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系统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5:0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通系统分析考试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通系统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交通系统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1、交通量:又称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指定地点或的交通实体数。

2、地点车速:瞬时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的瞬时车速。

3、行程车速:区间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段所需的总时间。

4、最佳车速:道路通行能力达到最大时的车速。

5、时间平均速度: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的所有车辆地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6、区间平均速度: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所有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之比。

7、交通流密度:某一瞬间,道路上单位长度存在的车辆数。

8、车头间距:一条车道上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又或者车尾之间的距离。

9、前后两车的车头或者车尾通过车道上某一点的时间差。

10、描述车辆到达随机性的方法:(1)离散型分布——车数,一定时间内到达的交通数量的波动性;泊松分布:车流密度不大,车辆间影响微弱,车流是随机的,没有外界因素的的干扰S/m近似等于1.0;二项分布: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S/m显著小于1.0负二项分布:当到达车流波动性很大,所得数据就有可能有较大的方差,S/m大于1.0时;(2)连续型——时间,研究车头时距、车速等交通参数的统计分布;负指数分布:车辆到达是随机的、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每小时每车道的不间断交通量等于或小于500辆,局限性:在限制超车的单列车流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车头间距至少应为一个车身长,车头时距必须有一个大于零的最小值,否则会导致车头尾相接;移位负指数分布:限制超车的单列车流车头时距分布和小交通量时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车头时距越接近τ其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但这在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驾驶员的心理习惯和行车特点。爱尔朗分布、韦布尔分布。

11、交通流基本参数即三要素,交通流量、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Q=KV

12、道路交通能力分析:(1)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所谓理想条件包括道路本身和交通两个方面,即道路本身应在车道宽、侧向净宽有足够的宽度及平、纵线形、视距良好;交通上只有小客车行驶,没有其他车型混入且不限制车速。现有道路即使是高速路,基本上没有合乎理想条件的,可能通过的车辆数一般都低于基本通行能力。(2)可能通行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3)设计通行能力是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设计通行能力由可能通行能力乘以与该路服务水平相应的交通量和基本通行能力之比(V/C)得到。(V/C)比是在理想条件下,各级服务水平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它的值小说明最大服务交通量小,车流运行条件好,可以理解成服务水平就高;反之(V/C)值大,服务交通量也大,车流运行条件差,服务水平也低。当设计小时交通量超过设计通行能力时,意味着道路将发生堵塞。各种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参见有关交通工程书,不赘述。(4)实际通行能力.1>2>3

13、基本路段:主线上不受匝道附近车辆汇合、分离以及交织运行影响的路段。

14、交织区: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不借助交通控制设施进行的交叉。A型

交织区:交织区中每辆交织区车辆为了完成交织运行,至少要进行一次车道变换。B型交织区:具有多车道的进口支路和出口支路关键特征:①一组交织车流无需进行任何车道变换就可完成其运行要求;②另外一组交织车流最多需要一次车道变换就能完成其运行。C型交织区:与B型交织区类似,能为交织车流提供无需变换车道就能完成交织运行的车道,唯一区别是交织车流所要求的车道变换次数不同。其特征是:①一组交织车无需进行车道变换就能完成交织运行②另一组交织车流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车道变换才能完成交织运行。

15、匝道:

16、延误:行驶在路段上的车辆由于受到道路环境、交通管理与控制及其他车辆的干扰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失的时间。

17、信号交叉口延误:车辆由于受到红灯阻滞,在到达停车线之前就已制动减速,车速由原来的正常行驶速度降低,等候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启动,加速至正常行驶速度所损失的时间。

18、稳态延误模型的基本假设:1信号配时为固定式配时,且初始时刻车辆排队长度为零2车辆平均到达率在所需的时间段内是稳定不变的3车辆受信号阻滞所产生的延误时间与车辆到达率的相关关系在所取的整个时间段内不变4交叉口进口断面的通行能力在所研究时间段内为常数,且到达率不能超过信号通行能力5在考察时间段内,各个信号周期车辆的到达率变化是随机的,但若干个周期后过剩的排队车辆将消失,即对整个时间段而言,车辆到达和离去保持平衡。

19、定数延误模型基本假设:1车辆到达率在一段时间内为一恒定的值,且大于交叉口通行能力。2在绿灯初始时刻车辆排队长度为零。3采用固定信号配时,故在观察时间段内通行

能力为一常数。4过饱和排队长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直线增加。20、离散:从上游交叉口停车线驶发的车队,由于其中所包含的车辆行驶速度存在差异,在到达下游交叉口停车线之前便渐渐拉开距离。协调控制与孤立信号交叉延误模型的区别:在孤立交叉口正常延误是指车辆到达率为某一恒定值是车辆通过交叉口时的延误,在信号配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周期的正常延误都是相同的。协调控制下正常延误车辆到达率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确定的函数式。协调控制正常延误的图示不像孤立信号交叉口那样是一条水平直线而是一条曲线。随机或过饱和延误:信号交叉口协调控制以后各个周期间车流交通量随机波动程度远小于孤立控制交叉口的情况,这两种图示不会像孤立交叉口那样经常出现明显的随机波动。

21、跟驰理论: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后车的反应。

22、跟驰特性:1制约性①后车车速不能长时间大于前车车速;②前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2延迟性,驾驶员的反应四过程:①感觉阶段——前车运行状态的改变被察觉;②认识阶段——对这一改变加以认识;③判断阶段——对本车将要采取的措施做出判断;④执行阶段——从大脑到手脚的操纵动作;3传递性;

23、刺激反应方程:反应=λ×刺激;λ灵敏度系数;刺激——其前面引导车的加速或减速行为以及随之产生的两车之间的速度差火车间距离的变化;反应——根据前车所做的加速或减速运动而对后车进行的相应操纵及其效果。

24、交通稳定性;①局部稳定性:前后两车的速度大致相等,车间距离大体保持某一常数值;局部稳定性关注的是跟驰车辆对它前面车辆运行波动的反应,即关注车辆间配合的局部行为;②渐进稳定性:在车队中某车的速度变化向其后各车传播的特性,如果速度变化的振幅在传播过程中扩大了,叫做不稳定;如果振幅逐渐衰弱,则称为渐进稳定。渐进稳定关注车队中每一辆车的波动特性在车队中的表现,其车队的整体波动特性。

25、交通波——密度和流量变化时所带来的扰动的传播。

26、系统评价理论基础:1效用理论2确定性理论3不确定性理论4模糊集理论5最优化理论。

27、系统评价的特征:1近似性2模糊性3相对性。

28、系统评价的分类:

1、按照被评价对象的性质分类①目标评价②规划评价③设计评价④运行评价

2、按评价的时间顺序分类①事前评价②中间评价③事后评价④跟踪评价

3、①技术评价②经济评价③社会评价④综合评价

4、按照评价指标的数量分类①单指标评价②多指标评价③综合评价

29、系统评价步骤①对象分析②资料收集③指标设计④方法选择⑤结论分析

30、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①系统性原则②可测性原则③层次性原则④简易性原则⑤可比性原则⑥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⑦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原则

3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一元的;线性的;塔式的。

32、层次分析的基本步骤①明确问题②建立层次结构③建立判断矩阵④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⑤层次总排序⑥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33、模糊综合评价涉及的基本要素①因素集U②评价集V③权重集A④单因素判断

34、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步骤①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U②确定评价集V③确定权重集A④专家评价⑤建立评价矩阵R⑥综合评价⑦评价结果确定 补充:影响次要道路通过车辆的因素:1主要道路上车头间隙的分布2次要道路上车流穿越主要道路上车流所需的时间3次要道路上车辆跟驰行驶车头时距的大小4主要道路上车流的流向分布。

