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19、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

时间:2019-05-14 05:3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7、18、19、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7、18、19、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

第一篇:17、18、19、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

十七世纪

意大利 巴洛克

“巴洛克”这个词的起源充满了模糊性和复杂性,一般认为“巴洛克”可能是从葡萄牙文“barroco”衍生出来的,原意指大而不规则的珍珠。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使用“巴洛克”这个词来概括17世纪欧洲艺术时候,它被用来区分和标志一个艺术时代。也代表着从16世纪矫饰主义之后18世纪洛可可之前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巴洛克是一种反对宗教改革、随着天主教运动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艺术,巴洛克首先产生于旧教中心罗马,随后传遍了欧洲及美洲部分地区。由于矫饰主义发展而来的巴洛克艺术可以表达出他们内心对宗教的炽热和生命的赞颂,以及满足他们的政治野心和王权荣耀。一般来说,巴洛克的风格特征是喜好用扭曲多变的缠绕线条,创造出繁复的装饰和堆砌之美,以求强烈的律动感。黑暗写实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锋人物,他的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光影处理富有舞台照明般的喜剧效果,用光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一种光线集中的室内光效应,深色阴影使图像的阐释具有戏剧性及选择性。他的独特风格被其后许多画家继承。这种聚光形成物象边线明确的明暗处理画风也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首先卡拉瓦乔颠覆了理想美学传统,画面中充满了怪异的具有颓废色彩的男性,使人们无法获得确定的意义。他以罗马街头最低下的衣着破烂肮脏的男女作为圣徒和英雄的模特儿,采用时装及现实背景,嘲弄着理想与崇高,制造了一种破坏气氛。基督和圣徒都成了粗俗的下等人,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进入神圣的殿堂,画中的人物因而被嘲讽为“粗野的自然人”。模特儿充满了平民特征以及圣经文本注入到世俗生活的倾向,对欧洲绘画传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其次,他的绘画强调人体体积的力度特征。画中的人物几乎是真人等大,通常被置于画面的最前端,已强光照射,人物姿态似乎要超越画面。戏剧因素始终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以一种“不体面的、色情的东西”挑战道德传统,无情地戏弄人们的眼睛。西班牙

波德格涅斯风格

十七世纪西班牙风行的绘画风格。“波德格涅斯”是西班牙语的小酒馆的意思,主要描绘走卒贩夫的日常生活,是西班牙式的“卡拉瓦乔主义”,具有粗旷朴实的特色。委拉斯凯兹受其影响创作了不少具有“波德格涅斯风格”的风俗画。荷兰

荷兰小画派

十七世纪的荷兰虽然处于巴洛克时期,但文化艺术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它以宁静、朴素、亲切的世俗趣味区别于豪华宏伟的巴洛克风格。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用绘画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绘画尺寸转向较小尺寸,主题从圣经故事、历史神话转向城市内地风光、室内肖像静物,表现世俗生活的市民艺术成为荷兰美术的主流。贴近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等架上绘画流行起来,成为荷兰美术的重要画种。而这些热衷于描绘普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荷兰画家,因其画幅尺寸都不是很大,所以被贬成为“荷兰小画派”。法国 古典主义

路易十四的宫廷推崇古典风范,讲究庄重威严的王者气派。普桑将意大利传统导入了法国绘画,根植于法国文化的古典传统将巴洛克元素巧妙地淡化,从而克服了巴洛克样式的激情火热。通过对拉斐尔、卡拉齐和普桑的综合,以及对古代艺术的融合,法国皇家学院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严谨理性、冷静庄严的古典主义,开启了法国艺术的黄金时代。

十八世纪

法国 洛可可

洛可可是从“rocaille”一词派生而出的。“rocaille”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洛可可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申而来,指18世纪从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塑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最早的洛可可风格出现在大约1700年的凡尔赛宫,是一种对于法国古典巴洛克风格沉闷、刻板、拘泥形式的建筑物的反对。洛可可因属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所以也称为“路易十五样式”。如同巴洛克,最初“洛可可”也带有贬抑的意思。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风格的单纯化和精致化,主要表现出一种装饰风格。洛可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具有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虐性和飘逸性等特点。它以轻快、奔放、易亲近和日常性等等充满现代艺术的特征取代了以往艺术的庄严、雄伟、仪式性、宗教性。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绘画,看不见巴洛克时期那么强而有力的韵律感、浓重的黑暗色彩和英雄史诗般的人物主体,取而代之的是轻快、娇贵的画面—淡彩的颜色和各种不同的关于“爱”的主题:罗曼蒂克的爱,如华托的《发舟西苔岛》;性爱,如布歇的《为爱俘虏的丘比特》;慈母的爱,如夏尔丹描写的母爱《清晨的梳妆台》。

十九世纪

法国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欧洲艺术在这种崇尚古代品味的环境下,形成了以大卫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艺术无论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为楷模,以古典雕刻为范本。绘画构图多呈静态,均衡严谨;画面紧密细腻,色彩趋于冷色调;题材多半取自古代历史,创立了一种古朴典雅和庄重的风格。新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复古精神并非直接模仿古物,而是仿效他们在美感上的本质。因此在艺术上,新古典主义倾向于表现性而非想象性。浪漫主义

