代社会,国民(包括社会团体)乃至社会大众,对自然或文化环境破坏及对公害之产生,直接或间接不无关系,故国民对环境保全之遵守及努力之意愿,应为最普遍,最广大之第一线!换言之,公众才是环境公益诉讼未来的“主力军”。

可见,由检察机关担当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不仅会造成司法体制上的混乱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甚至还会阻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治事业的蓬勃发展,反而不利于确立科学理性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建立维护环境公益的长效司法机制。

三、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准确定位

从理论上看,尽管检察机关不宜作为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但是,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绝不是消极无为的,事实上,它还可以通过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提起环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作为最后“替补”而提起环境民事公诉等形式,积极参与到环境公益诉讼活动中来。

其一,支持起诉,即由检察机关支持公民、法人、环保组织等主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关于支持起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条明确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所谓“机关”,顾名思义,当然包括检察机关在内。事实上,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是法律赋予的一项职权,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获得司法救济的有效途径。尤其当原告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对于维护社会公益和公民的诉讼权利、维护司法公正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对此,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在2008年8月共同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试行规定》指出:“人民检察院对涉及侵害环境公益的民事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支持相关单位或者个人起诉:当事人的财产权或者人身权受到环境污染行为侵害;受害人因证据收集困难或者诉讼能力缺乏等原因尚未起诉;受害人有起诉意愿的。”在司法实践上看,2009年12月,嘉兴市南湖区检察院就通过支持当地居民起诉的方式,成功维护了环境公益。

其二,督促起诉,即对负有环境公益监管职责的行政部门(如环保部门以及土地、海洋、森林、渔政、草原等资源监管部门)不履行或怠于履行职责,案件性质可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司法救济的,检察机关可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督促其履行职责,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督促起诉,最初是针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创设的制度,此后,针对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公益难以有效维护的现象,有的检察机关便把督促起诉制度智慧性地拓展适用于环境司法领域。譬如,前述无锡市两院发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试行规定》就明确规定了督促起诉制度:对于侵害环境公益的违法行为,相关环保部门依法应当进行查处而未查处的,检察院应当向其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其依法履行查处职责;对涉及侵害环境公益的民事案件,经审查认为相关环保部门对侵害环境公益的违法行为已经依法进行过行政处罚,但侵害行为造成的环境损害后果尚未处理的,可制作《民事督促起诉书》,督促相关环保部门提起诉讼。

尽管“督促起诉”和“支持起诉”有一些相同之处,如理论基础相同,都是基于国家干预理论,由检察机关干预民事法律关系;目的相似,都是为了矫治民事违法行为、伸张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但另一方面,两者毕竟有诸多显著的不同(肖建华):(1)行为目的和法治理念稍有不同。支持起诉,目的是鼓励和发动权利人,积极同各种侵犯环境权益的违法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环境受害者的权益,其体现了维护公平正义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法治理念。督促起诉,目的是监督和敦促环境资源监管部门,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其体现了一种维护公共利益以及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法治理念。(2)针对的案件性质和适用范围不同。督促起诉一般适用于旨在预防和救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而支持起诉的适用范围则十分广泛,不仅适用于前一类型的环境公益诉讼,还可适用于因人身、财产权益遭受环境侵害而提起的环境私益诉讼。(3)角色定位和实施方式不同。支持起诉中,检察机关是直接作为公益代表者的角色,对环境受害者给予道义上的支持以及法律咨询、证据获取和资金物质上的帮助,鼓励受害者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起诉,积极行使诉权。督促起诉中,检察机关是作为法律监督者的角色,向有关环境资源监管部门(如环保部门)发出督促起诉书,敦促其履行职责,提起环境公益诉讼。(4)法律依据不同。支持起诉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法律原则。督促起诉则是检察机关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所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所开展的一种制度探索。对此,《民事诉讼法》尚未确认,目前只是一些地方规范性文件(尚不属于地方性立法性质)进行了尝试性的规定。(5)适用对象和法律效力不同。在支持起诉中,针对的对象是公众(主要是环境受害者),是否起诉,仍由环境受害者自愿决定,检察机关不可强制;在督促起诉中,针对的对象是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由于关涉国家和社会公益,被督促的环保机部门必须接受检察机关的督促,若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或拖延。

其三,提起环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即检察机关在环境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为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对公共环境所造损害的预防和救济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此,对于因环境犯罪行为而对公共环境资源所造成的损害,检察机关可以通过环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形式,来实现对其的救济。当然,从理论上讲,相关环境权人和环境资源监管部门才是提起附带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优先原告,之所以赋予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是基于节约诉讼资源和行政资源以及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的考虑。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确实也发生过多起由检察机关运用环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而保护环境公益的成功范例,典型的案例如2002年的黎伯伦毁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

其四,作为最后的“替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即公民、环保组织、环保部门等均未起诉的,检察机关为维护环境公益,可作为替补原告而直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尽管公民、社会组织、环保部门和检察机关均可作为原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但他们之间应有一个起诉的顺位问题。笔者试作初步设计: 首先,有资格的公众应是第一顺位的原告。当环境侵害行为所致害的公共环境中,有人享有环境权(如清洁空气权、清洁水体权、景观权等)时,环境权人(主要是公民)凭借其诉权毋庸置疑地应成为第一顺位的原告(笔者反对原告范围的无限扩大,而应以享有环境权为条件。譬如对于松花江水污染事故案,北大师生是无权作为原告的,因为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享有相应的环境权);当然,公民也可以不自己起诉,而委托有关环保组织代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不过,公众在起诉前一定期间内(如60天)应就起诉一事先行告知环保部门,以期通过其环境执法活动而保护环境。另外,环保部门和检察机关,都可以对原告进行支持起诉。

其次,环保部门为第二顺位的原告。即没有第一顺位的原告(没有环境权人),或第一顺位的原告在合理期限内不愿或不敢起诉的,环保部门为维护环境公益可直接提起诉讼。环保部门未积极起诉的,检察机关可对其督促起诉。