第二篇: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

网络舆情系统分析

1.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2.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3.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1)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式和格局。(2)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正在形成。4.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公共事务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的形成——网络互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 5.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1)渐进模式

<1>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

<2>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2)突发模式

<1>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2>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6.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1)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2)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力源头。7.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1)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

(2)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2)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 1 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发帖量变化率、累计点击数量、点击量变化率、累计跟帖数量、跟帖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2)新闻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新闻数量(三级指标)、发布新闻数量变化率、累计浏览数量、浏览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3)博客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博文数量(三级指标)、发布博文数量变化率、累计阅读数量、阅读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4)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其他通道:主要包括即时通信软件(QQ、MSN)、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值(三级指标)<3>内容敏感指标(一级指标)

1)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2)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性(二级指标)3)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程度(三级指标)<4>态度倾向指标(一级指标)1)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倾向。

2)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性(二级指标)3)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程度(三级指标)8.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 网络舆情评估的流程,大体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舆情收集和整理——舆情分析和研判——舆情总结和报告

(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

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艘搜寻、调查和采集。

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

<1>舆情的收集

①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a.中央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所引发的舆情,以主流媒体、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

b.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政策、做法所引发的舆情,以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

c.国内外要闻、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热点评论等,以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d.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以虚拟社区的热门版块和BBS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

e.小道消息、谣传、各种议论的集散地,蕴含着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并通过转载扩大影响,以个人网页为主要挖掘渠道。

f.社会思潮以及理论动态舆情,以学术类理论网站和社科类言论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②把握有价值舆情点收集网络舆情

舆情热点、舆情焦点、舆情兴奋点、舆情波动点、舆情重点、舆情诱发点 ③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舆情酝酿阶段、舆情初现与发展阶段、舆情形成与外显阶段

<2>舆情的整理

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1>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 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

<2>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

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9.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1)内容分析法

<1>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2>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2)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3)抽样分析法

<1>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2>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10.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1)单体化技术

<1>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梅雪等人(2007)通过全自动生成网页信息抽取Wrapper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数据的抽取与集成,具有一定的处理准确率以及抽取效率。

<2>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段建国等人(2007)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话题发现与追踪: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脚。

<3>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唐慧丰、徐琳宏、李艳玲等人(2007)致力于网络舆情文本的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判断网络环境下倾向性特征词的特点和类型,并进行语气极性判别和标注,从而构建一个面向互联网的倾向性语气词典,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数据集,为中文倾向性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4>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张姝(2007)、刘茂福、张瑾(2008)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生成报文,并能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和信息检索。(2)系统化技术

<1>互联网舆情监测Beehoo系统。该系统由中科院计算所网络重点实验室设计并开发,3 目前己推出3.0版本。

<2>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2005)设计开发。该系统由舆情规划、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四个环节组成,主要针对离线的网页数据进行舆情自动分析和预报,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了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3>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列络与分靠式计算实验室(2008)正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平台的研发工作,现己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4>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进行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现已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

<5>网络舆情分析模式。谢海光等人(2006)通过探索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了舆情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拐点(拐度)、难点(难度)、疑点(疑度卜粘点(粘度)和敝点(散度)等十个分析模式和判据基本结构。<6>网络舆情指数分析体系。南京大学秦州副教授(2005)以近年来网上重大矿难报道数量绘制出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矿难舆情指数曲线”,探索了基于网络上特定主题WEB页面数绘制网络舆情指数体系的可行性。<7>网络信息采集与分析模式。北大李晓明教授(2003)提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进行采样收集与分析的模型。该模型包括样本空间的选取、主题特征的提取、目标参量的设置、网页收集、数据后处理几个模块。需要强调的是,模型在目标参量设置上提出“主题强度参量体系”,对样本空间的网页从宏观统计和变化过程,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总体信息和独立信息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1.网络舆情引导:就是政府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抑制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民主舆论健康发展。(1)建立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控制网络舆情 <1>建立舆情处置机构 <2>建立快速应对机制 <3>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4>建立后续联动处理机制

(2)加强网络评论队伍建设,理性引导网络舆情(3)加强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

<1>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接受网上已发布的所有的信息。

<2>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引导舆情更显其重要性。(4)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1>“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2>政府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让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这样,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言论自由与政府干预

(1)我国《宪法》第 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国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民主角度出发,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前提。(2)约翰•密尔顿在其论著《论言论自由》中首先提出言论自由的主张,认为言论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

4(3)按照《宪法》的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任何自由都并非没有边界,每一个公民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13.政府干预言论自由的目的

从理论上说,政府干预言论自由只能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实施;二是当言论自由的价值与宪法保障的其它价值发生冲突时的一种取舍,如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的 ,或者是为了保障第三人的正当权利。14.“集体性的自决”

(1)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价值不是让个人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其私人偏好,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表达或者个性体现,而是为了实践民主政治的要义——“集体性的自决”。

(2)国家应该拓展网络公共讨论的空间,把各方的意见都呈现给公众,确保公众听到所有应该听到的声音来保证公共辩论的强健。15.政府应积极地有所作为

(1)如果政府对所有言论都放任自由,不予以任何干预,那么强势者的言论势必压倒甚至淹没弱势者的声音,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非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受到了压制,即所谓的“沉寂化”效应。

(2)政府应当在某些情况下积极地有所作为,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保障平等的言论机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16.我国政府近年网络舆论管理措施

(1)建立了以法规为主体的互联网政策框架体系(2)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管理(3)整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4)铁腕管制网吧经营

(5)行政指导:网络评论员引导网络舆论(6)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制 17.我国网络舆情管制特点

(1)网络舆情管制重管理轻权利

(2)我国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主要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和管理互联网。

(3)我国现行的网络相关规范,大部分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内容大多是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课以义务。(4)在法律责任部分强调的都是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如罚款、停业甚至判刑,鲜见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权利进行保护相关规定。18.网络舆情监管模式创新:从管制到治理

西方国家的互联网管制措施一般都遵循三个原则:(1)保护言论自由的原则(2)禁止不良信息传播的原则(3)行业自律的原则 19.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3)加强行业自律(4)“问计于民”,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5)重视网络监督,厉行官员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5(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 20.备注:关于“四讲”

国务院新闻办把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

(1)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2)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

(3)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4)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

这是对近年来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案例:汶川大地震与王家岭矿难 21.特别关注:突发事件的应对

(1)有学者已经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

(2)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沟通管理的基本对策。

第三篇:电力系统分析总结(复习资料)

1、有发电厂中的电气部分、各类变电所、输配电线路及各种类型的用电器组成的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2、按电压等级的高低,电力网可分为:1低压电网(<1kv)2中低电网(1

3高压网(35kv

4、超高电网(330~750KV)

5、特高压网(V>1000kv)

3、负荷的分类:1.按物理性能分:有功负荷、无功负荷

2.按电力生产与销售过程分:发电负荷、供电负荷、和用电负荷

3.按用户性质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人民生活用电负荷

4.按负荷对供电的可靠性分:一级、二级、三级负荷

4、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4种接地方式:1.中性点接地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3.中性点直接接地

4.中性点经电阻的电抗接地

小电流接地方式:(1.2)

优点:①可靠性能高 ②单相接地时,不易造成人身或轻微轻微的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 缺点:经济性差、容易引起谐振,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

大接地电流方式:(3.4)优点:①能快速的切除故障、安全性能好 ②经济性好。

缺点:系统供电可靠性差(任何一处故障全跳)

5、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在单相接地时,可以线圈的电流Il补偿接地点的容性电流消除接地的不利影响

补偿方式:① 全补偿:Ik=Il时,Ie=0.容易发生谐振,一般不用 ②负补偿,Il< Ik时,Ie为纯容性,易产生谐振过电压 ③过补偿:Il>Ik时,Ie为纯感性,一般都采用过电压法。