欧洲艺术发展到18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纪的风气,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并继续发展。到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终于成为席卷欧美的艺术风潮。“浪漫主义”一词最早以“似罗马的”意思在18世纪的英语中风行起来,主要是指似中世纪罗马奇特且魔幻的特色,这个词汇和后来对荒野景色的喜好、庄严的视野和废墟构成联想。同时在18世纪,感性在诗歌和道德规范上比理性更受重视。在浪漫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上,文学与哲学思潮—宗教观、自然观—曾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影响所及使浪漫主义作品诠释变得极为复杂。

浪漫主义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致力于表达一种强烈情感的联想,主张创作自由,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个性,重视想象和感情,与新古典主义寻求表现永恒真理的艺术形成鲜明的对照。浪漫主义画家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激越的情感和极端个性化的表现。画面重视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讲求整体效果而非细部修饰。浪漫主义对后世绘画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所有现代艺术都可以说是源自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一词最早在19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1863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40至50年代成为主张明确的“主义”。写实主义艺术是对模糊与逃避的浪漫主义的反对,要求艺术的母题和形式上都坦率地正视现实。艺术家完全将目光投注于周遭现实生活环境中,如实地再现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恰好与浪漫主义的戏剧性、非日常性形成对比。写实主义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巴比松画派

名称来源于法国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小村镇。19世纪中叶一批风景画画家生活在巴黎东南方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专心描绘平凡的法国乡村风景,这批风景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绘画主题不在是牧歌式的故事场面,风景已成为绘画的全部主题。画家忠实再现他们生活的土地,强调户外自然效果。画家户外对景写生,画习作,并“一点钟接一点钟”、“一个季节接一个季节”地观察大自然,抓住过渡的瞬间,反映出依照季节时刻和地域而变化的光感,同时强调表达“不同寻常的美”。“他们画法国农村的景色,阳光照耀的森林的边缘,有牛群的沼泽,树荫笼罩下的草房,有农民在行走的乡村道路”。巴比松画派的绘画努力导致了印象主义的来临。印象主义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古典主义艺术观念的崩解,艺术进入了新样式的摸索时代。1874年4月,30位艺术家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附近、摄影家纳达的工作室二楼举行了一次“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联展,记者路易·勒洛瓦在一则标题为《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的报道中,提及参展者之一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印象派的名称于此诞生。

印象派绘画的出现,显示了画家摆脱传统的意愿。他们善于观察并再现自然,捕捉闪动的光影和色彩,同时也展现了真实生活的现代性,为世界开启了新视野和新道路。新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后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色光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或点彩主义。艺术家们研究色彩的视觉效果,他们作画时不调色,而是将原色系色彩的小点画在相邻两边。这个手法不是真正地把颜色调在一起,而是利用视觉效果进行颜色混合。这样的画作理论上是非常扎实的,但是有时画家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艺术家们不再根据他们对对象的瞬间印象作画,他们已经忘记印象主义风格的基本原则。象征主义

19世纪下半叶的象征主义是欧洲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理想的彼岸世界,反映个人的主观感受,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引向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所以在印象主义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蒙眬晦涩的含义。象征主义对绘画的影响,无论是在持续时间的长度和波及地域的广度上,都超过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更接近现代的艺术哲学。综合主义与象征主义是相互渗透的。象征主义绘画活跃于1885年至1900年,与19世纪80年代中叶法国诗坛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英国

拉斐尔前派

19世纪30年代,英国除了风景画之外其他绘画种类发展不前,导致英国艺术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种情况下,1848年几个青年以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三人为核心,组织了一个名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秘密团体。他们从意大利14世纪的壁画复制品得到灵感,试图真挚直率地描绘自然,拒绝接受拉斐尔身后建立的学院程式。拉斐尔前派的目的是要反对英国的学院派传统,使绘画具有拉斐尔以前的纯朴风格和道德内容。拉斐尔前派的出现,使英国正统的审美趣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

新艺术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十年的整个欧洲和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以及这一运动所产生的艺术风格的术语。

新艺术运动风格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的内容几乎设计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以及舞蹈都有关系。

新艺术装饰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运用曲线和非对称性线条,将自然界植物、花卉形态和波状曲线的形体作为设计体裁。装饰造型大多模仿自然界的植物蔓藤,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延伸的曲线具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在实用美术中确立了新风格。新艺术运动所富有自然色彩促进了表达的广泛性。新艺术风格的特征包含了综合性,促使了艺术与设计的结合。

二十世纪

野兽主义

野兽派是20世纪初现代艺术第一个先锋运动。1905年以马蒂斯、德朗、弗拉芒克为首的九名青年画家的作品在法国秋季沙龙展览上,他们强烈的色彩、过度变形的画风使舆论哗然。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勒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一件模仿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多纳泰罗风格的雕塑,他的这句“看上去仿佛多纳泰罗置身于野兽的包围中”的戏言使这个画家群体得到了“野兽派”的称号。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趣味构成了野兽派的绘画特征。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先锋运动,是视觉艺术中一场最彻底的革命。立体派以其模棱两可、互相矛盾的特点取代了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准确性,构建了空间处理的新观念。灵活有力的艺术语言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动荡和荒谬以及道德价值的相对性。立体主义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表现为颂扬现代技术、速度和机器时代的创作风格,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机器法则、立体主义与运动机械的组合。当时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目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提出了激进的改革主张。他们寻找一种合适表现速度、动力、运动和时间过程的绘画语言。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强调情绪的表现,以浓重的色彩,鲜明的构图,扭曲、夸张的形象处理为特点。它是20世纪初期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德国表现主义最典型的代表可归纳为两个团体,一个是1905年创立于德累斯顿的桥社,一个是1911年创立于慕尼黑的青骑士团体。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一个波及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的文化思潮。构成主义者自称为艺术工程师,他们赞美工业文明,崇拜工业和机械结构中的构成方式和材料,推崇塑料、钢材、玻璃等现代工业材料并将它运用到艺术中来。风格派

