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有感
马列新闻原著选读
浅析《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1842年,24岁的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并成为该报主编,他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普鲁士封建专制统治和德意志封建势力的论文,并在反抗封建专制政权实行思想禁锢和剥夺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命题,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思想着眼于人类理性的自我解放,为穷苦的人们争取精神武装,是按照民主主义思想描绘出的一幅关于理想报刊的图景。
《则是马克思在其担任《莱茵报》主编的第二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马克思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对“莱茵省总督对《莱茵报》发表的两篇文章提出无理指责并要求报刊做出解释“的答复,马克思以摩泽尔记者的名义,在仔细分析了各种材料(包括官方文件)和对摩泽尔河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极其详尽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论证对总督先生的指责作出了全面、客观、深刻的答辩。
基于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把握,再通读一遍《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我将对文章中所体现的在我们今天的新闻实践活动仍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提炼,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报刊的人民性和出版的自由性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人民报刊思想”。
第一,关于报刊的人民性
1、马克思指出“人民报刊”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民的需要,而不是普鲁士政府的“施舍”与“宽容”。同时,马克思也预见到:“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2、自由报刊的目的是表达人民的呼声,代表人民的意愿。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这里要求新闻必须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贴近群众。
3、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报刊是“社会舆论机关”。它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地,它也制造这种社会舆论。”说它制造舆论,是指报刊通过客观地、根据事实描写、报道事实,来引起人民的关注和评价,进而形成舆论;而这种舆论又会成为报道的重要题材。自由报刊必须客观地反映舆论,而决不能无视舆论,歪曲舆论。如果舆论得不到全面客观的反映,报刊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而“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4、自由报刊即“第三种因素”。马克思主张,自由报刊应该是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第三种因素”。它应该是政治的因索,但不是官方的因素,不以官僚的意志为出发点;它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它具有“公民的头脑和市民的胸怀,”也即能理智地从整个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自由报刊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可以同样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而且此时双方不是“从属关系”,而是“权利平等”的关系。它可以不通过官僚的中介,原封不动地将人民的贫困怨愤的状况送到国家权力的面前。
也就是说,人民报刊是深深扎根在人民之中的。这里“人民”的含义为贫困的和一无所有的阶级,不是个别的受苦人群,而是整个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报业理论非常相似。他也近乎把报刊看成是“第三种力量”或“第四等级”,报刊的阶级性还没有明确化,还被看成是“人类理性”或“人类精神特权”的体现。这主要是由于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还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还没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二,关于出版的自由性
马克思认为,处于贫困状况人民的需要必然导致人民报刊的产生。这样,他们就越出了精神领域,从由精神自由来论证出版自由而跨入到由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来论证出版自由的必然性;从把“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体现”而进一步要求报刊维护人民群众的真正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这里的出版自由已赋予了阶级的含义,他们认为,出版自由乃是“人类精神的特权”,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没有出版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将成为泡影。包括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斗争在内。”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极为憎恨专制统治者的思想压制。他把书报检查比作使夜莺失明,强制给自由人削发一样残忍无理,认为这是一种“拙劣的警察手段”。他还指出,书报检查的笨拙、无效,因为检查的结果,使每一本被禁的书,不管是好是坏,都成了“不平凡的作品”,从而对读者更有诱惑力。这些禁书会被人们看成是殉道者,既然是殉道,就一定有“灵光”和“信徒”。结果自然与专制统制者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马克思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出版物看作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类自由的实现。”这一点与上升对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颇为相似的。
报刊就其使命而言,“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并且,“正是报刊可使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使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换句话说,报刊乃是人民和正义的代表者,是人民群众文化和精神的“强大杠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利益的斗争,或政治或经济。然而,在社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代,社会的声音呈现多元化态势,不同阶层的矛盾也事儿浮现,时而尖锐,社会浮躁不安。阶级虽不同于阶层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拥有相同利益或理念的群体有表达自己和伸张正义的需要,现代媒介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成为人民群众文化和精神的杠杆。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传播学说,几乎涉及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所有重要命题,包括出版自由、意见的自由市场、书报检查制度、出版法、自由报刊、报刊的使命、议题设置、报业垄断等。而人民报刊思想作为马克思报刊思想的起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认为,报刊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像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可能会存在一些缺点,但报纸能够直面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并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的改进,同时,报刊本身是真实的、纯洁的,在对报道事实的选取上也是按照所选择的中心思想运用事实进行表达的。这对现在的新闻写作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会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但如何将这些材料组合才能表达出完成的符合人民精神的新闻稿件呢?这就需要记者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尖锐尖锐地、激情地、片面地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并不是说记者可以忽视全面而真正的片面的看问题,而是说记者应该以事实表达事实,读者能够从记者所选取的实施中看出事件的真相,这才是成功的新闻稿件,传播效果才会提升,同时也为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
第二篇:读《老鼠记者》有感
读《老鼠记者》有感
这几天,妈妈给我买了这本《老鼠记者·非凡圣诞节》,我看完后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杰罗尼摩·斯蒂顿,他心地善良,喜欢阅读和写作。他不喜欢旅行,却往往身不由已的被拉去旅行,则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笑料不断、意外迭起的惊奇历险。
这次的故事是杰罗尼摩·斯蒂顿答应他亲爱的侄儿本杰明去山上滑雪。但斯蒂顿被滑雪场里的恶霸——雪崩鼠撞得两人全身都骨折了。难道倒霉的他就只能独自在医院度过一个悲惨的圣诞节吗?不不不,他的身边不仅围绕着关心他的家鼠、热心帮助他康复的医护鼠,还有互相鼓励扶持的病友……。斯蒂顿在医院遇见了那只撞飞自己的雪崩鼠,他也住进了这家漂亮的医院。他对斯蒂顿说了对不起,他觉得自己是个大白痴,他的行为伤害了斯蒂顿,也伤害了自己……。杰罗尼摩·斯蒂顿原谅了他,并和他握爪言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在下一年的圣诞节里,杰罗尼摩·斯蒂顿和他的朋友、家人又来到医院,给病友们带来了欢笑,因为笑可以治愈一切疾病!