6、架空线路的组成:①导线、②避雷线、③杆塔、④绝缘子、⑤金具

7、电力网的参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元件结构和特性所决定的参数,称为网络参数,如R、G、L等;另一类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所决定的参数,称为运行参数,如I、V、P等。

8、分裂导线用在什么场合,有什么用处? 一般用在大于350kv的架空线路中。可避免电晕的产生和增大传输容量。

9、导线是用来反映的架空线路的泄漏电流和电晕所引起的有功损耗的参数。

10、三绕组变压器的绕组排列方式:①中、高、低

②低、中、高

排列原则:①高压绕组电压高,故绝缘要求也高,一般在最外层、②升压变压器一般采用:----

1、标么值:是指实际有名值与基准值得的比值。优点: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缺点:同一实际值可能对应着多个不同的标么值。基准值的选取:①基准值的单位应与有名值的单位相同、②所选取的基准值物理量之间应符合电路的基本关系、③P33

12、短路:指一切不正常的相与相之间的或相与地面之间的通路。形式:

1、有发电厂中的电气部分、各类变电所、输配电线路及各种类型的用电器组成的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2、按电压等级的高低,电力网可分为:1低压电网(<1kv)2中低电网(1

3高压网(35kv

4、超高电网(330~750KV)

5、特高压网(V>1000kv)

3、负荷的分类:1.按物理性能分:有功负荷、无功负荷

2.按电力生产与销售过程分:发电负荷、供电负荷、和用电负荷

3.按用户性质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人民生活用电负荷

4.按负荷对供电的可靠性分:一级、二级、三级负荷

4、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4种接地方式:1.中性点接地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3.中性点直接接地

4.中性点经电阻的电抗接地

小电流接地方式:(1.2)

优点:①可靠性能高 ②单相接地时,不易造成人身或轻微轻微的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 缺点:经济性差、容易引起谐振,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

大接地电流方式:(3.4)优点:①能快速的切除故障、安全性能好 ②经济性好。

缺点:系统供电可靠性差(任何一处故障全跳)

5、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在单相接地时,可以线圈的电流Il补偿接地点的容性电流消除接地的不利影响

补偿方式:① 全补偿:Ik=Il时,Ie=0.容易发生谐振,一般不用 ②负补偿,Il< Ik时,Ie为纯容性,易产生谐振过电压 ③过补偿:Il>Ik时,Ie为纯感性,一般都采用过电压法。

6、架空线路的组成:①导线、②避雷线、③杆塔、④绝缘子、⑤金具

7、电力网的参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元件结构和特性所决定的参数,称为网络参数,如R、G、L等;另一类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所决定的参数,称为运行参数,如I、V、P等。

8、分裂导线用在什么场合,有什么用处? 一般用在大于350kv的架空线路中。可避免电晕的产生和增大传输容量。

9、导线是用来反映的架空线路的泄漏电流和电晕所引起的有功损耗的参数。

10、三绕组变压器的绕组排列方式:①中、高、低

②低、中、高

排列原则:①高压绕组电压高,故绝缘要求也高,一般在最外层、②升压变压器一般采用:----

1、标么值:是指实际有名值与基准值得的比值。优点: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缺点:同一实际值可能对应着多个不同的标么值。基准值的选取:①基准值的单位应与有名值的单位相同、②所选取的基准值物理量之间应符合电路的基本关系、③P33

12、短路:指一切不正常的相与相之间的或相与地面之间的通路。形式:

1、有发电厂中的电气部分、各类变电所、输配电线路及各种类型的用电器组成的整体,称为电力系统

2、按电压等级的高低,电力网可分为:1低压电网(<1kv)2中低电网(1

3高压网(35kv

4、超高电网(330~750KV)

5、特高压网(V>1000kv)

3、负荷的分类:1.按物理性能分:有功负荷、无功负荷

2.按电力生产与销售过程分:发电负荷、供电负荷、和用电负荷

3.按用户性质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人民生活用电负荷

4.按负荷对供电的可靠性分:一级、二级、三级负荷

4、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4种接地方式:1.中性点接地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3.中性点直接接地

4.中性点经电阻的电抗接地

小电流接地方式:(1.2)

优点:①可靠性能高 ②单相接地时,不易造成人身或轻微轻微的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 缺点:经济性差、容易引起谐振,危及电网的安全运行。

大接地电流方式:(3.4)优点:①能快速的切除故障、安全性能好 ②经济性好。

缺点:系统供电可靠性差(任何一处故障全跳)

5、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在单相接地时,可以线圈的电流Il补偿接地点的容性电流消除接地的不利影响

补偿方式:① 全补偿:Ik=Il时,Ie=0.容易发生谐振,一般不用 ②负补偿,Il< Ik时,Ie为纯容性,易产生谐振过电压 ③过补偿:Il>Ik时,Ie为纯感性,一般都采用过电压法。

6、架空线路的组成:①导线、②避雷线、③杆塔、④绝缘子、⑤金具

7、电力网的参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元件结构和特性所决定的参数,称为网络参数,如R、G、L等;另一类是系统的运行状态所决定的参数,称为运行参数,如I、V、P等。

8、分裂导线用在什么场合,有什么用处? 一般用在大于350kv的架空线路中。可避免电晕的产生和增大传输容量。

9、导线是用来反映的架空线路的泄漏电流和电晕所引起的有功损耗的参数。

10、三绕组变压器的绕组排列方式:①中、高、低

②低、中、高

排列原则:①高压绕组电压高,故绝缘要求也高,一般在最外层、②升压变压器一般采用:----

1、标么值:是指实际有名值与基准值得的比值。优点: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缺点:同一实际值可能对应着多个不同的标么值。基准值的选取:①基准值的单位应与有名值的单位相同、②所选取的基准值物理量之间应符合电路的基本关系、③P33

12、短路:指一切不正常的相与相之间的或相与地面之间的通路。形式:①三相电路、②单相短路接地、③两相短路、④两相短路接地。

13、短路计算的任务;①在选择电气设备时,要保证电气设备要有足够的动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这都要以短路计算为依据。②为了合理地配置各种继电保护装,并正确整定其参数,必须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③在设计发电厂的变电所的主接线时,需要对各种可能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以便确定最优设计方案,这也要以短路计算为依据。④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计算,也包含一些电流计算的内容。

14、无穷大电源:是一种为了理论上简化分析的需要,所假定的可以输出无穷大的功率的电源。

特点:①电源频率和电压保持不变、②电源的内阻为零。

15、短路要做的假设:①由无穷大电源供电、②短路前处于稳态、③电路三相对称。

16、短路电流实际上包括两个分量:①是周期性分量,即稳态短路电流,它是短路电流中的强迫分量,其幅值Im取决于电源电动势的幅值和电路参数。②是非周期分量,它是短路电流中的自由分量,按指数形式衰减。

17、短路冲击电流:是指短路电流中最大可能的瞬时值,同非周期分量有关。

18、对称分量法:是将一组不对称的三相量看成三组不同的对称三相量之和。

三相量为:①正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互之间有120°的相位,且与系统在正常对称运行下的相序相同。Ib1=Ia1•e-j120、Ic1= Ia1•ej120;②负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互之间有120°的相位差但与正常运行时的相许相反,以A相为基准相,有Ib2=Ia2•ej120、Ic2=Ia2•ej-120;③零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位相同,也即Ia0=Ib0=Ic0。

19、力系统元件的序参数:同步发电机的负序和零序阻抗:正序电抗、负序电抗、零序电抗。20、电网中各发电机之间合并的条件:①发电机的特性(类型、参数等)是否大致相同,②发电机到短路点的电气距离是否大致相等。

21、短路功率主要用来校验断路器的切断能力。

22、不对称故障:①纵向故障:指的是网络中的两个相邻节点k和k′之间出现不正常的断开或三相阻抗不相等的情况。②横向故障:

23、非全相断线:是指一相断线和两相断线的非全线断线形式。

非全相断线的运行是在故障口出现了某种不对称状态,系统的其余某部分的参数还是三相对称的,可以运用对称分量法进行分析。

24、潮流计算的几个量:①电压降落:指供电支路首末端电压的相位差;②电压损耗:指供电支路首末端两端电压的数量差,即为(U1-U2);③电压偏移:指电网中某点的实际电压U与其额定电压UN之差,有时用百分数表示,即:电压偏移=(U-Un)/Un*100%;④电压调整:指线路末端在空载时的电压U20与负载时的电压U2的数量差。由于输电线路的电容效应,特别是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容效应,在空载时线路末端电压值上升较大。

25、电源输出的功率由两部分组成:①一部分与负荷和线路阻抗有关、②第二部分与负荷无关,只与两端电源的电压差和线路阻抗有关,称为循环功率。

26、通过对负荷节点的功率流向的分析会发现:①有的负荷只需要单方向提供电力就能满足负荷供电的要求,②而有的负荷必须从两个方向或两个以上方向同时同时提供电力才能满足负荷的供电要求。这种必须同时从两个方向或以上提供电力才能满足负荷供电要求的负荷节点,称为功率分点。

27、闭式网络中电压最低点的判断:功率分点就是整个电力网电压的最低点。①在较高电压级的电网中,由于X>>R,此时电压最低点往往是无功功率分点。②在较低电压级的电网中,由于R>>X,此时电压最低点往往是有功功率分点。

28、潮流计算的主要内容:①电流和分布的计算、②节点电压和电压损耗的计算、③功率损耗的计算。

29、对每个节点i来讲,通常有四个变量:①发电机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②电压幅值和相位30、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条件,一般将节点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PQ节点:这类节点P和Q是给定的,节点电压(幅值、相位)是待求量。电力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节点属于这一类型。②PU节点:这类节点是P和U是给定的,节点的Q和电压的相位待求。③平衡节点:平衡节点只有一个,它的电压幅值U和相位已给定,P和Q为待求量。

31、①平衡节点:在潮流分布算出之,网络中的功率损耗是未知的。因此网络中至少有一个节点的P不能给定,这个节点承担了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故称为平衡节点。②基准节点:必须选定一个节点,指定电压相位为0,作为计算各点电压相位的参考。这个节点称为基准节点。习惯上把基准节点和平衡节点选为同一点,称为平衡节点。

32、高斯—塞得尔潮流计算步骤: P130

功率因数:cos@=Pmax/Sn

33、每一次选代中,对于PU节点,必须作以下几项计算:①修正节点电压、②计算节点无功功率、③无功功率超限检查。

34、几种常见的无功功率电源:①同步发电机、②同步调相机及同步电动机、③并联电容器、④静止无功功率补偿器svc、⑤ 高压输电线的充电功率。

35、中枢点电压的调节方式:①逆调压:对于中枢点至各负荷点的供电线路较长,各负荷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且负荷波动较大的网络中,在最大负荷时,线路上电压损耗增大,适当提高中枢电压以抵偿增大的电压损耗防止负荷点的电压过低;在最小负荷时,线路上电压损耗减小,适当降低中枢点电压以防止负荷点的电压过高。这种在最大负荷时提高中枢电压,在最负荷时降低中枢点电压的调压方式i,称为逆调压。②顺调压:对于负荷变化较小哦,线路不长的网络,在允许电压偏移范围内,最大负荷时,电压可以低一些;最小负荷时,电压可以搞一些,这种方式称为顺调节。③恒调压:对于负荷变动较小,供电线路上电压损耗也较小的电力网络,无论是最大负荷还是最小负荷,只要中枢点电压维持在允许电压偏移范围内的某一个或较小范围内,就是可以保证各负荷点的电压质量。

36、变压器的分接头:一般设在高压和中压绕组上。对于6300kv•A 及以下的变压器中,高压侧有三个分接头。每个分接头可使电压变化5%,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0.95Un、Un、1.05Un。对于容量为8000kv•A 及以上的变压器,高压侧有5个分接头。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0.95Un、0.975Un、Un、1.025Un、1.05Un,记为:Un(+/-)2*2.5% 37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除高压侧有分接头外,一般中压侧也有分接头可供选择。首先根据低压侧母线的调压要求,在高—低压绕组之间进行计算,选取高压侧的分接头电压,即变比Uth/Un;然后根据中压侧母线的调压要求及选取的高压侧分接头电压Uth在高—中压侧绕组之间进行计算,选取中压侧的分接头电压Utm。确定变比为Uth/Utm/Un1

38、频率的一次调整:当负荷波动时,将引起频率的变化。这时发电机组的出力在调速器的作用下,也将作适当的调整;负荷从系统中吸收的实际功率也将作一定调整,从而在新的频率下,达到新的功率平衡。

39、频率的二次调整:一次调整是由调速器来调节,其结果是发电机增加的输入功率小于实际增加的负荷功率,此时频率仍旧小于fn。为了使系统稳定运行在fn下,此时用自动调频装置去调整,使发电机的静态曲线向上平移,直至系统发电机组的输入功率能符合负荷功率的增长的需要使系统频率运行于fn上。

序参数:对称的三相电路中流过不同序列的电流时,所遇到的阻抗是不同的,然而同一相序的电压和电流间仍符合欧姆定律。40、降低网损的技术措施:①提高用户处的功率因数,避免无功功率还距离传送;②在闭式网络中实行功率经济分布;③组织变压器经济运行;④合理组织各发电厂经济运行;⑤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⑥调整用户的负荷曲线,调峰节电。⑦合理安排检修计划;⑧适当提高电力网的运行电压水平。

41、等微增率准则:就是运行的发电机组按微增率相等的原则来分配负荷,这样就是使系统总的燃料消耗为最小,从而是最经济的。

42、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措施:①减小元件的电抗、②采用自动调节励磁装置、③改善系统的结构和采用中间补偿设备。

①三相电路、②单相短路接地、③两相短路、④两相短路接地。①三相电路、②单相短路接地、③两相短路、④两相短路接地。

13、短路计算的任务;①在选择电气设备时,要保证电气设备要有足够的动

13、短路计算的任务;①在选择电气设备时,要保证电气设备要有足够的动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这都要以短路计算为依据。②为了合理地配置各种继电保护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这都要以短路计算为依据。②为了合理地配置各种继电保护装,并正确整定其参数,必须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③在设计发电厂的变电所的装,并正确整定其参数,必须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③在设计发电厂的变电所的主接线时,需要对各种可能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以便确定最优主接线时,需要对各种可能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以便确定最优设计方案,这也要以短路计算为依据。④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计算,也包含设计方案,这也要以短路计算为依据。④进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计算,也包含一些电流计算的内容。一些电流计算的内容。

14、无穷大电源:是一种为了理论上简化分析的需要,所假定的可以输出

14、无穷大电源:是一种为了理论上简化分析的需要,所假定的可以输出无穷大的功率的电源。

特点:①电源频率和电压保持不变、②电源的内阻为零。

无穷大的功率的电源。

特点:①电源频率和电压保持不变、②电源的内阻为零。

15、短路要做的假设:①由无穷大电源供电、②短路前处于稳态、③电路三相对

15、短路要做的假设:①由无穷大电源供电、②短路前处于稳态、③电路三相对称。

16、短路电流实际上包括两个分量:①是周期性分量,即稳态短路电流,称。

16、短路电流实际上包括两个分量:①是周期性分量,即稳态短路电流,它是短路电流中的强迫分量,其幅值Im取决于电源电动势的幅值和电路参数。它是短路电流中的强迫分量,其幅值Im取决于电源电动势的幅值和电路参数。②是非周期分量,它是短路电流中的自由分量,按指数形式衰减。