风格派以1917年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风格》杂志而得名。皮特·蒙德里安是其创始人。他在《风格》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绘画中的新造型艺术》成为风格派的主要纲领。风格派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运动”。它的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等人。风格派的艺术观念强调节制、明晰、逻辑的理性传统和反偶像崇拜。绘画的造型手段被精简到线条、空间和色彩等组成要素。风格派在绘画、雕塑以及建筑和设计领域中都引导着一种抽象倾向,对后来的艺术有着持久的影响。达达主义 1916年,一批逃避战争的流亡艺术家在中立国瑞士巴尔所开的伏尔泰酒馆,建立了名为“达达”的艺术团体,从而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本身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达达主义攻击以往的文艺传统和美学观念。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布雷东领导的文学和艺术的运动。1924年,布雷东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团体。超现实主义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动力,将下意识的精神活动作为描绘对象,多运用梦幻意象的艺术形式。超现实主义画家在各自的艺术运用幻想的经验,创造了多样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跨越文学和艺术的各种体裁的、含有普遍意义的文艺和文化思潮。抽象表现主义

战后西方现代艺术起始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影响最大的是在纽约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纽约画派”,或“行动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共同特征是抽象和反传统。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既具有国际影响,又表现出美国自己的特性。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被确定为代表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艺术风格。波普艺术

20世纪60年代很有影响的前卫艺术运动波普艺术是对抽象表现艺术倾向的反抗。波普艺术将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动机,将艺术创作与商业图像混为一体,在创作中大量运用“现成物品”,如热狗、馅饼、公路标志、滑稽画报、服装、罐头、包装盒和公众熟知的人物等,反映商业化社会大众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它又重新确立了具象与写实艺术的存在价值。

第二篇:20世纪以来美术流派特色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

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蒙克:《圣母》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

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杜尚:《干燥的便盆》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雷斯:《法国式的场景》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

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第三篇:17、18、19世纪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17、18、19世纪艺术流派,代表作品,概括

巴洛克时代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巴洛克还具有多样化特点,以贝尔尼尼和鲁本斯为代表,以充满动感的笔触、描述了充满戏剧张力的世界—巴洛克风格,较接近于“浪漫主义”。以普桑为代表,以崇高的古典风格,描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古典主义”。以卡拉瓦乔、伦勃朗和维米尔为代表,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真实自然、充满人性的世界—— “现实主义”。巴洛克风格代表人物贝尔尼尼代表作为雕塑“阿波罗和达芙妮”、“圣·特蕾莎的狂喜”和“四河喷泉”等;鲁本斯代表作为《自画像》、《阿玛戎之战》、《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等。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普桑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为《阿卡迪亚的牧人》、《台阶上的圣母》、《诗人的灵感》。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卡拉瓦乔《年轻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捧果篮男孩》、《纸牌作弊老手》《酒神巴克斯》、《悔罪的抹大拉的马利亚》、,《圣马太殉难》、《圣马太蒙召》、《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等;维米尔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代表作为《写信的女人与女佣》、《花边女工》、《小巷》、《德尔夫特》等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是以一种更精美、更柔和、更充满曲线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宫廷艺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柔和的线条和色彩。但巴洛克主要描绘了圣经和古典艺术中的高贵形象,洛可可风格则充满了感官和享乐主义的氛围,多以浪漫的爱情为主题。其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代表人物为华托、布歇、弗拉戈纳尔。华托代表作为《意大利喜剧演员》、《滑稽丑角吉洛》、《舟发西苔岛》、《热尔桑的画店》、《发舟西苔岛》等;布歇代表作为《爱之目》、《牧歌》,《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这四件油画是布歇绘制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等,画中的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当时的清朝装束还离得比较远,但中国特色还是很明显。弗拉戈纳尔代表作为《秋千》、《蒂布尔瀑布》、《狄德罗》、《读》、《舞蹈家吉玛尔》等

新古典主义 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 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代表人物为大卫,安格尔。大卫代表作为《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萨宾妇女》;安格尔代表作为《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保罗与弗兰西斯卡》等。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代表人物为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席里柯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代表作为《梅杜萨之筏》,《赛马》、《轻骑兵军官》、《奴隶市场》和石版画《伟大的英国》等;德拉克洛瓦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代表作为《但丁与维吉尔》、《希阿岛的屠杀》、《迈索隆其翁废墟上的希腊》、《自由引导人民》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 19 世纪在西欧出现的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艺术思潮。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米勒、康斯坦布尔。米勒代表作为《播种者》、《牧羊少女》、《拾穗者》、《晚钟》、《扶锄的男子》、《喂食》、《春》 等等;康斯坦布尔代表作为《玉米地》、《巨大的石碑》、《弗拉巴德的水车小屋》等

