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桑迪·韦尔》有感[样例5]

时间:2019-05-15 11:5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桑迪·韦尔》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桑迪·韦尔》有感》。

第一篇:读《桑迪·韦尔》有感

读《桑迪·韦尔自传》有感

作者:桑迪·韦尔,朱达·克劳斯哈尔著,万丹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八大财团变成了十大财团,新财团的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期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德克萨斯财团等十大财团统治美国的格局。其中的花期财团的创始人便是桑迪·韦尔,他一手打造了世界的金融巨无霸花期集团,他年轻时并非一个富家公子,但他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和金融天赋,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创造了花旗集团。如今的花期在美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花旗集团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集团。它是由花期公司和旅行者集团1998年合并而成,并于同期换牌上市的。如今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

而桑迪·韦尔在白手起家之初绝不会想到他会成为这么一个世界金融巨无霸的掌舵人,在1960年,他和三个伙伴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1981年与运通公司合作,原本以为自己会理所当然成新合并公司的首席董事长,可是他这次遭遇了人生中最严重的滑铁卢惨败,他

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CEO,自己原来的公司没有了,此时他52岁,他此时的身价已经上亿,即使退休了,也不愁吃喝,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1996年,他带领他重新组成的团队加入商业信贷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和旅行者公司合并成立旅行者集团,公司不断扩大,1998年与花旗公司合并成立花旗集团,但这回他成了花期的掌舵人,缔造了世界上的金融巨无霸,一时间媒体吵翻了天。之后他得到了一生中在他看来最为重要的奖励——被美国《首席执行官》杂志评为“年度最佳CEO”,当戴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迈克戴尔颁奖给他时,他激动地哭了,这就是桑迪·韦尔。

当我细细翻完那本《桑迪·韦尔自传》时,对他有的是无限的敬仰之情,一个人在将要迈入古稀之年之时,依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而是朝着自己目标努力,依然像年轻人那样拼命工作,最后自己的汗水得到了回报,张开了胜利的花朵,那花骨朵上写着“花旗集团老板”。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的呢。这才是完美漂亮的人生。

记得我在看俞敏洪的大学生励志视频时,他说:“当我听到杨振宁教授八十二岁时还要结婚,我立马起床,为自己后面的四十年最打算,做设计。”这里面反映的不就是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生追求嘛。其实人生贵在一个坚持,对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即使自己已经迈入人生古稀之年,却依然努力。

看完桑迪·韦尔,我常常会想到另一位白手起家创业的老头,他自己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55岁,他不顾亲朋友的反对,开始了自己的摩托车事业,曾经的他进劳改农场等耗费了二十年光阴,之后自己做

成了亿万富翁,中间经历的辛苦,流过的汗水,我们是无法想象的,或许这只有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才知道这其中的艰难苦涩。他就是重庆力帆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尹明善。在中国,这位民营企业家为人所称道,如今他已经70岁了,可依然精神爽朗,我佩服他的是那种为实现自己目标而坚忍不拔,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精神,同时也很佩服那最终对自己人生坦然乐观的态度。

尹明善可以说是中国的桑迪·韦尔,他们都在几乎相同的年龄开始创业,当然也有一些区别,结果呢?桑迪·韦尔成了世界金融巨头的花旗银行的掌舵人,而尹明善成了中国杰出的民营企业家。

是的,人生就需要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有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我常常看很多企业家的人物自传,那里有太多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写不出来,只有自己读了,明白了,领悟了,才可以。这其中的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在遭遇了经济泡沫之后,自己创办的公司破产了,而且欠了好几亿的债务,他东躲西藏,可是过了几年之后,他又重返商界,把以前那幢未完的八十层高楼建起来了,又有了自己的企业,在商界称霸。

虽然如今的我们还小,但是马上要踏入社会了,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需要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以及乐观的态度。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做成我们想做的事,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第二篇:读《花旗帝国—金融奇才桑迪.韦尔传奇》有感

