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19-05-14 05: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篇: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黄梅县教育局

地方教育部门是连接国家政策和教育一线的重要桥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赋予了更多的管理职责,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下面,谈谈对加强县域教育管理、促进县域教育公平的肤浅认识和具体做法,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落实《纲要》精神,遵循规律办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就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方式,培养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挖掘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第一,从教育的社会属性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两大要素。公平关乎社会稳定和谐,效率关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公平和效率(质量)必须兼顾,一个也不能少。“纲要”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20字方针中的两条,体现的正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县域教育改革发展,还必须立足县情,遵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又要推进改革、主动跟进;使教育和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基于此,教育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神圣使

命。

第二,从教育自身看,教育的发展,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规律。一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纲要”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把“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思路,遵循的就是学生发展规律。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教育是“文火慢炖”的过程,是慢的艺术,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是遵循教师发展规律。“纲要”明确提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教师有个性和特质的不同,不同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有不均衡性,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是基础,结合实践勇于创新是途径,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保障。教育管理者必须做好思想引领、平台搭建等工作,遵循规律、因人而异,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遵循学校发展规律。“纲要”就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出了“六个自主”,某种程度上也是尊重学校个性差异,促进学校个性特色发展。每所学校区域特点、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文化积淀等是有差异的,学校实质上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文化链”,要求教育管理者认识学校资源状况、文化传统,把握学校发展的基本

脉络,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体中,学生发展是核心、是根本,教师、学校的发展是条件、是保障。基于此,教育承担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使教育既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又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二、探索教育本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育既承载着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重大责任,又承载着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体发展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办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摆在首要地位。

受狭隘的政绩观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我们还不能从“片追”的误区中走出来,还不能按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办事,不能引领社会大众的教育观念;部分教育管理者媚俗的价值取向、庸俗的办学追求,影响了学生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

当前,教育有三种状况令人忧虑。一是学校发展状况。教育“马太效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优质学校成为“面子工程”,资源配臵不断优化;薄弱学校每况愈下,投入不足,师资短缺、老化、断层现象愈演愈烈。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公平,导致“择校”“大班额”等问题高温不退。

二是师生的生存状态。教师苦教,教育教学工作成为重复的劳动,成为谋生的手段,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学生苦学,学习成为知识的累积,成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倾向。

三是课堂教学状况。教育教学停留在的认知(世界是什么样)层面,学生缺少实践、探究的平台,不善于思考(世界为什么是这样),不善于创新(怎么样让世界更美好)。

叶澜教授说: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是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尊重个体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把学生终身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这也是教育的本源。二是要重构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平台;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让课堂更有张力和活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长能力行为记忆远比概念记忆来得深刻。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短板”,我觉得,当前中小学必须把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总之,公平和质量是县域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必须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推进管理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贯彻“纲要”精神,创新管理,完善机制,科学布局,改造薄弱,提高质量,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区域内教育有序均衡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使更多学生公平地享

受到了优质教育。

今年11月,黄冈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市长刘雪荣到会讲话,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认识高”“ 理念新”“行动快”“措施硬”。《湖北教育》也推出“聚焦黄梅教育”系列报道。回顾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做法,我有六点体会。

第一,创新理念是先导。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从观念上找到症结。任何教育改革创新,都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与理念创新结伴相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理念是先导;增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理念是先导;深化教育改革,理念是先导。我们把观念更新、理念提升摆在教育发展的先导地位,并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高远目标,践行现代教育理念。

一是价值引领,办学目标求远。2009年,我们提出“创办理想的黄梅教育”的办学目标,从教育的人本属性(让每一位学生终身持续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终身幸福生存、让每一个家庭享受成功喜悦)、社会属性(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奠基)两个维度诠释了“理想教育”的内涵,着力解决“办什么样的教育”问题,明晰了办学追求和目标;2010年,提出了“真教育”的理念,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讲规律、立公心、说真话、办实事,真心、真情、真诚服务学生发展,着力解决“怎么样办好教育”问题,明晰了办学思路和方法。实现理想的黄梅教育,把教育办真,已成为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自觉行为。