印象主义

是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艺术创作思潮。印象主义得名于一次画展上画家莫奈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这个画派热衷于表现自然的光色变幻。光源色和环境色代替固有色,物体因受到不同光线照射和周围物体的反光,其色彩也相应地有所改变;印象派只着眼于瞬间而非永恒,并且对 景物作整体描绘,而放弃细节的具体刻画。代表人物莫奈、德加。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代表作为《印象·日出》《卢昂大教堂》《维特尼附近的罂粟花田》;德加代表作为《舞蹈课》、《盆浴》等

新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以1884年雷顿、西涅克和修拉等人成立的独立沙龙为标志。这些画家将色彩的描绘发展为一种近乎科学分析的系统。他们采用一种综合绘画方法名叫点彩法,把各种色块并置起来,以形成视觉的混合。在新印象派画中,线的概念被彻底取消,不同色彩的明度对比衬托出不同的物像。相对于印象主义来说,新印象主义强调以科学为根据,显示出浓厚的理性色彩。代表人物修拉,其代表作为《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安涅尔浴场》、《欧兰菲林的运河》、《女模特儿》、《杂技团大汇演》、《马戏》、《舞蹈》等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拉弗曲线: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科斯定理:

(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滞涨: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自然失业率:

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弗莱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又名联邦德国新自由主义。二战后以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为中心形成的主张“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流派,反对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张国家采取措施,实行自由竞争和价格自动恢复均衡的机制,政府职能限于为企业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新剑桥学派

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二.简答题:

1.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政策主张及实施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决策的经济的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研究,或者简单第一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等。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像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政策主张及实施:主张可以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即将公共服务类型与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理性组合;主张以市场机制来选择;还主张允许不同组织之间在职能和管辖区域的重叠交叉,这是一种权威分剖的分权化,和公共服务组织的小规模化,以扩大公众自由选择的范围和便利性。

2.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联系与区别

答:适应性预期,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离现在越远的信息对现在影响越小。

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①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②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于均衡。

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人们会准确预料政府制定规则应有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主张政府应放弃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应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和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把最理想的物价水平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3.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是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作用的?

答: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不重要,货币主义认为只有货币重要。

1.前者认为利率很重要,货币主义认为利率不重要;

2.前者认为货币速度不稳定,货币主义认为流通速度不稳定;

3.前者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流通货币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导致投资增加,导致总产出增加;后者认为:流通货币增加导致现金余额增加,导致消费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4.弗莱堡学派观点及政策

答:主张经济秩序建立准则:

1.主张边际成本原则配置稀缺资源原则,价格机制使市场配置资源且市场出清;各种经济控制机制各部分联系起来;供求平衡价格调节经济; 2.保证市场的一切均衡。

3.在好的自由中建立秩序,防止滥用秩序。4.各国对外贸易也达到均衡。5.竞争秩序与与其它秩序相协调。

6.这些经济秩序必须能够解决各种问题。7.这些经济秩序必须是稳定的。

对全体货币制度分析

国际新经济秩序与货币制度,货币与“商品组合”联系 对“第三货币体系”批判

不存在一般性的经济周期理论。政策思想:

1.经济政策基本任务是把个别利益中产生的各种力量导入促进整个经济利益的轨道,使各个个别经济以最有利与整体利益的方式彼此协调起来。

2.经济政策目标为:实现政策竞争秩序,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

5.供给学派是怎样说明边际税率调整原则的?

答:由于拉弗曲线的税率禁区税率较高,这部分收取的是富人的税,税率高时人们宁愿选择消费也不会投资(选择休闲也不会去工作)。因此利用减税的政策来刺激投资、刺激就业,来使得经济增长。减税减得是富人的税,因为这些富人可以扩大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可以提供供给。此时减富人的税的边际效率要比减穷人的税的边际效率要高。

6.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与对象?

答: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是“制度”,不仅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和作用,而且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问题。研究由现有社会动机决定的社会集团行为和思想,揭露社会主义演变的原因,考察社会发展条件的更替,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的演变,范围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就是演进的,整体的方法,该学派主张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础,经济学不应研究静止的横断面,而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研究制度的演变以及制度演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摩擦和冲突,这就是经济研究过程中的演进的方法。

7.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和产生历史条件?

答:理论渊源主要是萨伊定律以及重商主义,指导思想是企业经营自由,思想信仰是“自由,平等,冒险,创新”。

历史条件:美国经济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环境上的改变,政治体制对经济的深刻影响,政府行为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经济增长缓慢且多有起伏,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虽经日趋强烈的凯恩斯需求管理哲学基础上的政府干预,但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滞涨”一直困扰美国经济。同时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形成了对美国的挑战,面对这种局面,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这就迫使美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去反思政府的政策和作为其理论支柱的凯恩斯主义的利弊得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供给学派经济学应运而生。

8.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是什么?

答:其经济政策主张核心是“需求管理”,即政府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适时和适度调节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其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基本经济政策主张内容:

1.根据经济形势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

2.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及政府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

3.采用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指通过工资和物价的指导与管理政策,防止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增长率,以避免严重的同伙膨胀,人力政策指联邦政府指导性与培育性的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

论述题:

1.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哪些争论?