17、②是非周期分量,它是短路电流中的自由分量,按指数形式衰减。

17、短路冲击电流:是指短路电流中最大可能的瞬时值,同非周期分量有 短路冲击电流:是指短路电流中最大可能的瞬时值,同非周期分量有关。

18、对称分量法:是将一组不对称的三相量看成三组不同的对称三相量之关。

18、对称分量法:是将一组不对称的三相量看成三组不同的对称三相量之和。

三相量为:①正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互之间有120°的相位,和。

三相量为:①正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互之间有120°的相位,且与系统在正常对称运行下的相序相同。Ib1=Ia1•e-j120、Ic1= Ia1•ej120;②负且与系统在正常对称运行下的相序相同。Ib1=Ia1•e-j120、Ic1= Ia1•ej120;②负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互之间有120°的相位差但与正常运行时的相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互之间有120°的相位差但与正常运行时的相许相反,以A相为基准相,有Ib2=Ia2•ej120、Ic2=Ia2•ej-120;③零序分量:各许相反,以A相为基准相,有Ib2=Ia2•ej120、Ic2=Ia2•ej-120;③零序分量:各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位相同,也即Ia0=Ib0=Ic0。

19、力系统元件的序参数:相量的绝对值相等,相位相同,也即Ia0=Ib0=Ic0。

19、力系统元件的序参数:同步发电机的负序和零序阻抗:正序电抗、负序电抗、零序电抗。20、电网中同步发电机的负序和零序阻抗:正序电抗、负序电抗、零序电抗。20、电网中各发电机之间合并的条件:①发电机的特性(类型、参数等)是否大致相同,②各发电机之间合并的条件:①发电机的特性(类型、参数等)是否大致相同,②发电机到短路点的电气距离是否大致相等。发电机到短路点的电气距离是否大致相等。

21、短路功率主要用来校验断路器的切断能力。

22、不对称故

21、短路功率主要用来校验断路器的切断能力。

22、不对称故障:①纵向故障:指的是网络中的两个相邻节点k和k′之间出现不正常的断开障:①纵向故障:指的是网络中的两个相邻节点k和k′之间出现不正常的断开或三相阻抗不相等的情况。②横向故障:

23、非全相断线:是指一相断线和两或三相阻抗不相等的情况。②横向故障:

23、非全相断线:是指一相断线和两相断线的非全线断线形式。

非全相断线的运行是在故障口出现了某种不对称状相断线的非全线断线形式。

非全相断线的运行是在故障口出现了某种不对称状态,系统的其余某部分的参数还是三相对称的,可以运用对称分量法进行分析。态,系统的其余某部分的参数还是三相对称的,可以运用对称分量法进行分析。

24、潮流计算的几个量:①电压降落:指供电支路首末端电压的相位差;

24、潮流计算的几个量:①电压降落:指供电支路首末端电压的相位差;②电压损耗:指供电支路首末端两端电压的数量差,即为(U1-U2);③电压偏②电压损耗:指供电支路首末端两端电压的数量差,即为(U1-U2);③电压偏移:指电网中某点的实际电压U与其额定电压UN之差,有时用百分数表示,移:指电网中某点的实际电压U与其额定电压UN之差,有时用百分数表示,即:电压偏移=(U-Un)/Un*100%;④电压调整:指线路末端在空载时的电压即:电压偏移=(U-Un)/Un*100%;④电压调整:指线路末端在空载时的电压U20与负载时的电压U2的数量差。由于输电线路的电容效应,特别是超高压输U20与负载时的电压U2的数量差。由于输电线路的电容效应,特别是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容效应,在空载时线路末端电压值上升较大。

25、电源输出的电线路的电容效应,在空载时线路末端电压值上升较大。

25、电源输出的功率由两部分组成:①一部分与负荷和线路阻抗有关、②第二部分与负荷无关,功率由两部分组成:①一部分与负荷和线路阻抗有关、②第二部分与负荷无关,只与两端电源的电压差和线路阻抗有关,称为循环功率。只与两端电源的电压差和线路阻抗有关,称为循环功率。

26、通过对负荷节点的功率流向的分析会发现:①有的负荷只需要单方向

26、通过对负荷节点的功率流向的分析会发现:①有的负荷只需要单方向提供电力就能满足负荷供电的要求,②而有的负荷必须从两个方向或两个以上方提供电力就能满足负荷供电的要求,②而有的负荷必须从两个方向或两个以上方向同时同时提供电力才能满足负荷的供电要求。这种必须同时从两个方向或以上向同时同时提供电力才能满足负荷的供电要求。这种必须同时从两个方向或以上提供电力才能满足负荷供电要求的负荷节点,称为功率分点。

27、闭式网络中提供电力才能满足负荷供电要求的负荷节点,称为功率分点。

27、闭式网络中电压最低点的判断:功率分点就是整个电力网电压的最低点。①在较高电压级的电压最低点的判断:功率分点就是整个电力网电压的最低点。①在较高电压级的电网中,由于X>>R,此时电压最低点往往是无功功率分点。②在较低电压级的电网中,由于X>>R,此时电压最低点往往是无功功率分点。②在较低电压级的电网中,由于R>>X,此时电压最低点往往是有功功率分点。

28、潮流计算的电网中,由于R>>X,此时电压最低点往往是有功功率分点。

28、潮流计算的主要内容:①电流和分布的计算、②节点电压和电压损耗的计算、③功率损耗的主要内容:①电流和分布的计算、②节点电压和电压损耗的计算、③功率损耗的计算。

29、对每个节点i来讲,通常有四个变量:①发电机发出的有功计算。

29、对每个节点i来讲,通常有四个变量:①发电机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②电压幅值和相位30、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条件,功率和无功功率、②电压幅值和相位30、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条件,一般将节点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PQ节点:这类节点P和Q是给定的,节点电一般将节点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PQ节点:这类节点P和Q是给定的,节点电压(幅值、相位)是待求量。电力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节点属于这一类型。②PU压(幅值、相位)是待求量。电力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节点属于这一类型。②PU节点:这类节点是P和U是给定的,节点的Q和电压的相位待求。③平衡节点:节点:这类节点是P和U是给定的,节点的Q和电压的相位待求。③平衡节点:平衡节点只有一个,它的电压幅值U和相位已给定,P和Q为待求量。

31、平衡节点只有一个,它的电压幅值U和相位已给定,P和Q为待求量。

31、①平衡节点:在潮流分布算出之,网络中的功率损耗是未知的。因此 ①平衡节点:在潮流分布算出之,网络中的功率损耗是未知的。因此网络中至少有一个节点的P不能给定,这个节点承担了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网络中至少有一个节点的P不能给定,这个节点承担了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故称为平衡节点。②基准节点:必须选定一个节点,指定电压相位为0,作为计故称为平衡节点。②基准节点:必须选定一个节点,指定电压相位为0,作为计算各点电压相位的参考。这个节点称为基准节点。习惯上把基准节点和平衡节点算各点电压相位的参考。这个节点称为基准节点。习惯上把基准节点和平衡节点选为同一点,称为平衡节点。

32、高斯—塞得尔潮流计算步骤: P130

功选为同一点,称为平衡节点。

32、高斯—塞得尔潮流计算步骤: P130

功率因数:cos@=Pmax/Sn

33、每一次选代中,对于PU节点,必须作以下几项率因数:cos@=Pmax/Sn

33、每一次选代中,对于PU节点,必须作以下几项计算:①修正节点电压、②计算节点无功功率、③无功功率超限检查。计算:①修正节点电压、②计算节点无功功率、③无功功率超限检查。

