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5: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第一篇: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摘要】

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困难挑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黄岩岛事件,以及中越关系的紧绷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我们的外交战略必须在坚持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新视觉新方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一、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最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的共同利益多于分歧,两个国家在21世纪除了一起共事与合作之外没有其他出路。中美两国在文化、社会等方面截然不同,两国间存在误会、也有误判对方的可能,但在当下,中美两国除了一起共事、合作之外再没有其他出路,两国需要更多理解与合作,关键点在于如何共同努力和相互信任。

新加坡前驻美国大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教授许通美,对中美关系同样表达了乐观意见:中美关系很重要,而且是至关重要;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很多情况下现有大国和崛起大国势必会产生冲突,但美中深刻地认识到两国需要趋同。

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本杰明•卡丁则表示,中美共同利益太多,美国特别希望看到每一个国家都取得进步、美国能和每一个国家都保持良好关系;美国在领土争端面前并不选边站,但解决争端的过程、让各方和平谈判很重要。

二、南海争端等系列边境紧张局势

中越关系问题上争端不断,一个多月来,越南在南海兴风作浪,不择手段,持续干扰我中建南在南海钻井平台项目。中方希望就近期海上局势等问题同越方“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希望越方着眼大局,与中方“相向而行”,妥善处理当前事态。中国社科院专家周琪对《环球时报》说,这表示中方有诚意与越南在南海“合作开发”,越方需要充分领悟,但中国在底线问题上态度会很坚决。虽然双方近期摩擦加大,但中越政府高层经过正式外交途径的商榷决定进行“政治会谈”,本身就表明彼此都有缓和两国紧张气氛的想法与意图,这将为中越南海争端的解决提供新的“时间窗口”和“沟通渠道”。

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一再表示不选边站队,令人费解的是,部长先生却公开表示欢迎日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日本撑腰打气。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是一贯的、有历史依据的,菲律宾侵占中国南海岛礁,部长先生却袒护菲律宾,指责中国。因此,对于中美两个新型大国之间的建立一个良好稳定持续和谐的关系是势在必行的。中美两军应珍惜当前两军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共同推进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关于中国的签证外交

短短的一年内,方便中国签证的消息不断传出。去年,泰国与中国商讨互免签证,毛里求斯与中国签订互免签证协议,约旦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截至2014年1 月1日,45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实施免签、落地签证政策,这个数字在不到一年内翻番。中国签证便利化成为一种现象,一股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欢迎中国公民,愿意为中国更加放开国门。有些签证的放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国民的消费力再也无法被忽视,尽管文明、文化上的印象还在改变中,但最核心的吸引力已经具备,放弃与中国打交道将意味着最直接的损失。有些放宽,是因为国家友谊得到深化,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全面建构,从政治、经济向文化、社会方面延伸,国家之间的深入接触成为一种需要。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和中国建立全面深化的国家关系,有更多超越单纯政府层面的交往需求。

签证的放宽有的是单纯的国家政策,有的是外交活动直接促成的结果。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广泛出走世界,中国所展现的外交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传统外交刚猛有力,柔性政治充满灵活智慧,无不展现了一个处于历史崛起时期的新兴大国形象。这样的国家外交,也越来越重视社会民间层面的需求,既有宏观层面的能源、军事等议题,也更加照顾到微观层面的旅游、教育等内容,放宽签证现在很多时候诉诸外交努力,即是直接体现。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国家发展壮大,改变了她的外交格局、思路,外交所维系的国家利益越来越细化,直到具体照顾到国民的各种多元、细微需求。