二是思想引领,办学行为求实。教育是真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矫饰。我们丰富载体、搭建平台,切实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念。通过校长研修、学习型组织创建、校本培训等方式,在思想上引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去年秋季以来,举办了两期中小学校长上海高级研修班,培训校长及后备干部133人次;开办了图书管理员和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班,培训148人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600余人次。各中小学也开展了“周末大课堂”“青蓝工程”“校长论坛”等系列培训活动,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焕发了激情,规范了从教行为。

第二,转变作风是基础。再好的思想,没有落实到工作中也只是空想。我们把转变干部作风摆在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干部服务能力和决策水平,树立教育干部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教育干部作风建设。出台《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暂行规定》,建立“四项制度”:月集中学习制度、“两公示一抽查”制度、深入教学制度、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推出“六条禁令”:下乡吃工作餐,严禁超标准接待;严禁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一起抹牌赌博;严禁收受有碍公务的礼品、礼金、各种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到基层单位推销物品;严禁到基层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发票;严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及亲属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出台《教育干部作风建设暂行规定》,突出创建学习型班子,校长上课、深入课堂,阳光政务,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并加强管理监督。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制订“五干”考核方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教育干部进行考核。突出考核的过程性,变年终考核为终年考核,是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并与教育干部的绩效工资、评优、任用挂钩。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干部行政效能、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教育系统形成了风清气正、勤政务实、崇洁尚廉的良好局面。

第三,布局调整是前提。适度超前、科学规范的学校布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县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师资弱,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不高。我们遵循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已经基本完成布局调整规划和实施工作。

一是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过去,我县城区重小学“大班额”问题普遍存在,最大班额超过100人。去年秋季以来,我们推进“四项举措”,合理调整布局,科学配臵资源,有序分流学生,完成了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增资扩容”:县政府投资2800万元兴建县三小(48个班),投资300多万元,扩建竹林小学(增加12个班),使城区小学由98个班增加到160个班,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合理布局”:打破体制性格局,对县、镇、村教育资源统筹整合,采用“转、撤、并”等方式,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将黄梅镇竹林小学(四小)、沙岭小学(五小)、八角亭中学划归县管,县直小学由2所增至5所;撤并城乡小学等五所小学。一小、实小、三小、四

小、五小五所小学承担城区常住人口子女入学任务,同时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实验中学和八角亭中学共同承担城区及黄梅镇学生的招生任务。

“均衡师资”:全面摸底师资底数,核定城区小学教师编制,加大了城区中小学教师交流力度,确保城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基本均衡。今年,城区中小学教师交流比例达到40%,实现了“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交流融合,放大能量”的目标。

“划片招生”:严格执行“四控”(控制招生计划、班额、入学年龄、招生区域)政策,划定区域,合理分流学生。到今年9月1日,城区所有初中、小学实现了标准班(初中54人左右,小学50人以下)教学,彻底破解了“大班额”“择校”教育难题,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应入尽入”的目标。

二是制定了科学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生源状况、学校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按照“乡镇所在地办初中,老管理区所在地办完全小学”的思路,形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到2012年秋季,全县初中学校将由2009年的33所调整至24所(含民办3所),完全小学由192所(教学点69个)调整至90所左右(保留初小50所、教学点70个左右)。

第四,改造薄弱是关键。我县中小学存在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薄弱、中小学功能室建设薄弱两大薄弱环节。我们按照“重点突出、优先建设”的思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强薄弱项目(教学用房和功能室)建设,努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

校。

一是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小学建设规划,编制中小学建设项目库,把长效机制、校安工程资金优先向薄弱学校投放,优先向综合楼等教学用房建设投放;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布局调整走”的思路,加快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学校硬件均衡。近两年,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

二是加快功能室标准化建设步伐。建设规范的功能室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去年秋季,全县所有初中完成了实验室、微机室、阅览室等功能室建设。今年,全县投入1100万元,在61所小学建成158个标准化功能室;在中国红十字扶贫开发中心公益书库支持下,全县装备了98所学校1800万码洋、100万册图书,到2012年,各中小学将全面建成数量充足、功能齐全的达标功能室。

