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含5篇)

时间:2019-05-14 05: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

第一篇: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

市 场 分 析

MARKET ANALYSIS

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

马根萍 程 俐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摘 要 2008年,中国沥青总产量约为848万吨,同比减少88万吨,降幅为9.4%;净进 口量为320万吨,同比降低10%;表观消费量为1168万吨,同比减少124万吨,降幅为9.6%。2008年国内沥青价格和进口沥青价格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起大落,下半年价格急剧下滑。2009年,在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公路建 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预计2009年国内沥青市场需求量同比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需求总量约为1428万~1596万吨。沥青的销售价格在经过第一季度的低位盘整期后,有望 在二、三季度回升到一定高度,四季度可能有所回落或维持在相对合理的位置。

关键词 中国

沥青 市场分析 产量 进口 表观消费量 价格

趋势预测

青产量所占比例同比下降明显。

一、2008年国内沥青市场供需下滑

1.国产沥青产量下降

2008年,中国沥青总产量约为848万吨,同比减少 88万吨,降幅为9.4%。其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 团的总产量约为490万吨,同比下降3%,占全国沥青总 产量的57.8%;地方炼厂的产量约为201万吨,同比下降 25.4%,占总产量的23.7%。

2008年地方炼厂沥青产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一方面,受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地方炼厂开工率整体水平处于近年来的新低,沥青产 量同比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尽管国际原油价格自7月 底开始从高位快速回落,但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 内经济增速放缓,下半年沥青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价格 不断下跌,严重打击了地方炼厂开工生产沥青的积极 性。总的来说,全年地方炼厂开工率处于较低水平,沥

从沥青产量分布情况来看,2008年国内沥青产量 仍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及华东地区的山 东、浙江和江苏省,2008年上述重点地区的沥青总产量 为710万吨,占全国沥青总产量的84%。按省份来说,辽 宁省的沥青产量仍居首位,2008年该省沥青总产量为 18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1%。2008年国内沥青产量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沥青净进口量减少

据海关数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进口沥青约321 万吨,同比降低10%;出口沥青约1.44万吨,同比增长 44%。从月度变化特点来看,国内沥青进口量全年呈倒 U型。上半年在国内市场多重利好因素的刺激下,进口 总量逐月快速递增,且在6月份达到顶峰,该月共进口 沥青36万吨,与进口量最少的月份相差1倍;下半年受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沥青市场需

·48·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MARKET ANALYSIS

市 场 分 析

表1 2008年国内沥青产量分布

区 省

份 产量,万吨 所占比例,%

北 辽

宁 180 21.3华

北 河

北 64 7.内蒙古

东 江

苏 319 37.6

中 河

南 24 2.8

南 广

东 114 13.4西

南 四

川 17 2.0

西

西

北 甘

肃 130 15.4

资料来源:百川资讯网。

-400-350-300-250 万吨

-200-150-100-50 0 新加坡

41.2万吨,14%

日本

16.2万吨,5%

泰国

12.2万吨,4%其他

12.2万吨,4%

韩国

221.4万吨,73%

图2 2008年1-11月中国沥青 分国别进口量与所占比例

求逐渐萎缩,再加上沥青消费淡季的到来,沥青进口量 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沥青出口量各月波动较大,全年呈锯齿型变化特 点,其中10月份受国内沥青产量剧增但需求不旺的影 响,沥青出口量居全年之首。2008年国内沥青进出口总 量月度变化趋势见图1。

从沥青进口来源国看,2008年我国沥青进口来源 以韩国、新加坡和日本为主,全年从这三个国家进口的 沥青约占总进口量的92%。其中从韩国进口的沥青总量 量的73%,进口量和所占比例与2007年同期相比均显著 增加。此外,从日本进口的沥青总量也由2007年的第5 位跃升至2008年的第3位。2008年前11个月我国沥青分 国别进口量与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近年来,受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和产能的限制,我国 每年均从国外进口一定量的重交沥青、改性沥青等高 等级沥青来满足国内沥青需求缺口。2000年以来,我国

35 30 2

5万吨20 量,15 进口 10 5 0 进口量 出口量

0.25 0.2 0.15 0.1 0.0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年

图3近年来我国沥青供应缺口变化

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国内高等级道路沥 青的缺口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沥青供应缺口达到356 万吨。2008年由于国内沥青市场需求整体下滑,沥青供 口变化趋势见图3。

3.国内沥青市场需求下滑

2008年,国内沥青表观消费量约为1168万吨,同比 减少124万吨,降幅为9.6%。从各月沥青表观消费量变 化特点来看,我国沥青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其中 二、三季度属于全年的消费旺季,沥青表观消费量明 显高于其他季节。2008年国内沥青表观消费量月度变 化情况如表2所示。

从市场需求总量来看,2008年沥青市场需求总量 同比显著减少。主要原因除2008年为公路建设小年,导

万吨 量,出口 继续位居各国之首,前11个月共进口221万吨,占总进口 应缺口同比也相应有所回落。近年来我国沥青供应缺

致道路沥青需求萎缩外,还包括:上半年受国家宏观 调控和紧缩银根政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公路项目 由于资金投放不到位而不能上马或推迟工期,从而严 重影响了沥青的市场需求;进入下半年,国际油价持续 加重,大部分贸易商为等待更低的价格纷纷推迟冬储 备货。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下滑,但沥青的价格回落严重滞后,导致市场观望气氛

图1 2008年国内沥青进出口总量月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数据,其中12月数据为估计值。

2009.1

国际石油经济·49·

市 场 分 析

MARKET ANALYSIS

表2 2008年国内沥青表观消费量月度变化

单位:万吨

月份 国内产量 进口量 出口量 表观消费量

1月

20 0.08 7

12月 49 19 0.08 68

3月 77 27 0.07 10

44月 74 32 0.18 106

5月 83 36 0.15 119

6月 77 36 0.18 11

37月 77 34 0.05 111

8月 73 29 0.16 101

9月 73 23 0.02 96

10月 80 25 0.21 10

511月 70 22 0.16 9

212月 64 18 0.1 82

合计 848 321 1.44 1168

注:12月进出口数据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国内产量数据来自百川资讯网,进出口为海关数据。

5600 5400

5200

5000 4800 4600 4400 4200 吨

40003800元/

3600 3400 3200

国产重交

建筑沥青 3000

普通沥青

改性沥青 2800

2600 2400

2200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图4 2008年国内沥青批发价格月度变化趋势

1)国际原油和燃料油价格快速回落致使国内沥青价格 缺乏基本面支撑;2)与燃料油价格相比,沥青价格回 落滞后,导致市场看跌气氛浓厚,大部分贸易商一直在 期待沥青价格与燃料油真正接轨,因而纷纷推迟冬储 备货需求;3)冬季属于沥青消费淡季,国内沥青需求 惨淡;4)下半年进口沥青价格的迅速回落,也在一定程 度上拖累了国产沥青价格的下滑。

从全年的变化情况来看,2008年国产重交沥青平均批发价格为3817元/吨,同比增长了31.9%;普通沥青平均批发价格为3691元/吨,同比增长了32.7%;建筑沥 4993元/吨,同比分别增长了33.0%和19.8%。

2.进口沥青价格剧烈波动

2008年国内进口沥青价格基本上也是随着国际原 油价格的变化而不断调整。1-8月,进口沥青离岸价呈 逐月递增趋势,8月以后,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回 落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进口沥青价格也开始下滑。2008年进口沥青价格月度变化趋势见图5。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50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从沥青需求结构来看,2008年国内石油沥青的消 费领域仍然主要集中在道路建设,道路沥青占沥青消 费总量的91%左右,继续保持了上升势头。随着高速公 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我国道路沥青需求中的 重交沥青和改性沥青等高等级沥青所占比例继续增 加,而普通沥青所占比例相应减少。据统计,2008年 国内重交沥青消费量占道路沥青消费总量的比例约为 续增加外,还呈现产品多样化和功能化的特点;其他 特种沥青如减噪沥青、彩色沥青等环保型道路沥青品 种的需求也明显增加。86%,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改性沥青除了消费总量继 青和改性沥青全年的平均批发价分别为3692元/吨和

二、2008年沥青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1.国内沥青批发价格先涨后跌

2008年,国内沥青批发价格走势呈―成本驱动 型‖,基本上随着原油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其中1-7月 中旬,国际原油价格连创新高,支撑沥青价格快速上 涨;从7月下旬开始,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 遭遇重挫,不断跳水,国内沥青市场也陷入低迷,沥青 价格相应地进入下行通道。国产重交沥青12月批发均 价为2611元/吨,与7月份创下的4465元/吨的历史最高 纪录相比,累计下跌了41.5%。2008年国内各种沥青批 发价格月度变化趋势见图4。

下半年国内沥青价格急剧下滑的原因主要包括:

/吨

吨 元/

美元

新加坡离岸价

泰国离岸价

韩国离岸价

国内进口重交沥青批发价

1000

图5 2008年进口沥青价格月度变化趋势

·50·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2008年,进口沥青价格之所以剧烈波动,除受国际 原油价格疯涨猛跌的直接影响外,还与相关产品—— 燃料油的价格变化密切相关。上半年国际燃料油价格 持续攀升,且明显高于沥青价格,国外相关炼厂纷纷扩 大燃料油的生产规模,使得沥青产量偏低,从而带动 沥青价格上涨;下半年国际燃料油市场需求整体疲软,尤其是发电用油和船用油需求同比急剧减少,需求的 低迷拖累燃料油价格迅速下滑,国外相关炼厂纷纷把 产能转向价格回落滞后的沥青,但沥青市场需求也随 即陷入低迷,导致沥青资源供应过剩,价格下跌。