再次,检察机关应作为第三顺位的替补原告。即第一顺位原告(环境权人)缺失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起诉,且第二顺位的原告(环保部门)经督促起诉也未在合理期限内起诉的,检察机关可作为原告直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另外,当环保部门被当作被告提起环境行政诉讼时,它便不能再担任原告而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此时若第一顺位的原告均未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话,那么环境公益可能陷入无人保护的境地。因此,在此种情形下,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便成为了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环境公益的最后一道保障。换言之,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必须而不可或缺的。

当然,从现实情况出发,在公民社会尚未成熟、公益精神淡薄、势单力薄的当下,由诉讼能力强、起诉意愿积极的检察机关来担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开路先锋”,对于救济分散、弱势的环境受害者、对抗猖獗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打击嚣张的环境致害企业,启蒙社会大众的公益精神,以及推动环境公益诉讼走出当前“十诉九败”的困境来说,确实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展望

当前,我国已步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应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环保事业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然而,正如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所言,“流域限批”和“区域限批”已是环保部门所能动用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面对环境危急,环境执法已然“心力不济”。因此,中国的环境法治需要创新思路,那就是在优化环境决策和改进环境执法的基础上,不断改革环境司法体制,理性设立环保法庭,科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循序渐进地强化环境司法和公众参与在维护环境公益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检察机关除了应当在打击环境资源犯罪、加强环境监管失职查处、增强对公安机关的环境犯罪侦查以及法院的环境司法审判和执行的法律监督等传统领域积极作为以外,还应在支持起诉、督促起诉以及提起环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新兴领域,奋发有为!

当然,立足当下,基于现实主义考虑,还需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诉讼能力方面的显著优势,让其暂且充当“开路先锋”,积极起诉,披荆斩棘,籍以推进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尽快走出当前困境、率先取得突破性胜利。

不过,放眼未来,我们务必努力培养和提高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和参与能力,大力发展环保NGO,以期早日让公民和民间环保组织真正成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从而促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事业的蓬勃、健康、持续和长远发展。

本文为北京林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课题号为BLRW200937和RW2010-10。工作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 法律系; 邮编 100083。

注:博文为原文,刊发文稍有修改,衷心感谢汪毓楠先生宝贵的编辑处理工作!!来源:《绿叶》2010年第9期。

转引自:http://yangzx.fyfz.cn/art/749849.htm

社会、政治、法律与环境SOPLE

Society, Politics,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

王小钢 编

Edited by Philip Wang

2010年第3卷第4期

Vol.3, No.4, Autumn 2010

———————————————————————— 声明:

1.“天人合”博客旨在提高环境法教学和科研水平,建构一种使环境正义和环境权利成为可能的环境法学。引用“天人合”博客发布的所有作品,请按学术规范引证。

2.“天人合”博客注明“博主”或“远足者”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人合”博主。未经“天人合”博主授权,不得转载、摘选或编辑上述作品。

3.“天人合”博客注明为“来源:XXX”的作品,除第二段所述作品外,均转载自期刊或网络。转载并不代表“天人合”博主赞同其观点和立场。如果转载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与“天人合”博主联系。E.mail: wxiaogang2004@126.com

第二篇:浅议民事公益诉讼主体

浅议民事公益诉讼主体(黑体 三号 居中)--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分析对象(楷体 小四号)

翟雨阳(仿宋 小四号)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仿宋 小四号)

内容摘要:(黑体 小四号 靠左)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引入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对于到底由谁来作为原告更为合适,各方观点不一。在公益诉讼领域,主体多元化已是发展趋势。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中既有优势也有弊端,社会团体如何发挥其作用,公民的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权的享有,这些方面的考察你,对于最终确定民事公益诉讼资格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黑体 小四号 靠左)民事公益诉讼 诉讼主体 检察机关(楷体 小四号)

(空一行)

引 言(黑体 四号 居中 两字之间有空格)

随着改革开放的的稳步前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环境污染案件、侵害公共利益的“公害案件”以及损害大规模消费者利益的案件。对于这些案件,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此后简称《民事诉讼法》)不能很好地解决。2011年10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首次分组审议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草案中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项规定被认为是我国公益诉讼领域的破冰之举。但是草案中的规定并不明确,例如对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界定只是以“有关机关、社会团体”来概括,主体不明确即由谁来做原告正是我国公益诉讼案件的症结所在。因此有必要对草案中“有关机关、社会团体”的规定加以分析,探讨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究竟有谁来担任,既有利于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也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一、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明确之必要(标题如果在最后一行,调至下页)

(一)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标题如果在最后一行,不用调至下页)在对民事公益诉讼进行界定之前,有必要对公益诉讼进行简要的介绍。一般 认为,公益诉讼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学者乌尔比安提出: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诉讼因此也被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公诉”是对有关国家利益的案件的审查,“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个人案件的审查。故“以私人资格发生的,以保护私人权益为目的诉讼,叫私益诉讼;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诉讼,就叫做公益诉讼。”①通说认为,公益诉讼是指特定国家机关和相关组织、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民事、经济、行政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以诉讼目的为标准,可将公益诉讼划分为刑事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公益诉讼的一般特征,不同于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其针对的是民事违法行为。因此可以将民事公益诉讼定义为在民事、经济活动中,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对违反民事、经济法律,侵害国家、社会的公共权益,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行为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的方式来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活动。②(插入不能单独成行,前面要有文字)

(二)明确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重要意义

首先,诉讼主体的存在是进行民事公益诉讼的先决条件。任何诉讼都要有原告和被告,正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出现分歧,并且在私力救济无法调和的情况下,运用司法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确定,可以使法院了解案件的诉讼标的、诉讼当事人的意愿,以及如何对案件所涉及的利益进行保护。