四、中国外交的转型及其困境

我认为对中国外交造成重大影响的就是价值体系,应该强调义利观的重要性,重新恢复外交中的价值体系。我们一直强调要建立利益共同体,但利益永远是不能持久的,利益一致是共同体,利益不一致反目成仇。美国为什么弱成这个样子世界很多国家还愿意跟它走,最主要就是认同它的价值。所有的东西,如果指向利益的话,结果只有一个,伙伴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务实,更加务实的言外之意就是别人会和你讲条件,你给我什么好处我再给你什么好处。我把中国整个发展分成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我们核心是意识形态;第二个30年,核心是发展;第三个30年,最核心是一国价值重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重现不仅在内政,还要在外交中体现出来。应对复杂世界,如果一定有什么提纲挈领的东西,就是价值,以此解决外交中的所有问题,还是有相通性。

然而中国的外交手段应该采用更为适当的现实主义,尽量避免将自己设立的拉自己进入两难的境地,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参考文献:《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容言行不一》——来源:中国网 作者:薛宝生

《中国外交的转型及其困境》——环球时报

《正确义利观: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原则》——来源:《求是》作者秦亚青

《“签证外交”体现国家力量与情怀》——来源:长江网-长江日报

作者:肖畅

第二篇:当代中国外交关系史论文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渊源及历史遗留

提及中国和日本的外交关系,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和中国的渊源。相传日本是秦朝时期秦始皇派遣徐福去海外寻找长生不死之药带的500童男童女,在海外日本岛上落地发展而来。这个相传的可能性由于是笔者业余水准写作的文章就姑且不去讨论。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有过正确记载的几件事。

比较著名的事是唐朝时期日本的遣唐使,据说唐朝时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还有几个比较出名,那个时候也留下了鉴真东渡这样的故事,而唐朝的那些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可以看见的是日本的建筑,都是仿照唐时宫殿建造的。更直观的是日本的文字,一个中国人到了日本哪怕一个日文不会说,光写字就可以交流下去。这样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还有一件是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派兵征日,几十万大军还没碰到日本岛就被神风带走了,二战时的神风突击队大抵来自这个事件。再一件和日本关系比较复杂的是明朝时期。太祖朱元璋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而据笔者看过的几部史书来看,日本也是在明朝没有向中国称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还是很有野心的从那个时候就能看出来一点。明朝的关系比较复杂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倭寇,戚继光的抗倭故事在中国知名度还是很高的,由此可见日本人在明朝时期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确实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很多问题,要说世仇也不为过。但是倭寇也不全是日本人,而且倭寇只算非法日本人,没有官方凭证承认,若不是日本当时天皇失去了权利,国内军阀混战,也不会闹得这么热闹。那个时候日本还很穷,也只是一个小国,就在沿海小打小闹,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中心庞然大物来说,实在没把他当回事。可是到了近代,中日关系就更复杂了,已经不是把不把他当回事就能解决的了,我想其实国内很多人还是没把日本当回事,也难怪统治者这没想。这个国家,这么多年来在我们旁边,跟我们就一直做邻居,这么多年就没踏实过,也没闹出来什么大事,又隔了大海,管他也实在够不到手。直到美国人的大炮把日本的大门轰开,其实小日本也还是小日本,闭关锁国。对于当时的大清,也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可是这国家有能耐,会学习,只要能发展,做出什么牺牲都行,于是天皇缩衣节食,全国上下一心买军舰,连国外的妓女都支援政府的造海军运动。接着跟中国干了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具体就不说了,总之种种原因日本赢了,至此,世仇了,这梁子结下来了,要说以前什么大元几十万军队,什么明朝的倭寇,那都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都不知道的事,可是这甲午战争,这就是太爷爷辈的事了,哪能忘得了,其实也不用咱们记着,日本就没想让我们忘了他。