从全年统计情况来看,2008年从新加坡进口的沥 青平均离岸价(FOB)为417美元/吨,同比上升134美元 /吨,增幅为47.3%;韩国进口沥青FOB平均价格为398 美元/吨,同比上升113美元/吨,增幅为39.6%;泰国进 口沥青FOB平均价为408美元/吨,同比上升46%;国内 进口沥青批发价为3228元/吨,同比增幅为24.5%。

三、2009年国内沥青需求总量预测

对比2008年国内沥青的实际消费情况,2009年国 内沥青需求总量将显著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从2008 年底开始,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项工程 的资金将能够得到及时保证,道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将 使沥青需求保持旺势;二是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投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城市道路、省际公路以及县、乡、村公路建设和改造的大力推进,我国的公路建设从2009年开始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 潮,国内沥青需求也将相应地稳步增长。

按照交通部的投资计划,2009年中国交通行业将 实现1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投资将主要用于公路、港口 码头以及航道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分析近几年 来交通行业的投资结构,可知公路建设总投资占交通 行业总投资的比例在84%左右(见表3),2009年公路 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若按照平均水平84%计算,将

表3近年来交通行业和公路建设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项 目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9年

交通行业总投资 5485 6231 6490 10000

公路建设总投资 6445 7384 7777 8400

公路建设投资占比,% 85 84 83.6 84

注:2009年数据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7。

市 场 分 析

MARKET ANALYSIS

总共有8400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公路建设。

近三年我国万元公路投资消费沥青量一般稳定 在0.18~0.20吨(包括建设与维护消耗用量),考虑物 价因素的变化,近年来万元公路投资消费沥青量总体 呈下降趋势。若取万元公路投资消费沥青0.17~0.19吨 计算,2009年我国沥青需求总量约为1428万~1596万 吨。

四、2009年国内沥青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1.利好因素分析

(1)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投资交通建设为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决定投资4万亿元 来拉动内需,其中公路交通建设是重点投资领域。交 通运输部也出台了相应的公路交通建设投资计划,计 划2009-2010年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年均 1万亿元水平。随着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投资交通建设 这一利好政策的逐步实施,国内沥青市场将得到显著 提振。

(2)国内现货资源量处于低位水平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四季度国内经济 发展放缓,社会对沥青的需求整体低迷,因此大部分 炼厂纷纷选择减产或停产沥青,这在一定程度上抽紧 了国内沥青资源,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不断看跌,加剧了 贸易商的观望情绪,致使2008年冬储的沥青资源非常 少。国内现货资源量处于低位水平将对2009年上半年 国内沥青市场形成利好。

(3)灾后重建带动需求

四川道路交通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启动,按照灾后 重建规划,四川省将投入773亿元用于灾后道路交通重 建,按照计划,2009年底第一批开工的道路将完成建 设。届时四川地区将出现一波沥青需求高峰,局部地 区沥青需求旺盛的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

(4)存贷款利率下调至较低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12 月23日起,央行连续第5次下调了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 基准利率。目前银行存贷款利率已处于近两年来的最 低水平,这有利于公路建设资金得到保证,从而确保工 程施工和沥青摊铺工作顺利进行。

(下转第56页)2009.1

国际石油经济·51·

市 场 分 析

MARKET ANALYSIS

产和经营将产生哪些影响?在这里提出我们粗浅的看 法,抛砖引玉,供业界人士讨论。

1.第一阶段(2009-2012年)(1)原油

2010年以后,PV Oil每年将为荣桔炼厂采购100万 300万吨迪拜原油(或同品质原油)。越南作为新买 家,可能会影响到迪拜原油贴水和价格,并影响价格联 动的其他中东原油价格和贴水。

(2)成品油

Petrolimex(占比55%)与外商合资的100万立方米 云丰湾成品油保税库已于2008年初动工,预计一期工 程50万立方米库区将于2009年底完成并投入使用。该 保税库位于越南中南部,在新加坡与中国海南、广东 航程的中间,并且港口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停靠10万吨 级成品油船。可以作为调剂中国华南地区、越南本地以 及东南亚地区成品油供需的中转库。

荣桔炼厂建成后,越南成品油进口总量将减少,PV Oil已经开始寻找成品油出口的买家。越南是中国成 品油出口的一个重要目标国,这势必降低中国对越南(上接第51页)

2.利空因素分析(1)国际油价维持低位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向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陷入减缓发展的局面,原油的需求严重受 挫,受此拖累,原油价格近期在40050美元/桶附近宽 幅震荡。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全球经济的低迷态势 不可能在短期内扭转,油价的大幅度回升也不会在短 期内出现。国际油价持续维持低位将使沥青价格缺乏 基本面支撑。

(2)对东盟进口沥青实施零关税政策

2009年,随着商务部对东盟七国进口沥青开始实 行零关税政策,国外沥青将以更低的价格大量进入中 国市场,届时国产沥青与进口沥青抢夺国内市场份额的 竞争局面将愈演愈烈。

(3)成品油税费改革政策实施

成品油税费改革政策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正式执 行,征收消费税后将提高炼厂生产燃料油的成本,而消 费税增加的成本不可能全部转嫁给用户,炼厂亦将承 担一部分,因此炼厂可能会转移更多燃料油的产能至

·56·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的成品油出口量,并挤占中国对越南周边其他国家如老 挝等的成品油出口份额。

(3)石脑油

2012年,头顿龙山联合石化装置投产,每年将需要 300万吨石脑油原料。在越南的其他炼厂投产之前,越 南石脑油的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有可能为中国 的石油公司带来新的贸易机会。

2.第二阶段(2013-2015年)

根据对越南石化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了解,2015年,由PetroVietnam 合资的1号、2号、3号炼厂和 Petrolimex合资的云丰炼厂这4家炼厂将建成投产,届 时越南的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3840万吨,成品油产量 将到达2500万吨。2015年,越南将成为原油净进口和成 品油净出口国。届时会对我国的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 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8-12-09

辑:夏丽洪

沥青产品。沥青产量的预期增加将加大企业的销售压 力,最终导致沥青价格的下跌。

3.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总体而言,2009年国内沥青市场利 好因素的影响占上风,尤其是在国家为拉动内需大力 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公 路建设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沥青需求有望持续 增长并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综合各种因素分 析,预计2009年一季度,在国内经济低迷及各种利好 政策实施尚未发挥效应的情况下,沥青价格将继续处 于低位盘整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复苏、原油价格的触 底反弹以及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发挥,沥青价格将有望在二、三季度回升到一定的高位;四季 度,随着沥青消费淡季的到来,需求减少,沥青价格可 能有所回落或维持在相对合理的位置。

收稿日期:2009-01-12

辑:王立敏

ENGLISH ABSTRACTS

the author proceeds to examine trader behavior.This becomes the basis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and research findings surrounding pricing mechanisms for crude oil futures.Subsequent research, drop of 9.4%.At 3.2 million tons, net imports fell 10% year-on-year.Apparent consumption, at 11.68 million tons, was down 1.24 million tons year-on-year, a decrease of 9.6%.2008 saw major fluctuations in the price of both domestic and it is argued, should focus on observing trader behavior in order to uncover the factors which shape oil prices;furthermore, studies of crude oil futures pricing should incorporate capital market shifts, spot markets and futures markets.This will offer a groundbreaking look at the intrinsic rules governing oil prices.Defining and debating the ―rationality" or ―irrationality‖ of trader behavior

may also have an immediate impact on subsequent studies of oil prices.The petroleum product market in 2008 and upcoming trends in 2009 By Tang Xianghua, Ding Shaoheng and Gong Manying from PetroChina Planning & Engineering Institute 43T hroughout 2008, world oil prices hit a series of peaks

and valleys;in China, meanwhile, pricing adjustment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these international shifts.Supply and demand are increasingly at odds in the oil product market.At the pre-market stage, resources are scarce;post-market, sales are dismal.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major causes at work: 1)The industry received a boost from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first half, particularly oil for automotive and agricultural uses.2)Due to the downturn in the global economy,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flagged quarter by quarter, with a notable slowdown in oil product consumption during the fourth quarter.3)Domestic pricing adjustments have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shifts in world oil prices, creating a severe supply-demand imbalance in this market.Against a backdrop of sluggish macro-

economic growth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oil product consumption is expected to total 214 million tons in 2009, up 2–3% year-on-year.This represents a sharp drop from last year’s 10% growth.Meanwhile, growth in refinery capacity is outstripping growth in demand, and refineries will experience a noticeable decrease in operation rate.Furthermore, the authors recommend well-timed adjustments to the pricing of domestic oil products along with world oil prices.In additio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stablish and fine-tune a commercial oil reserve system.It must also plan the building of refinery capacity ratio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market cycles.The Chinese asphalt market: looking back at 2008 and ahead to 2009

By Ma Genping and Cheng Li from PetroChina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48I n 2008, China’s asphalt output totaled approximately

8.48 million tons, down 880,000 tons year-on-year, or a

·84· 国际石油经济 2009.1

imported asphalt, follow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world oil prices.Prices plummeted during the second half.In a bid to spur domestic demand, the government has expressed strong support for policies encouraging the building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China can expect a new wav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2009.The coming year should see significant year-on-year demand growth within the domestic asphalt market, with projections totaling 14.28 million to 15.96 million tons.While a dull first quarter is anticipated, selling prices may pick up during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In the fourth quarter, prices are likely to dip again or maintain a reasonable level.Transition ahead for Vietnam’s oil product market

—National and regional market impact of Vietnam’s first refinery

By Wang Haodong, Liu Xinghong and Shi Baoming from China International United Petroleum & Chemical Co.(2006U nder its Power Master Plan for the refinery industry

