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内蒙古工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侧记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事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总书记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师队伍是一所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体力量,更是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创造与学术成就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高校的中心任务。
近年来,我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教育、管理、使用等环节,在千方百计地吸引人才、为学科建设进行“人才输血”的同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植和强化“人才造血”功能,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结构日趋合理、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师资队伍发展统领全局 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校提出了强校必先强人才队伍的工作思路,进入“十二五”,特别是2012年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校人才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师资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内蒙古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引进人才补充师资 暂行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攻读学位及进修学习管理办法》等多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开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有效防止人才引进和评价的“一言堂”现象,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学校建立了“三公开、三评价”的人才引进工作体系。“三公开”指的是年度招聘计划和方案公开发布,招聘考察过程对外开放,招聘结果公开公示。“三评价”指的是在引进人才过程中,一是由院系组织相关负责人、专业教师等组成面试组对应聘人员进行考察,形成评价意见;二是人事处组织学校专家组进行独立的校级学科学术评价,决定是否引进;三是引进高学历人才上岗后,校学术委员会根据其毕业院校、业绩成果、发展潜力等打分评价,拟定享受人才奖励的额度。“三公开、三评价”的人才工作体系既有效提高了人才引进工作的透明度,确保了人才引进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人才引进的工作效率,确保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2010年以来学校已引进各类人才185人(占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1/8),其中博士研究生66人(占全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4),全部都补充到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队伍中,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在职教师培养,给予培养政策倾斜。
人才建设既要重视引进,更要苦练“内功”,要做到内外兼修。多年来,我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师资队伍的培养,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依托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项目、511人才工程赴美培训项目、日元贷款人才培养项目等多种方式,选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攻读学位等,促使一批“土生土长”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脱颖而出。对于国内进修、攻 读学位的教师,学校鼓励其脱产学习,并全额发放工资待遇;对于经学校批准的出国研修的教师,学校除资助其国外生活费、国际旅费及享受工资待遇外,还补发一定比例的出国期间岗位津贴,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同时对取得博士学位的在职教师与引进人才一视同仁,进行业绩评审,分层次兑现高学历人才待遇,2010年以来,共有94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回校上岗工作,超过全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3,目前均已成为学校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形成激励竞争机制。
学校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科学考核、以岗定薪”的用人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2011年3月我校成为全区首家完成首次岗位聘任工作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走在了全区高校的前列。学校十分注重改善教职工待遇,科学合理的提高校内岗位津贴标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费、按服务期享受高学历人才奖等,充分保障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提高收入的同时,研究制定考核、评优的奖惩机制,拉开差距,形成了竞争,增强了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作用。学校成立了以党委牵头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近三年来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专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高端引领”的人才工程成果已初步显现,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25人,自治区“杰出人才奖”3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52人,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区深入生产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4人,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17人。
二、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团队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也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即“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现实要求。我校顺应国内高校建设的大趋势,开始转向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定不移的扭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建设不放,认真抓,下大力气抓,持续不断的抓,抓出结果,抓出成效。
(一)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其提供创新实践的舞台。我校依托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千人计划”、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333人才引进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给予充分的科研支撑条件。“十二五”以来,学校已引进了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高层次领军人才7人,特别是2012年柔性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麦克马斯特大学拉扎普尔教授,作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位国外院士,在校内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带动了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建设步伐,在其积极参与下,国家教育部对我校土木学院进行的专业评估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发挥人才团队的作用。
学校以创新团体为载体,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成果交流和展示为平台,形成和培育了多支各具特色的人才团队。学校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加强科技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内蒙古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 办法》等文件,累计投入760万元用于支持团队建设。已遴选出研究生授权学科带头人76人,校级特色学科2个,科研团队21个,教学团队16个,其中,已建成自治区级教学团队9个,自治区级科研团队5个。
(三)营造鼓励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所谓人才成长的环境,就是要在校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想出成绩,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营造人才成长环境,要求学校的所有部门都要有为人才服务的强烈意识和得力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并发挥作用,只靠少数领导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强化各个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使尊重人才的价值观得到真正的体现和落实。目前,学校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爱惜岗位、为学校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已渗透到每个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入脑入心,并成为校园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新生力量和骨干力量,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是提升高校教师质量的重要环节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 号)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总书记也强调:“要切实关心教师成长进步,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对青年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目前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 40.8%,4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 77.6%,超过学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三,青年教师的发展和队伍建设已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焦点。