小日本拿着甲午战争的亿两赔款,张罗着干票大的,要做大日本,各种学习西方,各种发展,人才的培养,战略的布局。准备着跟中国继续结梁子,其实也不怪人家日本发展快,一战时就号称大日本,此后更是自称大日本帝国。实在要怪也是中国自己那些年给人家制造机会,咱们一直在斗,在内战,什么中原大战,各系军阀混战,卫国战争,护法战争,打来打去苦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苦了,国家怎么可能能发展好,怎么能富强。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看到了国内统一的希望,东北张少帅易帜了,没过几年,大日本帝国耐不住了,要给老邻居找点事,整了个九一八事变,兴许是日本真的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决心和实力,接着又越做越大,在太平洋各地都点起了熊熊火焰,也把帝国的旗帜插在了大半个中国,接着不用多说了,八年全面抗战,日本在中国的种种恶行,已经不止是跟中国结下梁子这么简单了,妥妥的世仇,不死不休也不为过了。爷爷辈的事,直到今天谈起来,仍然没人会忘记仇恨,仍然没有人会原谅日本,笔者在这里不去详写日本暴行,就是怕自己控制不住,会在文中吐露不文明字眼,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才过去几天,虽然已经那么多年了,中国人民始终不会忘记咱们的“好邻居”。上帝要使其灭亡,必然先使其疯狂,大家都知道,小日本太疯狂了,熊熊的火焰把苏联红军和原子弹都引来了。

二战结束后小日本又成了小日本,跟在老美后面过日子,可是这个国家实在民族团结性太给力了,才几年就又发展起来了,也难怪,其实只要看看冲绳美军基地日本的那些军妓,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为了发展所做的努力。小日本很快又成了大日本,由于二战后连军队都被取消了,所以成了经济大日本后一直在谋求国际发言权和权利。跟中国又是各种狭路相逢,七十年代破冰之旅后,关系一度稍微缓和。当然这是国际关系稍微缓和,其实我们跟他们有个球球的缓和关系。至今许多见证过日本暴行的人还在世,人民是忘不掉那段仇恨的。

中日关系现状分析

之所以用那么大篇幅讲述中日关系渊源,实在是这是世仇,不是仅仅看现在的事情就能弄明白的。进入邦交正常化之后,日本给中国也惹了不少麻烦,这些麻烦主要来自日本对二战罪行的不承认,及处理一些二战遗留问题时的态度问题。谈到脸皮厚,小日本绝对是厚脸皮,这事才过去多少年,日本就不承认二战的罪行了,不只是中国,东南亚各国都被他伤了心。日本给中国带来的麻烦就是日本老是去参拜靖国神社,这是一个盛放二战“英灵”骨灰的地方,日本政要每参拜一次,中国和其他被侵略的国家就谴责一次,不过谴责也没用,到现在还在参拜。中日关系的现状,最近几年以及未来几年都会围绕一个小岛---钓鱼岛。这个小岛真是牵动着中日两国的神经,如果钓鱼岛是一根钢丝绳,那么中日两国就是在上面跳舞的舞者,稍有不慎,也许又会刀兵相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对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真是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以前也一直没听说有领土争端问题,可是前几年这个小岛发现了能源,大量的能源,在当今这个能源时代,掌握了能源就是掌握了发展的先机,于是中日就围绕钓鱼岛问题开始了争端。实际上呢钓鱼岛是中国的,这个中国的专家可以列出各种古籍记载作为史实说明,从某某朝代就是中国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言之凿凿,可是日本不管,钓鱼岛以前是个荒岛,属于日本管辖范围,如今起了争端,日本也一点不让步。

钓鱼岛问题越发热烈要跟中日两国领导人有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鹰派领导人,刚上任就参拜靖国神社,可以说他就是因为表现强硬才登上的首相位置,近期更是强硬推行了保密法,连国内的呼声都不管了,矛头直指中国。而中国的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也是刚上台,国内呼声很高,相对上任胡锦涛和温家宝的组合年轻了许多,国内百姓对这届领导人期望也很高,希望一改以前外交形象,施展大国风范,强硬外交。所以这中日两国的新领导人上任后,面对着钓鱼岛问题,都不想让步,想在钓鱼岛问题上处理好,做出一番有利祖国和人民的事情。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日本最近的动作,就是日本的保密法案的颁布。保密法案的要害在于,日本右翼政策决策者可以借这一法案推卸危险决策的责任,逃避历史的惩罚。据法案,政府阁僚等行政长官拥有指定“特定秘密”的权限,首相事实上拥有“特定秘密”的最高裁量权。同时,日政府尚未组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特定秘密”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评估及督察,而且“特定秘密”解密期长达60年,另有军情等7大类情报可永久保密。行动都永久保密了还怎么让人们知道是不是事实,那岂不是首相说什么是秘密,什么东西就得封藏60年,还不一定能揭秘。日本右翼通过这一法案,企图掩盖很多事实,右翼力量就会增强,众所周知,日本右翼是反华,日本右翼攫取了更大的权力,势必会对中国采取更多的行动。一年后保密法案就会实施,届时钓鱼岛问题还没解决,日本右翼就可以根据这个法案,为所欲为的做很多事情。势必会给中日关系浇上一桶油。