–2015), Vietnam intends to have at least five oil refinery projects and two petrochemical projects up and running before 2015.The nation’s No.1 refinery, known as the Dung Quat Refinery, is scheduled to begin operating in February 2009.The opening of Dung Quat will hav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Vietnam’s oil product and crude oil markets: it will end the nation’s total dependence on imported oil products, leading to a notable drop in imports, and beginning to export oil products.This also means that Vietnam will become, for the first time, an importer as well as an exporter of crude oil.In addition to reshaping the oil product market in Vietnam, this will also affect neighboring oil markets;the impact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over the next few years.As a new crude oil buyer, Vietnam may affect the price and premium of Dubai crude, as well as price-linked crude oil from elsewhere in the Middle East.As an oil product exporting country, Vietnam may wrest away a share of China’s oil product exports to Laos and other neighboring countries.The full text of each article is available in English subject to charge

第二篇:2006年中国彩电市场回顾与展望

2006年中国彩电市场回顾与展望

2006年中国彩电市场回顾与展望

刚刚结束的2006年,是中国彩电行业继续深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链调整,以新技术、新产品和不断降低的价格来激发需求增长的一年。平板化、数字化、大屏化成为彩电市场的主要成长动力。

2006年的中国彩电市场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销量达到3582万台,增长3.2%,销售额为980亿元。虽然总体市场规模看起来波澜不惊,但是内部结构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技术类型的发展更是大相径庭。此消彼长之间,唯有液晶电视市场全面扩张,CRT电视市场规模首度出现小幅下跌,旗下仅有超薄CRT表现抢眼,等离子电视市场增长趋缓,其规格结构也在快速转变,而背投电视市场则进一步大幅萎缩,本来寄予很大希望的微显电视也在平板电视的竞争压力和超大屏幕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出现萎缩。纵观2006年的中国彩电市场的走势,主要特征如下: * 市场规模和结构

CRT电视市场总体小幅下跌3%,但仍占整体彩电近87%。超薄CRT电视的迅猛增长成为了亮点,全年销量220万台,增长了6倍多;液晶电视市场继续高速增长200%,销量达到380万台,占总体彩电市场的10.6%。液晶电视市场已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将进入稳定成长阶段,品牌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获利将成为首要问题;等离子电视在大屏幕液晶电视的冲击下市场增长趋缓,销量为60万台,增长率仅13%。随着符合高清标准的42英寸WXGA产品上市以及50英寸价格的大幅下调,等离子依然有望保持持续增长;背投和微显电视则由于平板的竞争压力和超大屏幕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大幅萎缩,合计销量仅为30万台。类型

销量(万台)结构比重 同比增长 CRT电视 3112 86.9% -3% 液晶电视 380 10.6% 200% 等离子电视 60 1.7% 13% 微显电视 4 0.1% -44% 背投电视 26 0.7% -66% TTL CTV 3582 100% 3.2% * 价格走势

2006年普通CRT电视的价格一如既往的平稳,而超薄CRT电视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调,其中29英寸超薄价格降幅超过15%;液晶电视价格的平均降幅为最高,这也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40~46英寸的大屏幕液晶,降幅普遍高达30%左右,而预计2007年在面板供应激增,成本降低的推动下,大屏幕液晶电视的价格还有望继续下调25%左右;等离子电视中42英寸价格已相对稳定,50英寸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销量也增长很快。* 尺寸规格结构

在平板电视的增长带动下,彩电的尺寸规格呈愈来愈大的趋势,20英寸级的比重虽然最大,但已降低了4个百分点至82%,而30英寸级得益于液晶电视的高速增长比重提高至12%,40英寸及以上的销量比重虽然只有5%,但销额比重已超过20%。随着未来平板电视市场的继续成长,30英寸以上的中大屏幕电视的比重将越来越高。* 渠道变化

彩电市场渠道结构的变化对整个彩电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二级城市家电大连锁卖场的强势使得“厂商”关系日趋糟糕,家电连锁商的价格话语权和各项收费已经严重影响到彩电制造企业的获利能力。2006年家电连锁商已经占据全国彩电销售额的三成,在一二级城市平板电视的70%以上通过家电连锁上销售,百货和超市等传统渠道仅在CRT电视的销售还保持一定的地位。不少彩电企业已开始在三四级市场尝试渠道改革,力争保持对渠道的控制力,但面对不断高速扩张和实力愈来愈强大的家电连锁商,这个控制力能保持多久,还有待观察。* 市场细分

农村购买力的上升直接推动了农村彩电市场的增长,2006年销量规模已经超过城市市场,比重达到58%。而CRT电视虽然总体出现下跌,但在农村市场依然保持不错的增长势头,背投电视更是借助农村市场延续其生命周期。平板电视已经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开始启动,不过整体规模还不大。彩电总体市场除了零售市场外,商用市场也日益受到厂商的重视,尤其是在平板电视价格连续降价后,在商用市场的应用开始快速增长。2006年仅32英寸及以上的大平板电视商用销量近13万台,而加上平板小尺寸、背投电视等所有的商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20万台。未来彩电在娱乐休闲行业和公共交通、商业系统等行业中的商业应用将愈来愈广泛。2006-2007中国彩电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元年,也是承上启下之年,更是彩电行业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中国彩电行业步入平板化、数字高清、3C融合的新阶段,产品结构调整、应用技术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表现出显示技术多元化、产品规格趋大化、城乡需求差异化、彩电市场国际化的典型特征。整个行业面临资本、技术、市场、配套、经营等多方面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探索差异化的竞争战略,逐渐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通过加强合作来协调优化市场环境,成为中国彩电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

2006年,虽然存在种种挑战,但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以平板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彩电产品的不断涌现,在为中国彩电行业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推动整个行业在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制定、优化发展环境和加强联合协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和动向。数字电视终端标准和地面传输标准正式公布,电子信息产品防污染管理办

法和主要配套标准出台,展开CRT未来几年发展趋势大讨论,平板彩电出口退税率恢复至17%,加紧制定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规范和液晶电视主流尺寸规范,彩电企业达成共识联合建立专利实体公司探索知识产权应对体系,加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核心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协调合作等,不仅反映出整个中国彩电行业的进步和升级,也反映了中国彩电企业的理性和成熟。

一、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规模与结构分析 1、2006年,国内共生产彩电8613万台,比2005年产量增加了10.3%。中国彩电行业正处于上升期,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作为全球重要彩电制造基地的角色被进一步强化。

图1 2006年Q1-Q4中国彩电产量规模与同比增长率

2、国际市场出口量快速增长,出口比例已超过50%,国内外两个市场基本趋于统一,互动显著,出口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贸易成为制约行业产销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积极、合理、妥善地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尤为迫切。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彩电的总出货量(注:包括内销出货量和出口量,下同)为2584.3万台,同比增加7.6%;2006年全年彩电的总出货量为8714万台,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8.5%。

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彩电的出口量为1456万台,同比增加37.4%;2006年我国彩电的总出口量为4639万台,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37.8%;从2006年各季度彩电出口量情况看,处于上升趋势。我国彩电的国内市场出货量,2005年达到高峰,在2006年明显回落,以消化存货压力。

3、CRT彩电面临着平板电视的压力,但仍占据着行业产量的七成,出口量与内销量比例接近1:1。

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CRT彩电的总产量为1651万台,同比下降5.6%;出口量916万台,内销量938万台。2006年,CRT彩电产量占整体彩电产量的比例为73.5%,比2005年降低了10.3个百分点。

图2 2005-2006年Q1-Q4中国彩电出口量与内销出货量规模对比

表1 2006年各个季度中国CRT彩电出口量与国内市场出货量对比 单位:万台 2005Q1 2005Q2 2005Q3 2005Q4 2006Q1 2006Q2 2006Q3 2006Q4 出口量 481 601 711 772 577 770 769 916 内销量 1271 1035 778 1219 832 650 1096 938 总出货量 1,752 1,636 1,488 1,991 1,409 1,420 1,864 1,854 出口比例 27.5% 36.7% 47.7% 38.8% 41.0% 54.2% 41.2% 49.4% 内销比例 72.5% 63.3% 52.3% 61.2% 59.0% 45.8% 58.8% 50.6%

4、液晶电视发展迅速,年产量已超过2000万台,7成多份额用于出口,市场国际化特征显著。PDP彩电平稳增长,投影电视(包括CRT背投和MD微显示电视)产量收缩,大屏幕、高清晰的产品特性还须突破 “窄众”市场。

2006年第四季度,国内共生产LCD彩电759万台,同比增加了111.4%;2006年LCD彩电的总产量已达到2037万台,比2005年产量增加了102.5%。出口需求大规模增加是LCD产量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2006年国内LCD彩电的出口量已经由一季度的201万台增加到了四季度的520万台。2006年第四季度,PDP彩电产量为38.6,同比增长8.7%;投影电视产量14.8万台,同比下降5.1%。

图3 2005-2006年各个季度中国LCD彩电出口量变化 5、2006年,TCL、康佳、长虹、创维、海信、海尔等企业的年产量已占到行业总产量的70%多,中国彩电行业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年产量超过500万台的大型彩电制造企业,随着平板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行业逐步进入重新洗牌阶段。

二、2007年中国彩电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3C融合趋势带动整个行业进入快速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重心继续上移,相应带来企业资源配置和技术研发投入的变化,大企业的战略定位趋于明朗。

2、行业供给规模继续扩大,LCD电视量产增加是主要动力;供需均衡性仍表现为结构失衡导致的供大于求,价格竞争形势比较严峻。

3、行业内的企业变革处于活跃期,横纵交叉的重组并购和新企业进入并存,基本成熟的CRT彩电工业体系构筑的进入壁垒对液晶电视制造作用非常弱,转型期的市场混沌和特有的IT特性为新进入者创造了机会。