这些天,实在有些苦闷。作为一名行者,也许偶尔能在教海泛舟时拾起一两点零星的快乐。可是,能写出一点有含金量的文段,能上出一节让别人从自己的探索中获得启迪的课,对于自己,确实有点难。也许,太多的琐碎小事让自己无法静心阅读、思考。看着上善若水的楼越搭越高,心想时间如海绵中的水,愿意挤还是有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还是保持最基本的不断行走的特立独行的姿势吧!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喜欢胡风,喜欢川端康成,喜欢紫氏部……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不守规矩的阅读能让我心情平静,就象音乐,更象咖啡。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这些书是否不得要领呢?特别是在教学任务繁忙的开学后。因为喜欢,因为缺乏,所以向往那份智慧、灵动、果敢与强悍。

桑迪,在CEO之夜,他仍然没有安全感。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不受欢迎到被人们称为“靠运气混饭吃的废物”,桑迪最终建立起了他在21世纪的金融大世界。同样,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也始终缺乏一种安全感。我觉得,在论坛上耕耘或游走的同行,内心安全感的缺乏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更强烈。因为不想虚度年华,因为害怕平庸,因为……所以,更觉焦虑,也升腾出更多的欲望。

看看作者的章节标题吧:

1、披荆斩棘杀出条血路

2、加生菜的腌牛肉一方面可以感受桑迪的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与笔触的节奏明快。对于我这样的外行,能读下去,这说明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莫尼卡。兰利注意了读者的心理。就象我们做讲座,上课,一定要洞悉听众的需要一样。读这样的书,一方面是为了汲取那些优秀人物身上所拥有的精神、理念,另一方面就是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写作方式。不象我的文字,平淡如家常大白菜。

喜欢桑迪,不仅因为他的有学问、有思想,有探索性的头脑和敏锐的智慧……而是因为他也不伶牙俐齿,他的领导才能也不足,他也鼓不起自己的勇气,也害怕抛头露面,也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虽然出类拔萃,可是,在有点方面却一样普通——一个真实的英雄。

喜欢桑迪,因为他对自己的业务比别人更加精通,他熟悉业务的各个方面。他会不断提出问题,发现细节问题,他会精辟地审视问题,另人不可思议地发现问题……他说:其实我也不懂多少,但是我可以去学。当然,他所完成的每一项业务和每一次高收益都极大地膨胀了桑迪的自信心。我想,不断地珍惜并抓住每一个机会,因为成功,所以自信。因为成功,所以赢得自我。

桑迪和他的同伴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把工作当作上班,相反,那是他们的生活。教书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们生活、生命的很重要的部分。

还看到麦克德莫特施展拳脚的一小段话,对于一个女人,如何在华尔街拾级而上?————凭借出众的语言文字功底,把艰深的思想化为平和的语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能做得一样卓越。

第三篇:读《玛蒂尔达》有感

读《玛蒂尔达》有感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在这个假期,我和妈妈在书店一起阅读了一本书《玛蒂尔达》。

这本书讲的小小女孩玛蒂尔达从四岁起就读遍了家里所有的书籍。然后开始去市区图书馆借书看。因为父母不管她,只喜欢她那个大几岁的哥哥,所以不知道她读了很多书。在上一年级时,她还帮助她的班主任夺回大房子,打败了那个很坏的校长。最后,她们全家移民,而她留下,和她的班主任高兴地生活在了一起!而且还从一年级跳到了六年级。

读完这本书后,我和妈妈一起分享感受。玛蒂尔达这个小姑娘实在太有才了。玛蒂尔达为什么这么机灵呢?就是因为她一直把书当做朋友,阅读量大了,阅读面广了,阅读时间长了。一个聪明的人,他是靠粮食哺育身体,用书籍哺育灵魂的。一个人,就算他很愚蠢,但是如果他沉迷书海,他将会拥有无限的智慧。书中的玛蒂尔达就是博览群书,变得更加才华横溢,而且还用超能力帮班主任亨妮小姐从她姨妈手中夺回了房子。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会使人进步得更快。而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读书读得多,写作时就好像有神仙来帮助一样。我们的身边这么多资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其实呀,我也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了呢!因为我经常看书,所以写作文常常拿高分。有一次在课堂作文上,我不知道一篇作文怎么写。突然,我想到我看过的一本书的例子,有了灵感。马上就奋笔疾书,开始写我的大作。

读书使我和妈妈有不少的收获,让我们一起读多点书,和书成为好朋友,收获更多的知识吧!