再看看中国近期动作,中国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这个名词看上去有些陌生,说通了其实就是飞过去要跟我打声招呼,我说能飞你就飞,说不能飞,就不能飞。当然中国以目前的国力似乎难以照顾到这个识别区的所有区域。但是这是一种态度,是中国在东海问题上,在钓鱼岛问题上誓不让步的表现。中国的防空识别区划定后也是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以美国日本为首的一些国家明确表示不支持,不承认,日本还试图用重金拉拢其他东南亚国家不承认中国的防控识别区,但是被拒绝了。

中国突发布东海防空识别区是想利用法制化的措施,以形成中国在钓岛主权议题上对等的对抗形式,尤其是不让日本在钓岛占有国有化的法制,以及实质控制的优势。但引起了日本强烈反应,而日本拉拢美国,演变成为中国大陆与美日同盟的对抗。但是美国是否像日本想的那样就一定能跟他一起与中国作对,我想也未必,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无利不起早,可是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帮着日本跟中国死磕,是否值得,倘若卷进战争会不会得不偿失,五角大楼应该考虑的更清楚。

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是目前中日关系的主旋律,只要看一看国内的日本车市场,大概就可以看明白一点,国人现在也是越来越支持国家对抗日本,虽然去年的打砸日本车事件确实不太好,但是由此也可以看见人民的态度,世仇,就别说了,一旦有事,死磕到底,人民绝对是支持的。目前中日两国都是在频频动作,两国领导人都曾明确表示,涉及领土争端一定不会让步,那么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钓鱼岛都会成为热点话题,不可否认中日两国在不远的将来会爆发战争。

中日两国未来关系展望,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其实两国的矛盾积累到现在,双方都明白,一旦找到机会,基本上就是一掐到底,涉及领土问题,无论如何都不会松口的,既然这样,那么通过搁置争议,和平开发的可能性,估计很低了,能搁置,前两年就搁置了,不会整到现在又是防空识别区,又是保密法案,所以可以大胆的预见,中日两国势必有一场战争,那么这场战争在何时爆发,我觉得其实情绪积累已经够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已经积累了百年,虽然最近几十年都没有刀兵相见但是并不代表就已经遗忘了,我觉得仇恨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了。两国现在都在克制,都不想有武力动作,所以无论香港人去钓鱼岛还是台湾人大陆人去钓鱼岛宣示主权,日本也没有武力驱逐,顶多是用了高压水枪。两国现在都在蓄积仇恨,准备动作,都在做好战争准备,等待着一根导火索的出现,就像一战时的导火索。笔者预计中日两国的导火索可能是单方没有克制住,率先开火,杀伤了敌方的士兵,甚至是渔民,然后交涉无果,或者根本就不用交涉,就是在等待这个机会,然后战争就爆发了。

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和平毕竟是主旋律,中国也反复强调韬光养晦,发展壮大,所以笔者猜测中国不会去引燃导火索,但是中国不会畏惧日本,无论是宣示主权,还是划定防空识别区,或是对钓鱼岛的经济开发,都会正常进行,同时战备也会正常进行。随时准备战争,但是不会去率先发动战争。所以决定权就在日本手里,日本能否克制住,鹰派领导人是否愿意和平,是否能咽下钓鱼岛是中国的这口气。

