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茶文化[本站推荐]
世界茶文化发展与传播
茶的传播
现在,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有120多个国家的20亿人有饮茶习惯。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和瓷器、丝绸都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早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朝鲜半岛上的大批新罗僧人为求佛法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侠君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的《三国遗事》中收录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见,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侠君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八世纪前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学佛归来的最澄和尚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南宋时代,日本的荣西和尚两次来华学佛。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于1191年回国。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茶文化。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同时荣西还用汉文编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由于 1 此书的问世,对日本饮茶之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结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艺术,在16世纪初,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仪式,流传至今。
早在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介绍中国广州的情况,其中就提到侠君茶。
14至17世纪,经陆路,中国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通过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传到西欧。此时,欧洲传教士开始来到元和明朝传教,在为中西文化交流搭起桥梁时,也将中国的茶介绍到欧洲。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的饮茶习俗的记载详细而具体。据陈椽《茶业通史》:“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晓(1485—1557年,死后出版)著《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旅行剳记》3书出版,是欧洲最早述及茶叶的著作。”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于1556年在广州居住数月,观察到了中国人的饮茶情况,记入介绍中国的书《广州述记》中,1569年出版。
1517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去茶叶,饮茶开始在欧洲传播。1607年,荷兰人从海上来澳门将中国茶叶贩运到印度尼西亚。1610年,荷兰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1618年,明使携带茶叶两箱历经18个月到达俄京以赠俄皇。1613年,英国首次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
17世纪,茶叶先后传到荷兰、英国、法国,以后又相继传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18世纪,饮茶之风已经风靡整个欧洲。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锡兰高地红茶
锡兰高地红茶,以乌沃茶最著名,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常年云雾弥漫,由于冬季吹送的东北季风带来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园生产,以7-9月所获的品质最优。产于山岳地带西机时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则因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风送雨的影响,以1-3月收获的最佳。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 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河内圆茶
越南的莱州,在云南普洱茶外销的历史上,曾扮演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越南的北部山区,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与云南茶区并无太大的区别。
越南因此产普洱茶,但不是最优质的那种,而是边境普洱一类货色。在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云南普洱茶销往海外的市场并不顺畅,产于泰国、老挝和越南的边境普洱曾一度滥竽充数,填充了港澳及海外市场,其中由越南河内茶厂生产的“河内圆茶”以及由北越廖福茶厂之类的小茶庄生产的散茶就曾为广大海外消费者所接受。
“HANOI”(河内)普洱圆茶,是典型的边境普洱茶代表。除了其内飞有“HANOI”字样外,最重要的是其茶菁的茶性,其饼面有细小压模痕迹,暗黑且油亮不足,条索细短,梗条较多,有碎而杂之感,且茶香味杂,茶饼剥开时,茶梗总是会被拉出,呈“藕断丝连”状。在包装方面,其竹箸竹篾与云南产品相似,装捆技术也与云南产品别无二致,疑为漂泊在外的云南普洱茶技师们所为。
河内圆茶无内票,但都有署“XUONGCHEHANOICHE 8AN11”越南文的8×5.6公分横式内飞,底土黄色,字朱红色。现行世的产于50年代,陈期已有50年左右。
至于“廖福散茶”,其塑料袋包装外写有“廖福茶号”字样,更应是中国茶师在越南的手笔,其茶菁细长,多细长梗条,茶面栗黄色,略带有白霜,茶身轻碎干燥,油光不足,是由生茶工艺制在且干仓贮存,茶汤栗色,在青香中略带有微弱兰香,是边境茶中的上品。
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
三、四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第二篇:世界茶园漫谈中国茶文化
世界茶园漫谈中国茶文化
司董事长刘振昊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世界茶业协会成立大会上致辞
刘振昊(中)向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上将(右)和王文元(左)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世界茶园”北京旗舰店茶楼内人文景观浓厚
中国东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昊和集团公司部分高管在一起