要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推动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必须解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高,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技能要进一步强化,三是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急需提升。为此,我校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重新修订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及讲课资格认定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师德一票否决制,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时,把师德和教学能力作为先决条件,充分调动广大青年教师专心投身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评价和讲课资格认定、新老教师“结对子,传帮带”,举办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水平。同时在校基金、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申报中加大资助青年教师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的力度。
(二)以推进青年教师“三化工程”为抓手,大力培养青年骨干力量
从2014年开始,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实践化”工程。学校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队伍学历提高计划实施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等文件。大力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国际交流经验。同时,结合学校以工科为主的办学特点,更加注重青年教师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定期分批次组织和引导青年教师通过现场实习、挂职锻炼、项目合作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式,参与工程实践训练,以培育其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其工程意识,增强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教育的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提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条件
从以资历为本的用人制度转变为能力为本的用人制度,从以往的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进一步深化聘任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大胆探索,发挥所长,对于成就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破格任用,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做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规划,为他们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及工作条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学术梯队结构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层次的造就一批高质量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并形成若干支精干高效的学术梯队。鼓励开展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学科平台,包括实验室建设平台、研究信息交流平台、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平台。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研究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
四、今后工作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学校将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系列教育论述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不断提高党管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保证经费、提供服务等措施,统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到2015年,引进、培养和选拔30名左右首席专家、100名左右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优秀学科带头人、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建设30个特色学科团队、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有大作为、大贡献、大影响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内涵发展的意见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修改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已经明确了新时期发展总目标:把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队伍素质优良、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质量过硬、管理科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开放大学。要建设一流开放大学,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回归大学、回归教学、回归教师”的重要标志。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文化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建立起教师资源共享和优秀人才遴选机制,整合系统资源,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办好开放大学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一)整体目标: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培引并举,专兼结合,造就一批在省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能够引领重点学科发展的学术骨干、教学名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构建国内一流的开放大学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
(二)具体目标:依据学校整体发展规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合理配臵教师,增加师资数量,提升师资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1.总量目标:经过3-5年努力,学校师资队伍总量达到880人;其中,专职教师达到440人。
2.结构目标:经过3-5年努力,学校整体人员结构更趋于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70%,专任教师占55%;教师职称结构更趋于合理,教师队伍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占37%,中级职称比例占45%,初级职称比例占18%;专兼职教师结构更趋于合理,远程开放教育责任教师队伍专兼比例为3:1,高职教育专兼比例为1:1;生师比当量更趋于合理,远程开放教育生师比当量稳定在50:1以下,高职教育生师比当量达到16:1。
3.质量目标:经过3-5年努力,培养出一批饶有建树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力争每一个一级学科、重点二级学科有1名学科带头人,高职重点专业有专业双带头人;培养省级学科、专业带头人8名以上;省级教学名师8名以上;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0名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立足培养,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
1.学校提供相应支持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学校制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相关制度,明确在职或脱产攻读学位教师的工资待遇、奖励等事项。
2.立足在岗进修。按照专业对口、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进修、访学、交流、下企业锻炼等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工作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工作效果。
3.明确培训重点,有计划的开展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优先培训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教学骨干,定期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及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培训,每年组织1-2期骨干教师培训班到国内外学习考察、进修提高。