第五,优化师资是保证。师资配臵不均,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思路,做好“理、清、评、分、补、调”六字文章,致力破解师资配臵难题,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师资保障。

加大教师管理力度。对教师招聘、流动、进修、请假、定编等提出具体要求,今年全面清理了在编不在岗的教师。截至目前,全县297名离岗教职工,除已办理病假手续的重大病号16人外,已有172人返岗上课,53人办理辞职手续,56人正在办理辞退手续。

加大聘任教师清退力度。全县清理代课教师683人,义教阶段所

有学校(包括公办幼儿园)今年不再使用临时代课教师。

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力度。通过“考、评”,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精神生活,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加大初中教师分流力度。依规定编,合理分流超编的初中教师,主要分流对象是45岁以下的语数外教师,今年分流300多人,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小学师资不足、年龄老化的问题。

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今年公开招聘教师200名(其中体音美、科学教师60名),全部补充到农村小学;近五年,已补充小学(幼儿园)教师460名,促进了农村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新招聘教师向体音美和科学教师倾斜,并合理调配各校教师学科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体、音、美等学科教学的需要。

第六,规范办学是目标。规范办学行为,是保护学生发展权益,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去年秋季以来,我们出台系列举措,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推进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规范办班,保护学生发展权利。发布“两条禁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重点班,禁止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校内外办班补课或参与中介机构补课。对违规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予以重罚。

二是规范课时,提供学生发展时间。坚持“三统两保一整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一执行五天工作制,统一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执行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实验教学、体、音、美、劳技、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保证所有学生每天户外锻炼一小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组织学生节假日补课,大力查处违规“补课”行为。

三是规范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要求所有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点规范体育、实验教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面开齐各种实践课程,切实规范实验教学。

四是规范教辅资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所有学校不得擅自定购教辅资料,每个学生只能有“三个一”:一本教材、一本课堂作业、语数学科补充一本课外作业(由联合湖北少儿出版社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外作业)。使学生作业“吃得饱”,做得完,根治了资料满天飞的现象。

当前,我们已基本完成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为均衡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近年来,我县教育在规范办学中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让老师体会到职业幸福,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让社会更加认可教育。今后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完善、巩固、深化、提高”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的黄梅教育。

第二篇: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称勾中学周同福

义务教育的均衡主要指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城乡之间;二是在地区之间;三是在学校校际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供给大致相对均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杨念鲁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如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力争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县城与农村中小学资源分布不很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农村孩子大量涌向县城,“择校热”导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甚至一些农村中学生源断绝,濒临倒闭。严重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

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

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

五是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让“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六是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取消教学点,整合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逐步缩农村与县城学校的差异。(每个乡镇保留一所高标准的中学和几所完全小学)

七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县城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农村与县城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城内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进修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

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实验班、重点班,加大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太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在国家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下,在不长的时间内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篇:优化资源 统筹兼顾 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全区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条件,创造了均衡的机会。

近年来,京口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了“高位均衡”的发展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京口区获得“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称号。目前,全区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条件,创造了均衡的机会。

一、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确保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均衡资源配置。一是创新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区中小学实行“集中核算,分校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收支管理规范有序。二是优化均衡发展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008年,又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加快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适度倾斜农村。一是经费支撑。区财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将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公用经费、教职工人员经费、校舍维修经费等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帮困助学资金等全部落实到位,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各项经费,并以农村教育投入为重点,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发展。二是重心下移。区教育局为扶持农村学校,自筹资金为每生每年增加公用经费50元,使得农村学校2009年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每生每年400元、600元的标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新进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可直接转正定级且薪级工资上浮一级。同时,在评优评先、职务评审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更多的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二、科学布局,优化资源,确保区域内办学条件高位均衡