近日,众多媒体联合采访了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使者、中国东朗投资有限公司的演变史颇有研究;曰:茶叶本为偶中得。据说茶的发现者是五千年之前的神农氏,史书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这一记载之中不难发现,当时人们把茶看成一种药物而非饮料,因此也有了“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说法。神农氏发现茶时,断定这是一种止渴提神的“妙药”,但他却万没想到这种提神的药物后来却衍生出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而这种茶文化也成为了通行世界数千年的中国名片。
据史料记载,茶最早产于四川地区。当时的四川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既没有引起中原诸国的重视,也不能及时的将本地特产运往中国腹地。故而,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的名士侠客、饱学大儒们都无福享受享受这一清渴去暑解乏之物。也只有那些诸国国君们在和巴蜀两国互通有无时能够尝一下鲜。而他们在使用时,很少会泡水,而是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剑性快感。在当时,口含茶叶几乎成为了王公贵族中的风尚。《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栗之饭,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而《尔雅》中,对“苦荼”的解释则是:“叶可灸作羹饮”。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巴蜀地区的茶叶逐渐被移植到全国各地。秦亡汉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各大驿道的开辟,差的传播就越来越广,而饮茶也逐渐蔚然成风,成为了上层人士的选择。在《汉书》中,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待着呼问方觉。乃言日: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待帝不谨,不合啜此茶”。从这段记载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汉的宫廷里,茶叶已变成了常备之物,很少有人能够离得开它。西汉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茶艺术,通常都是以煮为主。我们可以从一个故事之中了解到这一点:汉宣帝时,有一个名叫王褒的人写过一篇买卖奴隶的契约文书,文书中明切要求新新买进的仆役除了要炒菜、煮饭之外,还必须要“烹茶”、“武阳买茶”等。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管窥到当时茶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经常听到“以茶代酒”的说法,而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在三个国家当中,吴国人最喜喝茶。据《三国志韦曜传》记载:“孙皓引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以茶代酒的说法也就由此而来。从这个故事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在三国时代,茶与酒就成为了宴席之上最重要的饮料。在三国时期,人们仍然保持着“吃茶”的习惯,依然喜欢把茶当成食品,据《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这种习惯保持了很长时间,到了唐代,人们的餐桌上也经常会出现茗粥。从宋开始,茶才彻底告别了食品时代,制作泡制饮料的佐料。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茶叶加工工艺。人们从树上采下茶叶之后,并不着急将其送进口中,而是先将叶子做成“茶饼”或者是“茶团”,等晒干或者是烘干之后在储存起来。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作是茶叶工艺的萌芽。两晋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饮茶之风已经在士大夫之间普及开来。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晋书》上对此有着十分清楚的记载:开国名相谢安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一代枭雄恒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利用茶果招待宾客。由此可以认定当时用茶果招待普通的客人,已经是一定的规矩了。在东晋时期,茶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了,而是变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饮料。
在东晋末期,出现了蒸青制茶工艺。“蒸青”。顾名思义就是将茶身上的青草味蒸掉。工序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茶饼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完成这些工序之后,茶叶仍然会带些苦涩的滋味,于是就再次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在西晋之前,茶叶的主要产地依然是巴蜀地区。蜀国在诸葛亮执政期间,除了向魏和吾输出蜀锦之外,还和这两个国家做起了茶叶生意。当时的一些文献上,也对蜀地产茶做起了记载,比如张载在《登成都楼》中写道“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在其所写的歌中也提到“茶、巴蜀出”。不过到了东晋时期,随着政治重心的东移,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楚地区逐渐取代了巴蜀地区的地位。《荆州土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由此可见,荆州地区的茶业已闻名全国。到了东晋时期,除了荆楚之地之外,今日的温州宁波等地成为了产茶重地。桐军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逐渐兴盛起来。南北朝时期,不仅汉族人喜欢喝茶,而那些游牧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们除了饮用奶酪之外,也会品一下茶。不过,他们并不太喜欢这种饮料,以开明而著称的北魏孝文帝还曾经嘲笑其为“酪奴”。后来,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汉文化的不断传播,少数民族也逐渐接受了饮茶的风俗习惯,而喝茶的风气也逐渐传播到西北一带了。隋唐时期,制茶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饮茶蔚然成风,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乐,饮茶为荣,饮茶为日常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还只是南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饮料,尽管北方已经出现了饮茶现象,却并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到了唐朝后期,这一现象取到了彻底改变,北方人的案几之上,茶成了常备品。据《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优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随着市场的扩大,南方的产茶业也就空前蓬勃发展起来。