4.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学校建立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学术创造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5.强化培训工作的政策导向,把培训与教师职务评聘挂钩。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作为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不接受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者,学校取消其高一级职务的评聘资格。
6.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培训进修经费投入,为教师培训提供保障。
(二)适度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1.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出发,加大高水平师资招聘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招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中年教师一般要求具有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或同时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和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招聘重点放在985高校和211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中,好中选优、优中取精;对于学科或专业建设急需人才,适当放低招聘标准。
2.引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采取“带头人+团队”发展战略,适度引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提升学校重点学科和专业在全国电大系统和国内的地位。
3.建立人才稳定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生活条件,力争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三)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3年内,40岁以下青年教师100%获得硕士学位,3-5年内,各学科、专业中的青年教师在读博士比例达到50%,高职100%的青年教师都经过企业锻炼,30-50%的青年教师成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10%的青年教师成长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
1.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聘请名师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整体人文素质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每个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力争做到每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定位符合学校发展要求,与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一起形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开展“传帮带”工作。明确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对所指导的指导对象每学年至少听课4次,同时在课题申报、学科研究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和热忱帮助。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有青年教师参加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交流会。聘请知名教师和青年教师同台讲述经验与体会,做到信息与经验共享,新老教师互学互助。
4.遴选青年骨干教师。在优秀青年教师中确立培养对象,加强培养,优先推荐参评省级及以上青年骨干教师;对获得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的青年教师学校给予奖励,优先推荐参加培训与访学,并作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培养。
(四)建立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
开展学科、专业带头人遴选,在学校一级学科和重点二级学科中设臵学科、专业带头人岗位。
1.遴选学科、专业带头人。担任学科带头人的基本条件是:教授职称,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出版过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刊载的占三分之一,取得4项以上省级(中央电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主持3个以上省级(中央电大)以上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担任过1个专业的主持人和3门以上课程的主讲,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拥戴。学科专业带头人由本学科成员根据学校规定的条件进行民主推荐,校学术委员会审核并提出建议名单,报校务会审定。暂无学科带头人合适人选的,校学术委员会在系部推荐的基础上确定1名学科建设牵头人。
专业带头人的基本条件是:副教授以上职称,主持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取得了3项以上省级(中央电大)以上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主持了1个以上省级(中央电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并取得突出成效,在本专业领域和4
所服务的行业有一定影响。专业带头人由系部推荐,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建议名单报校务会审定。
2.明确学科、专业带头人职责任务。学科带头人对本学科建设全面负责,担负本学科相关专业3门以上课程教学任务。指导3-5名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使之有明显的进步。组织开展本学科领域的科研活动,一年组织一次本系统或跨系统的学术活动,一年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2篇,专业教学研究论文1篇,其中1篇在核心期刊发表或者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家一级学会年会上交流。专业带头人对本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指导、把关并组织实施,负责本专业师资培训、教学质量考核督察,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
3.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考核与管理,对遴选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每月发放500元津贴;学科建设牵头人和专业带头人每月发放300元津贴,并作为省级和国家级学科、专业带头人推荐人选。学科、专业带头人实行任期制,任期3年,可以连任,动态管理。
(五)开展教学名师评选
1.制定教学名师评选办法。对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影响,主持省级及以上教育教改项目并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教学成果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5年及以上,教学效果好,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中青年教师中具备示范作用,对教学团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可作为教学名师评选对象。教学名师评选采取个人申报,所在部门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的办法,每两年评选一次,实行限额推荐,严格评审,宁缺毋滥。
2.对评选为学校教学名师的教师,学校通过网络和校报宣传其教学成果,并作为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推荐对象,学校颁发奖励证书并发给奖金2000元;对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荣誉的教师,学校予以通报表彰,一次性奖励1万元。
(六)发挥系统优势,有效整合师资资源
1.以示范创建和评估为推手,推动基层分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分校办学指标考评体系,通过教学评估与示范评选活动,促进分校充实师资队伍数量,提升师资队伍层次。
2.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和课程团队建设为基础,整合系统师资资源。根据学科专业团队建设办法和课程团队建设办法,以全系统教师为基础组建专业和课程核心教学团队;按照学科专业带头人条件及课程主持教师条件,在全系统遴选学科专业带头人和课程主持教师;进入核心教学团队和被遴选为学科专业带头人、课程主持教师的分校老师,颁发聘书,纳入省校教师考评体系,享受相应待遇。
3.建立系统教师共享机制。进一步明确系统各层级教师职责,完善教学团队管理办法,创新教学团队合作机制,理顺关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与考评,省校和基层电大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和激励办法,有效发挥系统师资资源作用。
(七)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合理利用优质教师资源
1.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在聘用兼职教师时,远程教育重点聘任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提升学校重点学科和专业在全国电大系统和国内的地位。高职教育重点聘任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分发挥其在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2.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建立人力相对充足的教师资源库,实施有效激励,对兼职教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尤其要加大对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兼职教师的奖励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兼职教师并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3.完善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建设。每学期定期收集兼职教师的资料,及时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外聘教师信息”栏,保证资料完整可查。凡以湖南电大、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名义发表的论文、获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按学校规章享受奖励。