第四篇:读《爱弥尔》有感

读《爱弥尔》有感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1200032姓名:龙琴

在我的认知观念里面,我认为卢梭是一个没有资格谈教育的人。卢梭作为一个“唯性论者”,为了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纵情声色的肉欲生活,将其与旅馆女仆德莱斯·勒华色的五个孩子全部送达了孤儿院或者寄养在别人的家里。作为父亲他却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在教育儿女的经验为零,却写出为世人所推崇的教育巨作——《爱弥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所以带着偏见很努力地看完了《爱弥尔》,虽然不满卢梭在对待自己子女问题上的态度,可是《爱弥尔》书中的一些观念和思想确实值得思考。

卢梭在书中首先提出人性虽善,可是还要经过修剪,这样人的处境才会好些。显然这个所谓的裁剪就是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需要文明的推动,而推动文明发展的根本手段就是通过教育。不论是在历史发展方面还是在个人发展方面,教育时时刻刻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其在教育重视程度有目共睹,而教育给日本社会发展带来的效益也是有目共睹。在二战失势,在此后的经济复苏中,日本也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力和隐形资本,如今日本已列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提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要使其自然发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卢梭说: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是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撇开对卢梭的偏见,其实我很很赞同这句话,作为一个学习者是要在学习中体验幸福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孩子体验得最多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在一考定终身的大教育环境下,为了升学,很多人都在这种压抑中体验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痛苦,在以通过考试为终极目标的现在课堂下,老师满灌式教学,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急需的就是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卢梭也提到,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改为,动力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一个人做事要动力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做好一件事。为什么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学习得不快乐去还是要去学习,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有动力,有动机,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有个好前程,这大概是很多学生普遍的动力,为着自己的前途拼命地努力着,期待着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能平安的度过。

“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记得曾看过一篇调查,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有觉悟将教师作为终身的事业,要有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国家实行的特岗教师计划,我觉得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很多人将参加特岗教师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一个跳板,而不是纯粹的出于贡献。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就有功利性质,这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尊重对教育的不尊重。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之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孩童进行感官教育。孩子就是孩子,大人就是大人。孩子的世界应该就是简单快乐的。不应该背负太多的包袱也不该有太多的压力,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压抑,在这个时期应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太多的东西,其中背负地最重的就是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建立在跟别的孩子的比较之中,孩子很多时候成为中国人炫耀的资本。父母盲目地攀比,你家的孩子会跳舞,我家的孩子就不仅要回跳舞还要回弹琴,我家的孩子一定要成绩好。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小小年纪便背着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样孩子学得多了,父母开心了高兴了,可是孩子不快乐了。这其实跟中国人爱面子有关,孩子出息了,做父母的脸上就有光了。很多人说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苦了很多中国人的孩子,其实我想说,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好面子害苦了孩子。记得我父母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其他的事你别操心,别担心。”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的,有时候真的很郁闷,难道对我们来说,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只能是学习得奴隶,成绩的奴仆?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残忍,而在这种畸形的社会潜意识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按着那些所谓的正确的道路活着,无法挣脱。不得不说是我们的而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第三卷论述了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他谈到了三点:

首先是“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得能了,探索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而在我国现行教育下,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学会的是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而在如何学习的认知上基本为零,他们只知道如何将知识记住了,知道做题目就行了。大学里的教育虽然高喊发现式开放式教学,可是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那些口号喊着好听,基本上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课该怎么上还是怎么上,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一个人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一到考试重点发下,学生背背重点考试六十分万岁,根本跟满灌式教学没差别。所以要在中国的课堂上真正的学到东西基本上很难,学会真的很重要。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什么都是浮云,除了些考试重点和一些偶尔的德教要听听外,自己看书学到的才是印象最深的,老师在其中只是个引导的作用,知识课本上有,老师的作用只是偶尔的点拨让你学得更快更好而已,所以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迅速的时代,学会学习尤为重要。

