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秘书团队组建管理办法(附产业经济研究院之后)

时间:2019-05-14 05:2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业秘书团队组建管理办法(附产业经济研究院之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业秘书团队组建管理办法(附产业经济研究院之后)》。

第一篇:产业秘书团队组建管理办法(附产业经济研究院之后)

红太阳产业秘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随着我集团第五次创新转型的高速发展,信息量随之几何式激增,管理的强度与跨度也迅速加大。同时,围绕加快实现五年创造两家“独角兽”、二家世界名牌和500强、拥有“五大”千亿级产业的红太阳第二个创业梦,建立一支能干、会干、精干的秘书队伍,做好董事长的参谋、助手与智库,确保董事长能够全面掌握国内外最新政策和形势,进而精准施策显得尤为重要。鉴此,集团产业经济研究院决定成立红太阳产业秘书团队。

一、产业秘书团队定位与职责

定位:由红太阳产业经济研究院直接领导,是集团与各产业政策、经济、文化研究的纽带,是企业对内对外宣传的新闻通讯员。

职责:传递产业、政策和文化的工作任务和信息动态,参与政策引导、文化宣传等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相关政策、产业和文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宣传。掌握相关行业、产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宣传贯彻各项工作;

2、推进企业战略布局真正有效落地。全面掌握工作任务的实施动态,确保集团战略规划顺利推进;

3、负责各产业与集团相关工作任务的传递和报送工作。全面了解和把握工作重点做好上传下达;

4、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负责所在产业新闻撰写及通讯队伍建设和管理。及时将产业中心新闻撰写成稿,及时传与集团新闻中心审核。协助各产业负责人做好其他文字材料的拟写及宣传工作。建立一支能写善写会写的通讯员队伍;

5、负责企业文化(VIS等)在各产业、中心的宣传和维护;负责公司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二、团队组织建设

产业秘书团队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选拔有文字功底和天赋、有专业知识背景和热爱创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新生力量组成(研究生、博士优先选择),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产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方针政策高度敏感,对科技产业认知深刻,对思想文化理解透彻,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科学方法拟写各种方案报告,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根据集团产经研究院组织体系构架,组建适应集团跨越式发展需求的产业秘书团队,拟每个产业和生产中心配备1-2名。

2、会同人力资源部不拘一格多渠道招聘人才。

一是通过内部选拔形式。考核甄选现有人才,按照红太阳“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理念,让每个有为青年都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二是根据设置岗位通过人才市场与各类人才网等形式招聘。有的放矢、宁缺毋滥。给予三个月试用期,优胜劣汰。

三、团队管理制度

1、垂直管理制度。由集团统一培训后调入各产业办公室,人事关系属于集团办外驻人员(参照集团财务人员管理模式)。

一是便于集团统一管理与有效沟通,进一步推进公文规范、档案管理、礼仪接待、应用文写作、微信平台推广与及时信息、CIS推广、宣传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有利于董事长对于各产业基建投资、技术进步、生产经营、人才建设、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全面及时准确掌握;

三是由利于董事长对于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全方位考核。

2、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能者上、平者退、劣者汰”的优胜劣汰人才管理制度,打破“铁饭碗”和长期形成的不良框框,具备危机意识,时刻不得懈怠。

新进秘书三个月试用期,正式员工半年考核一次。通过无记名打分与直属领导打分,末尾进入三个月的“待岗”。再次考核位居末尾,则予以调换出秘书岗位。

3、每月汇报和交流培训制度。

①驻外秘书每个月需向集团办汇报(电子邮件或QQ)所在产业(分子公司)情况,由集团产经院集中整理后上报董事长,突发或者重大事件需及时向董事长汇报;

②建立常态性一月一次的交流培训制度,会议主题是学习国家政策、学习董事长的最新指示精神、企业文化与应用文写作、各产业报告交流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与体会;

③定期邀请各大高校教授、新闻专家等与集团各单位(部门)领导开展交流活动;定期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聘请知名编辑、记者和高校新闻写作教授等对秘书团队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信息互动网络。

4、建立产业秘书轮换制度。参照国家七大战区司令员对调模式,产业秘书实行轮换互调。

一是熟悉和深入了解全集团各产业(分子公司)情况和特点,为以后公文写作、宣传、日常管理等夯实基础;