4.建立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兼职教师考核纳入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范畴,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核,根据兼职教师多形式、多地点教学的特点,建立符合兼职教师工作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建立兼职教师业绩考核档案,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和动态管理。
5.实行优胜劣汰制度。教师考核坚持聘期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实现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师资紧缺专业考核合格的教师可续聘;师资充足的专业考核良好的教师予以续聘;对考核不合格、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意见较多的教师要解聘。对连续聘用两年以上,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第三年开始,按500元/年津贴递加。
(八)立足岗位职责,严格教师管理
1.明确岗位职责,严格上岗条件。按照湘人社发【2011】97号文件要求,严格制定和执行各级教师岗位的岗位职责及上岗条件,凡上岗的教师必须与学校签订聘任协议,以合同的方式明确教师的责权利,促进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2.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转岗机制。对于在聘任期内不能履行岗位职责,教学效果反映差、出现教学事故以及有违背师德行为的教师,视具体情况作出调离教师岗位或进行降级聘用的处理。
3.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正向流动。学校制订向教师岗位倾斜的相关政策,鼓励具备教师岗位上岗条件的其它岗位的教职工向教师岗位转岗。
4.完善考核办法,加强教师考核。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教师考核坚持聘期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结果作为高聘、续聘或低聘各级教师岗位的主要依据,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实现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对未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教学效果差的专任教师在年终评优和职称晋升时实行一票否决,连续两年未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教学质量测评未达到良好等次的,实行高职低聘。
第三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师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离开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教育就失去了最可靠的支持。因此,教师必须海纳百川,博学多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方法。近年来,我校聚焦高效课堂,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业务学习为前提,以教研教改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支撑,通过师徒结队、同伴互助、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评教赛讲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以业务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专业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首先,学校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123” 理念,即围绕一个中心(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两个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狠抓三个提高(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科研能力)。学校始终把“三个结合” 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即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摘记笔记和撰写体会相结合、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学理论、强素质、练内功、精教艺;要求教师每天坚持“八个一点”: 学习一点、记录一点、体会一点、研究一点、实践一点、反思一点、改进一点、提高一点;倡导教师每学期坚持“六个一” 学习活动,即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观看一堂优秀教师课堂实录视频,每月阅读一份教育杂志,每季度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每学期精读一部教育理论专著,撰写一篇优质教研论文。其次、为教师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 和“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 的理念,形成了“你在学、我在学、他在学” 的学习氛围;大家向书本学,向同伴学,向网络学,向专家学,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学历进修培训。第三、用制度作保障,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研教改、教学质量纳入考核系列。通过制度的完善,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产生了竞争机制,大家“坐下来学习,静下来反思,沉下去研究”,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以优质师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道路”。教师专业发展毋庸置疑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的积淀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为使全体教师“闻道在先”、“ 业有所长”、“ 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有 1
教活教材、教活学生的源头活水,学校秉承“勤于在学习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 的校本研修理念,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以教研组为基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坚持走好“七步棋”:
一是精心组织校本培训,坚持每月一个培训专题,做到“三定”:一定培训教师,二定培训时间,三定参训人员。通过远程教育、计算机培训,使老年教师掌握了远教设施模式
一、模式二使用方法,学会了用电脑制作课件、下载资料,发挥了远教设施、网络服务教学的作用,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坚持每周一个教研主题,围绕“活动” 主题,确定中心发言人,扎实开展了教学研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制度、考核” 六落实。通过研讨,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听、评课的能力,最主要的是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对教学的把握能力、对科研的研究能力,解决了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夯实了基础。
三是采取骨干引领、观看课堂实录、能力展示、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形式,或分或合,张驰有度,突出了“三抓”: 即在青年教师中,从积累经验、掌握方法上抓提升;在中年教师中,从总结提高、升华开发上抓提升;在老年教师中,从创新教法、适应课改上抓提升,促使不同层面教师专业发展。
四是引领教师树立“三种意识”,即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忧患意识;实现“四个转变”,即思想上由“应付型” 转向“责任型”、能力上由“经验型” 转向“科研型”、知识结构上由“单一型” 转向“综合型”、方法途径上由“传统型” 转向“创新型”; 弘扬“五种精神”,即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从教奠基。
五是搭建多元反思平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也有一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近年来,我校在教师中积极倡导反思研究,要求做到:“写精彩的教学片断或记下有待修改的地方,写典型的案例材料,说说独到的研究问题”。学
校拟定了20多条反思录,让教师反思内容有了明确的方向,便于操作。如:这节课你最成功的教学活动是什么?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三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学展示课,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教师作课后,首先让作课教师自我反思,再让指导教师点评,最后集体会诊,达成共识,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使教师感受到从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拜读老师的反思,有教学成功后的喜悦体验,有教学失败后的悲痛伤感;有教学艺术长进的简要记载,有摆脱不了传统教法的原因分析;有提问不当的案例,也有学生质疑问难的“难解”; 有上了公开课的自我评价,更有对别人评价的种种感悟。