34、几种常见的无功功率电源:①同步发电机、②同步调相机及同步电动

34、几种常见的无功功率电源:①同步发电机、②同步调相机及同步电动机、③并联电容器、④静止无功功率补偿器svc、⑤ 高压输电线的充电功率。机、③并联电容器、④静止无功功率补偿器svc、⑤ 高压输电线的充电功率。

35、中枢点电压的调节方式:①逆调压:对于中枢点至各负荷点的供电线

35、中枢点电压的调节方式:①逆调压:对于中枢点至各负荷点的供电线路较长,各负荷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且负荷波动较大的网络中,在最大负荷时,路较长,各负荷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且负荷波动较大的网络中,在最大负荷时,线路上电压损耗增大,适当提高中枢电压以抵偿增大的电压损耗防止负荷点的电线路上电压损耗增大,适当提高中枢电压以抵偿增大的电压损耗防止负荷点的电压过低;在最小负荷时,线路上电压损耗减小,适当降低中枢点电压以防止负荷压过低;在最小负荷时,线路上电压损耗减小,适当降低中枢点电压以防止负荷点的电压过高。这种在最大负荷时提高中枢电压,在最负荷时降低中枢点电压的点的电压过高。这种在最大负荷时提高中枢电压,在最负荷时降低中枢点电压的调压方式i,称为逆调压。②顺调压:对于负荷变化较小哦,线路不长的网络,调压方式i,称为逆调压。②顺调压:对于负荷变化较小哦,线路不长的网络,在允许电压偏移范围内,最大负荷时,电压可以低一些;最小负荷时,电压可以在允许电压偏移范围内,最大负荷时,电压可以低一些;最小负荷时,电压可以搞一些,这种方式称为顺调节。③恒调压:对于负荷变动较小,供电线路上电压搞一些,这种方式称为顺调节。③恒调压:对于负荷变动较小,供电线路上电压损耗也较小的电力网络,无论是最大负荷还是最小负荷,只要中枢点电压维持在损耗也较小的电力网络,无论是最大负荷还是最小负荷,只要中枢点电压维持在允许电压偏移范围内的某一个或较小范围内,就是可以保证各负荷点的电压质允许电压偏移范围内的某一个或较小范围内,就是可以保证各负荷点的电压质量。

36、变压器的分接头:一般设在高压和中压绕组上。对于6300kv•A 及以量。

36、变压器的分接头:一般设在高压和中压绕组上。对于6300kv•A 及以下的变压器中,高压侧有三个分接头。每个分接头可使电压变化5%,各分接头下的变压器中,高压侧有三个分接头。每个分接头可使电压变化5%,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0.95Un、Un、1.05Un。对于容量为8000kv•A 及以上的变压器,电压分别为:0.95Un、Un、1.05Un。对于容量为8000kv•A 及以上的变压器,高压侧有5个分接头。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0.95Un、0.975Un、Un、1.025Un、高压侧有5个分接头。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0.95Un、0.975Un、Un、1.025Un、1.05Un,记为:Un(+/-)2*2.5% 37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除高压侧有分1.05Un,记为:Un(+/-)2*2.5% 37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除高压侧有分接头外,一般中压侧也有分接头可供选择。首先根据低压侧母线的调压要求,在接头外,一般中压侧也有分接头可供选择。首先根据低压侧母线的调压要求,在高—低压绕组之间进行计算,选取高压侧的分接头电压,即变比Uth/Un;然后根高—低压绕组之间进行计算,选取高压侧的分接头电压,即变比Uth/Un;然后根据中压侧母线的调压要求及选取的高压侧分接头电压Uth在高—中压侧绕组之据中压侧母线的调压要求及选取的高压侧分接头电压Uth在高—中压侧绕组之间进行计算,选取中压侧的分接头电压Utm。确定变比为Uth/Utm/Un1 间进行计算,选取中压侧的分接头电压Utm。确定变比为Uth/Utm/Un1

38、频率的一次调整:当负荷波动时,将引起频率的变化。这时发电机组

38、频率的一次调整:当负荷波动时,将引起频率的变化。这时发电机组的出力在调速器的作用下,也将作适当的调整;负荷从系统中吸收的实际功率也的出力在调速器的作用下,也将作适当的调整;负荷从系统中吸收的实际功率也将作一定调整,从而在新的频率下,达到新的功率平衡。将作一定调整,从而在新的频率下,达到新的功率平衡。

39、频率的二次调整:一次调整是由调速器来调节,其结果是发电机增加

39、频率的二次调整:一次调整是由调速器来调节,其结果是发电机增加的输入功率小于实际增加的负荷功率,此时频率仍旧小于fn。为了使系统稳定的输入功率小于实际增加的负荷功率,此时频率仍旧小于fn。为了使系统稳定运行在fn下,此时用自动调频装置去调整,使发电机的静态曲线向上平移,直运行在fn下,此时用自动调频装置去调整,使发电机的静态曲线向上平移,直至系统发电机组的输入功率能符合负荷功率的增长的需要使系统频率运行于fn至系统发电机组的输入功率能符合负荷功率的增长的需要使系统频率运行于fn上。

序参数:对称的三相电路中流过不同序列的电流时,所遇到的阻抗是不上。

序参数:对称的三相电路中流过不同序列的电流时,所遇到的阻抗是不同的,然而同一相序的电压和电流间仍符合欧姆定律。40、降低网损的同的,然而同一相序的电压和电流间仍符合欧姆定律。40、降低网损的技术措施:①提高用户处的功率因数,避免无功功率还距离传送;②在闭式网络技术措施:①提高用户处的功率因数,避免无功功率还距离传送;②在闭式网络中实行功率经济分布;③组织变压器经济运行;④合理组织各发电厂经济运行;中实行功率经济分布;③组织变压器经济运行;④合理组织各发电厂经济运行;⑤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⑥调整用户的负荷曲线,调峰节电。⑦合理安排检修⑤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⑥调整用户的负荷曲线,调峰节电。⑦合理安排检修计划;⑧适当提高电力网的运行电压水平。

41、等微增率准则:就是计划;⑧适当提高电力网的运行电压水平。

41、等微增率准则:就是运行的发电机组按微增率相等的原则来分配负荷,这样就是使系统总的燃料消耗运行的发电机组按微增率相等的原则来分配负荷,这样就是使系统总的燃料消耗为最小,从而是最经济的。

42、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措施:①减小元件为最小,从而是最经济的。

42、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措施:①减小元件的电抗、②采用自动调节励磁装置、③改善系统的结构和采用中间补偿设备。的电抗、②采用自动调节励磁装置、③改善系统的结构和采用中间补偿设备。

第四篇:交通系统分析复习题答案

1.交通流特性:是指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定性、定量特征。2.延误:是指行驶在路段上的车辆由于受到道路环境、交通管理与控制及其他车辆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失的时间。

3.平均饱和排队车辆数:Q0即在整个计算时间内由于个别周期过饱和以致绿灯时间结束时仍然滞留在停车前后的车辆数。

4.交通需求: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客、货流通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人和货物对空间位置的需求,是任何经济社会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

5.交通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在客货运空间位移方面的需求大小。6.交通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交通运输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交通服务数量。7.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行道上,行驶车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

8.车队离散:车队从上游交叉口停车前驶出后,由于其中所包含的车辆行驶速度存在差异,在到达下游交叉口停车线之前,便渐渐拉开距离,即发生车队“离散现象”。

9.交通分析过程:交通子系统界定、发现问题、寻找根源、给出答案。

10.交通需求影响音速:城市路网结构、交通政策、交通结构。

11.交通系统分析意义: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为交通设施设计及改造提供依据、为交通管理提供依据、为交通政策和法规的制订提供依据。