其次,诉讼主体的确定保障民事公益诉讼目的的实现。传统观点把民事诉讼主体严格限制在直接利益的条件之下,使得很多间接利益受害人或者其他利益主体因为没有法律上的诉讼资格而丧失诉讼权利。事实证明,这样不仅不能及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且使得直接利益当事人提起诉讼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与民事诉讼中的平等公平原则相违背。对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进行确定,明确主体的权利义务,使他们在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可以及时的行使权力维护公共利益,实现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目的。(脚注每页单独编号 ① 宋体 小五号)

①②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2页。周军、邹子路:《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初探》,载吴江市法院网2012年3月16日,2012年3月28日浏览。

二、对草案中“有关机关”的理解(标题如果在最后一行,调至下页)

(一)行政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利弊分析

对于草案中提及的“有关机关”很自然的想到行政机关。首先,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行政机关有权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以及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但是仅依靠行政处罚并不能充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环境保护为例,在单个污染源只造成轻微的环境影响,且能实现达标排污(包括浓度和总量达标)的情况下,环保机关无权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治理或关闭,但若在同一区域存在多个污染源,污染的累积和复合效应最终造成污染事故。即使已经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环保机关的行政权仍无法发挥作用的。如果赋予行政机关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权,不仅弥补了行政执法启动条件上的不足,也增加了行政机关的执法手段,使其能更好地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其次,由于行政罚款往往受到“上限”的限制,许多企业所支付的罚款远少于其实际对公共利益所造成损害,或者根本对企业起不到警示告诫的作用。例如2004年的四川沱江水污染事故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约有100万人饮水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而沱江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然而,川化集团只交付了1100多万元作为渔业赔偿,100万元作为行政罚款;①紫金矿业污染事件曝光之后,企业的股票价格不降反升,还一度成为融资领域的首位,直到2011年紫金矿业污染案才首次开庭。②要改变“企业污染,国家埋单”的问题,仅靠行政处罚是不够的。行政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要求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被告支付足够的金额来为其民事违法行为进行赔偿,除直接损害外,赔偿范围也可根据情况扩展到间接损害。最后,民事公益诉讼的被告很少是某个自然人,多为企业或者组织,行政机关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拥有专业的人才以及足够的资料、证据可以在法庭上与被告抗衡,达到诉讼双方实质上的平等。

但是,行政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也存在着不利因素。首先,行政权与司法权本是相互独立且相互制约的,行政机关一旦获得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权,无疑将行政权的范围扩展到司法领域。近年来我国正逐渐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目的是建立“大社会、小政府”的新格局,而将行政机关引入民事法 ①《再问沱江之伤——2007中华环保世纪行四川水污染治理调查》,载中国广播网2007年11月27日,2012年3月29日浏览。(换行与字对齐)《广东紫金矿业溃坝系列案首开庭 涉赔金额逾3亿》,载广州日报2011年07月12日。② 律领域似乎与国家政策相背离。其次,在已经发生的损害公共利益的案件中,多多少少都存在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所属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监管失职的现象,因此由行政机关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可能“动力不足”,也可能发生行政机关通过诉讼来规避自身渎职行为的情况。例如渤海污染的受害者可以向康菲公司索赔,也可以追究海洋局监管失职的责任,如果让本应受渎职行为追责的海洋局提起公益诉讼,岂不滑稽?最后,如果行政机关为争夺诉讼利益而滥用权利,或者有意在其本职领域不作为、少作为,所造成的后果也是与民事公益诉讼目的相悖的。

综上所述,虽然行政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是可行的,但在具体运行时还应该加以限制。如规定,行政机关只有在穷尽所有行政手段仍不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情况下才能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或是对行政机关的起诉范围加以限制等等。因本文的论证目的不在于此,也就不再多言。

(二)检察机关应作为民事公益诉讼适格主体 1.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可行性分析

认为修正案草案中所言“有关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并非任意之言。事实上,我国检察机关在解放初期即对提起民事诉讼进行了实践,1949年12月制定的《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实行组织条例》第3条第5款规定了:“对于全国社会与劳动人民利益有关之民事案件及一切行政诉讼,均得代表国家参与之”。该条例第10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署第三处掌管之一,就是“关于全国社会与劳动人民利益有关之民事案件参与事项”。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机关组织法》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机关的职权之一是“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有权提起诉讼或参加诉讼”。之后,为配合以上规定的顺利实施,最高人民法院1957年9月制定的《民事案件审判程序(草稿)》第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有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民事案件也可以提起诉讼。“1979年2月制定的《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规定(试行)》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予以了肯定。虽然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规定,但是,先前的法律规定表明国家对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是认同的。

再来,我国的司法实践也存在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例。1997年 5月,南阳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处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方城县独树镇工商所将价值6万余元的门面房,以2万元的价格卖给了私人,随即指示方城县检察机关调查此案。通过调查,确认该工商所确实低价转让了国有资产。1997年7月1日,方城县人民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以方城县工商管理局和某个人为被告,向方城县人民法院递交了民事起诉状,要求确认二被告之间的买卖协议无效。方城县法院赞同检察机关的意见,确认该买卖合同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合同无效,依法判决该买卖合同无效,支持了检察机关的起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件公益诉讼案件,不仅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支持,同时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赞同。①而自此案之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多有出现。