其中,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和淮南地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的发展。这一时期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从唐朝中期开始,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己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除此之外,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也成为了贡茶。唐朝人培育除了很多名茶,同时也改进了饮茶的万式。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为了改善茶叶的苦滋味,人们就开始加入薄荷、盐、等佐料。当时的人们除能够辨别茶叶的习性与好坏之外,对于泡茶之水也颇走究。据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人们把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妻付之一笑,就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吴天观水一罐,皇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二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吴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差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烧茶、泡茶的茶具仅陆羽在《茶经》之中就提到了28种之多。
1987年。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成套的饮茶器具,为世人提供:代茶具的实物证据。这些茶具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宫廷系列茶具实物。这些大内茶器,主要有三类:金银茶器、秘色瓷茶器、硫璃茶具等。唐朝中期,茶文化开始了对外传播,茶种子首先被带到了日本。据史料记载,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习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后来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到了宋代,制茶技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不断涌现出很多新品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一种将茶叶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太平兴国初,特制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风茶盖始于此”。而《北苑别录》之中也对龙凤茶团的制作工序做了介绍。该制茶工艺共分为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在所有的工序之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三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在这种情况下,蒸青散茶就应运而生了。《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日片茶,日散茶”,片茶即饼茶。而散茶制作工艺到了元代,已经发展到至善至美的地步。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耐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随着制茶方法的改变,饮茶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在文人之中,饮茶之风最为盛行,很多文豪都留下了不朽的诗句,诸如苏轼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就很好地描绘出了茶的选水方法。同时,在宋代也出现了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艺术。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娱乐活动。宋代茶风崇尚奢华精巧,茶具的使用从选材到制作都十分精细。其中也有许多金银茶具,可谓是穷极精巧之途。宋代蔡襄在其《茶录·论茶器》中就列举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色白、茶匙、汤瓶、九种茶具。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人不喜欢繁复、琐碎和奢侈的茶艺,他们虽然也非常喜欢喝茶,但一般都是将茶看成生活所需,对于品茶煮茗和斗茶之类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兴趣,而繁琐的茶艺更是让他们觉得多此一举。因此,整个元朝的茶业迅速衰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茶业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宋元时期,尽管出现了散茶,但向宫廷进贡的茶叶却依然以团饼茶为主。明清时期的饮茶方式较之前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时的人们更注重对饮茶艺术的追求。明朝人不仅喜欢品茶,还将茶纳入了审美的范畴之内,为了增强芽茶的观赏效果,特地发明了冲瀹法。除此之外,他们还将饮茶上升到了哲学的角度,喝茶时比较注重情调和外部环境。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而喝茶的地点,则首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等清幽之地。明清人对于茶具也十分讲究,由于散茶占据了统治地位,引起了冲泡方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已经不再适合使用了,一批新的茶具应运而生。普通百姓们通常用的茶具是茶壶以及由白瓷和青花瓷烧制而成的茶盏。论要论最有名的茶具,当属宜兴紫砂壶。当时有“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说法。紫砂茶具不反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壶的制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时大彬、陈远鸣等,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到了清朝时期,又出现了一批更加先进、做工也更加精致的茶具,比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乏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十分精美。除了挑选精致的茶具外,人们在泡茶前后还会专门对器皿进行一番“卫生大扫除”:在泡茶之前,还要用开水将茶壶茶杯进行一番洗涤,接着再用干布擦干。若更换茶叶,还必须要将杯中的茶渣倒掉。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明清时期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名茶。