六是实施四大工程、开展四项培训、促进教师队伍实现“四高”(高师德素质、高业务能力、高教学质量、高教研水平)。“四大工程”:(1)、名师工程。典型是动力、是形像、是样板,为了整合资源,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做到手上有典型,面上有样板,培植和打造一批社区叫得响,全县有影响的一级梯队,学校给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任务、压担子,有的放矢,培植典型,跟踪指导,集体加工、包装,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权冬芹、郑彩芹、曹志厚、徐亮等先后荣获县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称号;2006年,权冬芹同志顺利通过市级教学新秀闯关测试,并在县“强师兴教” 工作会上作了《我的成长之路》专题发言。(2)、“青苗工程”。为促使新上岗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定了“135” 青苗培养计划,提出新上岗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骨干”要求,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队、同伴互助”等活动,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议课” 一体多元的互动形式,为青年教师架桥铺路。(3)、“强师兴教工程”。“ 强师兴教” 是创建名校、打造亮点、凸显特色、制造精品的支撑点,为引导教师钻研教材、切磋教艺、探索尝试、共同发展,构建“学习提高——教学探索——研讨升华——反馈矫正——理性突破——实践总结” 的课堂教学创新链,我们广泛开展了评教赛讲、同职称赛教、优秀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大赛、远教设施运用等活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标、掌握新教法。(4)、“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工程”。落实实验教师,明确实验目标,定期汇报展示,确保
过程扎实有效。2009年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分片教研展示活动中,我校青年骨干苗子教师任文昌代表社区教师上了示范课,受到教研室同志的肯定。“四个培训” 是:教育科研方法培训、远程教育运用培训、新课改培训、先进教学方法培训。经过系列活动,教师的视线拉长、视野拉宽、位置拉高,激情得到张扬,潜能得到迸发。近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70余篇教研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其中徐田忠同志撰写的《新课改需要教师的激情》、《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让智慧之花在数学课堂快乐绽放》分别在《教师报》、《西部教育》、《教育与教师》、《宝鸡教育》上发表。同时《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让智慧之花在数学课堂快乐绽放》分别荣获宝鸡市2001-2010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良好习惯奠基人生》获宝鸡市优秀教研论文一等奖。
七是学习优秀案例、名人课例。教师需要跳出自我,要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的课,我们可以去听优秀教师怎样上课,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倾听优秀教师的备课思路,并与自己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比较。通过学习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并且找出教学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不断提升自己。在教学中,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每人至少要能对一篇以上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地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其中的精华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包括自选主题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广大教师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理念等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例如:闫培林老师上的《平移与旋转》就学了吴正宪老师的备课思路、教学理念;赵有余老师上的《分数的认识》学习了张齐华老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三、给教师专业发展架桥铺路,以有效教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师走向成功的“试验田”。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以“高效课堂”为着力点,把管理重心向课堂降低,管理视角向课堂延伸,管理决策向课堂集中,管理思维向课堂倾斜,通过骨干引领和同伴互助,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给教师专业发展架桥铺路。学校重点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搞好“磨课” 活动。“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的境界和教师的成长,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我校坚持“抓教学,重实践”,积极组织教师深钻教材,分析教材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求老师积极创设快乐教育教学情境,使教学能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新服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校充分发挥县级及社区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全体,精心组织“汇报课”、“ 提高课”、“ 优质课” 为内容的“三课” 活动。通过反复“磨课”,让教师站在课堂上历练,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架桥。闫少芬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总结出课堂导入五法——故事导入、活动导入、演示导入、设疑导入、例文导入,不仅使自己的课堂生机盎然,而且引领其他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做文章”,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二张牌:我校立足校情,在四至六年级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目标,落实了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高效课堂”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开展专题研讨、示范观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集体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集体设计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在创新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我校实验教师杨亚平通过反复琢磨、认真实践、感悟提炼,终于从自己担任的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建构出符合校情、师情、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开展的赛教活动中多次被评为优质课;她借鉴外地经验,与其他语文老师一起总结的《课堂教学激励评价用语100句》,对全校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你听得真认真!”“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己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等被教师广为运用。
第三张牌:专家的参与是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培训资源。离开了专家等“局外人”的参与,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从这个角度说,专家、名师的指点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他们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为了进一步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针对教师在课题研究、课改实验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我校先后多次邀请县教研室副主任王晓堂、教研员孙保刚、王仁凯、巴琼、李红等莅临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作专题讲座;多次选派骨干苗子教师赴省、市、县参观学习,聆听专家指导,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指点迷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走出了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加强学习是基础,营造氛围是动力,群教群研是阶梯,课堂试验是阵地,同伴互助齐发展,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第四篇:抓好职教队伍建设促进职教内涵发展
抓好队伍建设,促进职教内涵发展
摘要:在我市三年职教攻坚阶段,抓好职业教育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是促进职教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的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职教队伍 建设内涵发展
职业教育两支队伍建设关系到职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两支队伍整体素质,是贯彻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是促进职教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创建名牌学校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两支队伍建设就是要突出:一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与变革的,以校长为中心的干部队伍;二是打造一支能适应专业现代化建设、能面向市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以培养一个好校长为核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学校干部队伍的核心、灵魂。一个好校长,就会注重建设好一支“团结协作、勇于拚搏、开拓创新”干部队伍。
提高职校校长的素质,应以引领校长更新观念为先导。
校长应该成为观念变革的旗手。校长的观念直接决定学校改革的成败;校长的观念变革是改变职业教育面貌的根本力量。
1、转化职校校长的职业观,淡化职务观