答:

2.试述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和政策上的争议 答:

3.以罗纳德、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同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有哪些区别? 答:

4.什么是李嘉图等价?如何看待这一原理?

答:

第五篇: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作者:钟子林 字体: 【大 中 小】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新的世纪。回顾过去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

(一)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表现出来。欧洲音乐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自1600年以来,几个世纪所遵循的调性原则被打破了。不过,调性原则的打破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勋伯格之前,在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里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织体、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中,调性已经趋于瓦解。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十二音音乐。勋伯格于1923年完成了他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op.25)。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被确立下来。十二音的原则在勋伯格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特别是后者--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威伯恩把勋伯格音乐中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音色等方面,以发展了一种高度浓缩和简练的音乐语言著称。

与无调性相联系的是多调性。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了所谓“彼得鲁什卡和弦”,把C大调与#F大调并置在一起。艾夫斯早在19世纪末,在没有受到同时代其他作曲家影响的情况下,使用了多调性,如《美国变奏曲》(1891)。卡赛拉在《11首儿童曲》(1920)中运用多调性,多少含有逗趣的意味。多调性用得最多的是米约,特别在他的《屋顶上的牛》(1919)中表现明显。兴德米特也对传统调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音乐是有调性的,但不同于大小调体系,而有他自成一家的、非常广泛的调性理论体系(有人称之为“泛调性”)。

在节奏领域,斯特拉文斯基受俄罗斯民间音乐启发,在《彼得鲁什卡》(1911)中使用了不断变化的拍子记号。在接着上演的《春之祭》(1913)中,不对称的节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巴托克在对匈牙利等地的民歌收集中,也发现了不对称的节奏,它们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如5/

8、7/

8、11/8等质数节拍,并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作曲家们不断地从斯拉夫舞曲、爵士乐、现代机械音响,或者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复调风格音乐中获取包括复节奏在内的各种非常规的节奏形态。

至此,无论调性还是节奏方面的变化,仍是发生在传统的半音音阶体系之内的变化。1919年,捷克作曲家哈巴(AloisHaba)在一些前辈于19世纪末进行的试验基础上,依据他对摩拉维亚民间音乐的考察,用1/4音创作了他第一首微分音作品《第一弦乐四重奏》,继而又用1/6音创作了《第五弦乐四重奏》(1923),从而实现了对半音体系的突破。

更为令人吃惊的变化也许来自音响和音响材料本身。1913年,意大利未来主义作曲家鲁索洛(LuigiRussolo)主张把噪音用作音乐作品的基本音响材料,以表现现代机械文明,并为此创作了噪音音乐作品。这种扩展音源的想法却吸引了很多人,包括瓦雷兹。在他为打击乐所写的《电离》这首作品中,节奏、音色和力度,而不是旋律,成为音乐表现的主要因素。奥涅格的《太平洋231号》虽然没有使用噪音,而是用管弦乐来描写火车的运动,也是体现未来主义追求新的时代感的著名例证。噪音音乐企图告诉人们:在无限丰富的音响世界中,被作曲家用来建立音调体系的只是一小部分。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可供采用的音响材料。

在声乐中,音响材料的扩展表现在勋伯格独唱套曲《月光下的彼埃罗》(1912)中采用了介于说和唱之间的音调。它根据说话的语调构成旋律的走向。这种念唱手法(sprechstimme)在贝尔格《沃采克》中得到发展。在钢琴上,巴托克首先探索了它的打击乐效果。考威尔于1912年使用“音块”(tonecluster,如《玛瑙瑙的潮水》),扩大了钢琴传统的音响范围。在音块中,分辨不出具体的音高,而只是一堆音的聚集,虽不是噪音,却很接近噪音。凯奇于40年代在钢琴琴弦之间塞进各种小物件,即预置钢琴,改变了钢琴音色。在管弦乐中,勋伯格提出了“音色旋律”(Klangfarbenmelodie)的思想,认为不同乐器先后发出同一个单音,可以产生类似旋律的效果。在传统音乐中从来处于次要地位的音色,历史上第一次成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音乐的实验非但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不仅流派繁多、风格各异,参与人数亦大为增加。1945年以前,进行音乐实验的只是少数作曲家;1945年以后,继续按照传统风格写作的作曲家成为少数,出现了一大批以进行各种音乐实验闻名于世的作曲家,如梅西安、布列兹、施托克豪森、凯奇、卢托斯拉夫斯基、潘德雷茨基、诺诺、亨策、利盖蒂、吉纳斯特拉、贝里奥、克拉姆等。他们离开19世纪浪漫主义传统已经很远,却代表了西方音乐发展的主流。在这纷繁杂多的现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战后的新音乐主要集中(不是惟有)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序列音乐