最后,在世界范围内,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法国1806年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介入“关于国之安宁之诉讼;关于官府之诉讼;关于属于官之土地邑并公舍之诉讼;关于因贫人不公赠遗之诉讼”等民事案件。②法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检察官提起民事诉讼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对涉及妨害公共秩序案件、因违反善良风俗或违反刑事法律规定需要确认婚姻无效的案件,以及在涉及亲子关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设定或变更监护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或参加民事诉讼。在英国,检察长在下列情况下可参与诉讼:(1)凡涉及公共权利和利益的诉讼,并要颁布训戒令或代表社会;(2)为防止损害公共利益或约束公共机构不致发生违法行为,经申请检察长许可后,私人和地方机关可以假借检察机关的名义参与诉讼进程。③美国的法律规定,美国总检察长对一切涉及“合众国利益”的民事案件追究民事责任。州检察长在法院以及在所有涉及全州公民利益的法律事务方面,有权代表该州参与诉讼或发表意见。各级检察长有权对涉及联邦利益的案件提起诉讼,有权对涉及环境保护和税法的案件提起诉讼。如果诉讼的一方当事人是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甚至普通职员,若要求他们赔偿损失,则检察官有权利参加诉讼。④

2.我国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障碍(此标题不用调至下页)

①杨立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件公益诉讼案件及重要意义》,载杨立新民商法网2009年4月6日,2012年3月28日浏览 ②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③孙谦、刘立宪主编:《检察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70页。④季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法律监督者的地位是由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简称《宪法》)所确定的,也正是由于检察机关特殊的法律地位使其在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和制约。《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第187条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有权提出抗诉,而只要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就必须进行再审”。根据以上规定,在民事公益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会有双重身份,既是“监督者”又是原告。原本中立且独立的法院此时处于“被监督者”的位置,而强调诉讼地位平等的民事诉讼过程,这时诉讼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已明显失衡。在这样的情形下,法院所作出的有利于“原告”的判决,究竟是公正的审理结果还是对抗诉结果的回避。也因此造成了双重不利后果,既对民事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产生无形的干预效果,也容易引起公众对法院裁判公正性的疑虑。

同样,检察机关在实践中非独立的地位,使得人民检察院在行使民事公益诉讼起诉权时其动机令人怀疑。《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然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民检察院的人、财、物均受制于地方政府,而这种非独立的体制使得检察院与地方党委、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检察机关拥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利,而公益诉讼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工具,抑或是在面对利益时,人民检察院选择退却缺位,不能或不敢维护被损公益,便会使民事公益诉讼的愿景落空。

虽然,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存在着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通过对检察机关的起诉权进行必要且适当的限制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任何主体所享有的任何权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没有一种权利是无限扩张的。结合上文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可行性分析,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有重要意义的。

3.确立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将检察机关引入民事公益诉讼领域,有助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在环 境污染、资源破坏、市场垄断以及大规模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大量涌现的社会大背景下,很明显,我国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没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通过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来解决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所引发的涉及公共利益的矛盾,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特点之一。以此改变我国民事诉讼主体一元化,建立“原告资格的多元化”的新模式,在承认现存法律秩序的前提弥补了法律的真空状态,也推进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有助于公共政策的有效生成。公益诉讼不同于私益诉讼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公益诉讼,能够形成适应于将来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与仅仅关注实体权利救济的私益诉讼不同,公益诉讼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将来立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助于更加直接地、更加明确地彰显此功能,也因此不会产生滥用公益诉权的问题。同时,由于检察机关具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并且与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同属于法律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政策理解力和法律把握力,因而更容易在公共政策方面达成高度一致的共识,而不致使公益诉讼陷入私益纷争的纠缠之中。①

确认人民检察院在公益诉讼中的主体地位,保障我国在世界经济交往过程中主权和利益。绝大多数现代法治国家对带有国家干预性质的公益诉讼都有明文规定和典型的判例。除了上文提及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外,日本、越南等国家也都建立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我国在加入WTO11年之后,法律制度与国际的对接已经全面展开。如果我国企业、组织或个人损害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时,对方会提起公益诉讼来维护其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我国由于缺乏有力的诉讼主体,在外国企业、组织或个人侵害我国的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所以,在此次的民诉法修正案中,确认人民检察院在公益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是非常必要同时也是十分紧迫的。

三、加强社会团体在民事公益诉讼领域的作用

(一)社会团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及优势

诉讼信托构成了社会团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诉讼信托是指法律规定某一公益团体对某些权益有素的利益,该公益团体专门为此项公益权利受侵 ①汤维建:《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载《中国司法》2010年第1期。害或可能受到侵害时提起诉讼,而组成该公益团体的成员可以直接引用判决对有关的侵权人主张权利。①其特点在于:诉讼信托是法律赋予某个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而依法设立的团体当事人的资格,而使该团体对某一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有不受次数限制的,可以重复行使的诉权;无需团体成员的选任,也无需在诉讼中以全体成员的名义,被授权的团体即可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进行诉讼;由该团体提起的诉讼,其判决的效力仅扩张至该团体的成员。②

社会团体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优势包括:在信息方面,社会团体多生长于社会基层,贴近社会生活,因此更容易获取和发现损害公共利益信息,从而做出迅速反应;在整体素质方面, 社会团体的成员多为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其中也不乏环境、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在搜集、保全证据和对相关法律的掌握方面,社会团体都是一支具有较强诉讼能力的队伍,能够有力地支持取证、开庭等诉讼活动;在动力方面,社会团体以其设立宗旨为指向,以保护相关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其动力来源于自身的热情和责任心,并非为履行职责或迫于外部监督;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社会团体主要服务于大众,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参与到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影响范围更广,效果更加明显。除此之外,在费用、独立性等方面,社会团体也拥有不同于其他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优势。

(二)我国社会团体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

我国法律意义的社会团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社团管理条例需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其登记条件较高,比如必须有50个以上的会员等等,目前社会团体在我国登记还是比较困难的。另一种是不需要登记的人民团体或者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比如残联、妇联、工会等。但这类组织在财政上与政府是供应关系,在管理上受制于政府,有的还行使着一定的管理职能。他们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能力,但是否具有动力进行诉讼活动,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从社会实践来看,此类社会团体在进行公益诉讼时往往“动力不足”。相较于不需要登记的人民团体或者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社会团体,经注册的社会团体既有保护公益的热情,也有进行公益诉讼的法律资源和组织资源,但是,其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成果并不乐观。如环境保护方面,2008年,中华环保联合会曾就云南阳宗海污染事件提出公益诉讼,但被谢绝。2010去年,重庆绿色志愿 ①②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兼论民事诉讼机能的扩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肖建华:《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者联合会对国电阳宗海发电公司二氧化硫减排不力提出公益诉讼,未被受理。直到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状告贵阳一造纸厂排放工业污水获得胜诉,成为全国首起由社会团体发起的公益诉讼胜诉案例。这样结果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不仅如此,在现有法律关于社会团体的规定下,许多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的“草根组织”根本无权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三)加强社会团体在民事公益诉讼领域的作用