4、多元化趋势延伸,从显示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向竞争主体、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扩展。显示技术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产品加速发展争夺市场定位,LCD量产规模增加最快,PDP和投影电视在大尺寸、全高清市场仍具有较好发展空间,超薄CRT具有性价比优势,在激烈的角逐中共存。

5、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受到大企业重视,但取得显著成功尚需时日,应用技术创新是转型期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降低能耗和提高音响效果是平板电视的共同追求,液晶电视的技术改进重点是改善产品响应时间,解决运动图像拖尾现象,PDP电视的技术改进重点是降低能耗,投影电视重在提高灯泡寿命和平板化,CRT将继续在超薄的方向上提高清晰度,顺应数字电视的要求。

6、彩电市场处于周期性波动的上升期,国际和国内需求旺盛,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平板、高清、大屏幕成为奥运前夕营销和需求的热点;IPTV、数字家庭、接口技术、固体闪存技术等的创新发展,加速彩电向多媒体终端转化。

7、中国彩电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难度加大,国际贸易壁垒更趋复杂化和弹性化。国际市场遭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法规化”知识产权竞争规则,竞争层次比反倾销高,看起来更合理、更强势、影响力更大,对中国彩电行业的杀伤力和打击力强。和环保壁垒和反倾销风险并存,中国彩电行业急需破解对外依存度提高和贸易壁垒风险加大的难题。

8、国内市场环境逐步改善,在摩擦中寻求和谐,彩电制造企业还需加大与连锁渠道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协同发展,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尤为重要;液晶电视主流尺寸规范和电源接口规范的出台,将减轻制造企业成本压力。

9、政府对平板电视产业链建设的支持更趋明朗,重点打造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完善和推行标准体系、联合投建液晶电视面板厂的“垂直体系”。

10、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规范及相关行业自律标准陆续出台,免除消费者后顾之忧,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需求释放。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大事记(2006年1月—2007年1月)1.三大标准出台 ①AVS国家标准

2006年3月1日,由信息产业部组织制定的《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第二部分:视频》正式发布成为国家标准(标准号:GB/T 20090.2-2006),并于发布之日起实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AVS)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是数字信息传输、存储、播放等环节的前提,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标准。②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

2006年3月29日,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数字电视接收设备25项电子行业标准,包括基础标准、接口标准、机顶盒标准、机卡分离标准、显示器标准等,其中有6项显示器标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其它标准于发布之日起实施。③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2006年8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国家标准(标准号:GB 20600-2006),于2007年8月1日实施。

2.《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出台,彩电环保使用期限确定

①2006年2月28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正式颁布,该办法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于2007年3月1日施行。

②2006年11月6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实施的三个重要配套行业标准:《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标准号SJ/T 11363-2006)、《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标准号;SJ/T 11364-2006)和《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标准号SJ/T 11365-2006)发布。

③2006年11月以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多次组织国内主力彩电企业,就彩电的环保使用期限制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缜密讨论,并于2007年1月达成共识:彩电环保使用期限为7年。

3.平板电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将液晶彩电和等离子彩电的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4.行业联盟相继成立

①2006年7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CVIA)宣布成立中国数字接口产业联盟(CDIA)。

②2006年8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数字家庭分会正式成立,为国内唯一的数字家庭领域权威组织。

③2006年9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④2006年12月,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售后服务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5.“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建设报告会”召开,13家彩电厂商发布联合声明驳斥“CRT退市论”

2006年9月20日-21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联合数字电视产业链上百家企业和相关机构,举办“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建设报告会”,这是国内数字电视领域集中研讨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全面展示产业链成就的首次盛会。

在会上,13国内骨干彩电企业发表联合声明驳斥不实报道,表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平板电视和CRT电视将保持共生并存的格局。6.渠道并购重组频繁

①2006年5月,五星正式对外宣布,与百思买达成协议,五星获得百思买1.8亿美元投资,百思买将收购五星51%的股权。②2006年11月,国美正式对外宣布,国美并购中国永乐成功。中国永乐股票将于11月16日正式开始停牌,并于2007年1月底在香港联交所退市。

7.国内企业进入面板领域,产业链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①2006年12月,四川长虹集团及长虹电器股份公司,顺利启动“造屏计划”,联手彩虹集团、美国MP公司,斥资60亿元在四川绵阳建中国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

②2006年末,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京东方、昆山龙腾已签署意向书,将共同组建专业化公司,使之成为各方TFT-LCD业务的统一平台,并计划在2007年6月30日之前就有关整合事项达成一致。

③2007年1月16日,由彩虹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国内第一条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在咸阳市开工建设。这是国内首家实质性进入玻璃基板领域的企业。彩虹液晶玻璃基板项目总投资为13亿元,分两期建设。④本土LCOS产业链基本形成

中国投影显示企业已在超高压汞灯、背投屏幕、光学引擎等方面获得突破。尤其是在光学引擎方面,2006年南阳中光学集团与美国Syntax-Brillian合资生产三片LCOS光学引擎已经投产,并于2007年1月生产出了采用自产光学引擎的LCOS整机,中光学集团与日本智能泰克合资生产的DLP引擎也准备开始量产;江西鸿源、深圳昂纳明达的三片LCOS光学引擎陆续投产,上海力保自主开发的光学引擎取得巨大进展。

8.彩电企业知识产权合作取得共识和突破

2006年9月20日,在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建设报告会”上,13国内骨干彩电企业联合发布共识,加强在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共同出资成立第三方专业公司开展知识产权研究,吸纳各方优势专利展开中国彩电专利池建设,建立谈判组织进行集体谈判等工作,加强彩电行业在数字电视领域中的竞争力。

9.彩电产业多项技术和产品入选国家投资重点支持目录 2006年12月25日,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订了《我国信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明确指出: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将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予以重点支持。平板显示应用技术和制造技术,大尺寸、高清晰度彩色TFT-LCD和高清晰度彩色PDP的面板和模块及其材料,LCOS等新型显示器件的关键件及系统,基于机卡分离的数字电视接收机顶盒与一体机,以及高清晰平板电视机等入选目录,产业前景朝气蓬勃。

10.数字成就:实现两个50%跨越、保持双100%高速 ①2006年,中国彩电产量超过8600万台,占全球比重50%以上; ②2006年,中国彩电出口量超过4600万台,占中国彩电总产量的50%以上;

③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LCD和PDP)产量和出货量的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00%。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十大事件(2006年1月—2007年1月)* 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标准出台 * 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出台

*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出台,彩电环保使用期限确定为7年 *平板电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成立 * 13家彩电厂商发布联合声明驳斥“CRT退市论”

* 13家国内彩电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出资成立第三方知识产权研究公司,建设中国彩电专利池 * 国美并购永乐

* 中国第一条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上马 * 中国第一条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开工 2006年中国彩电市场10大特征 * CRT:超薄成为亮点,整体规模收缩 * LCD: 市场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减缓

* PDP:42英寸高清和50英寸将成新的增长点 * 背投:CRT背投衰退,MD仍有空间 * 前投影:家庭娱乐将成市场新的增长点 * 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获得新突破 * 农村市场:稳中有变,规模超过城市 * 商用市场:五大消费行业各有千秋 * 消费需求:更新换代是第一大需求 * 渠道:大连锁占领全国彩电销额三成 2007年中国彩电行业十大趋势

* 彩电行业转型加速,产业升级与构建完善的平板电视产业链成为迫切需求。

* 多元化趋势延伸,从显示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向竞争主体、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扩展。

*平板电视市场进入规模竞争时期,品牌集中度开始提高,彩电行业开始新一轮洗牌,部分实力较弱品牌面临退市的威胁。

* 三四市场平板电视开始放量增长,市场容量将有望超过120万台,增速大大超过一二级市场。同时三四级市场渠道竞争加剧,渠道商的扩张和整合将进一步提速。*平板电视价格继续下调,行业利润依旧低微。

* 42英寸高清(WXGA)等离子电视的大规模上市及50英寸价格大幅下降,等离子电视市场有望在2007年回暖。* 超薄CRT电视将扮演CRT救市英雄角色,2007年市场规模将继续快速增长。

* 应用技术创新亮点频出,流媒体、可录电视、倍频技术、背光调节这四大技术为消费者带来切实的附加价值和更完美的视觉效果,2007年将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平板电视售后服务规范确定,国家“三包”规定将正式出台,解除消费者后顾之忧。

* 国际与国内市场趋于统一,互动显著,国际贸易壁垒更趋复杂化和弹性化。

第三篇:2015年中国铝市场回顾与2016年展望

2015年中国铝市场回顾与2016年展望

12月20日,在“2016年大宗商品市场高峰论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作了题为“2015年中国有色市场回顾与2016年展望”的主题报告,重点解析了铝工业市场的现状并作展望。

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跌,但相比钢铁、煤炭等全行业亏损状态,有色金属行业经营情况较为乐观。