二是打破业已形成的既定平衡,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给每个人以一种危机感与紧迫感,推动秘书在工作中创新创意、努力进取;

三是可以彻底解决长期形成的关系网、人情网等不良习气,打破长期形成的“恃权自大”思想。

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为杜绝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切实做好秘书工作,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奖罚分明,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退、劣者汰”的用人机制。

1、每半年考核一次,低于60分,进入“待岗区”,第二次低于60分,进入集团“待岗”人员名单。三个月内如无其他部门或者分子公司愿意接收,予以辞退。

连续两次(一年)考核位居所在公司(部门)排名第一,集团将予以奖励;连续二年(四次)考核位居第一,集团将予以奖励与晋升;

2、任职期间,应按照产经研究院相关工作要求定期撰写政策、经济、文化研究报告。特别是,对新闻宣传进行量化考核,以报送的信息原件和已刊播的新闻材料作为依据。

第二篇:华工牵头组建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

华工牵头组建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围绕“融入发展促发展,强化特色上水平”实践载体,以制定和实施“华工支撑珠三角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切入点,将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该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在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推动学校自身的科学发展。

华工行动计划举措之一是以学科群支持产业发展,成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强大引擎。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华南理工主动与相关产业群对接,组建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全面启动校内11个技术研究院建设,目前已成立现代服务业研究院、装备制造技术研究院、平板显示技术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努力解决珠三角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学校重点在环保技术与装备、河涌综合治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积极参与珠三角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蓝天碧水”,确保绿色亚运。华工行动计划举措之二是牵头组建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公共技术大平台。华工配合广州打造为现代产业体系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牵头组建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理工将为产业院专门增设专职科研编制300个,派驻一批优秀的科研队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并通过建立独立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业绩提成、补贴和持股激励制度等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华工行动计划举措之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缝对接产业发展。华工围绕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积极拓展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学科门类已基本覆盖广东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源源不断输送紧缺人才。去年,华工选派了15名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首批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参与广东15家创新型企业的建设,是全国选派人数最多的高校。

校长李元元表示,服务广东是华工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是全体华工人的高度共识和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了华工的独特文化、鲜明特色和形象品牌。

第三篇:产业地产的营销方式和团队组建

产业地产的营销方式和团队组建

产业地产的营销不同于住宅,其目标客户以企业为主,这与办公物业相似。但这些企业除了纯办公使用外,有的还会有研发、生产等需求在里面,因此,产业楼的用途更广。

住宅与办公物业的客户区别表现在:住宅的需求群体大(居住需求,所有人都有),但实际购买对象范围小(一般住宅买家以该片区内人群为主);办公物业的需求群体小(购买需求仅限企业——投资除外;企业需求不限购买——还可租赁),但实际购买对象范围大(一般办公物业买家不会局限于某一片区,可能为全市甚至全国范围)。

基于上述区别:办公物业需求群体小(少数企业),所以必须采取精准的点对点营销,尽量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挖掘有效客户;办公物业购买对象范围大,所以需要树立品牌,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都知道;树品牌同时在于塑造形象,让少数有需求的客户来这里买,而不是去别处。产业楼的目标客群与办公物业相似,因此,点对点营销和品牌落地也是其营销的重要方式。

一、点对点营销:

结合产业地产的实际情况来看,点对点的营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关系营销

利用政府资源,通过招商局、科技局等机构推荐企业入驻;或搞好与上述政府机构的关系,获得其掌握的企业信息。与各类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会建立联系,取得各行业各类企业资源,通过活动、聚会或直邮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推介;这种方式也适用于浙商、温商、闽商、粤商等各类商会。另外,合作伙伴是既有资源,前期对合作伙伴进行内部销售,使其成为准客户,大大省掉了一笔营销开支。上述都属于关系营销的范畴,从现代营销学的角度来看,关系营销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这种方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同时节约推广成本。另外,关系营销最大的一点好处在于挖掘大客户、大型优质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在销售前期对这些大客户给予一定的定价优惠(如对合作工程单位给予成本加成定价),这虽然对短期利润有一定影响,但提升了产业园区的形象,保证前期入园率,保障长远的盈利效益。