1.统筹协调,建设标准化学校。一是调优调强教育布局。按照“高位均衡、城乡一体”的思路,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008年,在城区,南门小学与原十一中整合改造后,与靳家巷小学合并办学,成立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梦溪学校整体搬迁至原靳家巷小学,更名为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五条街小学一年级停止招生,生源非常平稳地分流到相关学校。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已迁入原外国语学校就读。下一步将抓住市实小搬迁契机,分步实施,积极启动新一轮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整体联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综合效应。最终形成“中山路小学、市实验小学、南门小学、红旗小学”4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带动一批特色学校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在乡镇,恒美小学正在加快建设,确保今年7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撤并汝山小学和包家湾小学两所村完小。京口中学建设正在积极启动,建成后将整体搬迁丹徒中学,今后,两个乡镇将各形成1所现代化中学带1所现代化中心小学和1所村完小的办学格局。2.提升层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我们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008年,全区学校新添电脑1190台,新增多媒体投影设备45套。已建成京口教育信息中心和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的京口教育宽带城域网;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能实现宽带上网;信息化工程全部达省定二类标准;师机比达到1.2:1,生机比达到10:1,达到省标要求。全区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提高信息技术“三服务”水平。二是实施优质资源扩大化工程。全区建成省实验小学8所,省示范初中2所,省三星级普高1所,目前,全区大部分中小学达省优标准,100%中学达合格标准。

三、加强交流,提高素质,确保区域内师资力量整体均衡

1.坚持教育培训,整体提高师资素质。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常抓不懈。建立了由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培养、培训”,进一步优化全区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研室重点在业务上指导教师,教研员均定点到各学校;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农村学校需求高质量开展了各层各类培训班,创造性开展“名师大课堂”,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全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学历比例分别为73%、87%。二是实施名优工程。认真实施《京口区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加大各级名优教师培养和选拔力度,设立名优教师专项奖励,2008年又大幅度提高拔尖人才奖励标准。

2.坚持改革创新,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一是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区农村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状况,制订新教师安置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满10年的教师,分别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制度保障。建立了支教制度,城区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即便是在城区学校师资也比较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扩大支教教师范围,2008年有32名教师被派到各个农村学校任教;建立了送教下乡制度,城区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指导和上示范课。

四、济困助学,同等接纳,确保区域内适龄儿童教育机会均衡 1.依法规范管理行为。一是法制教育宣传到位。全区各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二是依法行政贯彻到位。坚决执行义务教育有关文件规定,实行政务、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各类办学行为。三是办学行为监督到位。规范中小学管理,严肃教学秩序,严禁中小学节假日乱办班、乱补课,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教育收费规范到位。坚决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及省市文件规定,认真落实教育收费“一把手”负责制、收费公示制、收费公众监督制和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五是大力实施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区各校在全市教育系统中率先建立了学校警务站(室),100%的学校安装了技防设施,全区校园综治、廉政文化进校园和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工作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高度称赞。

2.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认真开展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京口区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2008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子女费用共计25万元。二是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全区学校全面向“新京口人”子女开放,供“新京口人”子女自主选择,2008年接纳了4569名“新京口人”子女的入学工作,充分保障了广大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三是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入学得到保障。京口特殊教育中心经过异地改造搬迁后,已成为一所省内领先的培智学校,2008年,区财政预算内安排20万元,用于减免智障学生各项费用,让智障学生享受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实施“十二年免费特殊教育”,将智障儿童的入学年龄向5-7岁儿童延伸。

五、强化管理,提升内涵,确保区域内教育质量全面优质

1.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强化教育管理。认真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修订实施《京口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评估细则》。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规定。加大课程改革实施力度,所有学校都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二是建立帮扶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京口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分别由5所优质小学结对帮扶5所农村小学,通过管理指导、教学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进步;采用教研员蹲点式服务和组织骨干教师指导团送教下乡等方法,提高农村学校教科研水平;坚持送教上门、培训上门,加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指导,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2.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内涵。一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多形式开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创建等系列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基础课程改革。注重有效教学研究,强化校本教研,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发展性评价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大特色创建力度。注重引导学校从过去单纯的以分数、升学率的竞争转变到以办学特色为主的综合竞争。一批在教学管理、体育艺术、师资建设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和标志学校脱颖而出,特色创建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目前,全区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个,市级传统体育特色学校5个;省艺术特色学校1所,市艺术特色学校4所。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色纷呈局面。