2015年1-10月,国内8651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965家,亏损面23%,较去年增长5.5个百分点;亏损额413亿元,同比增长27.7%。1到10月份,国内电解铝产量2646万吨,同比增长11.3%,预计全年可达3180万吨,同比增长15%。9月和10月,产量环比分别下降1.1%,1.8%。铝材产量6月份达到顶峰,7月份开始下降,之后保持在稳定的水平。铝进出口情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投资方面,铝冶炼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13年起开始回落,今年前10个月,完成固定资产479亿元,同比下降5.6%。铝压延加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今年9月起首次出现下降,今年前10个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整个来说,1到10月份运行情况还是不错的。中国铝工业1到10月份数据,电解铝产量2646万吨,同比增长11.3%,提高了3.6%,消费增长8.8%,铝材4735万吨,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为425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矿采选、冶炼,加工分别盈利26亿元,—22亿元,421亿元。10月份状况急剧恶化,铝价快速下跌,原因主要是成本下降,第二供应过剩的预期,第三是消费增速下降的预期。为什么用预期,确实有供应过剩,但是供应过剩多么严重?增速是在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有多大?我认为这三个因素在市场上都在发展。我也说了自己个人的观点。在10月份以后,尤其是10月14日以后,空头活跃,铝价出现非理性下跌,跌破行业平均现金成本。铝的价格非常透明,铝的价格基本围绕着成本线上价格浮动,但是今年情况不一样,本来是期货保值的一种工具,但是今年倒过来了,今年生产企业做多了,空头对铝的市场很看空。今年就整个乱套了,我对多空双方不做评价,因为我是一个协会,我没有太多切身利益。但是今年跟交易所在一次交流的时候,我不得不说,我毫无隐讳个人的观点,实体经济有就业,背后有稳定,有可能我的观点目前多头一些,不构成大家的投资建议。10月份价格急剧下降,在今年10月份青岛召开的一个会议,他说铝价要到9千5以下,我说不可能,但是据说那个技术专家分析了以后,有的说9千3,有的说9千以下,根据是什么?根据就是产能过剩,第二个成本下降。所以今年重点从三个方面,从成本、供应、消费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

成本到底下降了多少?我们供应过剩有多么严重。消费有那么悲观吗?价格与成本能偏离多远?多久?有70%的企业在亏现金流,我都不知道这种情况能不能持续,有人说今年电价下调,铝价就会下跌。前几年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成本的下降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肯定会改变,我们看一下1到10月份,铝平均用电量下降了15%多,电价的调整对大多数企业的产能没有影响。我们测算了一下,平均用电价格对行业经营成本贡献143元。2015年11月,中国氧化铝现货均价为1942元,较年初下降28%。把这些主要影响成本合并以后,中国电解铝平均完全成本为12300元,较年初下降10%,平均现金成本为11360元/吨,较年初下降12%,价格的下跌远远高于成本的下跌。今年黄线都在上的,10月份每年现金流在减少,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的话,有可能接到铝厂停产的电话。如果大面积突发性关闭铝厂,转不动了,必然会引起价格的暴涨。所以市场要发挥作用,政府也要发挥作用。

供应过剩有多严重?供应确实过剩,这是前几年投资快速增长、建成集中释放的结果,2015年1到6月份产量快速增加,6月份月产量达到创记录的276吨,日均产量9.19万吨,折合年产3354万吨,与此同时,传统消费领域投资增速逐月回落。确实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房地产,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在回落,因为房地产在铝消费中占三分之一。近十年,中国电解铝市场总体处于供需过剩格局,预计2015年中国电解铝市场供应过剩为50万吨。

从消费来讲,尽管传统消费领域增速明显放缓,房地产今年,包括明年也看不到多大的希望,但是新的消费领域,像商用车轻量化、建筑模板,铝合金过街天桥等新的消费领域增速强劲。2015年1到10月电解铝消费量增长8.8%,尽管增速降,但仍为较高的增长速度。像全铝挂车,汽车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消费手段,像一些罐车也是一样的,还有封闭的挂车。我到一个企业,他们跟我说,租用五年,五年以后一百块车卖给你。还有铝合金厂敞篷运煤车,汽车车身薄板,还有铝合船舶,建筑模块,护板,合金桥梁等。现在一个南宁20多个铝合金桥。因为城市要修地铁,地铁多数在公路下面,如果下面太重的话,对将来修地铁就有影响。所以桥梁在铝合金消费中不可忽视。还有日用消费品不得了,可以做成桌子、椅子,做的都非常轻,像模具,铝合金在日用消费品领域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传统消费领域虽增速有所下降,但是鉴于基数较高,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出现,这个是不错的现象。近年来铝价一直介于电解铝行业平均完全成本与现金成本之间。2015年11月份以后,铝价已跌落行业平均现金成本。现在行业都是自救,纷纷实施弹性生产。行业自律主动实施弹性生产,日均产量由最高的9.19万吨逐月回落到10月份的8.63万吨,供应过剩状况改观,地方政府也有苦衷,中央政府发挥作用,降低调控成本。我们对铝工业市场展望,从供给端来看,新增产能速度明显放缓,行业自律意识增强,弹性生产力度进一步加大,僵尸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在需求端,房地产难有起色,但是我们还有起来的信心。

房地产明年也将有所拉动,毕竟是我们第一大消费领域。汽车占铝总消费的五分之一,我对汽车还是充满信心,2015年11月,汽车行业总体产销量创新高。新能源全铝公交车,2016年协会将全力推进发展全铝城市公交,这个公交车对城市排放贡献是很大的,继比亚迪在2010年推出新能源公交客车后,陆续有车企推出新能源公交客车。电动公交是很好的方向,而且很重要一点不要忘记,政府的补贴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容易落地。大飞机就不说了,毕竟也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在过去十年里面,中国经济总量每增长1万亿元,需要加铝消费64万吨,预计这种相关性还将维持5到8年。预计中国铝消费的峰值将达到4400万吨每年,即仍有1000万吨以上的增长空间,并将在峰值水平维持很长一段时间,预计平台将在2020年以后出现,2016年预计原铝消费3280万吨。

第四篇:回顾与展望中国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如果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算起,已有十二年的历史。我亲身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切的体会:早在1990年12月19日,我曾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5年5月,我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并兼任国务院证券委主任,1997年5月我又兼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1年5月我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身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执法检查。2003年6月,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改起草组的组长,牵头负责《证券法》的修改工作。

作为一名金融战线的老兵,我从1951年起一直在金融系统工作,已52年。有幸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区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从手工操作到电脑交易的全过程。尤其是1995年5月至2000年初,我担任国务院证券委主任和中国证监会主席期间,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走过的一段艰辛而复杂的道路,期间有不少工作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深入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对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中国的证券市场,对今后的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无疑是会有些帮助的。

十年股市成绩斐然

正确认识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与作用,是证券市场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环节之一,证券市场发展的任务重大、责任重大,作为监管者,我们要担起历史责任,切实履行职责,为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而奋斗。

正确认识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与作用,是证券市场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8年5月,我主编《证券知识读本》时,请江泽民主席为该书作批语,有这样一段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批语,充分肯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十二年是辉煌的十二年,十二年走过了国外数十年走过的道路,浓缩了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所经历的波折与坎坷。我接触到的不少国外专家、学者都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表示惊讶和赞叹。

十几年来,证券市场为国民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国民经济的增长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3年6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250家,总市值约4.16万亿元;1991年至2003年6月底,证券市场境内筹资总额已超过7000亿元,为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

十几年间,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拥有相当一批发展前景良好、受投资者青睐的优秀企业。它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如此,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增加了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改善了我国的金融结构,对推动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empirenews.page--] 据统计,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达到6884万户,股票、债券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居民重要的投资品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证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伴随着市场的发展,一大批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评估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市场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证券公司130家,总资产约5700亿元,营业网点2900多个,基金管理公司29家,证券投资基金78只,基金规模1375亿元,他们创造的价值构成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十几年间,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和信息系统建设也取得显著的成绩。经过努力,到2002年底,我们先后颁布实施了200多项法律法规,1999年7月1日,历经风雨的《证券法》正式施行。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经过前几年的清理整顿和不断加强监管,基本控制住了市场潜在的风险。在“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指引下,证券市场得到健康发展。证券信息系统的建设、网上交易的发展、集中统一的中央登记结算系统的建成等,都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提高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充分肯定我国证券市场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证券市场毕竟还十分年轻,还存在诸多问题。自2001年股市大跌以来,广大投资者的损失已达数千亿元,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证券经营机构面临非常严峻的困难局面。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还不高,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市场中介机构诚信观念、法制意识还较薄弱;弄虚作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机制还不完善;资本市场建立较晚,规模较小,直接融资比重很低,市场的结构、功能、品种以及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相关,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市场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还与社会文化、传统思维和法制环境密切相关。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环节之一,证券市场发展的任务重大、责任重大,作为监管者,我们要担起历史责任,切实履行职责,为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而奋斗。

清理整顿遏制风险

五项清理整顿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积极成效,并且没有引发大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可概括为采取“先降温,后处理”的办法;实事求是、疏堵结合等五个方面。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各国资本市场,受害各国金融体系几乎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预测当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0.6个百分点,东南亚国家和韩国会下降3个百分点,可见金融危机影响之大、破坏之重。我们看到,金融危机所涉及到的国家,首当其冲的是资本市场。尽管当时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但当时的证券市场状况确实令人堪忧,一是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尚未形成;二是非法发行证券和交易活动猖獗、场外交易混乱、证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证金、期货市场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为了依法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99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通知》指出“有些地方和部门设立大量非法金融机构”,“股票、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擅自设立股票(股权证)交易场所,隐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极大,一旦爆发重大问题,就会危及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稳定,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empirenews.page--] 按照《通知》精神,我们立即组织学习,统一认识,抓紧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和整顿证券期货市场工作小组,由我担任组长。清理整顿的范围包括五项内容:清理整顿场外股票交易市场、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清理整顿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原有证券投资基金。从1998年4月开始,经历一年半的时间基本结束。

首先是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

这项清理工作,当时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全国涉及18个省市,未经国家批准,非法设立的[1][2][3][4]下一页 股票交易场所41家,有520家企业在这些场所上市交易,涉及340万投资者,市值300亿。如果搞不好,就会酿成全国性的金融风险,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项工作开始前,我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了调查摸底,力争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具体清理措施本着积极稳妥、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精神,区别不同地区、不同交易场所和不同挂牌企业,采取不同的办法,成熟一个,解决一个,不搞简单的“一刀切”。