首先,改变社会团体的评定标准。在对社会团体的考察过程中,其设立宗旨、活动计划、制度规定等,应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而会员人数、活动场所则作为一般考虑因素。广泛吸纳社会上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广泛成员基础的社会团体,与政府共同进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其次,有必要对可以提起诉讼的社会团体进行过滤。在社会团体成立后,依据其设立宗旨,检查在一定时期内该社团的活动情况,针对其活动成效及时的进行指导或告诫。也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的做法,由立法者授权有关行政机关对符合起诉条件的社会团体进行认定,定期公布、定期更换。

最后,对“草根组织”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地位进行认可。实践中,有些地方已开始尝试让“草根组织”加入到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队伍中来。2011年10月,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自然之友”就曲靖铬渣污染事件提起的公益诉讼,“自然之友”在法律上不属于社会团体,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是国内首例由草根环保组织提起且得到受理的环境公益诉讼。①2011年7月,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意见,明确提起环境公益诉讼6大主体,包括检察院、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从事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法人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公民。2011年12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也出台意见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可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②在环境保护领域草根组织的地位逐步得到认可,也表明这些“草根组织”同样能够在民事公益诉讼领域发挥其作用。

四、增加公民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标题如果在最后一行,调至下页)

(一)将公民排除在民事公益诉讼外的原因(此标题如果在最后一行,不用调至下页)

①《草根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获云南曲靖中级人民法院立案》,载人民网2011年10月26日,2012年3月29日浏览。

《环境公益诉讼的民间探索》,载新浪新闻中心2012年02月25日,2012年3月28日浏览。② 1.“直接利害关系原则”的限制。《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固有民事诉讼制度的一种改革。应当承认,“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对于避免当事人滥用诉权、节约司法资源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法治发展,这种严格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越来越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一方面是危害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增强,另一面对受害者的救济手段和对违法者惩罚措施则是极度匮乏。有的当事人虽然在长期努力后胜诉,但法院往往只针对此案起诉人的直接经济损失予以判决,无法禁止被告以相同的侵权行为对其他关系人利益的损害,其结果只能是保护了个人私益而失去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2.担心“诉讼爆炸”的出现。随着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都普遍得到增强,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类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与日剧增。近年来出现的相关著名案例如:王英起诉富平春酒厂要求其标贴警示、写明成分,并要求被告赔偿因标示不明、误导消费者所致其夫死亡的经济、精神等损失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以高速公路不高速为由,状告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要求法院判令其违约并赔偿其直接经济损失10元钱案;张岩诉麦当劳彩色垫纸有毒案。公民对于诉讼的热情,或许会使立法者担心“诉讼爆炸”的出现。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一来中国的传统观念对于诉讼时避而远之的,而近年来公民逐渐开始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是我国多年来的普法活动的努力成果;再来,为防止滥用诉权,对公民的起诉条件加以限制即可。如公民个人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前,必须通知主管该项公益事业的国家管理机关,并要求其制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或者提起诉讼,主管机关收到该通知后,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对所诉事项做出决定,并回复该公民。如果主管机关没有在法定期间内做出决定,或者公民对做出的决定不服,公民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或者对公民个人滥诉行为进行制裁,要求原告在起诉前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如果查明原告存在滥诉情形,则将保证金予以没收。

3.忽视了个人在公共利益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公民进行民事公益诉讼胜诉的案例,但是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影响是不容 小觑的。此前郝劲松律师通过提起公益诉讼,推动火车上的餐车开具发票,推动地铁站台修建公厕等。还有涉及乙肝歧视的多个个体诉讼,最后也推动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门做出规定,明确要求在劳动者就业、大学生录取等环节不得查乙肝。北大法学院师生就松花江水污染案件起诉失败之后,国家环保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直接对造成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吉林石化分公司处以100万罚款,①虽然这只是一个依靠行政手段所得到差强人意的处理结果,但也开创了建国以来环保部门罚款的最高记录。

(二)赋予公民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由

1.公民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体。公民与社会有着本质和密切的天然联系,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相加,保障了公共利益的健康,个人利益也必然受益,公共利益出现了病态,个人利益最终也必然受到损害。所以保护公共利益实质上也就是保护个人利益。恩格斯也曾说过:“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②基于这种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公民完全可以成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

2.公民参加民事公益诉讼有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一方面,人民依法定程序把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委托给国家机关行使。另一方面,为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保留了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力。当民事违法行为侵犯公共利益时,人民有权依法通过民事公益诉讼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它使宪法所规定的社会主义民主在诉讼领域内制度化、法律化。

3.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赋予普通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路径,赋予公益诉讼的起诉权是最直接的路径。依法治国必须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参与到法律的执行与实施中来。民治不兴,法治难成。在现实中,我们并不缺少奋不顾身的反腐义士和护法英雄,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的途径,使人声音能够 ① 吴勇:《环境司法的困惑与反思》,载卞建林《诉讼法学研究》(第1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9页。畅通无阻的表达,使公民个人的维权之路不再艰辛。而赋予公民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正是为公民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

4.给予公民这种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实现法律的社会价值。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可以使损害公共利益者承担法律责任,一方面使公民对违法企业、单位、个人的监督更加有力,另一方面也给有违法动机的企业、单位、个人以警示作用,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法律的作用不仅在于惩罚违法行为,更多的是通过威慑来预防违法行为。公民参与公益诉讼能更好的发挥法律的预防作用,促进法治社会的建立。(不空行)