12.系统优化方法:逻辑判断法、数学优化法、智能优化法。

13.交叉口的延误模型:均衡延误和随机延误。14.车辆在信号交叉口的延误时间和排队长度:主要取决于车辆的到达率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15.稳态延误模型建立了如下的基本假定:(1)信号配时为固定式配时,且初始时刻排队长度为零。(2)车辆平均到达率在所取的时间段内是稳定不变的。(3)车辆受信号阻滞所产生的延误时间与车辆到达率的相关关系在所取的整个时间段内不变。(4)交叉口进口断面的通行能力在所研究时间内为常数,且到达率不能超过信号通行能力。(5)在时间段T内,车辆到达和离去平衡。

16.协调控制延误模型两个参数:车辆排队长度、延误时间。

17.交通需求:本源需求、派生需求。

18.交通需求的结构特征:是土地利用的函数。19.交通需求的时变特征:交通需求从时间、季节上是不平衡的高峰期需求大增,低峰期需求大减。20.按出行目的,交通需求分为:基本需求(上班上学)、弹性需求(旅游购物)。21.城市交通需求按服务对象分为:客运交通需求、货运交通需求。

22.城市交通按起讫点空间位置不同分为:境内交通需求、对外交通需求、过境交通需求。

23.交通供给四个方面:交通结构、交通供给数量、交通设施布局、运输管理体制。

24.交通运输成本包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25.交通供给的大小通常以:运输供给量 来描述。26.运输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一定的条件下,供给者愿意且能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数量。

27.交通供需平衡:(1)路网容量与交通需求总量上的平衡。(2)城市交通结构与城市规模,道路系统承载力的耦合。(3)道路网布局与交通需求空间结构的耦合。(4)道路网的等级配置与交通出行规律的耦合。

28.路网容量的内容及涵义:(1)是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交通个体遵循出行费用最少原则,路网按照与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相匹配的布局模式,单位时间内所能服务的最大标准车辆数。(2)应在总量层次上实现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平衡。

29.路网布局上的平衡描述是:城市道路网布局结构与交通需求流向空间网状结构相匹配。

30.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友路。

31.路网等级配置就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这四种类型道路所占的比例。

32.路网等级配置上的平衡描述的是:路网等级配置能充分实现交通分流的目的,使各层次的道路系统各尽其职,衔接顺畅,使道路网络除了具有形式上的层次性外,更具有功能上的层次性,从而充分发挥道路网的总体容量。

33.城市交通要求:有一个合理的交通结构,使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组合,相互协调,最大限度的耦合与交通需求多样性的特征,保证使用者能够安全,方便,舒适,准点到达目的地,同时能够缓解交通拥挤,减轻环境负荷。

34.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增求增加,使平衡价格上升了,平衡运量相应的增加了。由于需求减少使平衡价格下降了,平衡运量相应的减少了。在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平衡价格下降,平衡运量增加。由于供给减少平衡价格上升,平衡运量减少。

35.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特征:制约性(紧随要求车速条件,间距条件)、延迟性、传递性。

36.跟驰模型实际上是关于反应---刺激的关系式:反应=λ·刺激。λ为驾驶员对刺激的反应系数,称为灵敏度或灵敏系数。

37.交通稳定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前后辆车的速度,另一方面是指在车队中某车距离大体保持某一常数值,称为局部稳定性。另一方面是指在车队中某车的速度变化向其后各车传播的特性,如果速度变化的振幅在传播过程中扩大了,叫做不稳定,如果振幅逐渐衰弱,则称为渐进稳定。38.交通波模型的适用条件:(1)路段的流量—密度关系已知,且该路段不受其他交通因素干扰(2)在某一时间段内,路段上交通流处于稳定状态。

39.标准型:(1)目标函数要求最大(2)约束方程必须是等式(3)资源系数b≥0 非负(4)所有变量有约束。

40.图解法步骤:(1)以x1、x2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2)根据结束方程画出可行域。(3)根据目标函数画出目标函数线(4)平移目标函数,找出最优解。

41.动态规划三个未知量:阶段、状态、决策。

第五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第3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 系统思想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是由若干元素构成;系统有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

3.按系统复杂程度分类:超越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人···

4.按系统的起源不同: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人工物理系统,人工抽象系统,人类活动系统三种类型。)

5.按系统抽象程度分类:实体系统、概念系统、逻辑系统

6.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

第二章 管理系统

1.管理的基本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2.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

第三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要求加工后的数据。数据的定义: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可鉴别的非随机符号。

2.从信息系统角度看,信息具有的基本属性:事实性、扩散性、传输性、共享性、增值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滞后性。

3.西蒙建立的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

4.结构化决策是指:在清楚的逻辑基础上的决策,这类决策可事先规定明确的决策规则。非结构化决策是指:没有明确的决策规则的决策。

5.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管理层:高层管理(战略管理)、中层管理(战术管理)、基层管理(作业管理)。

6.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的采集和输入、数据的传输、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信息的使用。

7.识别信息的一般有三种方法:由决策者识别;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8.采集数据的方法有三种:自下而上地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调查、采用随机累积法。

9.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10.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11.基于管理活动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级别:战略规划、管理控制、作业控制。这类信息系统一般有三种处理组成:事务处理、报告处理、查询处理。

12.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结构:市场销售、生产管理、物资供应、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高层管理。

13.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分为:事务处理、作业控制、管理控制、战略规划。

14.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定义:指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等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物理结构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15.分布式系统的定义: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资源联系在一起,服务于共同的目标。分布式系统个分为:分布式和客户服

务器模式。

16.决策支持系统(DSS)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语言系统(LS)、知识系统(KS)、问题处理系统(PPS)。

17.专家系统(ES)特点:能对复杂情况做出诊断,能处理不确定状况,并能对方案作出解释

第四章 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1.信息系统建设成败原因:

(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①技术手段复杂 ②内容复杂,目标多样 ③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 ④环境复杂多变

(二)信息

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把信息系统看做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应用,认为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技术过程,视项目开发为“交钥匙工程”;第二阶段,人们把信息系统开发看做是有行为影响的技术过程;第三阶段,认为信息系统的开发主要是社会过程。

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五个阶段。

3.开发信息系统方法存在的问题:目标含糊、通信误解、步骤混乱、缺乏管理控制。

4.结构化程序设计一般由三种逻辑结构来编制:顺序结构、判断结构、循环结构。

5.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①用户参与 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③按照系统的观点,自顶向下的完成研制工作 ④充分考虑变化的情况 ⑤工作成果文献化,标准化

6.结构化方法的缺点:①开发周期长②早期的结构化方法注重系统功能,但在兼顾数据结构方面做得不够③结构化程度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以锁定功

能要求。

7.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原型,以便尽早澄清不明确的系统需求。

8.原型法的优点:①增进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②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③辨认动态的用户需求④启迪衍生式的用户需求 ⑤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

9.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10.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①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②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③组织一支拥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的技术队伍④具备一定的资源

11.开发方式: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软件包、联合开发

12.项目管理体现在四个方面:资源保证、进度保证、审核批准、进度和费用统计

第五章 系统规划

1.系统规划的任务:①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②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③制动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2.系统规划的特点:①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②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

是主体。③系统规划不宜过细④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会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变化。

3.系统规划的原则:①支持企业的总目标②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③摆脱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④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

性⑤便于实施

4.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①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与总体结构 ②了解当前信息系统的状况 ③对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④近期发展的计划

5.战略目标集转移法(SST):

6.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四个步骤:定义管理目标、定义管理过程、定义数据分类、定义信息结构。

7.资源的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取得到退出所经历的阶段。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产生阶段、获得阶段、服务阶段、归宿阶段。

8.数据类的含义:在总体规划中,把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信息归成一类数据,称为数据类。定义数据类的方法:实体法、过程法。

9.可行性的定义:是指企业当前情况下,研制这个信息系统是否有必要,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