场外非法交易场所是一些地方政府越权批设的,尽管从事股票交易是非法的,但我们还是采取了给出路的政策。比如对清理挂牌企业,就采取了七条政策措施,分别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分别采取赎回股票、鼓励收购、吸收合并、股权转债权、推荐单独上市措施;不具备条件的动员原有股东继续持有股份,享受股东权益,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全部业务清理完成后关闭,符合条件的可以转化为证券营业部。整个清理整顿工作是按照先停止扩容、再清理业务、最后关闭场所三个步骤来进行的。

为了在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妥善化解风险,我们与有关省市的领导密切合作、反复协商,逐户落实清理整顿方案,并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及时化解了几十起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到1999年底,涉及全国18个省市和340万投资者的41个非法股票交易场所全部关闭,520家企业全部摘牌,在没有花中央财政一分钱、没有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基本化解和消除了风险隐患。

其次是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

证券交易中心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的历史环境下,一些地方越权批设的。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技术手段日臻成熟,证券交易中心原有的一些功能大为削弱,管理的问题和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有:证券交易中心直接参与股票的买卖;挪用会员清算资金;从事房地产等实业投资;开展虚假的国债回购交易;开展场外非法证券交易等。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安全运行和规范发展,而且扰乱金融秩序,蕴含着很大的金融风险。

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按照彻底整顿,妥善处理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目的是通过清理整顿,撤销证券交易中心,强化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证券交易清算系统,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清理整顿的对象和范围是26家证券交易中心及其投资设立的证券登记公司和STAQ系统。清理整顿分三步进行,即清查资产、分流业务、撤销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清理整顿成本,充分利用证券交易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对撤销后的证券交易中心给予三条出路:一是可以由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收购,改组为证券交易营业部;二是符合设立证券经纪公司条件的,可以申请改组为证券经纪公司;三是几家证券交易中心可以联合组成一家证券公司,符合综合证券公司条件的,可申请设立综合类证券经营机构。[!--empirenews.page--] 这项工作开始于1998年11月,1998年年底完成了对证券交易中心的资产清查和财务审计工作。1999年4月底,完成了各项业务的分流工作,提出机构改组的方案。1999年6月底,证券交易中心撤销完毕,人员安置工作基本完成。

第三是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

在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前,我们从审计机关了解到,全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违规吸收社会资金、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违规从事同业拆借活动的行为,涉及金额达1000多亿元。有的证券公司大搞帐外经营,用于房地产开发等长期投资,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有的已开始发生支付危机,债务纠纷不断增多。尤其是挪用客户保证金,数额巨大,蕴藏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必须进行清理整顿。

从1999年起,我们深入开展证券经营机构清理整顿工作。对证券公司进行分类指导,对严重违规的进行严肃处理,如君安证券依法受到了处罚。对一般违规的,没有采取简单关闭的办法,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证券公司,按照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有关规定,由原主办机关负责清偿债务,妥善处理。同时,将现有证券公司逐步按条件规范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鼓励证券公司之间以合并、收购等方式重组。同时,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形成一批规范经营、守法遵规的证券公司。

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在我离开证监会之前,全国90家证券公司,有35家证券公司完全归还了挪用的客户保证金,15家证券公司增资改制,批准了4家证券公司为综合类券商,11家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第四是进一步清理整顿期货市场。

纵观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从1986年就开始了理论探讨。开始试点后基本上经历初步形成阶段(1990年-1994年)、清理整顿阶段(1995年-2000年)、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期货交易所为核心的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受不规范的交易方式和缺乏充足有效的监管体系等因素影响,中国期货市场在开设初期出现了盲目发展和无序状态。从1994年开始,证监会就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1997年5月,我担任证监会主席,继续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管理。主要对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机构进行结构调整,并重新调整了期货合约。清理了非法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期货经纪公司,清理规范境外期货代理业务资格,取缔非法外汇交易和境外期货交易。

经过清理整顿,原有14家期货交易所撤并为3家;交易品种由原来的35个压缩到12个;179家期货经纪公司完成了增资和重组,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加强了期货市场的法规建设,出台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四个配套管理办法,从此,期货市场开始步入规范试点的阶段。

第五是清理规范原有的证券投资基金。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依主管机关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199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监管机关。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基金有25只,在大连、武汉、天津证券交易中心联网交易的基金数量达28只,但此时基金规模很小,运作也很不规范,俗称为“老基金”。而且专业性基金管理公司也很少,不足10家。第二阶段是1997年11月至今,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布后,由证监会作为基金管理的监管机关。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引下,“新基金”开始规范运行。[!--empirenews.page--] 1999年3月前,各地擅自或者越权批设了75只证券投资基金,总资产90多亿元,涉及22个省市、120万投资者。这些基金,大部分管理混乱,资产质量差,风险隐患大。1999年3月,证监会发出了对原有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清理规范方案的通知,各证券交易中心交易的基金逐步摘牌,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也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清理与规范,清理规范工作于2000年6月底以前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是清理规范原有基金最关键的一年,同时也是是基金业大发展的一年,新基金迅速增加到22只,资产规模跃升为484.2亿元。至此,基金业的发展逐步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以上五项清理整顿涉及范围之广、清理难度之大,是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积极成效,并且没有引发大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中央高度重视,正确领导,集中部署,较好地统一了各方面的思想认识,这是清理整顿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2、在清理整顿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反复调研,听取意见,基本摸清了风险隐患和问题的症结,明确了清理整顿的目标,及时确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3、采取“先降温,后处理”的办法上一页[1][2][3][4]下一页,逐步化解风险,避免矛盾的激化。

4、按照实事求是、疏堵结合的原则,扎扎实实地逐户落实清理整顿方案,一个一个解决问题,消除风险,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各个击破。

5、依靠地方政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六项政策推动发展

监管部门不能抱着听其自然、任其发展、无所作为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积极主动引导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正确的政策措施,能够促使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反之,错误的舆论引导和不当的政策措施,必然阻碍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股票投资是投资上市公司的未来,有一定的投机性,但不能过度投机,否则就会破坏股市的正常健康发展。我国股市建立的时间很短,容易出现过度投机的现象。1996年股市过热,股指出现超常暴涨,经常是全线飘红。成千上万基本不懂股票的普通百姓,抱着赚大钱的想法盲目涌入股市。当时面临香港回归和“十五大”的召开,大家都普遍认为政府不会让股市下跌,即使下跌,政府也会托市。我们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股市过热的状况极不正常,如不及时遏制,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通过发表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从舆论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明确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选择,获利归己、风险要自担。另一方面,宣布新股发行规模100亿和实行涨跌停板制度等措施,从而有效地抑制住股市的过度投机。

通过精心治理,1997年的股市基本保持平稳,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周边股市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我国股市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成绩来之不易。总结原因,主要有: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股市的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及时消除了泡沫经济的隐患,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

3、从我国实际出发,没有盲目对外开放资本市场。[!--empirenews.page--] 但是,在随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股市曾经一度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中有种种关于中央支持不支持股市的担心与疑虑。据统计,1998年境内筹资比1997年减少了484亿元,下降36.6%;成交总量比上一年减少7177亿元,下降23%;印花税减少27亿元。同时,受市场低迷影响,公司上市速度明显放慢,一级市场新股发行困难,二级市场价跌量缩,投资者信心不足。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当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而股市却与整体经济形势的走向相背离。我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正常,是我国证券市场新型加转轨所特有的,政府对此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宏观调节,否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监管部门不能抱着听其自然、任其发展、无所作为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积极主动引导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为此,我组织证监会有关部门对市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于1999年初,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请示国务院。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6条主要政策建议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说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由此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

客观的讲,六项政策的出台对引发“5.19”行情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首先,继1998年以来,国家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经济政策逐步发挥效应,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结构和企业效益状况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为证券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经过近两年的清理整顿和法制建设,证券市场运行秩序明显好转,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证券市场具备了规范发展的基础条件;再次,在1997年以来股市持续下跌过程中,众多上市股票的市盈率大幅下降,投资价值日益显现,客观上市场存在着上升的内在要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沪深股市才出现了恢复性上升。证券市场进一步转好,投资者信心逐步增强,为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市场而言,我认为,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都要用,不是只用无形的手,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都是可以用的。我在任期间曾两次组织撰写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第一次阻止了当时股市的过热,在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提前消除了股市泡沫,对全民进行了一场风险教育,从那以后,“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逐步深入人心;第二次肯定了股市的恢复性上涨,把握了时机,推动了股市的发展。1998年,我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证券委主任、证监会主席,曾经到美国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运用利率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我认为,作为宏观管理部门要为证券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适时进行宏观调节。纵观世界各国对证券市场在必要时没有不进行干预的。遇到重大问题,进行适当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美联储主席表示认同。[!--empirenews.page--] 当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的时候,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威胁,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包括经济的、法律的、政策的、舆论的多种手段。美国“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对股票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总统布什先后十次就股市发表演讲,树立投资者信心。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果断成立调控基金入市进行干预。为应付金融危机,香港动用了1000亿港币稳定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正确的政策措施,能够促使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反之,错误的舆论引导和不当的政策措施,必然阻碍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方兴未艾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有着远大发展空间与美好前景的证券市场必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回顾过去,把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十二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只是一次瞬间的跨越,展望未来,证券市场方兴未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看中国证券市场,既要看到过去的成绩,也要看到现在的问题,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证券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认识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总量在未来20年内要再翻两番。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大量、持续的投资投入,这就要求我国证券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容量上都要有一个较大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段时期,我国证券市场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只有促进证券市场发展,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储蓄大幅增长,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7000多亿元。企业融资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流动资金,绝大部分都靠贷款,在我国企业负债率比较高,自有资本金比较低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着很大的潜在风险。而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特别是近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两年来受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据统计,我国2002年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重仅为9%,而世界许多国家直接融资比重至少占70%以上。这种局面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发展证券市场逐步求得解决。