职务要求是一种特定的要求,校长容易恪守职务权限,遵从上级指令,而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面向市场的自主应变能力。职校校长的职业要求则是一种立足市场的社会化要求,其客观机制能激发校长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学校的业绩和办学质量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在职业意识的驱动下,校长将更加关注市场,尊重客观规律,不遗余力地改革创新。
2.强化职校校长的能力观,淡化权力观
以权治校突出的是行政意志,讲的是服从。市场经济不看重权力而看重校长的能力,只有具备职业能力的校长,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办好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
3.强化职校校长的职业教育产业观,淡化纯教育事业观。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决定了与市场经济的密不可分,而不同的观念决定职业学校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囿于纯事业观的,其教育重管理而轻经营,主观割裂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而具有产业观的校长,则把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提到重要位置,校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教育资源。
职业学校的经营能力是校长的本色能力,也是校长能力结构中的重中之重。校长不但善于运作学校的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源,更应善于运作学校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还应善于组合社会教育资源创造学校的经营效益。
二、以培养“双师型”为切入点,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从战略的高度推进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要根据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实际,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并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切入点。教师的能力提升包括现代职教理论、专业实践技能、现代教育手段等多个方面。
1.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因此,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至关重要。教师的专业技能包含了解现代高新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些传统及高新设备操作、维护等技能。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科技的进步,就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其在课堂上的执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教师及时跟进科技进步的步伐,可以采取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或作技术员,或作学员,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
在教师中推行与所教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此条途径,使专业教师取得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学校应制订激励性政策,鼓励专业教师申报所教专业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使专业教师尽快成为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称职的科技工作者,成为“双师型”复合式人才。
2.教学能力的提升。技术和制造业的发达,提供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目前,职业学校中传统的单一的媒体已被打破,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大提高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不断增添大量新技术信息,必得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鉴于职业学校已具有的装备和人才优势,通过努力,每个教师都能无纸化备课,课堂教学多数能以多媒体手段进行逐步成为现实。
3.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推动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润滑剂。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人际间在地域和时空上的距离,同时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从而,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校内外同事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管理能力的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大多身处多重角色,既是理论课的施教者,又是实验实习课的指导者,有的还是校内外产学结合的开发者,或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要求教师掌握多种管理知识与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以培养学科中坚力量为核心,保障队伍持续发展
在当前新老教师交替任务紧迫的形势下,为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应坚持政府、社会和学校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面向全体、重点培养、择优资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的办法,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优秀人才培养格局,创造优秀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1、完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学校要掌握一批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几年的努力,促使他们达到中学高级教师水准,成长为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知识和现代化教育手段,有较
强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在实践上,建立完善教师教学进修制度,以脱产进修、考察等为形式,定期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赴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企业考察学习,在相关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进修,立足在实践中提高。
2.建立和完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
统筹掌握一批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中学高级或中级教师职务的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培养对象。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重点资助培养,通过专项资助,参加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参加全省乃至国内较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具有坚实的、系统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在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在较大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3.建立和完善培养教师的激励机制,畅通教师成长之路。教师的成才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应有如下经历: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或教育教学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建立和完善培养教师的激励机制,畅通教师成长之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涵建设之必须。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职校用人自主权,确保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包括激励机制、政策导向、规范管理等在内的趋动系统和调控手段。
1、围绕办一流职校广招天下人才
在当今世界,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发展优势,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职业学校要抓住当前人才市场初步形成,流动环境日趋宽松和学校灵活办学的有利条件,采取短期聘用合同制或其他形式,进一步扩大非“调入”的优秀人才队伍规模,如聘用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聘用大学退休专家、教授等。这种借鸡生蛋的做法,不仅可以壮大职业学校一流人才队伍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利用他们的信息、技术、经验来推动自身教学、管理等工作。
2.深化教师任用制度改革,实行专业教师资源配置市场化,促进教育人
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师资格配置市场化的实质是把专业教师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遵循价值规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应强化职业学校用人的自我调控机制,在加强教师编制管理、推行编制、人员、工资总额包干的基础上,放权于学校,实行学校自主聘用教师制度。长期以来,教师由国家“统购统销”,缺乏开放的教师人才市场,即使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传统体制下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方式所导致的强制性、非流动性和非竞争性的缺点仍然存在。因此,打破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的壁垒,疏通流动的渠道,建立统一的师资市场,显得非常重要。