如前所述,威伯恩的十二音作品已为序列音乐打下基础。梅西安在把十二音音乐在音高上的序列原则全面扩展到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起了关键作用。他在1949年创作的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成为战后影响很大的序列音乐这一流派的出发点。序列音乐把节奏、力度、音色等从其原来附属于旋律的传统关系中独立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结构形式和表现力。布列兹著名的序列音乐作品《没有主人的锤子》(1954),为女低音和六件乐器而作,织体透明,音响奇特,有东方色彩;时而安逸,时而狂野,大跳的旋律,七零八落的节奏,不可预测。诺诺为独唱、合唱与乐队而作的序列音乐作品《被打断的歌》(1955),根据抵抗运动战士控诉法西斯暴行的几封书信写成,结构严谨,不乏激情和诗意。70年代以后,尽管作为一个流派,严格意义上的序列音乐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影响依然存在。很多人的作品中,在旋律、节奏、和声等形态方面寻求变化,避免重复,几乎成了一条规则。梅西安本人,在后来的作品中,继续吸取和发展了《春之祭》、印度音乐、佳美兰音乐中独特的节奏手法,如非逆行节奏、附加时值等。他的“有限移位调式”构成了他自成一家的和声体系。其他作曲家也经常从非欧洲音乐的节奏、音响中获取创作灵感。

2.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的代表人物凯奇于1951年根据《易经》写成了第一首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依靠扔硬币和查八卦来决定音乐的各种参数。如果说,序列音乐是把创作的权力一定程度地交给了数学的话,那么偶然音乐是把它交给了“随机”的方法或演奏家。凯奇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无拘无束的思想还是吸引了一部分年轻的作曲家。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XI》(1956),共有19段音乐,演奏者可随意演奏他所看到的部分乐谱;又规定了6种不同的速度、力度和演奏法,供演奏家选择。偶然音乐不仅改变了演奏者的作用,改变了记谱法,改变了传统的曲式概念和结构法则,而且影响了直觉音乐(以施托克豪森为代表)、即兴音乐(以佐恩JohnZorn为代表)等其它音乐类型的产生。

3.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噪音音乐在新条件下继续实验的产物。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录音带音乐(1948年起)、合成器音乐(1955年起)和计算机音乐(1957年起)三个阶段。法国作曲家谢菲尔(PierreSchaeffer,1910-1995)于1948年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把车轮滚动、喷气、汽笛等声音用录音的方法拼接而成。施托克豪森的《青年之歌》(1955-1956)为童声和电子音响而作。童声在电子音乐实验室里经过变形、加工,变得支离破碎,再与电子音响相结合,十分奇特。现场演出时,《青年之歌》还使用了5个拉开距离的扩音喇叭,从而把“空间运动”的概念引入音乐,这也是第一首所谓的“空间音乐”作品。50年代后期合成器的出现,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还可现场表演,即兴作曲。合成器音乐的代表作如苏博尼克(MortonSubotnick,1933--)的《月亮上的银苹果》(1967)。计算机音乐比合成器音乐又进了一步。它不仅可以逼真地模仿各种乐器,而且可以产生和制作自然界的和非自然界的(人工造就的)奇妙的甚至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声音效果。希勒(LejarenHiller,1924-)于1957年发表了他第一首用计算机作曲的弦乐四重奏《依利亚克组曲》,引起广泛注意。计算机音乐的优越性以及它所展示的广阔前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原先由噪音音乐等提出的、并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再次被有力地提了出来:任何声音都成了音乐的基本材料,有可能改变人们对音乐主要由乐音所组成的传统观念;远远超出了任何传统音乐的结构方式;取消了演奏者,或者演奏者本人也常常是作曲者;改变了记谱法。电子音乐的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非电子音乐,也在常规音乐中表现出来。

4.新音色

威伯恩、梅西安、瓦雷兹都对新音色的开发作出贡献。战后,在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音色和相应的力度变化突出起来,甚至代替了传统音乐中旋律与节奏所处的地位。作曲家们或是使用新的乐器和新的发声手段,如使用非西方的像巴厘、印第安、非洲、印度及其它亚洲地区的乐器,使用可以发声的器械、物品像汽车零件、链条、铁皮等;或是发掘传统乐器的新的表现力,如音块的使用。施托克豪森和里盖蒂于50年代最先把钢琴上的音块手法移植到了管弦乐队,如里盖蒂的《大气层》有着独特的音块结构效果:许多人演奏几乎相同的音乐材料,但在速度上稍有不同,于是形成一种静态的、极为复杂的“微型复调”音响。新的演奏、演唱技法,无论在弦乐、管乐、钢琴、打击乐或人声中,都有惊人发现。如人声,可以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还可发出嘘嘘声、嘶嘶声、喘气声、哭笑声、耳语声等各种效果。从勋伯格《月光下的彼埃罗》开始的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得到了比较系统的探索。这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奥和诺诺的所谓“新人声音乐”作品中。

以上所举各例,无论是出现在1945年以前,还是1945年以后,通常都被人们称作“先锋派音乐”、“现代派音乐”、“实验音乐”或“新音乐”。那么,人们是如何看待这种音乐的呢?(三)

对于“新音乐”的各种看法,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新音乐最终是会被接受的,只是时间而已。就像西方历史上中世纪的“新艺术”(Arsnova)、文艺复兴时期的“新音乐”(NuoveMusiche)、古典主义早期的“华丽风格”(goutgalant)一样,一开始,也不被普遍接受,但逐渐地,它们就站住脚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从一个音乐时代转向另一个时代,总是伴随着进步人士的主张和保守阵营的反对意见。”当蒙特威尔第从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逐渐向早期巴洛克风格发展时,当时的评论家对于他使用没有预备的不协和音,就发出警告,认为这是一种“最危险的革新”,难道因此而奏效了吗?持这类观点的人还进一步指出,即便在20世纪的前后不同时期,我们的耳朵也已经有了变化。“原来看似毫无规则的不协和音调,我们现在听起来一点都不吃惊。原来那么骇人的各种语言,现在都在课本中加以分析和分类”。