在宋朝时期,知名的散茶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历史资料中提到的仅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到了明代,各种名茶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据黄一正在《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除了明清时期也出现了其他的茶叶种类,比如黑茶、花茶、清茶和红茶等。另外,明清时期作为平民休闲场合的茶馆发展比较迅速。无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还是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之辈,都喜欢在闲暇时去茶馆喝茶聊天。到了清朝,茶馆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据信史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己达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除了大城市之外,乡镇茶馆也是一片繁荣,比如富庶的江浙地区,有一些只有几千家居民的小镇,却存在着上百家茶馆。茶馆的繁荣兴盛也带动了文学的繁荣发展。除了唱本、小说等“大众文学”之外,茶联也随之兴盛起来。在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经常可以看到以茶为内容的对联。这些对联被人们称之为茶联。茶联被公认为是高雅的艺术,不向的茶联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思考和审美感受。比如“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既道出了茶的重要性,又表达了店主的好客之隋,“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措辞含蓄乏三出了名茶和名具,给人带来朦胧之美。
近代改革开放后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品茗以会所和茶楼为主。为中国茶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东朗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世界领先茶品零售商“世界茶园”“解韵”两大品牌,为国内外名流和社会各界精英提供品茗交流的平台,以尽善尽美的私享化服务和高雅私密的品茗环境,成为众多贵宾商务酬酢和品茗休闲的心水之选。管理中枢位于首都北京CBD核心商圈-世贸天阶。与国际商业经济圈接轨,首家以全品类、零库存、零风险的茶行业连锁模式笑迎天下客。在福建安溪拥有自主生态茶园、国内高规格有机茶基地,拥有茶食品、茶具等茶叶衍生产品的全产品线,具备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产业实力,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茶叶零售业品牌价值榜。坚持“薄利多销,服务当先”的经营理念,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不断创新的经营策略,茶行业消费潮流。本着“商者无域、相融共生”的企业发展理念,世界茶园与全球知名茶叶生产企业保持紧密、友好、互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众多茶企在中国的经销商。并茶行业的龙润、御牌龙井、武夷星大红袍、大昌元、润思祁门红茶、茗红坦洋功夫、春伦花茶、白沙溪黑茶、华祥苑、徽六六安瓜片、正山堂金骏眉、范家紫砂壶、大益普洱、宋茗白茶、信阳毛尖、台湾八赏茶、绿雪芽白茶、老纪大红袍等诸多品牌集结,强强联合,整合国内外茶行业品牌,崇尚品牌原产地,保真原产地、保真多品牌、保真多品类、保真新模式、保真好服务。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使者刘振昊董事长带领“世界茶园”“解韵”两大国际茶业品牌继续着中国茶文化的传承。
第三篇: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
在中国几千年的茶业发展中,蒙顶山这块人杰地灵的圣地,始终是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蒙顶山不仅属于四川,也不仅属于中国,她属于全世界。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馆占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博物馆发挥了博物馆搜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成为展示蒙顶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共分中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售区等七大功能区。博物馆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
主题馆中央的水区增添了茶博馆的灵气,六根白色浮雕立柱分别记载了世界茶人、茶事、茶具、茶叶、茶俗和茶诗。用腐刻铜板记载从神农氏至今近5000年茶史大事记的地面踏步,把大厅末端的汉代植茶始祖吴理真和唐代茶圣陆羽雕塑连接起来。场景展示区里可以领略川藏茶马古道始发地的茶马古道场景悠悠千古情。接待区里可以品尝世界精品名茶,展览区着重介绍茶叶基础知识、茶叶历史、茶文化艺术、国内外六种最具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十四种特色茶艺、茶文化作品、茶道三君子(好茶、好水、好茶具)、茶与健康等。特别展区重点介绍四川及蒙顶山茶文化发展史、蒙顶山名茶和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资源,销售区推介四川及蒙顶山特色茶产品和土特产品,还可以在多功能区学习茶艺、采茶与制茶、茶具制作、模仿照相、会议接待。
如今,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成为蒙顶山茶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外茶商、茶人、茶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参观,进行相互交流和研讨茶文化一个很好的场所。晓阳春之茶文化博物馆
中国,崂山茶文化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
主体建筑共四层,分设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游客中心、学术中心4部分。其中,中国茶文化博物馆设茶史、茶人、茶谱、茶著、茶茗、茶艺6个展区,馆内收藏展出汉、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等茶具300余件(套);茶经、茶著200余本;全国各地名茶样品百种;茶叶印章60余枚。
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由茶叶圆球和石板构成的眼球雕塑,预示以独具慧眼看待茶文化。雕塑后面是一棵2700年的云南古茶树仿制品,惟妙惟肖,十分壮观。十几米长的展柜摆放着自唐代以来与茶有关的文物,唐宋文人的石刻,近代对茶叶及茶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泰斗级专家学者等等。