但是笔者个人认为,日本政府无论是否会率先发动战争,都不得不做好考虑。一:是否有打一场全面战争的决心,日本人可能只是想占领钓鱼岛,可是一旦开战,中国就是全民战争,不死不休,积攒百年的仇恨,日本是否承受的起。二:是否有能力应对中国的核武器,看看朝鲜的表现吧,为什么这么弱的国家这么硬气,就是掌握了核武器,虽然中国爱好和平,可是美国那么有人权的国家都丢了原子弹,日本是否能承受的起中国的原子弹。三:日本最大的依仗就是美国,那美国呢,美国是否会为了帮助日本去对抗中国的举国之力,这是否符合利益,要知道日本也就是美国一个不听话的傀儡,日本美国同盟是不是真的那么铁,日本都该好好考虑。如果日本做足了考虑准备发动第三次对华战争,我想每一个充满血性的中国人都会竭尽全力支持这一对日战争,正如网上所说中国有南京,北京,西京,再来个东京,就全了。我们不介意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把我们只会制造麻烦的老邻居变成一家人。文章开篇也说过,如果是徐福带去的后人,那就是一家人。

当然这只是血性青年的妄论,倘若真的爆发战争也不是笔者能说的清楚的。世界的主旋律和中国的主旋律都是和平,可以和平解决的事还是尽量和平解决的好。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见解浅陋,言语略显粗俗白话。但是全篇都是出自个人观点,笔者喜爱历史,尤爱观看近代史,每每看到国家贫弱被列强欺凌都很难过,希望国家可以越来越富强,希望政府可以在解决钓鱼岛问题上彰显大国风范,体现强硬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刑事诉讼与案例分析》

课程论文

学院: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法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并程序化了的道德标准。他是维护一个社会生活正常生活的道德准则。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的法律,履行并维护自己的义务和权利。因此本学期选修了《刑事诉讼与案例分析》这门课程,虽然不是专业的学习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很多法律基础,可谓是受益匪浅。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我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也就在考试前突击,很多知识未能掌握。

这也是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马加爵,药家鑫,这样的大学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思想偏激之外我们不得不说法律意识的淡薄是酿成这场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受到侵权的事。大学生在外兼职常会遇到拖欠工资或是克扣工资等情况,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因为一方面可以获得锻炼,还能赚取一些收入。但由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无法寻求劳动法的保护,并且国家劳动部也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合同,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打工期间的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却因证据不足而放弃选择司法程序维权。其实,大学生们可以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从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认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

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门法选择上,磨刀能控与崇全有密切共连的几门部门法,但中国法学精深,我们要全方位了解我国法律,从而更全面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则可通过开展以“某法”为主题展开知识智力竞赛,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能主动去学习合同法内容,提高学法兴趣,何乐而不为。第三,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多是课一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现今社会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诸如“胡长青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复杂案例,可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从另一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大学生应当注重自己的法律修养,学法,懂法,用法,履行并维护自己的义务和权益。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及成因分析

师范学院杨春200911512138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兴旺。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增多,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学校政治思想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现状犯罪心理特点犯罪成因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

近年来,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 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据有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到2007年底,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生31万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448万人。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犯罪人数也不断增多,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化。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

1、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2、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3、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

4、当代的大学生犯罪还有一些不同于以前的现象,构成了近期新的特有的趋势:

(1)、女大学生犯罪引人注目。近期女大学生犯罪的频频发生大大提高了女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的比例。调查发现,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2)、新的犯罪种类如贩毒、走私、组织介绍卖淫罪等出现,虽然从犯罪种类看来,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这类犯罪并不成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重心,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类型,况且已经有增长的趋势,如在1995年广东省有两所高校出现大学生走私毒品的案件。