应允许学校不受身份限制,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对志愿从教的非师范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合格的,充实到职业学校任教。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切实加强二支队伍建设,才能不断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势,才能使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充实内涵,快步跟上经济发展的勃勃潮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第五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山阳县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申请五星级文化校园申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山阳县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坐落在高坝镇鱼塘村。现有9个教学班,教师46人,学生400 余名;其中住宿生220 余名。校园总面积29680m2,建筑面积12800 m2,绿化面积6100 m2;宿舍480m2,食堂(含餐厅)720m2;体育场地面积4880 m2。各类部室设置齐全,仪器设备配置达到了国家及省颁标准,实现了校园网、班班通。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二、主要做法
(一)学校管理
一是该校始终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制定有创建规划,并有具体落实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校务会成员等 10人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创建《方案》和《细则》,经常检查总结,开会研究文明创建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中积极带头,树立了良好形象。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质量求生存,安全为保障”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行合作互动式教学,探索先学后教课堂模式。大力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撰写研讨论文,推行推门听课制度,开展优质课赛讲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大大提升了办学品位,提高了教育质量。以“低重心运行,高效率工作,多层次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管理理念,凝心聚力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质量,求真务实抓管理。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精心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确立了以“翠竹为载体,以翠竹精神为主题,感恩教育为主线”的学校文化核心理念体系,构建“虚心坚韧、团结向上”的一中团队。
二是学校注重素质教育,深化内涵发展。经常开展各项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每年召开春夏两季运动会,广播操、拔河、越野赛等体育项目比赛。成立了书画,手工制作,体育,文学社团,创办了素质教育成果展厅,制作了泥塑、剪纸、竹制品、根雕、书画作品1000余件,编写素质教育校本教材20多种类,激发了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每年都要举办爱国诗歌诵唱赛、爱生乐教感恩励志师生演讲赛、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了“修师德铸师魂树师表,尊师长勤学习会感恩”师生同台演讲赛;在文化长廊,组建英语角,创设学英语说英语环境;制作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宣传墙,阶梯文化、楼道文化随处可见,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今年4月11日,山阳县政府在该校举行了人防宣传教育暨防空防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及群众700余人参加了此次演习活动,消防官兵为广大师生和群众现场讲解了灭火器使用方法,模拟演练油类、石油液化气罐火灾扑救示范以及防盗门、木门的破拆,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素质教育课。
三是坚持和完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先后补充完善了四个方面18条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教育教学设施齐全,管理科学。能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重过程管理,实施量化考核,配合绩效工资改革,制定量化考核细则,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注重教学环节管理,重章节过关和单元检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法,改变对学困生和特殊生的管理方式,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重视教研教改,开展听评课活动,向名师学习,不断提高授课艺术;开设体音美特长班,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全面发展得到加强。为我校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该校能定期召开教代会、工会、校委会,对学校重大事务、财务、政务进行公开。学校建立重大事情集体研究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教代会制度健全,并坚持能较好地起到参与、监督、保障作用。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物价部门通知收费,做到收费透明、规范,接受群众监督。收费项目、标准符合要求,手续齐全,无乱招生、乱收费现象。压缩余外开支规范经费管理,严控招待费会议费旅差费交通费,将有限经费用在教育教学上,改善办学条件上。一年来偿还债务10余万,用于小型建设10余万,购置办公用品六万余元。领导班子廉洁、高效、团结、求实,学校局势稳定,单位社会信誉高,群众反应好。
五是落实惠民政策,积极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宗旨是使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吃的乐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营养改善”计划视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领导小组,成立工作实施小组、工作监督小组和家长委员会;落实 管理人员及各类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程管理、不留死角。建立健全各类档案,实时监测营养改善计划。制定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安全防范和应急预案,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认真做好米、面、油、肉、菜等的采购、接收、登记、入库、保管、出库、加工配发及学生用餐环节等的监管工作,严把采购、储存、加工、发放、用餐五大环节工作质量,经常检查营养改善计划工程实施情况,由于学校重视程度高,全体员工认识到位,营养改善计划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学生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改观。
六是学校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学校成立安全办公室,建立了家庭、社会、学校联防机制,签定安全责任合同书,做好了季节安全预防工作,制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演练;安全工作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区、时间段、后勤和师生两灶的食品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校园平安和谐稳定。
(二)、师德师风、思想道德建设
1、重视教职工和学生政治理论学习。配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认真组织全校16名党员、46名教职工集中学习了规定篇目和各级组织印发的文件、领导讲话精神,利用课余和节、假等时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上级文件等,参学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写心得体会,办学习专栏。通过学习,使教师树立了“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教学新理念。写读书笔记人均六千余字,写学习心得体会多篇。通过学习,班子和谐了,教师团结了,学生文明礼貌了;关心爱护学校的人多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多了,遇到事情就做,发现问题就改。电路老化零乱,几个老师和总务后勤人员就利用节假日整理改装;绿花带、花园不整齐就修就剪;发现整齐的学生宿舍没门帘,没特色,美术老师就设计制作等等。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该校利用暑期教师会集中15天时间对全体教师教师进行了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本学期该校又制定了“领导三查三到”务实作风具体规定,在教师中开展了“两严、三禁止、五项具体规定”,在学生中开展了“三严、三管”“养成四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纪律作风整顿活动;通过整训活动,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夯实工作责任,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使班子成员团结意识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工作作风、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明显提高。举办了“讲师德、立师风、树形象、育新人”和“如何做21世纪的新型教师”等演讲活动。在教学工作中,着力塑造“讲团结、聚合力”“讲进取、创佳绩”的创建氛围,增强了创建领导小组的凝聚力,激励了教师投身创建的向心力,在学校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乐于奉献、勤于事业”的先进事迹。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一是积极开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订了养成教育礼仪篇、规范篇、荣辱篇、文明篇等系列教育方案。还在教室悬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以达到逐条落实。