2.与第一种观点完全相反,认为新音乐是形式主义的、脱离大众的,“反映了古典精神的衰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反人民的艺术流派,它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的颓废没落思想”。这种看法主要流行于四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影响直到现在还继续存在,只不过没有先前那么极端,带有那么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已。

3.20世纪新音乐与历史上的新音乐不一样,它之所以不能被听众所接受,是因为西方整个严肃音乐传统正在走向衰亡。严肃音乐正在被听众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爵士、波普、摇滚、布鲁斯以及它们的各种混合物--所代替。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以美国音乐评论家普莱曾茨(HenryPleasants,1910-)为代表。普莱曾茨认为:这种音乐不仅成为“今天的音乐”,而且开始了“美国黑人时代”。就像“欧洲时代”曾代替“中世纪时代”(就其发源地来说,也可称作“东地中海-近东时代”)一样,“美国黑人时代”正在代替“欧洲时代”。当世界文明中心向西移动的时候,音乐语言的材料也在向西移动。

4.以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评论家阿多诺(TheodorW.Adorno,1903-1969)为代表,他也认为现代音乐面临危机,但不认为美国黑人音乐将代替它。阿多诺认为:现代音乐同它所处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否定的关系,它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作曲家面对异化的社会,“无情地、逼真地表现了现代人所受的苦难”,是向社会发出的一种“抗议”和“反叛”。因此,阿多诺肯定勒伯格及其学派的创作,不仅抨击美国黑人音乐,指出这是一种商业音乐,也反对像肖斯塔科维奇和布里顿那样的作曲家,认为他们代表了美学上的一种妥协。

5.20世纪音乐处于“一个正在被开拓和探索着”的过程之中。

上述的每一种看法都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第1、2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我们也可分别找到足够的事实依据来加以说明。例如:1913年3月和5月,分别在维也纳和巴黎上演威伯恩《六首管弦乐曲》(op.6)等作品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前者引起一场武斗,最后只好叫来警察维持秩序;后者引起了本世纪音乐会中最大的骚乱之一。可是今天,这两首作品都已成了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同样,我们也可举出一些荒诞的例子:乐队指挥看着画有五线谱的玻璃缸内蝌蚪的上下游动来决定乐队演奏的音高变化;钢琴家上台,爬到钢琴里面,坐在琴弦上,意味着这首作品不是由钢琴家来弹钢琴,而是由钢琴来弹钢琴家。作曲家企图用一些无聊的偶发事件和耍弄小把戏来掩盖自己创作上的无能。难道这样的“音乐”将来有一天也会得到公众的承认吗?不过,就个人来说,对上述5种看法,我更倾向于第5种。

20世纪虽然产生出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它们已被列入音乐会或舞台表演的保留曲(剧)目之中;但是,对比19世纪,20世纪留给我们的更多的不是伟大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优秀作品,而是各种创新的思想和技法。经过长达一百年时间的探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无论如何,现在的音乐调色板色彩缤纷的程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几乎没有哪一个时代像20世纪这样在音乐形式和技巧方面提出了如此诸多的问题。”20世纪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们,每个人都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开花结果有的在今天,但大量的也许会在明天。就像有的作曲家往往有他的探索期和成熟期一样,20世纪音乐在整个西方音乐历史发展长河中就是另一个重新开始的探索期。比起成熟期来,探索期显得稚嫩,但是如果没有前期的探索,哪来后期的成熟?就20世纪本身来说,音乐也在发展。今天,我们可能赞赏某些发出奇妙音响的电子音乐作品,但是它们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当初以失败告终的噪音音乐试验;我们也可能赞赏潘德雷茨基那首震撼人心的《广岛罹难者的哀歌》,但是它的成功离不开当初考威尔“可笑地”用拳头敲击钢琴发出的“音块”声响效果。

(四)70年代以来,严格地说,60年代末以来,作曲家们很少再固守什么教条,忠实于某一特定流派,达姆施塔特(暑期班)独领风骚的时代过去了。不少作曲家继续运用以往的音乐语言写作,各种流派和风格仍然存在。与此同时,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一定程度的所谓“回归”现象,传统又受到重视。例如,50年代时,威伯恩是那么受人推崇,而同属新维也纳乐派的贝尔格却因为他的作品更多的结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传统而显得“陈旧”,如今,当传统再次受到重视的时候,贝尔格又变得“新鲜”起来;美国作曲家巴伯,曾被认为是一位守旧的浪漫派,如今,也被当作“先知”受到重新评价。回归,既是对传统的肯定,本身也是一种发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另一个层次上新与旧的融合。既然传统又成为可以接受的事实,那么,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旧的?界线已经不清。

简约派是最先起来反“反传统”的。它既是一种标新立异,又是标新立异的对立面。它是有调性的,甚至是悦耳的。简约派是对序列音乐的反叛,同时也受到非西方音乐的启发;“重复”是它的基本特征:通过自始至终保持同一节奏类型,在旋律、和声、织体等细部不断变化,从不变中求变,从平淡中求新奇。后期的简约派作品远比它刚开始时复杂、精致。现在,简约派已发展成为很有影响的一个流派,不仅有器乐曲,也有舞台作品,如格拉斯(PhilipGlass,1937--)的歌剧《爱因斯坦在海滩上》(1975)、亚当斯(JohnAdams,1947--)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1985)等。