2、数据库营销

点对点营销的另一种方式是数据库营销。数据库营销关注老客户的维系,科特勒的研究表明,对于同一种产品的销售,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是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的五分之一;数据库营销强调将现有老客户资源打包整合成一个数据库,对其进行统一的信息传递或一对一跟进。因此,充分利用现有成熟产业园区老客户,对这些企业进行统一的、有效的信息传递,持续发掘有扩张或投资、租赁等需求的目标客户,是最佳营销手段之一。

3、针对当地主流产业的营销

对新拓展城市的新项目来说,能否挖掘当地或项目所在片区的主流(或支柱)产业客户是点对点营销的另一关注点。当地主流产业一般企业数量众多,容易形成大规模的需求,可以解决园区大面积的销售问题;同时,容易形成产业概念,符合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另外,能够产生聚集效应,而产业聚集恰恰是产业地产运营模式所宣传的优势。对当地主流产业客户的营销,也可以在销售前期通过价格、政策或其它优惠方式争取主流产业的龙头企业,吸引同行中小企业聚集,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除此之外,点对点营销还应用在广泛发掘方面。上述关系营销和数据库营销毕竟数量有限,所以应尽力拓宽目标客群和营销渠道,网罗各类企业入驻。对当地政府来说,除吸引外来企业进驻外,充分挖掘本地企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并由此产生规模效应,带来产业升级,这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政绩所在。

充分地挖掘当地的主流产业或其他企业资源可通过以下等方式:对商务聚集区办公物业、工业园区进行扫楼,一家一家走访或投递资料;利用黄页等公共资源查找企业信息,以直邮的方式直接联系法定代表人;或对银行等优质客户(金卡或达到一定级别)进行电话、短信抠客;或对写字楼、高端住宅区(高端人士聚集区)进行框架媒体传播。对于这些办公楼、工业园区、高端住宅区、银行优质客户、企业黄页等潜在客户存在的地方,采取扫楼、直邮、短信、框架媒体等都不失为一种点对点传播方式,具体哪些目标采取哪种工具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二、品牌落地:

点对点的营销方式有利于通过关系营销引入大企业,并利用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获得政府、行业、园区形象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但点对点的弊端在于受众面窄,渠道受限。

现代的产业园区项目一般体量较大、动辄上百万,在政府要求快速开发、企业快速入园的条件下,必须做到快速销售、快速运营,才能保障资金快速回流、企业快速扩张。所以,在市场整体行情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加快销售速度,缩短前期培育期,这就要尽可能地扩大目标客群、开拓销售渠道,最大空间地挖掘当地乃至跨区域的客户资源。所以除了点对点的营销方式外,还要进行受众面广的大众营销,大众营销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品牌落地:通过品牌落地扩大园区的影响,树立形象,让所有人都知道项目或产品,了解其优势。品牌落地的实现方式有:

1、大众媒体宣传

通过当地主流报纸软文形式的密集报导,阐述清楚产业园区的概念。让客户知道产业园区究竟是什么?区别于一般办公物业的地方在哪里?优势是什么?现代产业园区强调一种“城市意象”:园区内提供一种城市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或即使某个项目目前所处区域并不成熟,但运营商应秉承“造城”理念,通过超前的规划和完善的配套,促进当地区域城市化,并和入园企业一起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增值功能。强调“产业新城”的意义:区别一般的工业园,产业园区把众多的科技型、创意型、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性高成长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集群效应,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高速成长的平台。强调“综合体”的概念,集办公、居住、商业、服务于一体,除了提供高性价比(低价格、高品质)的产业楼外,还提供完善的居住、商业配套,以及优质的资金、技术、人才、政务等园区服务。所以,现代产业园区为企业带来的是“产业增值”、“配套服务增值”、“城市化增值”三大增值功能。

除了报纸软文外,可以利用核心地段的户外广告大牌刺激客户眼球,就像万科早期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就打出“万科来了”的户外大牌一样,产业地产运营商更要让当地的客户了解园区,相信运营商的实力,相信园区的前景,相信入驻园区能为企业带来好处。

上述报广、户外广告前期传播的内容除了企业品牌、产品模式外,另外一块重要的内容就是定期发布“大企业进驻园区”的重要信息,利用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园区作为推广主题,除了吸引同行或上下游各类企业聚集外,也是获取政府支持的有效方式。这也印证了前期点对点营销引入龙头大企业的必要性。