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倡议“树道德新风,做文明新人”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国旗下讲话,坚持校园广播及听评广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全体同学爱党爱国情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本学期又举办了以“ 我爱高坝一中 ”师生演讲赛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签名活动。四是用检查、评比来促进约束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通过自评,进行自我教育;小组评、班级评,进行班级教育。制定有《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中学生》评选标准,学校对宿舍和班级每周一评,进行量化打分,定期颁发流动红旗。期中期末评选文明中学生并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评比树立榜样,鞭策后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不良习惯得到有效的约束,良好的习惯得到培养。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该校每学期都把法制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聘请法制副校长,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本期该校被县法院授予“法制教育基地”,并配备了辅导员。建立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组织,并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该校定期开展家长会和组织家访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目前,已在该校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5、重视师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室,关爱女生办公室,建立了师生认亲联谊机制,让学生享受家的温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定女生管理办法,实施师生认亲联谊。一年来学校共为30多名低保、残疾子女减免资助费用共5800多元,校党支部还开展了党员与贫困生帮扶结对子活动,16名党员共为20名困难学生捐助资金、学习用具和衣物,通过慰问家访帮扶等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流失问题。逐步完善了心理、生理和卫生健康教育体系,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关爱特困学生,(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
一是加强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力度,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处处发挥教育人、熏陶人的作用。该校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美化,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来精心设计、规划。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栽植了水竹圆、斑竹圆、山竹圆、苦竹圆和紫竹圆五片翠竹植物园,新建了阶梯式文化长廊和翠竹古亭。挺立的女贞、卵石的小路、方形的草地、仿根读书台是它美丽的风景。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富了学校文化,为全校师生提供融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欣赏为一体的绿色环境,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成为富有哲理的教育诗篇,使校园成为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空间。还有那原生态的迎春藤,又为学校添加了一道靓丽的自然环保风景线。
二是加强班级文化、部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建设,培养优良品格。他们每个班级都具有各自特色的班训牌,室内有环保黑板报、文化角、园地;他们围绕翠竹文化精神,通过翠竹晨会、晨训、主题班会,全方位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具有优雅脱俗、正直谦虚、无私奉献、坚忍不拔、不畏险阻、勇于突破等竹子的精神和品格。部室宿舍餐厅有制度、标语、名人名言等。宿舍内开辟了各具特色的小小读书角,学生们自己动手装扮寝室,在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推动下,宿舍布置温馨舒适,生动活泼,各有特色。
三是挖掘、提炼本校文化建设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核心文化理念的内涵和拓展。该校成立了“竹文化研究”小组,负责对“竹文化”课题、内涵、核心理念的研讨。以“翠竹”为载体;以“翠竹精神”为学校文化主题;以“虚心、坚韧、团结、向上”为核心,通过对有关竹子的特性、生长环境、古今文人墨客诗词的学习,通过吟竹、画竹、栽竹、竹工艺等方面的实践,使环保知识逐步渗透到政治、地理、生物、美术、音乐、劳技、体育、文学、历史等多学科领域,又通过网络、图书馆资料、教学实践资料、学生成果展示、教学经验总结、实践学习资料等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拓展型课程,形成以竹子内涵“虚心、坚韧、团结、向上”为核心的学校特色文化理念体系。出版了《竹心竹韵》等四个版本的校本教材和两个分册的资料汇编。创建了师生书画展、素质教育成果展室,促进学生全面谐发展,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幅幅经典古诗词吟诵,达到了读诗冶情,读诗铸德,见贤思齐之目的;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学校环保与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提升的双赢目的。
(四)、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克服了资金短缺、房舍紧张、设备陈旧、现代化教学设施落后、硬件设施落后亟待更新等诸多困难,迎难而上;先后争取资金600多万元,新建了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楼、综合楼、公租房大楼;新建锅炉房、师生餐厅和操作间,新配置了现代化高质量的餐厨设施设备,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该校教学实验、师生餐饮,师生住房等需求。新铺设塑胶操场4800平方米,修通校大路200米,新修操场护堤150余米,围墙300余米;硬化场院3600多平方米,新栽植树木1000多株,新增绿化面积580平方米。新装配多个配置高、功能全部室,并坚持经常广泛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新改扩建了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文化广场,中心花园,添加了文体活动器材,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学校修建了开水房、洗浴室,每周定期为学生开放;新建了环卫厕所,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学校建有卫生室,并按要求配备了常用器材及药品等。更换和增加了宣传橱窗,添加了文体活动器材,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等。
二是加强了校园绿化工作。加大绿化和环保工作的经费投入,师生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和环境生活习惯;校园清洁优美,所有污染源得到控制和治理。绿化建设常抓不懈,合理布置校园绿化带,增辟绿化地,安排内行老师培植、护理、修剪学校花卉、草坪、树木,美化校园环境。校园布局合理,楼房气势恢宏,坛中树绿花红,前院花园树绿花红,桂香竹茂,操场四周女贞成排,生机盎然。教学环境清幽,古朴,典雅,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初具规模。
三是建立卫生清扫制度。能按时打扫教室、宿舍、校园环境的卫生,我们坚持每日一扫两捡拾。实行班级轮流监督制度,公共场所卫生包干责任制,食堂卫生工作有专人负责,保证每日的状况都符合卫生标准。学校安装自动控制开关,节水阀门,有效地控制了水电的浪费,为国家节能减排出力,并有效地控制了经费开支。地面、墙壁整洁,校园、室内无废纸、杂物、垃圾,无乱写乱画现象;师生衣着干净,仪表庄重大方。
三、主要成绩
近年来,该校先后被誉为市级 “平安校园”“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示范校”、“绿色文明学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训练基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被评为县级“文明校园”“质量立校” “体育工作”先进单位,316工程督导评估“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创强验收。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三年跨入全县前列。2012年39名学生考入县中,创历史最高记录,总评全县第一,2013年30人考入县中,总评全县第三,2013年在省市运动会上我校共获十一金八银12铜31枚奖牌,被市县嘉奖。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腾飞。实现学校文化建设和全面发展双赢,实干精神和必胜信念才是成功的关键。目前学校的班子业务精干、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勤奋奉献,廉洁高效、迎难而上,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感,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全面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思想端正,事业心责任感增强,勤于教书,乐于奉献,能尊重学生人格,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全体教师思想稳定,正气得到弘扬,觉悟明显提高,工作积极主动,扎扎实实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家正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翠竹文化”的真谛。随着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深化,该校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组织要求、师生需求和与兄弟学校相比还相差甚远。还要更加努力,继续弘扬翠竹精神,践行翠竹品质,塑造翠竹形象,为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再做新贡献。
二0一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