结 语(黑体 四号 居中 两字之间空两格)

此次的民事诉讼法修改开启了公益诉讼的大门,其意义重大。但是草案中对公益诉讼问题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本文只针对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进行了讨论,而要真正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公益诉讼的受理范围、公益诉讼的程序机理、诉讼滥用的防范、证明责任、以及诉讼费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草案目前在争取意见的过程中,相信在全社会的献言献策之后,最终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对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会更加具体有效,也能更好的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空一行)

参考文献(黑体 小四号 居中 字之间不空格)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孙谦、刘立宪主编:《检察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3]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4]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5]党广锁:《公益诉讼主体问题浅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6]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兼论民事诉讼机能的扩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换行对齐)

[7]苏家成、明军:《公益诉讼制度初探》,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10期。[8]肖建华:《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9]王福华:《我国检察机关介入民事诉讼之角色困顿》,载《政治与法律》200

312 年第5期。

[10]潘梦静、汤树桂:《对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1]金亮星:《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载《今日中国论》2008年第1期。

[12]吴勇:《环境司法的困惑与反思》,载卞建林《诉讼法学研究》(第14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3]杨三正、陈建敏:《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理由及立法建议》,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0卷第4期。

[14]汤维建:《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载《中国司法》2010年第1期。[15]季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16]崔伟:《检察机关是公益诉讼的适宜主体》,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13日第3版。

[17]雷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必要性分析》,载检察日报2007年09月14日第2版。

[18]杨立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件公益诉讼案件及重要意义》,载杨立新民商法网2009年4月6日。

[19]卢凯鹏、冯金选:《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困惑与展望》,载正义网2011年3月28日。

[20]汪晞:《论公益诉讼主体》,载北大法律信息网2012年2月26日。[21]周军、邹子路:《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初探》,载吴江市法院网2012年3月16日

注意行距 1.5倍行距,粘贴的内容行距要调的与论文一致 目录不带页码

目 录

内容摘要.................................................1 引言.....................................................1

一、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明确之必要...........................1

二、对草案中“有关机关”的理解...........................3

(一)行政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利弊分析...................3

(二)检察机关应作为民事公益诉讼适格主体.................4

三、加强社会团体在民事公益诉讼领域的作用.................7

(一)社会团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及优势...........7

(二)我国社会团体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8

(三)加强社会团体在民事公益诉讼领域的作用...............9

四、增加公民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9

(一)将公民排除在民事公益诉讼外的原因...................9

(二)赋予公民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由................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2

第三篇: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几个问题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几个问题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几个问题2010-06-29 18:26:2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几个问题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几个问题(2)

一、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的几种方式

公益诉讼一般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类案件:1.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案件;2.环境污染的案件(比如公害案件);3.妨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和管理秩序的案件;4.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案件中,被侵害主体法律地位较弱或无主体的案件;5.损害公共设施,破坏自然资源的案件;6.违反公序良俗的案件等等。检察机关在提起公益诉讼时以何种方式向法院提起,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从目前检察机关已开展的民事公益诉讼活动的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

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侵权人(债务人)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合同双方当事人为被告。二是检察机关和遭受侵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为共同原告,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比如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检察机关与国有资产流失单位为共同原告,对方当事人为被告;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案件,检

察机关与基金流失单位为共同原告,对方当事人为被告等等。

(二)支持民事诉讼方式

检察机关作为支持起诉的机关支持受损害单位向人民法院起诉。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对于主体法律地位较弱或是环境污染案件,检察机关作为支持起诉的机关,由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受损害单位或个人提起诉讼;二是在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中,国有资产流失单位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不愿提起诉讼,或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不起诉,在这种情形下,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原告,检察机关作为支持起诉机关,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人和受益人为共同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采用检察建议或调解等非诉讼方式

这种方式在案情清晰、双方当事人配合,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情况下,通过非诉方式成果好、见效快,采用检察建议或调解等方式,可极大地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上述三种方式各有特点。第一种方式中,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可以较快地进入诉讼程序,但采用此种方法,有些法院会以“检察机关不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主体不合格”为由驳回起诉。第二种方式主要是针对有些案件(比如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由其行政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起诉,而由检察机关支持起诉。这样即可以避免检察机关单独作为原告,若被告提出反诉,检察机关无法承担反诉引起的民事义务,同时又可以在检察机关支持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依法定手段收集证据,而其它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和个人不具有这一法定职权。第三种方式是一种成果好、见效快的方法,但对于重大、疑难的案件就不太适用,因而应用范围有限。

二、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过程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

第一,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总则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民事诉讼法》的分则中,对支持起诉缺乏具体规定,使得目前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活动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工作的深入展开。但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在总则中规定的有关检察机关监督民事审判、行政审判活动的原则(比如《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4条:“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保

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这些规定,可以看作是法律对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诉讼的一种概括性授权。但是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活动仅有法律的有关概括性授权还不够,还需要法律对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活动的具体操作规范和诉讼权利做出具体规定,以便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

(二)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所享有的诉权

从理论上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既具有当事人的地位,又具有法律监督者的地位;同时既不是以完全意义上的当事人身份出现,又不是完全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这就是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中享有诉权时的内在矛盾及其所享有诉权的全部内容。在检察机关既具有当事人的地位

第四篇: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的几种方式

公益诉讼一般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类案件:1.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案件;2.环境污染的案件(比如公害案件);3.妨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管理秩序的案件;4.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案件中,被侵害主体法律地位较弱或无主体的案件;5.损害公共设施,破坏自然资源的案件;6.违反公序良俗的案件等等。检察机关在提起公益诉讼时以何种方式向法院提起,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从目前检察机关已开展的民事公益诉讼活动的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