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分为茶源厅、茶兴厅、茶香厅、茶艺厅和茶俗厅6部分。馆内藏有山东嘉祥出土的汉化像石;五六十年代山东省委关于南茶北引的文件(复印件);南茶北引以来的制茶工具;清晨采茶场景、崂山茶与崂山泉水相得益彰之美景,领导、专家对崂山茶的重视和关爱,崂山茶文化及崂山茶传说等等,可谓是人文厚重,古色古香,引人入胜
随着茶行业的发展,茶文化越来越被众多茶业从事者所重视。茶文化的传播是必然的历史轨迹,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也是茶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荔湾区岭南茶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填补了该区茶叶市场园区内茶文化展示的空缺,成为茶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阵地。
岭南茶文化博物馆是启秀茶天下的茶文化规划版块之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将以茶品文物的陈列和茶事活动的示范为主要手段,向国内外传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该馆不但可收藏茶品文物和标本,成为宣传教育的机构,同时,还为茶叶科学研究提供样品和平台。茶文化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茶品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评茶斗茶等活动,传播茶业历史和茶叶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茶叶知识水平和爱茶热情。
岭南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包括了:茶业发展史、各时期与各民族茶制品及茶具、茶文化与茶科学成果、茶叶基本知识、六大茶类茶样品、茶事与茶俗示范等。其中“茶叶发展史”部分,展出了茶叶从发现和利用开始,其盛衰发展的行迹,采用图文、实物模型等综合展示手段,让参观者系统地了解茶叶及茶业的历史;“各时期与各民族茶制品及茶具”的展示,要发动一切可用的资源,让各茶区的茶业从事者出谋划策,从各地区征收各种实物及文字介绍;“茶文化与茶科学成果”展示则依赖于设有茶学系的各大院校,展示现代茶文化及茶叶科学的各项成果,展现茶文化修身养性、茶产品健康有益等功效,并指导广大饮茶者如何正确地利用茶叶及茶事活动达到饮茶有益身心的目的;“茶叶基本知识”的展示则主要以图文的有效整理和展示,简洁地向大众普及茶叶知识,包括茶叶典故、历史名茶等。
“六大茶类茶样品”展示之样品来源于茶叶市场及全国各地茶区,成为茶样品最齐全的展示厅,让游客随时可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茶品的情况,同时,与各茶企连线,可让游客茶人最快捷地找到某种茶品的购买途径。
“茶事与茶俗示范”可以是记录片、可以是配合周期活动的真人秀,支持观众参与其中,共同参与茶事与茶俗的进行。
游客走入茶文化博物馆,丰富多彩的茶品、茶事、茶俗等吸引着众人的眼球;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亲手尝试参与到茶事之中,全方位地体验不同的茶俗,增长见识,陶冶情趣;走出茶文化博物馆,人们对中国茶叶的发展史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体验的过程中,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充斥脑海的,是下一次参与的方向与深入了解的意愿。
第四篇:茶文化
第一课时
华夏茶史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
3、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2、了解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陆羽《茶经》,卢工的《茶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出示茶圣陆羽像:唐朝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记述栽茶、制茶、评茶、茶叶性质的著作,因此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称。
2、新授
(一)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介绍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各国饮茶和产茶知识最早都是由我国传入的。
2、介绍我国茶树的原产区。
(二)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1、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韩国)
2、陆羽《茶经》,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卢工《茶歌》。
3、讨论陆羽、宋徽宗、卢工对茶文化传播有哪些贡献?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布置
1、茶树原产于哪个国家的那个地区?
2、什么人被奉为“茶圣”?他对茶文化的传播有什么贡献?
第二课时
茶叶的分类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茶叶科学的分类方法,应以制法为基础,结合品质进行系统的分类。
2、掌握茶叶的六大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重难点:掌握茶叶的六大类型及其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茶样图片及部分茶样
《古代茶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漫长的年代里,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创造了名目繁多、形制各异的茶类,成为是节省茶类最丰富的国家。
2、茶叶的分类依据
1、按采制季节可把茶叶分为春、夏、秋茶。
2、按产地取名为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武夷岩茶等。
3、还有根据销路、制茶技术、初制发酵程度、形状等进行分类。
4、科学的分类方法应该以制法为基础结,合品质进行系统的分类。
可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茶类。
3、茶叶的分类及其特征
1、绿茶类
绿茶的产量最多,在世界的茶产销量中仅次于红茶。
绿茶的制法: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
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太平猴魁等为名优绿茶。
2、黄茶类
黄茶为内消茶,产量少。主产区:安徽、湖北等
黄茶的制法基本上与绿茶相同只是在揉捻后经过特有的闷黄工序。
蒙顶黄芽、霍山黄芽。
3、黑茶类
黑茶以边消为主。主产于湖南、广西等。
黑茶的制法: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工序。黑砖茶、花砖茶普洱茶等。
4、白茶类
白茶是福建的特产。
白茶制法: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
政和银针、白毫银针等。
5、青茶类
主产于福建、广台湾。
制法: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大红袍、铁观音。
6、红茶类
在世界上产销量最大。
制法: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
4、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作业布置
1、茶叶有哪些类型?