我喜欢这种幽默、搞笑、惊险、诡秘、玄妙、动感的书。这本书以老鼠的视角描绘人间百态,我能从中获得美妙非凡的感受!富有创意的排版设计,让我喜欢上了阅读。
405班李嘉灏
第三篇:读共产党宣言有感-吴泽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前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敌对势力。现在共产党人可以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最近按照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我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著,读到前言时就深深的被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极富哲理性的有着深刻内涵的语句所震惊。该宣言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共产党宣言》是在 1848年2月23日问世,该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是颠扑不破的革命真理,是一部魅力永恒的经典名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他是前人全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框架。马克思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将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任何社会形态都只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过程,资产阶级社会也概莫能外。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对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做了全面分析,对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做了精辟的阐述。《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就是要实行这两个决裂,不但要和旧社会彻底决裂,还要和旧思想彻底决裂,从根本上解决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最后,这部宣言发出了伟大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于露骨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无耻罪行,揭露了社会上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及其不合理性,有力地回击了各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攻击。其二:在于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认识到只有充分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社会才会有根本的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共产党代表了广大工农阶级的根本的利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三:在于预见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共产党宣言》大胆地预言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这个,也是当时的其他著作所无法做到更无能做到的。
宣言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共产主义宣言》的发表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共产主义宣言》的发表,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全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这些壮举,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壮志豪情,《共产主义宣言》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幸福。总而言之,《宣言》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宣言》是指引继续革命的灯塔。时至今日也没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警醒作用,指导作用。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书记指出: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既是中国人的梦,也是包括中国无产阶级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梦想,消灭一切剥削,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每个人能自由发展的新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是历史赋予党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人民获得自由,民主的伟大历史使命,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只有紧密团结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周围,才能获得人之为人的一切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但是当今国际社会形势复杂,国内发展困难重重。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理想信念动摇了。”
忘记了人民赋予党的历史使命,忘记了为广大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崇高荣誉。当今中国国内的一些“反动阶级”,“美国的第四纵队”,“引路党”等反动势力与西方的官僚资本主义,敌对势力联合起来,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围堵绞杀,甚至一些党内的个别人士身居高位,却忘记为人民莫福利,忘记自己的理想信念,腐化堕落甚至与西方反动势力勾结,叛党叛国,与人民为敌,与世界无产阶级为敌,最终都会身败名裂。为什么苏共这么大一个政党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推翻了,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反复告诫的“欲灭其国,先去其史”,“大肆妖魔化苏共党史,苏联革命史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大肆妖魔化列宁和马克思,总之一句话:大肆妖魔化无产阶级政党,宣传《共产党宣言》为妖书,大肆镇压爱国人士和爱国力量,最终彻底摧毁了苏联人民的信仰,推翻了共产党的领导”。当初苏联解体后,人民生活多么艰苦,只是俄罗斯依靠富足的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才逐步恢复元气,开始重返强国地位,如果同样情况发生在中国,那么中华民族将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因为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尤其是西方资本)聚集在中国掠夺性开采30年,已经把中国推到资源和环境濒临崩溃的边缘,更本承受不起当初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金融大洗劫,全体俄罗斯民众欲哭无泪,绝望哀嚎,正是俄罗斯人民发现上了大当吃了大亏,自己国家体质被颠覆,社会主义运动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才联合起来,奋力锄奸,这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五花八门,唯独没有中国公知的“汉奸文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俄罗斯民众一致要求议会出台《叛国罪法》以及一系列惩办卖国贼法律的根本原因,就是俄罗斯全国从上到下发起锄奸运动的根本原因,因为俄罗斯人民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坑的太惨了,财富被洗劫一空,人口数量骤减,人均寿命下降,大批的俄罗斯妇女远赴西方卖淫....归根到底这都是无产阶级政党理想信念动摇,放松了警惕,资产阶级反扑,使社会主义收到前所未有的失败和挫折,但是社会主义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共产党宣言》在今天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指引我们前进,是武装我们无产阶级的最强大的理论武器。
在当今资产阶级社会里显露出的各种弊端,已经表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前进发展了,资本主义以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为目的,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财富,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而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所以共产主义必定取代资本主义。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
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而共产党人要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那么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
《宣言》中提到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但是反观我们国家虽然已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一直牵动着全民族的神经。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其残余的反动势力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勾结一起妄图颠覆我们的政权和体制,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我们坚信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与历史趋势为敌,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让资产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我们坚信社会主义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姓名:吴泽.学号:14221020912.14级中药研究生(4)班
第四篇:读《李尔王》有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自食其果。但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是不能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也不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稳当的。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久月深,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后,他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人间真情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但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者而对待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他们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
书中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和地位他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他甚至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那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他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是他之所以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葛罗斯脱的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相信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马哲思想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观人生观的对待
意识的能动作用
动静
联系发展
第五篇:读《爱弥尔》有感(推荐)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儿童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