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侵权人(债务人)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合同双方当事人为被告。二是检察机关和遭受侵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为共同原告,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比如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检察机关与国有资产流失单位为共同原告,对方当事人为被告;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流失的案件,检察机关与基金流失单位为共同原告,对方当事人为被告等等。

(二)支持民事诉讼方式

检察机关作为支持起诉的机关支持受损害单位向人民法院起诉。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对于主体法律地位较弱或是环境污染案件,检察机关作为支持起诉的机关,由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受损害单位或个人提起诉讼;二是在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中,国有资产流失单位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不愿提起诉讼,或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不起诉,在这种情形下,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原告,检察机关作为支持起诉机关,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人和受益人为共同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采用检察建议或调解等非诉讼方式

这种方式在案情清晰、双方当事人配合,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情况下,通过非诉方式成果好、见效快,采用检察建议或调解等方式,可极大地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上述三种方式各有特点。第一种方式中,检察机关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可以较快地进入诉讼程序,但采用此种方法,有些法院会以“检察机关不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主体不合格”为由驳回起诉。第二种方式主要是针对有些案件(比如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由其行政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起诉,而由检察机关支持起诉。这样即可以避免检察机关单独作为原告,若被告提出反诉,检察机关无法承担反诉引起的民事义务,同时又可以在检察机关支持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依法定手段收集证据,而其它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和个人不具有这一法定职权。第三种方式是一种成果好、见效快的方法,但对于重大、疑难的案件就不太适用,因而应用范围有限。

二、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过程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

第一,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总则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民事诉讼法》的分则中,对支持起诉缺乏具体规定,使得目前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活动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工作的深入展开。但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在总则中规定的有关检察机关监督民事审判、行政审判活动的原则(比如《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4条:“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这些规定,可以看作是法律对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诉讼的一种概括性授权。但是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活动仅有法律的有关概括性授权还不够,还需要法律对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活动的具体操作规范和诉讼权利做出具体规定,以便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

(二)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所享有的诉权

从理论上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既具有当事人的地位,又具有法律监督者的地位;同时既不是以完全意义上的当事人身份出现,又不是完全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这就是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中享有诉权时的内在矛盾及其所享有诉权的全部内容。在检察机关既具有当事人的地位,又具有法律监督者的地位时,就其所具有的当事人的地位而言,检察机关应享有普通当事人具有的诉权,比如申请回避权、变更或撤销诉讼请求权,庭审中的请求调解权等等;就其所具有的法律监督者的地位而言,检察机关应具有对错误生效判决请求上级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权等。同时检察机关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当事人身份,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就其不

是完全意义上的当事人身份而言,检察机关除以普通当事人身份与对方当事人享有的平等诉权外,检察机关还以法律监督者的身份享有特殊的权利,就此而言与对方当事人不具有平等性,正因为如此,检察机关介入公益诉讼案件就是需要检察机关有这种特殊权利来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所以总起来看,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案件中享有的诉权,是提起诉讼权与监督诉讼权两者的统一,同时又不是两种权利完全的实现,这些需要在立法上加以明确和规定。

(三)检察机关在诉讼过程中是否享有强制措施的权利

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过程中是否享有强制措施的权利是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之所以提起公益诉讼,就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免遭不法侵害,而检察机关享有的强制措施的权利正是完成这一职责的重要手段。检察机关与公民个人和其它组织提起民事诉讼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检察机关在依法定职权在搜集和保全证据过程中,包括搜集证据、保全证据、勘验、鉴定、财产保全和强制措施等具有强制性质,当事人、证人、有关组织和个人有配合的义务。但由于对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我国法律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从立法上赋予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的调查取证权。

第五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浅析论文

一、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和特点

民事环境公益诉讼,是一定的机关、组织或个人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民事主体致使环境遭到或可能遭到破坏的相关违法行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是指面对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将受到侵害害危险时,主体有权利通过民事环境公益司法程序实现对环境公共利益的救济。

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宗旨在于维护公共环境权益,而不是个别民事主体的私人权利,尽管其诉讼结果存在间接维护个体利益的效能,但仍区别于保护个体本身利益的诉讼。因此它与传统民事诉讼中原告的区别有两点:第一,它的原告资格范围广于一般的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第二,不仅民事诉讼法,其他的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域外规定

(一)英美法系

1.美国:

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主要由公民诉讼构成。该制度最早在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中第304条中得以确定,即任何人(不论是受到直接损害还是间接损害)有权自己对任何人提起诉讼。这一诉讼法案并未限制原告资格与该案的利益关系。它的确立体现在1972年的联邦《清洁水法》中。该法采用了塞拉俱乐部诉莫顿案中“环境保护团体”的概念,首次以“环境保护团体”作为原告主体。同时,在2000年“地球之友诉雷德劳环境服务公司”一案中,法院对“该行为具体侵害社团成员”的条件适度宽限,原告只要证明特定涉嫌违反联邦环境法律规定的行为对其所关注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法院也可承认该启动要件。美国的公民诉讼模式赋予了个人或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从而监督相关环境法律得以有效实施,有效地维护了公民的环境权。

2.英国:

英国以集团诉讼制度为主,即对于个人受到的侵害较少,使受害当事人难以出庭,可通过此方式将受害者们成立为一个诉讼团体,并记录每个人的受侵害次数。20世纪60年代时集团诉讼制度也被广泛运用到环境公益诉讼中。一般来说,公民起初不具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只能通过检察长的名义就违法行为向检察长请求并提起诉讼,此制度又叫作“检举人诉讼”。此外,经检查长同意,某些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也具有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二)大陆法系

1.法国:

法国1860年的《民事诉讼法典》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民事领域进行干预的权利,突出表现在涉及国家安全或是公共用地等案件中。除此之外,经政府认可具有诉权的社会团体也能参与到民事诉讼程序中。

2.德国:

德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一般是团体诉讼制度,就是使得某一些行业团体有权实施诉讼。为防止诉讼泛滥,立法机构严格限制了团体诉讼的原告资格:其一,社会团体必须是合法性组织,并且事先成立;其二,团体应有一定规模;其三,团体须有以维护某种公共利益为目的固定章程。

三、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各种观点

根据《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及部分省市的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各派学者观点,我国在司法领域中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主要包括检察机关、环保行政部门、环保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这四类原告主体都具有各自的利弊。

(一)检察机关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在物质条件和法律能力上都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国内学者也对其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出了疑问。其一,我国尚无明确法律规定其可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提起诉讼。其二,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者,以监督法律在民事领域的实施为目的,若其一旦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则在身份上成了实施法律者,具有矛盾性,这将会破坏传统的诉讼结构。其三,检察机关在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时不一定具有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因此,有学者认为检察机关只能通过行使上诉权、申请再审等权利寻求法院的裁决。

此外,有的学者提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但须受一定条件的制约。然而这种观点仍被认为其不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二)环保行政部门

环保行政部门作为环境监管机关,在环境污染类事件中是最具专业化的,但一些学者认为,其一旦拥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则与其本身的职能相矛盾。环保部门本应处于社会公务事务管理者的地位积极行使其法定的公权力,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干预,发生环境侵权事件后依法处罚环境违法行为,但当其作为原告具有诉讼权利时,就会有利用司法掩盖其应尽行政职责的嫌疑,这不利于社会对行政执法权力效力的影响,也会造成环保部门工作的懈怠。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环保部门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很可能是自身的确无法行使,并非怠于行使行政职权。

(三)环保组织

环保组织作为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组织,在诉讼的积极性上比公民个人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我国过多数量的社会团体以及诉讼的泛滥,环保组织的主体资格应当被制约。除了需具有固定的章程和一定的经费资助外,应当限制其成立年限,且应有完备的高职业化的法律人员。

(四)公民个人

按传统诉权理论的观点,公民个人是环境污染事件中直接的受害者,理应具有合理的诉权。然而现阶段学者却多数反对。其一,从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关于民事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能够看出我国对公民作为适格原告的立法态度是反对的,2014年的《环境保护法》也没有将公民个人纳入到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范畴内,这可能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公民个人欠缺诉讼能力;二是过高的个人诉讼成本及成本与收益失调;三是可能会导致诉权泛滥。综上,基于目前我国的整体司法环境,该制度的缺乏一定操作性。

四、对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完善的提议

(一)对新民事诉讼法进行司法解释

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有关原告主体的规定太抽象,有必要进行探讨并在法律条文中罗列出来。“法律规定的机关”应当包括检察机关和专门行政机关,后者如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和环境资源保护部门;“有关组织”应当是环保组织等专门社会团体。

(二)建立有层次性的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制度

参考国内外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环境,笔者认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制度涉及到了原告类型之间起诉的顺位问题,应当以社会组织为第一序列的原告主体,行政机关紧随其后,将检察机关作为最后的门槛,摒弃公民个人的原告主体资格。

1.社会组织:

将社会组织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第一序列适格原体现了民事诉讼中的私法自治。相比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在私法领域出现与私法自治所倡导的更为契合。民事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的社会组织以环保组织为主要,因其自身的法定职能与专业性,环保组织在解决民事环境公益诉讼问题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现阶段环保组织的资格应当受到制约否则后果就是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诉讼成灾。

2.行政机关:

民事环境公益诉讼领域的行政机关主要指环保机关。虽环保机关具有行政权,可以处罚侵害环境的行为,但此行为有时并不利于环境公共利益,因此应当赋予其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去解决行政处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侵害环境行为出现时,若其行政处罚对于环境利益并无益处时,便可将环保组织列为共同原告进行起诉,需要注意的是,环保机关可以自己提起诉讼的唯一情况就是,环保组织迟迟未起诉。

3.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在我国并无太多争议。然而检察机关的原告诉讼资格同样需被制约。我国的检察机关是监督法律的实施情况的机关,一旦有了侵害环境的行为,检察机关的职责是督促环保组织与相关环保行政机关及时提起公益诉讼,只有在二者都不提起诉讼时,检察机关才作为原告适格主体进行诉讼。

4.公民个人:

由前文所述,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表明在我国现阶段的立法中公民个人并无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公民个人想对侵害环境的行为提起诉讼的唯一办法就是:环保组织、环保机关或检察机关代替其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

五、结语

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剧了环境侵权问题的发生,与其相关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就至关重要。而明确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则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社会组织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不够的。界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围并适度扩大已被更多学者赞同。然而完善民事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制度只是最基本的步骤,我们更需要对受案范围、审判制度以及执行制度等进行严谨规划。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之路将成为立法者与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

下载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察机关应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吗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公益诉讼案例

    环境公益诉讼案例 判决书: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诉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2016年12月28日发布)关键词......

    论环境公益诉讼

    论环境公益诉讼 07级法硕张洁学号 107262007649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中的一种,是发生在环境资源领域,以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为依据的一种公益诉讼。在......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侵权诉讼,它侵犯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侵犯了社会的公众利益,而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又......

    检察机关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认定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检察机关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认定 周倩 摘 要 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问题探究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问题探究 【摘要】 目前,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法律规定不完善,在检察机关对于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该管不管,能不能提起公诉的问题上,理论界仍有很大争......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精选多篇)

    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古代罗马法学家把法分为公法和私法,诉讼也被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公诉”是对有关国家利益案件的诉讼,“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个人案件......

    我国的公益诉讼应由检察机关提起

    我国法律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检察机关是否有权利提起民事公诉存在很大争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民事诉讼法之时就曾展开过一场讨论。但是反对的呼声很高,认为检察机关的宪法定......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

    好问律师APP www.xiexiebang.com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 与你息息相关的公益诉讼—— 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 最高检公布检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