第四篇:以人为本 推进发展

以人为本 推进发展

----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

丰都二中创办于1939年夏。2006年秋举校搬迁,新校占地200余亩,现有65个教学班,学生4225名,教职工212人,2009年1月创建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学校各功能室等设施设备健全,2007年秋在每个班级配置了微机和多媒体投影仪,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现代化和办公设备数字化。如今的二中校园环境舒适,人文情怀充分彰显,设施设备先进,独具特设的育人环境已悄然形成,是广大学子修业的佳处,圆梦的摇篮。

多年来,在丰都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二中人宏扬“负重创业,创优争先”的奉献精神,在艰难完成移民搬迁与创重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个奇迹: 2OO4年高考上线552人,上线率88.1%;2005年上线704人,(重点本科上线68人),上线率为84.8%;2006年上线719人(重本上线60人),上线率为82%;2007年上线706人(重本上线62人),上线率为76.1%;2008年上线759人(重本上线70人),上线率为88.9%;2000年至2008年七次被丰都县人民政府表彰为“高考工作先进集体”; 用心血和热汗谱写了一部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壮美乐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丰都县第二中学的历史其实是这样谱写的。

1.努力打造学校精神特区

二中人自我加压,锐意改革。在“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改革活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上创导四种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追求四个目标:和谐 的人际关系、温馨的人文环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要求领导以事业为重、从大局出发、为师生着想、对未来负责;要求教职工忠诚、奉献、正直、向上、追求事业、爱生如子。

2.弘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精神

七十年的风雨历程,铸就了“琢璞成玉“的办学理念;一代代二中人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地牢记“为人类谋幸福而努力做人”的校训,践行“负重创业、创优争先”的奉献精神。面对移民迁校、创重、教育教学中的重重困难,二中人没有“等、靠、要”,更没有坐以待毙,始终牢记 “ 发展才是硬道理”与“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古训,大家心齐、气顺、劲足,周末与节假日加班加点抢时间、赶进度、抓质量,以超人的意志和智慧,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负重创业拼命干,创优争先战犹酣。

3.以人为本 加强管理(1)坚持以学生为本

育人先育心,即培养一个有心之人(能思考),用心之人(会思考)。学校注重学生早期的责任心培养,早期的爱心培育,早期的耐心训练,早期的细心打磨。学校把热爱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活动促养成,以习惯促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四自五讲”(自觉、自爱、自主、自立;做人上讲诚信,行为上讲规范,学习上讲勤奋,校内外讲形象,社会上讲公德)的思想行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向成功,作为学校和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坚持以教职工为本

学校在管理制度制定和管理过程中都体现了“以教师为本” 的理念,牢固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把教师作为立校、治校的基础和根本,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吸引教职工参与认同管理。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的作用,密切学校与教职员工的关系,吸引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的目标决策,激活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学校的内聚力。二是注重与教职工的情感沟通管理。学校遵循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的原则,努力为全体教职员工办事实,努力提高大家的福利待遇,努力改善大家的工作条件。在日常工作中,与教职员工注重意见沟通、情理相通、心理相容,使全校教职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团队规范,同心同德地完成学校办学目标。

4.坚持“制度化”管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坚持强化制度管理意识,用制度规范全校教职员工行为,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创重”目标完成后,针对课时与福利分配这一焦点问题,学校在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教代会三上三下修订完善了《丰都县第二中学课时津贴方案》,围绕分配方案为主,又及时完善了干部、教师、职员、工人、临时工等各项制度职责,并严格按制度职责进行督导检查与奖惩兑现,形成了以制度管人、职责管事 的良好局面,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工的工作激情。

5.切实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教研教改。学校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开展全校性说课、教案设计、优质课、公开课等竞赛活动,教师跨学科听课。选送部分教师参加市、县教研活动,及时召开教师大会或教研组会进行传达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扎实搞好帮扶工程。学校开展新、老教师“一帮一”接对子活动,指定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研讨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促进新教师尽快成熟。双方与学校签订合同,并按月考核。

6.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学校制定了年级管理、考核方案,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分管校长、年级正、副主任天天与班主任一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督查,定期召开了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会议,管理到位,效果良好。