2、园区实力展示

品牌落地最有效的方式是自身实力展示,实力展示除了展示已开发运营的项目外,更重要的是展示园区的特有优势。如对某些入驻企业来说,获得政府、社会认可很重要,因此,国家领导人或政府相关人员前来园区参观、交流就是最好的实力展示方式之一。

实力展示的另一方式是挂牌机构的引入,如科研合作基地、高校合作机构、高新科技企业认证中心、政务服务平台等的展示,为企业入驻提供信心保障、为企业的办公提供服务支持。

目前某些园区在做的引入“政府行政办事大厅”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注册、年检、税务登记等都来园区里办理,这除了作为园区配套、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方便外,还使政府某些职能成为支持平台,企业想不来也不行。

三、营销团队组建:

对于一般房地产企业来说,营销工作阶段性强、且压力较大,这使行业营销人员流动性大,所以,保持营销团队的稳定性很重要。但产业地产属于资源整合型行业(有别于劳动密集型),要求个人综合素质高而不是依靠大量的人手;再加上营销工作本身的阶段性特征,也要求团队不必过于臃肿,以免在淡季或无楼可卖时产生人员浪费。

相对于一般房地产企业,产业地产的营销工作内容更杂(包括拓展、销售、招商),客户层次更高(政府人员、企业高管等),所以营销团队素质要求也更高,要做到:

1、分工明确,使各岗位能集中精力做好某一方面的事情,使复杂的工作条理化;

2、精简干练、避免臃肿,使核心成员的团队稳定,使技术含量低的阶段性任务外包。

根据前述营销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营销团队主要成员可设置如下: a、大客户专员:

专门负责政府、行业协会、合作伙伴、当地大企业客户等关系营销。b、客户专员(老客户):

负责现有成熟园区内部资源的利用、挖掘与梳理、整合,进行老客户数据库营销。

c、品牌专员:

负责大众营销、品牌落地等工作,包括媒体推广、活动组织、当地和异地资源(新客户)拓展宣传,以及与策划公司、广告公司的对接工作。

上述人员须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包括政府公关、关系客户公关、老客户资源利用与公关,以及对公司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理解等,形成统一程序(各环节跟进)、统一形象(品牌)、统一说辞等,提高专业素质和拓展、沟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d、销售人员:

负责当地资源(新客户)实地拓展(如扫楼)、现场接待、项目介绍、签约落定等。由于该部分人数较多、技术含量低、阶段性强,所以可利用合作代理公司人员,没有必要自建团队。

上述大客户专员、客户专员(老客户)、品牌专员为各项目营销团队核心成员,必须由公司内部培养,实行具有一定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形成长期稳定的团队,如大客户专员和客户专员拓展的成交客户可与现场销售人员一样,直接给予佣金激励。

e、其他人员

此外,根据营销工作实际需要,还可设置招商专员、租赁专员等职位,负责园区的商业招租和投资客户的物业出租。这些非核心职位也可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强度由上述核心成员兼任。如前期大客户专员在拓展关系客户的同时,可兼顾洽谈银行、餐饮、超市等商家客户,兼招商专员的职能;园区内的办公出租物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租赁专员岗,若数量不大则可后期由大客户专员或老客户专员兼任。具体兼职方式视各阶段的工作强度、目标客户和工作内容的相似性而定。

以上岗位涉及的具体工作事项,目前很多园区或都已有人在做,但如果分工不明确,则会导致精力不集中,很难专一做好。所以岗位的设置至关重要(堪比制度建设),从管理上说,企业内没有不合适的员工,只有不合适的岗位。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存在的目的只有“市场营销”和“创新”两个方面;市场营销在于尽力满足现有客户需求,创新在于挖掘潜在客户需求。所以“以营销为导向”也是产业地产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四篇: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120710

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指从事产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技术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及对外交流合作的公共研发平台。为加强芜湖市研究院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为全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有力技术支撑。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研究院建设围绕《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和开放共享”的管理机制。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研究院主要指县区政府或重点企业引起共建的研究院。以县区政府或行业龙头科技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依托,采取产学研合作和载体单位联合支持的方式建设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章 管理部门及职责