10.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技术可行性(①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 ②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是否能够达到)、经济可行性(估计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项目从经济上讲是否合理)、社会可行性(指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企业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否很好的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11.可行性分析的报告的主要内容:①引言 ②系统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③拟建系统的候选方案 ④可行性论证⑤几个方案的比较

第六章 结构化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阶段的基本任务:系统分析员与用户在一起,充分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双发的理解用系统说明书表达出来。

2.系统分析的困难:主要来源以三个方面:问题空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环境的不断变化。

3.数据流图描述数据流动、存储、处理的逻辑关系,也成为逻辑数据流图,一般用DFD表示。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4.数据流图的基本成分:外部实体(指系统以外又与系统有联系的人或事物,它表达该系统数据外部来源和去处)、数据流(指处理功能的输入或输出,用一个

水平箭头或垂直箭头表示,箭头指出数据的流动方向)、数据存储(表示数据存储的地方)、数据处理(对数据的逻辑处理功能,也是对数据的变换加工功能)。

5.绘制数据流的注意事项:

(一)关于层次的划分;

(二)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性:①数据守恒,或称为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匹配。②在一套完整的数据流图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存储,必定有流入和流出的数据流,即写文件和读文件,缺少任何一种都意味着遗漏某些加工。③父图中某一处理框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出现在相应的子图中,否则就会出现父图与子图的不平衡。④任何一个数据流至少有一端是处理框。

(三)提高数据流图的易解性:①简化处理间的关系 ②均匀分解③适当的命名

6.系统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字典,主要是:用来描述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和外部实体。数据字典把数据的最小组成单位看成数据元素。数

据字典可以用人工方式来建立。

7.数据字典的各个类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外部实体。

8.数据字典的作用:①按各种要求列表②相互参照,便于系统修改 ③由描述内容检索名称 ④一致性检验和完整性检验。

9.编写基本说明有三种方式: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10.结构化语言有三种基本语句:祈使语句、判断语句、循环语句。

11.判定树适用于10~15种行动的一般复杂的决策。判定表适用于多个条件的复杂组合。如果一个判断包含了一般顺序执行的动作或循环执行动作,则最好用结构

化语言来表达。

12.事件的定义: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能够描述出来并值得保存的事情。

13.事件的类型:外部事件、时间事件、状态事件。

14.系统说明书的内容:引言、项目概述、实施计划。

第七章 结构化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目标:①信息系统的功能 ②系统的效率③系统的可靠性 ④系统的工作质量 ⑤系统的可变更性 ⑥系统的经济性

2.模块的定义:通常是指用一个名字就可以调用的一段程序语句。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程序代码、内部数据四个属性。模块用长方形表示。

3.结构图的主要成分:模块、调用、数据、控制信息。

4.耦合:反应了模块直接连接的紧密程度;内聚:指一个模块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

5.模块间的耦合程度有三方面的因素:联系方式----模块之间通过什么方式联系;来往信息的作用----模块间来往信息的用途;数量---模块间来往信息的多少。

6.模块的内聚可以分为: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步骤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能内聚

7.模块的扇出:指模块的直接下层模块的个数;模块的扇入:指有多少个上级模块调用它。设计好的系统,上层模块有较高的扇出,下层模块有较高的扇入。

其图像结构,上面尖,中间宽,下面小。

8.代码的定义:代码是用户来表征客观事物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它应易于计算机和人的识别和处理。简称为“码”。

9.代码的功能:鉴别、分类、排序、专用含义。代码的种类:顺序码、矩阵码、自检码、系别顺序码、层次码。代码的类型:一般有数字型、字母型、数

字跟字母混合型。

10.代码设计的原则: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适用性、规范性、系统性。

11.代码设计的步骤:①确定代码对象②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③根据代码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种类与类型④考虑检错功能⑤编

写代码表

12.输出设计包括的内容:①确定输出内容②选择输出设备与介质③确定输出格式

13.输入设计的原则:最小量原则、简单性原则、早检验原则、少转换原则。

14.输入设计的内容:①确定输入数据内容 ②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 ③用户界面设计 ④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 ⑤确定输入设备

15.设备选用考虑的因素:①输入的数据量与频度 ②数据的来源与形式、收集环境 ③输入类型、格式的灵活程度。④输入速度和准确性要求⑤输入数据的校

验方法、纠正错误的难易程度⑥可用的设备与费用

16.数据出错的三种情况:数据内容错、数据多余或不足、数据的延误

第八章 面向对象的分析

1.对象的定义:是一些属性及专用服务的封装体,它是问题空间中一些事物的抽象。

2.对象类的定义:简称类,是指有相同属性和服务的一组对象的集合。实例是以类为模板创建的一个特定的对象。

第九章

第十章(略)系统实施

1.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硬件准备、软件准备、人员培训、数据准备。

2.好程序的标准:能够工作、调试代价低、易于维护、易于修改、设计不复杂、效率高。

3.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的内容:限制使用GOTO语句、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自顶向下的设计,编码和调试、主程序员制的组织形式。

4.对象的性质: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5.编程风格(结构):①简单直接地反应意图②表达式的书写应一气呵成③嵌套不宜过深④合理使用GOTO语句⑤尽量使用局部变量

6.检验软件有三种手段:动态检查、静态检查和正确性证明。

7.测试的类型有:模块测试、联合测试、验收测试、系统测试。

8.模块测试定义:是对一个模块进行测试,根据模块的功能说明,检验模块是否有错误。这种测试时各模块编程后进行。

9.联合测试定义:即常说的联调,可以发现总体设计中的错误。方法有两种:即根据模块结构图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进行测试。

10.验收测试定义:检验系统说明书的各项功能与性能是否实现,是否满足要求。

11.系统测试定义:对整个系统的测试,将硬件、软件、操作人员看做一个整体,检查它是否有不符合系统说明书的地方。

12.传统测试方法:白箱测试和黑箱测试

13.排错的方法:试探法、跟踪法、对分查找法、归纳法、演绎法

14.系统转换的方式有三种:直接转换方式(新系统直接替代旧系统,转换简单,费用最省)、试运行方式(平行转换,老系统照常运行,新系统承担部分工作)、逐步转换方式(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地替代老系统,直到全部代替老系统)。

第十一章 系统维护与管理

1.系统维护的内容:①程序的维护②数据文件的维护③代码的维护④机器、设备的维护

2.维护的类型:更正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3.衡量信息系统质量重要指标:可靠性和安全性

4.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应用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5.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了保护系统硬件、软件和数据不致受到偶然的或蓄意的修改、破坏和泄漏,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6.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密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抗攻击性

下载交通系统分析考试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通系统分析考试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邵春福 主编1.“交通”通常被广义地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2.交通的分类:(1)本原性交通需求,其移动的目的是为了......

    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的分类: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区域交通规划系统主要是指五大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包括公路交通系统规划、铁路运输系统规划、航空运输系统规划、水路......

    电力系统分析考试大纲(5篇)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考试大纲1.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的组成和生产过程,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电力系统结线方式和电压等......

    考试复习资料

    7“三并重“原则指: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8煤矿安全生产必须遵循有关法律规、制度、标准。9矿山建设工作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信号与系统分析课程考试大纲

    信号与系统分析考试大纲 一、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二、 考试难度:基本题70分,中等题20分,提高题10分。 三、 考试题型: 选择题15分,填空题15分,作图题20分, 计算题50分。 作图题内容......

    交通调查与分析复习资料

    1.交通调查的定义:(P.1) 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2.交通调查的类别:(P.1-2) 1以查明全国性或全省......

    长安大学交通工程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设计小时交通量:工程上为了保证道路在规划期内满足大多数小时车流能够顺利通过,......

    报关员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报关概述 第一节 报关 一 、 报关概述 报关:是指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的负责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者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