7.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学校把教学目标任务分配各年级,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分解并考核。学校对每期全县教学质量监控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通报,各年级、各学科组召开总结会,及时插漏补缺。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备课组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8.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

加强教研组建设,规范教研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研组长担负起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管理等职能的作用。重点抓集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各备课组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强调备课组长是第一责任人,抓细抓实集体备课各个环节,探索提高集体备课实效的新路子。学校按月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量化考核。9.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细化教学管理,着力抓好教学六认真。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六认真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并督促改进。

10.积极加强校际交流

二中和铜梁一中等九所重庆市重点中学结成了“九校联盟”,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学校干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回顾历史,我们充满自豪与骄傲;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努力实践“为人类谋幸福而努力做人”的庄严承诺,立足实际,负重自强,扎实工作,把二中建设成为教育思想先进、管理高效、总体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巴渝名校。

第五篇: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形势·任务·课题

一、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新的发展

要求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兴文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施“科教立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总要求可表述为:学前教育打基础,实现‘普三’;义务教育促均衡,推进‘两全’;高中教育抓协调,扩张职高;各类教育创品牌,质量升位,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紧扣“五个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稳定普高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高和职高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的的协调发展。三是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以学前教育和艺体教育为重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导,正确管理、依法管理,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内涵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软实力。五是安全发展。深化“警校共育”,抓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实现教育的稳定和安全发展。

三、新的重点课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199个校点,占全县学校的99%),学生众(学生6.5万余,占全县学生数的92%),战线长(跨越两个学段九个年级,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校星棋罗布),队伍庞(2686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占全县公办教师的88.9%),投入大(2006年全县教育财政支出为1.0235亿,义务教育占84.1%)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而特殊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已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㈠基本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平民教育。温总理指出,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影响家长、关爱孩子”3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并对李镇西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均衡教育是平民教育,草根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淘汰教育。以平民情结举办平民教育,面向大众百姓,面向所有学生,机会均衡,受教育的起点均等。做到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少年儿童有地方读书,困难家庭学生读得起书,所有学生能够读得好书。其次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含义在于优质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式的均等发展,而是高起点、高水平上的资源重构、造峰扬谷式的共同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提升质量普及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让百姓子弟接受优质教育。最后是特色教育。学校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以个性的发展培育教育特色。每所学校都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办出特色。

㈡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制与规模、场地与校舍、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指标。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将参照上级规定并结合全市实际,先期制定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六句话:即办学条件良好——标准化,教师配备达标——合理化,办学经费够用——稳定化,学校管理到位——规范化,质量效益提升——优质化,办学特色明显——个性化。

㈢工作目标到2012年,消除城区和县镇薄弱学校,全县70%的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使县域内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益公平,使命神圣、责任如山,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第二篇成绩·困难·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全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㈠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5.9%,辍学率分别为0.05%、1.5%以内,完成率分别为98%、98.6%,毕业率分别为99%,98%。义务教育规模稳步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普高生07年较02年净增2701人,增长108.6%。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消除d级危房危房74766m2,新建校舍74766m2。布局调整、危改工程、“四化”工程、校通工程有效推进,加快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㈢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本科、专科、中现学历分别占20.4%、54.9%、中师学历占23.8%。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97.5%、96.9%、74.79%。通过“136”名师工程,建设三支队伍(校长、教师、教研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精神面貌、业务素质不断地提升。

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6年兴文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200人大关,比02翻了一番。全县中考成绩和小学抽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高考和中考继续稳中有进,连续两年受到了市教育局表彰。全县教育质量在全市由长期的“八九不离十”(偶尔第八、九名、多为第十名)提升至“七上八下”(多数指标第七位,少数指标第八位)。

㈤管理体制基本落实。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付,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改经费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二、现实问题

㈠教育投入不足,运转和发展十分艰难。

1、教育债务包袱沉重。全县教育债务近5000万元,05年偿还296万、06年偿还488万。截至2006年12月31日,债务4221万元。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负债主要通过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向学生收费等方式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