第四条 市科技局负责全市研究院的认定、监管、验收和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并不定期向市政府报告。

第五条 市财政局负责研究院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审批、资金核拨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 各载体单位与建设单位负责落实研究院建设的资源条件、资金投入、政策配套等,保障研究院顺利建设、健康发展。

第三章 组建条件与标准

第七条 研究院可以为事业或企业性质。研究院相应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实行企业化运作。

第八条 研究院应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研究院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重点项目进行咨询和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本领域的高层次专家组成。

第九条 研究院应成立企业咨询委员会,大力加强与业界、高校院所沟通联系,努力建设自主创新、技术转移、项目产业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十条 芜湖市研究院建设需符合以下标准:

(一)有独立法人资格;院长一般应具有相应的高级职称、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健全的规章制度,创新灵活的运行机制,中长期开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三)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在研项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

(四)有省级以上的研发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包括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五)有技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启动建设阶段研究院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10人,研发人员不少于20人,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研究院专职工作人员总数的70%,且专业、学科、年龄等结构合理;

(六)有固定的科研场所、科研仪器设备及其他必需的科研条件,科研用房500平方米以上,仪器设备和科技成果、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总价值达1000万元以上。

第四章 审批与认定

第十一条 研究院的审批认定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申请。组建单位根据研究院建设条件要求,向市科技局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关于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申请;

2、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方案;

3、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

4、产业技术研究院章程;

5、产业技术研究院法人执照;

6、其他必须材料。

(二)审核。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指导帮助建设单位补充完善建设方案等。

(三)认定。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审核结果提出是否予以认定及资金安排建议。

第五章 支持与激励

第十二条 设立研究院建设专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结合实际建设规模,给予200万元到500万元经费支持。

第十三条 设立研究院研发项目专项,给予其研发项目资金扶持。

第十四条 将研究院的引进兴建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载体单位的考核内容,实行考核额外奖励加分。各载体单位按照规划的重点产业推进研究院建设,正式签约组建和建成通过验收视为完成任务各1次,每组建和验收1家各加1分。

第六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研究院实行合同管理和动态竞争机制。市科技局与研究院建设单位签订合同书;会同市财政局及相关部门对研究院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对通过验收的研究院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对企业研究院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市财政局根据下达的研究院资金计划与建设合同,拨付专项资金。研究院专项资金须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研究院建设启动资金、相关仪器设备购置、科研项目启动等。

第十七条 研究院建设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则终止支持,停拨和收回已拨付的市财政科技资助资金,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一)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保障条件不能落实;

(二)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建设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制度的行为;

(三)管理不善发生严重问题,导致研究院建设不能按期完成;

(四)对建设方案进行重大调整,偏离建设目标;

(五)不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偏离研究院建设原则和方向并且不按要求整改;

(六)其他对研究院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池州市“322”产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讨论稿)[定稿]

池州市“322”产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讨论稿)

为加强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意见》(皖办发[2006]12号),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实施“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即从今年起,由市人才办牵头,每3年在全市评选20个“产业创新团队”、选聘20名“创新团队带头人”,集中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形成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效提升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投入,推动首位产业和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为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322”产业创新团队的设立

“322”产业创新团队依托我市首位产业或优势企事业单位某一特定研发项目设立,一般由1名“创新团队带头人”和2名“带头人助理”组成。设立期限根据项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不超过3年。

(一)申请设立“322”产业创新团队的单位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拥有列入市“583”行动计划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库的重要项目或者列入国家、省有关计划的重要项目,在同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拥有在科研、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省内领先水平,对促进“583”行动计划重点产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研发项目;

3.具有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研发队伍;

4.产学研结合较好,具备组建柔性研究机构和进行国内外联合研发的条件;

5.研发经费充足,能够为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可适当放宽。已被列入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的不参加市“322“产业创新团队评选。

(二)“322”产业创新团队设立程序:

1.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保证质量的原则,确定“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

2.符合条件的市属企事业单位和中央、省驻池单位,分别向市直有关部门提出设立申请;县(区)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向所在地的县(区)委组织部提出设立申请。