三是我国众多企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证券市场规模迟迟不能发展扩大,很难适应企业要求改制上市、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措资金的迫切需求。[!--empirenews.page--] 四是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正在迅速发展,急需通过证券市场运作,确保合理的回报率,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规模过小,使商业保险面临连年亏损的局面,社会保险也不能有效地增值,这样发展下去难以为继。

第五,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机遇和竞争,如何应对当今世界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探索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显得更加紧迫。

我相信,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有着远大发展空间与美好前景的证券市场必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10年豆类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0年豆类市场回顾与2011年展望

作者:胡波、王… 文章来源:农博网--北京中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4

第一部分 2010年豆类市场走势回顾

一、大豆

(一)美豆——调整中孕育涨势

2010年的美豆走势,前后半年可谓泾渭分明。1‐6月,在南美豆丰产压力压制之下,美豆盘面延续自2008年底以来的长期整理形态,盘面走势波澜不惊,在900‐1050美分区间震荡交投。消化世界大豆丰产压力成为前半年走势中制约盘面上行的重要阻力,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大背景之下,美豆下方900美分支撑又显得坚不可摧,盘面延续着胶着的震荡走势。

进入7月,随着拉尼娜气候炒作逐渐升温,加之中国强劲需求拉动,美豆展开连续上攻走势,上破上方重重压力,打破自2008年底以来形成的长期整理形态,展开一轮强势上涨行情。11月,中国相继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来应对国内通胀局面,这种政策调控影响也间接传导至美盘,引发市场对于中国需求放缓的担忧,美豆进入高位调整期。

(二)连豆——内弱外强,被动跟随外盘震荡走高

受外盘走势影响,连豆市场在1‐6月间亦延续了震荡筑底走势,在3730‐4200区间交投整理。国家3740 元/吨的大豆收储价格为盘面提供了强劲的底部支撑。7月开始,在外盘连续上破重要关口阻力,强劲拉升带动下,连豆市场相继走出一轮趋势性上涨行情,但介于国内庞大港口库存压力及国家临储大豆迟迟待而不出压制,国内豆类市场走势始终弱于外盘。临至岁末,国家为抑制通胀压力,推出一系列调控措施影响之下,国内豆类走势自盘中高位回落,展开整理修正。

二、豆粕

2010年1-6月份间,美豆粕也延续了2008年底以来的震荡筑底走势。进入7月,农产品炒作首先在从俄罗斯天气开始,小麦、玉米、美豆相继开始步入攀涨行情。虽然今年美国大豆仍获丰产,但需求尤其是出口强劲令其足以忽略掉丰产带给豆类市场的压力,且令库存不断趋紧,对市场形成较强支撑,7‐10月美豆粕走出一轮强势攀升行情。直至11月,通胀预期强烈,国家开始频频出招调控市场,11、12月份间豆粕走出高位调整走势。

第二部分 2011年豆类市场走势影响因素分析

一、世界大豆供需再现拐点,基本面重现利多提振

(一)2010/11美豆丰产难改期末低库存命运

截至12月1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12月大豆供需报告显示,2010/11美豆期末结转库存为1.65亿蒲式耳。

2010/11美豆虽然再度获得丰产,但是在强劲需求带动下,美豆2010/11期末结转库存并未得到有效补充,据12月USDA供需报告显示,期末结转库存或为1.65亿蒲式耳,位于历史同期偏低水平,同时期末库存消费比也处于低位。2010/11美豆仍将维持供需趋紧格局。

从美豆价格与美豆期末库存消费比的历史走势对比图不难看出,美豆价格2002-2004年以及2006-2008年两次牛市上涨背后,供需基本面都出现了库存消费比大幅下滑的变化。截至12月美豆供需报告,虽然2010/11美豆期末库存消费比与2009/10相比似乎尚未出现下滑态势,但是在后期南美产量仍不确定的情况下,不排除后期报告在南美减产影响下进一步下调美豆期末库存的可能。南美豆产量一旦下滑,美豆市场将承受更多的大豆供给压力,美豆涨势行情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二)拉尼娜气候令南美减产忧虑挥之不去

拉尼娜气候可以说是今年贯穿整个豆类市场走势并给豆类市场走势带来极大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在美豆种植及生长期间,拉尼娜气候就一度引发市场的紧张情绪,担心拉尼娜气候给美豆播种及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盘面也一直在拉尼娜因素困扰下保持着谨慎的风险升水,但直至美豆顺利完成收割工作,拉尼娜气候也未对美豆产量带来严重的破坏影响,对拉尼娜气候的炒作暂作停歇。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当市场关注焦点向南美产区转移之时,对拉尼娜气候的炒作再度升温。

2010/11美豆期末结转库存处于偏低水平,意味着2010/11世界大豆供应将更多的依赖于南美产量,一旦南美产区出现大幅减产情况,都将引发世界大豆供应格局的转变,但也就在此刻,南美产区却同样面临着拉尼娜气候干燥天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据气象机构预测,拉尼娜气候至少将延续至2011年3、4月间,这意味着南美大豆主产区还要经受着后期严峻气候的考验。在世界大豆供应压力向南美产区偏移的同时,任何对南美豆产量产生威胁的因素都将触动市场敏感的神经,盘面保持着谨慎的升水等待着时间的验证,这种紧张的情绪将继续伴随着南美豆的生长。

2010/11南美豆产量出现下调,导致世界大豆总供应量整体下滑,在供给下滑的同时,大豆需求却依然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导致2010/11世界大豆供需格局从上一的供大于求局面开始向供需平衡转变。截至2010年12月USDA公布的世界大豆供需平衡表来看,2010/11世界大豆总产量预计为257780千吨,总消费量为256240千吨。强劲需求亦再度引发世界大豆库存消费比的进一步下滑,据报告显示,2010/11世界大豆期末库存消费比0.23,位于历史同期偏低水平。

目前对于南美大豆的产量依然面临着不确定性,还要经历后期拉尼娜气候的不断考验,为美豆盘面进一步走强埋下利多伏笔。

二、美豆基金期货做多热情持续不减

自美豆7月启动涨势以来,基金期货多单一直在大幅增持美豆期货,成为美豆强劲涨势背后的助推力。截至2010年12月14日CFTC公布持仓报告显示,当周美豆基金期货多单249065手,基金空单37466手,基金净多单211599手,基金多单持仓占比高达38.7%,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基金持续增持大豆期货多单也显示出资金对豆类后期走势的看涨情绪,关注后期南美天气变化能否为市场再度提供利多动能,吸引基金做多热情。

三、中国需求仍是关键因素

(一)美豆周度出口势头强劲

据USDA公布美豆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2月16日,美国2010/11大豆累计出口销售量3431.34万吨,去年同期3069.14万吨;累计出口装船1944万吨,去年同期1714.07万吨。中国累计购买美豆2201.91万吨,去年同期1887.35万吨;累计装船1352.53万吨,去年同期1135.35万吨。美豆强劲出口需求,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需求一直是支撑美豆上行的重要动力之一。在2010/11美豆期末结转库存再次调低情况下,后期南美产量一旦产量出现下滑,将再次加重美豆供给负担,美豆盘面在低库存及强劲出口支撑下盘面调整空间有限。

(二)中国大豆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

2010年中国大豆月度进口量均较历史同期出现大幅攀升,特别是在阿根廷豆油进口禁令影响下,为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油脂消费需求,大豆进口量更是居高不下,保持着强劲的进口势头。

2010年全年中国累计大豆进口量约为5478万吨,较上进口量4255万吨增长28.7%。

(三)豆类需求将不断增长抬升国际豆类价格重心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豆类品种的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0/11中国大豆压榨消费量预计为5700万吨,较上一增加700万吨,增幅达2.3%。中国需求将再度成为世界目光的关注焦点。

近年肉类及饲料产量也不断上行,尤其是随着近几年养殖行业逐渐由原来传统的散养模式向规模化养殖转换,且随着原料波动的剧烈,以前的散养户自配料养殖更倾向于购买配合料,进而使得饲料消耗快速增加,对原料市场构成良性提振,近几年我国饲料类蛋白原料需求增长迅猛。近五年肉类年均增速为2.5%,饲料产量年均增速为7.9%,蛋白原料年均增速为6.9%,尤其以豆粕消费量迅速增长,年均增速10.2%。而中国的油籽及大豆产量却是逐年萎缩的,尤其是大豆产量近年来萎缩严重。目前我国有80%左右的大豆需依赖进口,近年我国大豆进口迅猛,近五年来年均增长14.8%,增长幅度远大于世界大豆贸易量的年均增幅9.3%,也远大于世界大豆产量的年均增幅3.7%。我国大量的大豆进口需求无疑对国际大豆市场形成较好的提振,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近五年来,豆粕消费量年均增长率3.9%,带动大豆压榨量年均增长4.1%。当然除此之外,各国发展生物能源亦增加了一部分大豆需求。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于肉蛋奶的消费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今后几年我国饲料及肉类产量仍有望延续这种增加趋势,进而将继续对国际豆类消费提供需求方面的底部支撑。

(四)国内自身供需宽松,价格上行略显“蹒跚

截至2010年12月28日,国内主要港口进口豆库存约为646万吨,位于历史同期高位水平。庞大的港口库存,加之国家收储的近600万吨大豆库存,使短期国内供需仍将保持着较为宽松的局面,这也是国内豆类市场走势弱于外盘的内在原因之一。