2、各类茶有什么样的品质特征?。
第五篇:茶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摘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或高等教育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手段民族性和传统性应是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两个突出的基本性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茶文化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传统内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发挥着特殊作用.关键词:茶文化 大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
在大学生中开设茶文化学课程很有必要。它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茶是健康之饮、文明之饮。茶树虽无艳丽的花朵和高大魁梧的身躯,但是面对严寒酷暑,它不失本色,傲然屹立,默默地为人类作出无私奉献。它的“淡泊、清纯、朴实、自然”的品格与文明社会倡导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助人为乐”等高尚精神是一致的。这种精神正是当今建设祖国所需要的。茶业工作者、茶文化研究人员历来倡导这种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需要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有这种精神。大学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环境,而茶文化课是他们进行思想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茶树的自然属性,它所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历代茶事活动中具体的茶人品行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生活。大学生们从陆羽的一生中得到启示:要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务真求实,执着追求,善于交友,团结协作,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人生的目标。他们对陆羽的一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同学还写出心得体会,表示要像陆羽那样,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人生目标,不断努力,不断攀登,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茶文化课的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丰富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
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其系统内渗透了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及文化艺术等理论,并与宗教思想、教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几千年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商业流通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茶树栽培、茶的制造技术、品饮规范、欣赏艺术、饮茶礼仪,并由此引发创作了茶学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茶经》、茶的文学作品(诗词、小说和散文等),进而形成了茶文化和茶道。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当今社会各领域科学前沿内容飞速发展,交叉区域也滋生了许多新科学的生长点--边缘学科。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3.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唐代至今,不少文人雅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文化都进行了全面地搜集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科学化,已向世人展现了茶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内容的广泛性、思想内涵的深刻性。目前,国内外已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茶及茶文化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涉人茶文化领域,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的在不断地挖掘古代茶文化典籍,有的撰写新的著作,使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外延不断扩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茶文化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古代传统文化,当责无旁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要了解茶文化,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茶树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及茶道亦源于中国。是东方传统文化底蕴所释放出的伟大融合力,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所具有的特别灵感,才能使饮茶上升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茶树的原产地如果不是在东方的文化圈里,茶是不可能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大自然的安排往往就是如此的微妙!茶文化已被世人瞩目,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生对茶文化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良好学风
茶文化学虽然已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在学习过程中应体会到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整个茶叶科学和茶文化形成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任何一个科学家、专家在某一领域内要有所建树,一定离不开实践活动。茶圣陆羽与茶结缘后,隐居深山,潜心研究,每到春茶期间,白带制茶、烹茶、品茶工具,跋山涉水,走遍江南各个茶区,虚心向茶农学习,亲自3/31/2013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
制茶、烹茶、品茶。他把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予以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编写。《茶经》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在选修《茶文化学概论》这门课时,大学生们也纷纷走上社会,积极参加各类茶文化实践活动,搜集各个方面的茶文化资料,如茶诗、茶画、古茶具等,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要同学们结合实际布置各种类型的茶话会,如毕业茶话会、婚礼茶话会、节日茶话会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个良好的学风。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这种学风在他们人生道路上均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或高等教育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手段民族性和传统性应是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两个突出的基本性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茶文化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传统内容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为适应社会对新兴职业的需要,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开发新岗位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等与茶有关的课程,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知识面。其结果是客观上使茶文化逐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自身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沈佐民,陈念,李年蚊,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
刘应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
孟祥发,张新云,黄长喜,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刘献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教育【J】
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路与途径【J】 陆羽,茶经【M】
3/31/201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