3.市直有关部门、县区委组织部对申请单位在业界中的特色、科研水平、发展潜力、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论证和排序,并组织填写《池州市“322”产业创新团队设立申请表》,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4.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成立由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各部门、各县区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提出设立意见。

5.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322”产业创新团队设立单位。

三、“创新团队带头人”的选聘

“创新团队带头人”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市外人选可采取“柔

性引进”的方式选聘。

(一)选聘条件

1.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健康,年富力强,能够在第一线从事科研攻关工作;

2.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主持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或重大建设工程,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一般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本领域工作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够带领本创新团队赶超或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

4.具有较强的指导、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能力。

(二)选聘程序

1.按照统一发布的“322”产业创新团队设立及招聘条件,由拟竞聘“创新团队带头人”的人选向设立单位提出竞聘申请,并填写《池州市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申请表》。

2.创新团队设立单位根据招聘条件和岗位目标,对申请人进行评议、遴选,提出推荐意见,报市直有关部门或所在县区委组织部。

3.市直有关部门或县区委组织部采取领导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对申请人进行审核,提出拟聘人选,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4.市“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评审委员会对拟聘人选进行评审,提交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5.创新团队设立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并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主要职责

1.负责受聘单位研发项目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组织带领本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新产品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发成果,促进研发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主持或参与受聘单位重大项目、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的咨询、研究和实施;

3.指导受聘单位的科研梯队和人才队伍建设;

4.组织开展受聘单位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带领本创新团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带头人助理”的选聘

每个“322”产业创新团队可选聘2名“带头人助理”,特殊情况经审批可适当增加“带头人助理”人数。选聘“带头人助理”应注意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重视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一)选聘条件

1.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2.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研发能力,能够主持或参与重要的科研攻关和新产品研发工作,有较突出的工作业绩;

3.从事研发、生产第一线工作,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二)选聘程序

1.“创新团队带头人”根据创新团队建设和科研攻关需要,按上述条件商受聘单位提出“带头人助理”拟聘人选,并在单位公示。也可采取公开竞争方式产生人选。鼓励跨单位选聘。

2.拟聘的“带头人助理”名单报市直有关部门或所在县区委组织部审查,并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创新团队设立单位或“创新团队带头人”与“带头人助理”签订聘任合同。

(三)主要职责

1.协助“创新团队带头人”围绕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攻关;

2.协助“创新团队带头人”指导受聘单位的科研梯队和人才

队伍建设;

3.参与受聘单位重要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

五、有关待遇

(一)创新团队设立单位要按照双方合同规定,为创新团队提供必需的科研经费和岗位津贴。设立期内,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按“创新团队带头人”每人每年3万元、“带头人助理”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贴给创新团队设立单位。

(二)“创新团队带头人”及“带头人助理”按合同规定参与研发成果的收益分配。其他有关工作、生活方面的待遇,由创新团队设立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市、县(区)有关部门对“创新团队带头人”及“带头人助理”申报职称、科研项目、经费等,要给予重点支持,同等条件下优先。

六、考核与管理

(一)对“创新团队带头人”及“带头人助理”,实行考核和合同管理。创新团队设立单位依据合同对“创新团队带头人”及“带头人助理”的研发水平、实绩及完成任务情况等进行考核评估。对没有履行合同的进行调整,并依据合同部分或全部收回岗位津贴。考核情况报市直有关部门或所在县区委组织部,并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备案。

(二)对“322”产业创新团队设立单位实行考核和动态管理。市直有关部门或所在县区委组织部负责对创新团队设立单位的考核,着重考核对创新团队建设投入情况、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研发项目进展情况。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直主管部门或所在县区,适时组织对创新团队设立单位进行抽查考核。对经考核确定达不到创新团队设立目标和要求的,取消设立资格。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及“带头人助理”,由市人才

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授予“产业创新英才”或“产业创新骨干”称号。设立期满,经考核绩效突出、且有比较好的接续研发项目的,可继续设立。

实施“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要切实履行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协调解决团队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市直有关部门和所在县区委组织部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认真搞好管理和服务,形成推进“322”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合力。各创新团队设立单位要保证科研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为创新团队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要加大对 “创新团队带头人”创新业绩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下载产业秘书团队组建管理办法(附产业经济研究院之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业秘书团队组建管理办法(附产业经济研究院之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