接着他谈到在工作,教育和学习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用用处。很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都有这样的疑问,我发现大学里面学得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那些东西跟我们的社会根本就是脱轨的。其实未必,有些知识对现在有用,有些东西又是对其长远有用,特别是那些抽象的知识,思维活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开拓或改造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观。大学教育不在于让你学到在社会上真正有用的具体知识,而是帮你构造一个自己的知识图式,开发大脑思维,能让你在运用具体知识上能更加灵活。

最后他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即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于爱弥尔这种社会高层享受私人教学来说不是问题,可是对于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中国人口庞大,现

行的班级教育制度学生和老师是一对多的关系,每个孩子各有其特点,要实现个性化教育是不可能的。不过也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在一定水平上保证这种个性发展。例如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实行小班制,老师经常跟家长保持联系,可是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实现个性化教学难度实在是太大,而且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却还是要通过同一座独木桥,与人竞争,一考定终身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真的太残忍,将每个孩子的天赋打压再打压。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他真的学不会英语,看着英语他就注意分散,可是他却能盯着摄像机连续两个小时。他想考的学校特别看重英语,可是他就是学不会英语。这种天份只能窒息在中国毫无个性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育使我们失去很多的天才,换回来的是一群平庸的人。

第四卷侧重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德育。十八岁时博爱的年纪,二十岁是爱的年纪,指导和搅匀成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卢梭所说的危险而神秘的事应该是性教育可是现代的教育是性教育应该更早,这根现代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爱情教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爱情教育是学校必要的一个课程。现在的孩子早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其爱情,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孩子是人,具有反叛精神和好奇心。所以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包括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自由,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爱对方,也无法处理爱情中的小摩擦。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职。

看完整本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联系下自己学的专业才发现,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还要做到完整的人格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是扭曲的,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强加。

虽然不喜欢卢梭,但是不得不承认《爱弥尔》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确实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

第五篇:读《李尔王》有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自食其果。但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是不能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也不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稳当的。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久月深,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后,他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人间真情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但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者而对待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他们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

书中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和地位他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他甚至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那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他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是他之所以这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葛罗斯脱的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相信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恶。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马哲思想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观人生观的对待

意识的能动作用

动静

联系发展

下载读《桑迪·韦尔》有感[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桑迪·韦尔》有感[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李尔王》有感

    读《李尔王》有感读《李尔王》有感 篇1我以往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

    读戈尔曼《情商》有感

    读戈尔曼《情商》有感 许多人都对情商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以为情商是指在职场、官场上对上级的溜须拍马、圆滑世故;对下级的冷漠麻木;对同事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而戈尔......

    读《阿尔芒丝》有感

    前天晚上看完了这本书,前面感觉很好,但小说的结尾彻底败坏了我的兴致。奥克塔夫之死太仓促了,情节急转直下,而博尼维骑士的出场也有点嫌迟。总之,就是觉得铺垫不足,草草收尾。最让......

    读《爱弥尔》有感(推荐)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

    读《玛蒂尔达》有感600字

    读《玛蒂尔达》有感600字原创: 胡宇涵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玛蒂尔达》。这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罗尔德·达尔写的一本童话小说,讲述了小女孩玛蒂尔达与庸俗势利的父母和恶毒校......

    读《玛蒂尔达》有感新版

    读《玛蒂尔达》有感新版1 假期里,我读了《玛蒂尔达》这本书,我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鼓起勇气面对生活。翻开书的封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映入眼帘。玛蒂尔达是个聪慧的小......

    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

    朵拉之死 ──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朵拉是朵美丽纯朴的花儿,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她的出世是为享受她至高无上的爱情,她的死乃是成全她至高无上的爱情。她短暂的一生为着......

    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

    读《大卫 科波菲尔》有感历尽磨难正是我读完这本书后对主人公大卫的评价。 大卫历尽磨难,出生前,他的父亲便去世了,他在母亲与女仆的照顾下长大。好景不长八岁时,母亲改嫁,大卫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