(3)、犯罪团伙化。在许多过程复杂的犯罪中往往出现大学生犯罪团伙,并且这种犯罪团伙经常拌以社会成员,这在诈骗罪与走私罪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特点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实施完成的,因此,探讨大学生犯罪就有必要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当前,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主要有:

1、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指自我评价偏低。自卑除了可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还会使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因而产生消极、不自信、抑郁等失落情绪。当前,一些大学生自卑情绪严重,有的对自己身体素质或自己的社会条件、自身能力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会导致其人格的缺陷,严重者会走上极端,抑或愤世嫉俗,消极度日,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强烈的享乐欲望

某些大学生由于抵制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假如没有及时的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极容易产生心理趋同的倾向。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和现象,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自然有优势去高消费,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而又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情况下,家庭是不能满足其极富虚荣心的消费的。在这种“需要”的影响下,便产生盗窃以及其他的犯罪动机。有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这种极其低俗的享乐,从事卖淫和盗窃,并且这两种犯罪占到了女生犯罪的很大比率。

3、长期形成的冷漠心理

冷漠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敌对情绪,这种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的和别人交流思想感情,感情一般也不会外泄,对一般的事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形成这种心理的人通常受过极大的伤害,如欺骗、受人漠视甚至歧视等。大学生有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命运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命运采取回避的方式,这是对生活环境的自我逃避的退缩性反映。由于其回避人际交往,造成心理脆弱、自负等不良心理,对周围的人、事高度不满,已发生冲突和争执,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4、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但如果控制不好这个度,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是大学生产生失衡心理的客观原

因,同学间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心理,使其对社会及诸多事物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心理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缓解、平衡,而为了其心理的平衡,大学生极有可能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报复他人、社会以求暂时的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5、追求刺激

大学生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接触的事物也较多,尤其是受到一些不良书籍、录像、网络的影响、刺激,一些大学生会迷失自己,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违法犯罪,尤其是性犯罪。

三、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3、对社会不满,报复性。

4、生理不健康。

(三)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四)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总结:大学生犯罪日趋严重化,复杂化,影响大,危害性大,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多样化,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不良适应的过程。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2]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本科32学时,专科28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1999,2)[3]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

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4]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

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5]我们知道今年“2.23”特大杀人案,其犯罪嫌疑人是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即将走向社会的2000级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马加爵,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高校用4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个“高级”犯罪分子,这将严重的威胁着社会的治安环境。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理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高等院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是在1986年9月,其性质是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国家教育部还将它列为德育三大主干课程之

一。基于这一事实,很多人认为《法律基础》课具有“双重性”[6],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法律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要达到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7]

2、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因为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这种改革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即使讲些必要的具体条文,也只是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材料对待,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这不仅会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也会为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手段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应使《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三种教学观念。一是树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求学;二是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即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相辅相成,避免教书和育人相割裂。

4、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郎代尔[8]曾经说过:“有效的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学习那些包含这些原理的案例。” 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用生动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此外,高校要尽可能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观点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二)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如今年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马加爵于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10]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下载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外交 外事礼仪 教学大纲(精品 大学本科)

    《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2030403206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 时: 总36学时;2学时/周 学 分: 2 适用专业: 外交学、国际政治 开课院(系): 国际......

    形势政策--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

    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

    巴基斯坦纺织业现状及振兴政策分析作者: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黄名海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纺织业持续快速增长了较长时间,使其成为世界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但近......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济南大学 泉城学院 国贸07Q1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积极、健康、向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

    形势政策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合集五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院系班级:姓 名:学 号:完成日期: 国际教育学院食科0906班 目录 引言................................................

    中国外交新理念(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外交新理念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国境线曲折狭长,其中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在陆地上与俄罗斯、朝鲜、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在海上与韩国、日本等6国隔......

    北外通选课 当代中国外交 期末复习

    当代中国外交 一、 导言 外交官的六大素质: ① 爱国主义情怀 ② 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精神支柱 ③ 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 ④ 念念不忘执行外交政策 ⑤ 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⑥ 廉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