豆粕市场同样也是如此,据USDA 数据,09/10(09年10月到10年9月)我国豆粕需求量在3755 万吨,同比增长18.5%,根据我国海关数据,09/10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5034万吨,较08/09增加22.5%,我国大豆压榨量为4883万吨,同比增加19.0%,按照一吨大豆80%的出粕率计算,我国豆粕产量为3906万吨,再加上10万吨进口豆粕,豆粕供应总计3916万吨,相比3755万吨的需求,09/10 我国国内豆粕供应呈宽松格局,这也是今年连豆粕在外盘强劲上行的情况下出现“震荡”上行的原因。

据预测,10/11(10年10月到11年9月)我国豆粕需求量在4468万吨,同比增长19.0%,大豆进口量为5700万吨,同比增长13.2%,大豆压榨量为5780万吨,同比增加18.4%,折合豆粕供应4624万吨,如果按此计算,豆粕供需和今年差不多,整体仍呈现略宽松态势。

四、大豆价格比价偏低,或将导致下一大豆播种面积挤占下滑

(一)美豆与美麦比价关系

从美豆与美麦历史比价关系走势图中可以看到,美豆与美麦合理比价位于1.5‐2区间,截至2010年12月23日止,美豆指数合约与美麦指数合约价格比值约为1.67,仍然处于合理区间偏低水平。美豆与美麦比价处于偏低水平,将制约美豆大幅下行调整空间。

(二)美豆与美玉米比价关系

截至2010年12月23日,美豆指数合约与美玉米指数合约价格比值约为2.22,处于美豆与美玉米合理比值2‐3区间下沿。美豆与美玉米比价偏低,将意味着在下一的工作中,或有更多大豆播种土地转而播种其他作物。这也将为下一大豆播种面积之争蒙上忧虑气氛。据分析机构Informa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为7756.5万英亩,略低于美国农业部预估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为7770万英亩。

五、宏观经济政策对豆类市场走势影响分析

(一)国内宽松货币政策向稳健货币政策转变,难以抑制豆类价格整体上行趋势

随着国内CPI不断高企,国内市场通胀压力不断加剧,2010年年末,国家相继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两次调高存贷款利率,来应对国内通胀及游资炒作压力。2011年国内货币政策将逐渐从宽松格局向稳健型货币政策转变。但在全球宽松货币经济环境下,国内单方上调存款利率,或将引发外围热钱的不断涌入,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剧下,商品市场或难改变价格上行趋势。

国内豆类市场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国内的通胀压力,同时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攀涨也将给国内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从而令国内盘面被动跟涨。虽然来自政府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对农产品(15.91,0.27,1.73%)物价的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通胀及物价过快上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豆类市场震荡上行的趋势仍难以轻易撼动。

(二)国家调控政策频现,豆类市场外强内弱格局延续

表2‐2:2010年末国家调控措施

数据来源:文华财经、北京中期整理

2010年10月至11月初,在外盘市场强劲走势带动下,国内商品市场亦走出大幅攀涨行情,国内豆类市场在11月初相继创出自2008年8月以来的高点。国家为了抑制农产品物价过快上涨,在短时间内密集出台若干调控政策,来确保农产品物价稳定。在国家调控一系列措施影响下,连豆市场应声而落,展开调整走势。

从国家调控措施的密度及强度不难看出国家稳定农产品物价的决心,这也令国内豆类市场在一方面承受输入性通胀压力,被动跟随外盘涨势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承受着来自国家调控政策的压力,豆类市场外强内弱格局或将延续。

(三)国内抛储,不断释放调控信号

表2‐3:2010年四季度临储豆拍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北京中期整理

12月,国家为稳定粮油市场,相继开始大豆拍储工作。12月间共计进行黑龙江省地储大豆抛储5次,国家临储豆抛储3次,除黑龙江地储竞价销售少有成交外,其余均以流拍告终。从流拍的结果看,一方面显现出随着大量到港的进口豆堆积口岸,目前国内油脂企业并不缺少加工原料;另一方面,对于2008的陈豆而言,起拍价再加上相应的出库费、运输费等各项成本后,无论从质量还是价格上都不具备优势,难以得到市场的有效认可。国家临储豆迟迟难以出库,特别是在2008年的陈豆仍面临着轮库压力下,若后期连豆价格再度大幅攀升,或将再度触动国家抛储的神经,不排除国家改变大豆竞拍策略,政策调控影响挥之不去,将伴随着国内豆类市场的上行步伐。第三部分 后期走势展望

一、大豆摆脱调整走势步入牛市上行周期

回顾美豆历史走势图不难发现,美豆运行符合周期规律。从近两次美豆牛市行情启动始末来看,一次发生在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间,历时25个月,随后行情出现急速回落,从2004年10月行情触底开始,经历了24个月的漫长调整时间,随后在2006年10月开始再次启动一轮牛市行情。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2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轮超级牛市上涨行情,随后行情发生回落,从2008年12月探底开始再度进入调整期。从这两次豆类市场牛市行情的启动与终结走势中,我们不难发现,美豆运行很有周期规律可循,通常是在历经近2年的牛市上涨后,进入约2年的漫长调整期,随后再次进入下一轮牛市行情。技术分析讲求历史重演,如果我们以此为假设,就可以初步推断出本轮在2010年7月份启动的美豆上涨行情短期还难言其见顶。从2008年12月份开始至2010年7月,美豆经历了长达19个月的漫长调整期,可以说从时间周期上而言,为下一轮牛市的启动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调整和时间上的酝酿,从2010年7月以来形成的涨势,截至到2010年12月底,刚刚运行了6个月时间,如果言其结束还为时尚早,这轮上涨行情有望跨入2011年,演变为跨的牛市上涨行情。

从美豆指数合约周线走势图中,可以看到,自2006年至2008年超级牛市结束过后,美豆从2008年底开始进入漫长的底部运行周期,直至2010年7月的一举突破,才打破自2008年12月以来形成的长期三角形整理形态,开始一轮新牛市行情的启动。

2010/11是美豆偏低期末结转库存与世界大豆供需格局从宽松向紧平衡转变双重叠加作用的,是供需基本面从供大于求向供需平衡甚至趋紧转变出现拐点的一年,美豆牛市行情的延续已在基本面变化中得到支持。在涨势向2011年迈进的一年中,此轮涨势有望探至三角形整理形态突破高度1500美分。如果南美豆生长遭遇到拉尼娜气候,给产量带来较大减产影响,不排除美豆上探测试1600美分,甚至前期高点高度。关注南美豆最终产量及下一美豆播种面积情况。

2010年7月以来启动的涨势或将演变为跨入2011年的牛市行情,在美豆强势走势带动下,国内豆类市场亦难以摆脱豆类上行大势,高点有望测试5200元/吨一线压力。但是由于国内供需基本面弱于外盘,加之国内对农产品(15.89,0.25,1.60%)调控措施的不断强化,国内豆类市场走势或仍将延续内弱外强格局。

二、豆粕

国际豆类供需趋紧预期强烈,金融市场推波助澜,对连豆粕形成较强支撑,今年7月底连豆粕冲破三角形整理后,继续上行,但连豆粕自身供需相对宽松令上行略显“蹒跚”,表现在盘面上是“震荡”上行。然11月份中国调控政策频频出台,旨在控制通胀、稳定物价,政策压力下,资金投资热情受限,市场交投清淡,技术上也适遇金融危机以来的黄金分割0.618 压力位,连豆粕承压回落调整。

结合上面的基本面分析,“拉尼娜”天气有望盘踞太平洋(10.68,0.10,0.95%)至明年一季度底,今后几个月南美天气炒作仍然有望继续给力;中国需求依然强劲,而来年南美减产几成定局,明年美豆种植面积可能缩减,来年供需仍有望延续趋紧态势,也继续为豆粕提供基本面支撑;豆粕自身基本面可能仍延续“惯性”宽松态势,但是我国对国际大豆的严重“依赖性”及其自身属下游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其“被动跟盘”的特性,当然,其自身基本面对行情依然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故表现在盘面上明年或依旧延续“震荡上行”。

综上,连豆粕经过上升途中的震荡调整后,仍有望配合外盘走出一轮牛市上涨行情。明年豆粕运行区间3200-4000 元/吨,目标位4000 元/吨。

三、套保户操作建议

对于现货企业而言,利用期货市场对商品市场大势走势作出判断,不仅可以指导现货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实现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从豆粕期货价格历年的波动规律来看,春节过后,一、二季度通常为生猪存栏量偏低时节,养殖业进入淡季,豆粕价格也相应会走出季节性低点,三、四季度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逐渐恢复,及四季度消费旺季的到来,豆粕需求回升,也将提振豆粕价格走出季节性高点。这样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就可以根据豆粕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点,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套期保值操作。在前半年,豆粕价格易出现季节性低点时,饲料加工厂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买入一定的豆粕期货,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在期货市场上建立对应的豆粕虚拟库存,锁定企业成本价格。下半,养殖业逐渐恢复,豆粕价格回升时,油脂油料加工企业则可以在豆粕利润较为可观时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来锁定企业的利润成果。通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有效结合,来实现企业稳健经营,规避现货市场单向波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下载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年中国沥青市场回顾与2009年展望(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

    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展望[模版]

    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 何亚福 甲:现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人口政策,有的是鼓励生育,例如日本;有的是限制生育,例如中国。那么,你能不能......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 时光荏苒,我们虽然似乎还没有从繁忙的工作中回过神来,365天已经匆匆而过,转眼又到了盘点收获、总结教训、展望未来的时节。那么,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大......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 姜晓萍 [摘要]政府流程再造,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阐释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为......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

    回顾黄金走势 展望2012市场

    回顾过去的黄金走势 摘要 1、基本面环境影响 欧债危机与QE2的结束在上半年影响着货币市场,也影响着金价。现货黄金价格在今年初至五一劳动节期间涨幅达11%,或158.21美元/盎司,......

    回顾与展望(合集五篇)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