2、拖欠占地补偿未决。全县学校建设占地有194亩土地遗留问题未解决,如一次性解决学校占地补偿(征用)需700万元以上。

3、维修资金缺口巨大。全县仍有危劣房4万多平米,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我县应于2011年实现“两全”目标,按“两全”标准,标准化建设仅义务教育一项全县需1.2亿以上的投入。

4、学校自身运转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政策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于还债,面对产生债务利息和债主追债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非常棘手。

㈡校舍日趋紧缺,大班和超大班比较普遍。

1、入学高峰来势迅猛。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初中生入学高峰,年均净增1200-1500人,即30个班,相当于每年新增1所单设初中。

2、城区超大班额普遍。2007年春期,古宋一校、二校、三校共40个班,超员772人,65人以上的超大班28个,占70%,80人以上的特大班2个。香山中学32个班,班均60人。2007年秋期虽收购了双语学校、扩建了古宋三校,城区学校基本上在起始年级消除了超大班,但压力仍在增大。

3、学校校园占地不足。由于学校占地不足,致使很多学校活动场地狭小或无法新建急需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一部份学校生均占地和校舍不及国家标准的1/2,甚至1/3。按标准化建设规划,全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需征地近300亩。

㈢教师严重缺编,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

1、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2002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净增了165个班,学生8206人,增长了13.6%,而教职工却减少了59人。造成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大量缺编,一年比一年突出。2007年教师缺编近600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生将净增100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00人,高中阶段学生3000人),应净增教师500人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的缺口在1000人以上。现有的教师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小”,即:“五大生”多,“全日制”的较少;文史专业的多,数理化和外语的少;进修选择专业随意性的多,与所教学科对应的少;城区(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多,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少。

2、村小告急,代课教师多。全县多数村小充斥着大量代课教师,呈现出“三低三大”的特点,即:学历低(多数是初中生)、工资低(月工资300到400元)、质量低(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数量大(全县代课教师高达460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16.3%)、流动大(走马灯似的换人,学期中途走人的多)、意见大(教学质量差,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很大)。工资低,请代课教师难,且请的多数是企业招工不要的或暂时不出去的。每逢开学,“请个人来支个桩”成了农村校长最头疼的事。

3、待遇偏低,激励无经费。新机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作教师津补贴和教学质量奖。没有教学奖励经费和津补贴导致了激励机制缺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工作辛苦,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大量缺编,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大。随着各级党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经受着考验。部分青年教师跳槽、改行的欲望强烈。外单位从教育部门随意借人或调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07年转行27人,借用10人)。

㈣办学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益提升较慢。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普及基础脆弱,初中辍学较严重,残疾学生入学较困难;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品牌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每年有数百名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远赴泸州、成都、宜宾等地名校入学。既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又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还动摇了家长对本县教育的信心。

㈤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和职高发展失调。由于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就业出口、就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职教发展十分艰难。2007年秋期普高在校生4047人,职高在校生仅982人,普职比4:1,比例极不协调。

㈥依法治教乏力,监管和规范办学艰难。社会力量办学层次较低,以幼儿教育为主。点多面广,规模小,师资差,条件差,安隐患大,规范办园,规模办园与要求办园矛盾突出。教育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较难,因此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和规范比较艰难。

㈦管理体制未顺,乡镇和部门责任削弱。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镇政府和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积极性减弱,乡镇中心校的职能未真正发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同时,全县教育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不平衡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成绩与问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交织。看不到兴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公正的,这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期,找不到起跳点;看不到兴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冷静的,会丧失发展的紧迫感,找不到着力点。我坚信,兴文教育成绩大于问题,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篇思路·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均衡是渐进的,生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浮躁,急功近利。可以说,全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之日,就是实现了“双高”普九之期,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时。需要系统策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重点策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多。渐进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实施。

㈠把握一条原则

——政府主导、以县为主。中央和省、市文件明确规定,县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行为,而且是县政府的职责,即政府主导,以县为主。

㈡突出两个重点

——教育质量提升和薄弱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指标。薄弱学校建设是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键环节。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生少、条件差即硬件和教师差、质量低、问题多的学,这里主要指办学条件差(硬件和师资)的学校。