新浪漫主义更是以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流派。它要求音乐有调性,以传统的功能和声为基础,比较注重感情表现,而且经常引用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材料。但它又不同于19世纪的作品,经常使用20世纪才有的语言和手法。70年代前后,不少作曲家退出实验音乐创作,重新写起有调性的或有调性与无调性相结合的音乐,如美国作曲家罗克伯格(GeorgeRochberg)。潘德雷茨基是另一位“往回走”的重要作曲家。1964年左右他的创作风格也从先锋派转向传统,如《小提琴协奏曲》(1976)、《波兰安魂曲》(1984)等。另一位波兰作曲家戈莱斯基(HenrykGorecki,1933--),曾经长期使用各种先锋派手法,转折点的到来是在1976年创作了一首以抒情见长的《第三交响曲》(“悲痛之歌”),歌词采用了二战时囚徒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墙上的诗句。阿根廷作曲家卡盖尔(MauricioKagel)的管弦乐曲《没有赋格的变奏曲》(1972)、德国作曲家亨策的《特里斯坦》(1974,为钢琴、管弦乐队和录音带而作)、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的舞剧《安娜·卡列尼娜》(1972)也都是与新浪漫主义有关的作品。

第三潮流也是一种“融合”的音乐。它主张把西方现代专业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特点与各民族的流行音乐形式结合起来。最初主要是指爵士乐与西方艺术音乐两者的结合,后来又有所发展,融进了美国黑人音乐及其他民族的传统音乐。

今天,随着各种音像器材的普及,流行音乐的传播达到空前规模,摇滚乐无处不在。在西方很多音乐院校里,都开设有爵士乐课程,学生们也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非洲、印尼、日本、印度和其他地区的音乐,这是二战前所无法想象的。与第三潮流有关的作曲家有的来自严肃音乐领域,有的来自流行音乐领域。其实,如果借用第三潮流这个名词,来包括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正在涌现的、日益扩大的中间地带的话,那么还可以提到新时代音乐(newagemusic)、世界音乐(worldmusic)和其它各种各样轻型音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刚刚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流派“全能主义”(totalism)。它的主要特点是:作曲家的作品既要使一般听众觉得好听,能够打动他们的内心,又仍然保留了足够复杂和高难的音乐技巧,以吸引趣味更为高雅的音乐听众。全能主义音乐现在方兴未艾,有相当一批作曲家在从事可以被称作全能主义的音乐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如劳斯(MikelRouse,1957--),他的《快速挺进》(QuickThrust,1984)是一首十二音的摇滚乐。十二音的音列出现在几个不同声部,音高没有变化,但在节奏上,按照希林格体系,有着极为细致、复杂的多重组合。

总之,在今天西方音乐创作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严肃与流行,科技与(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等各种成分的采用,使音乐呈现出空前互相融合的性质。但是这种融合,并不导致另一种统一的风格,或另一种统一的流派称谓,只是出现了更多的不同成分的混合体。它有点像数学上的无重复全排列,不同的混合体往往又进一步互相融合,又会产生出更多的不同的混合体,以致于当今的许多音乐很难再用流派的概念进行分类。也有不少作曲家继续循着自己原有的风格进行创作。

西方音乐中的多元化局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个性自由的强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越来越多的作曲家认识到:“真正自由的人将采取一切在他看来是有用和必要的东西,而不管它们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确实,音乐风格和语言选择的这种极大自由,使音乐创作领域的多样化倾向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各种音乐实验的世纪,是一个开拓、融合、多元的世纪。开拓,主要体现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融合,主要体现在70年代以后。不同领域的探索和开拓,带来了多元化的局面;随着作曲家自主意识的加强,材料吸取范围的拓宽,以及听众审美趣味的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像19世纪那样基本上由一种风格和语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和语言--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至少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很难再现。人们寄希望于21世纪--它或将是一个比20世纪更为“成熟”的世纪?

下载17、18、19、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word格式文档
下载17、18、19、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PDF格式,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海德格尔:《存......

    西方经济学流派总结(共5篇)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

    《西方经济学流派》常考题总结

    《西方经济学流派》常考题总结(包含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新剑桥学派2新奥地利学派 3芝加哥学派4弗莱堡学派 5自然失业率6经济政策的时间滞后7单一货......

    西方经济学流派考试重点答案

    三、名词解释 1、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生产过程中所付之成本会成为生产要素之所得;社会是充分就业的,不会产生生产过剩。 2、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企业因对商品价格调整......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题20085篇范文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数量论;2.萨伊定律;3.剑桥方程;4.适应性预期; 5.理性预期; 6.新古典综合; 7.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8.李嘉图等价定理; 9.卢卡斯批评; 10.真实经......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模拟卷_答案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模拟卷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每题2分) 1、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B) A尼采B弗洛伊德C叔本华D柏格森2、《荒原》中的......

    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

    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意义 陈 绩 现代西方法理学是现代西方国家法学中研究法律基本理论的学科。①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精神危机的日......

    西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心得(精选5篇)

    《大学音乐基础与欣赏》的心得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故我选修了《20世纪西方音乐》,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