㈢体现三个倾斜

——均衡配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㈣抓住四个关键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

㈤构筑五大保障

1、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优化学校布局。

强化政府行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构建一批区域性示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我县“两全”目标的突破口、是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

落实四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基点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

注重四个结合——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区域性示范学校相结合。

初中按照“收缩九年一贯,扩建单设初中,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品牌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单设初中,撤并15所邻近的小学的初中部(即建武小学、文印小学、沙坝小学、四龙小学、新坝小学、高滩小学、和平小学、兴堰小学、鱼跳小学、东阳小学、同乐小学、中棉小学、博泸小学、富安小学、丁心小学),使全县单设中学能承担全县85%以上的初中教育。保留毓秀、玉屏、仙峰、石海等乡镇中心校初中部和万寿学校、城西学校初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撤并初中部,不再挂民族中学的牌子,集中力量办职高。小学按照“撤并收缩村小,集中高段年级,提高出口质量,做大做强完小,构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加快村小的撤并,每年撤并5-10所。到2015年撤并村小51所。

2、以增加投入为保障,硬化办学条件。

省市已明确,从2008年起,新增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义务教育基建设投资保持在每年1500-2000万元。分轻重缓急,先考虑雪中送碳,再考虑锦上添花。建设一所即达标一所。在推进2007年确定的收购扩建双语学校,扩建香中、建中,迁址扩建大坝中学、义合小学的基础上,建议2008年将单设初中和个别中心校作为建设重点(如大河初中、五星初中、兴文中学、太平小学)。村小的建设要吸取过去未充分考虑生源和发展趋势而大兴土木,现因近40多所村小停办,造成数百万元资产闲置的教训。村小的基建一定要慎之又慎,从严控制建设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覆盖所有学校,即“模式三”覆盖单设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二”覆盖基点校,“模式一”覆盖规划保留的村小,初步形成“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核心支柱

首先是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市上要求“三年内清退完代课教师”和重申“实行省定教师编制标准”的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清退和补充同步,解决好教师缺编问题。

其次是解决队伍素质的问题。认真落实好教师资格制、全员聘任制、服务年限制、城乡交流制、支教走教制、定期检测制、校本研修制、学区负责制等有关教师任职和晋职,培训和进修,教研和科研,考核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通道。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水平。

最后是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义务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推进136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各种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以创新管理为基础,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管理有限授权制,业务指导学区负责制,教育经费校材局管制,考核评估乡镇捆绑制”继续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中心校有职无权,履职无钱的现象不容忽视。要全力推进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心校与基点校、村小在人事、经费安排、行政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统一。可考虑将乡镇内规模较小或地域相近的基点校(法人学校)与中心校合并,以强并弱、以大兼小、以优扶弱,形成责任共负,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捆绑制机制。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校务公开、社会公示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文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健全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三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严禁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关注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更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重视学生巩固和辍学问题。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亮化质量效益。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德育为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德育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的打造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突出“质量为本”,提升质量效益。以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围绕课堂抓业务,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学科抓突破,围绕质量促发展。全力缩小各乡镇内教学质量差距,确保教学质量“校校提升,年年有进”。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更是一种价傎取向;既是是一种发展目标、又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既是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途径;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学校和

下载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文章标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计划

    陈大学区中心学校学校关于推进教育 均衡发展的工作计划 根据《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保障适龄少年......

    统筹兼顾 稳步推进

    统筹兼顾 稳步推进实现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教育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五届一次人代......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办人民满意教......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科学管理呈现辉煌

    规范办学,科学管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渠桥二中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自评报告 为了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贯彻落实《中华......

    但小推进均衡教育发展自查报告

    团风县但店小学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自查报告 但店小学位于团风县“石材之乡”的但店镇,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的前身是道光二十......

    深化教育联动机制 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深化教育联动机制 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 为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化水平,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以“共享、共建、共赢”为......

    “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荐]

    “三个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11月,鹤壁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全市中小学管理现场会”。该现场会是采取“走着开会,站着点评,坐下探讨”的方式进行的。记者跟随该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